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386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这些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设有用于去除附着在感光体鼓等图像载体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纸粉等附着物的清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去除附着在感光体鼓、感光体带等图像载体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等附着物而设置清洁部(清洁刮板)的技术已广为人知。并且,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通过清洁部有效去除附着在图像载体上的未转印调色剂,不是在清洁部的下游侧且充电部的上游侧的位置,而是在转印位置的下游侧且清洁部的上游侧的位置,与图像载体相对地设置用于对图像载体表面电位进行静电消除的静电消除光源的技术被广泛采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详细而言,专利文献1中,静电消除灯(静电消除光源)被设置在相对于转印位置位于感光体鼓(图像载体)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装置(清洁部)位于感光体鼓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与感光体鼓相对的位置。因此,由静电消除灯射出的静电消除光遍及宽度方向直接照射到感光体鼓的表面,从而感光体鼓上的表面电位就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被进行静电消除。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3中公开了在清洁部的下游侧且充电部的上游侧的位置,与感光体鼓(图像载体)相对地设置第1静电消除光源,并在转印位置的下游侧且清洁部的上游侧的位置,与感光体鼓相对地设置第2静电消除光源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275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281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452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在清洁部的上游侧的位置,遍及宽度方向对图像载体(感光体鼓)表面照射静电消除光,因此不仅能去除附着在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还能获得通过清洁部有效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纸张)附着到图像载体上的纸粉的效果。尤其是,纸粉中包含的炭酸钙、高岭土、白炭等填充料(添加剂)容易带正电,而容易在图像载体上产生强力的静电附着,因此,如上所述在清洁部上游侧的位置降低图像载体的表面电位的方法可尽显其效。但是,根据现有技术,由于是遍及宽度方向对图像载体(感光体鼓)表面直接照射静电消除光,因此会导致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加快图像载体光劣化的问题。<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清洁部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附着到图像载体的纸粉,并且不会加快图像载体的光劣化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向预定方向移动,其表面上形成的潜像被显影,从而担载调色剂图像;充电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进行充电;曝光部,对由所述充电部充电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转印部件,向被搬送至与所述图像载体抵接或相对而形成的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转印所述图像载体担载的调色剂图像;清洁部,从所述图像载体上去除并回收在所述转印位置未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而附着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的未转印调色剂;静电消除光源,在相对于所述清洁部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所述充电部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照射光,以降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电位。在相对于所述转印位置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所述清洁部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对与被搬送至所述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预定位置照射光,以降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预定位置的表面电位。<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通过清洁部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附着到图像载体的纸粉,并且不会加快图像载体的光劣化的图像形成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对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图3是成像部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示意图。图4是在清洁部的上游侧对感光体鼓照射光的范围的图。图5是对变形例1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图6是对变形例2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图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符号说明1感光体鼓(图像载体)2清洁部(清洁装置)2a清洁刮板4充电部(充电装置)6处理卡盒(成像部)7曝光部8静电消除光源(LED)9转印辊(转印部件)46第1反射镜(光学元件)47第2反射镜(光学元件)48第3反射镜(光学元件)49移动机构100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本体)P记录介质(纸张)Pa边缘部M有效图像区域、N空白部S非走纸区域X预定位置(反射光照射范围)K静电消除光K1反射静电消除光L曝光光L1反射曝光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在此,对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并酌情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1〉根据图1-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根据图1及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图1中,100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6表示用于在感光体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的处理卡盒(成像部),7表示基于由个人计算机等输入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来向感光体鼓1上照射曝光光L的曝光部(写入部),8表示用于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进行静电消除的静电消除光源(静电消除元件),9表示作为用于将感光体鼓1上担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搬送至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部件的转印辊,12表示用于收纳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的供纸部(供纸盒),20表示用于对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1表示被设置在定影装置20的定影辊,22表示被设置在定影装置20的加压辊,45表示用于朝向感光体鼓1与转印辊9抵接的转印位置(转印夹持部)搬送记录介质P的对位辊(定时辊)。在此,如图1及图2所示,处理卡盒6是由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充电部4(充电辊)、显影部5(显影装置)、清洁部2(清洁装置)、回收调色剂路径3及29构成的一体化单元。该处理卡盒6是一个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0进行装卸(可更换)的结构。更详细地说,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是带负电的有机感光体,是一个在鼓状导电性支持体上设有感光层等的结构。虽未图示,感光体鼓1,在作为基层的导电性支持体上依次叠层作为绝缘层的底涂层、作为感光层的电荷发生层及电荷輸送层而成。另外,感光体鼓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而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移动)。充电部4是在导电性芯棒的外周覆盖有中电阻的弾性层而成的充电辊,其与感光体鼓1抵接。由未图示的电源部向充电部4施加预定的电压(充电偏压),从而与该充电部4相对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被均匀充电。显影部5(显影装置),主要由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显影辊51、隔着间隔部件并列设置的2个显影搬送螺钉53、与显影辊51相对的刮墨板(doctorblade)52构成。显影辊51由被固定设置在内部并用于在辊的圆周面形成磁极的磁铁、以及在磁铁的周围旋转的套筒构成。由磁铁在显影辊51(套筒)上形成多个磁极,从而能够在显影辊51上担载显影剂。显影部5内收容有由载体和调色剂构成的2成分显影剂。另外,虽未图示,在显影部5的上方,连接设置有能够与处理卡盒6独立地进行装卸的调色剂容器(收容有新的调色剂)。具有上述结构的显影部5,其动作如下。显影辊51的套筒向图1的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由于磁铁形成磁场,因此显影辊51上载有的显影剂会随着套筒的旋转而在显影辊51上移动。在此,显影部5内的显影剂被调整为,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比率(调色剂浓度)在预定电压内(从调色剂容器,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补给口适宜补给调色剂)。然后,被补给显影剂收容部内的调色剂,与显影剂一同被2个显影搬送螺钉53进行混合搅拌,并在除了宽度方向两端部之外被间隔部件间隔的2个显影剂收容部内循环(图1、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的移动)。然后,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与载体的摩擦带电而吸附于载体,并由于显影辊51上形成的磁力,而与载体一同被担载于显影辊51上。显影辊51上担载的显影剂向图1中的时针方向被搬送,到达刮墨板52的位置。接下来,显影辊51上的显影剂在该位置被进行显影剂量的适量化,然后被搬送到与感光体鼓1的相对位置(显影区域)。接着,由于在显影区域形成的电场(因施加于显影辊51的显影偏压及感光体鼓1上的潜像电位而形成的电场),调色剂吸附于感光体鼓1上形成的潜像。然后,显影辊51上残留的显影剂随着套筒的旋转到达显影剂收容部的上方,并在该位置脱离显影辊51。在此,显影部5中的显影辊51及显影搬送螺钉53受到来自显影用驱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分别进行旋转驱动。如图1及图2所示,在清洁部2设有与感光体鼓1抵接并用于去除附着在感光体鼓1表面的未转印调色剂(还包括由记录介质P生成的纸粉、未转印调色剂彼此凝集的产物(凝集调色剂)、充电部4放电时在感光体鼓1上生成的放电生成物、调色剂中添加的添加剂等的附着物)的清洁刮板2a、用于对由清洁部2去除并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进行搅拌搬送的搅拌部件2c、用于在宽度方向(图1、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搬送由清洁部2去除并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搬送螺钉2b等。清洁刮板2a是一个由尿烷橡胶、氯醚橡胶、硅橡胶、氟素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的板状刮板本体被支撑板所支撑的结构,该清洁刮板2a以一定角度及一定压力抵接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由此,附着在感光体鼓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机械性地刮取并被回收到清洁部2内。在本实施方式1中,清洁刮板2a相对于感光体鼓1的移动方向(旋转方向)以反方向与感光体鼓1抵接。搅拌部件2c是在旋转軸部上设置搅拌部而成的结构,其从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接受驱动力而向预定方向旋转。搬送螺钉2b是在旋转軸部上以螺旋状卷装螺钉部而成的结构,其从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接受驱动力而向预定方向旋转。然后,由清洁部2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被作为回收调色剂,经由回收调色剂路径3及29,被供给显影部5。详细而言,回收调色剂路径由搬送路径部29(水平搬送部)与下降路径部3构成,该搬送路径部29内设有被配置在清洁部2(处理卡盒6)上方的搬送螺钉2b,该下降路径部3是搬送路径部29与显影部5的中转部分。然后,被回收到清洁部2内部的未转印调色剂,从搬送路径部29的宽度方向(图1、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一端侧形成的流入口流入,并在搬送路径部29内被搬送螺钉2b宽度方向(旋转軸方向)搬送,然后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流出口朝着下降路径部3流出。接下来,流入下降路径部3的未转印调色剂在下降路径部3自重落下,然后从供给口被供给显影部5内,并在显影部5内作为回收调色剂而被使用。以上根据图1、图2说明了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首先,由个人计算机等输入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曝光部7发送图像信息之后,根据该图像信息,由曝光部7朝向感光体鼓1照射曝光光L(激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曝光部7使用了一般所知的LD光源(激光二极管)。具体而言,曝光部7是一个由高速旋转的多面镜对根据图像信息而由LD光源射出的曝光光L进行反射,使其在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上进行扫描,从而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结构。另一方面,感光体鼓1向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首先是感光体鼓1表面的与充电部4的相对部被均匀充电(充电工序)。这样,感光体鼓1上形成充电电位(-900V程度)。然后,被充电的感光体鼓1表面分别到达曝光光L的照射位置。接下来,被照射曝光光L的部分的电位成为潜像电位(0至-100V程度),从而感光体鼓1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工序)。即,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被照射曝光光L的部分作为图像部(静电潜像)形成潜像电位(图像部电位),其他部分作为非图像部(基底部)维持充电电位(非图像电位)。然后,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1表面到达与显影部5(显影辊51)的相对位置。在此,由显影部5向感光体鼓1上供给调色剂,感光体鼓1上的潜像被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工序)。接下来,显影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表面到达与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9相对的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然后,在与转印辊9的转印夹持部,通过施加于转印辊9的转印偏压(极性与调色剂极性不同的偏压),将感光体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对位辊45搬送的记录介质P上(转印工序)。然后,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表面到达与清洁部2的相对位置。接下来,在该位置由清洁刮板2a机械性地去除感光体鼓1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还包含纸粉、凝集调色剂等其他附着物),并回收到清洁部2内(清洁工序)。然后,清洁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由于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静电消除光K(光)进行静电消除,其表面电位降低,表面电位被复位几乎成为0V。在此,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静电消除光源8使用一般所知的LED(LED阵列)。至此,感光体鼓1的一系列成像处理结束。另一方面,被般送至感光体鼓1与转印辊9的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其动作如下。首先,供纸部12中收纳的记录介质P的最上方的1张,通过供纸辊41朝向搬送路径被送出。其后,记录介质P到达对位辊45的位置。然后,为了与感光体鼓1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对位,将到达对位辊45的位置的记录介质P,对准时间送往转印夹持部(转印辊9)。接下来,转印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转印辊9)的位置之后,经过由转印导向板及定影导向板形成的搬送路径,到达定影装置20。到达定影装置20的记录介质P被送进定影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从定影辊21接受热量并从部件21、22的两者接受压力,被进行图像定影。图像定影后的记录介质P从定影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定影夹持部)被送出,并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0被排出。至此,完成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特征性结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如以上根据图1及图2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有曝光部7、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9、清洁部2、静电消除光源8等。曝光部7通过对由充电部4充电的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9将感光体鼓1上担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搬送至该转印辊9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抵接而形成的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清洁部2利用清洁刮板2a,从感光体鼓1上去除并回收在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未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而附着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包含由记录介质P生成的纸粉等附着物)。静电消除光源8在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充电部4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静电消除光K(光),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静电消除光源8是具有在宽度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射出面(射出静电消除光K的面)的LED。并且,静电消除光源8利用静电消除光K,对清洁工序之后且充电工序之前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进行静电消除。在此,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相对于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位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对与被搬送至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感光体鼓1表面的预定位置X照射光K1,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的表面电位。详细而言,使从静电消除光源8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1(光),经由光学元件46-48,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用于变更从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1的光路的光学元件,使用3对反射镜46-48。第1反射镜46被分别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部,用于对从静电消除光源8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朝向清洁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进行反射,形成反射光(反射静电消除光K1)。第2、第3反射镜47、48用于对被第1反射镜46反射的反射静电消除光K1(光)进一步进行反射,将其引向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反射光照射范围)。另外,感光体鼓1的被照射反射静电消除光K1(光)的预定位置X(反射光照射范围),如图4所示,至少包含空白部N、边缘部Pa及其外侧的非走纸区域S的一部分,该空白部N是被搬送至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有效图像区域M的外侧。具体而言,在走纸的记录介质P为A4竖尺寸的情况下,与其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相距100mm的外侧区域为预定位置X,在走纸的记录介质P为A4横尺寸的情况下,与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相距140mm的外侧区域为预定位置X。即,从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在有形成图像的可能性的区域(有效图像区域M),直接照射到清洁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上,而在没有形成图像的可能性的、记录介质P的边缘部Pa(宽度方向的边缘部)近旁的区域(有效图像区域M的外侧区域),则经由学元件46-48照射到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上。如上所述只在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照射静电消除光K1的理由在于,在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几乎都是因为记录介质P的边缘部Pa(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与感光体鼓1产生摩擦而由边缘部Pa生成的。即,在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纸粉会集中附着在与边缘部Pa对应的部分的近旁。另外,纸粉(尤其是炭酸钙、高岭土、白炭等填充料)容易带正电,与未转印调色剂相比,容易强力地静电附着于感光体鼓1。因此,通过在清洁部2的上游侧的位置,减低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表面电位,能够降低纸粉对感光体鼓1的静电附着力,从而能够通过清洁部2(清洁刮板2a)良好地去除并回收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在此,这种在清洁工序前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静电消除光K1的强度(光量)不必那么强,即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不降低至零程度,只要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降低一定程度,就能够充分发挥上述效果。另一方面,关于感光体鼓1的有效图像区域M,清洁工序前虽然不对其进行静电消除,但由于该区域的纸粉附着少,或未转印调色剂的附着力比纸粉的附着力小,因此可直接通过清洁部2(清洁刮板2a)有效地进行去除及回收。另外,关于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反射光照射范围),清洁工序后虽然不对其进行静电消除,但由于该范围是不参与图像形成的范围,并且清洁工序前已进行静电消除,因此不会发生充电不良等对图像有坏影响的问题。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清洁工序前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进行静电消除的范围X被设定在,为了提高纸粉去除性所需的最小范围且不参与图像形成的范围,因此与清洁工序前遍及宽度方向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进行静电消除的情况相比,能够确实减轻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被加快的问题。另外,通过这样利用清洁部2来有效去除并回收附着在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能够抑制发生纸粉逃过清洁刮板2a而污染充电部4造成充电不良的问题、纸粉与调色剂一同逃过清洁刮板2a而造成黑条纹图像的问题等。在本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根据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尺寸来变更预定位置X(反射光照射范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可以设置齿条·齿轮机构等移动机构49,根据被搬送至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尺寸,通过移动机构49使动光学元件46-48在宽度方向进行移动。例如,通过移动机构49使光学元件46-48在宽度方向进行移动,在走纸的记录介质P为A4竖尺寸的情况下,使与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相距100mm的外侧区域成为预定位置X,而在走纸的记录介质P为A4横尺寸的情况下,使与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相距140mm的外侧区域成为预定位置X。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无论走纸的记录介质P的尺寸如何,都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夹持部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只能使预定尺寸的记录介质P走纸的结构、或不同尺寸的记录介质P走纸的频度少至可忽略不计的程度等情况下,可以不设置这种移动机构49,固定设置光学元件46-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可以用半反射镜(分光镜)代替第1反射镜46。在这种情况下,半反射镜不是对由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静电消除光源8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光K全都进行反射,而是反射其中一部分。即,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其中一部分被半反射镜反射,并被第2、第3反射镜47、48进一步反射之后照射到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其他部分的光透射半反射镜之后,与未经由半反射镜的静电消除光K一同照射到清洁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上。并且,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1几乎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取代第1反射镜46,在这种光路的分支部分采用半反射镜的情况下,可减弱反射静电消除光K1的强度(光量),因此,想减轻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光劣化时,该方式有效。另外,光学元件46-48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1的形态,根据成像部的布局,可以通过增加反射镜数来形成反射静电消除光K1的光路,还可以通过减少反射镜数来形成反射静电消除光K1的光路。在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用于向预定位置照射静电消除光K1的静电消除光源8与光学元件46-48作为1个单元80,是一个与处理卡盒6独立的、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0进行装卸(可更换)的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对具有形成反射静电消除光K1的功能的静电消除光源8与光学元件46-48一并进行维修,从而能够提高维修作业的效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反射镜46被设置在与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光K的光軸大体一致的位置,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第1反射镜46设置在偏离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光K的光軸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且偏离光軸的弱光K(扩散光)会射入第1反射镜46,并作为反射静电消除光K1经由第2、第3反射镜47、48而照射到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上。因此,想减轻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光劣化时,该方式有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静电消除光源8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经由光学元件46-48,并作为反射静电消除光K1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相对于此,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由曝光部7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曝光光L经由光学元件46-48,并作为反射曝光光L1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在这种情况下,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的反射曝光光L1也具有与本实施方式1中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的反射静电消除光K1相同的功能,因此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可以将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的光(反射静电消除光K1或反射曝光光L1)的强度控制成,与清洁刮板2a的初始使用状态相比经时增强的强度。进行这种控制的理由在于,随着清洁刮板2a的使用状态的变化,刮板面会逐渐磨损,尤其对纸粉的清洁力会降低。在图6的例子中,作为具体的控制,在具有可通过控制部50来调整LD光源的输出(光的强度)的结构的曝光部7中,在从设置新清洁刮板2a的状态到感光体鼓1的移动距离为0-20km的情况下可将LD功能设为0%,在移动距离为20-60km的情况下可使LD功率按比例增加0-50%,在移动距离超过60km的情况下可将LD功率固定为50%。尤其是,曝光部7具有可对LD光源的输出(光的强度)进行调整的结构的情况较多,因此易于进行这种控制。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为,通过在相对于转印位置(转印夹持部)位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对与被搬送至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感光体鼓1表面的预定位置X照射光K1,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预定位置X的表面电位。由此,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且不会加快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利用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或者,由曝光部7射出的曝光光L),将反射静电消除光K1(或,反射曝光光L1)照射到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相对于此,还可以使用与静电消除光源8及曝光部7独立的其他光源,对清洁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照射光。在此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光源数会增加,因此与利用已有的光源来设置光学元件46-48的情况相比,会造成装置整体的高成本化。〈实施方式2〉根据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7是对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2。本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静电消除光源8被配置在隔着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相对的位置,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结构,设有由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充电部4、显影部5、清洁部2、回收调色剂路径3及29构成的、作为一体化单元的处理卡盒6。在此,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相对于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设有静电消除光源8,从而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光K(静电消除光),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该静电消除光源8被设置在隔着从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被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2中,静电消除光源8不是被配置在与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的正面(转印面)相对的侧的比较窄小的空间内的、不隔着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就直接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而是被配置在与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的背面(非转印面)相对的侧的比较宽大的空间内的、隔着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另外,静电消除光源8被配置与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具有充分距离的位置,以免干涉到通过搬送路径的转印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然后,由被设置在上述位置的静电消除光源8,对位于转印夹持部的下游侧且清洁部2的上游侧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静电消除光K,在即将进行清洁工序之前进行静电消除工序。该静电消除工序,也相当于为了消除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不均(包含剥离放电)而进行的静电消除,这一点与转印工序前对感光体鼓表面电位进行静电消除的处理(例如,参照特开2003-5535号公报)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在清洁工序后且充电工序前并不进行静电消除工序。即,本实施方式2中,只在图7所示的位置设有静电消除光源8。如上所述,清洁工序前由静电消除光源8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进行静电消除,因此,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地去除在转印位置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尤其是,关于感光体鼓1表面的供记录介质P走纸的走纸区域,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后透射记录介质P从而光量被减弱的静电消除光K照射到该走纸区域(或者,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几乎全都被记录介质P遮断),因此与静电消除光直接照射到该走纸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相对而言,关于感光体鼓1表面的、供记录介质P走纸的走纸区域之外的非走纸区域(尤其是指与上述纸粉容易附着的记录介质P的边缘部Pa对应的部分),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不经由记录介质P就照射到该非走纸区域,因此在清洁工序前能够对纸粉容易附着的部分着实进行静电消除,从而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静电消除光源8被配置在与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的背面(非转印面)相对的侧的比较宽大的空间内的、隔着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而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因此容易确保静电消除光源8的设置空间,能够提高静电消除光源8的布局自由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无需进行复杂的静电消除光源8控制,及设置光学元件等辅助性部件,而是以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减轻感光体鼓1光劣化的同时,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在此,本实施方式2中,为了隔着通过搬送路径的记录介质P将光照射到感光体鼓1的表面,可以配合该记录介质P通过的时间,对静电消除光源8进行接通/切断控制。即,当通过了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临近静电消除光源8的静电消除光K的光路的时间(或者比该时间稍微早一点的时间),使切断状态的静电消除光源8成为接通状态,并开始由静电消除光源8隔着记录介质P向感光体鼓1照射静电消除光K。然后,当通过了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的后端脱离静电消除光源8的静电消除光K的光路的时间(或者比该时间稍微晚一点的时间),使接通状态的静电消除光源8成为切断状态,并停止由静电消除光源8隔着记录介质P向感光体鼓1照射静电消除光K。通过进行这种控制,在需要去除纸粉的时间进行静电消除工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并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附着到感光体鼓1的纸粉。除此之外,还可以配合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部4的接通/切断控制的时间(施加充电偏压的接通/切断时间),来对静电消除光源8进行接通/切断控制。即,感光体鼓1上进行成像处理时,控制静电消除光源8使其成为连续接通状态。通过进行这种控制,无需进行复杂的接通/切断控制,就能够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进行良好的静电消除,同时减轻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并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在此,本实施方式2中,还可以在从转印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上设置与记录介质P的背面(非转印面)相对的、用于引导记录介质P搬送的搬送引导部件。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因设置搬送引导部而遮断由静电消除光源8射出的静电消除光,优选使用透光性材料形成搬送引导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而言,共同的技术特征在于,并非是在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下游侧且清洁部2的上游侧的感光体鼓1表面的宽度方向全范围内都以一定强度照射静电消除光。在此,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如上所述的特征结构,因此,对于存在难以确保用于对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下游侧且清洁部2的上游侧的感光体鼓1表面照射静电消除光的光路,从而感光体鼓(图像载体)的光劣化程度大的问题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言,尤为有效。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相对于转印位置(转印夹持部)位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隔着从转印位置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而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光K,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的静电消除光源8。由此,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且不会加快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实施方式3〉根据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8是对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进行局部放大的结构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2的图7。本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除了静电消除光源8A(第1静电消除光源)之外,还设有第2静电消除光源8B,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2不同。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设有由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充电部4、显影部5、清洁部2、回收调色剂路径3及29构成的、作为一体化单元的处理卡盒6。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静电消除光源8A(第1静电消除光源)被设置在隔着从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而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该静电消除光源8A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静电消除光源同样,是用于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光KA(静电消除光),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提高对附着在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的去除力。在此,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与上述实施方式2不同,在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充电部4位于感光体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设有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其至少对与被搬送至转印夹持部(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走纸区域对应的感光体鼓1表面直接照射光KB(静电消除光),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即,在与清洁工序后且充电工序前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相对的位置,设有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并且,由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光量)不必那么强,即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不降低至零程度,只要是能够使感光体鼓1表面的与记录介质P的边缘部Pa对应的部分的表面电位降低一定程度的强度,就能够在清洁工序前对附着有纸粉的部分确实进行静电消除,从而能够由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另一方面,由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B的强度(光量)不必那么强,假设在由第1静电消除光源8A朝向感光体鼓1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完全被记录介质P遮断的情况下,足以使对应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减低一定程度的强度即可(可避免因静电消除不良而导致生成残留图像等異常图像的程度)。如上所述,这种设置第1静电消除光源8A的同时还设置第2静电消除光源8B的结构,可用于只靠第1静电消除光源8A的静电消除工序无法对与感光体鼓1的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的表面电位进行良好的静电消除,从而出现静电消除不良导致的残留图像等異常图像的情况。尤其是,当作为记录介质P使用厚纸(纸张定量为105g/m2以上的纸张)的情况下,由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难以透射记录介质P而到达感光体鼓1的表面,从而容易发生感光体鼓1的与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的表面电位的静电消除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设置第2静电消除光源8B的效果更大。另外,根据这种结构,如上所述,为了抑制静电消除不良,不是单纯地增强由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光量),而是将该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减弱一定程度,并由第2静电消除装置8B进行第2静电消除工序,以此补充针对与感光体鼓1的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的表面电位的静电消除,从而能够维持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且不会加快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的效果),且不会促进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尤其是,如果由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光量)过强,当作为记录介质P使用薄纸(纸张定量为60g/m2以下的纸张)的情况下,从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并透射记录介质P而到达感光体鼓1表面的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也会增大,从而会促进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因此,将第1静电消除光源8A射出的静电消除光KA的强度设定成如上所述必要最低限度的值时最显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可以是遍及宽度方向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直接照射光的结构,也可以是只对感光体鼓1表面的与走纸区域对应的范围直接照射光的结构。但是,在可使宽度方向尺寸不同的各种记录介质P通过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前者的结构与后者的结构相比,无论记录介质P的尺寸如何,都能够静确实且简单地降低静电消除不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为了使光照射到与通过搬送路径的记录介质P(遮挡于第1静电消除光源8A与感光体鼓1之间的记录介质P)的范围对应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可配合该表面通过的时间来对第2静电消除光源8B进行接通/切断控制。即,在与感光体鼓1的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前端临近第2静电消除光源8B的静电消除光KB的光路的时间(或者比该时间稍微早一点的时间),使切断状态的第2静电消除光源8B成为接通状态,并开始由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向感光体鼓1照射静电消除光KB。然后,在与感光体鼓1的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后端脱离第2静电消除光源8B的静电消除光KB的光路的时间(或者比该时间稍微晚一点的时间),使接通状态的第2静电消除光源8B成为切断状态,并停止由第2静电消除光源8B向感光体鼓1照射静电消除光KB。通过进行这种控制,针对可能会出现静电消除不充分的、与感光体鼓1的走纸区域对应的部分,能够在必要的时间进行静电消除工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配合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部4的接通/切断控制时间(施加充电偏压的接通/切断时间),来对第2静电消除光源8B进行接通/切断控制。即,在感光体鼓1上进行成像处理时,控制第2静电消除光源8B使其成为连续接通状态。通过进行这种控制,无需进行复杂的接通/切断控制,也能够确实防止如上所述的感光体鼓1的静电消除不良。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在相对于转印位置(转印夹持部)位于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清洁部2位于感光体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隔着从转印位置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而与感光体鼓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照射光K,以降低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的静电消除光源8A。由此,能够通过清洁部2良好且高效地去除在转印位置从记录介质P附着到感光体鼓1上的纸粉,且不会加快感光体鼓1的光劣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感光体鼓1(图像载体)、充电部4、显影部5、清洁部2、回收调色剂路径3及29一体化构成了处理卡盒6,此外,感光体鼓(图像载体)、充电部、显影部、清洁部、回收调色剂路径也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单元,构成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进行装卸(可更换)的结构。在此,“处理卡盒”的定义是,对图像载体进行充电的充电部、对图像载体上形成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部(显影装置)、对图像载体进行清洁的清洁部(清洁装置)中的至少1个与图像载体被一体化,并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进行装卸的单元。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由清洁部2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被作为回收调色剂供给显影部5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应用了本发明,当然在由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不被作为回收调色剂供给显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部件使用了与感光体鼓1抵接而形成转印位置的转印辊9,此外作为转印部件还能够使用与感光体鼓1相对而形成转印位置的电晕放电方式的转印器(线转印器,wiretransfer)。并且,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给出的形态之外,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宜变更而获得的形态毫无疑问也属于本发明。另外,上述结构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形态,实施本发明时可采用适当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