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头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652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虚拟现实头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以收纳手机的方式观看影像的虚拟现实头盔。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被称作VR)为如下的技术,即,利用电脑仿真制作拉伸时间和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影像显示装置等来体验上述虚拟世界,并可通过人体行为动作在上述虚拟世界进行操作。

这种技术尝试始于飞行模拟器或对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等,属于之前就存在的技术,近来,这种技术还被用在了游戏世界。但是,由于以往的虚拟体验装置非常昂贵,因此存在降低通用性等的局限性。

随着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PC)的发展,多种应用程序供人们使用,其中,已有提出可通过利用智能手机的额外的虚拟现实头盔简单体验虚拟现实的技术和装置。

在这种虚拟现实头盔的前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智能手机的空间,在上述虚拟现实头盔的后方设置有可用肉眼观看的2个透镜。虚拟现实头盔形成通过透镜观看由智能手机提供的影像的形态。虚拟现实头盔的例子有Oculus Rift、Gear VR、G3VR等。

但是,为了通过透镜观看由智能手机提供的影像,则需要使智能手机和透镜互相隔开最小距离,因此以往的虚拟现实头盔存在体积非常大的缺点。

由于以往的虚拟现实头盔因体积过大而很难放进手提包或小包,因此存在为了携带虚拟现实头盔而需要拿在手上或准备额外的包的问题。

由于以往的虚拟现实头盔在使用过程中无法顺畅地对智能手机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因此存在头盔内部的空气容易被加热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虚拟现实头盔中,观看新影像则需要从头盔取出智能手机并在开始播放影像后重新将智能手机安装于头盔。因此,由于给使用人员带来不便,因而需要一种可在将智能手机安装于头盔的状态下观看新影 像的设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53308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缩小体积、散热性能优秀、可在将手机安装在头盔的状态下观看新影像的具有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卡收纳用盒子的虚拟现实头盔。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虚拟现实头盔包括:外部壳体,具有可收纳手机的收纳空间;透镜部,容纳于上述外部壳体的内部,上述透镜部从上述收纳空间向后方隔开;以及近场通信卡收纳部,暴露在上述外部壳体的外侧,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能够收纳并支撑近场通信卡,可通过与收纳于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的近场通信卡进行通信的手机观看影像。

并且,上述虚拟现实头盔还包括盒子,上述盒子以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收纳空间,上述盒子具有前方支撑部和侧方支撑部,上述前方支撑部用于支撑手机的后部面,上述前方支撑部形成有开口,上述侧方支撑部用于支撑手机的侧面,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与上述前方支撑部形成为一体。

并且,上述近场通信卡能够以滑动的方式插入于在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所形成的插入槽,且上述近场通信卡能够以滑动的方式从在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所形成的插入槽分离。

并且,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可相对于上述虚拟现实头盔进行拆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可缩小体积、散热性能优秀、可在将手机安装在头盔的状态下观看新影像的具有近场通信卡收纳用盒子的虚拟现实头盔。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虚拟现实头盔的结构要素的分解状态 的图。

图2为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的主视图。

图3为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和内部本体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示出去除图3中的第二内部本体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为示出图1中的虚拟现实头盔中的内部本体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

图6为示出以图1中的虚拟现实头盔中的内部本体插入于外部壳体的内侧的方式缩小体积的状态的图。

图7为示出图1中的盒子的图。

图8为示出近场通信卡插入于图7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

图9为示出手机收纳于图7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详细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的图。

图1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盒子的图。

图12为详细示出图11中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的图。

图13为示出手机收纳于图11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手机、 20:近场通信卡,

100:虚拟现实头盔、 110:盒子,

111:前方支撑部、 112、113、114、115:侧方支撑部,

112a:散热开口、 116:结合卡扣部,

117:近场通信卡收纳部、 120:外部壳体,

121、122:凸形引导部、 123:前方阻隔部,

124:隔板部、 125:开口,

126:小齿轮、 127:移动把手,

128:连接开口、 129:结合槽,

130:第一内部本体、 134:齿条,

140:第一透镜组装体、 142:第一透镜部,

144:调节齿轮、 149:调节部,

150:第二透镜组装体、 152:第二透镜部,

154:调节齿轮、 160:第二内部本体,

161、162:凹形引导部、 170:垫子部,

180:辅助壳体、 183:后方阻隔部,

210:盒子、 211:前方支撑部,

212、213、214、215:侧方支撑部,

216:结合卡扣部、 217:卡支撑部,

218:近场通信卡收纳部、 218a:插入槽形成部,

218b:侧方引导件、 218c:下部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如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及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需注意的是,在对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赋予附图标记方面,即使出现在不同的附图,也尽可能对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虚拟现实头盔的结构要素的分解状态的图。图2为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的主视图。图3为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和内部本体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图4为示出去除图3中的第二内部本体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为示出图1中的虚拟现实头盔中的内部本体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图6为示出以图1中的虚拟现实头盔中的内部本体插入于外部壳体的内侧的方式缩小体积的状态的图。

本实用新型的虚拟现实头盔100被开发使得使用者可通过透镜观看由手机(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或软件提供的影像,从而可体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这种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前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提供影像的手机10的空间,在上述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后方设置有可用肉眼观看的2个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虚拟现实头盔100可缩小体积,从而便于携带,并且可充分调节手机10与透镜之间的隔开距离,从而根据人眼的形态便于调节聚焦。

为此,上述虚拟现实头盔100包括:外部壳体120;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垫子部170;辅助壳体180;小齿轮126;移动把手127等。

外部壳体120作为盖住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外部的壳体,具有可收纳手机的收纳空间。在这种收纳空间中,收纳手机10的盒子110能够以从上往 下滑动的方式与上述收纳空间相结合。与盒子110相结合的收纳空间可以为由前方阻隔部123和隔板部124划分的空间。

在外部壳体12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向前方和后方延伸的凸形引导部121、122。当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时,凸形引导部121、122起到引导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在外部壳体120的上部形成有2个凸形引导部121,在外部壳体120的下部形成有2个凸形引导部122。

并且,在外部壳体120的两侧部可形成有开口125,以使小齿轮126的端部突出。

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包括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在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可设置有与凸形引导部121、122相匹配的凹形引导部161、162。在本实施例中,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包括第一内部本体130、第二内部本体160、第一透镜组装体140,第二透镜组装体150及调节部149。

在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凹形引导部161、162与外部壳体120的凸形引导部121、122相匹配的状态下,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可沿着凸形引导部121、12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其中,前方是指靠近手机10的方向,后方是指远离手机10的方向。其中,虽然示出了凸形引导部121、122形成于外部壳体120,凹形引导部161、162形成于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但是,相反地,凹形引导部可形成于外部壳体120,凸形引导部可形成于内部本体130、140、150、160。

还可形成内部本体130、140、150、160沿着轨道向前方或后方移动的形态,而不是沿着凸形引导部121、122和凹形引导部161、16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其中,凸形引导部121、122和凹形引导部161、162并不限定在所图示的形态,只要可引导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则可使用任何形态。

当通过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来观看由手机10提供的影像时,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前方为与使用人员的额头等相接触的部分,在上述部分设置有垫子部170,从而可使给使用人员带来的不便之处达到最小化,并提高佩戴感。在垫子部170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71, 能够以将这种突起部171插入于在内部本体130、140、150、160所形成的开口164的方式使垫子部170与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相结合。

为了限制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后方移动,外部壳体120可与具有后方阻隔部183的辅助壳体180相结合。当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后方移动时,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特定部分与辅助壳体180的后方阻隔部183相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后方移动。

辅助壳体180的侧部延伸规定距离程度,并覆盖外部壳体120的侧部,从而可实现辅助壳体180与外部壳体120稳定地结合。在辅助壳体180的侧部可形成有与外部壳体120的开口125相连通的开口182。并且,在辅助壳体180可形成有供连接部件插入的连接口181,以使上述辅助壳体180可与外部壳体120相结合。

在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两侧端部可形成有齿条134(rack)。内部本体130、140、150、160的齿条134可与小齿轮126(pinion)相结合。小齿轮126与齿条134相齿合,小齿轮126的端部可通过形成于外部壳体120的侧部的开口125突出。

移动把手127可与小齿轮的端部相结合,上述移动把手127可位于外部壳体120的外部。使用人员通过握住移动把手127使上述移动把手127旋转,从而可借助齿条134与小齿轮126之间的齿合来使内部本体130、140、150、160沿着凸形引导部121、12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参照图1、图3及图4,通过组装第一内部本体130、第一透镜组装体140、第二透镜组装体150、第二内部本体160及调节部149来形成内部本体130、140、150、160。

在第一内部本体130的两侧部形成有齿条134。第二内部本体160插入于第一内部本体130的内侧。与外部壳体120的凸形引导部121、122相匹配的凹形引导部161、162可形成于第二内部本体160。在第一内部本体130中,在与凹形引导部161、162相对应的部分可形成有开口131、132。并且,在第一内部本体130中的与使用人员的鼻子相对应的部分也可形成有开口136。在第二内部本体160中的与第一内部本体130的开口136相对应的部分可形成有以使用人员的鼻子形状突出的鼻形状部165。

在第一内部本体130与第二内部本体160相结合的过程中,可在上述第一内部本体130与上述第二内部本体160之间形成收纳空间。在第一内部本体130与第二内部本体160之间的收纳空间分别收纳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由此,在第一内部本体130和第二内部本体160的与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相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开口133、163。

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包括前方盖143、后方盖141、第一透镜部142(或透镜部)及调节齿轮144。前方盖143与后方盖141在收纳第一透镜部142的状态下相结合。调节齿轮144与沿着第一透镜部142的圆周形成的齿轮相齿合,可通过使这种调节齿轮144旋转来使第一透镜部14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从而调节第一透镜部142与使用人员的眼睛之间的隔开距离。后方盖141可包括第一尖齿部141a,上述第一尖齿部141a朝向虚拟现实头盔100的中央突出,在上述第一尖齿部141a的底面形成有尖齿。

第二透镜组装体150包括前方盖153、后方盖151、第二透镜部152(或透镜部)及调节齿轮154。前方盖153与后方盖151在收纳第二透镜部152的情况下相结合。调节齿轮154与第二透镜部152的齿轮相齿合,可通过使这种调节齿轮154旋转来使第二透镜部15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从而调节第二透镜部152与使用人员的眼睛之间的隔开距离。后方盖151可包括第二尖齿部151a,上述第二尖齿部151a朝向虚拟现实头盔100的中央突出,在上述第二尖齿部151a的上部面形成有尖齿。

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在收纳于第一内部本体130与第二内部本体160之间的状态下,各个调节齿轮144、154略微向上突出,从而使用人员可通过使调节齿轮144、154旋转来使第一透镜部142及第二透镜部152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调节部149与第一透镜组装体140的第一尖齿部141a及第二透镜组装体150的第二尖齿部151a相齿合,从而可调节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隔开距离。上述调节部149用于使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隔开距离符合两侧眼睛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的各种使用人员的眼睛。为此,调节部149包括调节齿形部149a和移动旋钮149b,上述调节齿形部149a与第一尖齿部141a及第二尖齿部151a相齿合,上述移动旋 钮149b与上述调节齿形部149a形成为一体或者上述移动旋钮149b与上述调节齿形部149a相结合。

第一透镜组装体140和第二透镜组装体150在收纳于第一内部本体130与第二内部本体160之间的状态下,移动旋钮149b略微向上突出。使用人员可通过使移动旋钮149b旋转来调节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隔开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若使移动旋钮149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拉近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距离,若使移动旋钮149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拉开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5,使用人员可通过使位于外部壳体120的外部的移动把手127向使用人员方向旋转来使内部本体130、140、150、160朝向向外部壳体120的外部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动。

并且,参照图6,使用人员可通过使移动把手127向使用人员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来使内部本体130、140、150、160朝向插入于外部壳体120的内部的插入位置移动。

当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后方移动时,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与辅助壳体180的后方阻隔部183相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后方移动,当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前方移动时,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与外部壳体120的前方阻隔部123相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向前方移动。如此,内部本体130、140、150、160可在插入于外部壳体120的内侧的插入位置与向外部壳体120的外侧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当使用人员利用手机10观看影像时,在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可通过转动移动把手127来调节手机10与第一透镜部142及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焦距。

为了通过第一透镜部142及第二透镜部152观看手机10的影像,则需要适合透镜的适当的焦距。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相当的范围内调节手机10与第一透镜部142及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隔开距离,从而能够以适合各种使用人员的眼睛的方式调节焦点,即使将透镜更换成另一种透镜的情况下,由于对焦距的选择范围广,因此互换性卓越。

并且,可通过使调节齿轮144、154旋转来使第一透镜部142及第二透镜部152单独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可通过使移动旋钮149b旋转来调节第一透镜部142与第二透镜部152之间的间距。

在辅助壳体180可形成有半圆形突出部184,上述半圆形突出部184与后方阻隔部183相连接,上述半圆形突出部184以规定的高度突出。在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半圆形突出部184以与第二内部本体160的鼻形状部165的下部相连接的形态遮挡鼻形状部165的下部,从而可使向使用人员的眼睛侧射入的光最小化,进而可更清楚地观看影像。并且,半圆形突出部184遮挡鼻形状部165的下部,从而可防止鼻形状部165的下部的较尖的面向外部露出。

使用人员在看完影像后,通过向反方向转动移动把手127来使内部本体130、140、150、160位于插入位置,从而可减少虚拟现实头盔100的体积。通过减少虚拟现实头盔100的体积,使虚拟现实头盔100具有可易于容纳于手提包或小包的程度的大小,从而提高携带性。

以下,参照图7至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收纳手机10的盒子1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示出图1中的盒子的图。图8为示出近场通信卡插入于图7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图9为示出手机收纳于图7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图10为详细示出图1中的外部壳体的图。

盒子110以可收纳手机10的结构形成,上述盒子110能够以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为借助前方阻隔部123和隔板部124形成的空间,盒子110能够以从上往下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与此相反地,盒子110还能够以从侧面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

盒子110包括:前方支撑部111;侧方支撑部112、113、114、115;结合卡扣部116;以及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

前方支撑部111用于支撑手机10的后部面,上述前方支撑部111包括开口111a。开口111a大致呈长方形形态,上述开口111a被中间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划分成两个部分。可通过这种开口111a向外部顺畅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并且,与开口111a相对应地使外部壳体120的前部面被开放,从而可通过开口111a及外部壳体120使手机10的后部面完全暴露 于外部空气,由此,可向远离使用人员的脸部,尤其远离使用人员的眼睛侧的位置顺畅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

侧方支撑部112、113、114、115与前方支撑部111形成为一体,上述侧方支撑部112、113、114、115作为用于支撑手机10的侧面的部分,包括上端侧方支撑部112、侧端侧方支撑部113、114及下端侧方支撑部115。

在上端侧方支撑部112形成有多个散热开口112a,可通过散热开口112a向远离使用人员的眼睛侧的位置顺畅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

侧端侧方支撑部113、114在盒子110的左侧及右侧支撑手机10的侧面。在左侧的侧端侧方支撑部113形成有以沿着铅垂方向长的方式延伸的开口113a。在右侧的侧端侧方支撑部114也形成有以沿着铅垂方向长的方式延伸的开口114a。开口113a、114a起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的功能,并可便于充电用插孔或耳塞等通过开口113a、114a与手机10相连接。在外部壳体120形成有多个连接开口128,从而可便于充电用插孔或耳塞等通过连接开口128及开口113a与手机10相连接。

下端侧方支撑部115以形成圆弧的方式从各个侧端侧方支撑部113、114延伸规定长度而成,上述下端侧方支撑部115的中心部分可开放。开放的中心部分便于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

在上端侧方支撑部112可设置有结合卡扣部116,上述结合卡扣部116以经过侧端侧方支撑部113、114向下形成圆弧的方式延伸规定长度而成。在结合卡扣部116的内侧可设置有结合突起116a。当盒子110向收纳空间内滑动时,结合卡扣部116的结合突起116a盖住外部壳体120的外侧,并与形成于外部壳体120的连接开口128相匹配,从而将盒子110固定于外部壳体120。

在前方支撑部111的前部面形成有与前方支撑部111形成为一体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在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形成有插入槽117a,上述插入槽117a用于插入并支撑近场通信卡20。例如,这种插入槽117a能够以可从上往下插入近场通信卡20的方式形成。

最近,随着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被应用到手机,并起到多种作用。近场通信技术是指非接触式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种近场通信技术可执行互不相同的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例如,利用近场通 信移动支付来代替信用卡,并且可通过激活近场通信功能来与蓝牙扬声器进行通信。

并且,在近场通信卡20存储可连接到存储有特定音乐或视频的服务器的路径,在激活手机10中的近场通信功能的状态下,若将近场通信卡20置于靠近手机10的位置,则可使手机自动播放存储于服务器的特定视频。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这种近场通信卡20并将手机10收纳于盒子110的状态下,向位于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外部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插入近场通信卡20,从而可通过虚拟现实头盔100观看在手机10上播放的虚拟现实(VR)影像(或影像)。并且,当想看其他影像时,只需向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插入新的近场通信卡20即可。

根据这种本实用新型的虚拟现实头盔100,使插入于外部壳体120的盒子110具有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使这种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暴露于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外部。如此,由于在虚拟现实头盔100设置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并使这种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便于实现通过使用近场通信卡20观看影像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虚拟现实头盔100中的用于插入手机10的盒子110安装于外部壳体120,并在这种盒子110设置有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但只要是使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设置于虚拟现实头盔100的外部(例如,外部壳体),并可便于通过近场通信卡收纳部117插入近场通信卡20来通过近场通信卡20观看影像,则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盒子的图。图12为详细示出图11中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的图。图13为示出手机收纳于图11中的盒子的状态的图。

盒子210以可收纳手机10的方式形成,上述盒子210能够以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图1所示的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为借助前方阻隔部123和隔板部124形成的空间,盒子110能够以从上往下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壳体120的收纳空间。

盒子210包括:前方支撑部211;侧方支撑部212、213、214、215;结合卡扣部216;以及卡支撑部217。

前方支撑部211用于支撑手机10的后部面,上述前方支撑部211包括 开口211a。开口211a大致呈长方形形态,可在上述前方支撑部211的中心形成有卡支撑部217,上述卡支撑部217大致呈长方形形态,上述卡支撑部217用于支撑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通过这种开口211a可向外部顺畅地排出在手机10产生的热量。

侧方支撑部212、213、214、215与前方支撑部211形成为一体,上述侧方支撑部212、213、214、215作为用于支撑手机10的侧面的部分,包括上端侧方支撑部212、侧端侧方支撑部213、214及下端侧方支撑部215。

在上端侧方支撑部212形成有多个散热开口212a,可通过散热开口212a向远离使用人员的眼睛侧的位置顺畅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

侧端侧方支撑部213、214在盒子210的左侧及右侧支撑手机10的侧面。在左侧的侧端侧方支撑部213形成有以沿着铅垂方向长的方式延伸的开口213a。在右侧的侧端侧方支撑部214也形成有以沿着铅垂方向长的方式延伸的开口214a。这种开口213a、214a起到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的功能,并可便于充电用插孔或耳塞等通过开口213a、214a与手机10相连接。在外部壳体120形成有多个连接开口128,从而可便于充电用插孔或耳塞等通过连接开口128及开口213a与手机10相连接。

下端侧方支撑部215以向下形成圆弧的方式从各个侧端侧方支撑部213、214延伸规定长度而成,上述下端侧方支撑部215的中心部分可开放。开放的中心部分便于排出手机10所产生的热量。

在上端侧方支撑部212可设置有结合卡扣部216,上述结合卡扣部216以经过侧端侧方支撑部213、214向下形成圆弧的方式延伸规定长度而成。在结合卡扣部216的内侧可设置有结合突起216a。当盒子210向收纳空间内滑动时,结合卡扣部216的结合突起216a盖住外部壳体120的外侧,并与形成于外部壳体120的连接开口128相匹配,从而将盒子210固定于外部壳体120。

在卡支撑部217的前部面能够以拆装的方式安装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可包括插入槽形成部218a、侧方引导件218b及下部引导件218c。

插入槽形成部218a大致呈长方形板形状,可在上述插入槽形成部218a的中心形成有开口218a'。在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安装于卡支撑部217的 状态下,插入槽形成部218a从卡支撑部217略微隔开,以可使近场通信卡20插入于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因此,在卡支撑部217与插入槽形成部218a之间形成有插入槽,以使近场通信卡20能够以滑动的方式插入于上述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

侧方引导件218b从插入槽形成部218a的侧面突出规定长度而成,在侧方引导件218b的端部可形成有突出部218b',上述突出部218b'可与形成于卡支撑部217的侧面的结合槽217a相结合。

下部引导件218c可从插入槽形成部218a的下部面突出规定长度而成,从而在近场通信卡20插入于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的状态下,上述下部引导件218c可支撑近场通信卡20的下部面。

在本实施例中,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能够以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卡支撑部217。因此,当不使用近场通信卡20时,能够以从虚拟现实头盔分离的方式使用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当使用近场通信卡20时,能够以安装于卡支撑部217的方式使用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

在将手机10收纳于盒子210的状态下,通过向安装于虚拟现实头盔的外部的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插入近场通信卡20,从而可通过虚拟现实头盔观看在手机10播放的虚拟现实(VR)影像(或影像)。并且,在想要观看其他影像的情况下,只要向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插入新的近场通信卡20即可。

根据这种本实用新型的虚拟现实头盔,能够将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以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向外部壳体120插入的盒子210,使这种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暴露于虚拟现实头盔的外部。如此,由于可在虚拟现实头盔以拆装的方式设置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并使这种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便于实现通过使用近场通信卡20观看影像的过程。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虚拟现实头盔中的用于插入手机10的盒子210安装于外部壳体120,并在这种盒子210安装近场通信卡收纳部218,但只要是使近场通信卡收纳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虚拟现实头盔的外部(例如,外部壳体),并可便于通过近场通信卡收纳部插入近场通信卡20来通过近场通信卡20观看影像,则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还能够以通过形成于虚拟现实头盔的外部壳体的轨道滑动的方式拆装近场通信卡 收纳部。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宗旨的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修改或变形,这对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