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065发布日期:2018-10-23 21:2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投影屏。

特别地,涉及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也能够得到宽视野角的投影屏。



背景技术:

背面投影显示器也被称为背面投影型显示装置,是从屏幕前面侧目视辨认通过投影仪从屏幕后面侧投影的图像的显示方式。

作为在所述背面投影显示器中使用的透射型的投影屏(以下有时也称为“背投屏”),一直以来,已知组合菲涅尔透镜与双凸透镜而得到的投影屏。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背投屏中,通常发现的问题在于,画面暗,容易在画面中发生由间距引起的莫尔条纹等。

对此,作为不使用以往的菲涅尔透镜、双凸透镜的新型背投屏,提出了利用光扩散控制膜的背投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光扩散控制膜是指出射光的扩散状态依赖于入射光的入射角度而发生变化的膜。

具体而言,是指下述膜:在规定的入射角度范围(以下有时称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中示出一定的光扩散状态,在不落入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入射角度范围中,入射光直接透射,或者示出与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中的扩散状态不同的光扩散状态。

此外,作为这样的光扩散控制膜,已知数种方式,例如广泛使用在膜内具有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

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背投屏,其特征在于,其为层叠多片光控制膜(光扩散控制膜)而得到,所述光控制膜中,雾度具有角度依赖性,使光以相对于其表面为0~180°的角度入射时,示出60%以上的雾度的光散射角度域为30°以上。

此外,专利文献1中,如图44(a)~(b)所示那样,可知通过对通过输送机310移动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320隔着狭缝313从棒状的光源灯315照射光从而制造光扩散控制膜,因此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为具有上述百叶结构的类型的光扩散控制膜。

此外,作为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方式,如图45所示那样,公开了以与光散射角度域的方向几乎垂直的方式进行层叠的方式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6354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背投屏所发现的问题在于,所使用的光扩散控制膜为仅具有具备单一倾斜角的百叶结构作为内部结构的构成,因此仅层叠3~4片,难以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充分扩散。

特别地,期待背投屏在例如数字标牌那样的大画面中同时被大量的人目视辨认的用途中的应用。

然而,无法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充分扩散时,必然导致视野角变窄,难以在该用途中应用。

在这一点上,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背投屏的情况中,由于各个单片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性能不充分,因此如图45所示那样,即使以光散射角度域的方向几乎垂直的方式进行层叠时,也存在无法满足所述要求的问题。

此外,为了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而进一步增加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片数时,所得层叠体的厚度增加,导致的问题在于所得图像的鲜明度降低,容易产生图像模糊。

因此,本发明人等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进行积极努力的结果是发现,使用包含在膜内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控制板,并且将在沿着所述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垂直的2个方向上使入射光的入射角发生变化时的光扩散特性规定在规定的范围中,由此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并且发现,通过使用所述规定的光扩散控制板,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也能够得到具有宽视野角的背投屏,进一步发现,通过使用这样的光扩散控制板,还可以得到具有同样效果的正投屏,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也能够得到宽视野角的投影屏。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下述投影屏从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所述投影屏为具备光扩散控制板的投影屏,其特征在于,

光扩散控制板包含光扩散控制膜,所述光扩散控制膜在膜内部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内部结构,并且存在下述第1方向和第2方向,其中

在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上,预想有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并且对于对光扩散控制板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将与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的法线平行的角度定义为0°的情况中,

将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入射角为0°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0(cd/m2),

将沿着第1方向在-30~3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1(cd/m2),

将沿着第2方向在0~3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2(cd/m2),此时,

L0、L1和L2通常满足下述关系式(1)和(2),

L1≥0.25×L0 (1)

L2≥0.25×L0 (2)。

即,本发明的投影屏使用包含在膜内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控制板,并且将在沿着所述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的垂直的2个方向上使入射光的入射角发生变化时的光扩散特性规定在规定的范围中。

因此,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也能够得到宽视野角。

应予说明,“投影屏”是指投影显示器中通过从投影仪照射光而显示图像的屏幕。

此外,L0、L1、L2和后述的L3(-30°)是指在光扩散控制板的正面方向上测定的亮度。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将沿着第2方向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入射角为-30°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3(-30°)(cd/m3)时,L3(-30°)满足下述关系式(3),

L3(-30°)<0.7×L0 (3)。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投影屏的用途也没有任何限制,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板中,入射角为0°时的透射增益为0.8以上的值。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保持所显示的图像的明亮度,同时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板层叠有多个光扩散控制膜,并且该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片数为4片以下。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图像模糊的发生,并且能够在不使制造效率过度降低的情况下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膜包括在膜内部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控制膜,所述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沿着膜的膜厚方向从下方起按顺序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第1内部结构和第2内部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少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片数,同时还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应予说明,“单一层”是指未层叠有多个光扩散控制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具有第1内部结构的上端部的位置与第2内部结构的下端部的位置在膜厚方向上重合的重叠内部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与在各个内部结构间存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入射光直接透射而导致在扩散光中混入直射透射光,从而能够提高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重叠内部结构的厚度为1~40μ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因入射光直接透射而导致在扩散光中混入直射透射光,从而能够提高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第1内部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倾斜角θ1为0~80°的范围内的值,并且第2内部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倾斜角θ2为0~45°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第1内部结构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或者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第2内部结构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或者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有效地扩散。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为186~3600μ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图像模糊的发生、同时使从投影仪入射的光不依赖于入射角度而更均匀地扩散。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图2(a)~(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构成而提供的另一个图。

图3:图3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4:图4是为了说明层叠多片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时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5:图5(a)~(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构成而提供的又另一个图。

图6:图6(a)~(b)是为了说明重叠内部结构的方式而提供的图。

图7:图7(a)~(c)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制造方法而提供的图。

图8:图8是为了说明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角而提供的图。

图9:图9(a)~(d)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另一方式而提供的图。

图10:图10(a)~(c)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光扩散控制板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1:图11(a)~(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中的光扩散控制板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另一个图。

图12:图12(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中使用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13:图13(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中使用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4:图14(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中使用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15:图15(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6:图16是为了说明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的实施方法而提供的图。

图17:图17(a)~(c)是为了示出实施例1中的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时投影的特定图像而提供的附图。

图18:图18(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2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9:图19是为了说明实施例2中使用的具有弯曲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而提供的图。

图20:图20(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3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1:图21(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4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2:图22(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5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3:图23(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6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4:图24(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7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5:图25(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7中使用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26:图26(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8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27:图27(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8中使用的具有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28:图28(a)~(c)是为了示出实施例8中的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时投影的特定图像而提供的附图。

图29:图29(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9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0:图30(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9中使用的具有弯曲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31:图31(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0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2:图32(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1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3:图33(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2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4:图34(a)~(b)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3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5:图35(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1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6:图36(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2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7:图37(a)~(c)是为了示出比较例2中的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时投影的特定图像而提供的附图。

图38:图38(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3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39:图39(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3中使用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40:图40(a)~(c)是为了示出比较例3中的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时投影的特定图像而提供的附图。

图41:图41(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4的背投屏的构成和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42:图42(a)~(b)是为了说明比较例4中使用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43:图43(a)~(c)是为了示出比较例4中的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时投影的特定图像而提供的附图。

图44:图44(a)~(b)是为了针对以往的背投屏进行说明而提供的图。

图45:图45是为了针对以往的背投屏进行说明而提供的另一个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投影屏,其为具备光扩散控制板的投影屏,其特征在于,

光扩散控制板包含光扩散控制膜,所述光扩散控制膜在膜内部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内部结构,并且存在下述第1方向和第2方向,其中

在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上,预想有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并且对于对光扩散控制板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将与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的法线平行的角度定义为0°的情况中,

将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入射角为0°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0(cd/m2),

将沿着第1方向在-30~3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1(cd/m2),

将沿着第2方向在0~3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2(cd/m2),此时,

L0、L1和L2通常满足下述关系式(1)和(2),

L1≥0.25×L0 (1)。

L2≥0.25×L0 (2)。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光扩散控制膜

本发明的投影屏中使用的光扩散控制板的特征在于,包含光扩散控制膜,所述光扩散控制膜在膜内部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内部结构。

其理由在于,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一直以来公知的组合菲涅尔透镜和双凸透镜而得到的光扩散控制板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画面变暗、或者在画面中产生由间距引起的莫尔条纹。

在这一点上,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由于所述规定的内部结构而具有能够明确区分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与除此之外的入射角度区域的特性(以下有时称为“入射角度依赖性”)。

进一步,具有即使入射光的入射角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发生变化时,也将扩散光的朝向、扩散范围和强度保持为恒定的特性(以下有时称为“入射角度非依赖性”)。

由此,只要通过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方式调节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则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通过入射角度非依赖性,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对包括投影屏的正面在内的期望方向以恒定的亮度稳定地扩散,能够得到宽视野角。

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有效地解决了如使用菲涅尔透镜和双凸透镜的情况那样画面变暗、或者在画面中产生由间距而引起的莫尔条纹之类的问题,能够得到具备更优异的光扩散特性的投影屏。

此外,对于这样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存在多种方式,作为常规的例子,可以举出图1所示那样,在膜10的内部具有柱结构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等,所述柱结构s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14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

在这样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中,如图1所示那样,针对从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入射的入射光B,对柱状物14那样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入射的光在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的界面处反复反射并穿过膜,由此得以扩散。

另一方面,针对从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外入射的入射光(A、C),进行扩散光的扩散宽度变得极窄的新月状的光扩散、或者直接透射。

应予说明,图1是示出在膜内部仅具有柱结构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的整体和其光扩散特性的立体图。

此外,作为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优选包括在膜内部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控制膜,所述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沿着膜的膜厚方向从下方起按顺序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第1内部结构和第2内部结构。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用具有第1内部结构和第2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能够减少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片数,同时还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即,使源自第1内部结构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与源自第2内部结构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部分重叠的同时使其错开,由此能够有效地扩大光扩散控制膜中的总合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进而针对光扩散控制板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也能够进行有效地扩大。

应予说明,“光扩散特性的范围”是指示出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入射角度的范围和扩散光的扩展范围。

此外,第1内部结构优选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或者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

此外,针对第2内部结构,也优选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或者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作为这样的光扩散控制膜,可以举出例如如图2(a)所示那样第1内部结构20为百叶结构20t、且第2内部结构30为柱结构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

(1)基本的构成

本发明中的光扩散控制膜如实施例所示那样,能够采用多种多样方式的内部结构,在本说明书中,举出图2(a)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

最初,使用图2(a)~(b),针对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的基本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

在此,图2(a)中示出了显示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b)中示出了图2(a)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的截面图。

如所述图2(a)~(b)所示那样,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为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50的光扩散控制膜10',所述单一层的光扩散层50沿着膜的膜厚方向从下方起按顺序具有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异性扩散的第1内部结构20、和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同性扩散的第2内部结构30。

更具体而言,第1内部结构20为将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11、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12)沿着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20t,第2内部结构30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14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30s。

应予说明、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也可以解释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板状区域12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平行配置而得到的内部结构。

(2)光扩散特性

接着,使用图3,针对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的光扩散特性进行具体说明。

在此,图3中,将对本发明中的具有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和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从柱结构30s的一侧入射光时的光扩散特性分为仅由柱结构30s扩散的阶段、和使由柱结构30s扩散的光进一步由百叶结构20t扩散的阶段,从而示出。

所述图3所示那样,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具有使入射的光各向同性扩散的性质,因此仅由柱结构30s扩散的阶段的扩散光在与光扩散控制膜平行的纸面中被投影为圆形。

应予说明,图3中,与光扩散控制膜平行的纸面中示出的坐标系的纵轴和横轴的单位为角度(°),坐标是指各方向中的扩散光的出射角度。

另一方面,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具有使入射的光各向异性扩散的性质,因此仅由百叶结构20t扩散的扩散光在与光扩散控制膜平行的纸面中被投影为直线状(未图示)。

因此,如图3所示那样,使由柱结构30s扩散的光进一步由百叶结构20t扩散的阶段的扩散光、即由光扩散控制膜10'扩散的扩散光在与光扩散控制膜10'平行的纸面中被投影为朝向纸面右方的子弹状。

更具体而言,构成百叶结构20t的板状区域(11、12)的上端在纸面右侧倾斜,因此对于由柱结构30s产生的圆形的扩散光中的纸面右半部分,其行进方向与板状区域(11、12)的倾斜角以规定以上的程度而不同。

因此,由柱结构30s产生的圆形的扩散光中的纸面右半部分直接透射柱结构20t。

另一方面,对于由柱结构30s产生的圆形的扩散光中的纸面左半部分,其行进方向与板状区域(11、12)的倾斜角以规定以上的程度而近似,因此通过百叶结构20t而各向异性扩散为在纸面横向方向上拉长的形状(以下有时将这样的各向异性扩散的朝向以“各向异性扩散方向(ID):⇔”的方式进行表达)。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是指纸面左右方向,“←”是指纸面左方向,“→”是指纸面右方向,“●”是指纸面向外方向,“○”是指纸面向内方向。

此外,不仅如此,所述各向异性扩散的扩散光因板状区域(11、12)的倾斜而沿着偏向纸面左侧的方向出射(以下有时将这样的出射方向中的偏重朝向以“出射极性方向(PD):←”的方式进行表达)。

通过上述机理,如图3所示那样,由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扩散的扩散光在与光扩散控制膜10'平行的纸面中被投影为子弹状。

应予说明,即使在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情况下,如果从相反一侧入射光,则出射极性方向(PD)成为相反朝向。

接着,使用图4,针对层叠多片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时的光扩散特性进行说明。

在此,图4中,示出对从下方起按顺序层叠图3所示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10'(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10'(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从各个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柱结构30s的一侧入射光时的光扩散特性。

更具体而言,将该层叠体的光扩散特性对于各个光扩散控制膜10'分为由柱结构30s扩散的阶段、和进一步由百叶结构20t扩散的阶段,从而示出。

首先,如图4中的(i)所示那样,最上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使由光源入射而来的光以圆形进行光扩散。

接着,如图4中的(ii)所示那样,最上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使入射而来的圆形的扩散光中的纸面下半部分沿着纸面下方向扩散,从而以整体计光扩散为朝向纸面上方的子弹状。

接着,如图4中的(iii)所示那样,中间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使入射而来的朝向纸面上方的子弹状的扩散光中的直射性强的部分、即坐标系的中心附近的光扩散为圆形。

应予说明,此时的扩散光的轮廓依然为朝向纸面上方的子弹状。

接着,如图4中的(iv)所示那样,中间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使入射而来的朝向纸面上方的子弹状的扩散光沿着纸面右方向扩散,从而以整体计光扩散为在纸面中仅左上角带有圆弧的四边形。

接着,如图4中的(v)所示那样,最下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使入射而来的在纸面中仅左上角带有圆弧的四边形的扩散光中的直射性强的部分、即坐标系的中心附近的光扩散为圆形。

应予说明,此时的扩散光的轮廓依然为在纸面中仅左上角带有圆弧的四边形。

接着,如图4中的(vi)所示那样,最下层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使入射而来的在纸面中仅左上角带有圆弧的四边形的扩散光沿着纸面左方向扩散,从而以整体计光扩散为占据坐标系的下半部分的横向长的长方形。

通过上述机理,如图4所示那样,由层叠多片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而得到的层叠体扩散的扩散光因以规定的方式层叠而在与层叠体平行的纸面中被投影为横向长的长方形。

应予说明,此时,光未在坐标系的上半部分扩散,但在例如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的数字标牌的情况下,只要从正面、左右和下方能够目视辨认即可,未预计从上方进行目视辨认的情况,因此在实用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相反,通过削减在不需要的方向上的扩散,在需要的方向上的扩散光的亮度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显示图像的明亮度。

但是,只要进一步层叠光扩散控制膜,则也可以实现在所有方向上的扩散。

根据上述,只要是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通过以规定的方式层叠,即使层叠最低3片,也如图4中的(vi)所示那样,能够使入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而举出从相对于层叠体的表面垂直的角度入射光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如在实施例中具体所示那样,可以对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稳定地表现出所述层叠体的优异光扩散特性。

所述效果特别是由于柱结构30s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更有效地扩散,其进一步受到百叶结构20t的倾斜的朝向的控制。

针对柱结构的光扩散特性进行具体说明,柱结构在产生各向同性扩散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之外,还具有产生新月状扩散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具有综合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范围极宽的特征(例如参照图36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

因此,只要是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20t、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通过以规定的方式层叠3~4片,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由此可知,其为在制造具有能够应用于大画面的宽视野角的投影屏时适合的光扩散控制膜。

(3)第1内部结构

如图2(a)所示那样,光扩散控制膜10'的第1内部结构20是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异性扩散的内部结构,具体而言,其是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11、12)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而得到的百叶结构20t。

其理由在于,通过将第1内部结构20制成百叶结构20t,如图3所示那样,能够对所得光扩散特性赋予各向异性扩散方向(ID)、出射极性方向(PD)。

其结果是,与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效果协同,如图4所示那样,在将规定的光扩散控制膜10'以规定的方式层叠时,能够得到适合于大画面的投影屏的优异光扩散特性。

(3)-1 折射率

优选的是,百叶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折射率之差为低于0.01的值,则入射光在百叶结构内出现全反射的角度域变窄,因此有时入射角度依赖性过度降低。

因此,所述折射率之差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03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应予说明,所述折射率之差越大越优选,但从选择能够形成百叶结构的材料的观点出发,可以认为上限为0.3左右。

(3)-2 宽度

此外,如图2(a)所示那样的百叶结构20t中,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11的宽度优选各自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宽度为低于0.1μm的值,则无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都存在难以显示出光扩散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宽度为大于15μm的值,则在百叶结构内直射的光增加,存在光扩散的均匀性降低的情况。

因此,百叶结构中,所述宽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5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的值。

此外,百叶结构中,所述宽度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和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的宽度可以通过用光学数字显微镜进行观察来算出。

(3)-3 厚度

此外,如图2(a)所示那样的百叶结构20t的厚度(膜厚方向中的长度)、即图2(b)中的长度L1优选为30~5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长度L1为低于30μm的值,则在百叶结构内直射的入射光增加,有时难以得到充分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所述长度L1为大于500μm的值,则对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百叶结构时,因初始形成的百叶结构而导致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扩散,有时难以形成期望的百叶结构。

因此,百叶结构的长度L1的下限值更优选为5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上的值。

此外,百叶结构的长度L1的上限值更优选为325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的值。

(3)-4 倾斜角

此外,如图2(a)所示那样的百叶结构20t中,优选折射率不同的板状区域(11、12)以相对于膜厚方向为恒定的倾斜角平行配置而得到。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折射率不同的板状区域的倾斜角为恒定,能够在百叶结构内使入射光更稳定地反射,能够进一步提高源自百叶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更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那样,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中,折射率不同的板状区域(11、12)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倾斜角θ1优选为0~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倾斜角θ1为大于80°的值,则与其相伴的活性能量射线的入射角度的绝对值也变大,因此在空气与涂布层的界面处的活性能量射线的反射的比例增加,导致在形成百叶结构时需要照射更高照度的活性能量射线。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倾斜角θ1为过小的值,则有时难以对所得光扩散特性赋予出射极性方向(PD)。

因此,所述倾斜角θ1的下限值更优选为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的值。

此外,所述倾斜角θ1的上限值更优选为6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倾斜角θ1是指:对与膜表面垂直、且沿着沿膜表面的任意一个方向延伸的板状区域,通过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切断膜时,在所得截面中测定到的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与板状区域的最上部所形成的角度中锐角侧的角度(针对后述的θ1a、θ1b也以所述定义为标准)。

(3)-5 弯曲

此外,图5(a)所示那样,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中的多个板状区域(11、12)优选为在沿着膜的膜厚方向的中间点处具有弯曲部16的弯曲百叶结构20t'。

其理由在于,通过设置所述弯曲部,能够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有效地扩散。

此外,如图5(a)所示那样的弯曲百叶结构20t'当中,比弯曲部16更靠上方的部分(以弯曲部为基准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一侧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11、12)的膜厚方向中的长度、即图5(b)中的长度L1a优选为15~47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长度L1a为低于15μm的值,则源自上方部分的板状区域的扩散变得过弱,有时难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应予说明,存在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越多、则所述长度越短的倾向。因此,反过来说,所述长度过短即是指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变得非常多,在该情况下,使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固化时,发生膜的收缩褶皱的可能性变高,控制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所述长度L1a为大于475μm的值,则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变得非常少,在该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形成下方部分的板状区域,难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因此,弯曲百叶结构当中,比弯曲部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长度L1a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5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的值。

此外,弯曲百叶结构当中,比弯曲部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长度L1a的上限值更优选为3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0μm以下的值。

此外,如图5(a)所示那样的弯曲百叶结构20t'当中,比弯曲部16更靠下方的部分(以弯曲部为基准,与上述上方部分相反一侧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11、12)的膜厚方向中的长度、即图5(b)中的长度L1b优选为15~47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长度L1b为低于15μm的值,则源自下方部分的百叶结构的扩散变得过弱,有时难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所述长度L1b为大于475μm的值,则尽管充分地得到了源自下方部分的百叶结构的扩散,但有时光扩散控制膜的膜厚变得过厚。

因此,弯曲百叶结构当中,比弯曲部更靠下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长度L1b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5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的值。

此外,弯曲百叶结构当中,比弯曲部更靠下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长度L1b的上限值更优选为3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0μm以下的值。

此外,如图5(b)所示那样,弯曲百叶结构20t'当中,比弯曲部16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倾斜角θ1a优选为0~60°的范围内的值。

如果所述倾斜角θ1a为大于60°的值,则与其相伴的活性能量射线的入射角度的绝对值也变大,因此在空气与涂布层的界面处的活性能量射线的反射的比例增加,导致在形成弯曲百叶结构时需要照射更高照度的活性能量射线。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倾斜角θ1a为过小的值,则有时难以对所得光扩散特性赋予出射极性方向(PD)。

因此,所述倾斜角θ1a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的值。

此外,所述倾斜角θ1a的上限值更优选为4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的值。

此外,图5(b)所示那样,弯曲百叶结构20t'当中,比弯曲部16更靠下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倾斜角θ1b优选为1~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倾斜角θ1b为低于1°的值,则即使考虑到与比弯曲部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协同效果,有时也难以充分地得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倾斜角θ1b为大于80°的值,则考虑到与比弯曲部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协同效果,即使不达到该值以上的倾斜角也能够充分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因此,所述倾斜角θ1b的下限值更优选为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的值。

此外,所述倾斜角θ1b的上限值更优选为6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的值。

此外,图5(b)中的θ1b-θ1a的值优选为1°以上的值、更优选为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的值。

此外,θ1b-θ1a的值优选为45°以下的值、更优选为3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如图5(b)所示,倾斜角θ1a是指膜表面的法线与比弯曲部更靠上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最上部所形成的角度当中锐角侧的角度。

此外,倾斜角θ1b是指膜表面的法线与比弯曲部更靠下方的部分中的板状区域的最上部所形成的角度当中锐角侧的角度。

(4)第2内部结构

图2(a)所示那样,光扩散控制膜10'中的第2内部结构30是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同性扩散的内部结构,具体而言,其是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中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14沿着膜的膜厚方向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30s。

其理由在于,可以使从光源以规定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光预先均匀地扩散后导入至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或者可以使因由百叶结构20t部分赋予了各向异性扩散方向(ID)、出射极性方向(PD)而变得不均匀的扩散光再次均匀地扩散并导入至下一第1内部结构20。

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那样,在将规定的光扩散控制膜10'以规定的方式层叠时,能够得到适合于大画面的投影屏的优异光扩散特性。

(4)-1 折射率

柱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关系优选与作为上述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的折射率和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的折射率的关系相同。

(4)-2 最大直径和间隔

此外,如图2(a)所示那样的柱结构30s中,柱状物14的截面中的最大直径和柱状物14之间的间隔优选与作为上述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的板状区域的宽度的数值范围相同。

(4)-3 厚度

此外,如图2(a)所示那样的柱结构30s的厚度(膜厚方向中的长度)、即图2(b)中的L2优选为10~2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长度L2为低于10μm的值,则有时将由光源直接入射的光、由第1内部结构扩散的光均匀化的作用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所述长度L2为大于200μm的值,则第1内部结构的存在比例变得过小,从而有时难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因此,柱结构的长度L2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上的值。

此外,柱结构的长度L2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5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的值。

(4)-4 倾斜角

此外,从与倾斜角θ1相同的理由出发,图2(b)所示的柱结构30s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4的倾斜角θ2优选为0~4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只要所述倾斜角θ2为0~45°的范围内的值,则可以在实用上充分控制经均匀化的扩散光的出射方向。

例如,在数字标牌中,目视辨认者有时从投影屏的正面位置进行目视辨认,有时也从偏向左右的位置、下方位置进行目视辨认,只要倾斜角θ2为0~45°的范围内的值,则能够在实用上充分确保从这些位置的目视辨认性。

但是,通常预计目视辨认者从投影屏的正面附近进行目视辨认,因此所述倾斜角θ1的上限值更优选为3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的值。

此外,如图2(b)所示那样,倾斜角θ2、θ1优选朝向同一侧倾斜(还包括倾斜角0°)、并且倾斜角按照该顺序逐步变大。

此外,如图5(b)所示那样,第1内部结构20为弯曲百叶结构20t'时,倾斜角θ2、θ1a、θ1b优选朝向同一侧倾斜(包括倾斜角0°)、并且倾斜角按照该顺序逐步变大。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倾斜角逐步变化,源自各个内部结构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重合,能够有效地扩大最终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应予说明,倾斜角θ2是指:通过与膜表面垂直、且将1根柱状物整体沿着轴线切断成两半的面将膜切断时,在所得截面中测定到的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与柱状物的最上部所形成的角度当中锐角侧的角度。

(5)重叠内部结构

此外,如图2(b)所示那样,光扩散控制膜10'优选具有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的上端部的位置与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下端部的位置在膜厚方向重合的重叠内部结构40。

其理由在于,通过具有重叠内部结构,与在各个内部结构间存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入射光直接透射而导致在扩散光中混入直射透射光,从而能够提高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

以下,针对重叠内部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5)-1 方式

重叠内部结构只要是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的上端部的位置与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的下端部的位置在膜厚方向上重合从而形成,则没有特别的限定。

更具体而言,如图6(a)~(b)所示那样,只要为分别源自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和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12、14)中的任一者的前端延伸进入分别源自另一者的内部结构(30s、20t)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的结构即可。

此时,如图6(a)所示那样,优选为分别源自2个内部结构(20t、30s)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12、14)中的任一者的前端与源自另一者的内部结构(30s、20t)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14、12)的前端附近接触而得到的重叠内部结构40。

或者,如图6(b)所示那样,还优选分别源自2个内部结构(20t、30s)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12、14)彼此以非接触的状态进行重叠而得到的重叠内部结构40。

应予说明,图6(a)~(b)中,百叶结构20t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12用实线表示,柱结构30s中的柱状物14用点划线表示。

(5)-2 倾斜角之差

此外,图2(b)所示的分别源自作为第1内部结构20的百叶结构20t和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12、14)的倾斜角(θ1、θ2)之差优选为5°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所述倾斜角之差为5°以上的值,能够更有效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倾斜角之差的值为过大的值,则存在的情况是,所得光扩散控制膜的源自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完全独立,不能实现高效地扩大以膜整体计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因此,所述倾斜角之差的下限值更优选为7°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的值。

此外,所述倾斜角之差的上限值优选为35°以下的值、更优选为20°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第1内部结构为如图5(a)所示那样的弯曲百叶结构时,可以将上述倾斜角θ1替代为倾斜角θ1a而适用。

(5)-3 厚度

此外,图2(b)所示的重叠内部结构40的厚度(膜厚方向中的长度)L3优选为1~4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长度L3为低于1μm的值,则入射光容易直接直射透射,有时难以更稳定地保持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如果所述长度L3为大于40μm的值,则有时扩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也即是说,重叠内部结构的长度过长时,可以预想到在该区域中发生背散射等,导致扩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

因此,重叠内部结构的长度L3的下限值更优选为3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的值。

此外,重叠内部结构的长度L3的上限值更优选为35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的值。

(6)总膜厚

此外,本发明中的光扩散控制膜的总膜厚优选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光扩散控制膜的总膜厚为低于60μm的值,则在内部结构内直射的入射光增加,有时难以显示出光扩散特性。另一方面,如果光扩散控制膜的总膜厚为大于700μm的值,则对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内部结构时,因初始形成的内部结构而导致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扩散,有时难以形成期望的内部结构。

因此,光扩散控制膜的总膜厚的下限值更优选为8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的值。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的总膜厚的上限值更优选为45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的值。

(7)制造方法

具有图2(a)所示的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10'优选通过包括下述步骤(a)~(d)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a)准备包含折射率不同的至少2种聚合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的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步骤

(b)对加工片涂布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从而形成涂布层的步骤

(c)对涂布层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从而在涂布层的下方部分形成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并且在涂布层的上方部分残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的步骤

(d)对涂布层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从而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中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的步骤。

以下,针对所述制造方法,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进行具体说明。

(8)-1 步骤(a):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准备步骤

步骤(a)是准备规定的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步骤。

更具体而言,优选将折射率不同的2种聚合性化合物等在40~8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搅拌从而制成均匀的混合液。

此外,优选以达到期望粘度的方式根据需要进一步添加稀释溶剂,由此得到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溶液。

以下,针对步骤(a)进行更具体说明。

(i)(A)高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1 折射率

折射率不同的2种聚合性化合物当中,折射率高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为(A)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5~1.6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A)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5的值,则与折射率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为(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光扩散特性。另一方面,如果(A)成分的折射率为大于1.65的值,尽管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变大,但有时甚至连与(B)成分在表观上的相容状态都难以形成。

因此,(A)成分的折射率的下限值更优选为1.5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6以上的值。

此外,(A)成分的折射率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6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9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固化之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此外,折射率可以按照例如JIS K0062来进行测定。

(i)-2 种类

此外,(A)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苯甲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甲基苯氧基烷基酯等、或者它们的一部分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而得到的物质等。

此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两者。

此外,作为(A)成分,更优选含有联苯环的化合物,特别地,进一步优选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联苯化合物。

[化1]

(通式(1)中,R1~R10各自独立,R1~R10中的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剩余的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和卤素原子中的任一种取代基)。

[化2]

(通式(2)中,R11为氢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单元数m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可以推测为,作为(A)成分,通过包含具有特定结构的联苯化合物,由此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之间产生规定的差异,使(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的范围,从而能够降低两种成分彼此的共聚性。

此外,能够提高源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折射率,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与源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调节至规定以上的值。

此外,作为通式(1)所示的联苯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优选地举出下述式(3)~(4)所示的化合物。

[化3]

[化4]

(i)-3 含量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中的(A)成分的含量相对于后述(B)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25~4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A)成分的含量为低于25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少,源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宽度与源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宽度相比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良好的光扩散特性。另一方面,如果(A)成分的含量为大于400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多,源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宽度与源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宽度相比变得过大,有时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光扩散特性。

因此,(A)成分的含量的下限值相对于(B)成分100重量份更优选为40重量份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份以上的值。

此外,(A)成分的含量的上限值相对于(B)成分100重量份更优选为300重量份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下的值。

(ii)(B)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i)-1 折射率

(B)成分、即折射率不同的2种聚合性化合物当中折射率低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折射率优选为1.4~1.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B)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4的值,则尽管与(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变大,但有时与(A)成分相容性急剧恶化,难以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如果(B)成分的折射率为大于1.5的值,则与(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期望的光扩散特性。

因此,(B)成分的折射率的下限值更优选为1.4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6以上的值。

此外,(B)成分的折射率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49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8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固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此外,折射率可以按照例如JIS K0062来进行测定。

此外,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折射率之差为低于0.01的值,则入射光在规定的内部结构内出现全反射的角度域变窄,因此有时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变得过窄。另一方面,如果所述折射率之差为过大的值,则有时(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过度恶化,难以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

因此,(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0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此外,(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的上限值更优选为0.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在此所称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固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ii)-2 种类

此外,(B)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侧链上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酰基的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特别地,优选为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在于,只要为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则不仅能够更容易地调节源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源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源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偏差,能够更高效地得到具备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

应予说明,(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两者。

(iii)光聚合引发剂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中,根据期望,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C)成分。

其理由在于,通过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对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高效地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

在此,光聚合引发剂是指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而产生自由基种的化合物。

作为所述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例如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姻-正丁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可以单独使用这些中的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应予说明,作为含有光聚合引发剂时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优选为0.2~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0.5~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1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v)紫外线吸收剂

(iv)-1 种类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优选包含紫外线吸收剂作为(D)成分。

其理由在于,通过包含紫外线吸收剂作为(D)成分,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在规定范围内选择性地吸收规定波长的活性能量射线。

其结果是,能够在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固化不受阻碍的情况下,在形成于膜内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产生弯曲。

在此,现阶段针对紫外线吸收剂使得在形成于膜内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产生弯曲的具体机理尚未充分阐明。

但可以推测为如下所述的机理。

即,可以确认到的倾向是,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越少,则弯曲的角度越小,光扩散特性的范围越窄。

此外,可以确认到,紫外线吸收剂所具有的峰的位置越接近作为高压汞灯的主波长的365nm的波长,则以越少的添加量产生弯曲。

因此,可以推测,通过紫外线吸收剂,由高压汞灯发出的紫外线的波长越受到控制,即由高压汞灯发出的紫外线中的各波长的强度比越是发生变化,则涂布层中朝向膜厚方向下方的聚合行进变得越慢,在聚合已行进一定程度的深度处,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

应予说明,作为使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的因素,可以认为有(A)成分与(B)成分中的折射率差,但对于所述折射率差而言,在计算上不会产生实际能被确认到的程度的弯曲。

此外,(D)成分优选为选自羟基苯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和羟基苯甲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其理由在于,只要是这些紫外线吸收剂,则能够在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更明确地产生弯曲,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扩大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中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即,可以确认到,只要是所具有的峰的位置更接近作为高压汞灯的主波长的365nm的波长的这些紫外线吸收剂,则以少的添加量产生弯曲。

(iv)-2 吸收波长

此外,(D)成分优选对波长330~380nm的光具有吸收峰。

其理由在于,只要(D)成分的吸收峰处于该范围,则能够高效地吸收作为高压汞灯的主波长的365nm的能量,从而对于所得光扩散控制膜能够高效地形成具有弯曲的百叶结构。

另一方面,吸收峰低于330nm的值的紫外线吸收剂大多对365nm的吸收非常小。因此,即使使用这样的紫外线吸收剂,有时也无法在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中形成具有充分的弯曲的百叶结构。

另一方面,吸收峰大于380nm的紫外线吸收剂确实大多也具有365nm的吸收。但是,这样的紫外线吸收剂大多在紫外线区域整体中具有吸收,因此为了获取365nm下的吸收,还需要增加添加量。其结果是,使用吸收峰大于380nm的紫外线吸收剂时,有时光扩散控制膜的固化本身受到阻碍。

因此,(D)成分中的吸收峰更优选为波长335~375n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波长340~370nm的范围内的值。

(iv)-3 含量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中的(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优选为低于2重量份的值(但0重量份除外)。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D)成分的含量为所述范围内的值,能够在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固化不受阻碍的情况下,在形成于膜内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中产生弯曲,由此,能够有效地扩大时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中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即,如果(D)成分的含量为2重量份以上的值,则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固化受到阻碍,有时在膜表面产生收缩褶皱,或者完全不固化。另一方面,如果(D)成分的含量变得过少,则对于形成于膜内的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有时难以产生充分的弯曲。

因此,(D)成分的含量的下限值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更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02重量份以上的值。

此外,(D)成分的含量的上限值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更优选为1.5重量份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以下的值。

(v)其他添加剂

此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范围内,可以适当添加其他添加剂。

作为其他添加剂,可以举出例如抗氧化剂、防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和流平剂等。

应予说明,其他添加剂的含量通常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8)-2 步骤(b):涂布步骤

步骤(b)如图7(a)所示那样,为将所准备的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对加工片2进行涂布从而形成涂布层1的步骤。

作为加工片,可以使用塑料膜、纸中的任一者。

其中,作为塑料膜,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酯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烃系膜;三乙酰基纤维素膜等纤维素系膜、和聚酰亚胺系膜等。

此外,作为纸,可以举出例如玻璃纸、涂覆纸、和层压纸等。

此外,考虑到后述步骤,作为加工片2,优选为对热、活性能量射线而言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膜。

作为这样的膜,上述当中,可以优选地举出聚酯系膜、聚烯烃系膜和聚酰亚胺系膜。

此外,对于加工片,为了在光固化后容易地将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从加工片上剥离,优选在加工片中的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涂布面侧设有剥离层。

所述剥离层可以使用硅酮系剥离剂、氟系剥离剂、醇酸系剥离剂、烯烃系剥离剂等以往公知的剥离剂来形成。

应予说明,加工片的厚度通常优选为25~200μm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作为在加工片上涂布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方法,可以通过例如刀涂法、辊涂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模具涂布法、和凹版涂布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应予说明,此时,涂布层的厚度优选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8)-3 步骤(c):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步骤

步骤(c)如图7(b)所示那样,为:对涂布层1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从而在涂布层1的下方部分形成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20t,并且在涂布层1的上方部分残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1'的步骤。

即,如图7(b)所示那样,对形成于加工片上的涂布层1照射从一个方向观察时为实质上平行的光、且从其他方向观察时可观察到非平行的无规则光的光70'。

这样的光70'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线状光源125来进行照射,此时,从线状光源125的轴方向观察时为实质上平行的光,并且从其他方向观察时可观察到非平行的无规则光。

此外,作为照射光的照射角,如图8所示,以相对于涂布层1的表面的法线的角度为0°时的照射角θx通常优选为-80~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照射角为-80~80°的范围以外的值,则涂布层1的表面处的反射等的影响变大,有时难以充分形成百叶结构。

应予说明,图8中的箭头MD表示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此外,作为照射光,优选使用紫外线。

其理由在于,在电子射线的情况下,聚合速度非常快,因此有时在聚合过程中(A)成分与(B)成分无法充分地进行相分离,难以形成百叶结构。另一方面,与可见光等相比时,在紫外线的情况下,通过其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能够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品种丰富,因此能够拓展(A)成分和(B)成分的选择范围。

此外,作为第1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条件,涂布层表面上的峰照度优选为0.1~3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峰照度为低于0.1mW/cm2的值,则尽管能够充分地确保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但有时难以明确地形成百叶结构。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峰照度为大于3mW/cm2的值,则即使存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但可以推测该区域中的固化反应过度进行,在后述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步骤中,有时难以充分地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

因此,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3mW/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mW/cm2以上的值。

此外,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上限值更优选为2mW/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mW/cm2以下的值。

此外,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优选为5~1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累积光量为低于5mJ/cm2的值,则有时难以使百叶结构充分地从上方朝向下方伸长,或者在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时百叶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所述累积光量为大于100mJ/cm2的值,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的固化过度进行,在后述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步骤中,有时难以充分地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

因此,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的下限值更优选为7mJ/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mJ/cm2以上的值。

此外,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的上限值更优选为50mJ/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mJ/cm2以下的值。

此外,从维持量产性并稳定地形成百叶结构的观点出发,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优选以0.1~10m/分钟的范围内的速度使形成于加工片上的涂布层移动。

特别地,更优选以0.2m/分钟以上的速度进行移动,此外,更优选以3m/分钟以下的速度进行移动。

此外,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步骤从高效地残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的观点出发,优选在有氧氛围下(优选为空气氛围下)实施。

其理由在于,通过在有氧氛围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能够在涂布层的下方部分高效地形成百叶结构,同时利用氧气阻碍的影响,能够在涂布层的上方部分稳定地残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

即,假如在不存在氧的无氧氛围下而非有氧氛围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有时在膜的上部不会残留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而是直至膜的几乎最表面为止连续地形成百叶结构。

应予说明,“有氧氛围下”是指涂布层的上表面与空气等含氧气体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其中,“空气氛围下”是指涂布层的上表面与空气直接接触的条件下。

因此,属于“空气氛围下”的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是,在不实施对涂布层的上表面层压膜、或者进行氮气吹扫之类的特定手段的情况下,在使涂布层的上表面直接露出至空气中的状态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8)-4 步骤(d):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步骤

步骤(d)如图7(c)所示那样,为:对涂布层1进一步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从而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1'中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30的柱结构30s的步骤。

即,如图7(c)所示那样,对在加工片上形成的涂布层1,照射作为照射光的光线的平行度高的平行光60。

具体而言,照射光的平行度优选为10°以下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照射光的平行度为所述范围内的值,能够高效且稳定地形成多个柱状物以相对于膜厚方向为恒定的倾斜角大量排布而得到的柱结构。

因此,平行光的平行度更优选为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的值。

此外,作为第2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条件,涂布层表面上的峰照度优选为0.1~20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峰照度为低于0.1mW/cm2的值,则有时难以明确地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另一方面,如果所述照度为大于20mW/cm2的值,则可以推定固化速度变得过快,有时无法有效地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

因此,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3mW/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mW/cm2以上的值。

此外,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0mW/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mW/cm2以下的值。

此外,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优选为5~3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所述累积光量为低于5mJ/cm2的值,则有时难以使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充分地从上方朝向下方伸长。另一方面,如果所述累积光量为大于300mJ/cm2的值,则有时在所得膜中容易发生着色。

因此,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的下限值更优选为10mJ/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mJ/cm2以上的值。

此外,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布层表面上的累积光量的上限值更优选为200mJ/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0mJ/cm2以下的值。

此外,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优选在无氧氛围下实施。

其理由在于,通过在无氧氛围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能够在通过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得到的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中抑制氧气阻碍的影响从而高效地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

即,假如在氧气氛围下而非无氧氛围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如果以高照度进行照射,则尽管或许能够在表面附近的非常浅的位置处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但有时无法得到光扩散所需要的折射率差。此外,在以低照度进行照射的情况中,受到氧气阻碍的影响,有时无法在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中形成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

应予说明,“无氧氛围下”是指涂布层的上表面不与氧气氛围、或含氧氛围直接接触的条件下。

因此,属于“无氧氛围下”下的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是,例如在将膜层压于涂布层的上表面、或者将空气置换成氮气从而进行氮气吹扫的状态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如上所述,通过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分别形成作为第1内部结构的百叶结构和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各内部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倾斜角的组合。

即,仅通过适当调节各个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照射角,就能够容易地调节各内部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倾斜角的组合。

(9)其他方式

针对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主要举出图2(a)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1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中的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不限定于此。

例如,可以为如图1所示那样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10。

此外,也可以为如图9(a)所示那样第1内部结构20和第2内部结构30均为柱结构(20s、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

所述光扩散控制膜10''如图9(b)所示那样,更优选为构成其第1内部结构20的柱状物具有弯曲部的弯曲柱结构20s'。

此外,也可以为如图9(c)所示那样的第1内部结构20是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排列有折射率相对高的薄片状物而得到的规定的内部结构20u、且第2内部结构30是柱结构30s的光扩散控制膜10'''。

所述光扩散控制膜10'''如图9(d)所示那样,更优选为构成其第1内部结构20的薄片状物具有弯曲部的规定的弯曲内部结构20u'。

应予说明,如图9(a)~(d)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的详细情况以图2(a)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的详细情况为准。

2.光扩散控制板

(1)光扩散特性

本发明中的光扩散控制板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上所述的在膜内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并且如图10(a)~(c)所示那样,存在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其中,

在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上,预想有垂直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并且对于对光扩散控制板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将与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的法线平行的角度定义为0°的情况中,

将对垂直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的交点入射入射角θy=θ'y=0°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0(cd/m2),

将沿着第1方向D1在-30~30°(θ'y=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θy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1(cd/m2),

将沿着第2方向D2在0~30°(θy=0°)的范围中改变入射角θ'y并对垂直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的交点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2(cd/m2),此时,

如图11(a)~(b)所示那样,L0、L1和L2通常满足下述关系式(1)和(2),

L1≥0.25×L0 (1)

L2≥0.25×L0 (2)。

其理由在于,通过满足关系式(1)和(2),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不仅在横向方向上,还在纵向方向上也能够得到宽视野角。

即,如果L1的值为低于0.25×L0的值,则即使在入射角θy小于30°的情况中,也难以在投影屏的正面方向上使光充分地扩散,因此难以应用于入射角θy采用大的值的大画面。

此外,同样地,如果L2的值为低于0.25×L0的值,则即使在入射角θ'y小于30°的情况中,也难以在投影屏的正面方向上使光充分地扩散,因此难以应用于入射角θ'y采用大的值的大画面。

因此,更优选满足下述关系式(1')和(2'),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关系式(1'')和(2'')。

应予说明,L0、L1、L2和后述的L3(-30)是指在光扩散控制板的正面方向上测定的亮度。

此外,亮度的测定方法在实施例中记载。

此外,图10(a)为光扩散控制板的俯视图,图10(b)为沿着箭头X方向观察图10(a)的光扩散控制板得到的侧视图,图10(c)为沿着箭头Y方向观察图10(a)的光扩散控制板得到的侧视图。

L1≥0.3×L0 (1')

L2≥0.3×L0 (2')

L1≥0.35×L0 (1'')

L2≥0.35×L0 (2'')。

应予说明,本发明中,第1方向D1可以在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上任意选取。

因此,第1方向D1和与其垂直的第2方向D2的组合可以在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内的方位角360°当中无限地选择,只要其中1个组合满足关系式(1)和(2)的情况即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通过使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为与构成光扩散控制板的光扩散控制膜中的出射极性方向(PD)相同的方向、或者其附近的方向,容易满足关系式(1)和(2)。

此外,入射角θy的正负如图10(b)所示那样,从0°的状态起入射角沿着第1方向D1扩大的情况为正,入射角沿着其反方向扩大的情况为负。

同样地,入射角θ'y的正负如图10(c)所示那样,从0°的状态起入射角沿着第2方向D2扩大的情况为正,入射角沿着其反方向扩大的情况为负。

此外,优选的是,将沿着第2方向D2对作为沿着表面的方向的垂直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的交点入射入射角为-30°的光时的扩散光的亮度记作L3(-30°)(cd/m3)时,L3(-30°)满足下述关系式(3),

L3(-30°)<0.7×L0 (3)。

其理由在于,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投影屏的用途也没有任何限制,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即,投影屏通常对于横向方向而言需要在左右两个方向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但对于纵向方向而言,只要上下中任意一个方向中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则能够充分实用化。

即,例如用作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的横向长的长方形状的数字标牌时,以使D1与横向方向一致、且D2与纵向方向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扩散从上方入射的光的朝向来设置投影屏。

并且,通过将成为光源的投影仪设置在投影屏的左右中央、且比上下中央更靠近上方的位置,能够从投影屏的正面、左右和下方目视辨认。

相反,如果想要使从不需要的角度入射的光也进行扩散,则存在显示图像的明亮度容易降低的倾向。

但是,只要进一步层叠光扩散控制膜,则也能够使从所有角度入射的光扩散。

从上述理由出发,更优选满足下述关系式(3'),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关系式(3''),

L3(-30°)<0.5×L0 (3')

L3(-30°)<0.2×L0 (3'')。

此外,从相同的理由出发,L3(-30°)更优选满足下述关系式(4)~(6)。

L3(-30°)<L1(30°) (4)

L3(-30°)<L1(-30°) (5)

L3(-30°)<L2(30°) (6)。

此外,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板中,入射角为0°时的透射增益为0.8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透射增益为0.8以上的值,能够有效地保持所显示的图像的明亮度,同时能够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即,如果仅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则即使在微颗粒分散型的光扩散膜的情况中,也能够实现。

或者,即使在随意层叠5片以上的多个光扩散控制膜的情况中,也能够实现。

然而,这些情况中,为扩散而提供的入射光的角度、扩散光的出射方向等不受控制,导致使有限的入射光过剩地扩散,产生显示图像变暗的问题。

因此,从抑制这样的问题的观点出发,入射角为0°时的透射增益更优选为1.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9以上的值。

另一方面,如果透射增益过大,则光扩散特性的范围变得过窄,难以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进而有时难以满足关系式(1)和(2)。

因此,入射角为0°时的透射增益的上限值优选为5以下的值、更优选为3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的值。

应予说明,透射增益是示出由光扩散控制板扩散的正面方向的光的强度与完全扩散的情况相比相对强度的程度的指标。

此外,透射增益的测定方法在实施例中记载。

(2)方式

此外,优选的是,光扩散控制板层叠有多个光扩散控制膜,并且该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片数为4片以下。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图像模糊的发生,并且能够在不使制造效率过度降低的情况下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即,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将规定的光扩散控制膜以规定的方式进行层叠,反复进行将由某个内部结构扩散的扩散光由下一内部结构扩散,其结果是,可以得到作为投影屏而言良好的光扩散特性。

此外,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可以为利用粘合剂进行的层叠、利用粘接剂进行的层叠、利用自粘合性而不使用任何物质的层叠等任意层叠方法,特别优选为利用粘合剂进行的层叠。

此外,作为适合使用的粘合剂,可以举出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橡胶系、环氧系、硅酮系、聚酯系等,作为粘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2~20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50μm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作为光扩散控制膜,使用如图2(a)、图5(a)和图9(a)~(d)所示那样具有柱结构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类型的光扩散控制膜时,优选的是,多个光扩散控制膜以从投影仪入射的光对各个光扩散控制膜由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柱结构侧入射的方式进行层叠。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使从投影仪入射的光更均匀地扩散。

即,光由柱结构侧垂直入射时,可以高效地得到宽扩散区域,另一方面,从百叶结构侧入射时,首先引起线状的各向异性扩散,接着,仅与柱结构的扩散区域重叠的部分的光以圆形各向同性扩散,因此有时难以稳定地扩大光扩散特性的范围。

此外,作为光扩散控制膜,使用如图2(a)、图5(a)和图9(a)~(d)所示那样具有柱结构作为第2内部结构的类型的光扩散控制膜时,如图4所示那样,优选的是,多个光扩散控制膜为构成相同的第1~第3光扩散控制膜,并且以第1~第3光扩散控制膜中的出射极性方向(PD)称为各自不同的朝向的方式进行层叠。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如在“光扩散控制膜”的项目中使用图4说明的那样,能够使投影屏面内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如图4所示那样,优选的是,将投影屏与铅直方向平行地设置时,由从投影仪入射的光入射一侧起按顺序层叠有出射极性方向(PD)朝向下方的第1光扩散控制膜、出射极性方向(PD)朝向横向的第2光扩散控制膜、和出射极性方向(PD)与第2光扩散控制膜为相反朝向的第3光扩散控制膜。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如在“光扩散控制膜”的项目中使用图4说明的那样,能够在投影屏中的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中,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有效地扩散。

此外,优选的是,在第3光扩散控制膜中与层叠有第2光扩散控制膜的一侧的相反侧上,进一步层叠如图1所示那样仅具有柱结构作为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作为第4光扩散控制膜。

其理由在于,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使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进一步均匀地扩散。

此外,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优选为186~36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如果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为低于186μm的值,则所使用的光扩散控制膜的膜厚变得过薄,用作投影屏时,有时无法得到均匀的扩散光。另一方面,如果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为大于3600μm的值,则有时无法对焦而图像模糊、或者亮度降低。

因此,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55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15μm以上的值。

此外,光扩散控制板的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200μm以下的值。

3.其他层叠物

此外,构成投影屏时,从支承光扩散控制板从而提高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光扩散控制板的入射侧层叠基材膜。

作为所述基材膜,优选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聚芳酯、聚醚砜、非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应予说明,基材膜的厚度通常优选为0.5~10mm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2~8mm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对光扩散控制板层叠基材膜可以为利用粘合剂进行的层叠、利用粘接剂进行的层叠、利用自粘合性而不使用任何物质的层叠等任意层叠方法,特别优选为利用粘合剂进行的层叠。

此外,从防止外光在目视辨认者侧发生反射的观点出发,可以在光扩散控制膜的目视辨认者侧层叠防反射膜、或者层叠用于将投影屏固定于窗户等被粘物上的粘合剂层。

应予说明,以背投屏的形式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只要至少具备光扩散控制板即可,根据需要适当层叠上述基材膜、防反射膜、粘合剂层等即可。

另一方面,以正投屏的形式构成本发明的投影屏时,只要至少具备光扩散控制板和反射板即可,根据需要适当层叠上述基材膜、防反射膜、粘合剂层等即可。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1.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内,容纳重均分子量9,200的聚丙二醇(PPG)1摩尔和相对于其而言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摩尔、和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2摩尔后,按照常规方法使其反应,从而得到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应予说明,聚丙二醇和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按照下述条件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值。

・GPC测定装置:东曹(株)制,HLC-8020

・GPC柱 :东曹(株)制(以下按照通过顺序记载)

TSK 保护柱 HXL-H

TSK 凝胶 GMHXL(×2)

TSK 凝胶 G2000HXL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2.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制备

接着,对所得作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100重量份,添加作为(A)成分的上述式(3)所示的分子量268的丙烯酸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酯(新中村化学(株)制,NK Ester A-LEN-10)150重量份、和作为(C)成分的2-羟基-2-甲基苯丙酮20重量份(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为8重量份)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

应予说明,(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使用阿贝折射仪(ATAGO(株)制,阿贝折射仪DR-M2,Na光源,波长589nm),按照JIS K0062测定,其结果是分别为1.58和1.46。

3.涂布步骤

接着,将所得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对实施了剥离处理的作为加工片的膜状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进行涂布,形成膜厚为200μm的涂布层。

4.第1紫外线照射

接着,如图7(b)所示那样,使用线状光源,以图8所示的照射角θx达到几乎15°的方式对涂布层1照射从线状光源的轴方向观察时为实质上平行的光、且从其他方向观察时可观察到非平行的无规则光的光。

此时的峰照度为1.12mW/cm2,累积光量为22.8mJ/cm2,灯高度为500mm,涂布层的移动速度为0.2m/分钟。

5.第2紫外线照射

接着,经过第1紫外线照射步骤后,利用厚度为38μm的具有紫外线透射性的剥离膜(Lintec(株)制,SP-PET382050)对涂布层的露出面侧进行层压,从而形成无氧氛围下的状态。

接着,如图7(c)所示那样,使用中心光线平行度被控制在±3°以内的紫外线点平行光源(JATEC(株)制),以图8所示的照射角θx达到几乎0°的方式从与第1紫外线照射步骤相同一侧越过剥离膜对涂布层照射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得到总膜厚为200μm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

此时的峰照度为1.18mW/cm2,累积光量为24.1mJ/cm2,灯高度为240mm,涂布层的移动速度为0.2m/分钟。

应予说明,上述峰照度和累积光量通过将安装有光接收器的紫外线计(EYE GRAPHICS(株)制,EYE紫外线累积照度计UVPF-A1)设置于涂布层的位置来测定。

此外,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膜厚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宝制作所(株)制,TELCLOCK PG-02J)来测定。

此外,将所得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表面垂直的面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的示意图示于图12(a),其截面照片示于图12(b)。

此外,如图12(a)所示那样,百叶结构的长度L1为113μm,其倾斜角θ1为13°。

此外,柱结构的长度L2为93μm,倾斜角θ2为0°。

此外,存在源自柱结构的柱状物的前端与源自百叶结构的板状物的前端附近处相接触而得到的重叠内部结构,其长度L3为6μm。

此外,重叠内部结构中的θ1-θ2的值为13°。

应予说明,光扩散控制膜的切断使用剃刀进行,截面的照片的拍摄使用数字显微镜(KEYENCE(株)制,VHX-2000)通过反射观察来进行。

此外,图12(a)的示意图中,百叶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用实线表示,柱结构中的柱状物用点划线表示(以下相同)。

6.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

评价所得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

即,在被加工片与剥离膜夹持的状态下,在所得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剥离膜表面上设置粘合剂层,对厚度为1.1mm的钠玻璃进行贴合,制成评价用试验片。

接着,使用锥光镜(autronic-MELCHERS GmbH公司制),如图13(a)所示那样,从试验片的玻璃侧、即柱结构侧对膜表面入射入射角θy为0°的光。所得锥光镜图像示于图13(b)。

7.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制造

此外,制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作为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

即,对于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不实施第1紫外线照射,第2紫外线照射在不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将照射角改变为0°、峰照度改变为1.24mW/cm2、累积光量改变为29.6mJ/cm2来进行,其后,在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照射照射角为随机的散射光从而使其完全固化,除此之外,以与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此外,所得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特性为简单的各向同性扩散。

8.背投屏的制造

接着,层叠多片所得光扩散控制膜从而制成光扩散控制板,并且在所得光扩散控制板上层叠基材膜从而制成背投屏。

即,如图15(a)所示那样,从厚度1.1mm的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12(a)~(b)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得到钠玻璃板/透明粘合剂层/光扩散控制板(光扩散控制膜的层叠体)/透明粘合剂层/基材膜层叠体(=钠玻璃板/透明粘合剂层/背投屏层叠体)。

应予说明,作为基材膜,使用厚度为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此外,钠玻璃板被预想为背投屏的被粘物,为层叠体的构成要素。

9.背投屏的光扩散特性

(1)使入射角变化时的光扩散特性

对所得试验片,评价使入射角变化时的光扩散特性。

即,将所得钠玻璃板/透明粘合剂层/背投屏层叠体作为直接评价用试验片。

接着,使用锥光镜(autronic-MELCHERS GmbH公司制),如图15(a)所示那样,从试验片中的下侧、即基材膜侧,将纸面左右方向的入射角θy改变为-30°、-20°、-10°、0°、10°、20°、30°,同时对试验片入射光。

此外,同样地,针对纸面垂直方向的入射角θ'y,也改变为-30°、-20°、-10°、0°、10°、20°、30°,同时入射光。

并且,如图15(a)所示那样,从上侧观察试验片时的锥光镜图像示于图15(b),并且从屏幕的正面方向测定与各入射角对应的扩散光而得到的亮度、即各锥光镜图像的坐标系中的原点的亮度(cd/m2)示于表1。

应予说明,亮度通过锥光镜测定。

(2)透射增益

此外,对所得试验片,从基材侧对屏幕表面入射入射角θy=θ'y=0°的垂直的光,测定透射增益。

即,首先,对试验片从光源入射入射角θy=θ'y=0°的垂直的光,通过锥光镜测定正面亮度,得到试验片的正面亮度(cd/m2)。

接着,使用照度计(日置电气(株)制,LUX HiTESTER 3423)测定光源的照度后,将所得照度除以π,算出完全扩散光的正面亮度(cd/m2)。

接着,将试验片的正面亮度(cd/m2)除以完全扩散光的正面亮度(cd/m2),算出透射增益(-)。将所得结果示于表1。

(3)扩散光的明亮度

此外,对所得试验片,从屏幕的射出侧正面目视确认从基材侧对屏幕表面入射入射角θy=θ'y=0°的垂直的光时的扩散光的明亮度。

并且,与对市售的背投屏在相同的条件下入射光时的扩散光的明亮度进行对比,按照下述基准进行评价。将所得结果示于表1。

此时,作为市售的背投屏,使用作为通过含有微颗粒而使光扩散的类型的背投屏的三菱制纸(株)制的saivis MRPS-W100。

◎:与市售的背投屏相比极为明亮

○:与市售的背投屏相比较为明亮

△:与市售的背投屏相比为同等明亮度

×:与市售的背投屏相比更暗。

(4)使用投影仪的图像评价

此外,对所得试验片,使用投影仪,从不同的角度入射用于显示特定图像的光,通过目视评价图像的品质。

即,如图16所示那样,在投影仪的正面以与投影仪的距离达到1m的方式配置试验片。

此时,以来自投影仪的光从基材膜侧入射的朝向配置试验片。

接着,将来自投影仪的光对屏幕表面以入射角达到θy=θ'y=0°的方式入射,从试验片的出射侧正面通过目视确认试验片上投影的图像,按照下述基准进行评价。将所得结果示于表1,并将此时得到的照片示于图17(a)。

此外,将试验片的位置与屏幕表面平行地横向错开,将来自投影仪的入射光对屏幕表面以入射角达到θy=-20°、θ'y=0°的方式入射,从试验片的出射侧正面通过目视确认试验片上投影的图像,按照下述标准进行评价。将所得结果示于表1,并将此时得到的照片示于图17(b)。

进一步,将试验片的位置与屏幕表面平行地横向错开,将来自投影仪的入射光对屏幕表面以入射角达到θy=-30°、θ'y=0°的方式入射,从试验片的出射侧正面通过目视确认试验片上投影的图像,按照下述标准进行评价。将所得结果示于表1,并将此时得到的照片示于图17(c)。

此外,由图17(a)~(c)可知,θy=0、-20、-30°中的任意情况中,试验片表面上投影的图像中的明暗不均匀极少,并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在θy=0、-20、-30°下试验片上投影的所有图像中,通过目视观察到的面内亮度均匀,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〇:在θy=0、-20、-30°下试验片上投影的图像当中的2个中,通过目视观察到的面内亮度均匀,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在θy=0、-20、-30°下试验片上投影的图像当中的1个中,通过目视观察到的面内亮度均匀,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在θy=0、-20、-30°下试验片上投影的所有图像中,通过目视观察到的面内亮度不均匀,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如图18(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9所示的具有弯曲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图12(a)~(b)所示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18(b)和表1。

应予说明,对于图19所示的具有弯曲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备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时,进一步添加作为(D)成分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BASF(株)制,TINUVIN 384-2)0.5重量份(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如图20(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9所示的具有弯曲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0(b)和表1。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如图21(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19所示的具有弯曲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1(b)和表1。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如图22(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2(b)和表1。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如图23(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3(b)和表1。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如图24(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25(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4(b)和表1。

应予说明,对于图25(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不实施第1紫外线照射,第2紫外线照射在不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将照射角改变为15°、峰照度改变为1.19mW/cm2、累积光量改变为27.5mJ/cm2来进行,其后,在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照射照射角为随机的散射光从而使其完全固化,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实施例8]

实施例8中,如图26(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27(a)~(b)所示的具有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6(b)、图28(a)~(c)和表2。

此外,由图28(a)~(c)可知,θy=0、-20、-30°中的任意情况中,试验片表面上投影的图像中的明暗不均匀极少,并且图像在实用上充分明亮。

应予说明,对于图27(a)~(b)所示的具有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作为第1紫外线照射,将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在照射角20°、峰照度1.05mW/cm2、累积光量21.4mJ/cm2的条件下实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实施例9]

实施例9中,如图29(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30(a)~(b)所示的具有弯曲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29(b)和表2。

应予说明,对于图30(a)~(b)所示的具有弯曲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备光扩散控制膜用组合物时,进一步添加作为(D)成分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BASF(株)制,TINUVIN 384-2)0.5重量份(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计量(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

此外,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作为第1紫外线照射,将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在照射角20°、峰照度1.05mW/cm2、累积光量21.4mJ/cm2的条件下实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实施例10]

实施例10中,如图31(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1(b)和表2。

[实施例11]

实施例11中,如图32(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27(a)~(b)所示的具有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2(b)和表2。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中,如图33(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30(a)~(b)所示的具有弯曲柱-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3(b)和表2。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中,如图34(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4(b)和表2。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如图35(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5(b)和表3。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如图36(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单独使用图14(a)~(b)所示的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无、PD:无),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6(b)、图37(a)~(c)和表3。

此外,由图37(a)~(c)可知,特别是θy=0、-20°时,通过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得到的光扩散特性的范围窄,因此边缘部分变暗。

[比较例3]

比较例3中,如图38(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39(a)~(b)所示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无)、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无)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38(b)、图40(a)~(c)和表3。

此外,由图40(a)~(c)可知,即使在θy=0°的情况下,扩散光的均匀性也低,产生明暗不均匀。此外可知,θy=-20、-30°时,光扩散特性的范围窄,因此左右方向中的单侧变暗。

应予说明,对于图39(a)~(b)所示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使涂布层的膜厚达到165μm,第1紫外线照射在照射角为0°、峰照度为2.55mW/cm2、累积光量为39.2mJ/cm2的条件下实施,不实施第2紫外线照射,代替其的是在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照射照射角为随机的散射光从而使其完全固化,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比较例4]

比较例4中,如图41(a)所示那样,作为光扩散控制板,使用从钠玻璃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图42(a)~(b)所示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图39(a)~(b)所示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无)、相同的光扩散控制膜(ID:●、PD:无)而得到的层叠体,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背投屏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示于图41(b)、图43(a)~(c)和表3。

此外,由图43(a)~(c)可知,尽管光扩散特性的范围扩大,但在θy=0、-20、-30°中的任意情况中,扩散光的均匀性均低,产生明暗不均匀。

应予说明,对于图42(a)~(b)所示的仅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在制造光扩散控制膜时,使涂布层的膜厚达到165μm,第1紫外线照射在照射角为15°、峰照度为2.42mW/cm2、累积光量为37.0mJ/cm2的条件下实施,不实施第2紫外线照射,代替其的是在层压剥离膜的状态下照射照射角为随机的散射光从而使其完全固化,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图12(a)~(b)所示的具有百叶-柱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相同的方式制造。

[表1]

[表2]

[表3]

工业实用性

如上述详细描述地,根据本发明,使用包含在膜内部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膜的光扩散控制板,并且将在沿着所述光扩散控制板的表面特定的垂直的2个方向上使入射光的入射角发生变化时的光扩散特性规定在规定的范围中,由此能够得到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中的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的光有效地扩散、即使在应用于大画面的情况中也具有宽视野角的投影屏。

因此,本发明的投影屏可以期待显著有助于投影屏的高品质化。

附图标记说明

1:涂布层、1':未形成内部结构的区域、2:加工片、10、10'、10''、10''':光扩散控制膜、11: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12: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14: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16:弯曲部、20:第1内部结构、20s:柱结构、20s':弯曲柱结构、20t':弯曲百叶结构、20u: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排列有折射率相对高的薄片状物而得到的规定的内部结构、20u':具有弯曲部的规定的弯曲内部结构、30:第2内部结构、30s:柱结构、40:重叠内部结构、50:光扩散层、60:平行光、70':从一个方向观察时为实质上平行的光、且从其他方向观察时可观察到非平行的无规则光的光、125:线状光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