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21571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包括:基座,其具有两个平行的板面和围在两个板面一端的第一端面,基座第一端面与板面垂直;基座第一端面设置有定位槽且定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板面;切换件,其包括直杆和卡勾,卡勾包括卡勾固定杆和卡勾定位杆,卡勾定位杆分别与直杆的第一端和卡勾固定杆连接;直杆的长度方向和卡勾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一致;卡勾定位杆卡在定位槽内且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直杆的第二端相对于基座固定使得切换件与基座相对固定。本实用新型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切换件和基座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同时直杆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切换时的点接触或面接触提供了条件。
【专利说明】双滤光片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滤光片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CO) (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稱合元件,简称CO))摄像机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CCD摄像机中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根据环境光照自动选择滤光片,夜晚选择具有红外功能的滤光片,白天选择不具有红外功能的滤光片,使得CCD摄像机在白天和黑夜环境中均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现有的CCD摄像机中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包括基座,滤光片固定架和驱动组件;滤光片固定架与基座连接,其中,基座上开有用于光线通过的窗口,滤光片固定架上设置两个滤光片。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滤光片固定支架相对于基座滑动,使得两个滤光片可分别正对基座上的窗口。由于滤光片固定支架直接与基座接触且接触面积较大,摩擦力很大,从而导致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稳定性较低,故障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切换件和基座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同时直杆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切换时的点接触或面接触提供了条件。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包括:
[0006]基座,其具有两个平行的板面和围在两个板面一端的第一端面,所述基座第一端面与板面垂直;所述基座第一端面设置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板面;
[0007]切换件,其包括直杆和卡勾,所述卡勾包括卡勾固定杆和卡勾定位杆,所述卡勾定位杆分别与所述直杆的第一端和卡勾固定杆连接;所述直杆的长度方向和卡勾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一致;
[0008]所述卡勾定位杆卡在所述定位槽内且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所述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所述直杆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使得所述切换件与基座相对固定。
[0009]优选的,基座的第一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通过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与所述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其中,第一板面是与所述直杆之间距离较近的板面。
[0010]优选的,基座的第二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与定位槽相连通的固定槽且所述固定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第一端面;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其中,第二板面是与所述直杆之间距离较远的板面。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槽的槽底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时,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卡勾固定杆与固定槽的槽底过盈配合处到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切换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件是两个;
[0013]所述双滤光片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与两个切换件连接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基座的第一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二端面处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设置有弧形突起;
[0014]所述直杆和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过盈配合使得切换支架与基座固定连接;其中,基座第二端面围在两个板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基座第一端面平行,切换支架是所述两个切换件和第一固定杆形成的支架。
[0015]优选的,每个切换件的卡勾固定杆与该切换件的连接杆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槽的槽底到基座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
[0016]优选的,所述切换支架是一体化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切换支架。
[0017]优选的,还包括滤光片固定架,其包括并排设置有两个滤光片的固定框和与之连接的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
[0018]所述第一弹片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且朝向基座延伸,其中,所述固定框的与两个滤光片的排列方向相平行的两个端面分别是固定框第一端面和固定框第二端面;
[0019]所述第二弹片是两个且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每个第二弹片具有L形弯折且L形弯折的开口背离基座;
[0020]所述第三弹片是两个,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第二端面且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第二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弹片自所述固定框远离基座的一面向远离第一弹片的方向延伸。
[0021]优选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电机导向杆;
[0022]所述第一弹片朝向基座倾斜且压在电机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弹片具有开口背离基座的弯折且所述一直杆压在第二弹片的弯折里,所述第三弹片压在另一直杆的远离基座的一侧使所述滤光片固定架可沿所述电机导向杆和直杆滑动。
[0023]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机滑块,所述电机滑块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可沿所述电机导向杆滑动;所述电机滑块可与所述第一弹片固定。
[00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通过将卡勾定位杆卡在定位槽内使得切换件固定在定位槽的两个槽壁之间,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使得切换件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固定从而将切换件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这样结构的切换件和基座,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同时直杆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切换时的点接触或面接触提供了条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切换支架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1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所不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另一角度不意图;
[0029]图5为图3所不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另一角度不意图;
[0030]图6为图4所不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另一角度不意图;
[0031]图7为图3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主面视图;
[0032]图8为图7所示的A-A剖视图;
[0033]图9为图8所示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4]图10为图8所示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11为图3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左面视图;
[0036]图12为图3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基座和切换支架装配的右面视图;
[0037]图13为图1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滤光片固定架的示意图;
[0038]图14为图1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组装后的示意图;
[0039]图15为图14所示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滤光片进行切换的示意图;
[0040]图16为图14所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左面视图;
[0041]图17为图14所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D-D剖视图;
[0042]图18为图17所示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43]图19为图17所示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44]图20为图17所示的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45]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
[0046]100基座,111第一板面,112第二板面,121基座第一端面,122基座第二端面;131第一凸台,132第二凸台,140弧形突起,150固定槽,151凹陷部,
[0047]200切换支架,210第一固定杆,220直杆,230卡勾,231卡勾固定杆,232卡勾定位杆,240连接杆,
[0048]300滤光片固定架,310固定框,321第一弹片,322第二弹片,323第三弹片,
[0049]410 电机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设置在摄像机内,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基座100,一体化的弹性的切换支架200,弹性的滤光片固定架300和驱动组件。
[0052]如图1,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基座100具有平行的第一板面111和第二板面112,及围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两端的平行的基座第一端面121和基座第二端面122,基座第一端面和基座第二端面与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垂直。
[0053]基座第一端面121设置有定位槽且定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基座的第二端面122设置有弧形突起140。
[0054]基座的第一板面111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131,基座的第一板面111在靠近基座第二端面处设置有第二凸台132 ;基座的第二板面112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与定位槽相连通的固定槽150且固定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第一端面。
[0055]如图2所示,切换支架200包括两个切换件和第一固定杆210。
[0056]每个切换件包括直杆220,卡勾230和连接杆240 ;卡勾230包括卡勾固定杆231和卡勾定位杆232,卡勾定位杆232分别与直杆的第一端和卡勾固定杆231连接,连接杆240的第一端与直杆的第二端连接;直杆220的长度方向和卡勾固定杆231的长度方向一致。
[0057]第一固定杆210与两个切换件连接杆240的第二端连接。
[0058]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卡勾定位杆232卡在定位槽内且直杆220和卡勾固定杆231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131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150槽底过盈配合,直杆220和第一固定杆210与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132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140过盈配合使得切换支架与基座固定连接。
[0059]这样,通过将卡勾定位杆卡在定位槽内使得切换件固定在定位槽的两个槽壁之间,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使得切换件在垂直于基座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方向固定从而将切换支架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这样结构的切换支架和基座,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同时直杆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切换时的点接触或面接触提供了条件。
[0060]同时,直杆和第一固定杆与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过盈配合使得切换支架的另一端很方便地实现与基座的固定连接。这样结构的切换支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同时两个直杆为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切换时的点接触或面接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061]优选的,如图9所示,固定槽150的槽底设置有凹陷部151 ;直杆220和卡勾固定杆231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131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150槽底过盈配合时,凹陷部151位于卡勾固定杆与固定槽的槽底过盈配合处到基座的第一端面之间。凹陷部为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提供了变形空间。
[0062]优选的,每个切换件的卡勾固定杆与该切换件的连接杆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槽的槽底到基座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在将直杆和第一固定杆与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过盈配合装配时,直杆不会受力向基座方向弯折。
[0063]优选的,切换支架是弹性材料制成的切换支架。
[0064]如图1和图13所示,滤光片固定架300包括并排设置有两个滤光片的固定框310和与之连接的第一弹片321,第二弹片322和第三弹片323 ;
[0065]第一弹片321设置在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且朝向基座延伸,其中,固定框的与两个滤光片的排列方向相平行的两个端面分别是固定框第一端面和固定框第二端面;
[0066]第二弹片322是两个且相对于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每个第二弹片具有L形弯折且L形弯折的开口背离基座;
[0067]第三弹片323是两个,设置在固定框第二端面且相对于固定框第二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第三弹片自固定框远离基座的一面向远离第一弹片的方向延伸。
[0068]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座410,驱动电机,电机导向杆和电机滑块。驱动电机和电机导向杆与电机座固定,电机座可与基座固定;电机滑块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可沿电机导向杆滑动;电机滑块可与第一弹片固定。
[0069]将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包括以下步骤:
[0070]步骤一:将切换支架的卡勾定位杆卡在定位槽内,将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
[0071]步骤二:将直杆和第一固定杆与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过盈配合使得切换支架与基座固定连接;
[0072]步骤三:将滤光片固定架的第一弹片压在电机导向杆上且第一弹片与电机滑块固定,使得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电机滑块可以带动第一弹片沿电机导向杆滑动;
[0073]步骤四:将第二弹片的L形弯折置于第一直杆和基座之间的间隙,同时第三弹片置于第二直杆远离基座的一侧;其中,将位于上方的直杆作为第一直杆,将位于下方的直杆作为第二直杆;
[0074]步骤五:将电机座与基座固定使电机导向杆相对于基座固定,第一直杆压在第二弹片的L形弯折里,第三弹片压在第二直杆远离基座的一侧。此时,第一弹片和电机导向杆相互作用,第二弹片和第一直杆相互作用,第三弹片和第二直杆相互作用,参考图14,图15,图16和图17。
[0075]如图18所示,第一弹片受到电机导向杆施加的力的作用,用NI表示;如图19所示,第二弹片受到第一直杆施加的力的作用,用N2表示;如图20所示,第三弹片受到第二直杆施加的力的作用,用N3表示。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滤光片固定架置于电机导向光杆,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上。在电机滑块带动第一弹片沿电机导向杆滑动时,带动第二弹片沿第一直杆第三弹片沿第二直杆滑动,使得滤光片固定架沿电机导向杆,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滑动,从而实现滤光片的切换。这样,滤光片固定架不与基座接触,而是与电机导向杆,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点接触,减小了接触面积,大大减小了摩擦力,进而改善了双滤光片切换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了故障率。
[0076]通过将电机导向杆,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将滤光片固定架不与基座接触,而是与电机导向杆,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点接触;在组装时,也很方便。
[007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是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如弹性材料是不锈钢301,经热作用后的不锈钢304等等。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能够在第二弹片和第一直杆相互作用,第三弹片和第二直杆相互作用保证向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产生足够的应力。
[007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是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如弹性材料是不锈钢301,经热作用后的不锈钢304等等。
[0079]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滤光片固定架是是弹性材料制成的滤光片固定架。
[008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其具有两个平行的板面和围在两个板面一端的第一端面,所述基座第一端面与板面垂直;所述基座第一端面设置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板面; 切换件,其包括直杆和卡勾,所述卡勾包括卡勾固定杆和卡勾定位杆,所述卡勾定位杆分别与所述直杆的第一端和卡勾固定杆连接;所述直杆的长度方向和卡勾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卡勾定位杆卡在所述定位槽内且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所述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所述直杆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使得所述切换件与基座相对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的第一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通过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与所述基座在垂直于基座板面的方向过盈配合;其中,第一板面是与所述直杆之间距离较近的板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的第二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一端面处设置有与定位槽相连通的固定槽且所述固定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座第一端面;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其中,第二板面是与所述直杆之间距离较远的板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底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直杆和卡勾固定杆与第一板面的第一凸台和第二板面的固定槽槽底过盈配合时,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卡勾固定杆与固定槽的槽底过盈配合处到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件是两个; 所述双滤光片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与两个切换件连接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基座的第一板面在靠近基座第二端面处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设置有弧形突起; 所述直杆和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基座第一板面的第二凸台和基座第二端面的弧形突起过盈配合使得切换支架与基座固定连接;其中,基座第二端面围在两个板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基座第一端面平行,切换支架是所述两个切换件和第一固定杆形成的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切换件的卡勾固定杆与该切换件的连接杆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槽的槽底到基座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支架是一体化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切换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光片固定架,其包括并排设置有两个滤光片的固定框和与之连接的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 所述第一弹片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且朝向基座延伸,其中,所述固定框的与两个滤光片的排列方向相平行的两个端面分别是固定框第一端面和固定框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弹片是两个且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第一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每个第二弹片具有L形弯折且L形弯折的开口背离基座; 所述第三弹片是两个,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第二端面且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第二端面的中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弹片自所述固定框远离基座的一面向远离第一弹片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电机导向杆; 所述第一弹片朝向基座倾斜且压在电机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弹片具有开口背离基座的弯折且所述一直杆压在第二弹片的弯折里,所述第三弹片压在另一直杆的远离基座的一侧使所述滤光片固定架可沿所述电机导向杆和直杆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机滑块,所述电机滑块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可沿所述电机导向杆滑动;所述电机滑块可与所述第一弹片固定。
【文档编号】G03B17/14GK203982057SQ201420430715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舒矛, 张兴明 申请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