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451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像载体供给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其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基于从原稿图像读取的图像信息、或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进行传送等所得图像信息的光,向感光鼓(像载体)的周面的感光层照射,形成静电潜像,并在从显影装置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像后,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记录介质)上。转印处理后的纸张在实施了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后被排出至外部。

而且,在使用电子照相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使用干式调色剂的显影方式,提出了如下这种显影方式,即:在使用磁辊(调色剂供给辊)将显影剂向以不与感光鼓(像载体)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显影辊上转移时,在磁辊上残留有磁性载体的状态下,仅使非磁性调色剂转移至显影辊上,形成调色剂薄层,在显影辊与感光鼓的相对区域(显影区域),通过交流电场使调色剂悬浮并附着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

然而,在近年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随着彩色印刷化、高速处理化的发展,装置结构变得复杂,并且为了适应高速处理化,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搅拌部件必须进行高速旋转。特别是上述的显影方式中使用了含有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并且使用了负载显影剂的磁辊和仅负载调色剂的显影辊,在显影辊和磁辊的相对部分,利用形成在磁辊上的磁刷,使显影辊仅负载调色剂,并将未用于显影的调色剂从显影辊除去。因此,在显影辊和磁辊的相对部分附近,容易发生调色剂的漂浮,漂浮的调色剂会堆积在磁穗刮板(限制刮板)周边。若堆积的调色剂发生凝集并附着于显影辊,则存在调色剂会脱落而产生图像缺陷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使用了含有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并且使用了负载显影剂的磁辊和仅负载调色剂的显影辊的显影装置中,已知有一种如下这样的显影装置,其设置有:与显影辊或磁辊相对的调色剂接受支承部件、沿着调色剂接受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接受从显影辊脱落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接受部件、以及使调色剂接受部件振动的振动发生单元。

另外,已知有一种如下这样的显影装置,其中,在与显影辊相对的显影容器的内壁部(套盖(sleevecover))上安装膜片部件,在使显影装置的驱动齿轮系旋转时,连接部件利用连接部件驱动机构间歇性地拉动膜片部件,以使膜片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振落堆积在膜片部件上的调色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外壳内的限制刮板附近的调色剂堆积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显影装置具备:显影辊,其与形成静电潜像的像载体相对配置,在与所述像载体的相对区域,向所述像载体供给显影剂;

调色剂供给辊,其与所述显影辊相对配置,在与所述显影辊的相对区域,向所述显影辊供给调色剂;

限制刮板,其与该调色剂供给辊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配置;以及

外壳,其收容所述显影辊、所述调色剂供给辊、以及所述限制刮板,

所述外壳在所述限制刮板与所述像载体之间具有与所述显影辊相对的内壁部,且具备:

膜片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内壁部的顶面且具有挠性;

施力部件,其与该膜片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结,对所述膜片部件施加张力;

连接部件,其与所述膜片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结;以及

连接部件驱动机构,其驱动该连接部件,

所述连接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驱动机构间歇性地拉动所述膜片部件,从而使所述膜片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

设置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随着所述膜片部件的往复移动,使所述膜片部件的上端部在相对于所述内壁部的顶面正交的方向上摆动。

另外,本发明是具备上述结构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结构,配置在与显影辊相对的内壁部的顶面上的膜片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膜片部件的上端部通过摆动机构在相对于内壁部的顶面正交的方向上摆动,从而使堆积在膜片部件上的调色剂跳跃至调色剂供给辊侧。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外壳内的刮板周边的调色剂堆积。另外,无须另外设置用于去除调色剂的刷部件等,成为紧凑且节省空间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如下问题,即:由于调色剂去除部件所带来的异物夹在限制刮板与调色剂供给辊的间隙中而引起的图像飞白等图像缺陷。

另外,通过具备上述结构的显影装置,能够防止图像飞白等图像缺陷,并成为结构紧凑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显影装置3a~3d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侧面截面图。

图4是从显影容器20的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所使用的套盖37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所使用的套盖37的前侧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所使用的套盖37的后侧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从图6的上方观察套盖37的后侧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8是膜片部件40配置在套盖37的最后侧的状态下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从套盖37的前侧观察图8的状态下的套盖37以及膜片部件40的侧面截面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膜片部件40从图8的状态移动至套盖37的前侧的状态下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图。

图11是膜片部件40从图10的状态移动至套盖37的最前侧的状态下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从套盖37的前侧观察图11的状态下的套盖37以及膜片部件40的侧面截面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套盖37附近的侧面截面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变形例,是从上方观察设置有以侧面视角观察呈圆弧状的卡合凸部61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变形例,是表示在膜片部件40设置有矩形状的窗部63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变形例,是表示在膜片部件40设置有矩形状的突出部65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

图17是表示调色剂供给辊30和显影辊31的结构与图3相反的本发明的显影装置3a的侧面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显影装置3a~3d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截面图,这里显示了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在彩色打印机100主体内,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中为右侧)按顺序配设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以及pd。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4色(青、品红、黄、以及黑)的图像对应设置,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以及转印的各工序按顺序形成青、品红、黄、以及黑的图像。

在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中,分别配设有负载各色的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a、1b、1c、以及1d,进一步地,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相邻地设置有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

若从个人电脑等上位装置输入图像数据,则首先通过带电器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通过曝光装置5与图像数据相应地照射光,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在显影装置3a~3d中,通过调色剂盒4a~4d填充有规定量的含有青、品红、黄、以及黑的各色的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以下简称为显影剂),通过显影装置3a~3d向感光鼓1a~1d上供给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使其静电附着。由此,形成与通过曝光装置5的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像。

而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a~6d以规定的转印电压对一次转印辊6a~6d与感光鼓1a~1d之间施加电场,使感光鼓1a~1d上的青、品红、黄、以及黑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8上进行一次转印。在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a~1d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等通过清洁装置7a~7d被去除。

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纸p收容在供纸盒16内,该供纸盒16配置在彩色打印机100内的下部,转印纸p通过供纸辊12a以及对齐辊对12b在规定的时机被输送至与中间转印带8相邻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带8的辊隙部(二次转印辊隙部)。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纸p被输送至定影部13。

被输送至定影部13的转印纸p通过定影辊对13a被加热以及加压,调色剂像在转印纸p的表面上被定影,形成规定的全彩图像。形成有全彩图像的转印纸p直接(或通过分歧部14被分配至逆转输送路18,在两面形成图像后)通过排出辊对15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概略侧面截面图。此外,图3表示从图1的背面侧观察显影装置3a的状态,显影装置3a内的各部件的配置与图1左右相反。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的配置在图像形成部pa上的显影装置3a为例进行表示,但配置在图像形成部pb~pd上的显影装置3b~3d的结构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彩色打印机100主体的前侧称为前侧,彩色打印机100主体的里侧称为后侧。例如,在图2中显影装置3a的左端为前侧,右端为后侧。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显影装置3a具备收纳有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容器(外壳)20。显影容器20通过隔壁20a被划分为搅拌输送室21、供给输送室22。在搅拌输送室21以及供给输送室22中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配设有搅拌输送螺杆25a以及供给输送螺杆25b,该搅拌输送螺杆25a以及供给输送螺杆25b用于将由调色剂盒4a(参照图1)供给的调色剂(带正电的调色剂)与载体进行混合搅拌,使其带电。

而且,显影剂通过搅拌输送螺杆25a以及供给输送螺杆25b进行搅拌并在轴向(图3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进行输送,使其经由形成于隔壁20a的两端部的未图示的显影剂通路在搅拌输送室21、供给输送室22之间循环。即,由搅拌输送室21、供给输送室22、显影剂通路形成显影容器20内的显影剂的循环路径。

显影容器20在图3的右斜上方延伸,在显影容器20内,在供给输送螺杆25b的上方配置有调色剂供给辊30,在调色剂供给辊30的右斜上方相对配置有显影辊31。而且,显影辊31在显影容器20的开口侧(图3中的右侧)与感光鼓1a(参照图1)相对。调色剂供给辊30以及显影辊31分别围绕旋转轴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搅拌输送室21中,与搅拌输送螺杆25a相对地配置有未图示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基于调色剂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从调色剂盒4a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补给口向搅拌输送室21补给调色剂。作为调色剂浓度传感器,例如使用磁导率传感器,该磁导率传感器对显影容器20内的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磁导率进行检测。

调色剂供给辊30是磁辊,该磁辊由在图3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非磁性的旋转套筒、和包在旋转套筒内的多个具有磁极的固定磁体构成。

显影辊31由在图3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和固定在显影套筒内的显影辊侧磁极构成。调色剂供给辊30与显影辊31在它们的面对位置(相对位置)以规定的间隔相对。显影辊侧磁极的极性和固定磁体的相对的磁极(主极)不同。

另外,在显影容器20上,沿着调色剂供给辊30的长度方向(图3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安装有磁穗刮板(限制刮板)33。磁穗刮板33通过刮板固定螺丝(未图示)而连接固定在安装于显影容器20的刮板支撑条35上,且在调色剂供给辊30的旋转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显影辊31和调色剂供给辊30的相对位置的上游侧。而且,在磁穗刮板33的顶端部与调色剂供给辊30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间隔)。

在显影辊31上,施加有直流电压(以下称为vslv(dc))以及交流电压(以下称为vslv(ac))。在调色剂供给辊30上,施加有直流电压(以下称为vmag(dc))以及交流电压(以下称为vmag(ac))。这些直流电压以及交流电压从显影偏置电源经过偏置控制电路(均未图示)向显影辊31以及调色剂供给辊30施加。

如前所述,通过搅拌输送螺杆25a以及供给输送螺杆25b,对显影剂进行搅拌,并使其在显影容器20内的搅拌输送室21以及供给输送室22进行循环,从而使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带电。供给输送室22内的显影剂通过供给输送螺杆25b被输送至调色剂供给辊30。而且,在调色剂供给辊30上形成磁刷(未图示)。在调色剂供给辊30上的磁刷通过磁穗刮板33进行了层厚限制之后,通过调色剂供给辊30的旋转被输送至调色剂供给辊30和显影辊31的相对区域。而且,通过施加在调色剂供给辊30上的vmag(dc)和施加在显影辊31上的vslv(dc)的电位差δv、以及磁界,而在显影辊31上形成调色剂薄层。

虽然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层厚也会因显影剂的电阻、调色剂供给辊30与显影辊31的旋转速度差等而变化,但是能够通过δv进行控制。δv越大则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层越厚,δv越小则越薄。显影时的δv的范围一般在100v~350v左右较为合适。

通过与调色剂供给辊30上的磁刷接触而形成在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薄层,通过显影辊31的旋转而被输送至感光鼓1a与显影辊31的相对区域。因为在显影辊31上施加有vslv(dc)以及vslv(ac),所以调色剂会因与感光鼓1a之间的电位差而从显影辊31飞至感光鼓1a上,使感光鼓1a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未用于显影而残留的调色剂被再次输送至显影辊31和调色剂供给辊30的相对部分,通过调色剂供给辊30上的磁刷进行回收。而且,磁刷在固定磁体的同极部分从调色剂供给辊30上剥离,然后落至供给输送室22内。

之后,基于调色剂浓度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从调色剂补给口(未图示)向显影容器20内补给规定量的调色剂,在供给输送室22以及搅拌输送室21内循环期间再次成为调色剂浓度适当且均匀带电的双组分显影剂。该显影剂再次通过供给输送螺杆25b被供给至调色剂供给辊30上,形成磁刷,并向磁穗刮板33输送。

在显影容器20中,在图3的右侧壁的显影辊31附近,设置有向显影容器20的内侧突出、且截面大致呈v字状的套盖37。如图3所示,套盖37沿着显影容器20的长度方向(图3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配置,套盖37的顶面37a(参照图4)在显影容器20内构成与显影辊31相对的内壁部。

在套盖37的上端设置有片状的密封部件39。密封部件39以顶端部与感光鼓1a(参照图1)的表面接触的方式在套盖37的长度方向(图3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延伸,具有防止显影容器20内的调色剂漏出至外部的遮蔽功能。

图4是从显影容器20的内侧(图3中的左侧)观察套盖37的立体图。在套盖37的顶面37a上,沿着长度方向支承有膜片部件40。膜片部件40由pet膜等树脂制的挠性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配置在套盖37的顶面37a的大致整个区域(与显影辊31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相对的部分)上。此外,优选使用氟树脂制的膜等作为膜片部件40的材质,或是通过对膜片部件40进行氟树脂的涂布,从而与套盖37相比使调色剂难以附着。另外,关于膜片部件40,为了如后所述在施加有张力的状态下往复移动,其需要一定程度的恢复力(弹性)。

在套盖37的顶面37a的前侧(图4中的右侧)以及后侧(图4中的左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可插入膜片部件40的端部的引导部37b、37c。而且,膜片部件40的后侧的端部在通过引导部37c之后进一步向后侧延伸,且顶端部位于配置在显影装置3a的后侧的空转齿轮41(参照图6)附近。

在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和两端部附近的共3处形成有矩形状的切口部60。另外,在套盖37的与各切口部60相对的部分突设有卡合凸部61。切口部60以及卡合凸部61构成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通过后述的膜片部件40的往复移动,使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摆动。

图5是套盖37的前侧端部附近(图4的虚线圆s1内)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套盖37的后侧端部附近(图4的虚线圆s2内)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从图6的上方观察套盖37的后侧端部附近的俯视图。此外,图5以及图6表示从显影装置3a的内侧(图3中的左侧)观察套盖37以及膜片部件40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套盖37的前侧,螺旋弹簧43的一端卡止于膜片部件40的卡止孔40a。螺旋弹簧43的另一端卡止于套盖37的卡止部37d。另一方面,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套盖37的后侧,形成有矩形状的卡合孔40b,连接部件45的钩部45b卡合于该卡合孔40b。

通过该结构,膜片部件40的一端(前侧的端部)被螺旋弹簧43向前侧施力,膜片部件40的另一端(后侧的端部)因卡合孔40b与连接部件45的卡合而被限制移动。因此,膜片部件40在长度方向上被施加规定的张力(tension)。

连接部件45具有圆筒状的支承部45a、从支承部45a开始延伸的钩部45b、以及扳机45c。支承部4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外插于形成在套盖37上的凸起部37e,连接部件45以支承部45a为支点,相对于套盖37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钩部45b与膜片部件的卡合孔40b卡合。扳机45c与筒状部41a的外周面相对,该筒状部41a一体地形成于空转齿轮41的与膜片部件40相对的侧面。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通过膜片部件40作用于连接部件45,向钩部45b靠近膜片部件40的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

在筒状部41a的外周面,形成有山形状的突起50。突起50能够通过伴随着空转齿轮41的旋转的筒状部41a的旋转而与扳机45c接触。

若在图像形成时驱动调色剂供给辊30以及显影辊31旋转,则将驱动力向显影辊31的驱动输入齿轮(未图示)传递的空转齿轮41也向图6的箭头a方向旋转。这时,由于一体地形成于空转齿轮41的筒状部41a也向箭头a方向旋转,因此形成在筒状部41a上的突起50与连接部件45的扳机45c间歇性地进行接触。

其结果为,连接部件45以支承部45a为支点摆动,膜片部件40的一端(后侧的端部)通过钩部45b间歇性地被拉动。由此,膜片部件40一边使与另一端(前侧的端部)连结的螺旋弹簧43伸缩,一边在长度方向上小幅地往复移动(滑动)。

图8是膜片部件40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9是从套盖37的前侧(图4中的右方向)观察图8状态中的套盖37以及膜片部件40的侧面截面图(图8中的xx′向视截面图)。图8表示突起50与连接部件45的扳机45c(参照图7)接触,膜片部件40被连接部件45(钩部45b)拉动,并移动至套盖37的最后侧(图4中的左侧)的状态。这时,膜片部件40相对于螺旋弹簧43的拉动方向(图8中的右方向)配置在切口部60的上游侧端缘60a不与卡合凸部61重叠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一位置)。另外,如图9所示,膜片部件40沿着套盖37的顶面37a大致平行地配置。

图10是从上方观察膜片部件40从图8的状态移动至套盖37的前侧的状态下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在卡合凸部61上形成有沿着膜片部件40移动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1a。若空转齿轮41从图8的状态开始旋转,突起50与连接部件45的扳机45c(参照图7)的接触状态被解除,膜片部件40由于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而被拉向前侧(图10中的箭头方向),则切口部60的上游侧端缘60a会沿着倾斜面61a的上升坡度,搭在卡合凸部61上。

图11是膜片部件40移动至套盖37的最前侧的状态下的切口部60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12是从套盖37的前侧(图4中的右方向)观察图11状态下的套盖37以及膜片部件40的侧面截面图(图11的yy′向视截面图)。若膜片部件40由于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而移动至最前侧,则如图11所示,切口部60的上游侧端缘60a移动至搭上卡合凸部61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二位置)。这时,如图12所示,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被卡合凸部61抬起,在与套盖37的顶面37a之间形成间隙。

这样,随着膜片部件40在长度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膜片部件40在图9的状态与图12的状态之间交替反复。即,膜片部件40以下端部为支点,上端部在相对于套盖37的顶面37a正交的方向(图12中的箭头方向)上摆动。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3a的套盖37附近的侧面截面图。通过上述的膜片部件40的往复移动、以及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的摆动,如图13所示,使堆积在膜片部件40上的调色剂脱离、振落。特别是,在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摆动时,堆积在膜片部件40上的调色剂跳跃至调色剂供给辊30侧。从膜片部件40跳跃至调色剂供给辊30侧的调色剂沿着膜片部件40滑落,落下至套盖37与调色剂供给辊30所夹的区域r。

由此,即使在显影装置3a内的调色剂供给辊30以及显影辊31高速旋转、显影容器20内的调色剂漂浮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套盖37的顶面37a上的调色剂的堆积。其结果为,能够不依赖于调色剂供给辊30以及显影辊31的线速度而有效地抑制如下图像缺陷等:堆积在套盖37的顶面37a上的调色剂发生凝集(结块)并附着在调色剂供给辊30或显影辊31上,造成调色剂脱落。

这时,膜片部件40整体沿着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且由切口部60和卡合凸部61构成的摆动机构也在膜片部件4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处(这里为3处)。因此,在膜片部件40的长度方向上振落调色剂的效果不会产生波动,能够无偏差地振落堆积在膜片部件40上的调色剂。为了使堆积在膜片部件40上的调色剂顺利地落下,膜片部件4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θ优选为55°以上。

另外,跳跃至调色剂供给辊30侧的调色剂的一部分通过形成在调色剂供给辊30的外周面上的磁刷进行回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显影装置3a驱动时,膜片部件40进行往复移动,进一步地,膜片部件40的上端部进行摆动,因此,从显影辊31落下的调色剂不会在膜片部件40上长期堆积,而是迅速地被振落。这里,由于刚从显影辊31落下后的调色剂的带电量没有下降,因此,即使在通过调色剂供给辊30的磁刷进行回收后,再次被供给至显影辊31上,也没有对显影动作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

另外,由于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而防止调色剂的堆积,因此无须另外设置去除套盖37上的调色剂的刷部件等调色剂去除部件,成为紧凑而节省空间的结构。另外,没有调色剂去除部件所带来的异物与显影剂一同在显影容器20内循环的风险,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异物夹在磁穗刮板33与调色剂供给辊30的间隙中而引起的图像飞白等图像缺陷。

进一步地,由于利用了在调色剂供给辊30以及显影辊31的旋转驱动中所采用的空转齿轮41的旋转来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因此无须另外设置用于对膜片部件40施加振动的专用马达、促动器等,也能够简化显影装置3a的内部结构。

这里,为了使落下至区域r的调色剂返回至供给输送室22,优选地,在非图像形成时使调色剂供给辊30向与图像形成时相反的方向(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使调色剂供给辊30向反方向旋转,从而使落下至区域r并暂时堆积在磁穗刮板33的顶端部附近的调色剂,通过形成在调色剂供给辊30的表面上的磁刷被回收,并随着调色剂供给辊30进行旋转而通过调色剂供给辊30与磁穗刮板33的间隙。而且,在固定磁体的同极部分从调色剂供给辊30剥离,并被强制送回至供给输送室22(参照图3)。

作为使调色剂供给辊30反向旋转的时机,可以根据膜片部件40上的调色剂的堆积程度,适宜地设定为图像形成装置100启动时(电源接通时)、从节电(睡眠)模式恢复时、或完成规定张数的印刷时等。

此外,在使调色剂供给辊30向与图像形成时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空转齿轮41也向与图像形成时相反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也由于形成在筒状部41a上的突起50与连接部件45的扳机45c间歇性地进行接触,因此,与图像形成时同样地,连接部件45进行摆动,并能够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

另外,由于是通过形成在空转齿轮41的筒状部41a上的突起50与连接部件45的扳机45c的接触而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变更突起50的突出量、或突起50的数量,适宜地变更膜片部件40的振幅、往复移动的周期等。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卡合凸部61上形成倾斜面61a且切口部60的上游侧端缘60a沿着倾斜面61a搭上卡合凸部61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如例如图14所示那样,形成截面呈圆弧状的卡合凸部61,切口部60的上游侧端缘60a沿着并搭上卡合凸部61的曲面。

另外,也可以设置如图15所示那样的窗部63、或如图16所示那样的突出片65以取代切口部60,随着膜片部件40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窗部63的上游侧端缘63a、或突出片65搭上卡合凸部61。

除此之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套盖37、膜片部件40的形状、结构只是一例,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显影装置3a的结构等进行适宜的设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用设置在连接部件45侧的扳机45c和设置在空转齿轮41侧的突起50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但是,也可以通过在构成调色剂供给辊30或显影辊31的驱动齿轮系的其它的齿轮上设置突起50,并使其间歇性地与扳机45c进行接触,从而使膜片部件40往复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显影装置3a~3d,该显影装置3a~3d使用双组分显影剂,在调色剂供给辊30上形成磁刷,仅使调色剂从调色剂供给辊30移动至显影辊31,并从显影辊31向感光鼓1a~1d供给调色剂,但是除了显影装置3a~3d之外,也可以适用于如下这样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如图17所示那样,使显影辊31和调色剂供给辊30的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通过由保持在显影辊31(在本结构中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供给辊30相同结构的磁辊)表面的双组分显影剂形成的磁刷,向感光鼓1a~1d供给调色剂,将保持在调色剂供给辊30(在本结构中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显影辊31相同的结构)的表面的调色剂供给至显影辊31,并且使用调色剂供给辊30,回收显影辊31表面的剩余调色剂。在该结构中,也能够有效地抑制从显影辊31落下的调色剂堆积在与调色剂供给辊30相对的限制刮板33周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此之外,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例如单色以及彩色复印机、数码复合机、单色打印机、传真机等。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在外壳内的刮板与像载体之间具有与显影辊相对的内壁部的显影装置。通过利用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调色剂堆积在显影装置的内壁部上。另外,通过具备上述显影装置,可以成为能够有效地防止调色剂的堆积所引起的调色剂脱落等图像缺陷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