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9272发布日期:2019-08-09 23:4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显示装置一个例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照明装置一个例子的背光灯被用来照亮液晶面板。背光灯具有装配于基板的光源和限制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壳体。若点亮背光灯,则背光灯的光源发出热量。由于填充在液晶面板内部的液晶分子在高温下会发生变性,因此,在产生的热量无法充分地向壳体的外侧释放时,就有可能产生显示缺陷。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不断发展高亮度化。伴随高亮度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源的个数或者向光源输入的电流的量增加,从而与散热相关的问题变得显著。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作为壳体一部分的金属制底部机壳上安装有基板,并且该基板上装配有作为热源的光源。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97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若通过光源的个数的增加或者向光源输入的电流的增大来使光源整体的发光亮度增大,则光源整体所发出的热量也同时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散热构造中,来自基板的热量无法充分地向壳体的外侧释放,液晶面板等的温度上升,从而可能产生显示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壳体内侧温度上升的照明装置以及具有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形成了多个贯通孔的底板部;基板,其具有装配了多个光源的正面,并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以所述多个光源的各个光轴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分别重叠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透光性的板状部件,其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以封堵所述多个贯通孔的方式与所述底板部重叠。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所述照明装置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控制来自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的透射率来显示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照明装置以及具有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将装配有光源的基板配置于壳体的外侧,能够抑制壳体内侧的温度上升,并且通过以封堵壳体底板部的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板状部件,能够防止尘垢经由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从后方观察的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部机壳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后方观察的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背部机壳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后方观察的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部机壳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图像(包括影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和向液晶面板1照射光的背光灯(照明装置)200。

背光灯200具有作为光源一个例子的多个led(lightemittingdiode)2、装配多个led2的基板3以及背部机壳4。

在基板3的正面上纵横地配置有多个led2,并且在基板3的正面上装配的led2的个数能够实现所希望的亮度。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高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使led2间的间距充分小。若使led2间的间距充分小,则能够实现高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并且能够使液晶面板1不易产生亮度不均。

从散热的观点看,基板3优选由例如铝等导热性较高的金属构成。在本说明书中,散热包括将液晶显示装置100所带有的热量释放至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外部的情况,该散热的结果是抑制液晶面板1的温度上升。在基板3的正面上,使用铜箔图案30(参照图2)形成用于向led2输送电流的布线。使用铜箔图案30形成的布线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电连接。通过将该驱动电路供给的电变换成光,从而led2发光。

背部机壳4具有底板部40、侧板部42以及框状的缘部43,底板部40具有矩形的平面,侧板部42沿底板部40的端部环绕设置且倾斜地立起,缘部43沿侧板部42的端部环绕设置且与底板部40的所述平面平行地展开。在底板部40,以与基板3上的多个led2的各个光轴的位置重叠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1(参照图2)。在与贯通底板部40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中,贯通孔41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圆形,优选呈与后述的筒状部件8的截面相似的形状。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外侧”是指从该部件离开的方向,“内侧”是指其相反方向(例如朝向该部件的重心的方向)。在构成显示装置100的部件中,除非另有说明,将朝向外侧和内侧的面分别称作外表面和内表面。例如,将底板部40的朝向背部机壳4的外侧的面称作底板部40的外表面,并将朝向其相反侧的面(背面)称作底板部40的内表面。并且,侧板部42也相同,将侧板部42的朝向背部机壳4的外侧的面称作侧板部42的外表面,并将其相反面称作侧板部42的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外侧配置有基板3。在基板3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之间设有隔离物5,基板3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隔着隔离物5被螺纹固定。因此,基板3与背部机壳4配置成具有间隔。

除形成有贯通孔41(参照图2)的部位之外,在背部机壳4的大致整个内表面粘贴有反射光的反射片14。并且,板状部件6以封堵多个贯通孔41(参照图2)的方式在背部机壳4的内侧重叠地配置于底板部40。详细而言,板状部件6隔着反射片14载置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内表面。板状部件6例如是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大小大致相同的一张矩形板。另外,也可以是多个板状部件6并排配置在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上。板状部件6由透明的丙烯酸等树脂材料构成,具有透光性。板状部件6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来固定于背部机壳4。

除形成有贯通孔41(参照图2)的部位之外,在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外表面粘贴有片状的绝热材料7。即,为了抑制从基板3向背部机壳4的导热,在基板3与背部机壳4之间配置有绝热材料7,并在绝热材料7中与贯通孔41一致的位置设有开口。

图2是示出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多个贯通孔41中分别贯通有筒状部件8。筒状部件8由反射光的白色树脂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8的离板状部件6较近的近端与板状部件6接触,离板状部件6较远的远端以围绕基板3上的led2的方式与基板3接触。由此,筒状部件8使从led2射出的光在其内表面反射并将其引导至背部机壳4的内侧。其中,筒状部件8的所述近端也可以不与板状部件6接触,筒状部件8是能够将从led2射出的光引导至背部机壳4的内侧的结构即可。

在筒状部件8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填堵筒状部件8与背部机壳4之间的缝隙的环状肋(第一密封部件)81。环状肋81沿筒状部件8的外表面包围筒状部件8,并在贯通孔41的内侧与背部机壳4接触。进一步而言,从防尘的观点看,环状肋81优选由软性树脂等材料构成,更优选被背部机壳4按压。并且,筒状部件8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由树脂制成也可以由金属制成,并且也可以通过将反射片做成圆形来形成筒状部件8。此外,环状肋81可以是与筒状部件8分离的部件,也可以与筒状部件8一体形成。

并且,如图1所示,矩形框状的面板机壳11具有与背部机壳4大致相同的外形,并且面板机壳11与背部机壳4的缘部43以彼此的外缘对齐的方式抵接。

扩散板9具有矩形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包围它们的侧面,扩散板9配置为与底板部40平行。通过将扩散板9的整个侧面嵌入形成于面板机壳11的内周面的槽,来将扩散板9保持在面板机壳11上。扩散板9例如由丙烯酸等透明树脂材料构成,包含光散射材料。此处,“包含光散射材料”是指制造材料中分散有能够使光散射的粒子。

扩散板9使照射至后表面(离背部机壳4较近的面)的光在内部扩散,并从前表面(离液晶面板1较近的面)射出。

在本说明书中,方向观点中的术语“前”是指从显示装置100朝向用户的方向,即显示装置100的图像显示方向,“后”是指其相反方向。在构成显示装置100的部件中,除非另有说明,将朝向前方和后方的面分别称作第一面和第二面。即,扩散板9使照射至其第二面的光在内部扩散并从其第一面射出。

与扩散板9的第一面对置地设有光学片层叠体10。在光学片层叠体10中,例如层叠有透明的一片扩散片和透明的两片棱镜片,一片扩散片使所进入的光发生扩散来使亮度变得均匀,两片棱镜片使所进入的光的方向对准到单一方向。

液晶面板1配置成与面板机壳11的第一面对置,并且液晶面板1覆盖面板机壳11的整个开口部。液晶面板1的缘部与面板机壳11的第一面接触。在液晶面板1中,离背部机壳4较远的面(即液晶面板1的第一面)是显示图像的显示面。

具有l字形状截面的框状的边框12设为覆盖面板机壳11的外周面和液晶面板1的缘部。即,液晶面板1夹在面板机壳11与边框12之间。此外,由背部机壳4、面板机壳11以及边框12构成壳体13。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从多个led2分别射出的光通过各个对应的筒状部件8以及板状部件6并进入壳体13的内侧。此时,由于能够可靠地将各个筒状部件8所对应的led2分别射出的光引导至壳体13的内侧,所以光不会漏到壳体13的外部。

进入壳体13的内侧的光直接地或者由反射片14反射而间接地射入扩散板9的第二面。进入扩散板9的内侧的光在扩散板9的内部扩散,变得均匀之后从第一面射出。

因扩散板9而变得均匀的光射入光学片层叠体10。如上所述,光进入光学片层叠体10的内侧,由此进一步变得均匀,并且其前进方向与光学片层叠体10的法线方向一致。

从光学片层叠体10射出的光射入到液晶面板1的第二面。液晶面板1根据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输入的信号,以像素为单位来控制光的透射率,由此在显示面显示与输入信号对应的图像。

如上所述,为了在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需要向led供电来使之发光,但在发光时,供给至led的电的一部分变换成热量,从而壳体内侧的温度上升。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装配有多个led2的基板3配置于壳体13的外侧。由于来自多个led2的热量在壳体13的外侧产生,所以不会导致壳体13内侧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温度上升,进而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显示缺陷。并且,多个led2的各个光轴构成为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多个贯通孔41分别重叠。因此,即使基板3配置于壳体13的外侧,从多个led2射出的光也会通过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贯通孔41进入壳体13的内侧,并向液晶面板1照射。

在贯通孔形成于背部机壳的底板部的情况下,由于尘垢有可能经由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所以需要防尘的对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由于设有封堵贯通孔41的板状部件6,所以防止尘垢经由贯通孔41进入壳体13的内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筒状部件8能够可靠地将从led2射出的光引导至壳体13内,从而能够防止光漏向壳体13的外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筒状部件8与背部机壳4之间的缝隙由环状肋81填堵,所以提高防尘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使用环(第二密封部件)15,而不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环状肋81(参照图2)。除了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其它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环15夹在底板部40与基板3之间,沿基板3的正面包围多个led2的每一个,从而防止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的缝隙同贯通孔41相通。换言之,环15配置为围绕筒状部件8,从而在多个led2的各个近端与远端之间隔开在底板部40与基板3之间产生的空间。环15例如优选由具有弹力的橡胶构成,并以被压扁的状态配置在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即,本实施方式优选具有用于缩短基板3与背部机壳4的相对距离的施力部件(例如螺纹件)。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利用环15来防止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的缝隙同贯通孔41相通,所以能够提高防尘性能。

(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部件8(参照图1)和隔离物(参照图1),因此在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实质上不存在缝隙。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3的正面通过粘贴在其整个表面的绝热材料7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外表面间接地接触。因此,在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实质上不存在缝隙。并且,多个led2分别配置于对应的贯通孔41的内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外表面与基板3的整个正面接触,所以从底板部40的外侧封堵贯通孔41。因此,不设置环状肋81(参照图2)、环15(参照图3)之类的附加结构就能够提高防尘性能。并且,由于在背部机壳4与基板3之间实质上不存在缝隙,所以即使不设置筒状部件8,也不会产生漏光,并且能够将led2射出的光引导至壳体13内。

即,本实施方式优选还具有用于使基板3的正面与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的外表面接触的施力部件,例如,不放置隔离物5而直接螺纹固定基板3和背部机壳4的底板部40,或者在基板3的正面(除了与贯通孔41的内侧对应的区域)粘贴上粘性胶带,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板状部件6具有光扩散作用。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件6包含光散射材料。此处,板状部件6包含光散射材料是指通过对材料(材料中分散有能够使光散射的粒子)进行固化来制造板状部件6。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板状部件6包含光散射材料,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液晶面板1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第五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板状部件6具有光扩散作用。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件6的前表面(与底板部40重叠的面的相反面)上实施有压纹加工。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板状部件6的前表面上实施有压纹加工,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13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液晶面板1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第六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板状部件6具有光扩散作用。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件6的前表面上且在与多个led2的各个光轴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光扩散性的透镜构造。此处,光扩散性的透镜构造是具有使光扩散的功能的构造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板状部件6形成有光扩散性的透镜构造,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13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液晶面板1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第七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所述基板3的背面具有散热机构,具体而言,在基板3上安装有散热器(散热部件)16。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3的背面安装有散热器16。基板3的背面是指装配面(装配面是装配有led2的正面)的相反面。散热器16具有平板状的基部160和相互平行的多个条形的散热片161,基部160与基板3的背面接触,散热片161垂直竖立在基部160的安装面的相反面。散热器16由铜或者铝等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构成。基部160与多个散热片161形成为一体。散热器16的基部160例如螺纹固定于基板3。在基板3与散热器16的基部160之间,为了填充缝隙,优选涂覆有具有高导热性的硅脂等润滑剂。

led2所发出的热量经由基板3向散热器16传导。散热器16的表面积因从基部160竖立设置的多个散热片161而扩大,从而从基板3传导来的热量高效地向空气释放。即,利用设于基板3的背面的散热器16,使led2所产生的热量主要从基板3的背面朝向照明装置200的后方释放。因此,减少从基板3的正面朝向壳体13释放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抑制led2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13的内侧传递。

图9、图10是从后方观察的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立体图。在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以使散热片161沿显示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有散热器16,并且显示装置100以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横向设置。在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以使散热片161沿显示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有散热器16,并且显示装置100以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纵向设置。

在图9、图10的任一附图所示的例子中,散热片161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因散热器16释放的热量而被加热并膨胀了的空气由于浮力在散热片161之间的间隙中上升,然后周围的冷空气重新流入散热片161之间。通过这样的空气流动,暖空气与冷空气替换,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基板3。因此,如图9或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优选设置为散热片161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八实施方式)

图11是从后方观察的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立体图。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所述基板3的背面具有散热机构,具体而言,使用散热针162,而不使用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片161。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8~图10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8~图10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16具有从基部160的安装面的相反面垂直延伸的多个散热针162。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散热器16由铜或者铝等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构成,并且基部160与散热针162形成为一体。

由于散热器16呈针状,所以无论显示装置100以何种方向设置,空气都能够在散热针162之间从下向上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中,在更高效地进行散热方面,对设置方法没有限制,用户能够在任何方向上设置显示装置100。

(第九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所述基板3的背面具有散热机构,具体而言,对基板3的背面进行了处理,用于提高在壳体13的内侧产生的热量向壳体13的外侧释放的效率(以下也称作散热效率)。与此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同图1、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同的符号标注与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提高散热效率的处理,在基板3的背面形成有黑色涂装部31,黑色涂装部31是使用黑色涂料进行涂装而形成的。由于黑色的辐射率较高,所以通过形成黑色涂装部31,能够使led2所发出的热量高效地从基板3的背面辐射,进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基板3。或者,作为提高散热效率的处理,也可以在基板3的背面粘贴黑色胶带,来代替黑色涂装部31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形成有黑色涂装部31的结构相同,也能够高效地冷却基板3。

并且,图13是示出图1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00的背部机壳4的贯通孔41的结构的截面图。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基板3上与装配面的铜箔图案30重叠的位置设有多个贯通孔32,在贯通孔32填充具有高导热性的物质,以与该高导热性的物质接触的方式在基板3的背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铜或者铝等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箔图案33。采用这样的基板3的构造也可以说是进行了提高散热效率的处理,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led2所发出的热量最初传递至装配面的铜箔图案30,从铜箔图案30经由填充在贯通孔32内的物质向背面的金属箔图案33传导,之后高效地从金属箔图案33释放。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基板3并非使用例如铝等具有高导热性的材料,而使用玻璃环氧树脂等导热性低且比较廉价的材料来形成,也能够通过对背面实施的处理来使热量高效地释放。因此,能够由廉价的材料来形成基板3,而不降低散热效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与其它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以更低的费用来制造,并且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程度地以高亮度来显示图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形成了多个贯通孔的底板部;基板,其具有装配有多个光源的正面;以及透光性的板状部件,其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以封堵所述多个贯通孔的方式与所述底板部重叠,所述基板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以所述多个光源的各个光轴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分别重叠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底板部上。

根据该结构,装配有多个光源的基板配置于壳体的外侧。因此,多个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在壳体的外侧释放,从而抑制壳体内侧的温度上升。并且,多个光源的各个光轴与壳体的底板部的多个贯通孔分别重叠。因此,即使基板配置于壳体的外侧,从多个光源射出的光也会通过壳体的底板部的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并朝向对象物照射。

在贯通孔形成于壳体的底板部的情况下,由于尘垢有可能经由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所以需要防尘的对策。与此相对,在所述结构中,由于设有封堵贯通孔的板状部件,所以防止尘垢经由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也可以还具有贯通所述贯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将来自所述光源并进入到其内侧的出射光引导至所述壳体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利用筒状部件能够可靠地将从光源射出的光引导至壳体内,从而能够防止光漏向壳体的外部。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也可以还具有沿所述筒状部件的外表面包围所述筒状部件的第一密封部件,所述第一密封部件被夹在所述筒状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筒状部件与壳体之间的缝隙由第一密封部件填堵,所以能够提高防尘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也可以还具有沿所述基板的正面包围所述多个光源的每一个的第二密封部件,所述第二密封部件被夹在所述底板部与所述基板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第二密封部件来防止壳体与基板之间的缝隙同贯通孔相通,所以能够提高防尘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也可以所述基板的整个正面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底板部的外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基板与底板部整个地接触,所以设于底板部的贯通孔由基板封堵,能够防止尘垢经由贯通孔进入壳体的内侧。此处,基板与底板部的接触不仅包括基板与底板部的直接接触,还包括在基板与底板部之间存在绝热材料之类的间隔物的情况下的间接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所述板状部件优选具有光扩散作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板状部件也可以包含光散射材料。

根据该结构,由于板状部件包含光散射材料,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对象物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板状部件中与所述底板部重叠的面的相反面上实施压纹加工。

根据该结构,由于对板状部件实施有压纹加工,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对象物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板状部件中重叠于所述底板部的面的相反面上与所述多个光源的各个光轴重叠的位置形成光扩散性的透镜构造。

根据该结构,由于板状部件中形成有光扩散性的透镜构造,所以能够使光顺利地在壳体的内侧扩散,进而能够使对象物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优选在所述基板的背面具有散热机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基板的背面接触的散热部件。

根据该结构,利用设于基板背面的散热部件,使光源所产生的热量主要从基板的背面朝向照明装置的后方释放。因此,减少从基板的正面朝向壳体释放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部件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基板接触的基部以及竖立设置在所述基部上的多个散热片。

根据该结构,在以散热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照明装置的情况下,暖空气在散热片间向上流动,从而热量高效地从基板向空气移动,进而高效地冷却基板。因此,进一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部件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基板接触的基部以及竖立设置在所述基部上的多个散热针。

根据该结构,无论照明装置以何种方向配置,都在散热针间产生空气的流动,因此,无论配置方向如何,都能高效地冷却基板。因此,进一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所述基板的背面实施提高散热效率的处理。

根据该结构,光源所产生的热量主要从基板的背面朝向照明装置的后方释放。因此,减少朝向壳体释放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由金属制成。

根据该结构,基板由金属制成,从而导热率较高,使光源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释放。因此,进一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何一个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控制来自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的透射率来显示图像。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上述照明装置的构造来抑制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向壳体的内侧传递,所以抑制显示面板的温度上升。

综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容进行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200背光灯(照明装置)

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2led(光源)

3基板

30铜箔图案

31黑色涂装部

32贯通孔

33金属箔图案

4背部机壳

40底板部

41贯通孔

42侧板部

43缘部

5隔离物

6板状部件

7绝热材料

8筒状部件

81环状肋(第一密封部件)

9扩散板

10光学片层叠体

11面板机壳

12边框

13壳体

14反射片

15环(第二密封部件)

16散热器(散热部件)

160基部

161散热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