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9681发布日期:2018-08-28 22:1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公知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体,其具有加热源;加压部件,其与该旋转体的表面形成压接部;和入口引导件,该定影装置使所述压接部(相当于夹持部)夹持着输送在与入口引导件(相当于引导部)接触的同时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使以静电形式附着形成于该记录材料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于该记录材料上。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上设置有充电机构(电极(corotron)型电晕充电器),该充电机构使所述旋转体的表面带与所述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并且,所述定影装置通过设置所述充电机构来抑制静电偏移(electrostaticoffset)的发生。

然而,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存在如下担忧:由充电机构放电而产生的离子到达入口引导件而使入口引导件带电。其结果,当被输送的介质与带电的入口引导件(引导部)接触时,存在介质带电而使介质无法被引导至压接部(夹持部)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能够抑制由于引导部带电所引起的介质的引导不良的发生,其中,引导部是通过为了抑制静电偏移的发生而使加热体带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的充电部而带电的。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体、加压体、热源、引导部、温度检测部和充电部。加热体被设为筒状,其边旋转,边对形成有调色剂图像被输送的介质进行加热。加压体被设为筒状,其边旋转边与所述加热体一起形成夹持部,并且在所述夹持部夹持着介质来对介质进行加压。热源将用于所述加热体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的热量施加给所述加热体。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夹持部配置于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被输送的介质向所述夹持部进行引导。温度检测部与所述加热体相向而配置,对所述加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充电部隔着所述温度检测部配置于所述引导部的相反一侧,其为通过放电而使所述加热体带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的电极型的充电部,该充电部具有放电电极和围绕壁,其中,所述放电电极对着所述加热体进行放电;所述围绕壁支承所述放电电极的同时围绕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一起形成电场。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形成部,其在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和上述的定影装置,其将通过所述形成部而形成于所述介质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2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和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结构要素的关系的框图。

图3a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3b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的横向剖面图。

图3c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加热带的局部剖面图。

图3d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充电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3e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电晕充电装置的充电装置主体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3f是沿图3e中的3f-3f剖切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图3g是沿图3e中的3g-3g剖切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图3h是表示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将充电装置主体从定影装置主体拆下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i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两端侧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和定影动作时的加热带的带电分布一同表示的、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图5是和在充电装置主体的周围于定影动作时所产生的空气流一同表示的、其他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图6是和在充电装置主体的周围于定影动作时所产生的空气流一同表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参照图1)的整体结构和图像形成动作、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定影装置60(参照图3a和图3b)的结构和定影动作、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及变形例,按照这些的记载顺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将由图中的箭头fr和箭头rr所示的方向分别设为装置纵深方向的近前侧和远方侧,将由箭头r和箭头l所示的方向分别设为装置宽度方向的右侧和左侧,将由箭头u和箭头lo所示的方向分别设为装置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从装置纵深方向的近前侧观察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侧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进行说明。

下面,边参照图1边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为包括供纸盒20、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转印装置40、输送装置50、定影装置60和控制部cu而构成的电子照相方式的装置。

供纸盒20具有收装介质s的功能。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具有进行充电、曝光、显影的各工序来形成保持于后述的带tb的调色剂图像的功能。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由分别形成不同颜色(y(黄色)、m(品红)、c(青色)、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单色单元31y、31m、31c、31k构成。各单色单元31y、31m、31c、31k分别具有感光体pc、充电装置32、曝光装置34、显影装置36和清洁装置38。

感光体pc形成为鼓状且构成为,边承载通过曝光装置34而形成的潜像,边由驱动源(图示省略)驱动而从正面侧来看顺时针旋转。充电装置32具有由电源(图示省略)施加电压而使感光体pc带电的功能。显影装置36具有使用调色剂(图示省略)将通过曝光装置34而形成于感光体pc的潜像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的功能。清洁装置38具有将残留于感光体pc的残留调色剂(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带tb之后未被转印而是仍然附着于感光体pc的剩余的调色剂)从感光体pc除去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示省略)的带电量的平均值(平均带电量)为正极性。

构成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的感光体pc以外的各结构要素从正面侧来看,按照充电装置32、显影装置36、除电装置(图示省略)和清洁装置38的顺序顺时针配置于感光体pc的周围。曝光装置34在感光体pc中的、充电装置32和显影装置36之间形成潜像。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单色单元31y以外的构成单色单元31m、31c、31k的各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

转印装置40具有环状的带tb,并具有如下功能:使通过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沿图1中的箭头x方向回旋的带tb,而使保持于带tb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介质s。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和转印装置40的组合称为形成部30a。这样一来,可以说形成部30a具有将调色剂图像形成于介质s的功能。

输送装置50具有将收装于供纸盒20的介质s沿输送路径(图1中的双点划线p)进行输送的功能。此外,图1中的箭头y表示介质s的输送方向。

定影装置6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40被二次转印到介质s的调色剂图像、即通过形成部30a而形成于介质s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介质s的功能。后面会对定影装置60进行叙述。

控制部cu具有控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要素的功能(参照图2)。对于控制部cu的功能,将在后述的图像形成动作和定影动作的说明中进行说明。

接着,边参照图1和图2,边对由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从外部装置(参照图2)接收到图像数据的控制部cu使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要素动作。

当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动作时,在各单色单元31y、31m、31c、31k中,充电装置32使感光体pc带电,曝光装置34对感光体pc进行曝光(在感光体pc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36将感光体pc的潜像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其结果,在各感光体pc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接着,当转印装置40和输送装置50动作时,通过调色剂图像形成部3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带tb。另外,与被一次转印到带tb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位置(参照图1中的附图标记z的位置)的时刻相适配,被收装于供纸盒20的介质s由输送装置50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带tb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介质s。被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由输送装置50向定影装置60输送。

接着,定影装置60动作,当被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通过形成部30a而在介质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被输送到定影装置60时,介质s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于介质s(在介质s上形成图像)。

然后,被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由输送装置50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外,由此,图像形成动作结束。

接着,边参照图3a~图3i和图4(主要参照图3b),边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定影装置6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b所示,定影装置60包括加热带61(加热体的一例)、一对带轮pl(参照图3a、图3i等)、加压辊62(加压体的一例)、热源63、弯曲部件64、引导部65、温度传感器66(温度检测部的一例)、电晕充电装置68、送风扇69(送风部的一例)、壳体hg(参照图3a、图3h等)和一对侧板(图示省略)而构成。加热带61、加压辊62和构成热源63的后述的感应线圈63a分别形成为长条形,在使这些的长方向彼此沿着装置纵深方向的状态下被定位于一对侧板。并且,定影装置60形成为长条形,在使其长方向沿着装置纵深方向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

加热带61具有如下功能:边旋转边对通过形成部30a而形成于介质s的调色剂图像(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和介质s进行加热。如图3b所示,加热带61为筒状的带、即环状的带。

加热带61构成为,在由后述的热源63施加热量的同时,通过加压辊62而从动地旋转。在此,图3b中的箭头a表示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并且,加热带61构成为,与加压辊62一起在后述的夹持部n夹持由输送装置50输送的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并进行加压。其结果,加热带61构成为,边旋转边与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接触来对介质s进行加热,并且与加压辊62一起对介质s进行加压,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介质s。

在此,作为一例,加热带61具有下面这样的层结构。即,如图3c所示,加热带61具有由发热层61a、弹性层61b和离型层61c构成的三层结构。作为一例,发热层61a为金属层,该发热层61a的内侧的表面构成加热带61的内周面。并且,发热层61a具有被后述的热源63的感应线圈63a电磁感应而发热的功能。弹性层61b整周覆盖发热层61a的外周面。作为一例,弹性层61b由具有弹性的绝缘性的pfa(氟树脂)形成。并且,弹性层61b具有使加热带61容易弹性变形的功能。作为一例,离型层61c为由氟树脂形成的绝缘层,其整周覆盖弹性层61b的外周面。并且,离型层61c具有在定影动作时调色剂与之接触的情况下调色剂不容易附着的功能。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带61(的离型层61c)具有通过与介质s的接触而容易带负极性的电的性质(带电序列的关系)。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使用平均带电量为正极性的调色剂时,形成于介质s的调色剂附着于加热带61而容易发生偏移。此外,发热层61a通过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的框架(图示省略)连接而接地。

如图3a、图3h和图3i所示,一对带轮pl被嵌入于加热带61的两端的部分。并且,各带轮pl分别通过被嵌入其中的轴(图示省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对侧板。各带轮pl在径向的整个圆周范围内比加热带61从加热带61的外周突出(参照图3a等)。并且,一对带轮pl构成为,与伴随着绕轴的旋转而沿轴向移动的加热带61的两端接触来抑制加热带61的蛇行。

加压辊62形成为筒状,具有如下功能:与加热带61一起夹持通过形成部30a而形成于介质s的调色剂图像(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和介质s的同时进行加压。如图3b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来看,加压辊62配置于加热带61的右侧。另外,在加压辊62与加热带61一起形成夹持部n的状态(参照图3b)下,加压辊62在通过其左侧部分使加热带中的右侧部分凹进的状态下与加热带61接触。并且,上述的夹持部n表示由加热带61和加压辊62形成的、加热带61和加压辊62的接触部分。此外,加压辊62构成为,由驱动源(图示省略)驱动而旋转。伴随于此,加压辊62构成为,使加热带61从动于其而旋转。在此,图3b中的箭头b表示加压辊62的旋转方向。

热源63具有将用于加热带61加热介质s的热量施加给加热带61的功能。如图3b所示,作为一例,热源63包括感应线圈63a和交流电源63b而构成。从正面侧来看,感应线圈63a与加热带61的左侧(隔着加热带61与配置加压辊6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周相向而配置。即,从正面侧来看,感应线圈63a形成为圆弧状。当从别的视角来观察时,热源63(的感应线圈63a)与加热带61的外周中的、比夹持部n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比后述的充电装置主体70靠上游侧的部分相向。此外,感应线圈63a构成为,当由交流电源63b施加交流电压时,通过电磁感应来对加热带61进行加热。

弯曲部件64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与加压辊62一起夹持加热带61来使加热带61和加压辊62形成夹持部n。如图3b所示,弯曲部件64在隔着加热带61配置于加压辊62的相反一侧的状态下与加热带61的内周接触。另外,弯曲部件64中的与加热带61的内周接触的部分朝向加压辊62,呈弯曲状凹陷。此外,弯曲部件64被定位于上述的一对侧板。

引导部65具有将通过输送装置50沿输送路径p被输送的介质s向夹持部n进行引导的功能。如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65为其顶端侧相对于装置高度方向从加压辊62侧向加热带61侧倾斜而配置的板。另外,引导部65配置于加压辊62的下侧。即,如图3b所示,引导部65相对于夹持部n配置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图中的箭头y方向)的上游侧。

温度传感器66具有检测加热带61的温度的功能。作为一例,如图3b所示,温度传感器66配置于加热带61的下侧,与加热带61(的外周)相向。此外,被温度传感器66所检测到的温度(与温度相关的数据)以规定的周期被发送给控制部cu。

电晕充电装置68具有通过放电而使加热带61(的离型层61c)带与调色剂(的平均带电量)相同极性的电、即带正极性的电的功能。如图3b所示,电晕充电装置68包括充电装置主体70(带电部的一例)和电源ps而构成。充电装置主体70具有电极型结构,其通过由电源ps施加电压而使其产生电晕放电现象,来使加热带61带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主体70形成为长条形(参照图3a和图3d),作为一例,其在使其长方向沿着加热带61的长方向(旋转轴方向)的状态下(参照图3a),在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比感应线圈63a靠下游侧且比温度传感器66靠上游侧的位置与加热带61的外周相向而配置。当从别的视角来观察时,充电装置主体70与加热带61的外周中的、比夹持部n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比温度传感器66靠上游侧的部分相向。再从别的视角来观察时,如图3b所示,充电装置主体70隔着温度传感器66配置于引导部65的相反一侧。此外,后述的电源ps的接地端子(图示省略)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的框架(图示省略)而接地。

如图3b和图3d~图3g所示,充电装置主体70包括放电电极72和围绕壁74而构成。作为一例,放电电极72为长条形的金属板,且其短方向的一端侧形成为在整个长方向上等间隔形成的锯齿形状(参照图3d~图3f)。当从别的视角来观察时,放电电极72为由沿自身的长方向、即沿加热带61的长方向排列且朝向加热带61的多个针电极构成的电极。作为一例,围绕壁74为在放电电极7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成对地沿放电电极72的长方向配置的长条形的部件(参照图3b、图3d、图3f和图3g)。作为一例,围绕壁74由一对屏蔽部件74a和一对绝缘部件74b构成。一对屏蔽部件74a具有如下功能:分别与电源ps的接地端子(图示省略)连接,与电源ps的输出端子(图示省略)连接,从而与被施加与调色剂(的平均带电量)相同极性的电压的放电电极72之间形成电场。与此相对,一对绝缘部件74b具有如下功能:两者分别配置于一方的屏蔽部件74a和放电电极72之间,以及另一方的屏蔽部件74a和放电电极72之间,被固定于各屏蔽部件74a的同时,夹持着放电电极72来支承放电电极72。此外,如上所述,可以说围绕壁74以围绕放电电极72的方式配置。另外,一对绝缘部件74b如其名而具有绝缘性。

在此,当从别的视角来观察围绕壁74时,可以将围绕壁74分为比放电电极72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和靠下游侧的部分。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围绕壁74中的比放电电极72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称为上游侧部分80,将围绕壁74中的比放电电极72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称为下游侧部分90(参照图3e和图3g)。

并且,如图3f所示,在上游侧部分80(构成上游侧部分80的绝缘部件74b)上,沿自身的长方向、即沿加热带61的长方向以等间隔(作为一例,与放电电极72的一端侧的端部的齿顶的排列间隔相同的间隔)形成有通孔82。在此,如图3f和图3g所示,通孔82沿放电电极72的短方向(与长方向和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贯通绝缘部件74b。因此,在充电装置主体70中,充电装置主体70的外侧和内侧通过通孔82相连。另外,如图3f所示,通孔82在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参照图3f)重叠的位置排列而形成。并且,通孔82是为了将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从充电装置主体70内移动而经过放电电极72和加热带61的相向部分的空气从充电装置主体70外流动而形成的。

另外,在下游侧部分90(构成下游侧部分90的绝缘部件74b)上,沿自身的长方向、即沿加热带61的长方向以等间隔(作为一例,与放电电极72的一端侧的端部的齿顶的排列间隔相同的间隔)形成有通孔92(其他通孔的一例)(参照图3e和图3g)。在此,如图3g所示,通孔92沿放电电极72的短方向贯通绝缘部件74b。因此,在充电装置主体70中,充电装置主体70的外侧和内侧通过通孔92相连。另外,如图3e所示,通孔92在与如下位置错开的位置排列而形成,该位置为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的位置。并且,通孔92是为了将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从充电装置主体70内移动而经过放电电极72和加热带61的相向部分的空气从充电装置主体70外流动而形成的。此外,如图3e所示,通孔82和通孔92隔着放电电极72以沿放电电极72的长方向呈交错状排列的方式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主体70以能够拆装于定影装置主体60a(作为一例,表示从定影装置60除去充电装置主体70后的剩余的部分。另外,表示装置主体的一例。参照图3h)的方式构成(参照图3a和图3h)。具体而言,如图3d所示,在充电装置主体70的长方向的两端侧的部分分别固定有树脂部件100(抑制接触部件的一例),该树脂部件100形成有通孔100a。并且,充电装置主体70在将各通孔100a与形成于定影装置主体60a的螺纹孔(图示省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钉被固定,而安装于定影装置主体60a。在此,如图3a所示,各树脂部件100在安装于定影装置主体60a的状态下位于比构成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电极72和围绕壁74靠加热带61侧的位置。并且,各树脂部件100分别在各带轮pl的径向上与带轮pl重叠,并且与各带轮pl相离。因此,各树脂部件100具有如下功能:在将充电装置主体70相对于定影装置主体60a进行拆装时使围绕壁74不与加热带61接触。

另外,如图3b、图3d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主体70的上游侧部分80的屏蔽部件74a的一部分向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弯曲。并且,在上游侧部分80的屏蔽部件74a中的该弯曲部分设置有拉手74a1,该拉手74a1在将充电装置主体70相对于定影装置主体60a进行拆装时使用。

送风扇69具有如下功能:将用于从充电装置主体70外流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的空气送到形成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绝缘部件74b)的通孔82、92(参照图3b)。如图3b所示,从正面侧来看,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扇69配置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下侧且配置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左侧。

接着,边参照图2、图3b和图4(主要参照图4)边对由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所进行的定影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从外部装置(图示省略)接收到图像数据的控制部cu向定影装置60发送用于进行定影动作的远程信号(参照图2)。然后,控制部cu通过使加压辊62的驱动源(图示省略)驱动来使加压辊62旋转。伴随于此,加热带61从动于加压辊62而旋转。另外,控制部cu使热源63的交流电源63b动作,来将电力供给给感应线圈63a。伴随于此,感应线圈63a通过电磁感应将热量施加给加热带61(的发热层61a)来使加热带61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带61的温度由温度传感器66以规定的周期来检测,由温度传感器66所检测到的温度(与温度相关的数据)以规定的周期被发送给控制部cu(参照图2)。然后,控制部cu使交流电源63b调整交流电源63b供给给感应线圈63a的电力,以使由温度传感器66所检测的温度变为规定的温度。

接着,控制部cu使电晕充电装置68动作。具体而言,控制部cu使规定的正极性的直流电压由电源ps施加给放电电极72。伴随于此,在放电电极72和一对屏蔽部件74a之间形成有因该正极性的直流电压、充电装置主体70的结构以及与加热带61的相隔距离等而产生的电场。其结果,电晕充电装置68(或者充电装置主体70)在放电电极72和一对屏蔽部件74a之间形成上述电场的状态下使放电电极72放电而使加热带61带正极性的电、即带与调色剂(的平均带电量)的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参照图4)。

然后,当通过形成部30a而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所有的介质s经过夹持部n时,控制部cu使加压辊62的驱动源、热源63的交流电源63b、电晕充电装置68的电源ps和温度传感器66的电源停止,从而结束定影动作。

此外,图4表示在定影动作时从动于加压辊62而旋转的加热带61的各部的带电分布。附图标记mp所指的部分(白色部分)表示加热带61中的带负极性的电的部分,附图标记pp所指的部分(黑色部分)表示加热带61中的带正极性的电的部分,附图标记mpp所指的部分(灰色部分)表示加热带61中的带正极性的电的部分带了负极性的电的部分。如图4所示的带电分布所示,加热带61中的经过夹持部n的部分通过与介质s的接触等,相较于原来的状态而带偏负极性的电,但是,之后,当该部分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而移动到与充电装置主体70相向的位置时,放电电极72所放出的正极性的离子(图4中的附图标记e+)附着于该部分。其结果,在加热带61上形成附图标记pp的部分,即带正极性的电的部分。

接着,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一效果进行说明。例如,在除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参照图3b)中充电装置主体70和温度传感器66的配置相反之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定影装置(图示省略)的情况(下面为比较方式的情况)下,有时由充电装置主体70放电而产生的离子通过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移动而使引导部65带电。伴随于此,带电的引导部65给由输送装置50所输送的介质s带来静电力。并且,边与带电的引导部65接触,边被输送的介质s有时因受到来自引导部65的静电力的影响而无法被引导至夹持部n。其结果,无法被引导至夹持部n的介质s会引起所谓的卡纸等引导不良。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情况下,与上述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同,由充电装置主体70放电而产生的离子有时也会通过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而向引导部65侧移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充电装置主体70隔着温度传感器66配置于引导部65的相反一侧。当从别的视角来看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充电装置主体70与加热带61的外周中的、比夹持部n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温度传感器66的上游侧的部分相向。因此,作为第一效果,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与温度传感器66发生碰撞而使该空气流的流速降低。伴随于此,与上述比较方式的情况相比,由充电装置主体70放电而产生的离子不容易向引导部65侧移动。

因此,作为第一效果,与上述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抑制介质s的引导不良的发生,该介质s的引导不良是由于引导部65通过充电装置主体70而带电所引起的,该充电装置主体70为了抑制静电偏移的发生而使加热带61带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伴随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能够抑制伴随着上述引导不良而发生图像形成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从正面侧来看,构成热源63的感应线圈63a形成为圆弧状。当从别的视角来看时,感应线圈63a与加热带61的外周中的、比夹持部n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比后述的充电装置主体70靠上游侧的部分相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的强度(流速)例如比在将热量施加给加热带61的机构配置于加热带61的内部的情况下伴随着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的强度(流速)强(快)。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热源63的感应线圈63a与加热带61的外周中的、比夹持部n靠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比后述的充电装置主体70靠上游侧的部分相向的情况下,可以说上述第一效果表现显著。

接着,对第二效果进行说明。例如,在除在围绕壁74形成有通孔82、92之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定影装置(参照图5)的情况(以下为其他比较方式的情况)下,当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经过夹持部n时由介质s所产生的杂质通过由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af1移动到充电装置主体70。然后,通过空气流移动到充电装置主体70的杂质有时与空气流af1一起进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附着于放电电极72。其结果,由充电装置主体70向加热带61(的轴向)的放电伴随着杂质的附着而不均匀,从长期来看,存在放电状态不稳定的担忧。另外,还存在发生伴随于此的定影不良的担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与上述其他比较方式的情况相同,当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s经过夹持部n时由介质s所产生的杂质有时也通过由加热带61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af1移动到充电装置主体70。

但是,如图3e、图3g、图6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围绕壁74中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通孔8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伴随着空气流af1在充电装置主体70和加热带61的相向部分中流动,在充电装置主体70内,空气经由通孔82从充电装置主体70的外侧流入到内侧(空气流af2流动),并且经过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即充电装置主体70和加热带61的相向部分。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第二效果,与上述比较方式的情况相比,在夹持部n由介质s所产生的通过空气流af1移动到充电装置主体70的杂质不容易与空气流af1一起进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伴随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上述比较方式的情况相比,在夹持部n由介质s所产生的通过空气流af1移动到充电装置主体70的杂质附着于放电电极72的量较少。

因此,作为第二效果,与上述其他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使基于为了抑制静电偏移的发生而使加热带61带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的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状态(放电电极72的在整个长方向上放电的均匀性)长期地保持稳定。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能够抑制伴随着基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状态的不稳定的图像形成不良。

另外,对第三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e所示,通孔82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中的沿着放电电极72的长方向的多个部位,且在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的位置排列而形成。因此,作为第三效果,与通孔82在与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的位置错开的位置上排列而形成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使从通孔82进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的空气流af2容易经过顶端72a。

因此,作为第三效果,与通孔82在与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的位置错开的位置上排列而形成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使基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状态长期地保持稳定。

再者,对第四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具有送风扇69,该送风扇69将用于从充电装置主体70外流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的空气送到形成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绝缘部件74b)的通孔82、92。因此,作为第四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通孔82、92流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的空气流af2、af3的强度(流速)比在不具有送风扇69的情况下从通孔82、92流入到充电装置主体70内的空气流af2、af3的强度(流速)强(快)。

因此,作为第四效果,与不具有送风扇69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使基于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状态长期地保持稳定。

另外,对第五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a、图3h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充电装置主体70被设为能够拆装于定影装置主体60a。因此,作为第五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将充电装置主体70从定影装置主体60a拆下来进行维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在充电装置主体70发生故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换为其他的充电装置主体70。

再者,对第六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a、图3h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在充电装置主体70设置有拉手74a1,该拉手74a1在将充电装置主体70相对于定影装置主体60a进行拆装时使用。因此,作为第六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情况下,作业者容易将充电装置主体70从定影装置主体60a拆下来。

另外,对第七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a、图3d、图3i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在加热带61的两端配置有一对带轮pl,在充电装置主体70的两端侧设置有在各带轮pl的径向上与带轮pl重叠的树脂部件100。如图3a所示,各树脂部件100在安装于定影装置主体60a的状态下位于比构成充电装置主体70的放电电极72和围绕壁74靠加热带61侧的位置。并且,各树脂部件100分别在各带轮pl的径向上与带轮pl重叠,并且与各带轮pl相离。因此,作为第七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情况下,当作业者将充电装置主体70相对于定影装置主体60a进行拆装时,通过各树脂部件100,围绕壁74不会(不容易)与加热带61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情况下,作业者不使充电装置主体70与加热带61接触,便能够使充电装置主体70相对于定影装置主体60a进行拆装。

如上所示,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为一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也包含有下述这样的方式。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控制部cu不是定影装置60的结构要素。但是,也可以将控制部cu中的控制定影装置60的部分作为定影装置60的一部分来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加热体的一例为加热带61、以加压体的一例为加压辊62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具有边旋转边加热介质s的功能,加热体的一例也可以不是加热带61。例如,加热体的一例也可以为辊子(加热辊)。另外,只要具有边旋转边与加热体一起形成夹持部n并与加热体一起对经过夹持部n的介质s进行加压的功能,加压体的一例也可以不是加压辊62。例如,加压体的一例也可以为环状的带(加压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加热带61被与该加热带61的外周面相向配置的热源63的感应线圈63a施加热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将热量施加给加热带61,热源63的主体部分也可以配置于加热带61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分也可以为棒状的灯丝式灯这样的其他的热源的主体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围绕壁74的下游侧部分90形成有通孔9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参照图3e等)。但是,只要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通孔82,也可以不用配置形成于下游侧部分90的通孔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孔82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多个且沿放电电极72的长方向排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参照图3e等)。但是,只要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通孔82,形成于上游侧部分80的通孔82也可以不是多个(也可以为一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孔82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多个且各通孔82在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于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参照图3e等)。但是,只要在围绕壁74的上游侧部分80形成有多个或一个通孔82,各通孔82也可以在加热带61的旋转方向上不与放电电极72的顶端72a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孔82形成于围绕壁74的绝缘部件74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参照图3e等)。但是,通孔82也可以形成于上游侧部分80中的屏蔽部件74a。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种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可以适当地与现有的结构要素等进行置换或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并非是对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内容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