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43128发布日期:2018-12-11 23:1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单元以及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上述技术领域中,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以下技术:具备多片摄像透镜和保持摄像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透镜筒具备对着摄像镜头的一面侧的透镜支持部和对着摄像镜头的另一面侧的透镜保持部,位于成像面侧的后方透镜的外周端部具备筒插入部和透镜推压部,该透镜推压部比透镜保持部的内径大并具备对置面,该对置面位于与透镜保持部的端面分离的位置,在端面与对置面之间填充粘接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11-532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摄像装置,因为在外周部将透镜筒的透镜保持部和后方透镜粘接,所以制造非常困难。另外,因为被收纳于透镜筒内部的构件仅通过后方透镜的粘接而被保持,所以若对摄像装置施加热冲击或物理冲击等,则内部结构可能产生错位。此时,会出现光学性能降低且画质恶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镜筒和收纳于所述镜筒中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多个透镜元件,多个透镜元件分别具有透镜部以及位于透镜部周围的边缘部,在边缘部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将相邻的透镜元件的表面改性部结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在镜筒的与配置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抵接并与光轴垂直的承受面以及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配置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与镜筒的承受面通过表面改性部结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在配置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边缘部的外周面的表面改性部与在镜筒上形成的表面改性部通过压入的加压力结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在镜筒的最靠近像侧还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用于固定多个透镜元件的环状固定构件,在环状固定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环状固定构件的外周面的表面改性部与在镜筒上形成的表面改性部通过压入的加压力结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该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镜筒和收纳于镜筒中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多个透镜元件,多个透镜元件分别具有透镜部以及位于透镜部周围的边缘部,所述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对透镜元件的边缘部照射真空紫外光来形成表面改性部的表面改性工序;对表面改性部加压来使透镜元件彼此结合的结合工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对镜筒的与配置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抵接并与光轴垂直的承受面上以及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内周面照射真空紫外光来形成表面改性部的表面改性工序;对透镜元件的边缘部和镜筒的各个表面改性部加压来进行结合的结合工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对配置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的外周面照射真空紫外光来形成表面改性部的表面改性工序;透镜元件的边缘部的外周面与镜筒的内周面通过压入的加压力结合的结合工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在镜筒的最靠近像侧还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用于固定多个透镜元件的环状固定构件,所述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对环状固定构件的外周面照射真空紫外光来形成表面改性部的表面改性工序;将所述环状固定构件压入所述镜筒的内周进行结合的结合工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通过真空紫外光照射实现的表面改性工序的前后或在进行结合工序时,包括加热表面改性部的加热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对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加压来使构件结合。因此,能够得到不使用粘接剂等,容易组装,且抗热冲击和物理冲击强的摄像镜头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剖视图。

图2a、图2b是示出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的镜筒的图。

图3是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的透镜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说明透镜元件的涂层区域以及非涂层区域的剖视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接图5d继续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7a、图7b是接图6d继续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的镜筒以及环状固定构件的剖视图。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说明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1a、图11b是接图10d继续说明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摄像镜头单元

2、2a…镜筒

3、3a…周壁部

3a、3c…内周面

3b…棱

4…前壁部

4a…开口

4b…承受面

6…后方遮光环

6a…外周面

7…透镜组件

8、9…表面改性部

10…第一透镜元件

20…第二透镜元件

30…第三透镜元件

40…第四透镜元件

50…第五透镜元件

11、21、31、41、51…透镜部

12、22、32、42、52…边缘部

13…抵接面

23、33、43、53…环状阶梯部

14、24、34、44、54…环状阶梯部

23a、33a、43a、53a…圆锥状倾斜面

14a、24a、34a、44a、54a…圆锥状倾斜面

23b、33b、43b、53b…圆环状平面

14b、24b、34b、44b、54b…圆环状平面

55…外周面

16、26、36、46、56…防反射膜

17、27、37、47、57…表面改性部

63…环状角部

63a…圆锥状倾斜面

63b…圆环状平面

60…遮光板

p…光轴

c…涂层区域

nc…非涂层区域

f…红外截止滤光片

s…摄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举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结构仅是一个示例,能够自由地进行变形或变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为以下记载的内容。

(第一实施方式)

利用图1至图7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a、图2b是示出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的镜筒的图。图2a是从后方观察的图,图2b是剖视图。图3是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具有的透镜组件的分解图。图4是说明透镜元件的涂层区域以及非涂层区域的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以及图3的左侧定义为前方(或物体侧),将右侧定义为后方(或像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1被装配在例如移动信息终端的相机中,与摄像传感器s和红外截止滤光片f组合使用。

摄像镜头单元1具有镜筒2和收纳于镜筒2中的透镜组件7。

镜筒2例如由添加了碳的聚碳酸酯等的黑色且不透光的树脂形成。

镜筒2由前后开口的圆筒状的周壁部3和在中央具有开口4a的前壁部4构成。在前壁部4的后方形成有透镜元件的承受面4b。承受面4b以相对光轴p垂直的方式形成。另外,后述的第一透镜元件10与承受面4b抵接。如图2a所示,在周壁部3的内周面3a上,形成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棱3b。

如图2b所示,在镜筒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表面改性部8。该表面改性部8是通过照射波长为100nm~200nm左右的真空紫外光(vuv光)而形成的。

此外,在此所说的表面改性指的是,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空气中的氧分子被激发,促进氧化反应,在树脂的表面形成极性官能团(-oh、-cho、-cooh)。

由此,树脂的表面由疏水性被改性为亲水性,从而产生粘接性。通过对两个树脂表面进行这样的处理,并使被处理的面彼此接触,能够使两者结合。

在后述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也形成相同的表面改性部。

此外,关于通过这样的表面改性产生粘接性的原理,已经通过例如关于真空紫外光的学术论文(《通过真空紫外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常压表面改性》杉村博之,表面技术vol.63(2012)no.12)等进行了解释,故在本说明书中省略说明。

收纳于摄像镜头单元1的透镜组件7从前方至后方依次具有第一透镜元件10、第二透镜元件20、第三透镜元件30、第四透镜元件40以及第五透镜元件50这5个元件。

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与第三透镜元件30之间,第三透镜元件30与第四透镜元件40之间以及第四透镜元件40与第五透镜元件50之间配置有遮光板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透镜元件的材料都是树脂。树脂的种类例如有聚碳酸酯(pc)、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如图4所示,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透镜部11的整个面(即物体侧的面以及像侧的面的整体)上,形成有防反射膜16,该防反射膜16由二氧化硅(sio2)或二氧化钛(tio2)或由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的无机材料构成。

另外,在透镜部11周围的边缘部12的整个面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17。其它透镜元件也相同,在透镜部上形成防反射膜,在边缘部上形成表面改性部。

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元件10具有物体侧以及像侧都是凸面的透镜部11和位于透镜部11周围的边缘部12。

在边缘部12的物体侧形成有与镜筒2的承受面4b抵接的抵接面13。该抵接面13以相对光轴p垂直的方式形成。

在边缘部12的像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14。环状阶梯部14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内的圆锥状倾斜面14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14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14b构成。

第二透镜元件20被配置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像侧。第二透镜元件20具有物体侧为凸面且像侧为凹面的透镜部21以及位于该透镜部21周围的边缘部22。

在边缘部22的物体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23。环状阶梯部23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外的圆锥状倾斜面23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23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23b构成。

在边缘部22的像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24。环状阶梯部24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内的圆锥状倾斜面24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24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24b构成。

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锥状倾斜面23a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锥状倾斜面14a抵接。因此,第一透镜元件10的中心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

另外,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环状平面23b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环状平面14b抵接。因此,确定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在光轴p方向上的间隔。

形成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环状阶梯部14上的表面改性部17以及形成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环状阶梯部23上的表面改性部27通过相互抵接而结合。

第三透镜元件30被配置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像侧。第三透镜元件30具有在光轴附近物体侧及像侧都为凹面且两面形成为非球面的透镜部31以及位于该透镜部31周围的边缘部32。

在边缘部32的物体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33。环状阶梯部33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外的圆锥状倾斜面33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33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33b构成。

在边缘部32的像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34。环状阶梯部34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内的圆锥状倾斜面34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34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34b构成。

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锥状倾斜面33a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锥状倾斜面24a抵接。因此,第二透镜元件20的中心与第三透镜元件30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

另外,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环状平面33b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环状平面24b抵接。因此,确定第二透镜元件20与第三透镜元件30在光轴p方向上的间隔。

形成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环状阶梯部24上的表面改性部27以及形成于第三透镜元件30的环状阶梯部33上的表面改性部37通过相互抵接而结合。

第四透镜元件40被配置于第三透镜元件30的像侧。第四透镜元件40具有物体侧为凹面且像侧为凸面的透镜部41以及位于该透镜部41周围的边缘部42。

在边缘部42的物体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43。环状阶梯部43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外的圆锥状倾斜面43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43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43b构成。

在边缘部42的像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44。环状阶梯部44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内的圆锥状倾斜面44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44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44b构成。

第四透镜元件40的圆锥状倾斜面43a与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锥状倾斜面34a抵接。因此,第三透镜元件30的中心与第四透镜元件40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

另外,第四透镜元件40的圆环状平面43b与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环状平面34b抵接。因此,确定第三透镜元件30与第四透镜元件40在光轴p方向上的间隔。

另外,形成于第三透镜元件30的环状阶梯部34上的表面改性部37以及形成于第四透镜元件40的环状阶梯部43上的表面改性部47通过相互抵接而结合。

第五透镜元件50被配置于第四透镜元件40的像侧。第五透镜元件50具有透镜部51和位于该透镜部51周围的边缘部52,该透镜部51在光轴附近物体侧为凸面,像侧为凹面,且两面形成为非球面。

在边缘部52的物体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53。环状阶梯部53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外的圆锥状倾斜面53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53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53b构成。

在边缘部52的像侧形成有环状阶梯部54。环状阶梯部54由以光轴p为中心朝外的圆锥状倾斜面54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54a的端部连续至外侧的圆环状平面54b构成。

第五透镜元件50的圆锥状倾斜面53a与第四透镜元件40的圆锥状倾斜面44a抵接。因此,第四透镜元件40的中心与第五透镜元件50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

另外,第五透镜元件50的圆环状平面53b与第四透镜元件40的圆环状平面44b抵接。因此,确定第四透镜元件40与第五透镜元件50在光轴p方向上的间隔。

另外,形成于第四透镜元件40的环状阶梯部44上的表面改性部47以及形成于第五透镜元件50的环状阶梯部53上的表面改性部57通过相互抵接而结合。

这样,完成透镜组件7。此外,对于各个表面改性部的结合,通过对表面改性部加压来提高结合力。

将上述透镜组件7插入镜筒2中,从而完成摄像镜头单元。

在此,如图2a所示,在镜筒2的周壁部3的内周面3a上,设置有多个朝向内侧的凸状的棱3b。将这些棱3b的前端连起来而形成的虚拟圆的直径比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径的直径略小一些。

即,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周面55与镜筒2的多个棱3b变为相互加压而成的压入状态。

双方的加压部分已经被预先进行了表面改性,因此相互结合。

透镜组件7的插入工序,在设置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边缘部上的抵接面13与镜筒2的承受面4b抵接时结束。

因此,形成于镜筒2的承受面4b上的表面改性部8与形成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抵接面13上的表面改性部17相互也结合。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在镜筒2的内周面3a上设置棱3b的示例,但也可以是去掉镜筒2的棱3b而在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周面55形成多个棱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双方都设置棱的结构,或是在双方都不设置棱的结构。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透镜元件10的透镜部11的整个面是形成有防反射膜16的涂层区域c,边缘部12的整个面是没有防反射膜16的非涂层区域nc。

表面改性部17形成在非涂层区域nc。此外,表面改性部可以不形成于边缘部的整个面,而形成于与结合对象抵接的部分即可,对于透镜元件20、30、40、50也相同。

多个遮光板60是平板的圆环状的构件,由不透光性的树脂或者进行了遮光加工的板材或金属薄板形成。遮光板60用于遮挡不需要的光,抑制鬼影或眩光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与第三透镜元件30之间,第三透镜元件30与第四透镜元件40之间以及第四透镜元件40与第五透镜元件50之间分别配置有1片遮光板60。

关于遮光板60的配置部位,若不需要遮光,则不需要在所有上述位置配置遮光板。另外,若需要,也可以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之间配置遮光板。

接着,主要参照图5a~图7b,说明上述摄像镜头单元1的制造工序的一个示例。

图5a、图5b、图5c、图5d是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1的制造方法的图,示出了对透镜元件10以及镜筒2进行表面加工的工序。

图5a示出了进行表面加工前的透镜元件10。图5b示出了形成有防反射膜16的透镜元件10。图5c示出了形成有表面改性部17的透镜元件10。图5d示出了形成有表面改性部8的镜筒2。

图6a、图6b、图6c、图6d是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1的制造方法的图,示出了透镜组件7的组装工序。

图6a示出了第一透镜元件10。图6b示出了将第二透镜元件20叠放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状态。图6c示出了将遮光板60以及第三透镜元件30叠放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状态。图6d示出了将遮光板60、第四透镜元件40以及第五透镜元件50叠放在第三透镜元件30上而构成的透镜组件7的完成图。

图7a、图7b是接图6d继续说明图1的摄像镜头单元1的制造方法的图,示出了摄像镜头单元的组装工序。

图7a示出了将透镜组件7插入镜筒2的状态。图7b示出了摄像镜头单元1完成的状态。

以下说明详细的制造方法。

第一透镜元件10能够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未图示)而得到(图5a)。

接着,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透镜部11上蒸镀无机材料,在透镜部11的整个面上形成防反射膜16(图5b)。

在该工序中,将多个仅使第一透镜元件10的透镜部11露出的夹具(未图示)排列,在此状态下例如通过真空蒸镀法来进行蒸镀。然后,在透镜部11的整个面上形成涂层区域c。

边缘部12因为被夹具覆盖,所以形成非涂层区域nc。

接着,对从夹具中取出的透镜元件10的整个面照射真空紫外光。因此,在非涂层区域nc形成表面改性部17(图5c)。

在该表面改性工序中,即使对透镜整体照射真空紫外光,因为形成于透镜部11上的防反射膜16是无机材料,所以不会被表面改性。因此,不会带来光学特性的变化。

此外,图5a、图5b、图5c示出了第一透镜元件10的工序,其它的透镜元件也以相同的工序形成防反射膜以及表面改性部。

进而,对镜筒2的内表面照射真空紫外光,也在镜筒2的内表面上形成表面改性部8(图5d)。

接着,将第一透镜元件10以使其物体侧的面朝向下方的状态设置于组装夹具(未图示)上(图6a)。接着,将第二透镜元件20叠放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像侧(图6b)。

因此,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锥状倾斜面23a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锥状倾斜面14a抵接,另外,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环状平面23b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环状平面14b抵接。

此后,通过将第二透镜元件20的边缘部22向第一透镜元件10侧加压,使中心变得相互一致,且隔开规定的间隔来相互结合。此时的加压力例如为1mpa左右。

同样地,在将遮光板60叠放在第二透镜元件20的像侧之后,叠放第三透镜元件30(图6c)。

因此,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锥状倾斜面33a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锥状倾斜面24a抵接,另外,第三透镜元件30的圆环状平面33b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环状平面24b抵接。

此后,通过将第三透镜元件30的边缘部32向第二透镜元件20侧加压,使中心变得相互一致,且隔开规定的间隔来相互结合。此时的加压力例如为1mpa左右。

通过重复进行上述工序直到第五透镜元件50,透镜元件10、20、30、40、50的中心都变得相互一致,且隔开规定的间隔来相互结合,从而完成透镜组件7。(图6d)。

此外,若对这样完成的透镜组件7进行后述的加热工序,则表面改性部的结合能够变得更加牢固。

接着,如图7a所示,将透镜组件7从镜筒2的后端的开口部插入。在此,因为将镜筒2的内周面3a上的多个棱3b的前端连接而成的虚拟圆的直径比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周面55的直径略小一些,所以通过压入来使其嵌入。

在该压入工序中,通过夹具(未图示)将第五透镜元件50的边缘部52的圆环状平面54b推入。

此外,由于镜筒2的内径的中心和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径的中心被设计为在光轴p上一致,所以在透镜组件7与镜筒2中心相一致的状态下进行嵌入。

另外,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与镜筒2的前壁部4的承受面4b抵接时,压入工序结束。

即,形成于第五透镜元件50的外周面55上的表面改性部57与形成于镜筒2的多个棱3b上的表面改性部8相互加压而结合。

进而,形成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抵接面13上的表面改性部17与形成于镜筒2的承受面4b上的表面改性部8因插入的加压力而相互结合。此外,此时的加压力例如为1mpa左右。

将这样组装的摄像镜头单元1加热至30℃~120℃,优选80℃~100℃,由此能够使表面改性部的结合力更加牢固。

此外,虽然上述工序是表面改性-加压-组装-加热的工序,但也可以以加热-表面改性-加压-组装的顺序,或以表面改性-加热-加压-组装的顺序,或以在表面改性-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组装的顺序进行。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1,透镜元件10、20、30、40、50的相邻的透镜元件彼此,镜筒2与第一透镜元件10,以及镜筒2与第五透镜元件50,都是通过照射真空紫外光而形成的表面改性部而结合。

因此,不需要粘接工序,制造变得容易。另外,因为全部的构件相互结合,所以提高了结构强度。因此,能够防止对热冲击或物理冲击的内部结构造成的错位。

(第二实施方式)

主要利用图8至图11b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1a的剖视图。图9是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1a具有的镜筒2a以及作为环状固定构件的后方遮光环6的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8的左侧定义为前方(或物体侧),将右侧定义为后方(或像侧)。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1a被装配在例如移动信息终端的相机中,与摄像传感器s和红外截止滤光片f组合使用。

摄像镜头单元1a由镜筒2a、收纳于镜筒2a中的透镜组件7以及从后方固定透镜组件7的后方遮光环6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组件7是在各个透镜的边缘部都不形成表面改性部的示例,此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镜筒2a是在周壁部3a的内周面3a上不形成棱的示例,此外的结构与实施了表面改性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后方遮光环6由例如添加了碳的聚碳酸酯等的具有不透光性的树脂形成。通过从镜筒2a的后部将后方遮光环6插入来将收纳于镜筒2a中的透镜组件7进行固定。

在后方遮光环6的物体侧形成有环状角部63。环状角部63形成有以光轴p为中心朝内的圆锥状倾斜面63a以及从圆锥状倾斜面63a的物体侧端部朝向外侧连续的圆环状平面63b。另外,在后方遮光环6的整个面上形成有通过真空紫外光的照射而生成的表面改性部9。

若将后方遮光环6从镜筒2a的像侧插入,则圆锥状倾斜面63a与第五透镜元件50的圆锥状倾斜面54a抵接。因此,第五透镜元件50与后方遮光环6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另外,圆环状平面63b与第五透镜元件50的圆环状平面54b抵接。

进而,后方遮光环6的外周面6a的直径比镜筒2a的内周面3c的直径略大一些。即,镜筒2a与后方遮光环6呈压入结构。因此,若将后方遮光环6插入镜筒2a中,后方遮光环6的外周面6a与镜筒2a的内周面3c相互加压,通过该加压力使各自的表面改性部结合。

接着,参照图10a、图10b、图10c、图10d以及图11a、图11b,说明上述摄像镜头单元1a的制造工序一个例子。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说明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1a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0a示出了表面加工前的镜筒。图10b示出了将第一透镜元件10收纳于镜筒2a中的状态。图10c进一步示出了将第二透镜元件20收纳于镜筒2a中的状态。图10d进一步示出了将遮光板60、第三透镜元件30、遮光板60、第四透镜元件40、遮光板60以及第五透镜元件50按以上顺序收纳的状态。

图11a、图11b是接图10d继续说明图8的摄像镜头单元1a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1a示出将后方遮光环6插入镜筒2a的状态。图11b示出摄像镜头单元完成的状态。

将第一透镜元件10以使其物体侧的面朝向下方的状态收纳于镜筒2a中(图10b)。因此,第一透镜元件10的抵接面13与镜筒2a的前壁部4的承受面4b抵接。

接着,若将第二透镜元件20叠放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像侧(图10c),则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锥状倾斜面23a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锥状倾斜面14a抵接。

因此,第一透镜元件10的中心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

另外,第二透镜元件20的圆环状平面23b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圆环状平面14b抵接。

因此,确定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在光轴p方向上的间隔。

接着,将遮光板60、第三透镜元件30、遮光板60、第四透镜元件40、遮光板60以及第五透镜元件50按以上顺序收纳并叠放于镜筒2a中(图10d)。

通过使形成于各个透镜元件上的圆锥状倾斜面以及圆环状平面相互抵接,第一透镜元件10至第五透镜元件50的中心被定位于光轴p上,并且确定了各个间隔。

接着,使用插入夹具(未图示)从镜筒2a的后端开口将后方遮光环6插入(图11a)。

后方遮光环6的外周面6a的直径比镜筒2a的内周面3c的直径略大一些,因此通过压入来插入。另外,在后方遮光环6的圆环状平面63b与第五透镜元件50的圆环状平面54b抵接时,压入工序结束(图11b)。

即,形成于后方遮光环6的外周面6a上的表面改性部9与形成于镜筒2a的内周面3a上的表面改性部8因压入产生的加压力而相互结合。此时的加压力例如为1mpa左右。

将这样组装的摄像镜头单元1a加热至30℃~120℃,优选80℃~100℃,由此能够使表面改性部的结合力更加牢固。

此外,上述工序是将摄像镜头单元1a组装后加热的工序,但也可以在表面改性前加热镜筒2a以及后方遮光环6,也可以在表面改性后加热。进一步,也可以在将后方遮光环6插入镜筒2a时加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1a,因为镜筒2a与后方遮光环6通过各自的表面改性部结合,所以不需要通过粘接剂等实现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于镜筒2a中的透镜组件7是不进行透镜彼此的结合工序的示例。但是,因为形成于各个透镜元件的边缘部上的圆锥状倾斜面相互抵接,所以各个透镜的中心在光轴p上一致。另外,圆环状平面相互抵接,由此确定各个透镜的间隔,并在光轴p方向上进行定位。另外通过使后方遮光环6与镜筒2a结合来维持该结构。

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在透镜元件上形成表面改性部并使其部分结合的结构。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示出了具有5片透镜元件的透镜组件的例子,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2片以上的透镜元件的透镜组件或具有镜筒和1片透镜元件的摄像镜头单元。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是在镜筒2的内表面整体形成表面改性部8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在透镜元件10、50或后方遮光环6结合的部位形成表面改性部8的结构。镜筒的表面改性部可以至少形成于与透镜元件或后方遮光环的结合部位。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单元是透镜元件彼此不结合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上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表面改性部。另外也可以在按照顺序将各透镜元件收纳于镜筒中时,对紧邻之前收纳的透镜元件加压,使透镜元件彼此结合。另外,也可以使全部的透镜元件彼此结合,也可以在多个透镜元件中,仅使光学灵敏度高(容易受错位的影响)的部分的透镜元件结合。

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是全部的透镜元件能够根据形成于边缘部上的圆锥状倾斜面和圆环状平面而在径向和光轴方向上定位的结构。

但是,例如在使用对偏心的灵敏度高的透镜元件的情况下,则需要调心。此时,也可以将该透镜元件以及与其相邻的透镜元件的边缘部变为没有圆锥状倾斜面的形状,由此能够使透镜元件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在实施了调心工序后,对透镜彼此加压来结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方法中包括了加热工序,但若仅靠加压就能确保足够的结合强度,则可以省略加热工序。另外,若通过抵接表面改性部就能确保足够的结合强度,则不需要加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地追加、删除构成要素以及进行设计变更所形成的实施方式,只要具备本发明宗旨,则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