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235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镜头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拍照摄像产品领域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至少两个镜片和压环,所述压环设于底层镜片与所述主筒壁之间,通过点胶的方式将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镜头筒,从而实现所述镜片的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镜头模组的所述镜片为堆叠式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其组装方式单一,偏心稳定性差,影响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偏心度高且光学性能好的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叠设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及第三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的第一承靠部,所述第二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的第二承靠部,所述第三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三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三主体部延伸的第三承靠部。所述第一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承靠部向像侧方向凸出延伸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凸壁,所述第二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二承靠部的外侧向光轴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配合的至少两个避空槽,所述第三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三承靠部的物侧向像侧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配合形成坎合连接的收容槽,所述凸壁分别卡设于所述避空槽并收容抵接于所述收容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由像侧到物侧依次叠设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及第三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的第一承靠部,所述第二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的第二承靠部,所述第三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三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三主体部延伸的第三承靠部。所述第一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承靠部向物侧方向凸出延伸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凸壁,所述第二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二承靠部的外侧向光轴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配合的至少两个避空槽,所述第三镜片还包括由所述第三承靠部的像侧向物侧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配合形成坎合连接的收容槽,所述凸壁分别卡设于所述避空槽并收容抵接于所述收容槽。

优选的,所述收容槽为环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壁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凸壁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凸壁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和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内外两侧为沿所述第一承靠部的径向的同心圆段,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一承靠部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抵接于所述收容槽,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与所述顶面垂直,所述侧壁的内侧面与所述顶面形成0-9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镜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个。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将所述第一镜片设置凸壁,所述第三镜片设置收容槽,同时在所述第二镜片设置避空槽为所述凸壁让位,使得所述凸壁抵接坎合于所述收容槽内,使得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三镜片形成坎合连接,从而实现将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定位组装,提高了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三镜片之间的偏心稳定性,且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组装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镜片2。

所述镜头筒1包括主筒壁11和由所述主筒壁11一端向光轴方向延伸的副筒壁13,所述副筒壁13具有通光孔12。

所述镜片2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叠设收容于所述镜头筒2内的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及第三镜片23。

所述第一镜片21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主体部211、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延伸的第一承靠部212和由所述第一承靠部212向像侧方向凸出延伸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凸壁21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壁213为四个,更优的,所述凸壁213等间距设置。当然,所述凸壁213的数量的排列形式并非限于此。

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主体部221、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221延伸的第二承靠部222和由所述第二承靠部222的外侧向光轴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213配合的至少两个避空槽223。

所述第三镜片23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三主体部231、围绕所述第三主体部231延伸的第三承靠部232和由所述第三承靠部232的物侧向像侧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213配合形成坎合连接的收容槽23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233为环状结构。当然,其也可为与所述凸壁213配合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单独槽型结构。

所述凸壁213分别卡设于所述避空槽223并收容抵接于所述收容槽233,所述避空槽223为所述凸壁213形成让位,使得所述第一镜片21与所述第三镜片23形成坎合连接,所述第二镜片22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和所述第三镜片23之间,从而实现将所述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的定位组装,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100组装的灵活性;同时所述提高了所述第一镜片21和所述第二镜片23的偏心稳定性,进而改善所述镜头模组100的光学性能。

具体的,所述凸壁213包括底面2131,与所述底面2131相对设置的顶面2132和连接所述底面2131与所述顶面2132的侧壁2133。

所述侧壁2133的内外两侧为沿所述第一承靠部212的径向的同心圆段,所述顶面2132与所述第一承靠部212固定连接,所述底面2131抵接于所述收容槽233,所述侧壁2133的外侧面2133a与所述顶面2132垂直,所述侧壁2133的内侧面2133b与所述顶面2132形成夹角θ,所述夹角θ为0-90°的,即所述凸壁213与所述收容槽233之间坎合的角度为0-90°,组装方便,提高组装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镜片22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可以为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同样卡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和所述第三镜片23之间,这都是可以的,其原理与上述一个所述第二镜片22相同。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镜头模组100’,本实施方式与上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三个所述镜片的结构同时旋转180度后装配,具体如下:

所述镜片2’包括由像侧到物侧依次叠设收容于所述镜头筒2’内的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及第三镜片23’。

所述第一镜片21’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主体部211’、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延伸的第一承靠部212’和由所述第一承靠部212’向物侧方向凸出延伸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凸壁213’。

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主体部221’、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221’延伸的第二承靠部222’和由所述第二承靠部222’的外侧向光轴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213’配合的至少两个避空槽223’。

所述第三镜片23’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三主体部231’、围绕所述第三主体部231’延伸的第三承靠部232’和由所述第三承靠部232’的像侧向物侧方向凹陷的与所述凸壁213’配合形成坎合连接的收容槽233’。

所述凸壁213’分别卡设于所述避空槽223’并收容抵接于所述收容槽233’。

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将所述第一镜片设置凸壁,所述第三镜片设置收容槽,同时在所述第二镜片设置避空槽为所述凸壁让位,使得所述凸壁抵接坎合于所述收容槽内,使得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三镜片形成坎合连接,从而实现将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定位组装,提高了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三镜片之间的偏心稳定性,且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组装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