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4608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使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该透镜驱动装置钎焊有设置于供透镜体搭载的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支承所述移动构件的板簧。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关于透镜驱动装置的发明。

该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移动构件)和支承构件。透镜保持构件经由下侧板簧和上侧板簧支承于支承构件。在透镜保持构件设置有线圈,在支承构件侧固定有磁铁。在埋设于支承构件的金属构件上形成有连接端子部,从该连接端子部经由下侧板簧向线圈施加驱动电流,使透镜保持构件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通过该动作,进行拍摄元件的图像的对焦。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需要连接下侧板簧和线圈的端部。作为实现该目的的结构,在透镜保持构件设置有向下突出的突出部,线圈的端部卷绕于突出部。在下侧板簧形成有钎焊部,下侧板簧的钎焊部与所述突出部对置,钎焊部和线圈的端部被钎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32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板簧具有朝向突出部的基部侧的内表面、以及朝向突出部的前部侧的外表面,在钎焊部处,在板簧的外表面供给钎料并进行钎焊。

因此,为了将卷绕于突出部的线圈的端部与板簧可靠地钎焊并使它们导通,需要将线圈的端部较多地卷绕于突出部,以使得线圈的端部到达与板簧的外表面分开的较高的位置。其结果是,突出部从板簧的外表面突出的高度尺寸变大,阻碍使透镜驱动构件的光轴方向的厚度尺寸薄型化。

并且,若钎料主要仅设置于板簧的外表面,则无法增多有助于线圈的端部和板簧的接合的钎料的量,难以充分地确保线圈的端部与板簧的接合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提供不会过度增大设置于移动构件的突出部的、从板簧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且能够将线圈与板簧可靠地接合的透镜驱动装置、使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与支承构件之间且将所述移动构件支承为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构件设置有突出部,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卷绕于所述突出部从而形成有导线卷绕部,所述板簧具有朝向所述突出部的基部侧的内表面、以及朝向所述突出部的前部侧的外表面,并且具有与所述导线卷绕部相邻的接合缘部,在所述接合缘部与所述导线卷绕部对置的状态下,至少所述板簧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导线卷绕部通过钎料接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板簧形成有连通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的连通部,所述钎料经由所述连通部设置于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至少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导线卷绕部通过所述钎料接合。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为,对于所述导线卷绕部而言,从所述板簧的所述内表面起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于从所述外表面起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前部侧的部分的高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板簧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这双方与所述导线卷绕部通过钎料接合,在所述板簧的所述内表面附着的所述钎料的量比在所述外表面附着的所述钎料的量多。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连通部是贯通所述板簧的孔。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在所述板簧的所述接合缘部与所述孔之间形成有连结部,在所述孔以及所述连结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有所述钎料。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连通部是一部分在所述接合缘部开口的凹部。

接下来,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被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所述移动构件保持的透镜体;以及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与支承构件之间且将所述移动构件支承为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卷绕于在所述移动构件设置的突出部从而形成导线卷绕部,使所述板簧的接合缘部与所述导线卷绕部对置,所述板簧具有朝向所述突出部的基部侧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突出部的前部侧的外表面、连通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的连通部、以及所述接合缘部,在所述板簧的所述外表面使钎料熔融,使所述钎料从所述外表面经由所述连通部到达所述内表面,至少将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导线卷绕部通过所述钎料接合。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连通部是贯通所述板簧的孔。

或者,所述连通部是其一部分在所述接合缘部开口的凹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板簧的朝向突出部的基部侧的内表面与形成于突出部的导线卷绕部被钎焊,因此能够缩短以板簧的外表面作为基准的突出部的突出尺寸。其结果是,能够使移动构件薄型化,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另外,通过在板簧形成连通部,能够通过在板簧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这双方设置的钎料,将导线卷绕部与板簧接合,因此提高了板簧与导线卷绕部的接合强度,还提高了导通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突出部的导线卷绕部处的导线的匝数,由此也能够降低突出部的高度尺寸,有助于移动构件的薄型化。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板簧形成连通部,从而在从板簧的外表面供给钎料时,熔融了的钎料穿过连通部而到达板簧的内表面,能够将板簧的内表面与导线卷绕部可靠地钎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构成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移动构件上下颠倒地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图4所示的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在vi-vi线处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导线卷绕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2支承基台(支承构件);

3盖;

4b连接端子;

10移动构件;

10a移动构件的下表面;

15突出部;

15a基部;

15b前部;

20下部板簧;

20a内表面;

20b外表面;

21固定侧支承片;

22可动侧支承片;

23弹性臂部;

25钎焊部;

25a连结部;

27接合缘部;

28、28a、28b、28c、28d连通部;

30上部板簧;

40、40a、40b、40c、40d钎料接合部;

41被覆导线;

41a末端部;

42导线卷绕部;

45钎料;

c线圈;

m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结构。

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移动构件10。移动构件10是形成为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透镜体(透镜筒或者镜筒)安装于移动构件10的中心孔11。透镜体包括将一块透镜或者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透镜组、以及保持所述透镜或者所述透镜组的透镜保持架。在中心孔11形成有内螺纹部11a,在透镜保持架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通过使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11a螺接,从而将透镜体安装并搭载于移动构件10。需要说明的是,透镜体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移动构件10。

图1和图2中的z1-z2方向是上下方向,并且是与透镜体的光轴o平行的方向(光轴方向)。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比透镜驱动装置1靠z2侧的位置配置有ccd等拍摄元件。由透镜驱动装置1、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在相机模块中,通过移动构件10和搭载于该移动构件10的透镜体向z1-z2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成像于拍摄元件的图像的自动对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支承基台2和盖3。通过组合支承基台2和盖3,从而构成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的外壳(壳体)。支承基台2由作为非磁性材料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盖3由具有磁性的不锈钢钢板等形成,作为磁轭而发挥功能。在支承基台2开口有光透过孔2b,在盖3的顶板部3a也开口有光透过孔3b。支承基台2和盖3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在该实施方式中,由支承基台2和盖3构成支承构件(固定构件)。

如图2所示,在支承基台(支承构件)2的四个角部上形成有弹簧固定部2a。在支承基台2上安装有相互分离的一对下部板簧20。各个下部板簧20通过板簧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固定侧支承片21、该固定侧支承片21的内侧的可动侧支承片2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片21与可动侧支承片22的弹性臂部23。

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固定侧支承片21的y1侧和y2侧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安装孔21a,各个安装孔21a与支承基台2的弹簧固定部2a上形成的突起嵌合,所述突起被热铆接而被固定。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安装孔22a。

在图3中将移动构件10以使下表面10a向上的姿态示出。图3将图2所示的移动构件10以将x1-x2轴作为中心旋转180度后的姿态示出。在图3中示出在移动构件10安装有下部板簧20和后述的线圈c的状态。在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的合计六个部位设置有成为弹簧固定部12的突起。在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形成的各个安装孔22a与在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设置的弹簧固定部12的突起嵌合,通过对所述突起进行热铆接而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四个磁铁m。各个磁铁m位于作为轭发挥功能的盖3的内部的四个角部的附近,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盖3的内表面。

如图2所示,在所述移动构件10的上方(z1方向)设置有上部板簧30。上部板簧30通过板簧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四边形的框形状的固定侧支承片31、该固定侧支承片31的内侧的可动侧支承片3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片21与可动侧支承片32的弹性臂部33。固定侧支承片31的四个角部成为安装部31a,各个安装部31a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磁铁m的z1侧的上表面。另外,各个安装部31a被夹持在盖3的顶板部3a的内表面与磁铁m的上表面之间。如图2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1侧的上表面10b的x1侧和x2侧设置有弹簧固定部13。上部板簧30的可动侧支承片32通过铆接结构、粘接结构固定于弹簧固定部13。

移动构件10被下部板簧20和上部板簧30夹持,收纳于由四个磁铁m包围而成的动作空间内,该下部板簧20位于磁铁m的下方且固定于支承基台2的弹簧固定部2a,该上部板簧30固定于磁铁m上。设置于下部板簧20的弹性臂部23成形为细小的弯曲形状即蛇行形状,设置于上部板簧30的弹性臂部33也成形为细小的弯曲形状即蛇行形状。移动构件10通过上下的弹性臂部23、33的弹性变形而被支承为沿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移动自如。

在移动构件10的外周设置有卷绕有被覆导线41的线圈c。在成为支承构件的一部分的盖3的内表面固定的所述磁铁m在沿移动构件10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四个部位以与所述线圈c分离的方式从外侧与所述线圈c对置。

如图2所示,在支承基台2埋设有被分割为三部分的金属板,其中的两个金属板的各自的一部分作为连接端子4b从支承基台2的侧方向下突出(连接端子4b在图2中示出)。在支承基台2的四个弹簧固定部2a中的设置于y1侧的两个弹簧固定部2a形成有所述两个金属板的一部分露出而成的露出部4a。两个下部板簧20分别单独地与露出部4a紧贴并通过焊接等而接合,所述两个连接端子4b与两个下部板簧20一对一地导通。

另外,被分割为三部分的金属板中的未形成有所述露出部4a的另一个金属板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u字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一部分在支承基台2的角部作为接地用端子4c而向外侧突出。该接地用端子4c与盖3接合,盖3被设定为接地电位。

如图3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2侧的下表面10a的两个部位设置有钎料接合部40。在各个钎料接合部40处,被分割为两部分的一方的下部板簧20与形成线圈c的被覆导线41的一方的末端部被钎焊而接合,另一方的下部板簧20与被覆导线41的另一方的末端部被钎焊而接合。需要说明的是,被覆导线41的一方的末端部与另一方的末端部被去除绝缘被覆而钎焊。

由此,被分割为两部分并埋设于支承基台2的连接端子4b经由各个下部板簧20而与被覆导线41的一方的末端部和另一方的末端部连接并导通。由此,能够从两个连接端子4b向线圈c通电。当通过该通电路径对线圈c施加驱动电流时,通过在线圈c中流动的电流和由磁铁m产生的磁场形成的电磁力,向z1-z2方向驱动移动构件10。通过该移动构件10的动作,在透镜体中进行成像于拍摄元件的图像的对焦。需要说明的是,四个磁铁m分别被磁化为,与线圈c对置的对置内表面和朝向盖3的内表面的外表面成为不同的磁极。

图4是将图3的局部放大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钎料接合部,将图3所示的x1侧的钎料接合部40放大示出。在该钎料接合部40处,x1侧的下部板簧20与从线圈c延伸的被覆导线41的一方的末端部41a被钎焊。图5是图4所示的钎料接合部4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将图4在vi-vi线处切断的剖视图。在图4和图6中图示了钎料45,但在图5中省略钎料45的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对位于x2侧的另一方的下部板簧20和被覆导线41的另一方的末端部41a进行钎焊的钎料接合部40与图4至图6所示的钎料接合部40关于y1-y2轴而线对称,且其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4至图6所示,另外还如图3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z2方向:在图4至图6中为图示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5。突出部15呈棱柱形状。如图6所示,突出部15在其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的边界部具有基部15a,在z2侧具有前部15b。即,突出部15从移动构件10的光轴方向的一端部沿着光轴方向突出。

如图5和图6所示,卷绕形成线圈c的被覆导线41被引出至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被覆导线41在一方的末端部41a去除绝缘被覆。即,被覆导线41的端部的绝缘被覆被去除而使导线(铜线)露出的部分为末端部41a。在图5和图6中示出被覆导线41的边界部p。从边界部p到线端41b之间为绝缘被覆被去除的末端部41a。

如图5和图6所示,被覆导线41的末端部41a呈螺旋状地卷绕于突出部15的周围而成为导线卷绕部42。如图6所示,在突出部15的周围,在基部15a与前部15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5c。从线圈c延伸的被覆导线41的末端部41a将与台阶部15c抵接的位置作为卷绕起点,相对于突出部15朝向前部15b方向依次卷绕,从而形成导线卷绕部42。如图6的剖视图所示,导线卷绕部42中的末端部41a的圈数为2匝~3匝。

如图5和图6所示,下部板簧20的朝向突出部15的基部15a的面、即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面对的朝向z1侧的面为内表面20a,在与内表面20a相反的一侧,朝向突出部15的前部15b的朝向z2侧的面为外表面20b。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下部板簧20中,在可动侧支承片22的沿y方向延伸的中央部分中的y2侧的端部设置有钎焊部25。在可动侧支承片22形成有区分凹部26,被下部板簧20的接合缘部27和区分凹部26夹持的区域为钎焊部25。区分凹部26被形成为用于防止附着于钎焊部25的熔融钎料经由可动侧支承片22向y1方向流出。另外,区分凹部26还具有在通过激光等对钎焊部25进行加热而使钎料熔融时,防止热量经由可动侧支承片22向y1方向传递的功能。

接合缘部27是在下部板簧20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状态下与导线卷绕部42相邻地配置的可动侧支承片22的缘部。

如图5所示,在钎焊部25形成有连通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和外表面20b的连通部28。连通部28是贯通下部板簧20的圆形的孔。

形成于可动侧支承片22的接合缘部27沿x1-x2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当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时,如图6所示,接合缘部27与构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隔着狭窄间隙δ在y1-y2方向上对置。或者,在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的状态下,接合缘部27也可以以与构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接触的状态与该末端部41a对置。即,与导线卷绕部42相邻地配置的接合缘部27以与导线卷绕部42具有微小的间隙的状态、或者与导线卷绕部42接触的状态,与导线卷绕部42对置。需要说明的是,接合缘部27是构成可动侧支承片22的外形的一部分的部分。

作为透镜驱动装置1的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在将被覆导线41卷绕于移动构件10的外周而形成线圈c后,将被覆导线41引出至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将末端部41a卷绕于突出部15的周围而形成导线卷绕部42。之后,将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的弹簧固定部12。此时,下部板簧20的接合缘部27相对于构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以隔开微小的间隙的状态、或者接触的状态对置。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对置”包括两个构件(部位)、即对置缘部27和导线卷绕部42(末端部41a)以接触的状态对置的方式。

在形成于可动侧支承片22的钎焊部25处,在朝向下部板簧20的z2侧的外表面20b设置有熔融前的钎料。熔融前的钎料是钎焊膏(pastesolder),在将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之后的工序中,将钎焊膏涂敷于钎焊部25。此时,优选以钎焊膏的一部分还与导线卷绕部42接触的方式涂敷。需要说明的是,钎焊膏向钎焊部25的涂敷也可以在将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之前的工序中进行。或者,也可以代替使用钎焊膏,而将球形状等的熔融前的钎料的块设置在连通部28上(z2侧)。

接下来,从下部板簧20的外表面20b侧、即z2侧向钎焊部25照射激光,通过激光的能量使构成钎焊部25的金属板簧发热,从而使钎料熔融。此时,优选不直接向钎焊膏照射激光,而仅向可动侧支承片22的钎焊部25照射激光。熔融了的钎料在钎焊部25处在保持附着于下部板簧20的z2侧的外表面20b的状况下扩展,因此即使在钎焊膏不与导线卷绕部42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熔融了的钎料充分地附着于形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同时,熔融了的钎料向z1方向通过作为连通部28的孔,一边附着于钎焊部25的z1侧的内表面20a,一边附着于构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在设置钎料前的状态下,被覆被去除的被覆导线41的末端部41a的一部分与连通部28对置。因此,末端部41a的该部分埋入到达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的钎料。

在图4和图6中示出冷却并固化后的钎料(焊脚)45。钎料(焊脚)45经由连通部28设置于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和外表面20b。而且,内表面20a和外表面20b这双方与导线卷绕部42(末端部41a)通过钎料45接合。

在图6中示出将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在板厚方向上二分的中心面ho。如图6所示,在使z1方向朝向重力方向的状态下进行向钎焊部25的激光照射。因此,熔融了的钎料更多地迂回至内表面20a侧,对于固化后的钎料45而言,存在于比中心面ho靠z1侧的位置的量比存在于比中心面ho靠z2侧的位置的量多。即,在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附着的钎料45的量比在外表面20b附着的钎料45的量多。

因此,对于突出部15的周围的导线卷绕部42,优选使从中心面ho起的z1方向的高度尺寸w1大于从中心面ho起的z2方向的高度尺寸w2。即,对于导线卷绕部42而言,优选从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起的位于突出部15的基部15a侧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于从外表面20b起的位于突出部15的前部15b侧的部分的高度尺寸。

在该钎料接合部40中,在比中心面ho靠z1侧钎料45的量较多,并且形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更多地存在于比中心面ho靠z1侧处,因此能够通过钎料45将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与导线卷绕部42可靠地连接。

另外,如图6所示,从线圈c延伸的被覆导线41的末端部41a的一部分通过形成于钎焊部25的连通部28的正下侧(z1侧且为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10a侧)。其结果是,通过连通部28并向z1侧移动的熔融钎料与连通部28a的正下方的末端部41a接触,从而如图6所示,在末端部41a与固化后的钎料45之间形成接触部46。通过设置接触部46,能够增多钎料45与末端部41a的接触部位,提高下部板簧20与被覆导线41的导通性。

如上述那样,在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侧存在较多的钎料45,该钎料45与导线卷绕部42的接触面积增多,因此即使降低导线卷绕部42的比中心面ho靠z2侧的高度w2,也能够使钎料45与末端部41a的接触状态良好。因此,能够缩短突出部15从下部板簧20的外表面20b突出的突出尺寸h,能够减小移动构件10的z1-z2的尺寸,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薄型化。

另外,如图6所示,钎料45与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和外表面20b这双方接触,并且与导线卷绕部42接触,因此能够通过钎料45将钎焊部25的内外两表面与导线卷绕部42牢固地固定,能够提高下部板簧20与末端部41a的导通的可靠性。为了能够在钎焊部25处将下部板簧20的内表面20a以及外表面20b这双方与钎料45的接触面积确保为较大,优选连通部28的开口面积为钎焊部25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在该钎料接合部40中,通过钎料45将钎焊部25的内外两表面与导线卷绕部42固定,因此能够减少形成导线卷绕部42的末端部41a的匝数。由此,也能够降低突出部15的高度尺寸。

如图5所示,在钎焊部25中,在接合缘部27与连通部28的缘部之间残留有作为下部板簧20的一部分的连结部25a。如图6所示,为了使钎料45可靠地附着于内表面20a和外表面20b以及导线卷绕部42,优选连结部25a的最小尺寸wa为构成下部板簧20的板簧材料的板厚的3倍以下。但是,若考虑下部板簧20的冲压工序、蚀刻工序中的加工性,则更优选将最小尺寸wa设定为下部板簧20的板厚的1倍以上且2倍以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钎料接合部40a。在该钎料接合部40a中,将如下的凹部形成为连通部28a,该凹部使图5所示的连通部28即圆形的孔的中心形成为更靠近接合缘部27,且一部分在接合缘部27开口。

在钎料接合部40a中,凹部即连通部28a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l1相对于接合缘部27的全长l0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若设定为该范围,则能够将与导线卷绕部42对置的接合缘部27确保为较长,能够将钎焊部25与导线卷绕部42的接合强度维持为较高。

在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钎料接合部40b中,在钎焊部25形成有多个(两个)孔而成为连通部28b。在图9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钎料接合部40c中,在钎焊部25形成有向x1侧开口的凹部而成为连通部28c。

在图8和图9中,连通部28b和连通部28c各自的面积优选为钎焊部25的面积的50%以下。

在图10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钎料接合部40d中,在钎焊部25形成有分别在接合缘部27开口的多个凹部,从而形成连通部28d。在该情况下,接合缘部27中的连通部28d的开口尺寸l2的合计l2×n(在图10中n=3)也优选为接合缘部27的全长l0的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仅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保持构件即移动构件10来进行自动对焦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驱动进行自动对焦的可动单元从而进行所谓的手抖补正的透镜驱动装置。在该情况下,通常上部板簧被分割为两部分,各个上部板簧通过钎料与导线卷绕部接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