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4725发布日期:2019-01-05 10:1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件,在对包含作为重叠墨粉(toner)像的特定墨粉像者进行转印时,较之对不含特定墨粉像者进行转印时,要缩窄记录介质进入转印辊隙(nip)之前的中间转印体与辊隙形成构件的隔离距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2193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下述结构者,即: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转动的保持体(转印带(belt))之后,将所述保持体上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体一边利用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部(辊隙部)来按压记录介质,一边搬送记录介质,由此,将保持体上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

此处,有时会因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冲撞到按压部的冲击造成保持体振动,而导致保持体上的墨粉飞散。关于保持体上的墨粉的飞散,在保持体上构成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大的情况下,会显著出现。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转印体,与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具有降低因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冲撞到按压部的冲击而导致保持体上的墨粉飞散的量之情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转印装置包括:保持体,保持墨粉图像;转印体,将记录介质以第一按压力、或比所述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来按压至所述保持体,一边在与所述保持体之间搬送所述记录介质,一边将所述墨粉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以及设定部,当构成所述墨粉图像并且在所述保持体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为阈值以上时,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转印装置包括:保持体,保持墨粉图像;转印体,将记录介质以第一按压力、或比所述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来按压至所述保持体,一边在与所述保持体之间搬送所述记录介质,一边将所述墨粉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以及设定部,当构成所述墨粉图像并且在所述保持体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包含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颜料的墨粉时,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转印装置包括:保持体,保持墨粉图像;转印体,将记录介质以第一按压力、或比所述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来按压至所述保持体,一边在与所述保持体之间搬送所述记录介质,一边将所述墨粉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以及设定部,当构成所述墨粉图像并且在所述保持体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为阈值以上、且所述记录介质的基重〔basicweight;gsm,grampersquaremeter〕为阈值以上时,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转印装置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体在与所述保持体之间,从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挟着所述记录介质来搬送,在所述设定部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的条件下,所述设定部仅在挟着所述记录介质前端部的期间,设定为以所述第二按压力来按压至所述保持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转印装置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在与所述设定部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的条件不同的条件下,所述设定部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一按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形成由所述转印装置的所述保持体所保持的墨粉图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搬送部件,将转印有墨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以第一搬送速度、或比所述第一搬送速度慢的第二搬送速度予以搬送,在所述设定部将按压至所述保持体的按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按压力的条件下,所述设定部将通过所述搬送部件来搬送所述记录介质的速度设定为所述第二搬送速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转印装置,转印体,与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因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冲撞到按压部的冲击导致保持体上的墨粉飞散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转印装置,转印体,与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因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冲撞到按压部的冲击导致保持体上的墨粉飞散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转印装置,转印体,与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因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冲撞到按压部的冲击导致保持体上的墨粉飞散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转印装置,与在由转印体与保持体夹着记录介质的期间,持续以第二按压力来按压记录介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转印体的耐久性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转印装置,转印体,与将记录介质按压至保持体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二按压力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转印体的耐久性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不具备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搬送记录介质的搬送速度始终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转印至记录介质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墨粉层形成部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墨粉层形成部及转印部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将墨粉层重叠于转印带上的墨粉图像的示意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白色墨粉及彩色墨粉的示意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白色墨粉的颜料的示意图。

图9(a)及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白色墨粉的示意图。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彩色墨粉的颜料的示意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彩色墨粉的示意图。

图12(a)及图12(b)是用表格来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评价结果、及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3是用图表来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白色墨粉、及彩色墨粉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4是用图表来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记录介质的挠曲程度与陷入量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用图表来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转印部的放电量与陷入量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用记录介质上的墨粉的飞散来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评价结果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18(a)及图18(b)是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19(a)及图19(b)是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墨粉层形成部及转印部的结构图。

图2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将墨粉层重叠于转印带的墨粉图像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银色墨粉的示意图。

图23(a)及图2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银色墨粉的颜料的示意图。

图24(a)及图2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银色墨粉的示意图。

图25(a)及图2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26(a)及图2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8(a)及图2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及转印带等的剖面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薄片(sheet)构件被按压部强力按压的范围的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0、410、510、610、710、910:图像形成装置;

12:图像形成部;

14、614:转印部;

16:搬送路径;

18、618:搬送装置;

20:冷却部;

22:矫正部;

24:图像检查部;

26:反转路径;

30、30c、30k、30m、30v、30w、30y:墨粉层形成部;

32、32b、32d、32t、66、68:辊;

34:定影装置;

36:旋转轴;

38:转印装置;

40:像保持体;

42:带电器;

44:曝光装置;

46、46c、46k、46m、46v、46w、46y:显影装置;

50:转印带;

52:一次转印辊;

54:二次转印部;

58、558、658、758:设定部;

60:定影带;

62:加压辊;

64:弹性带;

72:偏心凸轮;

74:马达;

100:银色墨粉;

110:扁平颜料;

110a:反射面;

120、220、320:粘结树脂;

200:白色墨粉;

210:球形颜料;

300:彩色墨粉;

310:颜料;

500:平面;

612:传感器;

a、d、h、w:箭头;

a1、a2、b1、b2、c1、c2、x1、x2、x3、y1、y2、y3、z1、z2:尺寸;

a3、b3:长度;

c3:厚度;

f:范围;

g:显影剂;

p:薄片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依照图1(a)及图1(b)~图19(a)及图19(b)来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作为铅垂方向的装置上下方向,箭头w表示作为水平方向的装置宽度方向,箭头d表示作为水平方向的装置纵深方向。

(整体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0如图5所示,具备:图像形成部12,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以及搬送装置18,具有将薄片构件p(记录介质的一例)沿着薄片构件p的搬送路径16予以搬送的多个搬送辊(省略符号)。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冷却部20,对形成有图像的薄片构件p进行冷却;矫正部22,矫正薄片构件p的弯曲;以及图像检查部24,对形成于薄片构件p的图像进行检查。

进而,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反转路径26,所述反转路径26用于使表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构件p反转并再次朝向图像形成部12搬送,以在薄片构件p的双面形成图像。

所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由图像形成部12所形成的图像(墨粉图像)形成于沿着搬送路径16受到搬送的薄片构件p的表面。进而,形成有图像的薄片构件p依序通过冷却部20、矫正部22、图像检查部24而排出至装置外部。

另一方面,若要在薄片构件p的背面形成图像,则将表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构件p沿着反转路径26予以搬送,再次利用图像形成部12在薄片构件p的背面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12具备:多个墨粉层形成部30,分别形成各色的墨粉层;转印带50,保持由单个或多个墨粉层所形成的墨粉图像;以及转印部14,将墨粉图像转印至薄片构件p。进而,图像形成部12具备:设定部58(参照图1(a)),对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进行设定;以及定影装置34,将通过转印部14转印至薄片构件p的墨粉图像定影至薄片构件p。

墨粉层形成部30具备多个,以对应于每种颜色来形成墨粉层。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有黄色(y,yellow)、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白色(white,w)共计五色的墨粉层形成部30。图5所示y、m、c、k、w的添加符号表示所述各色。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是用于输出彩色图像的基本色。而且,白色(w)的墨粉层形成部30设有两个。

另外,以后的说明中,在无须区别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及白色(w)的情况下,省略附加于符号的y、m、c、k及w。而且,以下,有时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统一称作“彩色”。

各色的墨粉层形成部30除了所用的墨粉以外,基本上设为同样的结构,如图3所示,具备旋转的圆筒状的像保持体40、及使像保持体40带电的带电器42。进而,墨粉层形成部30具备:曝光装置44,对带电的像保持体40照射曝光用光,以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46,利用包含墨粉的显影剂g来将静电潜像显影为墨粉层。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显影剂g是包含墨粉与载体(carrier)的双组份显影剂。

而且,各色的像保持体40经接地,并接触至转动移动的转印带50(详细后述)。并且,如图4所示,在转印带50的转动方向(参照图中箭头a)上,从上游侧开始,白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及白色(w)的墨粉层形成部30依此顺序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

转印部14如图4所示,具备一次转印辊52,所述一次转印辊52转动,以将各色的像保持体40上所形成的墨粉层转印至转印带50。进而,转印部14具备二次转印部54,所述二次转印部54将转印至转印转印带50的由单个或多个墨粉层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薄片构件p。另外,对于转印部14、转印带50及设定部58,详细将后述。

定影装置34如图5所示,具备:定影带60,卷绕于多个辊(省略符号),且受到加热;以及加压辊62,朝向定影带60对薄片构件p进行加压。

在此结构中,由转动的定影带60与加压辊62夹着转印有墨粉图像的薄片构件p来进行搬送,由此,墨粉图像被定影至薄片构件p。

(主要部分结构)

接下来,对显影装置46中所用的墨粉、作为保持体的一例的转印带50、作为转印体的一例的转印部14、及对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进行设定的设定部58进行说明。另外,转印装置38通过包含转印带50、转印部14及设定部58而构成。

〔显影装置46中所用的墨粉〕

在显影装置46w,使用白色墨粉200(以下有时称作“w墨粉”),在显影装置46y、46m、46c、46k中,使用彩色用的彩色墨粉300。以下,对白色墨粉200及彩色墨粉300进行说明。

另外,白色墨粉200是在薄片构件p上作为彩色的基底(base)而使用。具体而言,使白色墨粉200的满印层(solidlayer)(满印图像(solidimage))作为彩色的基底而形成于薄片构件p上,由此,墨粉图像的色彩再现得到改善。

由此,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薄片构件p为纸介质的情况下,在作为纸介质的薄片构件p上依序重叠w墨粉层、k墨粉层、c墨粉层、m墨粉层及y墨粉层。与此相对,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薄片构件p为透明薄膜(film)的情况下,为了透过薄膜看到图像,在薄片构件p上依序重叠k墨粉层、c墨粉层、m墨粉层、y墨粉层及w墨粉层。

-白色墨粉200-

白色墨粉200如图7(a)所示,是包含球形颜料210与粘结树脂220而构成。球形颜料210是由氧化钛(金属氧化物的一例)所形成。粘结树脂220是由公知的树脂材料所形成,粘结树脂220的导电性低于球形颜料210。

在将球形颜料21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球形颜料210图8(a)所示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x1及前后方向的尺寸z1、与如图8(b)所示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x1及上下方向的尺寸y1等同。

包含球形颜料210的白色墨粉200也与球形颜料210同样设为球形形状。因此,在将白色墨粉20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白色墨粉200如图9(a)所示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a1及前后方向的尺寸b1、与如图9(b)所示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a1及上下方向的尺寸c1等同。

而且,球形颜料210及白色墨粉200的体积平均粒径例如使用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counter)taii(日科机公司制)、粒径分析仪(multisizer)ii(日科机公司制)等测定器来测定。具体而言,针对基于通过所述测定器所测定的粒度分布而划分的粒度范围(通道(channel)),以体积基准来从小直径侧起绘制累积分布,将累积50%的粒径(d50v)设为体积平均粒径。另外,以下的体积平均粒径也是同样地测定。

并且,对于球形颜料210的体积平均粒径,将大致200纳米〔nm〕以上且300纳米〔nm〕以下设为标准值。而且,对于白色墨粉200的体积平均粒径,将4微米〔μm〕以上且14微米〔μm〕以下设为标准值。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白色墨粉200的体积平均粒径设为8.5微米〔μm〕,白色墨粉200的比重设为每立方公分1.6克〔g/cm3〕。由此,白色墨粉200的平均质量(质量的一例)为0.51×10-9克〔g〕。

-彩色墨粉300-

彩色墨粉300如图7(b)所示,不包含球形颜料210,而是包含球形颜料210以外的颜料310与粘结树脂320而构成。颜料310例如是由作为非金属及非金属氧化物的颜料(例如有机颜料等)所形成。即,彩色墨粉300具有导电性比球形颜料210低的颜料。粘结树脂320是由公知的树脂材料所形成。

在将颜料31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颜料310如图10(a)所示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x2及前后方向的尺寸z2、与如图10(b)所示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x2及上下方向的尺寸y2等同。即,颜料310呈近似球形的形状。

包含颜料310的彩色墨粉300也与颜料310同样地设为球形形状。因此,在将彩色墨粉30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彩色墨粉300如图11(a)所示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a2及前后方向的尺寸b2、与如图11(b)所示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a2及上下方向的尺寸c2等同。

并且,颜料310的体积平均粒径为大致50纳米〔nm〕以上且150纳米〔nm〕以下。而且,彩色墨粉300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微米〔μm〕以上且9微米〔μm〕以下。若所述体积平均粒径超过9微米〔μm〕,则有时图像的分辨率会下降。另一方面,若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微米〔μm〕,则有时带电性会变得不充分,而显影性会下降。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对于y墨粉、m墨粉、c墨粉,使用比重为1.1〔g/cm3〕、体积平均粒径为4.7微米〔μm〕者。而且,对于k墨粉,使用比重为每立方公分1.2克〔g/cm3〕、体积平均粒径为4.7微米〔μm〕者。由此,y墨粉、m墨粉、c墨粉的质量为0.6×10-10克〔g〕,k墨粉的质量为0.65×10-10克〔g〕。

另外,彩色墨粉300也可添加由二价以上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例如作为通过乳化聚合凝聚法来制作彩色墨粉300时的凝聚剂而添加。彩色墨粉300中的所述化合物的含量例如设为0.05〔质量%〕以上且2〔质量%〕以下。

〔转印带50〕

转印带50如图4所示,形成为无接头状,且卷绕于多个辊32。并且,转印带50是设为正视时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倒钝角三角形状的姿势。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带50是由在聚酰亚胺(polyimide)中分散有碳(carbon)的材料所形成。进而,转印带50的体积电阻率为12.5〔logωcm〕。

〔转印部14〕

转印部14具备:多个辊32,卷绕有转印带50;以及各色的一次转印辊52,将各色的像保持体40上所形成的墨粉层转印至转印带50。进而,转印部14具备:二次转印部54,将转印至转印带50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薄片构件p;以及偏心凸轮(cam)72(参照图1(a)及图1(b)),使后述的辊32b移动。

-辊32-

在多个辊32中,配置在装置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图中右侧)的辊32d从未图示的马达(motor)接受旋转力的传递,以使转印带50朝箭头a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本实施方式中,辊32d为外径28毫米〔mm〕的圆筒状的金属辊。

进而,在多个辊32中,设为钝角三角形状的姿势的转印带50其呈钝角的下端侧顶部所卷绕的辊32b如图1(a)所示,具备相对于外径而减小直径的旋转轴36。而且,设有对旋转轴36进行引导的未图示的导轨(guiderail),以使辊32b相对于二次转印部54而接近、远离。

进而,辊32b挟着转印带50而与二次转印部54相向。而且,对所述辊32b供给有转印电流。本实施方式中,辊32b为外径28毫米〔mm〕的弹性辊。进而,辊32b的表面电阻为7.3logω/sq,辊32b的表面硬度以askerc硬度计为53度。

而且,如图4所示,在多个辊32中,在转印带50的转动方向(以下称作“带转动方向”)上相对于辊32b为上游侧的相邻处,配置有对转印带50赋予张力的辊32t。具体而言,辊32t卷绕有转印带50上的的倾斜部,转印带50的倾斜部相对于水平方向而倾斜。本实施方式中,辊32t为外径28毫米〔mm〕的圆筒状的金属辊。

-偏心凸轮72-

偏心凸轮72如图1(a)所示,以偏心凸轮72的外周面与辊32b的旋转轴36接触的方式而配置,且以从装置纵深方向挟着辊32b的方式而设有一对。并且,在偏心凸轮72的外周面,以接触辊32b的旋转轴36的方式而设有对旋转轴36进行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

在此结构中,偏心凸轮72通过使偏心凸轮72旋转的步进马达(steppingmotor)74(以下称作“马达74”)的旋转力而旋转,由此,使辊32b相对于二次转印部54而接近、远离(参照图1(a)、图2(a))。

-一次转印辊52-

一次转印辊52如图4所示,挟着转印带50而分别配置在各色的像保持体40的相反侧。本实施方式中,一次转印辊52为外径28毫米〔mm〕的弹性辊。进而,一次转印辊52的电阻为7.71〔logω〕,一次转印辊52的表面硬度以askerc硬度计为30度。

在此结构中,通过对各色的一次转印辊52供给转印电流,从而在一次转印辊52与像保持体40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通过所述转印电场,像保持体40上的墨粉层被转印至转印带50,由此,转印带50保持由单个或多个墨粉层所形成的墨粉图像。

-二次转印部54-

二次转印部54如图1(a)所示,具备无接头状的弹性带64;以及卷绕有弹性带64的辊66与辊68。

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带64为厚度450微米〔μm〕且周长40毫米〔mm〕的橡胶带。进而,弹性带64的体积电阻为9.2〔logω〕。

而且,辊66经接地,在与辊32b之间挟着转印带50及弹性带64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辊66为外径28毫米〔mm〕的弹性辊。进而,辊66的电阻为6.3〔logω〕。

而且,辊68是在沿着搬送路径16搬送薄片构件p的方向(以下称作“薄片搬送方向”)上配置在辊66的下游侧。本实施方式中,辊68为外径20毫米〔mm〕且圆筒状的金属辊。

在此结构中,一边被夹在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一边受到搬送的薄片构件p朝向转印带50受到按压。并且,通过对辊32b供给转印电流,从而在辊32b与二次转印部54的辊66之间形成转印电场。通过所述转印电场,转印带50上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

〔设定部58〕

设定部58如图1(a)所示,使马达74驱动以使偏心凸轮72旋转。并且,设定部58使辊32b移动到辊32b的旋转中心与辊66的旋转中心最为接近的位置(参照图1(a)及图1(b))、及辊32b的旋转中心与辊66的旋转中心最为远离的位置(参照图2(a)及图2(b))。

本实施方式中,当辊32b配置于辊32b的旋转中心与辊66的旋转中心最为接近的位置时,转印带50向二次转印部54的弹性带64中陷入0.3毫米〔mm〕(参照图1(b))。即,陷入量为0.3毫米〔mm〕。

与此相对,当辊32b配置于辊32b的旋转中心与辊66的旋转中心最为远离的位置时,转印带50相对于二次转印部54的弹性带64而离开0.5毫米〔mm〕(参照图2(b))。即,陷入量为-0.5毫米〔mm〕。

在此结构中,设定部58从未图示的控制部,获取在转印带50上的墨粉图像中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墨粉粒)的质量信息。并且,若所述墨粉的质量为阈值以上,则设定部58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5毫米〔mm〕。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墨粉(墨粉粒)的质量阈值为0.2×10-9克〔g〕。

另一方面,若在转印带50上的墨粉图像中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小于阈值,则设定部58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3毫米〔mm〕。由此,与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为-0.5毫米〔mm〕的情况相比,转印有墨粉图像的薄片构件p将被较强的按压力(以下称作“第一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

换言之,设定部58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以比第一按压力弱的按压力(以下称作“第二按压力”)来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

(评价)

接下来,对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评价,因此对所述评价进行说明。首先,对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的结构进行说明,接下来,对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使用评价进行说明。

〔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

首先,对于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主要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比较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910的辊32b如图17所示那样不移动。并且,图像形成装置910中的辊32b与辊66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辊32b的旋转中心与辊66的旋转中心最为接近的状态同样。即,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始终为0.3毫米〔mm〕。由此,转印有墨粉图像的薄片构件p始终被比第二按压力强的第一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

〔评价〕

接下来,对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及图像形成装置910的评价进行说明。

-评价标准-

在评价中,使用将富士施乐(fujixerox)公司color1000press改造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和将富士施乐公司color1000press改造成图像形成装置910的装置。并且,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及图像形成装置910的处理(process)速度,设为每秒524毫米〔mm/s〕。

而且,评价是在室温28〔℃〕、湿度85%rh的环境下进行评价。

进而,对于y墨粉、m墨粉、c墨粉的墨粉每区域质量(tonermassperarea(tma):墨粉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设为每平方公尺3.3克〔g/m2〕,对于k墨粉的tma,设为每平方公尺3.7克〔g/m2〕。而且,对于w墨粉的tma,设为每平方公尺8.2克〔g/m2〕。

进而,对于墨粉层形成部30w,不使用在带转动方向上配置在彩色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上游侧的装置,而是使用配置在下游侧(图4所示的左侧)的装置。

而且,在评价中,使用五条制纸公司制的金属(metallic)纸(no.215-256,基重256g/m2,厚度0.3毫米〔mm〕)和五条制纸公司制的金属纸(no.220-1,基重350g/m2,厚度0.5毫米〔mm〕)。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基重256g/m2的金属纸称作“普通纸”,将基重350g/m2的金属纸称作“厚纸”。

-评价图像-

从相对于普通纸及厚纸的前端离开20毫米的位置开始,在薄片搬送方向(处理方向)上以10毫米〔mm〕的宽度,对应于每种颜色而输出带状的满印图像(图16的c部)。

-评价方法-

目测输出图像,将因墨粉的飞散等产生图像品质下降的情况设为“×”,将即使有墨粉飞散但在商品性上可容许的情况设为“○”。

-评价结果-

首先,对于图像形成装置910的评价结果,使用图12(b)所示的表格来进行说明。

如图12(b)的表格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910中,使用w墨粉来形成墨粉图像,且在使用厚纸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在其他评价中为“○”。另外,在评价结果为“×”的输出图像中,如图16所示,在远离10毫米〔mm〕宽度的带状满印图像(图中c部)的底端侧的部分,存在w墨粉飞散而附着的部分(图中d部)。

以下,对评价结果为“×”的理由进行探究。

如图18(a)所示,形成有墨粉图像的薄片构件p(厚纸)被搬送向形成在辊32b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的按压部(辊隙部)。如图18(b)、图19(a)所示,因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的前端冲撞到按压部或者转印带50与弹性带64之间变窄的部分,由此,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挠曲而碰撞到转印带50(图19(a)所示的部位e)。因所述碰撞,转印带50产生振动,转印带50上的w墨粉的一部分飞散,所述飞散的墨粉再次附着于转动的转印带50。可认为由此形成前述的输出图像(参照图16)。另外,前端部暂时挠曲的薄片构件p如图19(b)所示,被夹在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一边被按压向转印带50一边受到搬送。

接下来,对仅w墨粉飞散的理由进行探究。

图13中表示了当转印带50产生振动时,各墨粉中产生的力。若为相同的振动(加速度),则质量大的w墨粉中产生的力将比质量小的y、m、c、k墨粉中产生的力大。因此可认为,转印带50上的y、m、c、k墨粉不会飞散,而转印带50上的w墨粉的一部分会飞散。

接下来,对将w墨粉转印至普通纸时,w墨粉不会飞散,但将w墨粉转印至厚纸时,w墨粉会飞散的理由进行探究。

厚纸的基重比普通纸的基重大。换言之,厚纸的弯曲刚性比普通纸的弯曲刚性高。并且,如图18(b)、图19(a)所示,就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挠曲而碰撞至转印带50的力而言,在厚纸的情况下,此力要比普通纸的情况下强。

因此,厚纸碰撞到转印带50时转印带50中产生的加速度,比普通纸碰撞到转印带50时转印带50中产生的加速度大。由此可认为,在将w墨粉转印至厚纸时,w墨粉会飞散。

接下来,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评价结果,使用图12(a)所示的表来进行说明。

另外,如前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设定部58在转印带50上的墨粉图像中为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的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使辊32b与辊66分离。本实施方式中,墨粉质量的阈值为0.20×10-9克〔g〕。并且,如前所述,w墨粉(墨粉粒)的质量为0.51×10-9克〔g〕,为阈值以上。

因此,在对于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使用w墨粉的情况下,设定部58使辊32b与辊66分离,由此,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为-0.5毫米〔mm〕。换言之,在使用w墨粉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

如图12(a)所示的表格那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也包括在厚纸上形成w墨粉的墨粉图像的情况在内,所有的评价结果均为“○”。

以下,对在厚纸上形成w墨粉的墨粉图像时评价结果为“○”的理由进行探究。另外,关于此评价结果,在使用图像形成装置910的情况下为“×”。

图14中,以图表来表示因厚纸冲撞到形成在辊32b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的按压部而产生的、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的挠曲。另外,关于所述挠曲大小的确认,是通过目测对所搬送的厚纸进行摄影所得的影像来进行。

具体而言,对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为0.3毫米〔mm〕、0毫米〔mm〕、-0.3毫米〔mm〕、-0.5毫米〔mm〕时的、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产生的挠曲进行评价。如根据图14所示的表所明白的那样,陷入量越少,则挠曲越小。换言之,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越弱,则挠曲越小。

如前所述,在使用w墨粉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使用图像形成装置910的情况相比,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的挠曲变小。由此可想到,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挠曲而碰撞到转印带50的力变弱,转印带50上的w墨粉的飞散得到抑制。

在此,考虑通过持续减弱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从而抑制转印带50上的w墨粉的飞散之情事。

图15所示的图表中,表示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与辊32b与辊66之间产生的放电电流的关系。具体而言,图表的纵轴表示放电电流,图表的横轴表示陷入量。如根据此图表所明白的那样,陷入量的程度(辊32b与辊66分离的程度)越小,则放电电流越大。换言之,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越弱,则放电电流越大。

因此,若持续减弱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则会成为放电电流持续变大的状态,从而会导致辊32b及辊66的耐久性下降。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仅在有必要使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较弱时,才使所述按压力较弱,由此,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且抑制辊32b及辊66的耐久性下降。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下来,对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仅使用y、m、c、k的彩色墨粉300来形成墨粉图像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对于薄片构件p,使用厚纸。而且,在图像形成动作前(作业(job)执行前)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3毫米〔mm〕。换言之,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一按压力。

由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所形成的墨粉层通过一次转印辊52而一次转印至转动的转印带50(图4)。并且,在转印带50上,如图6(b)所示,形成(保持)有依照y墨粉层、m墨粉层、c墨粉层及k墨粉层的顺序重叠而成的墨粉图像。此处,构成墨粉图像并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是k墨粉层。并且,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0.7×10-10克〔g〕而小于阈值。因此,设定部58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维持为0.3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58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维持为比第二按压力强的第一按压力。

并且,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被夹在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一边被按压向转动的转印带50一边受到搬送,由此,转印带50上的重叠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薄片构件p(参照图4)。

接下来,对下述情况进行说明,即,重视色彩的再现性,而在形成具有作为y、m、c、k的彩色墨粉300的基底的w墨粉层的墨粉图像的情况。因此,对于形成w墨粉层的墨粉层形成部30w,使用配置在带转动方向上于彩色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下游侧(图4所示的左侧)的装置。另外,对于薄片构件p,使用厚纸。而且,在图像形成动作前(作业执行前)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3毫米〔mm〕。换言之,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一按压力。

由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30w所形成的墨粉层通过一次转印辊52而一次转印至转动的转印带50(图4)。并且,在转印带50上,如图6(a)所示,形成(保持)有依照y墨粉层、m墨粉层、c墨粉层、k墨粉层、w墨粉层的顺序重叠而成的墨粉图像。此处,构成墨粉图像并且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是w墨粉层。w墨粉的质量信息是预先输入的。并且,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0.51×10-6克〔g〕而为阈值以上。因此,设定部58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5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58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

并且,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被夹在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一边被按压向转动的转印带50一边受到搬送,由此,转印带50上的重叠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薄片构件p(参照图4)。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当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为w墨粉层时,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由此,,因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的前端冲撞至按压部而致的转印带50振动,与转印带50上的w墨粉飞散的现象从而得到抑制。

换言之,与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因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冲撞至按压部的冲击导致转印带50上的w墨粉飞散的量会降低。

而且,由于转印带50上的w墨粉的飞散得到抑制,因而,与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抑制了转印至薄片构件p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而且,如前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仅在有必要使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较弱的情况下,才使按压力较弱,由此,抑制与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且辊32b及辊66的耐久性的下降也得到抑制。

<第2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依照图20~图24(a)及图24(b)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第2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410中,如图20所示,具备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银色(v)共计五色的墨粉层形成部30。而且,银色(v)的墨粉层形成部30设有两个。并且,在转印带50的转动方向(参照图中箭头a)上,从上游侧开始,银色(v)、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及银色(v)的墨粉层形成部30依此顺序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

-银色墨粉100-

在墨粉层形成部30v的显影装置46v中,使用银色墨粉100(以下有时称作“v墨粉”)。

银色墨粉100(扁平墨粉)如图22所示,是包含扁平颜料110与粘结树脂120而构成。扁平颜料110包含铝(金属的一例)。对于粘结树脂120,使用公知的树脂材料,粘结树脂120的导电性比扁平颜料110低。

如图23(b)所示,在将扁平颜料11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从侧方观察扁平颜料110时,扁平颜料110为左右方向的尺寸x3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y3而较长的形状。

而且,当从上方观察图23(b)所示的扁平颜料110时,扁平颜料110如图23(a)所示,为相对于从侧方观察的形状而扩展的形状,扁平颜料110在将扁平颜料11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参照图23(b))下,具有朝向上方及下方的一对反射面110a。如此,扁平颜料110为扁平形状。

由于扁平颜料110为扁平形状,因而包含扁平颜料110的银色墨粉100也成为仿效扁平颜料110的扁平形状。因此,在将银色墨粉100置于平面500上的状态下,从侧方观察银色墨粉100时,银色墨粉100如图24(b)所示,为左右方向的尺寸(如图中所示的长度a3)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如图中所示的厚度c3)而较长的形状。

而且,当从上方观察图24(b)所示的银色墨粉100时,银色墨粉100如图24(a)所示,为相对于从侧方观察的形状而扩展的形状,呈大致圆形状(大致椭圆形状)。

从上方观察银色墨粉100时的最大长度a3(最长直径)、与最大长度a3正交的正交长度b3、与从侧方观察银色墨粉100时的厚度c3(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关系为a3≥b3>c3。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v墨粉,使用比重1.6g/cm3、最大长度a3为12微米〔μm〕、正交长度b3为12微米〔μm〕、厚度c3为2微米〔μm〕者。由此,v墨粉(墨粉粒)的质量为0.24×10-9克〔g〕。

对于所述最大长度a3、正交长度b3及厚度c3,是通过下述方式来获得,即,使用彩色激光显微镜“vk-9700”(基恩士(keyence)公司制)来进行放大观察,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soft)来算出墨粉平面的最大长度。

另外,银色墨粉100是在薄片构件p上作为彩色的基底而使用。具体而言,通过将银色墨粉100的满印层(满印图像)作为彩色的基底而形成于薄片构件p上,从而使墨粉图像产生光泽感。

在此结构中,对下述情况进行说明,即,重视图像的光泽感,而形成在y、m、c、k的彩色墨粉300的基底中具有v墨粉层的墨粉图像。而且,对于形成v墨粉层的墨粉层形成部30v,使用配置在带转动方向上于彩色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下游侧(图20所示的左侧)的装置。另外,对于薄片构件p,使用厚纸。

由墨粉层形成部30y、30m、30c、30k、30v所形成的墨粉层通过一次转印辊52而一次转印至转动的转印带50(图20)。并且,在转印带50上,如图21所示,形成(保持)有依照y墨粉层、m墨粉层、c墨粉层、k墨粉层、v墨粉层的顺序重叠而成的墨粉图像。此处,构成墨粉图像并且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是v墨粉层。并且,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0.24×10-9克〔g〕,为阈值以上。因此,设定部58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5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58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

并且,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被夹在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一边被按压向转动的转印带50一边受到搬送,由此,转印带50上的重叠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薄片构件p(参照图20)。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当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为v墨粉层时,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由此,与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因薄片构件p冲撞至按压部的冲击导致转印带50上的v墨粉飞散的量会降低。

其他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依照图25(a)及图25(b)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第3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如图25(a)及图25(b)所示,具备使马达74驱动而使偏心凸轮72旋转的设定部558。所述设定部558在转印带50上的墨粉图像中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墨粉粒)的质量为阈值以上、且薄片构件p的基重为阈值以上时,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5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558将使厚纸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维持为比第二按压力强的第一按压力。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构件p的克重的阈值为350〔g/m2〕。

在此结构中,当使用普通纸来作为薄片构件p时,即使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为w墨粉层,设定部558仍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3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558将使普通纸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维持为第一按压力。如根据图12(b)所示的表格所明白的那样,在使用普通纸的情况下,即使陷入量为0.3毫米〔mm〕(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评价结果仍为“○”。

如此,在使用普通纸的情况下,即使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为w墨粉层,仍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设为0.3毫米〔mm〕,由此,与陷入量为-0.5毫米〔mm〕的情况相比,放电量减少。由此,辊32b及辊66的耐久性的下降得到抑制。

其他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依照图26(a)及图26(b)、图27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第4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610如图26(a)及图26(b)所示,具备使马达74驱动而使偏心凸轮72旋转的设定部658。所述设定部658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且减慢薄片构件p的搬送速度。

具体而言,作为对薄片构件p进行搬送的搬送部件的一例的搬送装置618(参照图27)以第一搬送速度或比第一搬送速度慢的第二搬送速度来搬送薄片构件p。第一搬送速度是第1实施方式的搬送装置18搬送薄片构件p的速度。

而且,墨粉层形成部30及作为转印体的一例的转印部614具有对以第一搬送速度受到搬送的薄片构件p转印墨粉图像的第一处理速度、及对以第二搬送速度受到搬送的薄片构件p转印墨粉图像的第二处理速度。第一处理速度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印部14将墨粉图像转印至薄片构件p的速度。

在此结构中,设定部658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二按压力。进而,设定部658利用搬送装置618而以第二搬送速度来搬送薄片构件p,且利用墨粉层形成部30及转印部614而以第二处理速度来使墨粉图像转印至薄片构件p。

如此,在易因w墨粉的飞散而产生图像品质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减慢薄片构件p的搬送速度,从而与搬送速度始终固定的情况相比,因薄片构件p的前端冲撞导致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分挠曲的现象得到抑制。

因此,通过减慢薄片构件p的搬送速度,从而与搬送速度始终固定的情况相比,抑制了转印至薄片构件p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其他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5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依照图28(a)及图28(b)、图29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第5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710如图28(a)及图28(b)所示,具备使马达74驱动而使偏心凸轮72旋转的设定部758。所述设定部758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仅在转印带50挟着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的期间,以第二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

具体而言,在薄片搬送方向上,在形成于辊32b与二次转印部54之间的按压部的上游侧,配置有对所搬送的薄片构件p的前端进行探测的传感器612。

在此结构中,接受传感器612的探测信息的设定部758仅在预定的时间,将转印带50相对于弹性带64的陷入量由0.3毫米〔mm〕设为-0.5毫米〔mm〕。换言之,设定部758仅在预定的时间,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比第一按压力弱的第二按压力。具体而言,仅在从薄片构件p的前端计起为2毫米〔mm〕以上且7毫米〔mm〕以下的范围(图29所示的范围f)内通过按压部分时,将陷入量由0.3毫米〔mm〕设为-0.5毫米〔mm〕。

即,所谓“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仅为从薄片构件p的前端计起为2毫米〔mm〕以上且7毫米〔mm〕以下的范围。

如此,设定部758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仅将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以第二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

由此,与在由转印带50与二次转印部54夹着薄片构件p的期间,以第二按压力来持续按压薄片构件p的情况相比,抑制了辊32b及辊66的耐久性的下降。

另外,就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当明确,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采取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设定部58、558、658、758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为第二按压力,但也可在转印带50上的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包含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颜料的墨粉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为第二按压力。

具体而言,也可在构成墨粉图像并且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w墨粉或v墨粉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为第二按压力。由此,与将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始终为第一按压力的情况相比,抑制了转印至薄片构件p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而且,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定部558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且薄片构件p的基重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二按压力,但也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包含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颜料的墨粉、且薄片构件p的基重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二按压力。

而且,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设定部658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二按压力,且减慢薄片构件p的搬送速度,但也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包含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颜料的墨粉时,将使薄片构件p按压至转印带50的按压力设定为第二按压力,且减慢薄片构件p的搬送速度。

而且,所述第5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58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仅在转印带50挟着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的期间,以第二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但也可在转印带50上最上面的墨粉层的墨粉为包含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颜料的墨粉时,仅在转印带50挟着薄片构件p的前端部的期间,以第二按压力按压至转印带50。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求出白色墨粉200、彩色墨粉300的质量时,使用了体积平均粒径,但也可使用个数平均粒径。在使用个数平均粒径的情况下,可使用细川密克朗(hosokawamicron)公司制的带电量分布测定装置(e-spartanalyzer)来测定。此装置是利用激光多普勒(laserdoppler)法来探测电场中的空气振动场中的粒子运动,根据其数据来同时测量各个粒子的带电量和粒径的测定装置。将3000粒墨粉导入(input)此装置中,对此一粒一粒的粒径数据进行平均所得的值为个数平均粒径。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本申请是使用以一个显影装置46来对一个像保持体40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级联(tandem)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来说明,但其也可为以多个显影装置来对一个像保持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轮转(revolver)式(5~6循环(cycle)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