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451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的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例如采用电子照相类型并且能够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在使用转印类型的电子照相型的成像设备中,使用调色剂(显影剂)将形成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可视化图像),并且通过使用静电力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下文称为片材或纸张)上。然后,在作为图像加热设备的定影装置对热和压力的施加下,已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由此将图像记录并形成在片材上。

作为一种类型的定影装置,通常已经采用如下辊定影类型,在所述辊定影类型中,通过借助用于张拉按压弹簧的按压杆使弹性按压辊按压或按压接触至包括加热器的定影辊上而形成定影夹持部,并且其中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被夹持并供给通过定影夹持部,因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此外,为了抑制由于维持定影辊和按压辊之间的按压接触状态而引起的按压辊的弹性层的弹性形变等,已经使用了如下按压类型,其中提供了通过操作按压杆并且因而通过从定影辊缩回按压辊而释放(消除)压力的压力释放机构。近年来,考虑到环境为了节省能量,在成像设备的非成像期间,已经实施了将成像设备主组件的操作模式改变为低电力模式。

在改变为低电力模式的过程中,还已经与该改变相结合地执行了定影装置的压力释放操作。近年来已经需要从低电力模式复位至成像状态,以使得成像设备更快地设置为待用状态并且加速复位,并且在复位期间,还已经执行了定影装置的按压操作。

例如,如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hei10-308833中公开的,已经推荐了如下设备,所述设备是能够在低电力模式下操作的多功能机,并且在所述设备中在从低电力模式复位期间致动始终包括定影装置的整个设备。

当改变至低电力模式的次数增加时,在复位期间致动(提升)操作的次数也增加,结果是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增加并且影响定影装置的寿命,因而已经采用了减少定影装置的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的技术。

此外,作为用于减少压力切换操作的次数的推荐技术,如在jp-a2016-18128中公开的,当发生卡纸时,计算夹持在定影夹持部中的纸张(片材)的长度,并且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是否执行压力减小操作(压力释放操作)。结果,减少了压力减小操作(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已经推荐了这种设备。

顺带提一句,如在jp-ahei10-308833中公开的,当与从低电力模式复位成像设备同时地致动定影装置时,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的倾向是即使在本来无需致动定影装置的情况下也无益地致动定影装置。此外,如在jp-a2016-18128中公开的,虽然减少了压力减小操作(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但是这仅限于在发生卡纸之时,从而jp-a2016-18128并未公开从低电力模式复位。出于该原因,存在的倾向是在从低电力模式复位期间执行了无益的按压接触操作。结果,存在的倾向是按压接触操作和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无益地增加,并且导致按压机构部分和压力释放机构部分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现有技术,已经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定影装置中的无益按压接触的次数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手动供给托盘;检测部分,所述检测部分构造成检测片材是否放在手动供给托盘上;成像部分,所述成像部分构造成在从手动供给托盘供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第一可旋转部件;第二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二可旋转部件构造成与第一可旋转部件相协作以形成用于将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夹持部;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构造成朝向第二可旋转部件按压第一可旋转部件;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按压机构,在第一位置中夹持部由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形成,在第二位置中由按压机构施加在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之间的力小于当按压机构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的力;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控制移动机构的操作;以及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构造成接收关于由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操作的指令的输入,其中,成像设备能够在多个模式的操作中选择性地执行一个操作,所述多个模式包括控制单元处于休眠状态的第一模式以及电力被供应至控制单元的第二模式,并且其中,响应于在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操作期间并且在按压机构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检测部分检测到在手动供给托盘上存在片材改变为在手动供给托盘上不存在片材,成像设备将操作模式改变为第二操作模式,然后响应于在执行第二模式中的操作期间由接收部分接收关于成像操作的预定指令的输入,控制单元控制移动机构,使得按压机构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手动供给托盘;检测部分,所述检测部件构造成检测片材是否放在手动供给托盘上;成像部分,所述成像部分构造成在从手动供给托盘供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第一可旋转部件;第二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二可旋转部件构造成与第一可旋转部件相协作以形成用于使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夹持部;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构造成朝向第二可旋转部件按压第一可旋转部件;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移动按压机构,使得按压机构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夹持部由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形成,在第二位置中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彼此间隔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控制移动机构的操作;以及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构造成接收关于由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操作的指令的输入,其中,成像设备能够在多个模式的操作中选择性地执行一个操作,所述多个模式包括控制单元处于休眠状态的第一模式以及电力被供应至控制单元的第二模式,并且其中,响应于在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操作期间并且在按压机构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检测部分检测到在手动供给托盘上存在片材改变为在手动供给托盘上不存在片材,成像设备将操作模式改变为第二操作模式,然后响应于在执行第二模式中的操作期间由接收部分接收关于成像操作的预定指令的输入,控制单元控制移动机构,使得按压机构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参考附图,根据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操作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控制单元(控制器)的框图。

图4是卡纸清除的图示。

图5是定影装置的外观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6是定影装置的相对于纵向方向位于一个端侧(驱动侧)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7是定影装置的相对于纵向方向位于另一端侧(非驱动侧)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是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定影带单元的分解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0是被按压状态期间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压力释放状态期间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成像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待用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4是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5是低电力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成像设备]

图1是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a的示意图。成像设备a是使用转印类型的电子照相型的级联式数字彩色复印机a(下文简称为复印机a)。图1以沿着记录材料(片材)p的供给方向的剖面示出了复印机a的示意性结构。调色剂图像待被形成在记录材料(下文称为片材或纸张)p上。片材p的具体示例可以包括普通纸张、替代普通纸张的树脂制的片材形材料、厚纸、用于高射投影的片材等。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4描述复印机a的主要构造(结构)。复印机a包括用于在片材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引擎部分(设备主组件)600、以及设置在引擎部分600之上(上方)且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分601。此外,在复印机a的前表面处,用于操作复印机a的操作部分700设置在引擎部分600和图像读取部分601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处。此外,在引擎部分600的后侧,设置用于控制引擎部分600和图像读取部分601的操作的控制单元(控制器)800(图13)。图1是从前侧来看的复印机a的示意图,并且关于引擎部分600,示出了引擎部分600的内部结构。

图2是操作部分700的放大示意图。操作部分(接收部分)700包括待被操作以用于操作复印机a的操作按钮701、以及能够显示信息和执行操作的触摸板(显示部分)702。

操作按钮701包括复印启动按钮(原稿读取启动按钮)710、数字键盘按钮711、低电力模式按钮712等。复印启动按钮710是用于启动复印操作(复制操作)的按钮,在复印操作中原稿的图像由图像读取部分601读取并且然后由成像部分10形成在片材p上。能够在屏幕(用于原稿复印的设定屏幕)上操作的按钮显示在触摸板702上。例如,显示了用于设定复印的复印按钮720、用于转印读取图像的扫描按钮721、用于执行例如传真传输的操作的传真按钮722、等等。相应的按钮能够由操作者按压,从而执行与被按压的按钮相对应的功能。即,每个按钮是通过被操作者按压而执行相关功能的按钮。即,复印机a包括操作部分700,所述操作部分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并且然后在片材上形成从原稿读取的图像的复印功能,并且操作部分能够输入读取原稿的指令。

此外,操作部分700设置有人员传感器730。即,在复印机(成像设备)a的主组件中安装人员传感器730。人员传感器730使用红外辐射型的传感器,并且在热敏体穿过红外线(辐射)时输出检测信号。在该实施例中,响应于人员传感器检测到作为接近复印机a的热敏体的人员,即根据人员传感器730对人员的检测,控制器800的控制内容如下所述地改变。该实施例中,采用了使用红外辐射的温度改变检测类型,但是人员传感器730的构造不限于此。如果传感器能够检测人员,还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传感器。

如图3中所示,控制器800包括主要涉及引擎部分600的成像的引擎控制器802、以及用于执行对整个复印机a的控制和对图像读取部分601的控制的主控制器801。

引擎控制器802包括作为用于控制成像操作的控制器件的cpu(eng)810。引擎控制器802还包括提前存储由cpu(eng)810执行的程序的rom(eng)811、以及存储由cpu(eng)810执行的程序的变量等的ram(eng)812。

在rom(eng)811中,作为成像条件,存储片材p的尺寸和类型、成像颜色模式、以及关于是在单面(侧)还是在双面(侧)上形成图像的成像模式。此外,存储了用于根据温度/湿度检测部件(未示出)或辊温度检测部件(未示出)等的检测结果而选择性地获取成像条件的控制条件表、根据成像模式的控制条件(例如,马达的旋转次数)、等等。在ram(eng)812中,在存储于rom(eng)811内的控制条件中,存储了需要通过用户(操作者)或通过维护而改变的条件,以及存储了用于各种控制中的变量和操作(算术计算),并且存储了根据情况可再写的设定值。

主控制器801包括作为控制器件的cpu(cnt)820,所述控制器件实施对整个复印机a的控制、对图像读取的控制和对操作部分700的控制。即,cpu(cnt)820用作显示控制器,用于控制操作部分700中的触摸板702的显示。主控制器801还包括提前存储由cpu(cnt)820执行的程序的rom(cnt)821、以及存储由cpu(cnt)820执行的程序的变量等的ram(cnt)822。

在rom(cnt)821,作为用于控制操作部分700和图像读取部分601的条件,存储了复印操作的控制和设定条件、图像读取的控制和设定条件、传真机的传输和接收的控制和设定条件、等等。

在ram(cnt)822中,在存储于rom(cnt)821中的控制条件中,存储了需要通过用户(操作者)或通过维护而改变的条件,以及存储了用于各种控制中的变量和操作(算术计算),并且存储了根据情况可再写的设定值。此外,在rom(eng)811和rom(eng)812中,存储了成像模式m1(其作为引擎部分600的主要操作模式)、待用模式m2、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以及低电力模式m4的条件。

成像模式m1是使得引擎部分600处于可成像状态并且图像读取部分601处于可图像读取状态的模式。待用模式m2是使得引擎部分600处于成像预备状态并且图像读取部分601处于可图像读取状态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是使得定影装置40处于休眠状态、除了涉及定影装置40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处于成像预备状态、并且图像读取部分601处于可图像读取状态的模式。低电力模式m4是使得引擎部分600和图像读取部分601处于休眠状态以减少电力的模式。如下文所述,复印机a能够选择性地执行这些模式。

低电力模式m4是这样的模式,其中主控制器801的cpu(cnt)820处于可操作状态并且引擎控制器802的cpu(eng)810处于休眠状态(电力供应:关闭)并且因此处于通宵操作模式而同时降低操作电力。

作为原稿读取器件,图像读取部分601包括用于读取单张片材上的原稿的原稿滑架(台板)610、以及用于读取多张片材上的原稿的自动原稿供给器611(用于将原稿自动地供给至原稿读取部分的装置,下文称为“adf”(自动文档供给器))。

原稿滑架610是用于读取单一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分,并且用于读取背面等上的单一原稿或图像。主要地,原稿滑架610包括原稿承载读取部分(未示出)和按压板部分(未示出)。原稿放在原稿滑架读取部分(未示出)上,用户(操作者)按压操作部分700的复印启动按钮710、或者按压触摸板702的扫描按钮721且同时利用按压板部分(未示出)按压原稿。结果,在原稿滑架读取部分(未示出)处实施图像读取。此外,按压板部分(未示出)是可打开的(能够被打开和关闭),并且设置有用于检测按压板的打开/关闭状态的按压板传感器620。

adf611用于在自动地供给原稿的同时读取图像,并且能够持续地读取多份(多张)原稿。adf611主要由adf读取部分(未示出)和原稿供给部分(未示出)构成,用户(操作者)按压操作部分700的控制启动按钮710、或者按压触摸板702的扫描按钮721。结果,在自动地供给原稿的同时在adf读取部分(未示出)处实施图像读取。此外,原稿供给部分(未示出)设置有用于检测原稿的存在/不存在状态的原稿检测传感器621。

在原稿读取操作中,图像由原稿滑架610或adf611读取,并且图像数据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电信号被传输至引擎部分600的激光扫描仪6。

引擎部分600包括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分10。成像部分10包括用于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uy、用于形成品红色(m)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um、用于形成青色(c)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uc、和用于形成黑色(bk)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ubk。此外,引擎部分600包括激光扫描仪单元6和中间转印带单元7。每个成像单元u均是电子照相处理机构并且包括感光鼓1、充电器2、显影装置3、初级转印充电器4和鼓清洁器5。

具有上述构造的成像部分10的电子照相处理和致动操作是熟知的,因而将略去描述。各个彩色调色剂图像以预定的方式从各个成像单元u的相应鼓1上叠置地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单元7的旋转带8上。结果,在旋转带8上形成由y+m+c+bk四色的叠置调色剂图像构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在预定的控制定时驱动盒片材供给部分的片材(纸张)供给辊11,从而逐一地供给堆叠并容纳在片材(纸张)供给盒9中的片材p,并且供给的片材穿过后片材供给路径12且被送至对准辊对13之间。一旦对准辊对13接收片材p,在片材p倾斜地移动的情况下,对准辊对13校正片材p以使片材笔直地移动。然后,在使片材p与旋转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的同时,对准辊对13将片材p送至次级转印部分15,所述次级转印部分是位于旋转带8和次级转印辊14之间的按压接触夹持部。旋转带8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次级转印辊14以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的集中方式次级转印到片材p上。

穿过次级转印部分15的片材p穿过定影前供给路径16,并且被引入定影装置40中。片材p被供给至定影装置(定影部分)40并且被定影装置40加热和按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p上。

在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打印)在片材p的仅仅一面(侧)上的单面(侧)成像模式的情况下,从定影装置40的向上出口向上供给的片材p被切换挡板17引导朝向排出辊对18,并且作为单面成像产品排出到排出托盘19上。

在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片材p的双面(侧)上的双面(侧)成像模式的情况下,在其一面上已经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被排出辊对18供给朝向排出托盘19,并且当片材p的后端部分离开定影装置40并且到达反向点20时,排出辊对18反向地旋转。结果,片材p被以反转方式供给并且被引入用于双面成像的路径21中。

然后,在对准辊对13前方的一侧处,在片材p上侧朝下的状态下,穿过路径21的片材p由供给辊对22再次供给至后片材供给路径12。之后,片材p经受类似于单面成像模式的情况中的处理,使得片材p作为双面成像产品排出至排出托盘19上。

顺带提一句,由利用挡板17和排出辊对18的反转操作构成的部分是反向器件的一个示例。在该实施例中,由排出辊对18实现反向,但是为了提高打印(成像)的产率,还可以通过提供反向部分、多个排出部分等而在除了排出辊对18的位置之外的其它位置处实施反向。

在引擎部分600的外部(外廓)部分处,手动片材供给部分(手动托盘)23用作不同于片材供给盒9的片材(纸张)供给部分。考虑到用户可操作性为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放置一定的片材,例如在用户打算在与放于片材供给盒9中的片材p的种类不同的某些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设置了该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

在通过从手动片供给部分23供给片材(纸张)的成像中,在预定的控制定时驱动片材供给辊24,从而逐一地供给放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的片材p。供给的片材p穿过供给路径25,并且在对准辊对13前方的一侧处由供给辊对22引入后片材供给路径12中。之后,与从片材供给盒9供给片材的情况相类似地执行成像。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设置有用于检测片材p的存在/不存在状态的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检测部分)230,从而能够检测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处存在还是不存在片材p。

顺带提一句,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可以仅需要具有能够检测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是否具有(存在)片材p的结构。因此,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0还可以采用用于检测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上存在片材(即“存在”)的结构,或者还可以采用用于检测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上不存在片材(即“不存在(未存在)”)的结构。在前一种情况下,例如,当片材p存在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时,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起作用并且发送检测信号;在其中片材p不存在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时而没有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不起作用并且不发送检测信号。在后一种情况下,例如,当片材p不存在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时,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起作用并且发送检测信号;在其中片材p存在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时而没有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不起作用并且不发送检测信号。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如前一情况下,将作为用于检测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存在片材p(即“存在”)的传感器而描述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30。

作为用于在供给片材p通过供给路径的期间检测片材p的状态的器件,沿着供给路径设置片材检测传感器。在图1所示的复印机a中,由对准传感器200执行对准辊对13的下游侧的片材检测。此外,由内部片材排出传感器201执行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的片材检测。此外,由片材排出传感器202执行片材排出辊对18的下游侧的片材检测。引擎控制器802的cpu810响应于这些传感器200、201和202的每个检测信号而选择性地行进至后续步骤。

例如,在其中任一传感器的工作时间长于在供给片材p通过供给路径期间的定序中的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其中当片材p到达任一传感器的时间短于该定序中的该预定时间的情况下,cpu810辨别片材p卡在任一位置(发生卡纸)。随后,cpu810基于检测信号而停止驱动用于相应辊的部分(未示出),从而片材卡住状态不再进展。

为了在片材p卡在成像设备内并且相应传感器检测到卡纸之后从成像设备内移除卡住的片材p,引擎部分(设备主组件)600设置有门26,所述门能够沿着向右方向(打开方向)围绕铰接部27旋转,如图4中所示。门26设置有定影前供给路径16、次级转印辊14、和对准辊对13中的一个对准辊(图中示出处于右手侧)。因此,通过打开门26,在后片材供给路径12和排出辊对18之间打开(露出)除了定影装置40之外的供给路径。结果,可以容易地移除供给路径中的卡住的片材。

顺带提一句,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在不使用期间,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可以通过关闭(向上升高)到门26的外表面上而设置处于缩回状态中。在使用期间,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可以设置处于展开状态中,其中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从门26的外表面向外旋转至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预定倾斜角度姿态。

[定影装置]

图5是定影装置40的外观的示意性透视图。图6是定影装置40的相对于纵向方向位于一个端侧(驱动侧)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图7是定影装置40的相对于纵向方向位于另一端侧(非驱动侧)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图8是定影装置40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定影装置40是带加热型的图像加热设备(装置),并且大致包括具有定影带(第一可旋转部件)100的定影带单元110、弹性按压辊(第二可旋转部件)101、以及容纳这些部件的定影框架(装置壳体)115。在下文中,定影带单元110被称作单元110。夹持部(定影夹持部)n由作为一对可旋转部件的定影带100和按压辊101形成(图8)。夹持部n是这样的部分,在所述部分中夹持并供给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的片材p、并且通过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p上。如图8中所示,单元110是由圆筒形定影带100、加热器保持器(按压部件)103、加热器(加热部件)102、按压支架(带框架)104、凸缘部件(带引导件)105a和105b等组成的组件。图9是该单元110的分解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还示出了按压辊101。

(1)定影带

定影带100(下文称为带100)是具有挠性和耐热性并且形成为呈薄的中空环带形状的导热部件。带100由例如聚酰亚胺薄膜或peek薄膜的耐热树脂材料形成为总厚度为150μm或更薄,以便通过减少热容而改进快速启动特性。为了增强导热性,由导热性高的橡胶材料形成的弹性层形成在添加了导电材料的树脂层上,并且在弹性层的表面上形成含氟树脂材料的分离(parting)层,从而制备内径为25mm的环形带。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30μm厚的聚酰亚胺薄膜作为基层,使用导热性为1.0w/m.k的70μm厚的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并且使用30μm厚的pfa管作为分离层。pfa管(层)可以优选是分离特性高的片材或涂层,并且例如可以使用含氟树脂层作为pfa层。此外,带100还可以如下制备:由耐热性高并且以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亚胺-酰胺等为代表的片材形部件形成基层、然后将导电层层压在基层上、并且进一步将表面分离层层压在导电层上。

(2)加热器保持器

加热器保持器103是加热器102固定并支撑于其上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加热器保持器103呈横截面为大致半圆形的槽形形状,并且是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且沿着带100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绝热部件。从节能的观点来看,可能希望使用导向按压支架104的导热程度较小的材料,并且例如使用耐热玻璃或者耐热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或液晶聚合物)。

(3)加热器

加热器102是细长的板形产热部件,所述产热部件通过通电而突然增加温度并且具有低的热容,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是陶瓷加热器。在加热器102中,产热部件通过在呈细长薄板形状且导热性良好的aln基底上以厚膜打印ag/pd浆、并且然后通过烘干ag/pd浆而形成。然后,约50-60μm厚的玻璃涂层作为可滑动绝缘部件一体地形成在产热部件上,从而陶瓷加热器得以制备。在该实施例中,产热阻抗层形成在600μm厚的aln基底上。加热器102接合并保持在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03的纵向方向沿着加热器保持器103的外表面形成的凹槽部分中。

另一方面,在aln基底上,在与设置产热部件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处,设置芯片形热敏电阻th1。热敏电阻th1在与存在产热部件的区域相对的一侧处粘附地固定在电极图案上,所述电极图案通过以厚膜打印而提前形成,并且所述热敏电阻th1监视aln基底的温度。此外,同样在产热部件的端部部分附近的位置处设置热敏电阻th2。

热敏电阻th1和th2中的每一个均由未示出的按压器件(例如弹簧)以预定压力固定至基底上,以便检测超过粘合剂的耐热温度的温度。

(4)按压支架

按压支架104是刚性部件,所述刚性部件沿着带100的宽度方向呈长形并接收来自按压辊101的反作用力,并且可能期望即使是在施加高压力的情况下也不易于弯折(弯曲)的材料。在该实施例中,使用横截面为u形的sus304模制材料。按压支架104设置在加热保持器103内,并且支撑加热器保持器103。

(5)凸缘部件

带100松散地安装在由上文所述的加热器保持器103、加热器102和按压支架104组成的组件周围。按压支架104的端部部分104a分别从带100的相关端部部分的开口向外突出。凸缘部件105a和105b分别与按压支架104的端部部分104a接合。带100被检测到位于已接合的凸缘部件105a和105b的相对的凸缘部分105a和105a之间。凸缘部件105a和105b是管制部件,用于管制(防止)单元110的带100沿着纵向方向移动以及单元110的带100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形状。

每个凸缘部件105a和105b是由诸如pps、液晶聚合物或酚醛树脂的耐热树脂材料制成的模制产品,并且包括凸缘部分(凸缘座部分)105a、平台部分105b和待被推压(按压)部分105c。

凸缘部分105a是用于通过接收带100的端部部分的边缘表面而防止带沿着推力方向移动的部分,并且凸缘部分105a的外部形状(结构)大于带100的外部形状。平台部分105b以弓形形状设置在凸缘部分105a的内表面侧,并且通过保持(支撑)带的端部部分的内表面而维持带100的圆筒形形状。待被推压部分105c设置在凸缘部分105a的外表面侧,并且接收由下文所述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中的相关联的一个按压机构施加的按压(推压)力。

(6)按压辊

按压辊101包括由铁、铝等形成的圆柱形芯部金属、由例如海绵或硅橡胶的软橡胶材料形成在芯部金属101a的外周表面侧的弹性层101b、以及作为分离层101c且为表面层的pfa层。

在该实施例中,铁、铝等制成的芯部金属101a的表面经受表面粗糙化处理,之后进行清洗。然后,芯部金属101a被插入圆筒形模具中,并且将液体硅橡胶注入模具中,然后进行热固化,从而形成弹性层101b。此时,为了在弹性层101b的表面上形成作为分离层101c的树脂管层(例如pfa管),将提前在其内表面上施加底料的管插入模具中。结果,与橡胶热固化为弹性层101b同时地实施管101c和橡胶层101b之间的结合。如此模制的按压辊101经受脱模处理,之后进行次级硫化。

在该实施例中,关于按压辊101,芯部金属101a的直径为15mm,弹性层101b是厚度为5mm且asker-c硬度为64°的硅橡胶,作为分离层101c的pfa管的厚度为50μm,并且形成的按压辊101的外径约为25mm。

按压辊101经由轴承114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板116a和侧板116b之间,所述侧板116a和侧板116b分别位于定影框架115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并且分别位于芯部金属101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

单元110平行于按压辊101地设置成在侧板116a和116b之间、在加热器102侧、与按压辊101相对。单元110的凸缘部件105a和105b接合在相对于带100对称地形成在侧板116a和116b中的引导孔117内,从而使得待被推压部分能够沿着引导孔117在按压辊101的方向上滑动(移动)。

此外,凸缘部件105a和105b接收待被推压部分105c处的、沿着朝向按压辊101的方向的、且由下文所述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施加的预定压力。在该实施例中,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压力均为125n,总压力为250n。

通过压力,沿着按压辊101的方向按压(推压)由单元110的凸缘部件105a和105b、按压支架104和加热器保持器103构成的整体。出于该原因,利用预定压力抵抗弹性层101b的弹性而经由带100朝向按压辊101推压加热器保持器103和加热器102,从而在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形成相对于片材供给方向x具有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

(7)定影操作

在按压辊101的芯部金属101a的一个端侧,驱动齿轮g1与芯部金属101a成一体地同心设置。由cpu810控制的定影马达(驱动源)92的按压力通过定影(装置)驱动部分90的驱动传动机构部分而传递至该齿轮g1。结果,在图8中的箭头r101的逆时针方向上以预定速度旋转地驱动作为可旋转驱动部件的按压辊101。按压辊101被旋转地驱动,使得在夹持部n中,通过带100与按压辊101的摩擦力而将旋转力矩作用在带100上。

结果,带100被按压辊101沿着箭头r100的顺时针方向围绕加热器保持器103和按压支架104而转动,同时所述带100在夹持部n处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103的一部分和加热器102而在带的内表面处紧密地滑动。带100的旋转外周速度基本对应于按压辊101的旋转外周速度。为了减少摩擦力,提前将润滑剂(未示出)施加在带100的相对于加热器102和加热器保持器103的滑动表面上。在该实施例中,施加油作为润滑剂。作为油,优选可以采用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硅油等。

cpu810开启从通电部分(未示出)至加热器102的通电。虽然附图中省略了示出从通电部分至加热器102的通电路径,但是通过配线和将通电部分电连接至加热器102的连接器而实施通电。通过该通电,加热器102急剧地增大温度。热敏电阻th1将根据加热器102的温度的信号输出至cpu810。根据热敏电阻th1检测到的加热器温度,cpu810控制从通电部分提供至加热器102的电力,使得加热器温度增加至预定目标设定温度,并且将加热器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处。

在定影装置40的上述状态中,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的片材p被从成像部分10引入定影装置40中,然后通过夹持部n而被夹持和供给。在片材p通过夹持部n而被夹持和供给的处理中,通过带100将加热器102的热量提供至片材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被加热器102的热量融化,并且通过施加至夹持部n的压力而定影在片材p上。

(8)按压机构

在位于定影框架115的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侧板116a和116b的外部,分别设置位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这些按压机构118a和118b具有相同的对称结构,并且因而将作为代表示例描述一个端侧的按压机构118a。

按压机构118a包括按压杆112和按压弹簧113。按压杆112在基部部分侧以能够围绕轴部分111摆动的方式安装至侧板116a上。按压杆112从轴部分111经过凸缘部件105a的待被推压部分105c的位置朝向与轴部分111侧相反的一侧延伸。按压弹簧113是弹性部件,用于在其中按压杆112接触并按压在凸缘部件105a的待被推压部分105c上的状态下围绕轴部分111旋转地推压按压杆112。

在该实施例中,按压杆112在其一部分处设置有通孔(未示出),所述通孔相对于作为中心的待被推压部分105c位于与轴部分111侧相反的一侧,并且细长的压力调节螺杆132被插入通孔中,使得螺杆132的自由端部分能够螺旋地接合侧板116a侧中的螺纹孔(孔眼)133。此外,具有盘圈形状的按压弹簧113从外部安装并且压缩地设置在位于螺杆132的头部部分(支承表面)132a和按压杆112之间的螺纹部分上。因此,在自由状态下,按压杆112通过按压弹簧113的压缩反作用力而接触凸缘部件105a的待被推压部分105c,并且向凸缘部件105a施加压力。

通过紧固螺杆132,螺杆132的头部部分132a减少按压弹簧113的弹簧长度,从而施加至按压杆112上的弹簧载荷会增大。按压杆112由侧板116a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因而通过按压弹簧113的压缩反作用力产生围绕轴部分111的旋转力矩,从而以预定压力沿着按压辊101的方向推动凸缘部件105a。

上文描述了一个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但是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b在结构上也类似于该一个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

(9)压力释放机构

由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施加的压力的释放(消除)由压力释放机构119实施。在该实施例中,压力释放机构119包括位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轮120,所述凸轮分别用于摆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的按压杆112。

这两个凸轮120具有相同的形状,从而每个凸轮120具有预定的偏心量,而且凸轮120固定在凸轮轴杆123上(其中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具有相同的相位),并且凸轮120与同一凸轮轴杆123一体地旋转,所述凸轮轴杆123通过轴承131而被设置且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板116a和116b之间。位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轮120分别与位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的按压杆112的自由端侧相对应地定位。

在凸轮轴杆123的一个端侧处,驱动齿轮g2与凸轮轴杆123成一体地固定设置。由cpu810控制的定影马达(驱动源)92的驱动力通过凸轮驱动部分91的驱动传动机构而传递至该齿轮g2。

图10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按压接触状态,并且因而具有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形成在带和按压辊之间。在该状态中,位于压力释放机构119的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轮120在凸轮的最小突出部分处分别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的按压杆112相对,并且因而处于不接触按压杆112的旋转角度姿态中。

出于该原因,按压杆112处于自由状态中,使得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缘部件105a和105b分别被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的按压弹簧113和按压杆112所按压。结果,带100和按压辊101维持在使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按压接触状态并且在带和按压辊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的状态中。

图11示出了压力释放状态。在图10的按压状态(按压接触状态)中,定影马达92的驱动力通过凸轮驱动部分91的驱动传动机构而传递至齿轮g2,并且因而凸轮轴杆123旋转,使得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轮120以相同的相位旋转。于是,凸轮120处于使凸轮的最大突出部分分别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按压杆112相对的旋转角度姿态中。

于是,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按压杆112被凸轮120抵抗按压弹簧113的弹簧力沿着其中按压杆112与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凸缘部件105a和105b的待被推压部分105c间隔开的方向而向上推动。结果,释放(消除)了定影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的压力。

(10)压力释放控制和按压控制

在其中当片材p被供给通过夹持部n时片材p被卡住的情况下,压力释放操作执行,增强了对被卡住片材的移除操作特性。此外,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的压力被释放,使得在其中定影装置未被驱动预定时间以上的按压接触状态下,按压接触痕迹未留在带100和按压辊101上。

作为用于在凸轮120的旋转操作期间检测按压接触位置和压力释放辊的器件,传感器遮光器121设置成与作为凸轮120的支撑轴杆的凸轮轴杆123共轴,并且与凸轮120的旋转同步地旋转,从而由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检测传感器遮光器的旋转方向位置。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允许红外(ir)射线透过其中,传感器遮光器121阻挡或透射ir射线,从而发送信号。

在从图10的按压接触状态(被按压状态)至图11的压力释放状态的操作中,根据来自引擎控制器802的压力释放指令信号,cpu(eng)810停止定影驱动部分90的定影马达92。在定影马达92停止之后,沿着作为ccw(逆时针方向)的马达反转方向v(图5)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使得凸轮120由凸轮驱动部分91通过驱动路径的驱动传动而开始沿着w方向旋转。随着旋转,与凸轮轴杆123共轴地设置的传感器遮光器121同时旋转。

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在传感器遮光器121的旋转操作之前处于透射状态中,并且在旋转操作期间维持透射状态,并且当传感器遮光器121阻挡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的ir射线辐射区域并且因而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处于遮光状态时,凸轮120处于压力释放完成位置中。此时通过改变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的输出信号,压力释放状态得以检测并且定影马达92被停止,从而完成了压力释放。

在其中相应的片材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其中门80打开的情况下、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进入低电力模式m4的情况下、以及类似情况下,从引擎控制器802输出压力释放指令信号。

此外,在从图11的压力释放状态至图10的按压接触状态的按压接触操作中,根据来自引擎控制器802的按压接触指令信号,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的按压接触操作被启动,以将定影装置40的状态复位至成像状态。

首先,cpu(eng)810沿着作为ccw(逆时针方向)的马达反向方向v(图5)可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从而凸轮120由凸轮驱动部分91通过驱动路径的驱动传动而开始沿着w方向旋转。随着该旋转,与凸轮轴杆123共轴地设置的传感器遮光器121同时旋转。

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在压力释放期间处于遮光状态中,并且在传感器遮光器121的旋转操作期间维持位于遮光状态中,并且当传感器遮光器121旋转至压力释放完成位置时,传感器遮光器121经过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的ir射线辐照区域,并且因而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处于透射状态中。此时通过改变接触和间隔传感器122的输出信号,夹持部n中的按压接触状态得以检测并且定影马达92被停止,从而完成了按压接触。

当复印机a处于成像状态中且复印机的模式进入成像模式m1时,从引擎控制器802输出按压接触指令信号。成像状态指的是其中复印按钮720被按压或者从诸如pc(个人计算机)的外部装置输入成像信号的状态、或者类似状态。

因而,定影马达92、凸轮驱动部分91、凸轮120等在提供按压接触状态的位置和提供压力释放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按压机构,由此定影装置40可以设置在按压接触状态(被按压状态)和压力释放状态中。即,定影马达92、凸轮驱动部分91、凸轮120等用作用于移动按压机构的移动机构。

(11)模式转换(转变)

接下来,将参考图2和12至15描述用于将复印机a的模式转换至成像模式m1、待用模式m2和低电力模式m4的操作和与操作相关的机构。图12是成像模式的流程图。图13是待用模式的流程图。图14是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的流程图。图15是低电力模式的流程图。

当复印机a结束成像并且从其中复印机a处于成像操作状态的成像模式m1的状态转换至待用模式m2的状态的转换时间(该转换时间存储在ram(eng)812中)已经过去时,复印机a的模式转换(行进)至待用模式m2(从图12中的s1至s4)。在该实施例中,转换至待用模式m2的状态的转换时间的设定值为15秒(s4)。

待用模式m2的状态是复印机a的待用状态的第一阶段,并且每个成像单元处于其中在将成像信号输入至引擎控制器802之后复印机a能够立即执行成像的成像预备状态中(从图13中的s5至s13)。此时,在定影装置40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按压接触状态中,加热器102和定影马达92处于非操作状态(非通电状态)中。

当存储在ram(eng)812中的从待用模式m2的状态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的转换时间已经过去时,复印机a的模式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s7、s14、s15)。在该实施例中,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的状态的转换时间的设定值为1分钟(s7)。此外,响应于向下按压低电力模式按钮712,复印机a的模式从待用模式m2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s8、s14、s15)。

低电力模式m4的状态是复印机a的待用状态的第二阶段、并且是使复印机的待用电力降低至可行的范围的状态并且因而是节能状态。出于该原因,致使引擎部分600、包括cpu(eng)810的引擎控制器802和图像读取部分601休眠,从而复印机a处于成像停止状态(s15)。

引擎部分600和操作部分700具有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功能,并且因而致使除了复位功能之外的功能部分休眠。主控制器801的cpu(cnt)820处于作为通宵操作状态的操作状态中,在所述通宵操作状态中复印机a能够被操作以用于执行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操作。此时,在定影装置40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压力释放状态中,加热器102和定影马达92处于非操作状态(非通电状态)中。

接下来,将描述从复印机a的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复位操作以及与复位操作相关的机构。在低电力模式m4的状态中,除了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复位条件功能部分之外的功能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复印机a的模式,复位操作由复位条件功能部分执行,并且从复位条件功能部分输出复位条件信号,使得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转换至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从图15中的s27至s28)。

在该实施例中,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复位条件如下。

[条件1]基于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手动供给托盘)上移除片材p而使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03未检测到片材p(图15:s27)

即,由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03检测已经放在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的片材p被移除是条件1。例如,在其中操作者从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所述手动片材供给部分处于片材p置于其上的状态下)上移除所有片材p的情况下,根据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03的检测结果,手动片材供给传感器203能够检测手动片材供给部分23上的片材p的状态从存在状态改变为从不存在(未存在)状态。

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转换至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的状态与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从成像模式m1转换至待用模式m2的状态不同。在待用模式m2中,每个成像单元处于使得在成像信号输入至引擎控制器802之后可以立即形成图像的成像预备状态中,但是在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中,定影装置40维持处于休眠状态中。此时,在定影装置40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压力释放状态中,加热器102和定影马达92处于非操作状态(非通电状态)中。

在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中为何定影装置40处于休眠状态的原因如下。如上所述,在待用模式m2中,每个成像单元待用处于其中可以开始成像的状态中。因此,在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转换至待用模式m2的情况下,成像单元进行用于复位至成像状态的初始操作。此时,在低电力模式m4下的操作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压力释放状态中,因此,在转换至待用模式m2的情况下,定影装置40的状态从压力释放状态改变至按压接触状态。然而,出于成像之外的目的,还存在实施将复印机a的状态从低电力模式m4的状态复位的可能性。在该实施例中,成像之外的目的例如为原稿扫描和基于原稿数据的传真传输。出于这些目的,未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因而也未使用定影装置40。因此,在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由于成像之外的目的而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情况下,将定影装置40的状态从压力释放状态改变至按压接触状态是无益的。作为其中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以用于除了成像之外的目的的示例,也设想了下列情况。前一用户将片材p放在手动供给托盘上并且执行复印操作,随后他可能离开,同时使过多的片材p留在手动供给托盘上。然后,在过多的片材p留在手动供给托盘上的情况下,假设复印机a的模式改变为低电力模式m4。在这种状况下,将考虑的是随后由前一用户或由另一用户移除片材p。在此,移除片材p的用户并不总是想要在片材p上进行成像。例如,将考虑的是,出于原稿扫描、传真传输等目的而接近复印机a的用户碰巧注意到余留在手动供给托盘上的片材p,并且然后仅仅从手动供给托盘上移除片材p。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未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因而也并未使用定影装置40。因此,在其中通过从手动供给托盘上移除片材p而使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情况下,定影装置40的状态立即从压力释放状态改变为按压接触状态是无益的。

因而,同样在复印机a的模式可能因成像之外的目的而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情况下,当在每种情况下定影装置40的状态都从压力释放状态改变至按压接触状态时,存在的倾向是该改变导致改变机构(例如,凸轮120)损坏。因而,在复印机a中,在其中模式从低电力模式m4(其中定影装置40处于压力释放状态)复位至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后模式m3的情况下,如下文所述,带100和按压辊101维持处于压力释放状态。之后,当模式转换至成像模式m1或待用模式m2时,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的状态通过cpu(eng)810的控制而从压力释放状态改变至按压接触状态。

此外,仅仅在输入提供成像条件的信号的条件下,定影装置40才处于其中能够启动成像(即能够启动定影处理)的状态中。一旦将成像信号输入引擎控制器802,则复印机a的状态就转换至能够成像的成像预备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将模式转换至后续模式的条件如下。由下列操作转换的模式是成像模式m1和待用模式m2中的任一者。

[条件2]:在向下按压触摸板702的复印按钮720之后的屏幕状态中向下按压操作部分700的复印启动按钮700

[条件3]:在向下按压触摸板702的复印按钮720之后向下按压屏幕的各个设定按钮

在[条件2]和[条件3]中,复印按钮720显示在触摸板702上。

当在上述[条件2]的成像条件下输入复印启动按钮710的向下按压时,模式转换至成像模式。定影装置40通过沿着作为ccw方向的马达反向方向v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而执行定影带100和按压辊101的按压接触操作。为了在按压接触之后进行成像操作,加热部件102被通电并且沿着作为cw(顺时针)方向的马达反向方向y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图14中的s17、s20、s21和s23)。

当在上述[条件3]下在向下按压复印按钮720之后输入屏幕的各个设定按钮的向下按压时,模式转换至待用模式m2。即,当向下按压复印按钮720时,显示各个设定按钮的屏幕显示在触摸板702上。当在向下按压复印按钮720之后向下按压显示在屏幕上的各个设定按钮中的任一者时(即当输入预定指令时),模式转换至待用模式m2。定影装置40通过沿着作为ccw方向的马达反向方向v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而执行带100和按压辊101的按压接触操作(图14中的s17、s20、s22和s23)。

为了在按压接触之后执行作为成像预备状态的初始待用操作,加热器102被通电并且沿着作为cw方向的马达反向方向y旋转地驱动定影马达92,从而带100和按压辊101旋转并置于预热状态中。在其中转换至预热状态期间输入成像指令的情况下,模式从待用模式m2转换至成像模式m1,然后实施成像操作(s25)。

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特征概述如下。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t的成像部分10、以及具有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的定影部分40,所述定影部分用于加热其上由成像部分10形成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同时夹持并供给记录材料p通过形成在可旋转部件100和101之间的夹持部n。

成像设备还包括用于按压接触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的按压机构118a和118b、用于释放由按压机构118a和118b施加在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之间的按压接触的压力释放机构119、以及用于驱动压力释放机构119的驱动部分91和92。此外,成像设备包括控制器(控制单元)800,所述控制器用于实施在成像期间对成像部分10的控制以及对驱动部分91和92的操作的控制。

此外,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待被供给至成像部分10的记录材料的手动供给托盘23。在非成像期间的状态下,成像设备能够在致使控制器800处于休眠状态的低电力模式下操作,以为了减小电力。当模式转换至低电力模式时,与转换相关联地,控制器800被设置处于休眠状态,同时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被设置处于压力释放状态。此外,在从低电力模式复位期间,控制器800的状态复位至可操作状态,同时维持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的压力释放状态。

在此,当模式转换至低电力模式时,控制模式不限于与转换相关联地释放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之间的压力的控制模式,而是还可以是在转换至低电力模式之后在过去预定时间(例如2小时)的时间点释放压力的控制模式。

根据从手动供给托盘23上移除记录材料而实施从低电力模式的复位。

复印机a包括操作部分700,所述操作部分包括用于显示原稿复印用的设定屏的触摸板702并且包括原稿读取启动按钮710。在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复位之后,在触摸板702上显示设定屏的状态下,响应于原稿读取启动按钮710的向下按压,复印机a将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的状态从压力释放状态切换至被按压状态。

复印机a包括操作部分700,所述操作部分包括用于显示原稿复印用的设定屏的触摸板702并且包括原稿读取启动按钮710。在复印机a的模式从低电力模式复位之后,在触摸板702上显示设定屏的状态下,根据设定屏的操作,复印机a将该对可旋转部件100和101的状态从压力释放状态切换至被按压状态。

即,即使实施了将模式从低电力模式复位的触发,也不实施定影部分的按压操作。此外,复印屏显示在操作部分上,并且在除了当设定按钮或启动键(按钮)被向下按压之时之外的时刻不执行读取操作,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按压操作。

如上所述,在定影部分的按压接触部分处,在从低电力模式复位之后,在从压力释放状态至按压接触状态(被按压状态)的转换中,在除了成像条件之外的条件下,维持压力释放状态。此外,仅仅在需要按压接触时操作按压机构。结果,可以减少定影装置的无益按压接触操作的次数。

此外,如上所述,在其中定影装置40处于按压接触状态的待用模式m2中,当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的转换时间已经过去时,模式转换至低电力模式m4,使得定影装置40处于压力释放状态中。在其中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的期间执行无益的按压接触操作的情况下,存在的倾向是转换时间已经过去而没有输入成像信号,并且定影装置40的状态再次转换至压力释放状态。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减少在从低电力模式m4复位期间的无益按压接触操作的次数,该减少还导致无益的压力释放操作的次数的减少。结果,可以提供具有如下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所述定影装置能够通过抑制按压机构及其操作机构损坏而实现寿命延长。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定影装置40,在加热器表面处使用未被张拉的环形可旋转部件并且在按压侧使用辊,但是定影类型不限于该定影类型。例如,还可以使用这样的定影类型,其中在按压侧使用环形的可旋转部件并且在加热器侧使用被张拉的环形可旋转部件。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带100和按压辊101之间的压力被释放,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当在一定压力下按压接触痕迹未留在带100和按压辊101上时,带100和按压辊101还可以处于弱压力接触状态等。即,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作为示例,描述了压力释放状态是其中带100和按压辊101处于间隔状态或处于接触压力为零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但是压力释放状态还可以具有下列结构。其中夹持部n处的接触压力小于用于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夹持部n形成在带100和压力辊101之间的按压接触状态中的接触压力(即其中压力小于按压接触状态中的压力)的状态也可以用作压力释放状态。

在上文中,用作为示例,描述了用于加热和定影形成在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装置(设备)被用作定影装置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使用通过将调色剂图像暂时定影在片材上而增加图像光泽(光泽度)的装置(同样在该情况下,该装置也称作定影装置)。

用于加热可旋转部件的加热器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陶瓷加热器。还可以采用利用内部加热型或外部加热型的加热装置的装置结构,诸如电磁感应加热器件、卤素加热器、红外灯或镍铬合金线加热器。

成像设备不限于电子照相类型的全彩色成像设备,而是也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设备。此外,本发明不限于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而是也可以是通过使用诸如静电记录类型或磁记录类型的其它类型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设备。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些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