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886阅读:8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在背投显示领域,尤其是背投显示领域,通常采用具有菲涅尔微透镜结构的投影屏幕,菲涅尔透镜结构能够将入射的光束进行准直并均匀分布。为了成像,在菲涅尔透镜层后还需要设置会聚成像元件,比如会聚正透镜,使光线会聚成像,从而出射使用户观看到图像。图1示例性的给出了目前使用的一种背投屏幕结构,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依次经过菲涅尔透镜结构层11和柱状透镜结构层12,使用时将投影机的焦距和投影屏幕的焦距匹配,可在投影屏幕上显示画面。具体光路图如图1A所示,菲涅尔透镜结构层11将入射至屏幕的光线进行会聚准直,柱状透镜结构层12中的凸透镜部分接收准直光线并进行会聚,理论上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进行成像,并最终从柱状透镜结构层12以会聚后发散的状态进行传输。

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对投影屏幕后白场的测试结果,技术人员发现,在屏幕中心点,即水平视角为0处的色偏为0,而随着水平视角的增大,产生的色偏也会随之增大,以及,随着垂直视角的增大,产生的色偏也会随之增大,即随着视角增加,产生不同程度的色偏,色偏的直接视觉表现就是白场不再是预设的色温值了,而偏与某种基色颜色显示,从而人眼在不同视角或不同位置观看显示画面时存在图像画面颜色不一致,尤其是对于大屏拼接显示中,对于白场使用较多的场景,例如大型会议室的PPT展示,不同视角或不同位置的色偏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

因此,如何有效减小投影屏幕在显示画面时产生的色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装置,用以减小投影屏幕显示画面时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现象。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投影屏幕,包括: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光线分布传播层,所述光线分布传播层具有正透镜特性,还包括位于光线分布传播层后的微透镜层;微透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所述光线分布传播层具有多个正透镜单元,其中,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光线分布传播层的正透镜单元的色散系数;投影镜头的出射光线入射菲涅尔透镜层、光线分布传播层后最终经过微透镜层后出射;

优选地,第一微透镜为双凹透镜结构或平凹透镜结构;

优选地,第一微透镜与柱状透镜紧密贴合或者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的间隙;

优选地,光线分布传播层为柱状透镜层;或者,光线分布传播层为玻璃微珠层;以及,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投影屏幕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玻璃微珠层和微透镜层之间的环境光吸收层,基板保护层;或者,投影屏幕还包括设置于玻璃微珠层和微透镜层之间的环境光吸收层,环境光吸收层设置于微透镜层靠近所述玻璃微珠层一侧的表面;

优选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在10~40之间;

优选地,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在40~80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激光投影设备,还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投影屏幕。

本发明以上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通过在屏幕结构的光线分布传播层后设置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组成的微透镜层,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产生正色差,光线分布传播层包括多个正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产生负色差。从而通过不同材料的正、负透镜组合,正色差与负色差相互配合来校正色差,即达到消色差的目的,使三束光线能更好的汇聚。三束光在人眼观看时空间上是重合的,从而减小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变化,使得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降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解决了投影屏幕在不同视角下观看图像画面的色偏现象。

以及本发明实施例方案还提供了一种投影系统,应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投影屏幕,从而能够降低色偏现象,提升投影画面显示色彩的一致性,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投影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投影屏幕的光路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投影屏幕的结构及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投影屏幕的结构及光路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示例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示例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再一种示例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投影屏幕的结构及光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投影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投影屏幕中测得的色偏变化图示;

图8为现有技术中三基色色偏变化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用以减小投影屏幕在显示画面时产生的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及应用该投影屏幕的投影系统。

实施例一、

现有技术中投影屏幕采用柱透镜时会在屏幕的不同位置产生白场色偏,分别以LED光源以及激光光源为例的背投投影机进行测试,得到如图7所示的不同投影光源投影到投影屏幕时色偏随视角变化示意图。

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白光中的不同基色光(红光R、绿光G、蓝光B)的波长不同,在经过投影屏幕中的柱透镜时的折射率不同进而导致白光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发生了变化。图为8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的菲涅尔透镜层和柱状透镜层后各基色光随视角的亮度变化示意图,其中,蓝光B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相对亮度变化相对较慢,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更宽广,而波长最长的红光R因为折射率最小所以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角度更小。因此,随着视角增加,蓝光B在白光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导致色温越来越高,白场发生了向高色温方向的色偏,在视觉表现上就是图像偏蓝。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如图3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投影屏幕,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31、柱状透镜层32,此处,柱状透镜层是光线分布传播层的一种,柱状透镜一种凸透镜,具有正透镜特性,以及还包括位于菲涅尔透镜层31和柱状透镜层32之间的微透镜层33。微透镜层33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柱状透镜层32包括多个柱状透镜单元。

投影镜头的出射光线依次入射菲涅尔透镜层31、柱状透镜层32,并最终经过微透镜层后出射。出射的光束进入人眼,从而用户可以观察到背投屏幕显示的图像。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微透镜单元与柱状透镜单元并列依次设置,两透镜的尺寸相当。

具体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与正透镜的色散系数设置可以是,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大于正透镜的色散系数,也可以是等于或者小于关系。但是当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时,三基色重合度高,消色差效果佳。其中,色散系数与镜片的制作材料有关,并影响光束的折射率,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微透镜的折射率大于柱状透镜的折射率。

具体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在10~40之间,以及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在40~80之间。上述数值仅为举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在10~30之间,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在50~80之间。

以及,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对入射光束具有发散作用,具体可以为双凹透镜结构或平凹透镜结构。

以及,第一微透镜的出光面表面为非球面,可以便于对光束的发散偏折的程度进行灵活设计,或者第一微透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均为非球面,可以提高光路设计的可调性及灵活性。

第一微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光学塑胶或光学玻璃。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投影屏幕的工作原理。

根据实施例一所描述的色偏现象及原因,从柱状透镜层会聚后出射的各基色光束呈不同程度的发散状态,色偏原因和现象可参见图1B及图8。

如图3所示,菲涅尔透镜层31接收投影镜头出射的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影像光束,将对该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光束进行准直变成平行光出射,平行光入射至柱状透镜层32进行会聚,影像光束在柱状透镜层32内部就完成会聚,会聚后再发散出射,并以发散状态入射至微透镜层。

由于在原投影屏幕结构上增加了负透镜微透镜层,相比于图1B,使得影像光束从原柱状透镜层出射后的光路发生变化。其光路原理示意图如图4A所示。

图4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消色差的光路原理图,其中,W表示由投影机出射的白光,R、G、B分别表示白光中具有不同波长的红光、绿光和蓝光。与中心光轴呈平行状态的白光入射正透镜41,具有正光焦度,产生负色差,第一微透镜42为负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产生正色差,从而通过不同材料的正、负透镜组合,正色差与负色差相互配合来校正色差,即达到消色差的目的,使三束光线能更好的汇聚。三束光在人眼观看时空间上是重合的,因而不会造成随视角的色偏。

图4C和图4D示出了第一微透镜和正透镜设置不同色散系数关系时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其中,图4C示出了当第一微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柱状透镜色散系数相当,即折射率相等的时候,光线的传播示意图,图4D示出了当第一微透镜负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正透镜柱状透镜色散系数时,光线的传播示意图。通过对比可知,图4C中,三基色光经过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透镜组合后,相比于图4D,各基色光束仍发生较大程度的会聚偏折,会聚较快,而图4D中由于负透镜发散作用较大,会聚较慢,从而更利于三基色光焦距差异的缩小,三者分离的程度较小,从而最终更容易达到重合,提高消色偏的效果。

这是由于,当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正透镜单元的色散系数,从而第一微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大于正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能够对光束进行较高偏折程度的发散。当投影镜头出射的影像光束经过菲涅尔透镜层进行准直后,光束以白光平行光入射至光线分布传播层的正透镜单元对光束进行较低偏折程度的会聚,且因波长的差异,对各基色光会聚后偏折的程度也不同,白光中的各基色光发生彼此分开,其中,蓝光B偏折最为厉害,即焦距最短,其次是绿光G,红光R的焦距在三者之中最长。而设置于光线分布传播层后方的微透镜层对各基色光进行较大偏折程度的发散,进行反向偏折,且反向偏折的程度因各基色光波长差异而不同,其中蓝光B最大,其次是绿光G和红光R,从而较大程度上补偿了同一介质中各基色光因波长不同而造成的偏折差异,使得最终三基色光实现再次会聚时光线偏折的角度接近,更容易达到会聚于一点,提高了三基色光的重合度,从而减小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变化,从而使得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降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以及,优选地,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正透镜的色散系数,即负透镜的折射率大于正透镜的折射率。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白光W中不同波长的基色光在透镜中折射率存在差异,因此,具有不同波长的红光R、绿光G和蓝光B在经过正透镜41会聚后的焦距也各不相同,在本示例中,正透镜41具体是柱状透镜。其中,蓝光B的波长最短,经过正透镜41时其偏折的程度最大,故其焦距最短;而红光R的波长最长,经过正透镜41时其偏折的程度最小,其焦距最长。由此,在经过正透镜41的会聚作用之后,白光中的红光R、绿光G和蓝光B的偏折程度发生差异。而第一微透镜42相对于正透镜41具有较小的色散系数,因此相对于正透镜41可对入射的会聚后的各基色光线(红光R、绿光G和蓝光B)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散作用,在白光经过正透镜41而入射至第一微透镜42时,第一微透镜42针对正透镜41,对不同波长的各基色光在正透镜41中发生的偏折差异进行补偿。具体地,蓝光B会聚的最厉害,向下偏折,当入射至第一微透镜42时,蓝光B会进行一定的程度的发散,向上偏折,且发散的程度大于其被会聚的程度,绿光G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但是由于绿光G在第一微透镜中的折射率小于蓝光B在第一微透镜中的折射率,因此发散的程度也相对小于蓝光B的发散程度,同理,红光R小于绿光G,和蓝光B的发散程度,从而原来呈会聚状态的三基色光经过第一微透镜的发散作用下,反向偏折的补偿即向上偏折的程度按照蓝、绿、红的顺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而通过上述正负透镜的组合以及折射率配置的方案,能够减小光束会聚时光束的偏折差异,使得最终三基色光实现再次会聚时光线偏折的角度接近,更容易达到会聚于一点,提高了三基色光的重合度,最终使从第一微透镜42出射的各基色光会聚后的光线出光方向基本一致,呈现基本重合状态,大大减小了不同波长的基色光的分开程度,减小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变化,从而使得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降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

上述示例中仅以一束白光为例进行原理性说明,由于投影机入射到投影屏幕的的光束有无数条,通过上述过程的光束处理,使得入射至投影屏幕的光束出射时发散程度降低或消除,从而在不同的视角下观察时,不会因为基色光光束不同偏折而进入人眼的光束范围有限造成色偏的现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不同的材料,使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从而柱状透镜即正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微透镜的折射率。利用这一设置,使得白光光束在通过柱状透镜后,虽然各基色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折,发生分开现象,但是由于第一微透镜对各基色光的发散程度较大,能够对各基色光进行反向偏折的补偿,蓝光会聚的程度最强,其发散的强度也最强,即补偿的幅度也最大,且各基色光发散的程度大于会聚的程度,最终使得各基色光从第一微透镜42出射后,各基色光的焦距均被拉长,即补偿了因为会聚偏折造成的焦距长短差异,使各基色光的焦距接近,焦点靠近或重合,从而减小各基色光出射时的分开程度。

因此,第一微透镜与柱状透镜在色散系数上的差异,以及对光束不同的会聚和发散作用,使得后者能够对前者造成的各基色光的偏折差异具有补偿作用。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材料制作上述的柱状透镜和第一微透镜,以使柱状透镜的色散系数大于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从而使柱状透镜为低色散凸透镜,第一微透镜为高色散凹透镜。此外,还可在上述的色散系数范围内调整柱状透镜和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各微透镜的色散系数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投影屏幕中,如图4A所示,柱状透镜与第一微透镜紧密贴合。在实际应用中,柱状透镜和第一微透镜可采用胶合的方式贴合在一起,其消色偏原理如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与图4A不同的是,如图4B所示,正透镜41’或柱状透镜41’和第一微透镜42’之间可以存在预设距离的间隙,例如,正透镜41’与第一微透镜42’之间可相距1-5mm。此时,白光W入射到柱状透镜41’和第一微透镜42’组成的微透镜组时的光路图如图4B所示,具体地,白光W在入射到正透镜41’之后发生会聚,由于白光W中的各基色光(R、G、B)在正透镜41’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各基色光的偏折程度发生差异,经过正透镜41’后的各基色光(R、G、B)穿过正透镜41’和第一微透镜42’之间的空气间隙后入射到第一微透镜42’中,第一微透镜42’相对于正透镜41’具有较低的色散系数,使得各基色光在第一微透镜42’中发散,并发生较大程度的反向偏折,从而使出射的白光W中各基色光(R、G、B)基本重合。由图4B可以看出,在正透镜41’和第一微透镜4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时,可对入射到柱状透镜接近边缘处的光线进行偏折,因此,采用间隙设置正透镜41’和第一微透镜42’适用于两者组成的镜组具有较大孔径的情况,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的任一种设置,消除原有投影屏幕结构造成的白光偏色。

柱状透镜层和微透镜层之间的距离根据投影屏幕的制作需求和成像标准可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可相距3-5mm,在实际应用时,可灵活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投影屏幕中,第一微透镜的材料为光学塑胶或光学玻璃。在制作过程中,可通过模具将微透镜层中所有的各第一微透镜一体成型,而后将成型的各第一微透镜与柱状透镜层通过光学胶进行胶合,或者通过屏幕顶端通过固定结构将两层光学部件层进行相对位置固定;或者,还可分别制作每个第一微透镜,再将各第一微透镜进行光学胶胶合连接组成微透镜层。在实际应用时,为简化工艺复杂度可优选第一种方式进行微透镜层的制作。此外,采用其它制作方法及材料制作上述的微透镜层而达到本发明相应作用的情况,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投影屏幕中,菲涅尔透镜层的厚度可为50-200μm。在实际应用时,菲涅尔透镜层可为由聚烯烃等材料注压而成的薄片,在制作过程中可将其厚度控制在50-200μm之内,使其适应于投影屏幕的整体厚度。当然,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菲涅尔透镜层的厚度,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其具体厚度取值进行限定。

与此同时,为保证投影屏幕的整体厚度不至于过大,微透镜层的厚度可为100-30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投影屏幕中,出光方向指投影光束入射进入投影屏幕进行出射的方向;菲涅尔透镜层、柱状透镜层以及微透镜层的光轴应保持平行,第一微透镜结构和柱状透镜结构单元优选地的并列设置。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投影屏幕,用于背投显示。具体地,如图5所示,投影屏幕包括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菲涅尔透镜层51、光线分布传播层,以及还包括位于光线分布传播层后的微透镜层55,此处,光线分布传播层具体的为玻璃微珠层52。

以及,微透镜层55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玻璃微珠层52具有多个玻璃微珠单元,每个玻璃微珠单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具有正透镜特性,其中,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玻璃微珠层52的玻璃微珠单元的色散系数,从而第一微透镜的对入射光束的折射率大于玻璃微珠单元对入射光束的折射率。

以及,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结构中,沿投影镜头出光方向,还包括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玻璃微珠层52和微透镜层55之间的环境光吸收层53,基板保护层54。投影镜头的出射光线入射菲涅尔透镜层51、玻璃微珠层52,并最终经过微透镜层55后出射。其中,环境光吸收层53用于吸收从屏幕正面,即用户所在一侧的环境光,防止环境光对影像光束的干扰,但对镜头出射的影像光束进行透射,以及,基板保护层54用于为环境光吸收层53和玻璃微珠层52提供支撑,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镜头出射的影像光束也进行透射。

或者,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结构中,可以省略基板保护层54,即屏幕结构依次包括菲涅尔透镜层51,玻璃微珠层52,环境光吸收层53,以及微透镜层55,其中,环境光吸收层53是一种介质层,需要有附着支撑,此时,环境光吸收层设置于微透镜层55靠近玻璃微珠层52一侧的表面,即微透镜层55的内侧,可以是涂覆或者粘合方式。优选地,微透镜层55为内侧为内凹形状,外侧为平面形状的凹透镜单元组成,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环境光吸收层53的支撑,还可以使得屏幕正面表面平整光滑。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投影屏幕的结构图,如图所示,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的菲涅尔透镜层和玻璃微珠层后,由于蓝光B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偏折程度最大,其次是绿光G和红光R。于是出现了图2光路所示的各基色光分离现象。其中,蓝光B相对亮度变化相对较慢,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更宽广,而波长最长的红光R因为折射率最小所以经过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角度更小。因此,随着视角增加,蓝光B在白光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导致色温越来越高,白场发生了向高色温方向的色偏,在视觉表现上就是图像偏蓝。其现象表现图可同理参见图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通过在屏幕的最外侧设置微透镜层,微透镜层为负透镜单元组成,且负透镜的折射率大于玻璃微珠层的折射率,从而,同理参见图4A或图4B所提供的消色差光路原理图。具体地,图4A和图4B中,41或41’为玻璃微珠正透镜,42和42’为第一微透镜负透镜,其消色偏原理和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及,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微透镜的材质,形状,加工制作,厚度等同理可参见实施例一中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投影屏幕结构,通过在屏幕最外侧设置了负透镜微透镜层,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发散,且第一微透镜负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玻璃微珠正透镜单元的色散系数,从而第一微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大于玻璃微珠正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能够对光束进行较高偏折程度的发散。当投影镜头出射的影像光束经过菲涅尔透镜层进行准直后,光束以白光平行光入射至玻璃微珠正透镜层,玻璃微珠正透镜对光束进行较低偏折程度的会聚,且因波长的差异,对各基色光会聚后偏折的程度也不同,从而白光中的各基色光发生彼此分开,其中,蓝光B偏折最为厉害,即焦距最短,其次是绿光G,红光R的焦距在三者之中最长。而设置于玻璃微珠单元后方或者出光侧的微透镜层对各基色光进行较大偏折程度的发散,进行反向偏折,且反向偏折的程度因各基色光波长差异而不同,其中蓝光B最大,其次是绿光G和红光R,从而补偿了同一介质中各基色光因波长不同而造成的偏折差异,

使得最终三基色光实现再次会聚时光线偏折的角度接近,更容易达到会聚于一点,提高了三基色光的重合度,从而减小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变化,从而使得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降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解决了投影屏幕在不同视角下观看图像画面的色偏现象。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的投影屏幕。

该投影系统可为背投投影机,或者为背投拼接显示系统。

投影系统的投影机可为激光投影机,在实际应用中,将投影机的焦距和投影屏幕的焦距匹配后即可进行图像显示。

具体地,可以如图6所示,该投影系统包括投影机60,以及投影屏幕61。该投影屏幕61采用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示的投影屏幕技术方案。

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投影屏幕,本发明实施例投影系统进行图像显示时,由于在对现有背投屏幕进行了改进,在投影屏幕结构的最外侧设置了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微透镜组成的微透镜层,第一微透镜为负透镜,具体可以是平凹凹透镜,或双凹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产生正色差,光线分布传播层包括多个正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产生负色差。从而通过不同材料的正、负透镜组合,正色差与负色差相互配合来校正色差,即达到消色差的目的,使三束光线能更好的汇聚。三束光在人眼观看时空间上是重合的,因而不会造成随视角的色偏。并且,第一微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正透镜单元的色散系数,从而第一微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大于正透镜对光束的折射率,能够对光束进行较高偏折程度的发散。当投影镜头出射的影像光束经过菲涅尔透镜层进行准直后,光束以白光平行光入射至光线分布传播层的正透镜单元对光束进行较低偏折程度的会聚,且因波长的差异,对各基色光会聚后偏折的程度也不同,白光中的各基色光发生彼此分开,其中,蓝光B偏折最为厉害,即焦距最短,其次是绿光G,红光R的焦距在三者之中最长。而设置于光线分布传播层后方的微透镜层对各基色光进行较大偏折程度的发散,进行反向偏折,且反向偏折的程度因各基色光波长差异而不同,其中蓝光B最大,其次是绿光G和红光R,从而较大程度上补偿了同一介质中各基色光因波长不同而造成的偏折差异,使得最终三基色光实现再次会聚时光线偏折的角度接近,更容易达到会聚于一点,提高了三基色光的重合度,从而减小白光W经过投影屏幕后的空间能量分布变化,从而使得白光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降低,提升显示色彩的一致性,解决了投影屏幕在不同视角下观看图像画面的色偏现象。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