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6759发布日期:2018-07-07 07:2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供背光源的背光模块以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现有的显示设备中,其主要利用背光模块 (Backlight Unit,BLU)对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如图7所示,目前已知的背光模块60的组成构造,其主要包括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61、光源70以及光学膜片组80,其中该导光板61上下侧分别为出光面62与反射面63,且导光板61的一侧端为入光侧面64,该光源70设置于该导光板61的入光侧面64,所述光学膜片组80设于该导光板61的出光面62上方且位于显示面板(图未示)下方,该光学膜片组80包括下扩散膜81、下增光膜82、上增光膜83以及上扩散膜84。

前述背光模块60利用光源70发出的光线自导光板61的入光侧面64入射至导光板61内部,藉由导光板61的全反射功能,使入射的光朝导光板61的远程方向传递,在光线向前传递的过程中再搭配反射面63设计有多数个微结构,以破坏光线在反射面63所能产生的全反射功能,产生不同的反射角度后再使光源70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61的出光面62后分散发出,接续通过该光学膜片组80中的下扩散膜81、下增光膜82、上增光膜83以及上扩散膜 84等提供光散射与增亮作用,用以对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均匀的背光源。

惟前述已知的背光模块中,现有的导光板构造尚难达到较佳的光均匀扩散与亮度等光学性能,如图7所示,当光线在离开导光板61的出光面62 时,光线因偏离90度的正向方向射出,必须藉助该光学膜片组80的下扩散膜81、下增光膜82、上增光膜83以及上扩散膜84等多层式光学膜片提供辅助性的光漫射分散与增亮作用,才能让光线逐渐转向90度的正向方向射出及提高辉度,故对已知背光模块60而言,包括多片光学膜片的光学膜片组 80相对于该导光板61是不可缺少的。

前述中,位于下增光膜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下扩散膜,与位于上增光膜上方的上扩散膜因其设置的位置,在光学性能上亦有所不同。例如:下扩散膜因接近导光板的出光面,其透光度较高、对光的散射度不高,上扩散膜则需较高的扩散度,且需能消除上增光膜的图案以及保护上增光片。其中的下扩散膜因其需求较高透光度,且对光的散射度不高,对背光模块的设计时,或可考虑将其去除,但是,若直接去除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的下扩散膜时,将会产生下增光膜与导光板的光吸附问题,对于背光模块的光学性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现阶段的背光模块设计中,存在有难以对该四片式光学膜片组的组成构造予以精简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解决现有背光模块中,难以对该四片式光学膜片组的组成构造予以精简化的问题。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背光模块包括:

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反射面、入光侧面以及多个光扩散微结构,该出光面与该反射面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上下侧,该入光侧面位于该导光板的侧边,该多个光扩散微结构形成于该反射面,每一个光扩散微结构包括光学基部以及光学侧部,该光学基部包括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该第一光学面面向该入光侧面,该第二光学面面向相对于该入光侧面的另一侧,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为相异倾斜方向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该光学侧部分别位于该光学基部的两侧,该第一光学面相对于该反射面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二光学面相对于该反射面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一夹角与该第二夹角为锐角,且该第一夹角大于该第二夹角;

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外侧,且该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该导光板的入光侧面;以及

至少一个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间隔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该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间隔保护膜,使所述光学膜片间隔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包括上下叠置的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由下而上分别为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以及上扩散膜,该间隔保护膜设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与该第一增光膜之间。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间隔保护膜上、下表面分别形成多个凸点。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光学侧部各包括第一光学面单元与第二光学面单元,所述第一光学面单元与所述第二光学面单元为相异倾斜方向的光学表面,所述第一光学面单元连接该第一光学面及该反射面,所述第二光学面单元连接该第二光学面及该反射面。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光扩散微结构是凸出该反射面的凸状体或自该反射面内凹的凹部。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中,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出光微结构。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装设于该背光模块的所述光学膜片的上方。

藉由前述背光模块,其主要利用导光板位于下侧的反射面形成多个光扩散微结构,所述光扩散微结构的光学基部面向入光侧面的第一光学面与相对另一侧的第二光学面为相异倾斜方向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且第一光学面较第二光学面陡峭,使入射至导光板内部的光线除能藉由光全反射作用而由入光侧面朝相对另一侧的远程传递,同时还能藉由位于反射面的多个光扩散微结构改变出光的角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为偏向90度的正向方向射出,藉以提供更高辉度。再搭配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至少能够去除现有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膜,使其组成构造精简化。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还可进一步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其上方的光学膜片之间增设间隔保护膜,用以保护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光学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具有多片光学膜片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图2所示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局部底视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2、图4所示背光模块中的间隔保护膜的局部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7是目前已知背光模块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背光模块以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是揭示所述背光模块的数种较佳实施例,所述背光模块1 包括导光板10、光源2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30。

如图1或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10包括出光面11、反射面12、入光侧面 13以及多个光扩散微结构14,该出光面11与该反射面12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上下侧,该入光侧面13位于该导光板10的侧边,该多个光扩散微结构14 形成于该反射面12。

如图1所示,所述光扩散微结构14可为凸出该反射面12的凸状体,或如图4所示,所述光扩散微结构14A自该反射面12内凹的凹部。如图1、图3 及图4所示,每一个光扩散微结构14、14A包括光学基部15以及光学侧部 16,该光学基部15包括第一光学面151与第二光学面152,该第一光学面 151面向该入光侧面13,该第二光学面152面向相对于该入光侧面13的另一侧,该第一光学面151与该第二光学面152为相异倾斜方向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该光学侧部16分别位于该光学基部15的两侧,该第一光学面151 相对于该反射面12具有第一夹角θ1,该第二光学面152相对于该反射面12 具有第二夹角θ2,该第一夹角θ1与该第二夹角θ2皆为锐角,且该第一夹角θ1大于该第二夹角θ2。

如图3所示,所述光学侧部16各包括第一光学面单元161与第二光学面单元162,所述第一光学面单元161与所述第二光学面单元162为相异倾斜方向的光学表面,所述第一光学面单元161连接该第一光学面151及该反射面12,所述第二光学面单元162连接该第二光学面152及该反射面12。

前述的导光板中,该出光面11还可形成多个出光微结构(图未示),该多个出光微结构以实质垂直于该入光侧面13的方向延伸,并通过设置于该出光面11上的多个出光微结构,调整导光板的光学趋势,提升光线通过导光板后的出光均匀性。所述出光微结构可形成自出光面11凸出的凸部,或是形成凹入出光面的凹部,所述多个出光微结构的形状、尺寸以及分布设置于出光面11的型态等可依据相对于光源的距离远近,或依不同产品的光学特性需求等而作变更设计。

如图1、图2或图4所示,所述光源20设置于该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3 的外侧,且该光源20的出光方向朝向该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3,使该光源 20发出的光线能由该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3入光,且光通过导光板10内部的全反射而能朝向相对于入光侧面13另一侧的远程传递,在光线向前传递的过程中再搭配设于反射面12的多个光扩散微结构14、14A,让光线在离开出光面11时,可以改变出光的角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为偏向90度的正向方向射出,藉以提供更高辉度。

如图1、图2或图4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30间隔设置于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上方。如图2或图4所示,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导光板10 的出光面11上方还可设置透明材质的间隔保护膜40,使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30间隔设置于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上方,用以保护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及所述光学膜片。如图5与图2或图4所示,所述间隔保护膜40上、下表面还可分别形成多个凸点41、42,藉由所述间隔保护膜40上、下表面的多个凸点41、42,减少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所述光学膜片30的磨擦。

如图2或图4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为复数片光学膜片的组合,其包括上下叠置的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由下而上分别为第一增光膜31、第二增光膜32以及上扩散膜33,该间隔保护膜40则设置于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与该第一增光膜31之间。用以将通过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发出的光漫射分散与增亮,而能提供亮度均匀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还可进一步应用于显示设备中,如图6所示,是揭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较佳实施例,该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块1以及显示面板2,该背光模块1的组成构造如前述,该显示面板2可为液晶式显示面板,并装设于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30的上方,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设于上扩散膜33上方,藉由背光模块1对显示面板2提供必须的背光源。

藉由前述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的结构,如图2及图6所示,其由光源发出光线自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3入光,其次,当光源20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3进入导光板10内部时,藉由导光板10对光的全反射特性,让光线于导光板10中能够自入光侧面13朝另一侧的远程方向传递,其中,在光线于导光板10内部的传递过程中,藉由位于反射面12的多个光扩散微结构14,且所述光扩散微结构14的光学基部15面向入光侧面13的第一光学面151与相对另一侧的第二光学面152为相异倾斜方向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且第一光学面151较第二光学面152陡峭,改变了光于具有多个光扩散微结构14的反射面反射后的出光角度,使光线自导光板10的出光面 11出光,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为偏向90度的正向方向射出,藉以提供更高辉度。此外,也去除了现有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膜,使其组成构造精简化。

其次,也可以利用间隔保护膜40来取代现有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膜,使得自导光板10出光面11发出的光接续通过透光材质的间隔保护膜40、第一增光膜31、第二增光膜32以及上扩散膜33,使光线进一步增亮以及提高出光的均匀性,对显示面板2提供更高辉度与均匀性的背光源。

以上所述仅是揭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实质对以上较佳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背光模块 2显示面板

10导光板 11出光面

12反射面 13入光侧面

14、14A光扩散微结构

15光学基部 151第一光学面

152第二光学面 16光学侧部

161第一光学面单元 162第二光学面单元

20光源

30光学膜片 31第一增光膜

32第二增光膜 33上扩散膜

40间隔保护膜 41、42凸点

60背光模块 61导光板

62出光面 63反射面

64入光侧面

70光源

80光学膜片组 81下扩散膜

82下增光膜 83上增光膜

84上扩散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