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951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配线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入户的普及,在光通信接入网中,随着光纤接入的越来越多便需要用到光纤配线箱对光纤和光纤进行对接。

当光纤开始工作时,光纤配线箱中的适配器和光纤在传输过程会发热,由于光纤配线箱一般均为封闭式,因此如果光纤配线箱内的热量得不到疏散,那么光纤配线箱里面的温度就会升高,从而影响光纤配线箱内的元器件的工作稳定性,导致性性能下降等不良后果。

现有的光纤配线箱通常采用散热孔进行散热或者靠箱体自身散热,但是,这样的散热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故需要提供一种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以解决现有的光纤配线箱的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其包括:

箱体,

光纤熔接盘,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一侧的中部;

第一绕纤盘,设置在所述光纤熔接盘的上下两端,且和所述光纤熔接盘同轴设置;

光分路器,通过一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另一侧的底部;

第二绕纤盘,设置在所述光分路器的上方;

适配器集成板,设置在所述光分路器和所述光纤熔接盘之间;

适配器,设置在所述适配器集成板上,且朝向所述第二绕纤盘倾斜设置;

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靠近所述光纤熔接盘的一侧;

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箱体靠近所述光分路器一侧壁的顶部;

散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其包括吸风部、连通所述吸风部的导风部、连通于所述导风部的且安置有风机的风机安置部和连通于所述风机安置部的出风部;

所述吸风部面向所述适配器集成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吸收所述箱体内热量的多个吸热孔,其中所述吸风部中间区域的所述吸热孔数量多于所述吸风部两侧区域的所述吸热孔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风部中间区域的所述吸热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吸风部两侧区域的所述吸热孔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热孔呈阵列式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吸风部的一端的通风截面积到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风机安置部的一端的通风截面积逐渐缩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出风部的通风截面积大于所述吸风部的通风截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出风部的出风方向和所述吸风部的吸风方向大致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风部、出风部和风机安置部上均设置有凸片,所述散热装置通过所述凸片和螺丝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适配器集成板的上下两端通过卡座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多个隔线块,所述隔线块设置在所述适配器集成板和第二绕纤盘之间,用于隔开各层之间的光纤。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还包括一和所述箱体匹配的箱门,所述箱门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一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光纤配线箱,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通过散热装置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率,确保了箱体内元器件的工作环境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光纤配线箱的散热效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包括箱体11、光纤熔接盘12、第一绕纤盘13、光分路器14、第二绕纤盘15、适配器集成板16、适配器17、进气口18、出气口19、散热装置20和箱门21。

具体的,光纤熔接盘12设置在箱体11内的一侧的中部;第一绕纤盘13设置在光纤熔接盘12的上下两端,且和光纤熔接盘12同轴设置;光分路器14通过一固定座141固定设置在箱体11内的另一侧的底部;第二绕纤盘15设置在光分路器14的上方;适配器集成板16设置在光分路器14和光纤熔接盘12之间;适配器17设置在适配器集成板16上,且朝向第二绕纤盘15倾斜设置;

进气口18设置在箱体11的底部靠近光纤熔接盘12的一侧;出气口19设置在箱体11靠近光分路器14一侧壁的顶部;散热装置20设置在箱体11的顶部,其包括吸风部201、连通吸风部201的导风部202、连通于导风部202的且安置有风机的风机安置部203和连通于风机安置部203的出风部204;

吸风部201面向适配器集成板16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吸收箱体11内热量的多个吸热孔2011,其中吸风部201中间区域的吸热孔2011数量多于吸风部201两侧区域的吸热孔2011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安置部203中设置有风机安置槽和转风通道,该转风通道连通导风部202和出风部204,风机安置槽中安置的风机为旋涡式风机。

显而易见的是,在整个配线箱中,光纤适配器17是用于对接两个光纤的,且当光纤之间开始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是相对较高,而光纤适配器17均设置在适配器集成板16上,因此适配器集成板16处于箱体11中的位置是发热量最多的区域,故将散热装置20的吸热部201面向适配器集成板16设置,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掉箱体11内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的,由于吸风部201的正对适配器集成板16的区域为吸风部201的中间区域,因此将吸风部201的中间区域设置吸热孔2011的数量多于吸风部201两侧区域的吸热孔2011的数量,以便散热装置20能够快速的吸掉箱体11的热量。

另外,将散热装置20设置在箱体11的顶部,便于散热装置20高效率的吸掉热量;因为热量分散在空气中时,热空气是往上流动的,因此箱体11的顶部积累的热量是最多的。另一方面,将进气口18设置在箱体11的底部一侧,出气口19设置在箱体11另一侧的顶部,呈对角线设置。是为了让进入箱体11的冷空气充分的接触发热的元器件,以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吸风部201中间区域的吸热孔2011之间的间距小于吸风部201两侧区域的吸热孔2011之间的间距。这样的设置,在同一面积下,增加了中间区域的吸热孔2011之间的密度,从而提高了吸热孔2011吸收热量的效率。

优选的,吸热孔2011呈阵列式排布。这样的设置,使得吸热孔2011的布置均衡化。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导风部202连接于吸风部201的一端的通风截面积到导风部202连接于风机安置部203的一端的通风截面积逐渐缩小。这样的设置,起到收缩通风通道的作用,从而达到被吸入到吸风部201内的热量随空气加速的进入风机安置部203,从而提高热量的排出效率。

另外,出风部204的通风截面积大于吸风部201的通风截面积。这样的设置,使得被经风机安置部203排至出风部204的热空气的速度减缓下来,降低了热空气排出的噪音,起到环保的效果。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出风部204的出风方向和吸风部201的吸风方向大致垂直。这样的设置,一是减少了散热装置20的占用空间,二是将出风口设置在箱体的一侧,避免了在安装光纤配线箱时不能靠墙壁安装的情况发生。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吸风部201、出风部204和风机安置部203上均设置有凸片205,散热装置20通过凸片205和螺丝的配合固定连接于箱体11的顶部。

适配器集成板16的上下两端通过卡座161固定连接于箱体11。卡座161的设置使得适配器集成板16的固定更为稳定。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箱体11内还设置有多个隔线块22,隔线块22设置在适配器集成板16和第二绕纤盘15之间,用于隔开各层之间的光纤,以便对各连接光线的快速整理和分类,从而提高了后期维护的便捷性。

基于上述的结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还包括一和箱体11匹配的箱门21,箱门21可转动的设置在箱体11的一侧。另外进气口18的外侧还罩设有一防尘罩。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本散热装置20的散热过程是:

首先,启动散热装置20中的风机安置部203中的风机,使得风机开始运作;

接着,在风机的带动下,箱体11内的空气通过吸风部201的吸热孔2011进入吸风部201,并在导风部202的作用下,通过转风通道,将空气输送至出风部204,同时外部的冷空气从进气口18进入箱体11内;

最后,空气从出风部204经出气口19排出。

这样便完成了本散热装置20的散热过程。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光纤配线箱,本实用新型的强散热的光纤配线箱通过散热装置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率,确保了箱体内元器件的工作环境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光纤配线箱的散热效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