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3382发布日期:2018-06-08 03:3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器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镜头多采用三片式或四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五片式、六片式、七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迫切需求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超薄且色像差充分补正的广角摄像镜头。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能在获得高成像性能的同时,满足超薄化和广角化的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为玻璃材质,第三透镜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为玻璃材质,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第六透镜为塑料材质,第七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3,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4,满足下列关系式:1≤f1/f≤1.5;1.7≤n2≤2.2;-2≤f3/f4≤2;0.5≤(R13+R14)/(R13-R14)≤10;1.7≤n4≤2.2。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上述透镜的配置方式,利用在焦距、折射率、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轴上厚度和曲率半径的数据上有特定关系的透镜的共同配合,使摄像光学镜头能在获得高成像性能的同时,满足超薄化和广角化的要求。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08≤f1/f≤1.46;1.71≤n2≤2.08;-1.77≤f3/f4≤0.55;0.55≤(R13+R14)/(R13-R14)≤5.47;1.72≤n4≤2.01。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72≤(R1+R2)/(R1-R2)≤-1.30;0.27≤d1≤0.90。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95≤(R1+R2)/(R1-R2)≤-1.62;0.44≤d1≤0.72。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1.45≤f2/f≤-2.40;3.97≤(R3+R4)/(R3-R4)≤15.46;0.13≤d3≤0.56。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3.41≤f2/f≤-3.0;6.36≤(R3+R4)/(R3-R4)≤12.37;0.20≤d3≤0.45。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3.30≤f3/f≤-2.47;-5.12≤(R5+R6)/(R5-R6)≤2.27;0.16≤d5≤0.71。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8.31≤f3/f≤-3.09;-3.20≤(R5+R6)/(R5-R6)≤1.82;0.26≤d5≤0.57。优选的,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54≤f4/f≤7.03;-116.54≤(R7+R8)/(R7-R8)≤6.48;0.10≤d7≤0.49。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46≤f4/f≤5.62;-72.84≤(R7+R8)/(R7-R8)≤5.19;0.16≤d7≤0.39。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凸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2≤f5/f≤1.02;0.66≤(R9+R10)/(R9-R10)≤3.65;0.42≤d9≤1.32。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52≤f5/f≤0.82;1.05≤(R9+R10)/(R9-R10)≤2.92;0.67≤d9≤1.06。优选的,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7.35≤f6/f≤-1.30;0.20≤(R11+R12)/(R11-R12)≤3.44;0.20≤d11≤0.67。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4.59≤f6/f≤-1.62;0.32≤(R11+R12)/(R11-R12)≤2.76;0.32≤d11≤0.54。优选的,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第七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76≤f7/f≤-0.46;0.15≤d13≤0.52。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10≤f7/f≤-0.58;0.24≤d13≤0.42。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60毫米。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35毫米。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1.83。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1.8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超薄,广角且色像差充分补正,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第一实施方式)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该摄像光学镜头10包括七个透镜。具体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第七透镜L7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第一透镜L1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L2为玻璃材质,第三透镜L3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L4为玻璃材质,第五透镜L5为塑料材质,第六透镜L6为塑料材质,第七透镜L7为塑料材质。定义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1≤f1/f≤1.5,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超过下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超薄化发展,但是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同时不利于镜头向广角化发展。相反,超过上限规定值时,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难以向超薄化发展。优选的,满足1.08≤f1/f≤1.46。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为n2,1.7≤n2≤2.2,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在此范围内更有利于向超薄化发展,同时利于修正像差。优选的,满足1.71≤n2≤2.08。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2≤f3/f4≤2,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与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的比值,可有效降低摄像用光学透镜组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优选的,满足-1.77≤f3/f4≤0.55。定义所述第七透镜L7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3,所述第七透镜L7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4,0.5≤(R13+R14)/(R13-R14)≤10,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形状,在范围外时,随着向超薄广角化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的,满足0.55≤(R13+R14)/(R13-R14)≤5.47。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折射率为n4,1.7≤n4≤2.2,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折射率,在此范围内更有利于向超薄化发展,同时利于修正像差。优选的,满足1.72≤n4≤2.01。当本发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各透镜的焦距、相关透镜的折射率、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轴上厚度和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使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高性能,且满足低TTL的设计需求。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L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下列关系式:-4.72≤(R1+R2)/(R1-R2)≤-1.30,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优选的,-2.95≤(R1+R2)/(R1-R2)≤-1.62。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满足下列关系式:0.27≤d1≤0.90,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44≤d1≤0.72。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21.45≤f2/f≤-2.40,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正光焦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合理而有效地平衡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产生的球差以及系统的场曲量。优选的,-13.41≤f2/f≤-3.0。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3.97≤(R3+R4)/(R3-R4)≤15.46,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范围外时,随着镜头向超薄广角化发展,难以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的,6.36≤(R3+R4)/(R3-R4)≤12.37。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满足下列关系式:0.13≤d3≤0.56,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20≤d3≤0.45。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13.30≤f3/f≤-2.47,有利于系统获得良好的平衡场曲的能力,以有效地提升像质。优选的,-8.31≤f3/f≤-3.09。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L3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5.12≤(R5+R6)/(R5-R6)≤2.27,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镜L3的形状,有利于第三透镜L3成型,并避免因第三透镜L3的表面曲率过大而导致成型不良与应力产生。优选的,-3.20≤(R5+R6)/(R5-R6)≤1.82。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满足下列关系式:0.16≤d5≤0.71,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26≤d5≤0.57。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1.54≤f4/f≤7.03,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2.46≤f4/f≤5.62。第四透镜L4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L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满足下列关系式:-116.54≤(R7+R8)/(R7-R8)≤6.48,规定的是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的,-72.84≤(R7+R8)/(R7-R8)≤5.19。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满足下列关系式:0.10≤d7≤0.49,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16≤d7≤0.39。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0.32≤f5/f≤1.02,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镜头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优选的,0.52≤f5/f≤0.82。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L5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满足下列关系式:0.66≤(R9+R10)/(R9-R10)≤3.65,规定的是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的,1.05≤(R9+R10)/(R9-R10)≤2.92。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满足下列关系式:0.42≤d9≤1.32,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67≤d9≤1.06。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满足下列关系式:-7.35≤f6/f≤-1.30,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4.59≤f6/f≤-1.62。第六透镜L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L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满足下列关系式:0.20≤(R11+R12)/(R11-R12)≤3.44,规定的是第六透镜L6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的,0.32≤(R11+R12)/(R11-R12)≤2.76。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为d11,满足下列关系式:0.20≤d11≤0.67,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32≤d11≤0.54。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七透镜L7的焦距为f7,以及满足下列关系式:-1.76≤f7/f≤-0.46,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1.10≤f7/f≤-0.58。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为d13,满足下列关系式:0.15≤d13≤0.52,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24≤d13≤0.42。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60毫米,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35毫米。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1.83。大光圈,成像性能好。优选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1.80。如此设计,能够使得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尽量变短,维持小型化的特性。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距离、半径与中心厚度的单位为mm。TTL:光学长度(第1透镜L1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以下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焦距、距离、半径与中心厚度的单位为mm。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表1】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S1:光圈;R:光学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时为中心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3: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5: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透镜的轴上厚度与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1: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d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3: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d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到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5: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d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nd:d线的折射率;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nd6:第六透镜L6的d线的折射率;nd7:第七透镜L7的d线的折射率;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vd:阿贝数;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v6: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v7:第七透镜L7的阿贝数;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2】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是非球面系数。IH:像高y=(x2/R)/[1+{1-(k+1)(x2/R2)}1/2]+A4x4+A6x6+A8x8+A10x10+A12x12+A14x14+A16x16(1)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上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表3、表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R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3、R4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5、R6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7、R8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9、R10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11、R12分别代表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R13、R14分别代表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表3】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R1R2R3R4R5R610.225R710.345R810.345R911.295R1011.325R1111.865R1230.7852.1752.465R1321.6752.885R1410.725【表4】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6nm、486nm、54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后出现的表13示出各实例1、2、3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如表1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2.362mm,全视场像高为3.5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78.97°,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6】表7、表8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7】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R1R2R3R4R5R6R710.375R810.395R921.2651.525R1021.3051.705R1120.2451.845R1220.7352.175R1321.7352.825R1410.755【表8】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驻点位置2R1R2R3R4R5R6R710.685R810.685R9R10R1110.425R1211.335R1312.535R1411.625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6nm、486nm、54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如表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2.321mm,全视场像高为3.5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79.94°,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10】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1】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R1R2R3R4R5R6R710.235R810.315R921.1751.515R1011.315R1120.4751.965R1220.7052.185R1311.805R1420.7652.865【表12】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6nm、486nm、54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以下表13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满足上述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2.312mm,全视场像高为3.48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79.88°,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表13】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