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823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包括金属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边缘处设置有高分子材料层;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金属框边缘起沿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本实用新型中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在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均设置高分子材料层,在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正表面和反表面后,位于正表面和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同时收缩,即使对金属框产生拉力,也可以利用正表面和反表面的拉力相互抵消,从而可防止仅有一个方向的拉力而使金属框翘曲变形。
【专利说明】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
【背景技术】
[0002]液晶屏幕背光源,使用支撑框支撑安装于电子产品上,如平板电脑等产品上。现有技术中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构造,要么生产过程中边缘易翘曲,量产困难。要么生产组装需要人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产品边缘翘曲程度的一体式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包括金属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边缘处设置有高分子材料层;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金属框边缘起沿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
[0006]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金属框边沿起在所述金属框正表面及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0007]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金属框侧表面。
[0008]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为注塑件。
[0009]优选地是,位于所述金属框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框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宽度相差不超过50% ;且位于所述金属框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框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0010]优选地是,所述金属框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由四条金属片依次连接而成;每条所述金属片均具有正表面和反表面;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至少一条所述金属片的正表面和反表面。
[0011]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金属片的边缘起在所述金属片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0012]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金属片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金属片侧表面。
[0013]优选地是,位于所述金属片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片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相差不超过50%。更优选地是,位于所述金属片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片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0014]优选地是,所述金属框包括底框和托板;所述底框由四条金属片依次连接而成;至少一条所述金属片上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设置于所述金属框边缘处,与所述金属框连续延伸;所述托板突出于所述金属片表面;所述托板具有正表面和反表面;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托板的正表面和反表面。[0015]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托板的边缘起在所述金属片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0016]优选地是,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托板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托板侧表面。
[0017]优选地是,位于托板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托板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相差不超过50%。更优选地是,位于所述托板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托板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0018]本实用新型中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在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均设置高分子材料层,在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正表面和反表面后,位于正表面和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同时收缩,即使对金属框产生拉力,也可以利用正表面和反表面的拉力相互抵消,从而可防止仅有一个方向的拉力而使金属框翘曲变形。位于正表面和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宽度大致相同,可将高分子材料层与金属框收缩率不同而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高分子材料层包覆金属框的侧表面,生产时,将金属框放置于模具型腔内,金属框边沿与模具内壁保留间隙,在注塑后即可使高分子材料包覆在正表面,侧表面及反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注塑工艺生产,生产工艺更简单,对模具要求低。本实用新型仅利用注塑模具即可生产,无需操作工人人工操作,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0021 ] 图3为实施例2的A-A剖视图。
[0022]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5为实施例2的A-A剖视的B部分放大图,本图中B部分与图3中的B部分位
置相同。
[0024]图6为实施例3的的A-A剖视的B部分放大图,本图中B部分与图3中的B部分
位置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至图4所示,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包括金属框10和高分子材料层20。所述高分子材料层20包覆在所述金属框10的边缘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20包覆所述金属框10的侧表面,并自所述金属框10的边缘起沿金属框10的两个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如图所示的示例中,金属框10包括底框11和托板12,底框11和托板12 —体成型,连续延伸。底框11由四条金属片依次连接而成的长方形形状。底框11具有中空的通孔16。通孔16自正表面贯穿至反表面。托板12设置于金属框11上,并垂直于金属框11延伸。托板12突出于金属框11表面。托板12既可以设置于金属框11的其中一个金属片上,也可以设置于其中两个、三个或四个金属片上。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其中三条金属片上分别设置有一块托板12。托板12为倒放的L形形状。托板12突出于底框11上表面。托板12的边缘处设置有高分子材料层20。高分子材料层20均自托板12的侧表面123起沿正表面121和反表面122延伸。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高分子材料层20自托板正表面121至反表面122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托板侧表面123。位于正表面121和反表面122的高分子材料层宽度相同,且对称设置。三个托板12上设置的高分子材料层20 —体成型地设置。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高分子材料层20完全包覆托板12。高分子材料层20覆盖了底板11的上表面11。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0030]实施例3
[0031]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托板12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本实施例中,托板12自底框11边缘起延伸,突出于底框11表面。高分子材料层20自托板侧表面123起沿托板外表面124和托板内表面125延伸。高分子材料层20包覆侧表面123。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0032]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框10也可以仅设置底框11,而不设置托板12。高分子材料层包覆在底框11边缘处。
[0033]本实用新型中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在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均设置高分子材料层,在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正表面和反表面后,位于正表面和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同时收缩,即使对金属框产生拉力,也可以利用正表面和反表面的拉力相互抵消,从而可防止仅有一个方向的拉力而使金属框翘曲变形。位于正表面和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宽度大致相同,可将高分子材料层与金属框收缩率不同而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高分子材料层包覆金属框的侧表面,生产时,将金属框放置于模具型腔内,金属框边沿与模具内壁保留间隙,在注塑后即可使高分子材料包覆在正表面,侧表面及反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注塑工艺生产,生产工艺更简单,对模具要求低。本实用新型仅利用注塑模具即可生产,无需操作工人人工操作,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0034]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包括金属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边缘处设置有高分子材料层;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金属框边缘起沿金属框的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金属框边沿起在所述金属框正表面及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金属框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为注塑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金属框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框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宽度相差不超过50% ;且位于所述金属框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框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由四条金属片依次连接而成;每条所述金属片均具有正表面和反表面;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至少一条所述金属片的正表面和反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金属片的边缘起在所述金属片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金属片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金属片侧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金属片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片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相差不超过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金属片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金属片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包括底框和托板;所述底框由四条金属片依次连接而成;至少一条所述金属片上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设置于所述金属框边缘处,与所述金属框连续延伸;所述托板突出于所述金属片表面;所述托板具有正表面和反表面;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托板的正表面和反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所述托板的边缘起在所述金属片正表面和反表面延伸选定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自托板正表面至反表面连续延伸,且包覆所述托板侧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位于托板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托板反表面的高分子材料层平均宽度相同或者相差不超过5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面板背光源支撑框,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托板正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和位于所述托板反表面的所述高分子材料层对称地设置。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3786439SQ201420057545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30日
【发明者】刘雷, 沈建康, 朴尚勋, 王俊良, 史新征 申请人: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