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637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光学镜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光学镜片。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组件─光学镜片组也更加多样化发展,应用不只仅限于拍摄影像与录像,还加上环境监视、行车纪录摄影等,且随着影像感测技术之进步,消费者对于成像质量等的要求也更加提高。

在光学成像镜头中,大角度入射进光学镜片组的光束容易被一或多个光学镜片的边缘反射或折射而形成杂散光。为降低杂散光对于成像质量的负面影响,习知技术主要藉由设置遮光元件或将光学镜片的边缘涂黑,以过滤杂散光。然而,设置遮光元件的光学成像镜头除了不易维持较佳的组装精度外,还存有易因组装不良而影响成像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光学镜片的边缘涂黑所能改善杂散光问题的效果有限。因此,如何设计出可改善杂散光问题的光学镜片,长久以来一直是本领域各界所热切追求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镜片,其可改善杂散光问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镜片,其包括一镜片,具有一中心区以及一环绕该中心区的周边区;至少一吸光层,配置于该镜片上,其中各该吸光层位于该周边区中且暴露该中心区;以及至少一光学膜,配置于该镜片上,且至少一该光学膜与至少一该吸光层在该光学镜片的一光轴方向上重叠,其中各该光学 膜位于该周边区中且暴露该中心区,各该光学膜包括至少一第一层以及至少一第二层,至少一该第二层的折射率低于至少一该第一层的折射率,至少一该第一层与至少一该第二层交替堆栈,且该第一层与该第二层的其中一者至少一层在可见光波段的范围内的消光系数大于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以及所述光学膜的数量分别为一,且吸光层与光学膜分别配置在镜片的相对两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以及所述光学膜的数量分别为一。吸光层与光学膜配置在镜片的同一表面上,且光学膜位于吸光层与镜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以及所述光学膜的数量分别的数量为一。吸光层与光学膜配置在镜片的同一表面上,且吸光层位于光学膜与镜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的数量为一。所述光学膜的数量为二。吸光层与光学膜配置在镜片的同一表面上,且吸光层位于光学膜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的数量为二。所述光学膜的数量为一。吸光层与光学膜配置在镜片的同一表面上,且光学膜位于吸光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吸光层的材质包括tixoy或crxoy,x及y分别大于0,且(x+y)≦1。各吸光层的吸光率大于吸光层的穿透率加吸光层的反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第一层的材质包括tixoy或crxoy,x及y分别大于0,且(x+y)≦1。各第一层的穿透率落在20%至80%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第二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周边区具有与中心区连接的至少一第一条状空隙区,且至少一所述吸光层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还分别暴露出至少一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各第一条状空隙区与中心区连接的点为第一连接点,由镜片的中心沿径向通过第一连接点的直线为第一半径线。各第一条状空隙区与第一半径线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落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条状空隙区连接于中心区与镜片的周缘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周边区还具有未与中心区连接的至少一第二条状空隙区,且至少一所述吸光层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还分别暴露出至少一所述第二条状空隙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条状空隙区连接于中心区与镜片的周缘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在镜片的周边区上设置至少一吸光层以及至少一光学膜,使镜片的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降低,进而改善杂散光问题。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c及图1d分别为图1b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图2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图2b及图2c分别为图2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图3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图4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四种剖面示意图。

图4b及图4c分别为图4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图5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五种剖面示意图。

图5b及图5c分别为图5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图6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7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8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9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0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1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

图11b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c及图1d分别为图1b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请先参照图1a及图1b,光学镜片100包括镜片110、至少一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光学膜130。镜片110具有屈光力(refractivepower),且镜片110可以是球面镜片或非球面镜片。镜片110具有中心区a1以及环绕中心区a1的周边区a2(图1a以粗实线标示出中心区a1与周边区a2的交界)。所述中心区a1定义为光学有效径区域,其适于让光线通过,且中心区a1的直径即镜片110的通光孔径(clearaperture),且直径公差范围约0.2mm至0.6mm。

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配置于镜片110上,其中各吸光层120位于周边区a2中且暴露中心区a1,以降低周边区a2的穿透率。在光学理论上,一道100%的光束经过一个介质后,能量会拆分成三部分:吸光率、穿透率及反射率,而吸光率加穿透率加反射率会等于100%。至少一所述吸光层使光通过后的吸光率大于穿透率加上反射率。举例而言,至少一所述吸光层的穿透率落在1%以下,反射率约15%,则吸光率约84%,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吸光层120的材质可包括tixoy或crxoy,其中x及y分别大于0,且(x+y)≦1。

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配置于镜片110上,且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与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在光学镜片100的光轴方向dt上重叠,其中各光学膜130 位于周边区a2中且暴露中心区a1。各光学膜130包括至少一第一层132以及至少一第二层134。至少一所述第二层134的折射率低于至少一所述第一层132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层132与所述第二层134交替堆栈。如此一来,可藉由满足破坏性干涉(destructiveinterference)条件来降低周边区a2的反射率,进而达到抗反射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第一层132的材质可包括tixoy或crxoy,其中x及y分别大于0,且(x+y)≦1。此外,至少一所述第二层134的材质可包括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硅,但不以此为限。

补充说明的是,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主要用以吸收大部分入射进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的光线,以降低穿透率。至少一所述第一层132与至少一所述第二层134主要用以调变光程差以藉由满足破坏性干涉条件,来达到抗反射,即降低反射率的效果。

另外,所述第一层132与所述第二层134的其中一者中的至少一层在可见光波段的范围内的消光系数大于零。如此一来,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除了可降低反射率之外,还可透过大于零的消光系数提高吸光率以同时降低穿透率。然而为了达到降低反射率,各第一层132的穿透率是设计为高于各吸光层120的穿透率。举例而言,各第一层132的穿透率落在20%至80%的范围内,大于各吸光层120的穿透率1%,但不以此为限。具有消光系数的第一层132的材质可包括tixoy或crxoy,而具有消光系数的第二层134的材质可包括一氧化硅,但不以此为限。可见光波段是指光波长落在400nm至700nm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的数量分别为一,且吸光层120与光学膜130分别配置在镜片110的相对两表面s1、s2上,其中表面s1、s2的其中一者为物侧面,且其中另一者为像侧面。

在光学膜130中,所述第一层132的数量可为一,而所述第二层134的数 量可为二,但不以此为限。图1c的模拟数据中,吸光层120的材质为ti3o5(亦即,x为八分之三,y为八分之五),且厚度为510nm;第一层132的材质为ti3o5,且厚度为85nm;第二层134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且沿光学镜片100的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二层134的厚度依序为74nm以及15nm。在此架构下,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6%以下(请参照图1c中曲线l1、l2)。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9%以下(请参照图1d中曲线l3),而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16%以下(请参照图1d中曲线l4)。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包括所述第一层132以及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厚度、材质或相对配置关系可依设计需求改变,而不以上述为限。

以下搭配图2a至图5c说明图1a中光学镜片100的其他种剖面型态。图2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图2b及图2c分别为图2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图3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图4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四种剖面示意图。图4b及图4c分别为图4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图5a为图1a中剖线a-a’的第五种剖面示意图。图5b及图5c分别为图5a中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曲线图。

以下仅就图2a、图3a、图4a及图5a与图1b的主要差异进行说明。不同剖面型态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及相关叙述可以参照图1a及图1b对应的内容,于下便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a,在图2a的光学镜片100中,吸光层120与光学膜130配置在镜片110的同一表面(如表面s1)上,且光学膜130位于吸光层120与镜片110 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表面s1可以是物侧面或像侧面。

在光学膜130中,所述第一层132的数量可为二,而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可为二,但不以此为限。图2b的模拟数据中,吸光层120的材质为ti3o5,且厚度为400nm;第一层132的材质为ti3o5,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一层132的厚度依序为18nm以及26nm;第二层134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二层134的厚度依序为314nm以及39nm。在此架构下,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8%以下(请参照图2b中曲线l1、l2)。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8%以下(请参照图2c中曲线l3),而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16%以下(请参照图2c中曲线l4)。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包括所述第一层132以及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厚度、材质或相对配置关系可依设计需求改变,而不以上述为限。

请参照图3a,在图3a的光学镜片100中,吸光层120与光学膜130配置在镜片110的同一表面(如表面s1)上,且吸光层120位于光学膜130与镜片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表面s1可以是物侧面或像侧面。

在光学膜130中,所述第一层132的数量可为二,而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可为三,但不以此为限。图3b的模拟数据中,吸光层120的材质为ti3o5,且厚度为400nm;第一层132的材质为ti3o5,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一层132的厚度依序为115nm以及16nm;第二层134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二层134的厚度依序为12nm、20nm以及84nm。在此架构下,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6%以下(请参照图3b中曲线l1、l2)。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射率在可见光 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9%以下(请参照图3c中曲线l3),而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4%以下(请参照图3c中曲线l4)。相较于图2a的设计,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较低,故在几近相同的穿透率下,可达到较高的吸光率。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包括所述第一层132以及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厚度、材质或相对配置关系可依设计需求改变,而不以上述为限。

请参照图4a,在图4a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吸光层120的数量为一。所述光学膜130的数量为二。吸光层120与光学膜130配置在镜片110的同一表面(如表面s1)上,且吸光层120位于光学膜1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表面s1可以是物侧面或像侧面。

在各光学膜130中,所述第一层132的数量可为一,而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可为二,但不以此为限。图4b的模拟数据中,吸光层120的材质为ti3o5,且厚度为430nm;第一层132的材质为ti3o5,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一层132的厚度依序为20nm以及39nm;第二层134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二层134的厚度依序为20nm、35nm、20nm以及99nm。在此架构下,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7%以下(请参照图4b中曲线l1、l2)。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8%以下(请参照图4c中曲线l3),而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4%以下(请参照图4c中曲线l4)。相较于图2a的设计,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较低,故在几近相同的穿透率下,可达到较高的吸光率。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包括所述第一层132以及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厚度、材质或相对配置关系可依设计需求改变,而不以上述为限。

请参照图5a,在图5a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吸光层120的数量为二。所述光学膜130的数量为一。吸光层120与光学膜130配置在镜片110的同一表面(如表面s1)上,且光学膜130位于吸光层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表面s1可以是物侧面或像侧面。

在光学膜130中,所述第一层132的数量可为二,而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可为三,但不以此为限。图5b的模拟数据中,吸光层120的材质为ti3o5,且吸光层120的厚度分别为400nm;第一层132的材质为ti3o5,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一层132的厚度依序为17nm以及12nm;第二层134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且沿光轴方向dt排列的第二层134的厚度依序为20nm、90nm以及30nm。在此架构下,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1%以下(请参照图5b中曲线l1、l2)。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9%以下(请参照图5c中曲线l3),而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的反方向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nm至700nm)可在16%以下(请参照图5c中曲线l4)。相较于图3a的设计,周边区a2在光轴方向dt及其反方向的穿透率皆较低。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吸光层120以及所述光学膜130(包括所述第一层132以及所述第二层134)的数量、厚度、材质或相对配置关系可依设计需求改变,而不以上述为限。

另外,在图2至图5的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在镜片110的表面s1、s2的其中一者上,例如在与镀膜面(如表面s1)相对的表面(如表面s2)上,形成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layer,arlayer),以进一步降低反射率。

依据用以制作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不同,光学镜片可具有其他种实施方式。以下搭配图6a至图11b说明光学镜片的其他种实施方式及其对应的治具。图6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6b为本发 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7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7b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8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8b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9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9b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10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10b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11a为用以制作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治具的上视示意图。图11b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上视示意图。

在图6a、图7a、图8a、图9a、图10a以及图11a中,为方便说明治具与光学镜片之间的相对关系,以细虚线标示出镜片的边缘,且以粗虚线标示出镜片的中心区与周边区的交界。粗虚线以内的区域对应镜片的中心区。粗虚线以外且细虚线以内的区域对应镜片的周边区。

请参照图6a及图6b,图6b的光学镜片100例如藉由镀膜制作而成。在镀膜的过程中,光学镜片100的镜片110藉由图6a的治具10固定住,以利在镜片110的周边区a2中形成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镜片110、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的材质、相对配置关系或其功效可参照图1a至图5b的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治具10可包括载板12、遮蔽板14以及至少一第一连接部16。载板12可用以支撑镜片110,其材质例如是不锈钢或金属,但不以此为限。载板12具有至少一开口o。图6a示意性绘示出一个开口o,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遮蔽板14位于开口o中且遮蔽镜片110的中心区a1。如此一来,在镀膜的过程中,可避免镀膜材料(如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或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的 材料)形成在中心区a1上,且在镀膜完成后,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会暴露出中心区a1。遮蔽板14的材质例如是不锈钢或金属,但不以此为限。

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连接载板12与遮蔽板14,且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适于支撑镜片110的周边区a2,其材质例如是不锈钢或金属,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载板12、遮蔽板14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可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然而,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载板12以及遮蔽板14可位在不同水平面上。在此架构下,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连接于载板12的所在平面与遮蔽板14的所在平面之间。

在镀膜的过程中,镀膜材料形成在镜片110面向治具10的表面上。除了遮蔽板14会遮蔽到镀膜材料之外,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也会遮蔽到镀膜材料,因此在藉由治具10所形成的光学镜片100中,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除了分别暴露出中心区a1之外,还分别暴露出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遮蔽的区域。详细而言,周边区a2会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形成至少一第一条状空隙区a21。至少一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与中心区a1连接,且至少一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连接于中心区a1与镜片110的周缘p之间。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还分别暴露出至少一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一。定义各第一连接部16与遮蔽板14连接的点为第二连接点cp2,由遮蔽板14的中心c14沿径向dr通过第二连接点cp2的直线为第二半径线r2。各第一连接部16与第二半径线r2在与光学镜片100的光轴方向dt垂直的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1落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如图6a所示,第一连接部16可包括相互串接 的多个第一子连接部(如第一子连接部16a、16b)。第一子连接部16a连接于第二连接点cp2与第一子连接部16b之间,且第一子连接部16b与第二半径线r2之间的夹角例如等于夹角θ1。

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一。定义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与中心区a1连接的点为第一连接点cp1,由镜片110的中心ca1沿径向(同遮蔽板14的径向dr)通过第一连接点cp1的直线为第一半径线r1。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与第一半径线r1在与光轴方向dt垂直的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2落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可包括相互串接的多个第一子区域(如第一子区域a21a、a21b),其中第一子区域a21a的形状及位置对应第一子连接部16a,而第一子区域a21b的形状及位置对应第一子连接部16b。所述形状对应包括形状相同或相似且尺寸相同或相似的情况。第一子区域a21a连接于第一连接点cp1与第一子区域a21b之间,且第一子区域a21b与第一半径线r1之间的夹角例如等于夹角θ2。

在上述架构下,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覆盖周边区a2具有理想的包覆率,而可较佳地改善杂散光问题。

补充说明的是,在载板12的内径ri(即开口o的直径)小于镜片110的直径r110的情况下,载板12在镀膜的过程中亦可支撑镜片110的边缘。如此,将有助于提升支撑的稳固性,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另一提的是,在镀膜的过程中,由于镜片110的边缘会被载板12遮蔽,因此镜片110的周边区a2还具有环状空隙区a22。环状空隙区a22即周边区a2在镀膜过程中被载板12遮蔽的区域。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还分别暴露出环状空隙区a22。在应用光学镜片100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环状空隙区a22可藉由光学成像镜头的其他元件(如夹持机构)遮 蔽住,故不造成杂散光问题。补充说明的是,环状空隙区a22的尺寸会依据镜片110的直径e110而有所不同,故不以图6b所绘示者为限。若载板12的内径ri大于或等于镜片110的直径r110,则镜片110的周边区a2可不具有环状空隙区a22(可参见图7b、图8b、图9b、图10b及图11b的光学镜片)。

在下述实施例中,说明图7a、图8a、图9a、图10a及图11a的治具时,仅针对其与图6a的治具的主要差异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及相关叙述可以参照图6a对应的内容,于下便不再赘述。此外,说明图7b、图8b、图9b、图10b及图11b的光学镜片时,仅针对其与图6b的光学镜片的主要差异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及相关叙述可以参照图1a、图1b及图6b对应的内容,于下便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7a及图7b,在图7a的治具10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二,且各第一连接部16的形状为直条状。各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例如沿遮蔽板14的径向dr延伸,且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3例如为180度。

在图7b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二,且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形状为直条状。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例如沿中心区a1的径向(同遮蔽板14的径向dr)延伸,且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4例如为180度。

在上述架构下,治具10可更为稳固地支撑镜片110,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

补充说明的是,由于载板12的内径ri大于镜片110的直径r110,因此镜片110的周边区a2不具有图6b所示的环状空隙区a22,而具有较佳的包覆率。

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使载板12的内径ri小于镜片110的直径r110,以提升支撑的稳固性并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在此架构下,镜片110的周边区a2具有环状空隙区a22。以下实施例皆适用此改良,于下便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8a及图8b,在图8a的治具10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二。各第一连接部16除了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a、16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c,其中第一子连接部16b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部16a与第一子连接部16c之间。此外,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3(亦为第一子连接部16a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80度。

在图8b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二。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除了包括第一子区域a21a、a21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区域a21c,其中第一子区域a21c对应第一子连接部16c,且第一子区域a21b连接于第一子区域a21a与第一子区域a21c之间。此外,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4(亦为第一子区域a21a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80度。

在上述架构下,治具10可更为稳固地支撑镜片110,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此外,藉由适当的夹角θ1的设计,可改善镜片110受到震动而掉落的问题。

请参照图9a及图9b,在图9a的治具10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三,且各第一连接部16的形状为直条状。各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例如沿遮蔽板14的径向dr延伸,且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3例如为120度。

在图9b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三,且各 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形状为直条状。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例如沿中心区a1的径向(同遮蔽板14的径向dr)延伸,且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4例如为120度。

在上述架构下,治具10可更为稳固地支撑镜片110,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此外,相较于图8a藉由特定夹角θ1的设计改善镜片110受到震动而掉落的问题,图9a藉由增加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亦可改善镜片110受到震动而掉落的问题,且效果更优于图8a之设计。

请参照图10a及图10b,在图10a的治具10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三。各第一连接部16除了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a、16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c,其中第一子连接部16b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部16a与第一子连接部16c之间。此外,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3(亦为第一子连接部16a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度。

在图10b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三。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除了包括第一子区域a21a、a21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区域a21c,其中第一子区域a21c对应第一子连接部16c,且第一子区域a21b连接于第一子区域a21a与第一子区域a21c之间。此外,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4(亦为第一子区域a21a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度。

在上述架构下,治具10可更为稳固地支撑镜片110,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此外,治具10还可改善镜片110受到震动而掉落的问题。另外,相较于图9b的设计,图10b中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多段式设计有助于降低经由第一条状空隙区a21通过镜片110的周边区a2的杂散光,从而抑制特定角度的杂散光,使应用光学镜片100的光学成 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获得提升。

请参照图11a及图11b,在图11a的治具10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6的数量为二。各第一连接部16除了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a、16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6c,其中第一子连接部16b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部16a与第一子连接部16c之间。此外,第一连接部16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3(亦为第一子连接部16a在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度。

在图11b的光学镜片100中,所述第一条状空隙区a21的数量也为二。各第一条状空隙区a21除了包括第一子区域a21a、a21b之外,还包括第一子区域a21c,其中第一子区域a21c对应第一子连接部16c,且第一子区域a21b连接于第一子区域a21a与第一子区域a21c之间。此外,第一条状空隙区a21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4(亦为第一子区域a21a在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度。

治具10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连接部18位于开口o中。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部18与载板12连接,且不与遮蔽板14连接。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部18适于支撑镜片110的周边区a2且于周边区a2中定义出未与中心区a1连接的至少一第二条状空隙区a23。详细而言,在镀膜的过程中,除了遮蔽板14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会遮蔽到镀膜材料之外,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部18也会遮蔽到镀膜材料,因此在藉由治具10所形成的光学镜片100中,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除了分别暴露出中心区a1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6之外,还分别暴露出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部18遮蔽的区域。详细而言,周边区a2会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部18形成至少一第二条状空隙区a23。至少一所述第二条状空隙区a23与镜片110的周缘p连接,且不与中心区a1连接,且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还分别暴露出至 少一所述第二条状空隙区a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8的数量为一。第二连接部18可包括相互串接的多个第二子连接部(如第二子连接部18a、18b)。两个相互连接的第二子连接部18a、18b在与光学镜片100的光轴方向dt垂直的参考平面r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5例如落在120度至150度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条状空隙区a23的数量也为一。第二条状空隙区a23可包括相互串接的多个第二子区域(如第二子区域a23a、a23b),其中第二子区域a23a的形状及位置对应第二子连接部18a,而第二子区域a23b的形状及位置对应第二子连接部18b。两个相互连接的第二子区域a23a、a23b在与光学镜片100的光轴方向dt垂直的参考平面r2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θ6落在120度至150度的范围内。

在上述架构下,治具10可更为稳固地支撑镜片110,且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6因受力大而损坏的问题,从而提升制程良率。此外,治具10还可改善镜片110受到震动而掉落的问题。另外,相较于图10b的设计,图11b中第二条状空隙区a23及其多段式设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特定角度的杂散光,且相对于图10b增加了至少一所述吸光层120以及至少一所述光学膜130覆盖周边区a2的包覆率,使成像质量更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在镜片的周边区上设置至少一吸光层以及至少一光学膜,使镜片的周边区的穿透率及反射率降低,进而改善杂散光问题。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