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结构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7847发布日期:2018-11-16 23:5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导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结构和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为提升外观的美观度,然而,目前的智能手机的外观多数为不导光结构,即在智能手机的显示区域以外的区域没有光亮,少数的智能手机在触控区域(返回键、主页键等位置)设置有光亮,然而,在触控区域设置的光亮结构为镂空结构,尺寸大,破坏了终端的盖板的结构,因而不能大面积的在智能手机上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能大面积的在终端上应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包括壳体、盖板组件和发光体,所述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发光体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朝向所述盖板组件发射光线,所述盖板组件设有微孔,所述微孔的尺寸为肉眼不可见,所述盖板组件包括出光面,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微孔处折射或反射而经所述出光面射出至外部空间。

其中,所述盖板组件包括透明板,所述透明板包括朝向外部空间的所述出光面和背对所述出光面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在所述出光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发光体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侧面发射光线。

其中,所述透明板的内部或第二表面设有所述微孔,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从所述透明板的侧面方向进入所述透明板。

其中,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镜,所述反射镜设于所述壳体之朝向所述透明板的侧面方向,所述壳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发光体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反射镜反射而进入所述透明板。

其中,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遮光层,所述透明板的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用于遮挡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膜片,所述透明板的第二表面贴合所述膜片,所述膜片上开设有所述微孔,所述发光体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微孔,并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出光面射出至外部空间。

其中,所述膜片包括基板和在所述基板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渐变层、镀膜层和油墨层,所述微孔贯穿所述油墨层,所述渐变层用于形成色彩,所述镀膜层用于形成金属质感。

其中,所述膜片背向所述透明板的表面贴合有导光膜,所述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膜片,所述导光膜还包括入光面,所述发光体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导光膜的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膜,使得光均匀从所述导光膜的出光面射出。

其中,所述微孔包括第一微孔和第二微孔,所述膜片上开设的所述微孔为所述第一微孔,所述导光膜内开设所述第二微孔,所述第二微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微孔的位置对应,以使光线在所述第二微孔处折射和反射,从所述第一微孔处射出。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第一方面各个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的盖板组件上开设有多个微孔,调节所述多个微孔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当所述盖板组件的发光体发光时,所述终端呈灯光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微孔,使得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在微孔处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在外部空间可以看到微孔处的光亮,达到灯光效果,微孔的尺寸小,对盖板组件的结构破坏小,能大面积的在终端上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膜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的盖板组件上开设有多个微孔50,调节所述多个微孔50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当所述盖板组件的发光体30发光时,所述终端呈灯光效果。

本实施例的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移动平板计算机、手提式计算机等。以智能手机为例,本实施例的导光结构可以设置在智能手机的正面或背面,智能手机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以外的非显示区域,设置该导光结构,通过多个微孔50的布置位置的排布和尺寸大小的变化,使得终端具有绚丽的灯光效果,提升终端的美观度;在智能手机的背面设置该导光结构,同样可以达到绚丽的灯光效果,提升终端的美观度。

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包括壳体10、盖板组件和发光体30,所述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发光体30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上,并朝向所述盖板组件发射光线,所述盖板组件设有微孔50,微孔50设置为肉眼不可见的尺寸,所述盖板组件包括出光面21,所述发光体30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微孔50处折射或反射而经所述出光面21射出至外部空间。

通过设置微孔50,使得发光体30发出的光线在微孔50处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在外部空间可以看到微孔50处的光亮,达到灯光效果,微孔50的尺寸小,对盖板组件的结构破坏小,能大面积的在终端上应用。

为减小对盖板组件的结构的破坏,设置微孔50直径可为小于0.5mm,优选为0.05mm~0.3mm。微孔50设置为多个,如图1所示,微孔50包括大微孔50a和小微孔50b,设置大微孔50a和小微孔50b的布置位置和尺寸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的导光效果,当多个微孔50组合导光时,多个微孔50折射或反射的光线能使得在外部空间可以看到不同的光亮图案,例如光晕效果、星空效果等。

本实施例的方案实施的原理为利用光的折射或反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反射光光速与入射光相同,折射光光速与入射光不同。

具体而言,盖板组件设置有微孔50,当光照射到微孔50上时,同时发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使得光射出至外部空间。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对应的附图中,使用点划线示意光线,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上设有容纳腔18,容纳腔18位于壳体10靠近侧边边缘的位置,并且壳体10上设有联通容纳腔18和外部空间的联通区域,发光体30设于该容纳腔18内,盖板组件盖设在壳体10上时,抵靠在该联通区域处,使得发光体30发出的光线进入盖板组件。

具体而言,壳体10的侧边边缘处设有突出的延伸部11,延伸部11外表面与壳体10边缘圆滑过渡,形成终端的侧边边框,延伸部11内表面为容纳腔18的其中一段内壁,连接延伸部11的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的侧面102用于与盖板组件抵靠,盖板组件18的出光面21与延伸部11的外表面连接并圆滑过渡,使得终端形成完整的外观。容纳腔18的内壁还包括用于固定发光体30的第一内壁103,以及与第一内壁103相对的第二内壁104,第一内壁103与延伸部11的内表面连接,第二内壁104与延伸部11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容纳腔18的联通区域,发光体30朝向该联通区域发射光线。

壳体18远离边缘的中部区域还设有顶面101,顶面101与第二内壁104连接,当盖板组件盖设在壳体10上时,顶面101面对盖板组件,即盖板组件的出光面21的背面与顶面101相对,顶面101的形状可以与盖板组件的形状适配,使得盖板组件可以贴合在顶面101上,以使得终端的厚度尺寸减小。

壳体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铝合金、镁合金和不锈钢等,使得壳体10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壳体10的材质也可以为非金属材质,例如塑料,使得壳体10具有较轻的重量。

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壳体10的顶面101上设置发光体30,壳体10的延伸部11的侧面102与壳体10的顶面101连接。本实施例中,还可在顶面101上设置容纳发光体30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发光体30设置在该凹槽内,使得壳体10的顶面形成支撑面,盖板组件贴合在顶面101上。

发光体30为led或灯泡等光源,发光体30可发射白色或彩色光线,使得外部空间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发光体30可设置为多个,沿壳体10的侧边方向(如图1所示的,垂直于纸面方向)间隔排列,使得盖板组件上各个区域都能被光线照射,盖板组件上的多个微孔形成的图案被照亮,从而在外部空间能看到绚丽的灯光图案。

请参考图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包括透明板20,所述透明板20包括朝向外部空间的所述出光面21和背对所述出光面21的第二表面22,以及连接在所述出光面21和所述第二表面22之间的侧面23,所述发光体30朝向所述侧面23发射光线。请参考图3,另一种实施例中,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发光体30朝向第二表面22发射光线。

通过设置透明板20,使得发光体30发出的光能在透明板20内传播,并在出光面21处射出至外部空间。

如图1所示,透明板20的侧面23的一部分与延伸部11的侧面102相对,另一部分用于使得光线进入透明板20,如图3所示,透明板20的侧面23全部与延伸部11的侧面102相对。透明板20的材质可以为树脂、玻璃或塑料。透明板20可以为平板结构,也可以具有弯曲的边缘区域,透明板20安装在壳体10上后,使得终端具有适应人手握感的触觉,不硌手。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透明板20的内部设有所述微孔50,所述发光体30发出的光从所述透明板20的侧面23方向进入所述透明板20。本实施例中,在透明板20的内部设置微孔50,不损坏透明板20的外表面,能使得透明板20具有完整的外观和良好的强度。在透明板20的内部制作微孔50的工艺可以采用激光镭雕技术,具体而言,设置激光的能量密度大于使透明板20破坏的临界值,激光聚焦到透明板20内部预打孔位置,激光发出高能量的脉冲,在瞬间使得透明板20内部的预打孔位置受热破裂,从而产生极小的白点,即形成微孔50,通过设置不同的预打孔位置,能在透明板20内部雕出预定的形状。在预打孔位置之外的区域,设置激光的能量密度小于透明板20破坏的临界值,从而使得微孔50之外的位置保持原样,完好无损。通过设置激光的能量密度的大小,能形成尺寸不同的微孔50,例如,能量密度大的位置产生大微孔50a,能量密度小的位置产生小微孔50b。

另一种实施例中,可在透明板20的第二表面22上制作微孔50,可通过cnc(计算机数控(computernumericalcontrol))工艺加工出微孔50,同样可以形成所需的微孔50结构。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前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镜40,所述反射镜40设于所述壳体10之朝向所述透明板20的侧面23方向,所述发光体30设于容纳腔18内,且所述发光体30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反射镜40反射而进入所述透明板20。

通过设置反射镜40,有利于合理布局光线的路径,可减小终端的尺寸。具体而言,反射镜40设置于容纳腔18的第一内壁103上,发光体30设置在容纳腔18的第二内壁104上,第一内壁103与第二内壁104非平行设置,更具体的,第二内壁104可相对透明板20的出光面21大约垂直,而第一内壁103相对第二内壁104倾斜一角度,使得第一内壁103面对容纳腔18联通外部空间的联通区域,当反射镜40安装在第一内壁103上时,发光体30发出的光线在反射镜103上反射,反射后的光线从透明板20的侧面23进入透明板20。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遮光层80,所述透明板20的第二表面22贴合所述第一遮光层80,所述第一遮光层80用于遮挡所述壳体10。

设置第一遮光层80,可使得在外部空间看到的终端具有统一的外观,不会看到透明板20透射的壳体30的图像,当然,第一遮光层80还可遮挡发光体30从透明板30第二表面22射出的光线,使得光线的光路可控,避免在外部空间看到杂光。

第一遮光层80可以为印刷在透明板20的第二表面22的油墨,也可以为贴在透明板20第二表面22的遮光纸。第一遮光层80面对透明板20的表面上可印制有图案,例如厂商商标,从外部空间看到的终端的外观更为美观。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膜片60,所述透明板20的第二表面22贴合所述膜片60,所述膜片60上开设有所述微孔50,所述发光体30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微孔50,并从所述透明板20的所述出光面21射出至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膜片60可具有遮光特性,发光体30设置于壳体10的顶面101上,只有在微孔50位置,光线才可穿透膜片60而进入透明板20,除微孔50位置的其他位置,光线被膜片60遮挡。膜片60上开设微孔50的工艺也可以采用激光镭雕技术或cnc工艺,并形成尺寸不同的大微孔50a和小微孔50b。壳体10的顶面101具有较大的面积,顶面101上可设置有多个发光体30,多个发光体30可沿壳体10的长度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即垂直于纸面方向和平行于纸面方向均可设置,如图3所示的,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发光体30a和第二发光体30b,第一发光体30a对应大微孔50a的位置,第二发光体30b对应小微孔50b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所述膜片60包括基板61和在所述基板61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渐变层64、镀膜层65和油墨层66,所述微孔50贯穿所述油墨层66,所述渐变层64用于形成色彩,所述镀膜层65用于形成金属质感。

通过在油墨层66上制作微孔50,油墨层66在微孔50位置可以透过光线,其他位置则不透光,微孔50处透射的光穿透镀膜层65、渐变层64和基板61,进入透明板20,并出射至外部空间,从外部空间可以看到膜片60模拟的场景,达到绚丽的灯光效果。

基板61可采用pet材质,其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和柔性,能透光,且可弯折并与透明板20的第二表面22贴合。渐变层64采用喷墨印刷工艺制作,设置墨水的浓度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并经过多次重复喷射到基板61上而形成,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蓝色墨水,使得渐变层64形成类似蓝天的色彩,使得在外部空间能看到类似蓝天的色彩,而微孔50射出的光形成类似星星的光亮,从而模拟星空场景,达到绚丽的灯光效果;渐变层64当然还可以选择其他的颜色,从而模拟出所需的场景。镀膜层65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制作,更具体的,采用ncvm(不导电真空镀膜)工艺制作,镀膜层65可采用金属材质,也可以采用具有金属质感的非金属材质制作,例如,形成银材质或具有银质感的颜料制作,使得在外部空间能看到具有银质感的底色,提高终端的档次感。镀膜层65和渐变层64还可以使得微孔50射出的光更为柔和,提高导光的美观效果。

可以理解的,油墨层66上形成的微孔50也可以采用激光镭雕技术或cnc工艺制作。油墨层66为黑色,其作用为遮光,为提高遮光效果,可制作多层油墨层,并在多层油墨层上对应未知均设置微孔50,如图4所示的,油墨层为3层,分别为油墨层66、油墨层67和油墨层68,每层油墨层的厚度基本一致,可采用一次印刷工艺形成一层油墨层,通过多层油墨层的叠加,提高了膜片60的遮光效果。本实施例中,油墨层优选为3层,油墨层数过少,则遮光效果不佳,油墨层数过多,增加工序,不利于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中,在基板61和渐变层64之间还可设置图案层62和纹理层63,图案层62可采用丝印工艺制作在基板61上,图案层62上设有预设的图案,使得在外部空间能看到图案层的图案,提高终端的美观度,预设的图案可以为厂商的商标(logo)或其他图案;纹理层63可采用uv转印工艺制作在图案层62上,纹理层63上制作有预设的纹理,使得在外部空间能看到预设的纹理,提高终端的美观度,预设的纹理可以为沟壑结构,纹理可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膜片60背向所述透明板20的表面贴合有导光膜70,所述导光膜70的出光面72朝向所述膜片60,所述导光膜70还包括入光面71,所述发光体30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导光膜70的入光面71进入所述导光膜70,使得光均匀从所述导光膜70的出光面72射出。

通过设置导光膜70,使得光线均匀的从微孔50处射出,使得从外部空间看到的光亮均匀,提高了终端的美观度。

导光膜70的入光面71可设置于与透明板20的侧面23对应的导光膜70侧边,侧入光的设置方式,相对于入光面设置于导光膜70背向膜片60的表面的方式,可以降低终端的整体厚度,并可减少发光体30的设置数量。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微孔包括第一微孔50和第二微孔90,所述膜片60上开设的所述微孔为所述第一微孔50,所述导光膜70内开设所述第二微孔90,所述第二微孔9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微孔50的位置对应,以使光线在所述第二微孔90处折射和反射,从所述第一微孔50处射出。

通过在导光膜70内开设第二微孔90,光线在第二微孔90处折射或反射而从导光膜70的出光面72射出,并经与第二微孔90位置对应的第一微孔50射出,相比于导光膜70内不设置微孔结构的方案而言,能使得从第一微孔50处射出的光线更多,提高终端的光亮的亮度。

第二微孔90的数量和尺寸可与第一微孔50对应,具体的,第一微孔50的大微孔50a的尺寸与第二微孔90的大微孔90a的尺寸大约相同,第一微孔50的小微孔50b的尺寸与第二微孔90的小微孔90b的尺寸大约相同,如此可使得外部空间的光亮亮度与第一微孔50的尺寸成比例,提高绚丽的灯光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