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827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该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头。处理盒一般包括有接收旋转力的驱动组件、显影单元、显影剂、控粉单元以及容纳上述单元的壳体,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地设置有感光单元、充电单元、清洁单元以及搅拌单元等。该处理盒的驱动组件沿显影单元或感光单元的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该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旋转单元(如显影单元、感光单元、搅拌单元等)转动,参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作业。

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作业(即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驱动组件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如图1所示,处理盒C沿方向X1(方向X1与显影单元的轴向基本垂直)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未示出)中,处理盒C通过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左右内侧板上的导轨(F11、F21)支承并引导处理盒C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内。当处理盒C沿导轨(F11、F21)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如图2所示,其位于处理盒C一端的驱动组件100同样沿着方向X1移动进而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由于驱动头900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相对固定(只能沿自身的轴线旋转),在驱动组件100沿方向X1移动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的过程中,其驱动组件100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当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时,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受到来自与驱动头900的挤压从而沿其轴向向内缩进避免结构干涉。而当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继续移动至与驱动头900基本同轴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与驱动头900之间的结构干涉消失,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即因设在驱动组件100内部的弹簧的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

在处理盒C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未示出)中之后,为了确保正常使用,通常需要触发检测装置判断处理盒C是否安装正确,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检测装置触发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解决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电子成像装置对相匹配的处理盒的安装是否正确的检测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设置有可转动的处理盒导轨,所述处理盒安装在所述处理盒导轨上,

所述处理盒的一侧设有可移动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可被所述处理盒导轨支承,所述定位柱受到外力作用移动时可使处理盒导轨产生转动,

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还设有一具备触发开关的检测装置,所述定位柱受到外力使所述处理盒导轨转动时,所述处理盒导轨触碰触发开关使其导通。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的一侧设有侧板,所述定位柱能够相对于所述侧板滑动。

优选地,所述侧板上设有滑动件,所述定位柱设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可在外力作用下带动定位柱相对于所述侧板滑动。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上设有凸块,所述侧板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动件通过凸块在所述侧板的滑槽上滑动。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上还设有一显影单元,所述滑动件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的位置相对于所述滑动件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滑动后的位置更接近 于所述显影单元。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侧板之间还设有一弹性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使所述滑动件未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复位。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还包括一盒体作用件,所述盒体作用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移动,并使所述滑动件带动所述定位柱移动;所述盒体作用件在所述滑动件上朝下凸出设置。

优选地,所述盒体作用件为凸出的杆状体或勾状体。

优选地,所述盒体作用件和所述滑动件一体或分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一拉动件,所述拉动件拉动所述盒体作用件使盒体作用件移动。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的一侧还设有一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定位柱设置在处理盒的同一侧。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设有一轮毂,所述轮毂从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旋转的驱动力,所述动力接收部可相对于所述轮毂伸缩。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的上端设有凸爪,所述凸爪可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本体倾斜或摆动。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设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的伸缩。

优选地,所述盒体作用件受力时推动所述控制机构使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进行伸缩。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具备显影仓,所述侧板固定于所述显影仓的一侧,所述处理盒导轨转动时所述显影仓以及所述侧板不随所述处理盒导轨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能够通过检测装置的导通状态确认处理盒是否安装正确。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结合实施例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同样的实用新型目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啮合时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实施例一中的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b、图3c是实施例一中的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d至图3g是实施例一中的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迫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b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9、图10、图11是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的位移动作示意图;

图12、图13是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的伸缩动作示意图;

图13a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侧面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6、图17是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18、图19、图20、图21是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二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是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三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处理盒导轨的位移示意图;

图28a至图28a5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一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28b至图28b4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二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28c至图28c7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三的结构和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29、图30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的伸缩动作示意图;

图32、图33是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与处理盒导轨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受压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接触啮合的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与感光组件配合进行显影作业的示意图;

图38、图39是实施例一中的拉动件拉动控制作用件使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

图40a、图40b是实施例一中的拉动件拉动粉盒作用件使处理盒移动的示意图;

图41是实施例一中的感光单元与显影单元分离的示意图;

图41、图42是实施例一中的感光单元与显影单元分离的示意图;

图43、图44是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导轨后端使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

图45是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6、图47是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分开的动作示意图;

图48是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接触啮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50是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的凸爪受压摆动的动作示意图;

图51是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接收动力的示意图;

图52是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的凸爪受压摆动的动作示意图;

图53是实施例四中的动力接收部的复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4a、图54b是实施例四中的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实施例四中的动力接收部在复位后与驱动头啮合前的示意图;

图56是实施例四中的动力接收部的与驱动头抵接干涉的示意图;

图57是实施例五中的处理盒和盒体作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实施例五中的动力接收部和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0、图61是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的侧板和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2、图63是实施例六中的滑动件的位移动作示意图;

图64、图65是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66是实施例六中的滑动件受到拉动件拉动作用时的示意图;

图67是实施例六中的显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8是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一体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9、图70是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70a1、图70a2、图70a3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0b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0c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0d1、图70d2、图70d3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第一位置示意图;

图70e1、图70e2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第二位置示意图;

图70f1、图70f2、图70f3、图70f4是实施例七中的处理盒的第三位置示意图;

图71是实施例八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一体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2是实施例二、六、八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一体设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72a是实施例二、六、八中的处理盒和感光组件一体设置的示意图;

图73、图74是实施例一至八中的处理盒的导向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5是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处理盒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76是实施例一至八中的处理盒的力传递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7a、图77b、图77c、图77d是实施例一至八中的处理盒的力传递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78是实施例一至八中的处理盒的力传递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9是实施例九中的电子成像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0a、图80b、图81是实施例九中的处理盒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2a、图82b、图82c是实施例九中的处理盒的滑动件的动作示意 图;

图83、图84a、图84b是实施例九中的处理盒的滑动件的结构及动作示意图;

图85是实施例九中的处理盒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b的轴向方向与显影单元30或感光组件a的感光单元10的轴向方向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b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安装方向与轴向方向基本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b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拆卸(取出)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相反。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为处理盒b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b包括显影仓b100以及设在显影仓b100两侧的侧板b1、b2,在显影仓b100收容有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900啮合并接收旋转驱动力的驱动组件200,该驱动组件200安装在侧板b2上。另外,还有一与处理盒b配合进行显影作业的感光组件a,感光组件a包括感光仓a100以及设置在感光仓a100一侧的驱动件a110,驱动件a110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另一驱动头900a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感光仓a100内的感光单元10,驱动件a110优选是外凸的三角形结构。

(处理盒和感光组件)

如图3a所示,为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的剖面示意图,处理盒b中收容有控粉单元50、显影单元30、可开启显影剂密封条的搅拌单元以及容纳在显影仓b100内的显影剂容纳腔b150中的显影剂。显影单元30可以是带磁性对显影剂进行吸附的或是接触式粘覆显影剂的。感光组件a中 收容有感光单元10、为感光单元10表面进行消电的消电单元12、为感光单元10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20。另外,为增加对显影单元30的上粉量,还设有一送粉单元40,送粉单元40中间为金属轴45,金属轴45外包裹与显影单元30接触的弹性材料层。

(充电单元的清洁)

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一:

对充电单元20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单元21、以及磁性单元23和/或清洁片22,另外还有一容纳从磁性单元23和/或清洁片22收集而来的残留显影剂的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

由于在显影作业过程中,感光单元10的表面通常会残留有未被转印至转印媒介(纸张)的显影剂,而与感光单元10接触的充电单元20也会随之吸附该残留的显影剂,这样,随着显影作业次数的增加,那么残留的显影剂会一直吸附在充电单元20的表面从而造成污染,最后造成感光单元10表面充电不良等现象,进而影响感光单元10的显影转印品质。因此,需要对吸附有残留显影剂的充电单元20进行清洁使之保持良好的充电性能。通过清洁单元21的清洁,使充电单元20的表面不再吸附有残留显影剂,但是,由于清洁单元21的表面一般由海绵或毛毡构成,对残留显影剂的吸附收容有限。因此还需额外增加磁性单元23或清洁片22从而彻底地将残留的显影剂收容到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

这里,倘若使用的是磁性显影剂,则可以单独采用磁性单元23或同时采用磁性单元23和清洁片22。当清洁单元21从充电单元20带走残留的磁性显影剂时,磁性单元23则可以对其直接吸附而使其留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而清洁片22也从清洁单元21表面刮下残留的磁性显影剂并使其留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

若使用的是非磁性显影剂(接触式),则单独使用清洁片22即可。

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二:

如图3b所示,在上述的感光组件a中,对残留显影剂的收容还可以使用由驱动件a110驱动的传送单元24(如螺杆)和一带刮片的清洁单元 22替换,清洁单元22在充电单元20对感光单元10表面进行充电之前对感光单元10表面的残留显影剂进行清除并留收容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但由于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的空间有限且残留显影剂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的不流动,这样则容易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的某一处区域产生残留显影剂的堆积,因此,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辅助增加的传送单元24则可以通过旋转使残留显影剂均匀地分布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另外,如图3c所示,可在感光组件a的感光仓a100的一侧设置一与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连通的存储仓a155,通过传送单元24上的螺旋结构即可在转动时将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残留显影剂首先沿轴向传送至一侧的存储仓a155中,实现了对残留显影剂收容空间的增大。

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三:

对充电单元20表面的残留显影剂的清洁辅助件还可以设置在处理盒b上,如图3d和图3e所示,清洁件26设置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上,且在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接近于内置在感光组件a中的充电单元20。清洁件26由设置在显影仓b100上的支承端26b支承,支承端26b优选地设置在显影仓b100的横向两端或在两侧板b1、b2上,清洁件26的一端(前端)设置有清洁端26a、另一端(后端)设置有受压端26c;清洁端26a上带有清洁刷,清洁端26a的下端还设有一收容部26a1,用于额外增加清洁刷的清洁容量,如图3d1所示。清洁端26a横向架空在显影单元30的上方且可通过支承端26b的支承进行一定的旋转摆动。如图3f所示,当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电子成像装置P的门盖P1关闭时(参考图27),清洁件26的受压端26c受到门盖P1关闭时的下压力F,即与门盖P1连接的连接部P1a下压至受压端26c使清洁件26产生旋转(逆时针旋转),清洁件26的清洁端26a即可通过旋转与感光组件a内的充电单元20接触,在进行显影作业时对充电单元20的表面进行清洁。当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激光照射单元(未出示)发出激光L照射到感光单元10上形成潜像时,由于清洁端26a的清洁刷在处理盒b上的架空设置且受压端26c在受压后使清洁端26a转动位移,则激光L的照射过程不会受挡, 如图3g所示。另外,清洁刷可以是导电的材料制成,并通过一导电片(电线或导电塑料亦可)从电子成像装置P的部件中导入正电(如从与显影单元配合的转印单元两侧的钢轴处导入),这样在对充电单元20进行清洁时更好地吸附充电单元20上的残留物。上述清洁刷也可以是海绵、毛毡、磁铁等。

在上述的充电单元的清洁方式一/二/三中,对充电单元20的清洁不仅清洁了充电单元20表面的残留显影剂,还清洁了充电单元20表面的杂质(如纸屑、胶屑、显影剂添加剂等。)

(驱动组件)

如图4至图8所示,驱动组件200设在显影仓b100的侧板b2中,驱动组件200包括动力接收部210、轮毂27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连接件260。动力接收部210设有连接部216、设在连接部216一端用于与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爪211、设在连接部216另一端的槽口215、连接部216中间还设有一卡槽以及一限位面;迫压件220为中空的框体结构,滑动面224设在迫压件220的侧表面,一受压部221设在迫压件220的上端,受压部221设有一定的曲面或斜面,一对滑块223设在迫压件220内;滑动件230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滑动件230的上表面为与动力接收部210的限位面抵接,滑动件230的侧表面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31以及两侧面设有滑槽232,还有一通孔236设在滑动件230中;端盖290中间设有一通口299,围绕通口299向内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91以及垂直的滑动面294,该斜滑面291的倾斜设置使通口299在端盖290上为外窄内宽的结构(如图7b中的W2大于W1);轮毂270为圆柱结构且内部设有内腔272,轮毂270的表面设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面271,内腔272的底部设有底面275,内腔272内还设有限位滑槽273(一对),限位滑槽273为两凸块形成且中间设有滑槽273a;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

如图4所示,上述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迫压件220通过内置的滑块223与滑动件230表面两侧的滑槽232平移滑动配合;动力接收部210 通过连接部216穿过滑动件230的通孔236以及迫压件220,其动力接收部210的限位面抵接在滑动件230的上表面上;一卡扣219嵌入从滑动件230伸出的动力接收部210的卡槽上使动力接收部210轴向上固定在滑动件230上;连接件260穿过连接部216一端的槽口215,其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槽口215中;弹性件250放置在轮毂270的内腔272中,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入轮毂270内置的限位滑槽273中,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内腔272的底面275上,而另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的两端处。上述的各零件互相配合后可整体装配入处理盒b的侧板b2上,其轮毂270可将驱动力传递至齿轮35并使显影单元30运转,端盖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动力接收部210从端盖290的通口299向外伸出,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端盖290内设的斜滑面291抵接,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与端盖290的滑动面294垂直滑动配合,最后可将端盖290通过螺丝、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处理盒b的侧板b2上,防止驱动组件200从处理盒b中脱出。

根据上述,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上且连接件260的两端位于限位滑槽273中使连接件260可沿着限位滑槽273进行弹性移动,与连接件260连接的动力接收部210也可相对于轮毂270进行弹性伸缩移动,同样,由于滑动件230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的连接使滑动件230与迫压件220也可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伸缩移动一并移动。通过端盖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由于弹性件250施加的弹性力使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斜滑面291抵接限制动力接收部210在驱动组件200的中的伸出量,使受到弹性作用力的动力接收部210可沿方向Y(方向Y为与显影单元30或感光单元10的轴向基本同轴或重合,与方向X基本垂直)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

如图9至图11所示,位于驱动组件200中的动力接收部210可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动力接收部210在轮毂270中的动作过程,驱动组件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1)动力接收部210通过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210可沿方向Y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2)如图9所示,从连接件260的长度方向上看,由于动力接收部210通过槽口215与连接件260的装配配合,动力接收部210可沿着连接件260的长 度进行左右滑动,即动力接收部210可相对于轮毂270的旋转轴在轮毂270中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3)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连接件260的端面方向上看,由于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在滑槽273中,动力接收部210可通过槽口215与连接件260的连接配合,借由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曲柄结构进行左右偏摆移动,即动力接收部210可相对于轮毂270的旋转轴在轮毂270中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上述的驱动组件200装配后,在驱动组件200未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210保持向外伸出的状态,且迫压件220的受压部221也相对于端盖290的外表面向外凸出,此时动力接收部210为初始位置;而当受压部221受到外力F1的下压作用时,受压下移的迫压件220带动滑动件230,滑动件230带动动力接收部210同时沿Y向下移并压缩弹性件250,此时动力接收部210为缩进位置。在初始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顶端至端盖290的外表面的高度H1大于在缩进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顶端至端盖290的外表面的高度H2。

如图13所示,从处理盒b的侧面观察,送粉单元40的旋转轴位于轮毂270的轮廓投影范围内或送粉单元40的金属轴45与轮毂270至少部分重叠。

(控制部)

为便于与下述部件的区分,上述的使动力接收部210可相对于轮毂270伸缩的部件(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的集合)为驱动组件200的控制部。

(盒体作用件)

如图14所示,从处理盒b的侧面观察,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底部设有一盒体作用件b4,盒体作用件b4的形状为朝下外凸出的杆状体或勾状体,盒体作用件b4与显影仓b100或显影仓b100的侧板b1或b2连接,当盒体作用件b4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其外力的作用也通过盒体作用 件b4而作用在处理盒b上。

(控制机构)

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

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处理盒b的侧板b2中,还设有控制机构600,控制机构600包括牵引件610和控制作用件620。牵引件610为牵引绳,控制作用件620与盒体作用件b4的结构相似,为朝下外凸出的杆状体或勾状体。牵引件610的一端穿过轮毂270的底孔275a与动力接收部210的底部连接,牵引件610的另一端与控制作用件620连接。从驱动组件200的侧面方向上观察,在控制作用件620还未受到外力F2的作用时,动力接收部210通过牵引件610使控制作用件620相对于X1方向比盒体作用件b4靠前,控制作用件620的前端与盒体作用件b4的前端之间有距离差L1。而当控制作用件620受到外力F2的推动作用(F2的作用力方向与X1方向基本相反)时,控制作用件620在外力F2的作用下沿X1的反方向X2移动并通过牵引件610拉动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在控制作用件620受力移动至与盒体作用件b4基本平齐时,迫压件220的受压部221没有向外凸出于端盖290的外表面。当外力F2不再作用至控制作用件620时,压缩的弹性件250提供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并通过牵引件610拉动控制作用件620至受力前的位置,即控制作用件620的前端与盒体作用件b4的前端之间有距离差L1。通过控制机构600的作用使控制作用件620没有受到外力F2的作用时,动力接收部210处于初始位置;而在控制作用件620受到外力F2的作用时,动力接收部210处于缩进位置。处于初始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顶端至端盖290表面的距离L2大于处于缩进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顶端至端盖290表面的距离L3。控制机构600还设有可使牵引件610改变方向的转轮611。

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二:

另外,上述的控制机构还可设置成:如图18至图21所示,控制机构600包括控制作用件620、连接部630。控制作用件620与连接部630可相对转动地连接,连接部630整体为长形杆体结构,连接部630的前端为叉 状结构并设有斜面631。控制机构600还设有复位件810(橡皮筋或拉簧),复位件810一端与控制作用件620连接,另一端与侧板b2或显影仓b100连接。为与该控制机构配合,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部216还设有一穿过轮毂270的长杆体,长杆体末端设有圆盘体,圆盘体上设有斜面216a。与上述的控制机构类似,在没有受到外力F2的作用下,复位件810的弹性牵引作用使控制作用件620与连接部630沿X1方向向前移动,且连接部630的斜面631没有作用在动力接收部210末端的斜面216a上。当控制作用件620受到外力F2的作用使连接部630沿X2方向移动时,连接部630的斜面631抵接作用在斜面216a上并下压动力接收部210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沿其旋转轴向内缩进。最后可实现与上述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基本相同的功能和作用。

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三:

另外,上述的控制机构还可设置成:如图22至图26所示,控制机构600包括控制作用件620、连接部621、定位圈640、导套650。连接部621的前端设有连接柱622;定位圈640的外环形表面上设有配合孔642和底部设有斜面641;导套650设有斜面651、限位孔652以及中间的通孔655。控制机构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关系是:定位圈640放置在导套650上,斜面641与斜面651抵接配合,连接部216外延的长杆体穿过定位圈640和导套650的通孔655,长杆体末端的凸台216b抵接在导套650的底部,连接部621前端的连接柱622与定位圈640的配合孔642可转动地连接配合,另外还设有一复位件810。参考上述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二,在控制作用件620未受到外力F2的作用时,在复位件810的弹性牵引作用下,控制作用件620与连接部621沿X1方向向前移动,且定位圈640的斜面641没有作用在导套650的斜面651上,定位圈640与导套650处于贴合状态,此时动力接收部210处于初始位置。当控制作用件620受到外力F2作用时,连接部621前端的连接柱622拉动配合孔642并使定位圈640旋转,与之旋转的斜面641抵接作用至斜面651上使导套650下移并与定位圈640分开,由于导套650的限位孔652被侧板b2或显影仓b100内的一凸起b2a相对定位使导套650只能沿轴向移动而不能相对旋转,下移中的导套650也推动动力接收部210末端的凸台216b使动力接收部210 相对于轮毂270沿其旋转轴向内缩进。最后可实现与上述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二基本相同的功能和作用。

上述的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如图14所示,从处理盒b的一侧方向或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上观察,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在处理盒b的底部一前一后地设置,控制机构600相对于盒体作用件b4更靠近于动力接收部210,盒体作用件b4相对于控制机构600更靠近于显影仓b100的后端。

(电子成像装置)

如图27所示,电子成像装置P设有门盖P1、驱动马达M1、处理盒导轨F100、感光组件导轨F200、驱动头900、驱动头900a、拉动件F300、牵引件F120(橡皮筋或拉簧)。驱动头900、驱动头900a由驱动马达M1驱动旋转;处理盒导轨F100可绕其旋转点F101相对于感光组件导轨F200转动;牵引件F120的一端与处理盒导轨F100的前端连接,牵引件F1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电子成像装置P内;处理盒导轨F100的前端还设有一可弹性伸缩的挡块F110;拉动件F300位于处理盒导轨F100的下方处,由驱动马达或其他驱动机构驱动使其可实现一定的前后或旋转位移,拉动件F300带有勾状的结构。

如图28所示,在处理盒导轨F100受力后可相对于旋转点F101实现一定量的转动,处于位移位置;当力不再作用后,牵引件F120可牵拉使处理盒导轨F100回复至转动前的初始位置。

另外,电子成像装置P中还设有一带倾斜面的前框架体F400,从电子成像装置P的侧面方向观察,前框架体F400位于处理盒导轨F100的一侧,感光组件导轨F200位于处理盒导轨F100的另一侧。

(电子成像装置的检测机构)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还设有检测装置PD1和使检测装置PD1进行检测工作的触发开关SW1,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设有一推块F103,推块F103优选地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P的驱动一侧(参考图1所示的导轨结构,即靠近驱动头900一侧的导轨F11)的处理盒导轨F100 上。当处理盒导轨F100受到推力使其相对于感光组件导轨F200进行顺时针方向绕旋转点F101转动时,与之一同旋转的处理盒导轨F100的推块F103触碰触发开关SW1并使检测装置PD1进行检测并生成触碰触发开关SW1已导通的信号;而当处理盒导轨F100受到牵引件F120的牵拉使其相对于感光组件导轨F200进行逆时针方向绕旋转点F101转动时回复至转动前的初始位置时,推块F103不再触碰触发开关SW1,则触发开关SW1断开导通,检测装置PD1生成触发开关SW1已断开的信号。

这样,通过检测装置PD1获得的信号,使电子成像装置P检测使用者安装的处理盒是否与该电子成像装置P相配。如生成检测信号:“导通--断开”或“导通--断开--导通--断开”。若使用者安装的处理盒可与电子成像装置P完成上述的检测步骤生成对应的检测信号,则电子成像装置P自动判定为使用者安装了相匹配的处理盒,电子成像装置P显示该检测步骤完成,使用者可以进行正常的显影作业(打印)了。若检测步骤不能完成,如只生成检测信号:“导通”或“断开”,则电子成像装置P显示该检测步骤没有完成,不能进行正常的显影作业(打印)了。

(电子成像装置的拉动件)

在电子成像装置P的拉动件F300对盒体作用件b4作用时,拉动件F300需首先向前移动至盒体作用件b4的前方,然后再通过向后移动作用在盒体作用件b4上,因此拉动件F300的位移方式有以下几种:

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一:

如图28a1至28a5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P的拉动件F300的前后位移过程。处理盒b的盒体作用件b4在侧板b2内的弹性件820的弹性力下处于初始位置,此时拉动件F300还未对盒体作用件b4作用,如图28a所示。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拉动件F300包括拉动部F310和壳体部F320,拉动部F310和壳体部F320之间设有可使拉动部F310伸缩的弹性件F310a;还设有位于拉动件F300的前端并使拉动件F300整体实现前移的推动部F510(凸轮状),架设在转轴F520上的推动部510在转轴F520转动时即推动拉动件F300整体沿直线向前位移。在拉动件F300向前位移时,拉动部F310首先接触盒体作用件b4,在推动部F510的推动力下, 由于两者接触的表面为斜面或圆滑面,拉动部F310在与盒体作用件b4硬性抵接后被下压内缩,而盒体作用件b4则受到推力发生旋转,这样两者即可通过各自的运动避免结构干涉。当拉动件F300继续受推越过盒体作用件b4并不再相互接触时,盒体作用件b4受到弹性力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而拉动部F310也受到弹性件F310a的弹性力上移伸出。在转轴F520继续转动使推动部F510不再推动拉动件F300时,处于拉动件F300后端的弹性件820释放弹性力推动拉动件F300整体向后位移回复至受推前的位置,拉动件F300即可在向后位移的过程中拉动盒体作用件b4。

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二:

在上述的拉动件的作用方式一中,由于拉动件F300的拉动部F310在推动沿直线向前位移时会与盒体作用件b4形成一定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相互磨损且存在噪音异响,这样则有可能对处理盒b4或电子成像装置P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可在拉动件F300的一侧增加引导部F330以避免上述的问题。如图28b所示,在拉动部F310的一侧设有一引导块F325,引导部F330上也设有与之相对的引导块F335,引导部F330在拉动件F300受推向前位移时会轴向移动接近拉动件F300,使引导块F325与引导块F335接触,而在拉动件F300向后位移拉动拉动盒体作用件b4时则会轴向移动远离拉动件F300,使引导块F325与引导块F335不接触。如图28b1至图28b4所示,当拉动件F300受到推动部510的推动向前位移时,引导块F325的斜面F325a与引导块F335的斜面F335a接触使拉动部F310在向前位移的过程中下移从而避开处于上方的盒体作用件b4避免与其接触,而当拉动件F300继续移动并越过盒体作用件b4后,引导块F325不再与引导块F335接触,拉动部F310受到弹性件F310a的弹性力上移伸出(参考图28a2)。当拉动件F300受到弹性件820的弹性力向后位移并拉动拉动盒体作用件b4时,引导部F330则受到信号的控制轴向移动远离拉动件F300,引导块F325与引导块F335不接触。

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三:

如图28c至图28c2所示,上述的拉动件的位移方式一/二还可以通过电子成像装置P的门盖P1的开启和关闭的状态进行控制。参考上述,拉动件F300还设有连接杆F321,连接杆F321的一端与拉动件F300的侧面 连接,连接杆F321的另一端与一推动块连接,推动块朝内设有斜滑面F322,朝外设有一抵接在电子成像装置P内部的弹性件825;还设有一作用杆F340,作用杆F340的上端连接孔F343与门盖P1的连接部P1b连接,作用杆F340中还设有导槽F341以及下端的斜滑面F342;拉动件F300与作用杆F340的连接关系是:拉动件F300的连接杆F321位于作用杆F340的导槽F341中,推动块的斜滑面F322与斜滑面F342相对。拉动件F300和作用杆F340的配合过程是:如图28c3和图28c4所示,当电子成像装置P的门盖P1处于开启状态时(参考图29),与门盖P1连接的连接部P1b拉动作用杆F340上移,作用杆F340上移时其斜滑面F342与斜滑面F322抵接并推动拉动件F300产生横向(轴向)移动,此时拉动件F300即可随着作用杆F340的上移动作进行向前移动,设置在推动块的弹性件825处于受压状态,然后使用者将处理盒b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P后,从处理盒b的后端方向上观察,拉动部F310与盒体作用件b4没有重叠区域且拉动部F310已处于盒体作用件b4的前方,如图28c5所示。而当使用者将门盖P1进行关闭时,连接部P1b推动作用杆F340下移,作用杆F340的斜滑面F342不再与斜滑面F322抵接,弹性件825则释放弹性力整体推动拉动件F300横向移动至受推前的位置,从处理盒b的后端方向上观察,拉动部F310与盒体作用件b4有重叠区域(D1处),这样在拉动部F310的向后位移的过程中即可拉动盒体作用件b4。另外,如图28c6和图28c7所示,由于拉动件F300的连接杆F321位于导槽F341中且作用杆F340整体可相对于连接部P1b进行摆动,在拉动件F300的进行位移时,连接杆F321带动导槽F341使作用杆F340进行摆动,因此不会对拉动件F300的位移产生影响。

(处理盒与感光组件的安装)

如图29至图31所示,在打开门盖P1后,感光组件a和处理盒b分别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P中,参考图31所示,在门盖P1是打开状态时,驱动头900a沿其旋转轴向内缩进,因此在将感光组件a沿感光组件导轨F200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时,感光组件a的驱动件a110在安装过程中不会与驱动头900a形成结构干涉。

由于与动力接收部210啮合的驱动头900在电子成像装置P是只能绕其旋转轴旋转而不能像驱动头900a那样实现轴向的伸缩,因此在将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时,动力接收部210需要避免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

如图32至图34所示,当处理盒b朝安装方向X1沿处理盒导轨F100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时,驱动组件200的受压部221随着处理盒b的安装将与处理盒导轨F100的前端F100a抵接受压,并使迫压件220相对于端盖290整体下移,而下移的迫压件220也推动滑动件230下移,最后滑动件230的下移也推动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因此,在动力接收部210处于缩进位置时,动力接收部210在随着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不会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动力接收部210的顶端与驱动头900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隙H3。而当处理盒b沿着处理盒导轨F100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安装到位,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基本同轴,受压部221随着处理盒b的安装移动到处理盒导轨F100的后端F100b并不再受压时,如图35和图36,弹性件250释放弹性作用力于连接件260上推动连接件260移动,连接件260则推动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向外伸出,与之配合的滑动件230和迫压件220也向外滑动至受压前的位置。

在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完全安装到位后,关闭门盖P1时,驱动头900a将沿其旋转轴伸出与感光组件a的驱动件a110接触啮合,最后驱动马达M1同时驱动驱动头900和驱动头900a旋转,动力接收部210则接收来自驱动头900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连接件260传递至轮毂270,轮毂270将驱动力传递至齿轮35使显影单元30运转工作。而驱动头900a则驱动驱动件a110转动最后使感光单元10运转工作。

另外,在上述的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后,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分别被处理盒导轨F100和感光组件导轨F200支承定位。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侧板b2前端的定位柱b21首先抵接在挡块F110上并下压在挡块F110上使处理盒b沿处理盒导轨F100继续安装,在处理盒b完全安装到位后,定位柱b21移动至位于处理盒导轨F100的最前端并不再下压挡块F110,挡块F110受到弹性力的作用上移回复至受 压前的位置,如图35。这样,挡块F110存在一定的弹性力可挡住定位柱b21的后移,从而可使处理盒b整体定位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避免处理盒b在显影作业过程中产生晃动影响显影质量。

(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过程)

如图37所示,从处理盒b的一侧方向或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上观察,为转动中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相互接触配合进行显影作业的示意图,即显影剂从显影仓b100中输出并通过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转印至纸张S上。由于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驱动马达M1是同时驱动驱动头900和驱动头900a旋转的,因而在不进行显影作业或进行电子成像装置P的系统自检时,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需要隔开一定的间隙,避免在不显影作业时也输送显影剂至感光单元10上造成显影剂的浪费。

由于在显影作业中,电子成像装置P的驱动头900和驱动头900a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进行平面移动),因而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分开时,至少需要将已经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的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分离。如图38和图39所示,当电子成像装置P不进行显影作业或进行系统自检时,位于处理盒导轨F100下方的拉动件F300将会被触发进行位移。由于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在处理盒b的底部一前一后地设置,在拉动件F300的向后位移时(即朝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后端移动),带有勾状结构的拉动件F300首先作用在控制机构600上,拉动件F300拉动控制机构600的控制作用件620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相互分离。(控制机构600控制动力接收部210的缩进过程可参考上述的控制机构600的控制方式一/二/三中的结构及过程,这里不再复述。)

由于此时只是动力接收部210实现与驱动头900的分离,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还未完成分离,因此已经拉动着(勾住)控制作用件620的拉动件F300还需继续进一步向后位移并作用在盒体作用件b4上。如图40a和图40b所示,当拉动件F300作用在盒体作用件b4时,拉动件F300同样也与拉动控制机构600一样同时拉动(勾住)盒体作用件b4。由于处理盒b已经相对定位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随着拉动件F300的继续移动, 拉动件F300拉动盒体作用件b4使处理盒b产生移动,而处理盒b已被相对定位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因此在处理盒b被拉动时,处理盒b与处理盒导轨F100一并绕着处理盒导轨F100的旋转点F101产生转动。这里,由于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已经分离,因此在处理盒b和处理盒导轨F100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与相对固定的驱动头900产生结构干涉;由于处理盒b的定位柱b21也由具有弹性力的挡块F110挡住使处理盒b整体定位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因此在处理盒b和处理盒导轨F100转动的过程中处理盒b也不会因为受到拉力的影响而容易从处理盒导轨F100脱离定位造成晃动。

如图41所示,为拉动件F300拉动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后,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分离的示意图,两者之间具有间隙G。因此当电子成像装置P不进行显影作业或进行的系统自检时,驱动马达M1还会有一段时间继续驱动着驱动头900和驱动头900a旋转,而驱动头900a驱动着驱动件a110旋转,但驱动头900与动力接收部210已经脱离啮合,则动力接收部210不会使显影单元30运转工作而造成显影剂在不转印时的喷洒浪费。同时,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也避免了两者在不进行显影作业时产生的接触磨损。

另外,通过上述拉动件F300带动处理盒b旋转并使处理盒导轨F100的相对于感光组件导轨F200的顺时针旋转,也完成了触发开关SW1已“导通”的信号。

(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接触过程)

在拉动件F300不再拉动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回复至位移前的位置时,由于拉动件F300在回复至位移前的位置是反向移动的,即拉动件F300的移动是逐渐远离显影仓b100的后端,此时拉动件F300首先不再作用(勾住)盒体作用件b4,如图42所示,处理盒导轨F100前端的牵引件F120便产生牵引力牵引处理盒导轨F100朝着感光组件导轨F200处靠拢并回复至转动前的初始位置,而由处理盒导轨F100支承定位的处理盒b也重新与由感光组件导轨F200支承定位的感光组件a靠拢,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重新接触。随着继续反向移动至拉动件F300不再 作用(勾住)控制机构600的控制作用件620时,轮毂270中的弹性件250释放弹性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重新啮合。在上述的动作过程完成后,各部件重新回复至拉动件F300触发作用前的位置,即可重新进行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显影作业。

在上述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和接触过程,如图40a所示,由于处理盒导轨F100和处理盒b在转动时是相对一体,因此处理盒b在受拉动件F300的拉动作用时不会相对于处理盒导轨F100产生移动,因此受压部221也不会与处理盒导轨F100的后端F100b抵接下压。因此在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和接触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伸缩是由控制机构600受到拉动件F300的作用而控制的,不会产生因受压部221与处理盒导轨F100的后端F100b的抵接下压而影响动力接收部210的伸缩运动,因此也不会影响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接触啮合和脱离啮合的动作。

另外,通过上述拉动件F300的撤销作用,牵引件F120使导轨F100的相对于感光组件导轨F200的逆时针旋转,也完成了触发开关SW1已“断开”的信号。

(处理盒与感光组件的拆卸/取出)

如图43所示,处理盒b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的动作过程可参考上述的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的动作过程,只需将处理盒b反向操作即可,在处理盒b沿着处理盒导轨F100朝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X2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其驱动组件200上的受压部221随着处理盒b朝取出方向的移动与处理盒导轨F100的后端F100b产生抵接,后端F100b迫压受压部221使其沿方向Y2下移并最终带动动力接收部210的向内缩进,动力接收部210即可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即处理盒b在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不会因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紧配啮合而产生的结构干涉现象难以取出,在处理盒b完全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其处理盒导轨F100的前端F100a不再压迫驱动组件200上的受压部221,因此受压部221和动力接收部210即因弹性件250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回复至受压前的初始位置。

另外,为使处理盒b在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更加顺利、省力,如图44所示,在处理盒b完成显影作业后沿方向X2(取出方向)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其驱动头900仍与动力接收部210处于紧配啮合的状态使动力接收部210难以沿取出方向移动,而轮毂270和端盖290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移动。因此当动力接收部210因紧配啮合处于在取出方向的相对固定时,其轮毂270取出方向的移动可使内设的斜滑面291产生压迫力F2并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滑动件230向内缩进,与滑动件230相对固定配合的动力接收部210也随着滑动件230的缩进而下移,另外,在滑动件230向内缩进时也下压迫压件220使迫压件220向内缩进,其端盖290的滑动面294使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保持垂直的向内滑动,通过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配合,滑动件230与动力接收部210的固定配合使动力接收部210在向内缩进时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在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与轮毂270的旋转轴始终保持基本同轴或平行。这样,通过端盖290的斜滑面291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最终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端盖290的表面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

上述的处理盒b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时,通过驱动组件200的受压部221被处理盒导轨F100的后端F100b抵压使动力接收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和端盖290的斜滑面291抵压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动力接收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的共同配合动作使动力接收部210在与驱动头900紧配啮合后更容易实现轴向脱离,避免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在脱离啮合时产生的结构干涉。

同样地,在重新打开门盖P1时,驱动头900a沿其旋转轴向内缩进与感光组件a的驱动头900a脱离啮合,因此很容易就能将感光组件a从感光组件导轨F200中取出。

上述的处理盒b的盒体作用件b4和控制机构600的一前一后设置,使得拉动件F300在将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的过程中是先作用在控制机构600上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分离,然后再作用在盒体作用件b4上使处理盒b相对于感光组件a转动分离,拉动 件F300施加在控制机构600的作用与施加在盒体作用件b4的作用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而在拉动件F300撤销作用移动回复至初始位置时,先撤销对盒体作用件b4的作用,然后再撤销对控制机构600的作用。

实施例二

上述的实施例一中相互独立的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也可以采用相互连接的结构设置,如图45所示,两侧的侧板b1、b2上分别设有带有孔b3的连接臂b3a,其顶部设有定位柱b22。侧板b1、b2的连接臂b3a伸入感光组件a的感光仓a100的两侧端中,弹性件a4的上端抵接在感光仓a100的内壁,弹性件a4的下端插置入定位柱b22上。通过一对连接件a3穿过感光仓a100两侧上的定位孔与显影仓b100的孔b3将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连接成一体,且借由弹性件a4的弹性力,使处理盒b和相对于感光组件a实现一定的摆动。

如图46和图47所示,同上述实施例一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和接触过程基本相同,在将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在拉动件F300对控制机构600和盒体作用件b4的作用下,处理盒b可绕旋转点(孔b3/连接件a3b22的位置)相对于感光组件a实现转动,使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实现分离。在拉动件F300撤销对控制机构600和盒体作用件b4的作用后,弹性件a4释放弹性力使处理盒b反方向转动,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重新接触。

因此,采用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的连接结构即可替换实施例一中的电子成像装置P的可转动处理盒导轨F100的结构。实施例二中未出示的部件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部件结构,这里不再复述。

实施例三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二的驱动组件200中的可使动力接收部210沿其旋转轴相对于轮毂270或端盖290伸缩地与驱动头900进行啮合和脱离的配合机构(迫压件220和滑动件230)也可由下述的动力接收部210的结构 进行替换并实现基本相同的作用和功能。

如图48所示,动力接收部210上端的凸爪211设置成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本体倾斜或摆动,即凸爪211的中心线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倾斜一定的角度,优选为5°至65°之间,且凸爪211的外表面设有圆滑的曲面过渡,在凸爪211上还设有弹性件810(橡皮筋或拉簧),弹性件810一端连接在凸爪211上,另一端连接在动力接收部210的本体处,因此凸爪211具有未受到外力下压时的直立状态和受到外力下压时的倾斜状态。围绕一对凸爪211在动力接收部210的上端处向外地设置有外斜面212,向内设置有内斜面213。外斜面212和内斜面213由一定的曲面和弧面构成。

如图49和图50所示,为处理盒b的驱动组件200与驱动头900进行接触啮合的示意图。由于设置有外斜面212,因此在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抵接时,驱动头900底端912的半圆形结构直接下压至可摆动的凸爪211或外斜面212上,使凸爪211向内倾斜和/或产生下压力F2使动力接收部210整体沿Y2方向向内缩进避免与驱动头900的硬性结构干涉。当随着驱动组件200的继续移动至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基本同轴时,如图51所示,驱动头900底端912不再与凸爪211或外斜面212相互抵接,此时弹性件250释放的弹性力推动动力接收部210沿Y1方向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接收驱动力。这里,即使在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的过程中,凸爪211可能存在一定的机率与驱动柱910相互抵接使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不能完全啮合,但随着驱动头900被驱动马达M1驱动旋转,随之转动的驱动柱910也会避开凸爪211,这样当干涉消失后,动力接收部210继续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完成啮合。

当如处理盒b在电子成像装置P进行上述实施例一/二中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过程或使用者将处理盒b从电子成像装置P拆卸/取出时,如图52所示,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脱离时,由于驱动头900相对保持不动,在动力接收部210的脱离啮合移动时,其凸爪211或内斜面213与驱动头900底端的半圆形结构抵接并受压,使凸爪211向内倾斜和/或产生下压力F2使动力接收部210整体沿Y2方向向内缩进避免与驱动头900的硬性结构干涉。最后当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完 全脱离时,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回复至初始位置且凸爪211在弹性件810的弹性下回复至受压前的直立状态。

在实施例三中,由于动力接收部210整体的伸缩功能和设置有可相对摆动的凸爪211,以及外斜面212和内斜面213的辅助配合,使处理盒b在实现上述的处理盒b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P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的过程和处理盒b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分离和接触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可实现与驱动头900的接触啮合和脱离啮合动作。可不需在处理盒b中增加实施例一/二中的控制机构600或驱动组件200的控制部。

实施例四

如图53所示,在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部216中还设有一复位部216c,复位部216c带有椭圆状结构或非圆截面(截面B-B所示),另外,在端盖290或侧板b2上带有一复位件291,复位件291为具有弹性压力的金属圈、橡皮筋、扭簧以及磁铁均可,如图54a、图54b所示。

复位件291与动力接收部210的复位部216c共同组成复位机构使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自动复位,复位件291施加弹性力使复位部216c旋转,而旋转的复位部216c则带动凸爪211旋转。如图55所示,复位机构使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相对于安装方向X实现一凸爪211a高于另一凸爪211b。且从安装方向X观察,两个凸爪(211a、211b)之间的距离H4大于驱动头900的外圆柱的宽度H5。这样,即使本实施例四中的凸爪211不具备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摆动或倾斜的功能,由于凸爪211之间的距离可容纳驱动头900的外圆柱的宽度,这样当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进行啮合时,动力接收部210的外斜面212可被驱动头900带有半圆形结构的底端912抵接下压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避免与驱动头900产生影响的干涉(参考图50),而凸爪211在沿着安装方向X的移动过程中不会与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相互抵接影响接触啮合,如图56所示。

实施例四的结构可以结合上述实施例一/二/三中的处理盒b结构一并 使用。

实施例五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二/三/四中,受拉动件F300拉动作用的控制作用件620和盒体作用件b4也可以直接使用盒体作用件b4即可实现上述的功能,即控制机构600控制动力接收部210从而实现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进行伸缩和处理盒b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相对于感光组件a转动从而实现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分离。

如图57所示,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四不同的是,取消侧板b2上的盒体作用件b4的设置,同时在侧板b2内设置一挡壁b2b,挡壁b2b设置在控制作用件620的运动轨迹上并可与控制作用件620进行抵接,从而使控制作用件620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一至五中的盒体作用件b4的功能。

如图58所示,参考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方式一,在拉动件F300进行向后位移时,拉动件F300首先作用在控制机构600上,拉动件F300拉动控制机构600的控制作用件620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相互分离。然后随着拉动件F300的继续位移,控制作用件620继续被拉动件F300拉动沿着预定的行程移动并最后与侧板b2内的挡壁b2b接触,由于挡壁b2b固定设置在侧板b2内,控制作用件620即可通过与挡壁b2b的抵接将拉动件F300的拉力转变成对挡壁b2b的推力,最后推动侧板b2使处理盒b相对于感光组件a转动分离,参考图41。

同样,与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四的(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接触过程)基本相同,拉动件F300回复至位移前的位置时,首先随着拉动件F300的反向移动,控制作用件620撤销对挡壁b2b的推力,显影单元30随着处理盒b的转动与重新与感光单元10接触。然后拉动件F300的继续反向移动,拉动件F300不再作用(勾住)控制机构600的控制作用件620时,轮毂270中的弹性件250释放弹性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重新啮合。

因此,实施例五中通过控制作用件620与挡壁b2b的接触也能实现上 述实施例的功能,即拉动件F300受触发对控制作用件620作用时,动力接收部210先向内缩进,然后处理盒b相对于感光组件a转动使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分离。在拉动件F300撤销作用时,上述部件的移动步骤反向回复。

另外,在控制作用件620或挡壁b2b相互接触的表面上设置一层缓冲层,如海绵块或毛毡或短弹簧等,使两者在接触时带有一定的缓冲。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六中,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五的主要不同点是盒体作用件b4的设置,而驱动组件200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至五中的驱动组件的结构,这里不再复述。

如图59所示,位于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两侧的侧板b1、b2的外侧设置有滑动件b1c、b2c。滑动件b2c的内侧设有凸块b2c1,侧板b2的表面设有滑槽b2d1,通过凸块b2c1与滑槽b2d1的配合使滑动件b2c可在侧板b2上沿与显影单元30的轴向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进行滑动位移。滑动件b2c的底部还设置有一盒体作用件b4,侧面设有定位柱b21。(另一侧的滑动件b1c也具有与滑动件b2c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另外,在显影仓b100的上表面(顶部)还设有定位件b120,定位件b120为向外凸出的悬臂状且前端设有定位柱b121;在显影仓b100的后端还设置有向显影仓b100仓体后方凸出的推动件b110,推动件b110为带有弹性的凸块,如设置有带有一定弹性量的海绵、弹簧、胶块、磁铁等。上述的定位件b120和推动件b110使处理盒b在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中时与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相对固定不动的内部结构进行相互定位或抵接,避免处理盒b在显影作业过程中受到外力的影响而产生晃动。

如图60和图61所示,滑动件b2c可相对于侧板b2和显影仓b100进行沿方向X2的滑动位移(即朝显影仓b100的后端移动),同时带动滑动件b2c上的盒体作用件b4和定位柱b21。

如图62和图63所示,滑动件b1c、b2c与侧板b1、b2之间还设有一复位件810(弹簧或拉簧),使滑动件b1c、b2c没有在外力的作用下,滑 动件b1c、b2c同时位于处理盒b的前端,即滑动件b1c、b2c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于滑动件b1c、b2c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而产生滑动位移时,滑动件b1c、b2c更接近于显影单元30。

在滑动件b1c、b2c在受力滑动位移时,侧板b1、b2与显影仓b100和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不动。

如图64所示,在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中并由处理盒导轨F100支承后,(参考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安装过程)处理盒b的定位件b120相对定位在感光组件导轨F200上,定位件b120的两个定位柱b121夹持着感光组件导轨F200上部的框体结构,使显影仓b100和两侧的侧板b1、b2通过定位件b120的定位固定而相对固定;处理盒b后端的推动件b110与电子成像装置P的前框架体F400抵接,通过抵接后产生的弹性推力显影仓b100和侧板b1、b2朝感光组件a的方向移动并使显影仓b100中的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保持接触。侧板b2上的滑动件b2c则通过定位柱b21支承在处理盒导轨F100上。在上述的定位,处理盒b可相对稳定地进行显影作业,如图65所示。

如图64和图66所示,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检测装置PD1进行检测时,则可通过滑动件b2c与侧板b2的滑动结构进行实现。当拉动件F300被触发进行位移时,拉动件F300将会拉动(勾住)滑动件b2c的盒体作用件b4,使滑动件b2c随着拉动件F300的移动朝方向X2进行向后位移,向后位移的滑动件b2c同时也带动处理盒导轨F100使处理盒导轨F100进行转动,最后使处理盒导轨F100上的推块F103触碰触发开关SW1,这样即可完成触发开关SW1的导通;而当拉动件F300的作用力撤销时,处理盒导轨F100也会回复至转动前的初始位置,则触发开关SW1断开导通。

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五中不同的是,由于滑动件b2c可在侧板b2上进行滑动位移,且显影仓b100和侧板b1、b2已经通过定位件b120和/或推动件b110实现相对的定位或抵接。因此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b在拉动件F300对盒体作用件b4的拉动作用和撤销拉动作用使处理盒导轨F100发生转动的过程中,显影仓b100中的显影单元30一直与感光单元10保持接触,而位于侧板b2的动力接收部210也不会与驱动头900分离而一直保持啮合并驱动显影单元30一直转动。

另外,由于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的持续接触,显影单元30的结构可设置成,如图67所示,显影单元30中包括圆柱体32,圆柱体32内设置有磁芯33,圆柱体32与感光单元10接触的外层还覆盖有一层具有一定弹性压缩量的弹性层31,弹性层31上涂覆有显影涂层。通过弹性层31的设置,避免了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一直接触转动的过程中的相互硬性接触,降低了两者表面间的长时间的接触磨损,延长了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六中的带有弹性层31的显影单元30也可运用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五中的处理盒b,使其提高显影单元30的使用寿命。

另外,参考实施例二,在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也可以采用相互连接的结构设置,这样,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和两侧的侧板b1、b2在电子成像装置P的相对定位即可通过与感光组件a的相互连接而进行定位,则不需要定位件b120或推动件b110的辅助定位。图68所示,处理盒b通过侧板b1、b2上的连接臂b3a与感光组件a连接配合,连接件a3穿过感光仓a100两侧上的定位孔与显影仓b100的孔b3将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连接成一体,另外还有一弹性件a4设置在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之间。

如图69和图70所示,处理盒b通过与感光组件a的相互连接即可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进行相对固定定位,而滑动件b2c可相对于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滑动位移,同时抵接在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之间的弹性件a4产生下压力F3作用在处理盒b上,处理盒b通过旋转点(b3/a3)将下压力F3施加至显影单元30,推动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接触。这样,通过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的接触,处理盒b在通过与感光组件a连接的相对定位后即可进行显影作业。

实施例七

在本实施例七中,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六的主要不同点是盒体作用件b4的结构和功能设置,盒体作用件b4不仅可以使定位柱b21相对于侧板b2或显影仓b100移动,而且还可以控制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伸缩。

如图70a1至图70a3所示,位于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一侧设置有侧板b2、与侧板b2配合的基板b2e、侧板盖b24、控制机构600、滑动件b2c、盒体作用件b4、动力接收部210、滑动件230、轮毂270、动力传递件274、迫推件b2f。侧板b2设有第一滑槽b2d1、第二滑槽b2d2以及通孔b25;基板b2e设有滑槽b2e1、限位件b2e2以及定位孔;控制机构600为杆体结构,前端为叉状结构并内侧设有斜面631,后端设有一凸块632,如图70c所示;滑动件230设有斜面231;滑动件b2c的朝内设有凸块b2c1、朝外设有滑块b2c4、以及滑槽b2c2、前端还设有连接孔b2c3,滑动件b2c的侧面还设有定位柱b21,如图70b所示;盒体作用件b4的下部(朝下)设有勾状体,上部设有滑块b42以及凸块b41;上述的凸块b41、滑槽b2e1、滑块b42、滑块b2c4、滑槽b2c2、第一滑槽b2d1、第二滑槽b2d2的形状带有一定的弧度。

如图70a2和图70a3所示,上述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部穿过滑动件230后放置在通孔b25中,连接部通过连接件260与放置在侧板b2后的动力传递件274相对固定连接,动力传递件274再整体放置入轮毂270中,还有一弹性件位于轮毂270中且位于动力传递件274与基板b2e之间;滑动件b2c的凸块b2c1可滑动地位于侧板b2的第一滑槽b2d1中,滑块b2c4也同样可滑动地位于侧板b2的第二滑槽b2d2中;一复位件810的一端与滑动件b2c前端的连接孔b2c3连接,复位件810的另一端与侧板b2内侧的凸块(未出示)套接;盒体作用件b4的滑块b42可滑动地位于基板b2e的滑槽b2e1中,凸块b41可滑动地位于滑动件b2c的滑槽b2c2中,凸块b41的宽度L4小于滑槽b2c2的宽度L5;迫推件b2f可滑动地位于基板b2e的限位件b2e2上,一弹性件250设置在迫推件b2f和基板b2e的挡壁之间;控制机构600设置在侧板b2外侧的凹部上,且一弹性件250设置在控制机构600和侧板的挡壁之间,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部位于控制机构600前端的叉状结构中,斜面231与斜面631抵接;侧板b2覆盖地固定在基板b2e上,侧板盖b24固定在侧板b2上且覆盖控制机构600。

在上述的装配完成后,盒体作用件b4在与拉动件F300的配合作用过程中,盒体作用件b4可使定位柱b21和动力接收部210实现以下动作过 程,即实现位移:

(1)初始位置/第一位置,当盒体作用件b4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即拉动件F300没有施力作用在盒体作用件b4时,如图70d1至图70d3所示,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使控制机构600后移,由于控制机构600的弹性件250的弹力大于给动力接收部210提供轴向弹性力的弹性件的弹力,因此位于控制机构600前端内侧的斜面631下压滑动件230的斜面231从而使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保持内缩的状态,不与驱动头900啮合。复位件810也牵引着盒体作用件b4使处于初始位置,由于凸块b41位于滑槽b2c2中,因此滑动件b2c也受到复位件810的牵引力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控制机构600后端的凸块632抵接在盒体作用件b4的凸块b41的前端对其进行限位并使凸块b41处于滑槽b2c2的后端处。

(2)后移位置/第二位置,当拉动件F300向后位移拉动(勾住)盒体作用件b4时,如图70e1和图70e2所示,盒体作用件b4的滑块b42沿第二滑槽b2d2滑动,盒体作用件b4即可整体相对于侧板b2产生滑动位移,而处于滑槽b2c2中的凸块b41也同时带动滑动件b2c进行滑动,滑动件b2c的凸块b2c1也在侧板b2的第一滑槽b2d1中进行滑动,即通过盒体作用件b4的带动,滑动件b2c可整体相对于侧板b2产生滑动位移。实现与上述实施例六类似的功能,即盒体作用件b4在拉动件F300的拉动作用下使滑动件b2c相对于侧板b2滑动后移,与滑动件b2c一并滑动的定位柱b21也会带动处理盒导轨F100使处理盒导轨F100进行转动,最后处理盒导轨F100上的推块F103触碰触发开关SW1,完成触发开关SW1的导通,参考图66所示。此时动力接收部210仍相对于轮毂270保持内缩的状态,不与驱动头900啮合。在拉动件F300不再作用至盒体作用件b4时,盒体作用件b4受到复位件810的牵引力的作用下带动滑动件b2c一并回复至初始位置/第一位置。

(3)推动位置/第三位置,由于凸块b41可以在滑槽b2c2中滑动且在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中,凸块b41被限位处于滑槽b2c2的后端处,当拉动件F300向前位移(推动)盒体作用件b4时,如图70f1和图70f2所示,拉动件F300后端的凸起抵接在盒体作用件b4的勾状体的后端处,随着拉动件F300的前移,拉动件F300推动盒体作用件b4前移,而凸块b41也受 到推力的作用下推动控制机构600后端的凸块632使控制机构600整体前移,如图70f3所示,随着控制机构600的被推动前移,控制机构600前端的斜面631不再下压斜面231,处于轮毂270中的弹性件即释放弹性力推动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在盒体作用件b4被推动前移一段距离后,盒体作用件b4将抵接至迫推件b2f上,并通过迫推件b2f中的弹性件250将推动力转移至处理盒b中,使处理盒b的显影单元30在拉动件F300的推动力作用下与感光单元10更加贴近接触,即拉动件F300迫推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接触。

上述的动作过程是:在后移位置/第二位置中的盒体作用件b4、滑动件b2c、定位柱b21比在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中的盒体作用件b4、滑动件b2c、定位柱b21至动力接收部210或感光单元10的距离更远,即盒体作用件b4、滑动件b2c、定位柱b21在拉动件F300的后移作用下逐渐远离动力接收部210或感光单元10;而在推动位置/第三位置中,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轮毂270向外伸出,后移位置/第二位置或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中的动力接收部210则相对于轮毂270保持内缩。

另外,如图70f4和图70f2所示,在上述的推动位置/第三位置中,盒体作用件b4的勾状体的后端处(即被拉动件F300后端的凸起抵接处)还设置(贴覆或二次注塑获得)有一弹性的缓冲件b43,该缓冲件b43可以是弹性海绵或弹性橡胶,在拉动件F300推动盒体作用件b4的后端处时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放过限的作用,避免两者因相互受压或拉动件F300的推动范围过限而使盒体作用件b4受损或定位不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也可设置成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本体倾斜或摆动,如图48至图52所示。

实施例八

在上述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相互连接一体设置的结构中,还可以使内部结构更为简化。

如图71所示,参考上述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二,在感光单元10的一端设置有一齿轮15,感光单元10的齿轮15与显影单元30的齿轮35对应啮 合。这样,即可取消驱动组件200的设置。将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一体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后,通过驱动头900a驱动感光组件a的驱动件a110,驱动件a110通过齿轮15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齿轮35,最后齿轮35使显影单元30运动,实现了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一同运转进行显影作业。

本实施例八中的处理盒b也设有上述实施例六中的滑动件b2c,使在取消了驱动组件200的同时,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检测装置PD1的检测过程也能通过拉动件F300作用在滑动件b2c上使处理盒导轨F100转动进行实现。实现过程参考上述的实施例,这里不再复述。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72、图45所示,从电子成像装置P的驱动头900/900a的轴向方向观察(即电子成像装置P的一侧),在电子成像装置P的处理盒导轨F100和感光组件导轨F200的顶部和两者之间设有一导轨识别块F250,导轨识别块F250用于阻挡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的错误安装,避免使用者错误地将处理盒b安装入感光组件导轨F200中或感光组件a安装入处理盒导轨F100中而造成两者的结构损坏。导轨识别块F250与感光组件导轨F200一体固定设置,可同时设置在感光组件导轨F200两侧的或一侧。因此,如图72所示,若使用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相互连接的一体设置,则需在感光组件a或处理盒b的侧面对应地设置有凹口区a101,从处理盒b的顶部观察,凹口区a101设置在感光仓a100和显影仓b100之间(即感光单元10与显影单元30的旋转轴之间)且位于仓体的侧面。这样,当使用者将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一体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时,凹口区a101即可穿过感光组件导轨F200顶部的导轨识别块F250而不会被阻挡,处理盒b与感光组件a即可一体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中。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八中,通过盒体作用件b4的设置也实现了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检测装置PD1对处理盒b的检测,完成所需的检测步骤。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72a所示,若采用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连 接成一体的设置结构,且在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使用传送单元24对残留显影剂进行轴向传送,还可在感光组件a的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和处理盒b的显影剂容纳腔b150之间设置一输送通道a158,输送通道a158设置在感光组件a的一侧,通过输送通道a158的设置,即可将残留显影剂容纳腔a150中的残留显影剂重新输送回显影剂容纳腔b150中,避免了显影剂的浪费。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八中,为使处理盒b能容易地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拆卸(取出),如图73所示,从处理盒b的顶部观察,还可以在处理盒b两侧的侧板b1、b2或侧板b1、b2的滑动件b1c、b2c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导向面b1x、b2x,导向面b1x、b2x可以是倾斜面或弧面的,在与动力接收部210同一端的侧板b2或滑动件b2c上,导向面b2x设置在侧板b2或滑动件b2c的后端处,即靠近处理盒b的后端;而在另一端的侧板b1或滑动件b1c上,导向面b1x设置在侧板b1或滑动件b1c的前端,即接近显影单元30的旋转轴。导向面b1x、b2x与显影单元30的旋转轴之间存在角度R1。另外,为更好地实现导向面b1x、b2x的作用,可以将处理盒b上的抓取部b120设置在远离动力接收部210的一侧的显影仓b100上。

如图74所示,通过导向面b1x、b2x的设置和抓取部b120的辅助设置,在处理盒b在从电子成像装置P中拆卸(取出)时,即使驱动头900与动力接收部210还存在一些结构干涉,也能通过处理盒b的“倾斜”状态将其取出,而驱动头900与动力接收部210即可完全脱离,在两者脱离时,动力接收部210或显影单元30的旋转轴相对于驱动头900/900a的旋转轴倾斜。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电子成像装置P内部的处理盒导轨F100的结构,对驱动组件200的受压部221的下压并控制动力接收部210的伸缩还可以通过一力传递件280配合。如图75所示,从电子成像装置P的侧面方向观察,处理盒导轨F100的内侧设置一有凸块F102,处理盒导轨F100的旋转点F101位于凸块F102内,参照处理盒b的安装方向X1,在凸块 F102的下方的后侧设有一后斜面F102b,而前侧同样也设有一前斜面F102a,前斜面F102a和后斜面F102b在凸块F102上基本沿凸块F102的中线镜像设置。如图76所示,力传递件280设置在侧板b2上,包括一受压件281以及一推动件282(推杆),受压件281的底部设有倒扣281d,受压件281通过倒扣插置在侧板b2表面的滑槽b23中使受压件281可沿滑槽b23进行滑动。参照处理盒b的安装方向X1,受压件281的上方设有前斜面281b和后斜面281a,下方设有下斜面281c;推动件282的一端(后端)设有与下斜面281c抵接配合后斜面282c,另一端(前端)设有与受压部221抵接配合的前斜面282b,另外推动件282底部也设有与侧板b2表面的滑槽配合的倒扣(未出示,参考滑槽b23和倒扣281d)。

如图77a至图77d所示,在处理盒b沿安装方向X1安装时,受压件281的前斜面281b首先与凸块F102的后斜面F102b抵接形成下压力F使受压件281受压下移,同时受压件281的下斜面281c也与推动件282的后斜面282c抵接配合使推动件282前移,最后通过前斜面282b下压受压部221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内缩进并避免与驱动头900产生结构干涉(参考图34所示)。当处理盒b安装到位后,受压件281随着处理盒b的安装越过凸块F102,前斜面282b不再受压,动力接收部210即可通过弹性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受压件281和推动件282也受到弹性力的推动而回复至受压前的位置。在处理盒b取出时,则是受压件281的后斜面281a与凸块F102的前斜面F102a进行抵接最后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另外,如图78所示,上述力传递件280的受压件281和推动件282也可通过一可转动的摆动杆代替,摆动杆通过受压绕自身的旋转点281p进行转动,摆杆一端(后端)的前斜面281b与后斜面281a以及另一端(前端)下压受压部221的前斜面282b参考上述结构设置即可,这里不再复述,即力传递件280的受压传递下压力F的动作可以是旋转的运动,也可以是平移的运动。

实施例九

在本实施例九中,与上述(电子成像装置的检测机构)中的利用导轨F100的推块F103触碰触发开关SW1并使检测装置PD1进行检测并生成 触碰触发开关SW1已导通的信号的检测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检测机构是通过检测光的发出和检测对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处理盒进行检测。

如图79所示,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内侧面设置有发光元件LS101(如发光二级管(LED)的发光部)、受光元件LS102以及判断从发光元件LS101发出的检测光被受光元件LS102检测到从而生成已检测的信号的检测装置PD2。

参考上述各实施例一至八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可以一体设置的,也可以是相互分开独立的,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b和感光组件a采用一体设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200的结构、功能以及与驱动头900的接触啮合和脱离啮合过程参考上述实施例即可,这里不再复述。

透光元件的控制方式一:

如图80a和图80b所示,侧板b1的滑动件b1c上设置有透光元件b1a,当盒体作用件b4受到拉动件F300的作用使滑动件b1c相对于侧板b1滑动时,透光元件b1a也随着滑动件b1c的滑动一并移动。透光元件b1a的一端(上端处)设有入射表面b1a1,另一端(下端处)设有出射表面b1a2,透光元件b1a内还设有倾斜且相对的反射面b1a3和b1a4,如图81所示。

如图82a所示,在将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后,检测装置PD2开始对所安装的处理盒b进行检测。在拉动件F300没有拉动盒体作用件b4使滑动件b1c产生滑动位移时,电子成像装置P中的发光元件LS101与透光元件b1a的入射表面b1a1对应,而受光元件LS102与出射表面b1a2对应。发光元件LS101发射出检测光至入射表面b1a1后,被反射面b1a3反射引导至与之相对的反射面b1a4上,反射面b1a4再将检测光反射引导并通过出射表面b1a2向外输出,最后检测光被受光元件LS102检测,检测光在透光元件b1a中经过的引导路径为“U”型,此时检测装置PD2生成接收的信号。在拉动件F300拉动盒体作用件b4使滑动件b1c产生滑动位移时,如图82b和图82c所示,滑动件b1c位移后,发光元件LS101不再与透光元件b1a的入射表面b1a1对应,因此发光元件LS101发射出的 检测光没有到入射表面b1a1上,受光元件LS102则没有接受到检测光,此时检测装置PD2生成未接收的信号。这样,通过检测装置PD2获得的信号,使电子成像装置P检测使用者安装的处理盒是否与该电子成像装置P相配。如生成检测信号:“接收--未接收”或“接收--未接收--接收--未接收”。则电子成像装置P自动判定为使用者安装了相匹配的处理盒,电子成像装置P显示该检测步骤完成,使用者可以进行正常的显影作业(打印)了。

透光元件的控制方式二:

另外,如图83至84b所示,上述的透光元件b1a还可以设置在侧板b1上,而相对侧板b1滑动的滑动件b1c上则设置有与透光元件b1a的对应的通孔b1b,在拉动件F300没有拉动盒体作用件b4使滑动件b1c产生滑动位移时,透光元件b1a的入射表面b1a1和出射表面b1a2通过通孔b1b向外显露,则从发光元件LS101发出的检测光可通过透光元件b1a的反射引导至受光元件LS102完成检测;而当滑动件b1c受力位移后,入射表面b1a1和/或出射表面b1a2被滑动件b1c的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遮挡,那么从发光元件LS101发射出的检测光没有到入射表面b1a1上,受光元件LS102则没有接受到检测光。这样,透光元件的控制方式二也能实现与上述透光元件的控制方式一同样的检测功能并达到同样的检测效果。

另外,为增加检测精度,上述的透光元件b1a可以设置成2个(通孔b1b也有2个),而对应地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也设有2组发光元件LS101和受光元件LS102。

另外,如图85所示,本实施例九中的检测方式还可以是在滑动件b1c上设置一芯片830,而对应地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设有一与芯片830接触获取芯片信息的接触单元(未出示),通过滑动件b1c被拉动件F300的作用使其往返滑动并实现芯片830与接触单元的接触导通和断开,完成如类似上述的检测过程。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此,还涵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所做的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