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7227阅读:1095来源:国知局
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框架眼镜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矫正视近调节滞后,非球面设计的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用于近视眼配戴,尤其是用于防控青少年近视眼。



背景技术:

现今医学共识:青少年近视眼主要发病机制是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和调节滞后所致,周边离焦眼镜片是近视眼核心矫控用具。全球第一个周边离焦眼镜片由卡尔蔡司于2010年8月推出,商品名蔡司成长乐眼镜片。蔡司成长乐眼镜片发明人Smith EL,在该眼镜片上市之后,对-2.27±0.81D的1155例儿童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测量,颞侧40°平均值为+2.47D、鼻侧40°平均值为+1.64D,指出原来将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功能区设计在镜片周边360°,用+2.00D等量矫正,导致颞侧矫正不足(少+0.47D)、鼻侧矫正过度(多+0.36D)的周边远视性屈光参差(hyperopic anisometropia)发生(参见:Optom Vis Sci 2013:90:1176-1186;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0:51:3864-3873;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Nov:50:5057-5069)。

近视眼球处于非正圆球形,4个象限视网膜周边处于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上侧和下侧视网膜周边呈现近视性离焦,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呈现远视性离焦,同一象限区不同轴位还呈现不同屈光度数,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不能将各个象限区各个轴位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故此,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设计上仍然存在设计缺陷。近视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设计仍是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具有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矫正视近调节滞后,非球面设计的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其4象限区设计更加符合近视眼视网膜各个象限区、各个轴位的屈光不正矫正。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框架眼镜片。这种框架眼镜片面形包括1个位于镜片中心区域的中央光学区和4个分别位于镜片上侧、下侧、颞侧以及鼻侧周边区域的象限区,4个象限区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正加值,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制备2个、3个或者4个象限轴区,其中,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1.0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2.0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9D至+3.0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11D至+3.50D。这种眼镜片制备全象限区非球面眼镜片、颞侧鼻侧象限区离焦眼镜片或者调节滞后离焦眼镜片三种类型。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中央光学区。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位于眼镜片正中心,制备正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或者长轴宽度8mm至18mm,短轴短于长轴1mm至4mm,或者将中央光学区制备轴对称图形。

所述的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制备在沿光学中心垂直径线之上,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制备在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之上。4个象限区方位角比值: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90°,上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下侧象限区方位角,下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90°。

所述的象限区正加值,也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负减值,4个象限区正加值量或者负减值量,按照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值的2%至12%作为计算。所述的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量,按照相对应的鼻侧和颞侧30°至40°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值制备。这种框架眼镜片每个象限区距光学中心20mm处,至少制备正加值量的50%。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与象限轴区之间、两个相邻象限区之间、象限轴区与象限轴区之间,制备1mm至5mm屈光度数渐变过渡区,将一侧屈光度数平移至另一侧区域之内,两侧屈光度数融成一致。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象限区制备2个、3个或者4个的象限轴区,每个象限轴区从内至外将象限区正加值屈光度数渐进地递增在象限轴区,其面形如下:

2个象限轴区眼镜片: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70%,第二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14mm至26mm,正加值量70%至100%。

3个象限轴区眼镜片: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70%,第二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14mm至20mm、正加值量70%至80%,第三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20mm至26mm、正加值量80%至100%。

4个象限轴区眼镜片: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60%,第二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14mm至19mm、正加值量60%至70%,第三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19mm至24mm、正加值量70%至90%,第四个象限轴区半径范围为24mm至30mm、正加值量90%至100%。

所述的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小于9mm时,将中央光学区与第一个象限轴区半径的9mm之间,制备屈光度数渐变过渡区,或者将第一个象限轴区半径向前移至中央光学区半径处,其余象限轴区依次向前移位。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4个象限区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其面形如下类型:

全象限区非球面眼镜片(I型):4个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小于+1.00D,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0.7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9D至+0.9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11D至+1.00D,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05D至+0.3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05D至+0.20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05D至+0.20D。

颞侧鼻侧象限区离焦眼镜片(II型):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0.7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2.5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25D至+3.00D。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50D至+1.5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50D至+0.75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05D至+0.20D。

调节滞后离焦眼镜片(III型):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以及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1.5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2.5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25D至+3.00D。各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50D至+1.5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10D至+1.00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10D至+1.00D。或者将上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小于+1.0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和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渐变象限区域。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4个象限区,制备4个屈光度数渐变象限区域,其中,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制备互不相同屈光度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青少年近视眼存在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和调节滞后,近视眼球的视网膜各个象限区、各个轴位的屈光度数呈现不对称性,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存在与视网膜各个象限区、各个轴位的屈光度数不匹配,仍然产生周边屈光参差(hyperopic anisometropia),或者不能精准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和调节滞后。

2、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将框架眼镜片面形制备成中央光学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5个区域,象限区制备不同正加值,具有与视网膜周边各个象限屈光度数相匹配,又考虑到视近调节滞后、镜片非球面优化,更加符合近视眼球的周边屈光参数。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将每个象限区制备成2个、3个或者4个象限轴区,将每个象限区正加值量再次均匀递增象限轴区之内,更加符合眼球的不同轴位的不同屈光度数分布,更加接近人眼睛视网膜周边屈光分布状态,基于眼球生理学及眼球光学的个体化光学定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和4个象限区的分区示意图;

图2是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的示意图;

图3是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中央光学区为轴对称图形和过渡区的示意图;

图4是象限区制备3个象限轴区的示意图;

图5是象限区制备4个象限轴区的示意图。

图中:CZ:中央光学区(center Zone);SZ:上侧象限区(Superior Zone);IZ:下侧象限区(Inferior Zone);TZ:颞侧象限区(Temporal Zone);NZ:鼻侧象限区(Nasal Zone);MZ:过渡区(Mixing zone)。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框架眼镜片。这种框架眼镜片采用玻璃或者树脂眼镜片材料,优选树脂眼镜片材料,采用现代眼镜片加工技术制备而成,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框架眼镜片面形及制备面形参数的不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眼镜片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框架眼镜片。这种框架眼镜片面形包括1个位于镜片中心区域的中央光学区和4个分别位于镜片上侧、下侧、颞侧以及鼻侧周边区域的象限区。下面结合附图对这种框架眼镜片的面形作出详细描述:

图1是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CZ和4个象限区的分区图。中央光学区CZ是用于矫正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4个象限区分别是上侧象限区SZ、下侧象限区IZ、颞侧象限区TZ和鼻侧象限区NZ,4个象限区分别对应于下侧周边视网膜、上侧周边视网膜、鼻侧周边视网膜和颞侧周边视网膜。这种框架眼镜片主要技术特征是将镜片面形设计成1个中央光学区和4个周边象限区,中央光学区设计在眼镜片中央,矫正近视眼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象限区围绕中央光学区,分别再设计成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4个象限区,目的是考虑到视网膜周边4个象限屈光度数的不对称性,尤其考虑到颞侧和鼻侧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的不对称性。近视眼视网膜鼻侧和颞侧远视性离焦的不对称性,两侧相对性远视性离焦度数差近+1.00D。蔡司成长乐眼镜片应用+2.00D等量矫正,产生一侧象限区域过矫、一侧象限区域矫正不足,产生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技术缺陷。设计成4个象限区还考虑到近视眼的调节滞后产生远视性离焦矫正,还考虑到眼镜片非球面设计,尤其是垂直径线的非球面设计。

眼球是一个非正圆球形,尤其近视眼球的后极部,某个象限区域的远视性离焦度数明显增大,产生局部向后隆起,称之为局部巩膜葡萄肿。矫正近视眼球各个象限屈光度数不一致性,各个象限的各个轴位屈光度数不一致性,更具有重要矫正意义。为了使这种不同轴位屈光度数得以矫正,这种框架眼镜片将每个象限区制备2个、3个或者4个象限轴区,结合下图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2是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200的分区图,从内至外的分别是第一个象限轴区201和第二个象限轴区202。

图3是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200、中央光学区CZ为轴对称图形、过渡区MZ、象限轴区201、第二个象限轴区202的分区图。图中的中央光学区为轴对称图形,并显示过渡区分布。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图4是象限区制备3个象限轴区300的分区图,从内至外的分布是第一个象限轴区301、第二个象限轴区302和第三个象限轴区303。

图5是象限区制备4个象限轴区400的分区图,从内至外的分布是第一个象限轴区401、第二个象限轴区402、第三个象限轴区403和第四个象限轴区404。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4个象限区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正加值,正加值是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添加量,或者说,在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度数基础上,再加上凸透镜度数,因为是相对凸透镜片度数,故称为正加值,也可通俗称为上加光,属于正屈光力矫正、加倍率矫正。这种框架眼镜片4个象限区全部制备正加值,4个象限区正加值量如下:其中,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主要设计目的是矫正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度数,但是不限制-6.00D度数,可将近视屈光度数增大至-10.00D,以适应高度近视眼配戴。设计0.00D屈光度数,目的是为父母双方近视眼的儿童,视力正常或者视网膜周边存在远视性离焦者配戴。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1.0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2.0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9D至+3.0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11D至+3.50D。这种框架眼镜片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其中,颞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制备2个不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目的矫正鼻侧和颞侧周边不对称远视性离焦。上侧象限区,通常考虑眼镜片非球面设计,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正加值。上侧象限区与下侧象限区制备不相同正加值。下侧象限区,通常考虑视近调节滞后所致远视性离焦,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正加值,这种正加值度数也与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或者上侧象限区屈光度数不相同,故此,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这种眼镜片制备全象限区非球面眼镜片、颞侧鼻侧象限区离焦眼镜片或者调节滞后离焦眼镜片三种类型。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中央光学区。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位于眼镜片正中心,制备正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制备轴对称图形,直径或者长轴宽度8mm至18mm,优选择直径或者长轴宽度10mm至14mm,短轴短于长轴1mm至4mm。中央光学区的直径或者长轴宽度与中央视野范围有关,直径小于8mm的视野相对狭窄,直径大于18mm也将导致象限区域不足,影响象限区矫正功能。这种框架眼镜片,将上侧象限区制备低于+1.00D的正加值,即确保眼镜片非球镜片视觉质量,又扩大了视野。下侧象限区制备大于上侧象限区正加值,低于或者高于+1.00D的正加值,即考虑非球镜片视觉质量,又考虑矫正视近调节滞后,避免了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上侧和下侧都制备+2.00D正加值,使视野变得非常狭窄,配戴时“头动眼动,眼动头动”的注视缺陷。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制备在沿光学中心垂直径线之上,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制备在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之上。4个象限区分布是基于与近视眼周边屈光检测区域相匹配。象限区的方位角是确保4个象限区有足够区域,才能保证足够矫正效果。眼镜片的方位角与象限区功能区划分有关联,确保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位于水平径线之上,有足够区域才能达到合理矫正目的。4个象限区方位角比值: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90°,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方位角制备相同方位角度,上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下侧象限区方位角,上侧象限区方位角大于下侧象限区方位角,保证上侧象限区方位角足够视野范围,下侧象限区方位角<或者=90°。

象限区正加值,不是象限区的实际屈光度数,是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基础的上加光度数,也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负减值,4个象限区正加值量或者负减值量,按照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值的2%至12%作为计算。非球面眼镜片设计,是将眼镜片周边区域设计成相对于中央光学区正加值,正加值的量过大或者过小都影响眼镜片质量,按照中央光学区的2%至12%为最佳参数。

周边相对屈光(Relative peripheral refraction;RPR)是指视网膜周边各个视野角度相对于中心凹的屈光状态,即指各个周边视野角度的等效球镜值与中心凹处的差值。视网膜周边屈光可通过周边屈光检测仪测定,常用的仪器有Grand Seiko WAM-5500、Shin-Nippon SRW-5000、Shin-Nippon NVision-K5001型号。通常测量10°、20°、30°和40°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但是临床以30°和40°更具有临床矫正意义。近视眼的视网膜鼻侧和颞侧周边屈光呈现远视性离焦,是导致眼球向后延伸的主要因素,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于鼻侧更显远视性离焦,呈现不对称性,因此说,矫正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更为有意义,Smith EL实验也证实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主导眼球向后生长。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量,按照相对应的鼻侧和颞侧30°至40°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值制备,也可按照统计学测量数据,将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2.0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3.00D,优选择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6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2.50D。这种框架眼镜片各个象限区距光学中心20mm处,至少制备正加值量的50%,才能确保象限区有足够区域、足够正加值量。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与象限轴区之间、两个相邻象限区之间、象限轴区与象限轴区之间,制备1mm至5mm屈光度数渐变过渡区,将一侧屈光度数平移至另一侧区域之内,两侧屈光度数融成一致。制备过渡区,目的是消除2个不同屈光度数区域的像差,使眼镜片视觉质量更优质、更美观。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200、3个象限轴区300或者4个的象限轴区400。眼球不是一个正圆球形,尤其是近视眼的眼球后极部,不同象限区域、不同轴位屈光度数也不相同,故此,将这种眼镜片设计成不同象限轴区,目的是将不同正加值屈光度数,均匀递增在象限轴区之内,期望能尽量与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屈光不正参数相一致。每个象限轴区从内至外将象限区正加值屈光度数渐进地递增在象限轴区,其面形如下:

2个象限轴区眼镜片200: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201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70%,第二个象限轴区202半径范围为14mm至26mm,正加值量70%至100%。

3个象限轴区眼镜片300: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301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70%,第二个象限轴区302半径范围为14mm至20mm、正加值量70%至80%,第三个象限轴区303半径范围为20mm至26mm、正加值量80%至100%。

4个象限轴区眼镜片400: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范围为4mm至9mm,从内至外的第一个象限轴区401半径范围为9mm至14mm、正加值量50%至60%,第二个象限轴区402半径范围为14mm至19mm、正加值量60%至70%,第三个象限轴区403半径范围为19mm至24mm、正加值量70%至90%,第四个象限轴区404半径范围为24mm至30mm、正加值量90%至100%。

所述的中央光学区制备半径小于9mm时,将中央光学区与第一个象限轴区201、301或者401半径的9mm之间,制备屈光度数渐变过渡区,或者,将第一个象限轴区201、301或者401半径向前移至中央光学区半径处,其余象限轴区依次向前移位。

每个象限区制备2个象限轴区200、3个象限轴区300或者4个的象限轴区400,都可达到矫正每个象限区不同轴位的屈光不正,设计成4个的象限轴区400更加符合眼球各个轴位屈光度数分布,但是制备工艺更加复杂,制备2个象限轴区200仍然可以达到矫正目的。

这种框架眼镜片的4个象限区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的象限区,其面形如下类型,如下面形也是这种框架眼镜片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全象限区非球面眼镜片(I型)

这种类型框架眼镜片的4个象限区域都设计正加值,正加值量小于+1.00D,制备成4个非球面象限区域。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0.7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9D至+0.9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11D至+1.00D。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05D至+0.3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05D至+0.20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05D至+0.20D。

任建峰,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论文阐述:非球面镜片周边屈光度数正加值量,通常是+1.00D至+1.25D。非球面镜片相比较球面镜片,具有镜片清晰、视野宽阔,配戴舒适,这种类型框架眼镜片设计目的是为轻度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视网膜鼻侧和颞侧周边远视性离焦度数不是很大。

实施例二:颞侧鼻侧象限区离焦眼镜片(II型)

将眼镜片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7D至+0.7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2.5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25D至+3.00D。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50D至+1.5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50D至+0.75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05D至+0.20D。

这种类型眼镜片设计既考虑到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矫正视网膜鼻侧和颞侧周边远视性离焦,又考虑上侧象限区和中央区的非球面设计。周边离焦理论已经形成眼科医学界共识,周边远视性离焦是导致近视眼球不断延长主要原因,矫正周边远视性离焦控制眼球延长。然而应用5年之久的离焦眼镜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眼镜片周边部位应用+2.00D等量矫正。近视眼的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度数大于鼻侧周边远视性离焦度数。Smith EL报告结果:鼻侧远视性离焦平均值是+1.64D,颞侧远视性离焦平均值是+2.47D,国内外还有多篇相同结果报告。这种类型框架眼镜片将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应用不同正加值矫正,可使这种不对称远视性离焦达到均匀矫正在视网膜之上。

实施例三:调节滞后离焦眼镜片(III型)

将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75D至+1.50D,可以有足够正加值用于矫正调节滞后,矫正调节滞后性远视性离焦,控制近视度数发展。故此,将眼镜片的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以及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中央光学区制备0.00D至-6.00D,上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0.05D至+0.6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1.50D,颞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00D至+2.50D,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1.25D至+3.00D。4个象限区正加值比值: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0.50D至+1.50D,颞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0.10D至+1.00D,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0.10D至+1.00D。或者将上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小于+1.00D,下侧象限区正加值制备大于+1.00D。

这种类型眼镜片设计既考虑到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矫正视网膜鼻侧和颞侧周边远视性离焦,又考虑到下侧象限区矫正视近调节滞后,又考虑上侧象限区和中央光学区的非球面设计。调节滞后(Accommodative lag)又称为调节迟缓、调节迟滞,是指人眼睛在视近时实际调节反应比调节刺激稍低的一种常见状态,视近时调节滞后导致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眼球增长、近视度数增加。视近产生调节滞后性远视性离焦,通常滞后量是+0.75D至+1.50D。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框架眼镜片的中央光学区和4个象限区,制备4个屈光度数渐变象限区域,具体地说,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制备4个互不相同屈光度数。这种框架眼镜片具有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矫正视近调节滞后的非球面功效设计,具有视野宽阔、配戴舒适、无屈光参差发生、疗效确切等技术优势。本实用新型的四象限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的进步。

最后应当阐明:对本说明书描述的中央光学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和鼻侧象限区的形状、尺寸、正加值等变化和修改,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