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929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显示器、电视机、大屏幕的显示设备,主要包括前框、显示玻璃、中框和背板,通过前框包覆中框的外围形成保护。背板与中框之间以及前框与中框之间分别卡合连接,再通过螺丝拧紧的设计进行组装,故,此类结构设计较复杂,组装工艺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组装结构复杂,组装效率低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所述液晶屏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所述框架结构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一侧的中框;所述中框包括相互垂直的基部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由所述基部的内壁向内延伸,所述基部具有面向所述背板的第一配合面和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的第二配合面,所述背板通过双面胶粘贴于所述第一配合面上;所述背板与中框共同界定出一内部空间,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所述承载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结合面和第二结合面,第一结合面位于所述承载部朝向所述内部空间的一侧上,所述液晶面板通过双面胶粘贴于所述第二结合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前框,所述前框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中框上,所述前框通过双面胶粘贴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外周面、所述前框的外侧端面以及所述基部的外端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前框的内侧端面与所述承载部的外端端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器件、导光板、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反射片之间,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所述光源器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和叠设在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导光板一侧上的增光片。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器件包括灯条和设置在所述灯条上的多个LED灯珠。

进一步地,所述双面胶为TESA双面胶或3M双面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屏,其中,该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液晶屏的上述的框架结构。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结构,背板通过双面胶粘贴于第一配合面上,液晶面板通过双面胶粘贴于第二结合面上,这样,通过简化背板及中框的组装结构,采用双面胶胶将背板、中框及液晶面板粘合,背板、中框等结构件的设计更为最简化,不需要采用复杂的卡扣以及螺丝结构设计即可达到各组合件的稳定良好粘结,极大地提高了组装效率。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采用双面胶使液晶面板与框架结构进行粘合组装,组装更为方便简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显示装置

10:液晶屏 11:液晶面板

12:背光模组 13:光源器件

131:灯条 132:LED灯珠

14:导光板 14a:入光侧

14b:出光侧 15:反射片

16:光学膜片 161:扩散片

162:增光片

20:框架结构 21:背板

22:中框

23:基部 231:第一配合面

232:第二配合面

24:承载部 241:第一结合面

242:第二结合面

30:双面胶

25:前框

20a: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液晶屏10的框架结构20,液晶屏10包括液晶面板11和背光模组12,其中,框架结构20包括背板21和设置在背板21一侧的中框22;中框22包括相互垂直的基部23和承载部24,承载部24由基部23的内壁向内延伸,基部23具有面向背板21的第一配合面231和与第一配合面231相对的第二配合面232,背板21通过带状的双面胶30粘贴于第一配合面231上;背板21与中框22共同界定出一内部空间20a,背光模组12设置在内部空间20a中;承载部24具有位于其朝向内部空间20a一侧的第一结合面241和与第一结合面241相对的第二结合面242,液晶面板11通过带状的双面胶30粘贴于第二结合面242上。

上述的框架结构20,背板21通过带状的双面胶30粘贴于第一配合面231上,液晶面板11通过带状的双面胶30粘贴于第二结合面242上,这样,通过简化背板21及中框22的组装结构,采用双面胶30胶将背板21、中框22及液晶面板11粘合,背板21、中框22等结构件的设计更为最简化,不需要采用复杂的卡扣以及螺丝结构设计即可达到各组合件的稳定良好粘结,极大地提高了组装效率。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产品为无边框设计,其框架结构20主要包括背板21和设置在背板21上侧(图示中的上侧)的中框22。通过背板21与中框22相结合,以将具有液晶面板11和背光模组12的液晶屏10支撑在其内。

中框22,大致成方形的框体,其包括基部23和凸设在基部23内壁上的承载部24,承载部24由基部23的内壁向内延伸并与基部23相互垂直。基部23具有相对的第一配合面231和第二配合面232,第一配合面231位于基部23的下侧(图示中的下侧),第二配合面232位于基部23的上侧(图示中的上侧)。承载部24具有相对的第一结合面241和第二结合面242,第一结合面241位于承载部24的下侧(图示中的下侧),第二结合面242位于承载部24的上侧(图示中的上侧)。在本实施例中,从图1可以看出,承载部24的截面为矩形,第一结合面241和第二结合面242的面积相同(当然,承载部24的截面也可以是梯形,两个结合面的面积不同),承载部24的延伸长度为使其能够覆盖光源器件。液晶面板11连接在中框22的承载部24上,在中框22的第二结合面242与液晶面板11的下表面边缘之间设置有带状的双面胶30,液晶面板11通过双面胶30粘贴于第二结合面242上,并由承载部24支撑。

背板21,大致为方形的平板,背板21连接在中框22的下侧,中框22的第一配合面231与背板21的上表面(图示中的上表面)边缘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在中框22的第一配合面231与背板21的上表面边缘之间设置有带状的双面胶30,背板21通过双面胶30粘贴于第一配合面231上,背板21与中框22共同界定出一内部空间20a,背光模组12设置在内部空间20a中。上述的双面胶30可以是德国TESA(德莎)胶带公司制造的规格为TESA497型号的双面胶30或规格为TESA4972型号的双面胶30,也可以是3M公司制造的3M双面胶30,第一结合面241位于内部空间20a中。该背板21外周面(图示中左侧)与基部23的外端面(图示中左侧)齐平,也就是说,整个框架结构20的外侧设计较为光滑,另外,背板21外周面与基部23的外端面齐平,背板21与基部23之间的相对配合面最大,通过在二者之间设置双面胶30,该双面胶30布满该第一配合面231,这样,背板21与中框22的基部23之间结合力最大,连接稳固性更好。

背光模组12,其可采用现有的一切固定方式安装在内部空间20a中,该背光模组12包括光源器件13、导光板14、反射片15和光学膜片16,导光板14设置在光学膜片16与反射片15之间。导光板14可由高透光率的亚克力塑料制成,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以致于大部分内部光线会在其平整表面上规则的全反射,而不会射出到导光板14外部。导光板14以注塑成型方式生产,导光板14底部的光学网点直接与导光板14板体一同在模具内成型。该导光板14具有一入光侧14a和出光侧14b,光源器件13位于导光板14的入光侧14a,光学膜片16位于导光板14出光侧14b的一侧。光学膜片16包括扩散片161和叠设在扩散片161远离导光板14一侧上的增光片162,这些光学膜片16放置在导光板14上方以起到均匀光线,并且汇聚大角度光供正面观察等作用。光源器件13可为LED光源,其包括灯条131和设置在灯条131上的多个LED灯珠132,光源器件13被承载部24所遮挡,且承载部24沿垂直于导光板14出光侧14b方向在导光板14上的投影与导光板14存在交集,这样,能够避免光源器件发出的光线从框架结构20的上侧(图示中的上侧)直接透出,保证导光板14具有足够的亮度。

当然,光源器件13也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管。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屏10和用于支撑该液晶屏10的上述框架结构20,液晶屏10的液晶面板11粘合固定在中框22上,背光模组12设置在内部空间20a中。

上述的显示装置100,采用双面胶30使液晶面板11与框架结构20进行粘合组装,组装更为方便简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下面结合附图2仅就与前一实施例中不同之处作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产品为有边框设计,其框架结构20主要包括背板21、设置在背板21上侧(图示中的上侧)的中框22以及设置在中框22上侧的前框25。通过背板21、中框22及前框25的相结合,以将具有液晶面板11和背光模组12的液晶屏10支撑在其内。

参见图2,该前框25大致成方向的平面框体,前框25至少部分设置在中框22上,前框25通过带状的双面胶30粘贴于第二配合面232上。具体的,前框25连接在中框22的基部23上,在基部23的第二配合面232与前框25的下表面边缘之间设置有带状的双面胶30,前框25部分通过双面胶30粘贴于第二配合面232上,并由基部23支撑。该前框25的外侧端面(图示中的左侧)、背板21外周面(图示中的左侧)以及基部23的外端面(图示中的左侧)齐平设置,且前框25的内侧端面(图示中的右侧)与承载部24的外端端面(图示中的右侧)齐平。可以理解的是,在此结构设计中,前框25与基部23之间的相对配合面最大,通过在二者之间设置双面胶30,该双面胶30布满该第二配合面232,这样,前框25与中框22的基部23之间结合力最大,连接稳固性更好;另外,前框25的内侧端面与承载部24的外端端面齐平,可通过前框25的内缘进一步地防止光源器件13的光线泄漏,以及避免液晶面板11脱离该框架结构20。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基部23的第二配合面232的面积大于第一配合面231的面积,也就是说基部23的横截面呈上宽下窄的形状,这样,背板21与中框22界定出的内部空间20a的平面面积大于前框25与中框22界定出的空间的平面面积,在背光模组12置入内部空间20a后,导光板14能够基本与液晶面板11的主要透光区域正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