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925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盒。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电照相成像处理技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件、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包括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以及可拆卸的安装到主体内的处理盒。处理盒通常包括设置有显影部件的显影单元以及设置有感光部件的感光单元,对于接触式显影的处理盒,显影部件的表面通常设置有一层橡胶层。当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工作时,显影部件的橡胶层与感光部件接触,从而将显影单元内的显影剂转移到感光单元上。

为了保证处理盒的显影质量,通常会使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若在图像形成装置工作结束之后,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依然保持长时间的接触,则显影部件表面的橡胶层有可能会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盒,以避免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的处理盒的显影部件发生变形而影响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

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固定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壁上;

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壁可活动的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活动部分;

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安装在第一导轨,所述显影单元安装在第二导轨的活动部分,所述感光单元设置有感光部件,所述显影单元设置有显影部件;

所述第二导轨的活动部分可旋转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感光部件与所述显影部件保持分离,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感光部件与所述显影部件接触;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推动部件,所述显影单元还设置有受推部;

当所述推动部件没有推动所述显影单元的受推部时,所述第二导轨的活动部分处于第一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为上述任意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含的处理盒。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移动处理盒的显影单元,使图像形成装置在不工作时,显影单元的显影部件与感光单元的感光部件不接触,从而避免显影部件受到感光部件长时间的加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单元位置示意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单元位置示意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单元位置示意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单元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的处理盒的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在图形形成装置工作时彼此接触,并在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时彼此分离。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盒包括相互分离的感光单元100和显影单元200。感光单元10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壳体101内的感光部件102,在第一壳体101沿感光部件10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上还设置有第一动力接受部件103,第一动力接受部件103用于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上的第一旋转部件10啮合;显影单元200包括第二壳体201以及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二壳体201内的显影部件202,在第二壳体201沿显影部件20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动力接受部件204,第二动力接受部件204用于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上的第二旋转部件20啮合,在第二壳体20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还设置有导向部,用于引导显影单元2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柱206和第二导向柱207。

当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工作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马达(未示出)驱动第一旋转部件10和第二旋转部件20旋转,从而将旋转力传递给感光部件102和显影部件202,使感光部件102和显影部件202旋转。在此过程中,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光学装置(未示出)在旋转着的感光部件102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件202的表面的橡胶层与感光部件102接触,从而将橡胶层表面的显影剂(未示出)转移到感光部件102的表面上,对感光部件102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可见的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通过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转印辊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通过定影辊定影。

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两个相对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导轨,本实施例仅以一侧内壁上的导轨为例进行说明,另一侧的内壁上的导轨可参考下述说明。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未示出)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感光单元100的第一导轨12和用于安装显影单元200的第二导轨13。当需要将显影单元200(沿方向y)和感光单元100(沿方向x)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时,打开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2,将感光单元100沿着第一导轨1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并使第一旋转部件10伸出与第一动力接受部件103啮合;之后,将显影单元200沿着第二导轨13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设置在第二壳体201端部上的第一导向柱206和第二导向柱207支撑在第二导轨13上并沿着第二导轨13的导槽131滑动,使显影单元200沿着第二导轨13滑动到第二导轨13的底部,并通过锁定装置14将第一导向柱206锁定,使显影单元200与第二导轨13在显影单元安装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并且,第二导轨13的导槽131的上定位面82和下定位面8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导向柱207的直径基本相同,因此,上定位面82和下定位面81能够防止位于导槽131内的第二导向柱207绕着第一导向柱206摆动,即防止显影单元200绕着第一导向柱206摆动,使显影单元200与第二导轨13在显影单元200的圆周方向相对固定。通过上述固定方式,使显影单元200与第二导轨13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导轨13设置成可活动结构,并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设置一个推动部件推动第二导轨13移动,或者推动安装在第二导轨13上的显影单元移动,从而使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或分离。

下面以推动部件推动显影单元200使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和分离为例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导轨12固定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上,第二导轨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可活动连接。优选地,第二导轨13被分为固定部分7和活动部分8,活动部分8位于固定部分7沿显影单元200的安装方向的下游。第二导轨13的固定部分7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活动部分8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壁上的第一支撑轴6可转动连接;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和限位部分11,第一弹性部件对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施加一个弹性力,使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绕着第一支撑轴6旋转到与限位部分11抵接的位置,此时,安装到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上的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分离,活动部分8处于第一位置,显影单元200处于分离位置。具体地,第一弹性部件为拉簧9,拉簧9的一端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上,另一端与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连接,使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绕着第一支撑轴6沿顺时针旋转到第一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推动部件为推杆4,推杆4通过接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马达的驱动力而沿p方向伸出或沿p方向的反向收缩。具体地,推杆的上表面设置有齿条42,齿条42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齿轮5相啮合,通过控制齿轮5的旋转方向,进而控制推杆4的移动方向。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控制推杆4移动,例如:通过控制凸轮的旋转而控制推杆伸缩。推杆4沿伸出方向(p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推动部41,在显影单元200的第二壳体201上设置有受推部203,处于分离位置的显影单元200的受推部203与推杆4的推动部41相对。当图像形成装置开始进行显影工作时,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推杆4沿p方向伸出,推杆4的推动部41与显影单元200的受推部203抵接,并推动显影单元200移动到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的位置,此时,显影单元200的第二动力接受部件204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第二旋转部件20啮合,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也在显影单元200的带动下绕着第一支撑轴6旋转到第二位置。

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后,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推杆4沿p方向的反向移动,推杆4的推动部41对显影单元200的受推部203的作用消失,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导轨13在拉簧9的作用下绕着第一支撑轴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第一位置,从而使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分离。

为了避免由于误差导致推杆4沿p方向伸出过长或伸出不足导致相互接触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部件102之间的作用力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处理盒的显影质量,可将推杆4的推动部41与第二壳体201的受推部203之间的接触方式设置为弹性接触。优选地,受推部203与第二壳体201之间弹性连接,即在受推部203与第二壳体201之间设置一个第二弹性件,当受推部203受到推动部41的作用使受推部203相对第二壳体201活动时,受推部203压缩第二弹性件,当推动部41对受推部203的作用力消失后,第二弹性件推动受推部203移动到原来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受推部203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二壳体201的第二支撑轴208上,受推部203与第二壳体201之间设置的第二弹性件为弹簧209,弹簧209的一端抵接在受推部203上,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201上。当推杆4沿p方向伸出过长或伸出不足时,通过弹簧209的缓冲作用,使显影部件202与感光部件102之间保持基本稳定的作用力。

当然,也可以将推杆的推动部41与推杆4之间设置成弹性连接,或者直接将推杆4的推动部41或第二壳体201的受推部203的材质设置成弹性材料,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设置在第二壳体201的一端的第一导向柱206和第二导向柱207之间的最远距离与第二导轨13的导槽131的长度基本相等。当推杆4推动显影单元200移动到接触位置后,如图4所示,导槽131位于活动部分8内的上定位面82、下定位面81以及固定部分7上与活动部分8相对的分离面71同时与第二导向柱207接触,防止位于接触位置的显影单元200在导槽131内沿取出方向移动,从而进一步固定显影单元20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处理盒的显影单元200和感光单元100在图形形成装置工作时彼此接触,并在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时彼此分离。

本实施例中,导轨和推杆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在第二壳体201上设置有隔离部件212和第三弹性件,隔离部件212可绕着第三支撑轴213旋转,并在第三弹性件作用下旋转到隔离位置(如图5中所示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为扭簧211,扭簧211的一端与隔离部件212抵接,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201上。在将显影单元200安装到第二导轨13的过程中,第二壳体201上的隔离部件212与感光单元100的第一壳体101的受压部104抵接,从而使第二壳体201与第一壳体101之间存在一个作用力,该作用力通过显影单元200作用在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上,使活动部分8旋转到第一位置,从而使显影部件202与感光部件102之间保持分离状态,显影单元200处于分离位置。

当图像形成装置开始工作时,推杆4伸出,对受推部203施加一个作用力,使显影单元200与感光单元100之间的作用力增大,隔离部件212受到显影单元200与感光单元100之间的挤压而绕着第三支撑轴213转动,从而使显影单元200绕着第一支撑轴6沿逆时针方向朝向感光单元100摆动,直到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显影单元200处于接触位置。

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时,如图6所示,推杆4对受推部203施加的作用力减小,使显影单元200与感光单元100之间的作用力也减小,从而使隔离部件212绕着第三支撑轴21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推动显影单元200朝向远离感光单元100的方向移动,使显影部件202与感光部件102分离。

本实施例中,可以不用设置拉簧9将第二导轨13拉到第一位置,而是通过第二导轨13的自重使第二导轨13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自动处于第一位置,从而使显影单元200能够安装到第二导轨13上。或者,如图7所示,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位于导槽131上方的部分与固定部分7相对的一面为斜滑面83,通过限制活动部分8的旋转角度,使活动部分8不处于第一位置时(即导槽131位于固定部分7内的部分与导槽131位于活动部分8内的部分不重合时)沿显影单元200的安装方向上,斜滑面83与导槽131位于固定部分7内的部分存在重叠。这样,在将显影单元2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内的过程中,若活动部分8不处于第一位置,设置在第二壳体201的端部的第一导向柱206会与斜滑面83接触,并对斜滑面83施加一个作用力,使活动部分8绕着第一支撑轴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第一位置,从而使第一导向柱206进入到活动部分8的导槽131内。当然,若第二导向柱207在进入活动部分8的导槽131内之前,活动部分8不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导向柱207对斜滑面83的作用过程与第一导向柱206的作用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实施例二中隔离部件212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抵接,或者,将隔离部件设置在感光单元100或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上,并与显影单元200抵接。具体可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和处理盒的具体结构而定,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当然,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推杆4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第二导轨13,使第二导轨13带动显影单元200移动。另外,本申请也可以使第二导轨13固定,第一导轨可相对图形形成装置的主体1活动,进而通过移动感光单元100来使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和分离。或者,第二导轨13的活动部分8也可以采用平移的方式移动显影单元200,从而使显影单元200的显影部件202与感光单元100的感光部件102接触和分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