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4756发布日期:2019-01-05 10:1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光学打印头所具有的透镜的光发射面可以容易地清洁。



背景技术:

诸如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成像装置具有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具有用于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一些光学打印头使用作为发光元件的示例的例如发光二极管(led)或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等。存在已知配置,其中,例如,在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这种发光元件以一行或两个交错行排列。光学打印头还具有多个透镜,用于将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聚集到感光鼓上。在沿着发光元件阵列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多个透镜在多个发光元件和感光鼓之间布置为面向感光鼓的表面。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通过透镜聚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是可消耗的物品,因此是定期更换的。执行更换感光鼓等的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更换包含感光鼓的更换单元来执行成像装置的维护。更换单元构造成,其通过滑动移动从成像装置的侧面从装置主体取出和插入到装置主体中而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装置的主体。在用于曝光感光鼓时的光学打印头的曝光位置(靠近并面对鼓表面的位置)处,透镜与感光鼓表面之间的间隙非常窄。因此,当更换更换单元时,光学打印头需要从曝光位置缩回,以免光学打印头和感光鼓等相接触并且以免感光鼓的表面和透镜被损坏。因此,需要给成像装置设置一个机构,其中,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与光学打印头距离更换单元更远(相比曝光位置)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安装/拆卸更换单元。

现在,可以在充电器和显影单元之间给成像装置提供诸如光学打印头的曝光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小感光鼓、光学打印头、充电器、显影单元等之间的距离是实现装置尺寸减小的有效方式。因此,存在光学打印头所具有的透镜的光发射面被从感光鼓和显影单元落下的调色剂污染的问题。透镜的光发射面的污染可以部分地遮蔽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并且是导致输出图像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因素。已经提出了一种清洁单元来防止这种光学打印头的光发射面的污染,这种污染将导致图像质量的劣化。清洁单元的一个例子是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中描述的清洁单元。

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中描述的曝光模块em具有发光二极管(led)打印头(lph)14和前进/后退机构17。用于清洁棒状透镜阵列64的滑动构件67附接到lph14。滑动构件67具有:设置在后侧的支撑部67a,该支撑部67a支撑在滑动的同时与棒状透镜阵列64的光发射面接触并清洁光发射面的刮刀;和设置于前侧的手柄67b,其在清洁时接收前进/后退操作。在使用手柄67b使滑动构件67沿x方向滑动的情况下,附着于棒状透镜阵列64的上表面的灰尘等通过在棒状透镜阵列64的上表面上接触地移动的刮刀而被除去。

lph14在作为形成图像时采取的位置的曝光位置与lph14从曝光位置离开感光构件12缩回以便清洁棒状透镜阵列64的上表面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z方向上定位lph14的前侧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设置在lph14的前侧,并且在z方向上定位lph14的后侧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设置在lph14的后侧。

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中描述的清洁机构的结构中,滑动部67具有支撑部67a以便能够通过在lph14的纵向上滑动而移动,其是装置变得复杂且尺寸大的一个因素。现在,将考虑从外侧将棒状清洁构件插入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并且棒状透镜阵列的光发射面通过与设置到清洁构件的摩擦部摩擦来清洁的机构。然而,在将这种机构应用于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的情况下,难以将清洁构件从外侧朝向棒状透镜阵列64的光发射面插入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原因是第一前定位销611f位于已经插入的清洁构件的移动路径上。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是被构造成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具有光发射面的光学打印头,用于曝光感光鼓的光从所述光发射面发射;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在所述光发射面曝光所述感光鼓的曝光位置与比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光学打印头;止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将正在被所述移动机构从所述曝光位置向所述缩回位置移动的所述光学打印头停止在所述缩回位置处;抵接部,其被构造成,通过从所述光学打印头的一端侧在所述光学打印头的纵向上比所述光发射面更远离所述鼓单元侧突出而抵接所述鼓单元,从而将正在被所述移动机构从所述缩回位置向所述曝光位置移动的所述光学打印头停止在所述曝光位置;和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处,构造成摩擦并清洁所述光发射面的棒状清洁构件由操作者沿所述纵向从成像装置的主体的侧表面插入。所述移动机构移动所述光学打印头,使得所述抵接部的移动路径与由所述插入部在所述光发射面上引导的清洁构件的移动路径相交。当所述光学打印头位于所述缩回位置时所述抵接部的在所述鼓单元侧的端部相对于当所述光学打印头位于所述曝光位置时所述抵接部的在所述鼓单元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清洁构件的移动路径的相反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a和2b是成像装置中的鼓单元周围的透视图。

图3是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光学打印头的横截面图。

图5a至5c2是用于描述光学打印头的电路板、led芯片和透镜阵列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光学打印头的侧视图。

图7a1至图7b2是示出光学打印头与鼓单元接触的状态和缩回状态的图。

图8是附接到鼓单元的后侧的衬套的透视图。

图9a至9c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的透视图。

图10a至图10c是第二支撑部、后侧板以及附接至第二支撑部的曝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11b是移动机构的透视图,从图示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

图12a和12b是λ型第一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图13a和13b是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4a和14b是描绘移动机构的图。

图15a1至15b是描绘x型移动机构的图。

图16a和16b是描绘使用凸轮机构的移动机构的图。

图17a至图17c是盖子的透视图。

图18a至18d是盖子的透视图,用于描绘盖子关闭时的操作。

图19a至19d是盖子的侧视图,用于描绘盖子关闭时的操作。

图20a至20d是盖子的透视图,用于描绘盖子打开时的操作。

图21a至20d是盖子的侧视图,用于描绘盖子打开时的操作。

图22a至图22d是用于描绘保持构件的两端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3a至图23c是用于描绘保持构件的另一端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4a和24b是用于描绘棒状清洁构件和棒状清洁构件插入开口中的状态的图。

图25a和25b是用于描绘棒状清洁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26是保持构件的透镜附接部的透视图。

图27a和27b是用于描绘棒状清洁构件的移动被开口和保持构件限制的方式的图。

图28是用于描述第一抵接销、第二抵接销和透镜阵列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9a1至29b是用于描绘根据第一修改例和第二修改例的被抵接部(止动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成像装置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配置。图1是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虽然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是不具有读取器的彩色打印机(小功能打印机(sfp)),但是实施例可以是具有读取器的复印机。而且,实施例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具有多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并且可以是具有一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或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装置。

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具有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图像形成单元102”)。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感光鼓103”)。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用于对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进行充电的充电器104y,104m,104c和104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充电器104”)。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发光二极管(led)曝光单元500y,500m,500c和500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led曝光单元500“”),用作曝光光源,其发射光以使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曝光。此外,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利用调色剂显影感光鼓103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106y,106m,106c和106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显影单元106”),由此在感光鼓103上显影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附加于附图标记的y,m,c和k表示调色剂的颜色。

成像装置1设置有中间转印带107和一次转印辊108(y,m,c,k),感光鼓103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107上,所述一次转印辊108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02的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成像装置1还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09和定影单元100,该二次转印辊109将中间转印带10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片材供给单元101输送的记录片材p上,该定影单元100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

鼓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作为可拆卸地安装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更换单元的一例的鼓单元518(y,m,c,k)和显影单元641(y,m,c,k)。图2a是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周围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b是示出处于从装置主体的外侧部分地插入到成像装置1中的状态的鼓单元518的图。

如图2a所示,成像装置1具有由金属片形成的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前侧板642是设置于成像装置1的前侧的侧壁。后侧板643是设置于成像装置1的后侧的侧壁。如图2a所示,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彼此面对地设置,且金属板用作横在它们之间的梁,该梁从图示中省略。前侧板642,后侧板643和未示出的梁构成成像装置1的框架的部分。

在前侧板642上形成开口,通过该开口,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前侧插入和抽出。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通过开口安装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的预定位置(安装位置)。成像装置1还具有覆盖安装到安装位置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前侧的盖子558(y,m,c,k)。盖子558的一端通过铰接部一体地固定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并且能够在铰接部上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单元更换工作由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打开盖子558并且抽出主体内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插入新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以及关闭盖子558。稍后将详细描述盖子558。

在下面的描述中,成像装置1的前侧板642侧被定义为前侧,并且后侧板643侧被定义为后侧,如图2a和2b所示。把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作为参照物,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所在的一侧被定义为右侧。把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作为参照物,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所在的一侧被定义为左侧。此外,将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的方向定义为向上方向,并且将垂直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的方向和左右方向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的方向定义为向下方向。所限定的前方向,后方向,右方向,左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如图2a和2b中所示。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在感光鼓103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是指如此处所限定的前侧,而“另一端侧”是指如此处所限定的后侧。这里在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对应于此处限定的前侧和后侧。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表示这里所限定的右侧,而另一端侧表示这里所限定的左侧。

鼓单元518被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鼓单元518是被更换的盒。根据本实施例的鼓单元518具有相对于鼓单元518的壳体被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103。鼓单元518每个都具有感光鼓103,充电器104以及从图示中省略的清洁装置。例如,当由于清洁装置的清洁造成的磨损而使感光鼓103的使用寿命消耗时,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装置主体中抽出鼓单元518,并更换感光鼓103,如图2b所示。注意,可以构造成鼓单元518既不包括充电器104也不包括清洁装置并且仅包括感光鼓103。

与鼓单元518分离的显影单元641被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显影单元641包括图1所示的显影单元106。每个显影单元106设置有用作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每个显影单元641设置有多个齿轮,用于旋转搅动调色剂和载体的螺杆。当这些齿轮由于老化等而劣化时,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成像装置1的装置主体中抽出显影单元641并更换它。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641是其中已经集成了具有显影套筒的显影单元106和其中设置有螺杆的调色剂容器的盒。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实施例可以是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集成在一起的处理盒。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过程。稍后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y曝光已经由充电器104y充电的感光鼓103y的表面。因此,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显影单元106y通过黄色调色剂显影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03y的表面上显影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y由一次转印辊108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也通过相同的图像形成过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07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t2处的二次转印辊109上。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09的转印偏压转印到从片材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00。定影单元100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经受定影单元100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111。

曝光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包括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单元500。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曝光单元500和布置在曝光单元500的上侧的感光鼓103在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平面上被截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曝光单元500具有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640。

光学打印头105具备保持透镜阵列506(透镜)和电路板502的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4(抵接部和第一抵接部的一例)和抵接销515(第二抵接部)。抵接销514设置成在保持构件505的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前侧)朝鼓单元518侧突出,其将在后面详细描述。抵接销515设置成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在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侧(后侧)朝鼓单元518侧突出,其将在后面详细描述。换言之,抵接销514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纵向上的一端侧(前侧),而抵接销515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后侧)。移动机构6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61、第二连杆机构862、滑动部525、第一支撑部527(支撑构件的一例)、第二支撑部528(支撑构件的一例)和作为滑动支撑构件一例的第三支撑部526。第一连杆机构861包括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而第二连杆机构862包括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将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描述为圆柱形销,但是其形状不限于圆柱形,并且可以是多边形柱或直径朝着尖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形。

首先,将描述保持构件505。保持构件505是保持后述电路板502,透镜阵列506,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的保持部。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例,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长度为7mm,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长度为11mm,抵接销514从保持构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长度是22mm,并且抵接销515从保持构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长度是22mm。也就是说,抵接销514的总长度比抵接销515的总长度短。如图4所示,保持构件505具有附接透镜阵列506的透镜附接部701和附接电路板502的电路板附接部702。保持构件505还具有弹簧附接部661,弹簧附接部662,销附接部632和销附接部633,这将在后面参照图22a至22d进行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505具有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弹簧附接部661,弹簧附接部662,销附接部632以及销附接部633。保持构件505是模制树脂制品,其中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另外,保持构件505的材料不限于树脂,例如可以是金属等。

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632之间设有附接有连杆构件651的弹簧附接部661。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633之间设有附接有连杆构件652的弹簧附接部662。也就是说,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由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4之间的连杆构件651支撑,并由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5之间的连杆构件652支撑。由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2向保持构件505施加偏置力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不与透镜阵列506重叠,因此由该偏置力导致的透镜阵列506的翘曲减小。

透镜附接部701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一内壁面507和与第一内壁面507面对并且也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内壁面508。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透镜阵列506插入第一内壁面507和第二内壁面508之间。在透镜阵列506的侧面与透镜附接部701之间涂布粘接剂,从而将透镜阵列506固定于保持构件505。

电路板附接部702具有横截面为敞开盒的形状,并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三内壁面900和与第三内壁面900面对并且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四内壁面901,如图4所示。在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形成有供电路板502插入的间隙910。电路板附接部702还包括电路板502抵接的电路板抵接部911。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电路板502从间隙910插入,并被压到电路板抵接部911。在电路板502与电路板抵接部911抵接的状态下,在电路板502的间隙910侧与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的边界部涂布粘接剂,从而将电路板502固定到保持构件505。曝光单元500相对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下侧,且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leds503从下方曝光感光鼓103。

接下来,将描述由保持构件505保持的电路板502。图5a是电路板502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b1示出了提供给电路板502的多个led503的阵列,并且图5b2是图5b1的放大图。

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上。如图5a所示,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而连接器504设置在背面侧。电路板502设置有用于向led芯片639供应信号的布线。图示中省略的柔性扁平电缆(ffc)的一端连接到连接器504。一电路板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该电路板具有控制单元和连接器。ffc的另一端连接到该连接器。控制信号经由ffc和连接器504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控制单元输入到电路板502。通过输入到电路板502的控制信号来驱动led芯片639。

将更详细地描述安装在电路板502上的led芯片639。如图5b1和5b2所示,多个(29)其上排列有多个led503的led芯片639-1至639-29排列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led芯片639-1至639-29中的每一个具有在其纵向上排列成单行的516个led(发光元件)。led芯片639中在纵向上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距离k2对应于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是1200dpi,所以led排列成单行,使得在led芯片639-1至639-29的纵向上的相邻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距离k2是21.16μ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范围是316mm。感光鼓103的感光层形成为316mm或更宽。a4尺寸记录片材的长边和a3尺寸记录片材的短边为297m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具有能够在a4尺寸记录片材和a3尺寸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曝光范围。

led芯片639-1至639-29交替地排列以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形成两排。也就是说,奇数的led芯片639-1,639-3等至639-29从左边沿电路板502的纵向排列成一行,而偶数的led芯片639-2,639-4等至639-28在电路板502的纵向上排列成一行,如图5b1所示。以这种方式排列led芯片639使得,如图5b2所示,在led芯片639的纵向上,在不同的相邻led芯片639中,设置在一个led芯片639的一端上的led和另一led芯片639的另一端上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1等于在同一led芯片639上的leds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2。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led配置曝光光源的一例。然而,可以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来代替这种曝光光源。

接下来,将描述透镜阵列506。图5c1是从感光鼓103侧观察透镜阵列506的示意图。图5c2是透镜阵列506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5c1所示,这些多个透镜在多个led503的阵列方向上排列成两排。透镜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使得一排中的每个透镜与另一排中在透镜阵列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相接触。透镜是圆柱形玻璃棒状透镜。请注意,透镜的材料不限于玻璃,也可以使用塑料。透镜的形状也不限于圆柱形,并且可以是例如六角形柱等的多边形柱。

图5c2中的虚线z表示透镜的光轴。光学打印头105通过上述移动机构640在大致沿着虚线z所示的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术语透镜的光轴此处是指连接透镜的光发射面的中心和该透镜的焦点的直线。如图4所示,从led发出的放射光入射到透镜阵列506所包含的透镜。透镜用于将进入透镜的放射光聚集到感光鼓103的表面上。在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调整透镜阵列506相对于透镜附接部701的附接位置,使得led的光出射面与透镜的入射光面之间的距离以及透镜的光出射面和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现在,将描述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必要性。当更换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中的鼓单元518时,鼓单元518通过沿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滑动到装置主体的前侧而移动,如图2b所示。在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感光鼓103的表面附近的状态下移动鼓单元518导致鼓单元518在通过滑动而移动的同时与感光鼓103的表面接触,正安装的感光鼓103的表面将被刮擦。而且,透镜阵列506将与鼓单元518的框架接触,并且透镜阵列506将被刮擦。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感光鼓103的曝光位置(图6a)和相比曝光位置从更换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图6b)之间往复移动的结构是必需的。当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图6a)时滑动部525通过沿箭头a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朝向缩回位置(图6b)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图6b)时滑动部525通过沿箭头b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朝向曝光位置(图6a)的方向移动。这将在稍后详细描述。

图7a1是示出设置在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a2是示出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第二支撑部528和衬套671的截面图。图7b1是示出设置于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a2是示出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时,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第二支撑部528和衬套671的截面图。

将参考图7a1至7b2描述设置到鼓单元518侧的抵接销515的端部抵接衬套671的方式。在鼓单元518的前侧设置有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其结构和功能与衬套671的相同。鼓单元518侧的抵接销514的端部抵接该部分。这里将描述鼓单元518侧的抵接销515的端部与衬套671接触的方式。

从图7a1和图7b1可以看出,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连杆构件652附接到保持构件505的部分比抵接销515的端部当中与更换单元侧(鼓单元518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个端部更靠近感光鼓103侧。附接有连杆构件652的弹簧附接位置662被构造成在竖直方向上不与抵接销515相交。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连杆构件651附接到保持构件505的部分比抵接销514的端部当中与更换单元侧(鼓单元所设置的所述侧)相反的一个端部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尽管从这里的图示中省略了。附接有连杆构件651的弹簧附接部661被构造成在竖直方向上不与抵接销514相交。因此,可以抑制曝光单元500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7a2和7b2所示,第二支撑部528具有第二座面587,限制部128,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第二座面587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从上方沿竖直方向抵接后述的第一支撑部527的第二座面587和第一座面586,并且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限制部128是形成在第二支撑部528中并且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前侧开口)的盒子的形状的凹部。限制部128形成在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并且比抵接销515更靠后侧地装配,使得抵靠销515能够竖直移动。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5移动通过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并且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第一支撑部527也具有限制部127,尽管从这里的图示中省略了。限制部127是形成在第一支撑部527中并且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前侧开口)的盒子的形状的凹部。限制部127形成在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并且比抵接销514更靠前侧地装配,使得抵靠销514能够竖直移动。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4移动通过由限制部127形成的间隙,并且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限制部127形成为锥形,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与抵接销514接触而发生的摩擦。由此,抵接销514能够在限制部127处的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因此,与抵接销515和抵接销514一体的保持构件50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限制部127可以限制抵接销514从后侧向前侧移动,并且限制部128可以限制抵靠销515从前侧向前侧移动。

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位置,从而形成有间隙。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竖直移动通过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在此期间,保持构件50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限制。

根据上述配置,光学打印头105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注意,将限制部127和限制部12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到第一支撑部527或第二支撑部528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将限制部127设置到作为支撑部的一例的第一支撑部527或将限制部分128设置到第二支撑部528就足够了。

抵接销515与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接触的位置以及抵接销514(从图示中省略)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接触的位置是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位置,如图7a1和7a2所示。透镜阵列506与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通过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抵接衬套671和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例子)变成设计的标称距离。

另一方面,如图7b1和7b2所示,抵接销515从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缩回的位置相当于光学打印头105的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105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通过光学打印头105处于图7b1和7b2所示的缩回位置,通过滑动而移动以被更换的鼓单元518和光学打印头105不接触。

现在将描述鼓单元518具有的衬套671。图8示出了衬套671的透视图。衬套671是通过螺钉或粘合剂固定到鼓单元518的壳体的构件。如图8所示,在衬套671中形成开口916。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的轴构件可旋转地插入到开口916中。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感光鼓103具有形成在中空圆柱形铝管的外壁面上的感光层。法兰673压配在铝管的两端上。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衬套671中的开口916中。法兰673在与形成在衬套671中的开口916的内壁面摩擦的同时旋转。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与衬套671的开口相同的开口也形成在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并且抵接销514与之接触的部分的中间部分处。感光鼓103的一端侧(前侧)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中的开口中。法兰673在与该开口的内壁面摩擦的同时旋转。也就是说,与鼓单元的后侧一样,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在前侧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衬套671具有抵接销515与之装配的装配部685(第二凹部)。装配部685设置有抵接面551,后侧壁面596和锥形部分585。装配部685(第二凹部)可以相对于衬套671凹入,或者可以竖立。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抵接销515与抵接面551抵接。装配部685的下边缘形成有渐缩的锥形部585。锥形部585引导抵接销58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移动,以与抵接面551抵接。稍后将描述后侧壁面596和抵接销515的接触。

已经抵接装配部685的抵接面551的抵接销51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装配部685限制。也就是说,相对于处于曝光位置(图7a2)的光学打印头105,抵接销515的上端的移动通过装配部685而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受到限制,而抵接销515的下端的移动通过限制部128而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此时,装配部685在左右方向的直径和抵接销515的上端在左右方向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和限制部128左右方向上的直径与抵接销515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小于第一壁面588与第二壁面589之间左右方向上的间隙与位于第一壁面588与第二壁面589之间的保持构件505之间的差异。因此,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不会有助于限制保持构件505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移动机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移动机构140。首先,将描述第一支撑部527。图9a是第一支撑部527的示意性透视图。在第一支撑部527上形成有作为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一例的第一座面586,作为插入部的一例的开口700,抵接部529,限制部127,突起601,螺钉孔602,定位凸台603,定位凸台604和螺钉孔605。第一支撑部527可以是其中开口700和第一座面586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的物件,或者它们可以是分离的构件。

第一座面586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沿竖直方向从上方抵接的部分,且该部分固定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第一座面586,并且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用于清洁由调色剂等污染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出射面的清洁构件572由例如使用者或维修人员的工人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外侧穿过开口700插入。清洁构件572沿着光学打印头105的纵向插入到开口700中。清洁构件572是细长的棒状部件。尽管清洁构件572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的贯通孔被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开口700的一例示出,但其并不限于是孔,也可以例如为在上方形成狭缝。如图9a中阴影线所示,抵接部529是第一支撑部527的后侧面,并且是开口700上方和下方的区域。稍后将描述抵接部529的功能。

如图9所示,限制部127是形成在第一支撑部527中、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后侧开口)的盒子的形状的凹部。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部分与保持构件505一起通过由限制部127形成的间隙而竖直移动。限制部127形成为锥形,其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靠近抵接销514越小,以最大地减少由于与抵接销514接触而发生的摩擦。由此,抵接销514能够在限制部127的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

第一支撑部527固定到前侧板642的前侧面。与定位凸台603,定位凸台604和固定螺钉对应的多个孔(图示略)形成在前侧板642中。定位凸台603和定位凸台604插入到设置在前侧板642上的多个孔中的相应孔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支撑部527通过穿过第一支撑部522的螺钉孔的螺钉固定到前侧板642。

稍后将描述的第三支撑部526是折叠成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金属片。图9b是用于描绘将第三支承部526的纵向的一端部插入图9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方式的图。图9c是示出第三支撑部526的纵向的一端部已经插入图9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图。如图9b和图9c所示,在第三支撑部526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凹口,第一支撑部527侧的突起601接合第三支撑部526的凹口。凸起601与第三支撑部526中的凹口的这种接合将第三支撑部526相对于第一支撑部527在左右方向上定位。第三支撑部526被从螺钉孔602插入的螺钉从图9c中的下侧按压,并且通过抵接第一支撑部527的接触面681而被固定到第一支撑部527。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支撑部528。图10a是第二支撑部528的示意性透视图。在第二支撑部528上形成第二座面587、第一壁面588、第二壁面589、和限制部128。如前所述,第二座面587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的部分。第二座面587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第二座面587,并且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第二支撑部528固定到后侧板643的前侧面,如图10b所示。与第一支撑部527固定到前侧板642的方式相同,第二支撑部528通过定位凸起和螺钉固定到后侧板643。图10c示出了第三支撑部526的在第三支撑部526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后侧)插入图10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526的一端部由第一支撑部527支撑,并且另一端部由第二支撑部528支撑,且第一支撑部527和第二支撑部528分别固定到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526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

注意,也可以采用螺钉等将第二支承部528固定于第三支撑部526,而不用螺钉固定于后侧板643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例如,在第二支撑部528上形成凹部,其与形成在后侧板643上的突起部装配,从而相对于后侧板643定位第二支撑部528。稍后将描述第二支撑部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

如图10a所示,限制部128是形成在第二支撑部528中、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前侧开口)的盒子的形状的凹部。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一部分与保持构件505一起通过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而竖直移动。限制部128形成为锥形,以最大地减小由于与抵接销515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其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接近抵接销515越薄。由此,抵接销515能够在限制部128的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

接下来,将参照图11a和11b描述第三支撑部526和滑动部525。第三支撑部526和滑动部525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与感光鼓103相对的相反侧上。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移动机构640具有连杆构件651、滑动部525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三支撑部526具有支撑轴531和e型卡环533。从图11a和图11b可以看出,支撑轴531通过已经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的第三支撑部526的相对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中形成的开口插入。支撑轴531穿过第三支撑部526的右侧面和左侧面。支撑轴531通过e型卡环533保持在左侧面的外侧,从而不会从第三支撑部526的开口掉出。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在滑动部525中形成有槽691,该槽691是细长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槽691是在与滑动部525的纵向以及光学打印头105被移动机构640往复驱动的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贯穿的孔。例如,支撑轴531穿过滑动部525的槽691插入,并且与槽69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约0.1-0.5mm宽松装配。因此,滑动部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滑动部525仅能够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滑动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槽691的长度。

具有从左侧到下侧的容纳空间562的滑动辅助构件539被附接到滑动部525的一端侧。滑动辅助部件539通过从左侧用螺钉进行紧固而固定在滑动部525上。容纳空间562容纳盖子558具有的后述的按压构件561。容纳空间562与按压构件561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特征将在后面与盖子558的描述一起描述。

将参照图3和11a至12b描述移动机构640。图3是具有移动机构640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6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61、第二连杆机构862、滑动部525、第一支撑部527、第二支撑部528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一连杆机构861包括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而第二连杆机构862包括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如图3所示,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以及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各自构成λ型连杆机构。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

将参照图11a至12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61。图12a是从右侧观察的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第一连杆机构861的横截面视图的图。第一连杆机构861具有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61的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均为单个连杆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连杆构件来构造。如图12a和12b所示,连杆构件653的纵向的长度比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长度短。

连杆构件651具有轴承610、突起655和连接轴部538。轴承610设置于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一端侧。突起655是在设置于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另一端侧沿连杆构件651的转动轴线方向立起的圆柱形的突起,用于使设置于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连接轴部538在连杆构件651的纵向上设置于轴承610与突起655之间。尽管突起655用作第一移动部,但该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655,并且可以是其中连杆构件651的纵向上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在图12a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在轴承610中。装配轴部534被设置到滑动部525。在图12a中,装配轴部534是从滑动部525向左方竖立的圆柱形突起。装配轴部534通过可枢转地装配到轴承610的孔中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1能够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525枢转。注意,装配轴部534可以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侧,而轴承610形成在滑动部525上。

连杆构件653具有连接轴部530。连接轴部530设置于连杆构件653的纵向的一端侧。在图12a中,连接轴部530是从连杆部件653向左侧立起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530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连接轴部530可以形成到第三支撑部526而不是连杆构件653。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上的连接轴部530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中的孔中。

在图12a中,在连杆部件653的纵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651的连接轴部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538和连杆构件653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3能够以第三连接部作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651枢转。此处,连接轴部538可以形成到连杆构件653而非连杆构件651。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653上的连接轴部538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中的孔中。

注意,第二连杆机构862的构造与上述的第一连杆机构861的构造相同。第二连杆机构862具有的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分别对应于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连杆构件652的纵向上的一端侧与滑动部525的连接部构成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注意,对于移动机构640,可以从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653和连杆部件654中的一个。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已与之装配的轴承610与滑动部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朝向后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如图12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枢转,而连杆构件653则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沿着与图12a中的箭头相反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部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与之装配的轴承610与滑动部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朝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如图12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连杆构件653则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

此处,

(1)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轴承610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1,

(2)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连接轴部530的转动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2,和

(3)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突起655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3。在移动机构640中,第一连杆机构861形成了其中l1,l2和l3相等的史考特-罗素(scottrussel)连杆机构(参见图12b)。由于距离l1,l2和l3相等,突起655垂直于(沿着图12b中的线a)装配轴部534的滑动移动方向移动,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可以在上述连杆机构中大致沿光轴方向移动。

可以构造成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525通过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525通过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述的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按压滑动部5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525。

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640。可以使用图13a和13b所示的移动机构140。将在下面参照图13a至14b描述移动机构140。具有与构成移动机构640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将参照图13a至14b描述移动机构140移动保持构件505的布置。图14a是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图14b所示的保持构件505和移动机构140的横截面图。

如图13a和13b所示,连杆构件151具有轴承110和突起155。轴承110设置在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一端侧。如图14a,14b所示,突起155是设置在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另一端侧的圆柱形突起,且其沿连杆构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竖立。突起155是用于使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的突起。注意,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155,也可以是其中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一端侧沿连杆构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为在轴承110中。如图14a和14b所示,装配轴部534被设置到滑动部525。装配轴部534是从滑动部525向左竖立的圆柱形突起。轴承110的孔与装配轴部534装配而能够枢转,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151相对于滑动部525可枢转,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注意,也可以布置成在连杆构件151侧形成装配轴部534,而在滑动部525上形成轴承110。

注意,在第三支撑部526的后侧设置与支撑轴531相同的轴,在滑动部525的后侧形成与槽691相同的槽,并且移动机构140的后侧的结构与前侧相同。连杆构件152的结构也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结构相同,其中连杆构件152对应于连杆构件151。连杆构件152的纵向一端侧的连接部与滑动部525的连接部构成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

第一支撑部527的抵接部分529(从图13a至14b图示中省略)与保持构件505的一端相比,设置得更朝向前侧。因此,在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与之装配的轴承110也随着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与此同时,附接有突起155的保持构件505也试图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但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与抵接部529抵接,因此朝向前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连杆构件151设置成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相交,使得具有突起155的一端侧与具有轴承110的另一端侧相比更接近鼓单元518侧,并且因此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如图14a所示从右侧观察。因此,保持构件5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且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与抵接部529抵接。

另一方面,在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与装配轴部534装配的轴承110也随着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连杆构件1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如图14a所示从右侧观察。因此,突起15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随着盖子558的关闭操作,滑动部525从后侧向前侧移动,并且随着盖子558的打开操作,从前侧向后侧移动,这将稍后详细描述。也就是说,当盖子558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当盖子558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当光学打印头105大致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的后侧在第二支撑部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所形成的间隙中移动通过,如如前所述。这防止了保持构件505沿左或右方向倾斜。

注意,连杆部件151和连杆部件152也可以布置成使得其另一端侧比一端侧更朝前侧地定位,且抵接部529比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更朝后侧地定位。也就是说,在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与之装配的轴承110也随着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与此同时,附接有突起155的保持构件505也试图向后侧移动,但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与抵接部529抵接,因此朝向后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当从右侧观察连杆构件151时,连杆构件151和连杆构件152相对于滑动部525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保持构件505从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且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抵接抵接部529。在这种情况下,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按压滑动部5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525。

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和移动机构640。可以使用图15a1至15b所示的移动机构840。将在下面参照图15a1至15b描述移动机构840。注意,具有与构成移动机构140(640)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图15a1和15a2示出了移动机构840。如图15a1和15a2所示,移动机构84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858、第二连杆机构859、滑动部825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一连杆机构858包括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而第二连杆机构859包括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如图15a1至15b所示,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以及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各自可枢转地彼此相交,构成x型连杆机构。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连杆构件845的突起849以及连杆构件846的突起850各自可枢转地附接到从图示中省略的保持构件805。当滑动部825通过沿图15a1中的箭头a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下移动(图15a2)。另一方面,当滑动部825通过沿图15a2中的箭头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上移动(图15a1)。

图15b是示出移动机构840的前侧与保持构件805的前侧的图。将参照图15b描述移动机构840移动保持构件805的布置。此处,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基本相同,因此这里将参照图15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58。第一连杆机构858具有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58的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均为单个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构件来构造。

图15b中的移动机构8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58和滑动部825。滑动部825具有槽863,该槽863是细长开口,在左右方向上穿过滑动部825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连杆构件843具有突起810、突起847和连接轴部538。突起810设置于连杆构件843的纵向的一端侧。突起847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3的纵向的另一端侧、沿连杆构件843的枢转轴线方向向右侧立起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538在连杆构件843的纵向上设置于突起810与突起847之间。尽管突起847用作第一移动部,但该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847,并且可以是其中连杆构件843的纵向上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突起810可枢转地松弛装配到滑动部825的槽863,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3能够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突起810能够在槽863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开口内)沿前后方向移动。螺旋弹簧860设置在槽863的后侧边缘与突起810之间。

连杆构件844具有连接轴部530和突起848。连接轴部530设置于连杆构件844的纵向的一端侧。在图15b中,连接轴部530是从连杆部件844向右侧立起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530可枢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此处,连接轴部530可以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而不是连杆构件844上。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上的连接轴部530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中的孔中。

突起848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4的纵向的另一端侧、在连杆构件844的枢转轴线方向上向右侧立起的圆柱形突起。在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与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在图15b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843的连接轴部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538和连杆构件844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4能够以第三连接部作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843枢转。此处,连接轴部538可以形成到连杆构件844而非连杆构件843上。也就是说,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上的连接轴部538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843中的孔中。注意,对于移动机构840,可以从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843和连杆部件844中的一个。

保持构件805具有透镜阵列506、连杆附接部851、连杆附接部852以及销附接部855。连杆附接部851和连杆附接部852都设置在附接到透镜阵列506的销514与保持构件805之间。虽然从图示中省略了,但是,附接有构成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杆构件859和连杆构件846的连杆附接部853和连杆附接部854,均设置在附接于透镜阵列506的另一端侧的销515与保持构件805之间。连杆附接部851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855之间形成至保持部件805的孔,该孔沿左右方向贯通。连杆附接部852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851之间形成在保持部件805中的槽,该槽沿左右方向贯通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可枢转地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1,而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可枢转地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2。突起848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1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连杆构件844能够通过在连杆附接部852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而移动,同时以突起848为枢转中心枢转。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8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突起810与滑动部8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朝向后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当如图15a1所示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852处从前侧向后侧移动,且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而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8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突起810与滑动部8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朝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当如图15a2所示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58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852处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且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而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如图15b所示,当滑动部825在抵接销514与抵接面550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向前侧滑动而进一步移动时,螺旋弹簧860在槽863的后侧边缘和突起810之间被压缩。通过被压缩的螺旋弹簧860的恢复力,突起810被向前侧偏置。因此,向上的偏置力施加到保持构件805。

可以构造成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825通过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825通过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述的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按压滑动部8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825。

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移动机构640和移动机构840。可以使用图16a至16b所示的移动机构940。将在下面参照图16a至16b描述移动机构940。另外,具有与构成移动机构140(640和840)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如图16a和16b所示,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设置在滑动部525的前侧和后侧。移动支撑部114和移动支撑部115设置在保持构件905的下侧的前侧和后侧。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具有相对于保持构件905侧从后侧向前侧向下倾斜的面。

图16a是示出从右侧看时位于曝光位置处的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940的示意图。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的情况下,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设置于滑动部525的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随着滑动部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因此,设置在保持构件905上的移动支撑部114的下端和移动支撑部115的下端与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抵接,移动支撑部114和移动支撑部115在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上随着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移动。

图16b是示出从右侧看时位于缩回位置处的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940的示意图。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的情况下,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设置于滑动部525的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随着滑动部525一起,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设置于保持构件905的移动支撑部114的下端和移动支撑部115的下端被向上推压,并随着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在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上移动。

现在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一凸轮部112和第二凸轮部113所具有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且滑动部525从前侧向后侧的滑动移动将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滑动部525从后侧向前侧的滑动移动将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述的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按压滑动部5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525。

接下来,将参照图17至17c描述盖子558。如上所述,盖子558是用于使滑动部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部件。注意,使滑动部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构造不限于盖子558。例如,可以构造成使得滑动部525随着未示出的前门的打开/关闭而滑动从而移动。可选地,可以构造成使得滑动部525随着诸如杠杆或类似物的转动构件而非诸如盖子558或门的覆盖构件的转动而滑动从而移动。

图17a示出了盖子558的透视图。如图13a所示,盖子558具有枢转轴部559和枢转轴部560。枢转轴部559是在盖子558的右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而枢转轴部560是沿盖子558的左侧方向突出的圆柱形突起。

图17b是盖子558附接于前侧板642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7c是已经附接到前侧板642的盖子558的透视图。如图17b所示,前侧板642具有盖子558的枢转轴部559与之装配的轴承构件621和枢转轴部560与之装配的轴承构件622。如图17c所示,盖子558的枢转轴部559可枢转地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1,而枢转轴部560可枢转地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2。如图17a所示,枢转轴部559的枢转轴线和枢转轴部560的枢转轴线位于枢转轴线563上。盖子558以枢转轴线563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打开和关闭。关闭的盖子558位于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插入/取出路径上。因此,当盖子558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人员不能执行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更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打开盖子558来更换鼓单元518,并且当工作完成时关闭盖子558。

接下来,将参照图18a至21d描述滑动部525随着盖子558的打开/关闭操作,通过在感光鼓103的枢转轴线方向上滑动而移动的构造。图18a至18d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19a至19d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截面图。图18a和图19a示出了盖子558的打开状态。图18d和19d示出了盖子558的关闭状态。图18b和19b、图18c和19c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转换到关闭状态的图。注意,处于图18d和19d所示的关闭状态中的盖子558的关闭状态由用于接合到主体的卡合机构、用于防止枢转的止动件等保持。

盖子558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如图18a至18d所示。按压构件561也相应地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转动,如图19a到19d中的移动路径564所示。盖子558具有从左侧向右侧突出的圆柱形的按压部件561。如图18a至18d所示,按压构件561位于设置于滑动部525的一端的收容空间562内。

将参照图19a和19d描述按压构件561在滑动部525上的操作。当盖子558从图19a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位于移动路径564上,并抵接与移动路径564相交的第一受压部566(图19b)。当盖子558从该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在与第一受压部566摩擦的同时,将第一受压部566向前侧按压。由此,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前侧移动。滑动辅助构件539固定于滑动部525,所以滑动部525也随着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而向前侧滑动而移动。

而且,当盖子558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从第一受压部566移动到第二受压部567(图19c)。第二受压部具有大致遵循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曲面。因此,在盖子558从图19c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接触并向上方移动,但是不会从推压构件561施加用于使滑动辅助部件539通过朝向前侧滑动而进一步移动的力。

从图18c和图19c可以看出,当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时,紧接在保持构件505已经到达曝光位置之后,按压构件561在容纳空间562的前侧抵接第二受压部567。第二受压部567具有大致遵循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形状,该形状是以旋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弧形。在从图19c的状态使盖子558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在其抵接的第二受压部567上滑动移动。然而,不会从推压构件561施加用于使滑动辅助构件539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力。因此,在推压构件561在第二受压部567上移动的同时,滑动辅助构件539不会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640被构造成使得,当在按压构件561抵接第一受压部566的状态下盖子558枢转时,滑动部525随着按压构件561的移动通过滑动而移动,但是,即使在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抵接的状态下盖子558枢转,滑动部525也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通过使盖子558从图19c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枢转,盖子558到达如图19d所示的关闭状态。

图20a至20d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21a至21d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截面图。图20a和21a示出了盖子558的关闭状态。图20d和21d示出了盖子558的打开状态。图20b和21b、图20c和21c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转换到打开状态的图。

在图21a所示的盖子558的关闭状态下,通过光学打印头105的自重和后述的弹簧的恢复力,力经由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施加在滑动部525上,以使之从前侧向后侧滑动。然而,处于关闭状态的盖子558固定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使得盖子558不枢转,并且按压构件561限制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后侧的移动,因此,滑动部525不会通过向后侧滑动而移动。

当盖子558从图21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抵接第三受压部568,如图21b所示。当盖子558从图21b中的状态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将第三受压部568从前侧向后侧按压,如图21b和21c所示,滑动部525向后侧移动。之后,如图21d所示,盖子558沿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枢转把盖子558带入打开状态。

按压构件561按压第四受压部568的机制由以下原因提供。也就是说,也能够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连杆构件之间的摩擦力、连杆构件651或连杆构件653与滑动部525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连杆构件652或连杆构件654与第三支撑构件526之间的摩擦力都很大,即使按压构件561对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的限制通过盖子558从图19a中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解除,滑动部525也不向后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够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盖子558已经打开,滑动部525也不通过滑动而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包括这样一种机制:按压构件561按压第四受压部568使得打开盖子558导致滑动部525向后侧移动。根据上述构造,进行维修的工作人员打开和关闭盖子558使得滑动部525随着盖子558的移动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滑动而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保持构件505和连杆构件151之间的连接机构。注意,后述的保持构件505和连杆构件151的连接机构同保持构件505和连杆构件651的连接机构大致相同。图22a和22c是示出保持构件505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透视图。图22b和22d是示出保持构件505前后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透视图。

保持构件505具备附接有透镜阵列506的透镜附接部701、附接有螺旋弹簧547的弹簧附接部661、附接有螺旋弹簧548的弹簧附接部662、附接有抵接销514的销附接部632和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633,如图22a所示。保持构件505是树脂模制制品,其中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从图示中省略)、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弹簧附接部661设置于透镜附接部701前后方向的一端侧,进一步地,销附接部632设置于保持构件505中弹簧附接部661的一端侧。弹簧附接部662设置于透镜附接部701的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进一步地,销附接部632设置于保持构件505中弹簧附接部662的另一端侧。透镜附接部701、弹簧附接部661和销附接部632形成在保持构件505上的部位为图22a中的区域c、区域b和区域a。在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4的后侧的位置处,保持部件505从下方承受由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547施加的向上的偏置力。另外,透镜附接部701、弹簧附接部662和销附接部633形成在保持构件505中的部位为图22c中的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在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后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5的前侧的位置处,保持部件505从下方承受由连杆构件152的突起156经由螺旋弹簧548施加的向上的偏置力。

首先,对弹簧附接部661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661包括第一壁部751、第二壁部752、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第一壁部75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侧,第二壁部75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如图22a所示,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5形成在第一壁部751中,并且开口756形成在第二壁部752中。开口755和开口7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5插入到开口755和开口756中。突起155不与开口755和开口756装配,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5的移动方向被开口755和开口7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而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22b是从图22a中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一壁部751的图。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之间。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也分别设置在开口755和开口756沿前后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543布置得比第二接合部544更朝向保持构件505的端部侧。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的连接部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7的一端与第一接合部543接合,并且螺旋弹簧547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合部544接合。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设置在弹簧附接部661处,使得接合在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处的螺旋弹簧547横过开口755和开口756。

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543被设置为比第二接合部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以及第二接合部544可以被设置成比第一接合部543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突起155从第二壁部752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二壁部752的开口756中,在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之间布置的螺旋弹簧547的下方经过,并插入第一壁部751的开口755中,如图22b所示。

接下来,对弹簧附接部662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662包括第三壁部753、第四壁部754、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如图22c所示。第三壁部75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侧,第四壁部754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抵接销515的两侧。第一壁部751和第三壁部753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同一侧,即第一壁部751和第三壁部753设置在保持构件505在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第二壁部752和第四壁部754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同一侧,即第二壁部752和第四壁部754设置在保持构件505左右方向上的左侧。

如图22c所示,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7形成在第三壁部753中,并且开口758形成在第四壁部754中。开口757和开口758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6插入到开口757和开口758中。突起156不与开口757和开口758装配,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6的移动方向被开口757和开口758在竖直方向上引导,而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22d是从图22c中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三壁部753的图。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之间。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也分别设置在开口757和开口758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接合部546布置得比第三接合部545更朝向保持构件505的端部侧。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的连接部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8的一端与第三接合部545接合,并且螺旋弹簧548的另一端与第四接合部546接合。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设置在弹簧附接部662处,使得接合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处的螺旋弹簧548横过开口757和开口758。

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合部545布置成比第四接合部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以及第四接合部546可以被设置成比第三接合部545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突起156从第四壁部754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四壁部754的开口758中,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之间布置的螺旋弹簧548的下方经过,并插入第三壁部753的开口757中,如图22d所示。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螺旋弹簧作为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的一例,但是也可以使用板簧。

接下来,将参照图23a至23c描述设置于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以及设置于连杆构件152的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和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将在图23a至23c中例示。

图23a是示出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抵接销515从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缩回的状态的图。图23b是示出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的点的图。图23c是示出连杆构件152已经从图23b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状态的图。

当滑动部525在图23a中的状态下通过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152与之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突起156向上移动。此时,突起156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的突起156使得向上的力经由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施加到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5不与鼓单元518接触,除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之外,没有力抵抗突起156按压螺旋弹簧548的力。因此,当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向上的力超过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时,保持构件505通过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力向上移动。此处,可以进行如下布置:当保持构件505处于缩回位置时,抵接销515(514)的下端和保持构件505由装置主体支撑,并且连杆构件152(151)的突起156(155)不与螺旋弹簧548(547)接触。

如图23b所示,当保持构件505向上移动时,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在图23b中,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以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置的偏置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140具有连杆构件152能够从图23b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偏置力的构造。

由于抵接销515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从图23b的状态进一步使连杆构件152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5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156向上移动,因此螺旋弹簧548被穿过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之间的突起156按压,并且弯曲和拉伸,如图23c所示。

图23c中的状态对应于图19c和19d中的盖子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525处于没有向前侧通过滑动而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525没有通过滑动而移动,所以连杆构件152不会从图22c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156不会向上移动并且在图22c中的位置处静止。在这种状态下,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的分力朝上,因此偏置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以将保持构件5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置,并且保持构件505经由抵接销515相对于鼓单元518被偏置。

如上所述,第三接合部545设置成比第四接合部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因此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法向力从突起156作用在螺旋弹簧548上。沿箭头n方向的分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因此,朝向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力作用在抵接销515上,并且抵接抵接面551的抵接销515在装配部685的最深部分处相对于后侧壁面596被偏置并抵接后侧壁面596。第一接合部543设置成比第二接合部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的原因也是相同的。

清洁机构

诸如光学打印头105等的曝光单元,例如,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充电器104和显影单元106之间。因此,存在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被从感光鼓103或显影单元106落下的调色剂污染的情况。透镜阵列的光发射面的污染可以部分地遮蔽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并且是导致输出图像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因素。因此,光学打印头105的光发射面优选被周期性地清洁。

图24a是用于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清洁构件572的示意性透视图。纵向和宽度方向如图24a所示地定义。清洁构件572在清洁构件572的纵向一端侧(后端侧)具有抓握部575。在清洁构件572的纵向的另一端侧(末端侧),在清洁构件572的下侧上,设有摩擦部574,其将稍后被描述。图24b示出了清洁构件572插入设置于第一支撑部527的开口700中并且摩擦部574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纵向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前后方向匹配,宽度方向与这样一个方向匹配,该方向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光轴方向正交。如图24b所示,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的情况下,使用清洁构件572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也就是说,这里使用的术语缩回位置是指用于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清洁位置。开口700引导已经插入到处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上的清洁构件572的摩擦部574。诸如使用者或维修人员等的工作人员,例如,握住并操作设置在清洁构件572的后端侧的抓握部575(相对于开口700拔出以及插入)。

图25a是从下方观察清洁构件572的图,图25b是沿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平面截取清洁构件572的截面图。图26是光学打印头105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向右侧和左侧(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透镜阵列506的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80形成在保持构件505的上侧,如图26所示。突出部580形成间隙579。清洁构件572具有摩擦部574、接合部576、下侧突出部577和上侧突出部578,如图25a和25b所示。

摩擦部574设置在清洁构件572的下侧设置于清洁构件572的末端侧(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摩擦部574例如是由棉、尼龙、聚酯等的纤维形成的无纺织物,其擦掉并清除已经掉落到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上的调色剂等的污染物。摩擦部574不限于无纺织物,并且可以是例如海绵或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可变形构件,其通过刮掉已经掉落到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上的调色剂等的污染而进行清洁。

已经插入到开口部700的清洁构件572的接合部576从突出部58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朝向与突起部580的下侧相对的位置,即朝向间隙579的内侧突出,并与突出部580接合。锥形部581形成在突出部580的前端(前侧的端部)处,并且越靠近间隙579越向下倾斜。这些锥形部分581用于引导插入开口700中并沿插入方向向下游移动的清洁构件572的接合部576进入间隙579。

作为清洁构件572具有的抵接部的一个实例的下侧突出部577沿着纵向形成,以在清洁构件572的下侧面对保持构件505的上侧。图27a是在清洁构件572被插入到开口700中的状态下沿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在开口700处截取的横截面图,清洁构件572已经插入开口700中。图27b是当从前侧看时沿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清洁构件572接合光学打印头105的间隙579的横截面图。

如图27a所示,清洁构件572在与纵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通过清洁构件572与开口部700的内侧以两者之间0.5mm左右的间隙宽松地装配而被限制。也就是说,插入到开口700中的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被开口700限制成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的方向的移动。因此,插入到开口部700内并向插入方向下游侧移动的清洁构件572的接合部576的下游侧端部(末端侧端部)与位于作为清洁位置的缩回位置处的光学打印头105的突出部580的上游侧端部(一端侧端部)接合。

与光学打印头105接合的清洁构件572的位置是摩擦部574与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相接触的位置。光学打印头105此时位于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105的缩回位置是光学打印头105在下述状态下的位置,即,从曝光位置向下侧移动的保持构件505(光学打印头105)的下表面在竖直方向上从上方抵接第一座面586(用作第一被抵接部的实例)和第二座面587(用作第二被抵接部的实例),如前所述,该第一座面586和第二座面587一起作为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示例。也就是说,抵接第一座面586和第二座面587的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被定位成覆盖在设置于清洁构件572的摩擦部574的移动路径上,清洁构件572相对于开口700插入以及拔出。注意,第一座面586(和第二座面587)优选地与第一支撑部527(和第二支撑部528)一体地形成,但是可以形成为单独的构件。注意,对于用于将光学打印头105带入缩回位置的被抵接部(止动机构)而言,至少第一支撑部527具有第一支撑面586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可以构造成第一支撑部527具有第一座面586并且第二支撑部528不具有第二座面587。原因在于,如果第一支撑部527不具有第一座面586,那么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侧可能因其自重而向下弯曲,并且靠近开口700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可能不会与清洁构件572的摩擦部574接触。

开口700和清洁构件572的另一个特征是,如果在清洁构件572竖向翻转的状态下尝试将清洁构件572插入开口700,则开口700和清洁构件572将不会彼此装配。也就是说,开口700防止诸如用户、维修人员等的工作人员以竖直倒置的状态错误地将清洁构件572插入到开口700中。

从图27b可以看出,当清洁构件572从开口700插入时,下侧突出部577抵接形成在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的透镜附接部701的上表面。因此,在从开口700插入的清洁构件572的下侧与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已通过开口700插入并与光学打印头105接合的清洁构件572的仅仅与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接触的部分是摩擦部574,由此防止清洁构件572的除了摩擦部574之外的部分与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之间的接触。

图28是抵接销514沿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被截取的截面图,与抵靠销515一起示出。在图28中可以看出,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突出的长度比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突出的长度短,抵接销514的上端位于比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位置低的位置。图28还示出了抵接销515位于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将参照图28描述抵接销514的上端的位置比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位置低的原因。

如前所述,保持构件505具有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在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和感光鼓103之间形成间隙。对于实现此目的的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的结构,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其中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突出的长度与抵接销515的大致相同,即,抵接销514的上端的位置在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上方。但是,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抵接销514存在于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外侧插入到开口700中的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上,并且当清洁构件572插入开口700中并且向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时,清洁构件572和抵接销514将会接触。因此,充分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将是困难的。

如图28所示,出于这样的原因,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突出的长度比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侧突出的长度短且抵接销514的上端位于比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的位置低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销514的总长度短于抵接销515的总长度。移动机构140(640,840,940)使光学打印头105移动,使得抵接销514的移动路径与通过开口700被引导到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上的棒状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相交。因此,相对于棒状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上端)位于与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上端)相反的一侧。只要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上端)不妨碍棒状清扫构件572的移动就足够了,所以抵接销514的末端处于其轻擦棒状清洁构件572的位置。也就是说,不需要抵接销514的顶部和棒状清洁构件572不接触的位置(棒状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的外侧)。因此,抑制了抵接销514的末端与从开口700插入的棒状清洁构件572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充分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

第一修改例

使光学打印头105返回到缩回位置(清洁位置)的机构不限于上述机构,其中保持构件505与先前描述的第一座面586和第二座面587接触,由此限制保持部件505的向下移动。可以做出如下所述的机构。

图29a1示出了使用槽691的结构,其是设置于滑动部525的细长开口,作为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一个示例。图29a1所示的机构是阻止随着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到缩回位置的移动而滑动从而移动的滑动部525的滑动移动的机构,由此把光学打印头105带入缩回位置。图29a1中的滑动部525具有槽691。槽691具有抵接部591。在槽691所具有的边缘当中,抵接部591形成于前侧处的边缘。

槽691形成在滑动部525中,并且相应地随着滑动部525的滑动而移动。支撑轴531和抵接部591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上彼此面对地设置。支撑轴531通过e型卡环533固定在第三支撑部526上,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以大约0.1-0.5mm的间隙宽松地装配到槽691。也就是说,滑动部525的滑动移动被支撑轴531限制,并且能够在槽691在前后方向上的范围内(在开口内)进行滑动移动。注意,当盖子558处于关闭状态时,支撑轴531设置在比槽691的抵接部591更朝后侧的位置。因此,直到盖子558处于打开状态,槽691的抵接部591和支撑轴531才接触。

如图29a2所示,滑动部525可通过滑动而移动的范围,可以通过沿箭头x的方向改变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槽691的范围而改变。例如,如图29a2所示,槽691前后方向的范围变窄,因此,槽691的朝向前侧的边缘与图29a1相比更靠近支撑轴531。因此,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时沿竖直方向从第三支撑部526到保持构件505的距离大于在槽691的范围变窄之前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时沿竖直方向从第三支撑部526到保持构件505的的距离。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525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支承轴531在与滑动方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相反的方向上抵接槽691前侧的端部,滑动部525的滑动和连杆构件651的枢转停止,且保持构件505处于缩回位置。因此,保持构件505所具有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位于穿过开口700插入和拔出的棒状清洁构件572的摩擦部574的移动路径上。而且,相对于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部(上端),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部(上端)位于棒状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的相反侧。因此,抑制了抵接销514与从开口700插入的清洁构件572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充分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

第二修改例

把光学打印头105带入缩回位置的机构可以是这样一种机构,其中,使用作为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一个例子的抵接构件982而使作为连杆部的一个例子的连杆构件651的枢转停止,如图29b所示。将参考图29b详细描述这种机构。图29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二修改例的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图。

如图29b所示,作为被抵接部(止动机构)的一例的抵接构件982被固定在第三支承部526上。抵接构件982例如是在第三支撑部526处在滑动部525侧上立起的圆柱形突起。抵接构件982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上与连杆构件651具有的轴承610面对地设置。当由于滑动部525从前侧向后侧的移动而使连杆构件651具有的轴承610已经抵接抵接构件982时,滑动部525的滑动移动和连杆构件651的枢转停止,并且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注意,当盖子558处于关闭状态时,抵接构件982相对于连杆构件651的轴承610更朝后侧地设置。因此,直到盖子558处于打开状态,轴承610和抵接构件982才接触。

注意,当光学打印头105位于缩回位置时,抵接构件982在第三支撑部526上相对于前侧越远地定位,在竖直方向上从第三支撑部526到保持构件505的距离越大。而且,注意,此处虽然已将抵接构件982描述为固定于第三支撑部526,但抵接构件982与之固定的构件不限于第三支撑部526,也可以固定于不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移动的任何构件。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成像装置1具有作为被抵接部(止动件)的一例的抵接构件982。抵接构件982停止连杆构件651的枢转,并把保持构件505带到缩回位置,所述连杆构件651在枢转的同时使保持构件505从曝光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因此,保持构件505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位于并覆盖在摩擦部574的移动路径上,摩擦部574设置于从开口700插入以及拔出的棒状清洁构件572。而且,相对于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部(上端),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抵接销514的末端部(上端)位于棒状清洁构件572的移动路径的相反侧。因此,抑制了抵接销514与从开口700插入的清洁构件572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充分清洁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改变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