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3990发布日期:2019-11-16 00:27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尤指一种适用于抗环境光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过去曾研发出一款可在正常照明环境下,仍可使投影机投射其上的影像呈现高对比度及色彩鲜明效果的投影幕,请参阅图6,是现有投影幕的侧视图。如中国台湾专利案第m374077u1号所揭露的高显度的投影幕,其具有一光学膜层92,该光学膜层92包括有一具有吸光层922的吸光面921以及一具有反射层924的作用面923。其中,吸光层922吸收阻绝环境光,并以反射层增加投射影像的反射效果,从而提高影像亮度及均匀性,而让观众能清晰观赏到投影的影像。

然而,现有技术为了提高环境光的遮蔽性,故牺牲了大部分的投影角度,也即,现有技术仅能在单一投影方向上放置一投影装置95,无法更动所述投影角度。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反射层924及吸光层922均裸露于光学膜层92的屏幕表面,故在使用上易遭受人为的接触磨损,将大幅减少投影幕的使用年限。

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公开。

公开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除了可持续保有抵抗环境光的能力外,通过改良过后的基膜及涂料层,本公开的投影幕将可多角度投影成像,同时可避免所述涂料层在使用上遭受人为的接触磨损,延长使用年限。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包括有一基膜及一涂料层。所述基膜包括一主体层及多个连接主体层的齿状部,该每一齿状部的外轮廓包括至少一第一平面及至少一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具有不同的反射角,用以提供多角度的投影成像;所述涂料层包括一反射层及一吸光层,该反射层设置于多个齿状部的外轮廓的反射层上,用以将投影影像光线反射至用户,而吸光层则设置于该反射层上,用以吸收阻绝环境光。

其中,本公开的涂料层具有一结构特征,其在于若以投影方位观之,所述涂料层是位于基膜的后方,也即,使用者无法轻易地在基膜表面碰触到涂料层,故可有效避免使用上受人为的接触磨损,延长使用年限。

上述齿状部的外轮廓可更包括一具有表面光学微结构的扩散层,该扩散层可经由化学湿式蚀刻或物理干式蚀刻所制成,经处理过后的光学微结构表面可让光线达到特定角度漫射效果,使各角度的投影影像光线均能顺利反射至用户的视觉中。

上述反射层可为铝、银、铬、镍或锡的高反射材质;上述吸光层可包括黑色颜料及树酯。从而,反射层可通过上述高反射材质将投影影像光线忠实反射至使用者,而由黑色颜料及树酯等材质所形成的吸光层可将环境光吸收阻隔,无法将其反射至使用者。

上述投影方位可包括有一可供至少一第一平面的反射层反射至使用者的第一投影方位以及一可供至少一第二平面的反射层反射至使用者的第二投影方位。从而,使用者可依据第一平面的斜率及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决定影像投影光线的入射位置,或者,影像投影光线可由水平方向射出,经至少一第二平面的反射层反射至使用者。

上述基膜可为一透明塑料膜。从而,本公开的涂料层方可设置于基膜的后方,并使影像投影光线于反射前后可来回穿透基膜,达到反射成像的效果。

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均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公开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公开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侧视图。

图2a、图2b及图2c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制作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侧视图。

图4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第一投影方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第二投影方位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投影幕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投影幕2,2’基膜

20模具21,21’主体层

22,22’齿状部22a,22a’第一平面

22b,22b’第二平面3,3’涂料层

31,31’反射层32,32’吸光层

4,4’扩散层5投影装置

92光学膜层921吸光面

922吸光层923作用面

924反射层95投影装置

d1第一投影方位d2第二投影方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侧视图。图中出示一种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1,主要包括有一基膜2及一涂料层3,在本实施例中,基膜2为一透明塑料膜,其可为聚脂膜、聚碳酸脂膜或abs脂膜(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材质,包括有一主体层21及多个连接该主体层21的齿状部22,本实施例包括四齿状部22,其可依据主体层21的尺寸外型而进行调整,不以所述数目为限。其中,本公开的每一齿状部22的外轮廓包括二第一平面22a及一第二平面22b,用以提供多角度的反射面与吸光面,有利于光传递及投影成像,而第一平面22a与第二平面22b的数量比例关系也因不同设计而异,故不以所述数目为限。此外,该齿状部22的外轮廓更包括一具有表面光学微结构的扩散层4,其可经由化学湿式蚀刻或物理干式蚀刻所制成,经处理过后的粗糙表面可让光线达到漫射效果,使各角度的投影影像光线均能顺利反射至用户的视觉中。

再者,涂料层3包括一反射层31及一吸光层32,在本实施例中,该反射层31为铝、银、铬、镍或锡等高反射材质,设置于扩散层4上,其具备较佳的光反射率,故可将投影影像光线忠实反射至使用者,达到投影成像的效果。另一方面,该吸光层32是由黑色颜料混入树酯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是将黑色颜料混入丙烯酸树脂,使其具备良好的吸亮度,从而将环境光吸收阻隔,无法将其反射至使用者,故本公开可在不遮蔽环境光的情况下进行投影成像。

接着,请参阅图2a、图2b及图2c,其均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制作流程图。如图2a所示,首先,模具20是以一钻石刀具或其他切削工具定义出齿状部22的结构范围,并决定好第一平面22a及第二平面22b的斜率与数量,完成模具20的初步制作。接续将以黄光微影的方式针对齿状部22的外轮廓进行微处理,本实施例是通过化学湿式蚀刻或物理干式蚀刻,将齿状部22的外轮廓刻画成具有表面光学微结构的扩散层4,从而让光线达到漫射的效果。

再者,如图2b所示,为了获得上述齿状部22的第一平面22a与第二平面22b造型,故将光固化的透明树脂填入上述模具20中,并将主体层21覆盖于其上,且经排除内部气体并压合至适当厚度后,将使内部填充的透明树脂与模具20充分贴合,此时,若照射一特定波长的光线将引发内部的聚合反应,形成一固化结构。最终,如图2c所示,经光固化后的透明树脂将成为基膜2的齿状部22,在其脱模的过程中,将连同主体层21一并脱离模具20,完成本公开基膜2部分的制作。

至于涂料层3的部分,反射层31可经由真空蒸镀、真空溅镀或以涂布的方式覆盖于齿状部22的外轮廓上,完整包覆第一平面22a与第二平面22b的部分,以能让投影影像光线可忠实地反射至使用者;最后,吸光层32则以涂布的方式覆盖于反射层31上,于结构的最外层吸收来自外界的环境光,使投影幕1可在不遮蔽环境光的情况下进行投影成像。

请参阅图3,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侧视图。图中出示另一种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1’,在基本结构上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主要包括有一基膜2’及一涂料层3’,基膜2’包括有一主体层21’及多个连接该主体层21’的齿状部22’,本实施例是包括四齿状部22’,其可依据主体层21’的尺寸外型而进行调整,不以所述数目为限。其中,本实施例的每一齿状部22’的外轮廓包括二第一平面22a’及一第二平面22b’,用以提供多角度的反射面与吸光面,有利于光传递及投影成像。另外,关于涂料层3’及扩散层4’的定义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涂料层3’包括一反射层31’及一吸光层32’,而扩散层4’是经由化学湿式蚀刻或物理干式蚀刻所形成具有表面光学微结构的粗糙表面。唯不同处在于第二实施例具有更优化的轮廓造型,其中,所述第一平面22a’的反射角是为20°,是落于最佳角度15°~25°的范围内,这将使本公开具备更优异的投影效果,使成像能够完整的映入使用者眼帘。

请参阅图4及图5,其分别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投影成像的投影幕的第一投影方位及第二投影方位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投影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投影方位d1上时,来自投影装置5的影像投影光线是主要由第一平面22a’的反射层31’进行反射。因此,所述第一投影方位d1将依据第一平面22a’的斜率及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决定影像投影光线的入射位置。再者,即便第一平面22a’是以负斜率的方式设置,此时只要将第一投影方位d1上移至使用者目光的上方即可,并不以图式中的样式为限。

如图5所示,当投影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投影方位d2上时,来自投影装置5的影像投影光线是主要由第二平面22b’的反射层31’进行反射。因此,投影装置5的影像投影光线可由水平方向射出,经所述第二平面22b’的反射层31’反射至使用者,达到投影成像的效果。

其中,不论位于上述哪种投影方位,所述涂料层3,3’均位于基膜2,2’的后方。从而,通过上述设计可有效避免所述涂料层在使用上遭受人为的接触磨损,延长使用年限。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公开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