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4724发布日期:2019-01-05 10:1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关于电磁继电器已知一种现象,当在闭合的接点中进行大电流(例如大约1~10ka)的通电时,由于大电流的影响使得接点间的电磁排斥力增大而使接点分离。在该情况下,因在分离的接点间产生的电弧放电而熔化的接点有可能会熔固在一起。

为了防止该类现象,已知一种结构,其配置有铁片,从而利用因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与在接点中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反向地产生吸引力(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构造中,在固定端子上设有固定铁片,并在与设在可动弹簧顶端的可动铁片之间产生吸引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18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由于配置有覆盖固定端子周围的固定铁片,因此需要用于在固定端子的侧面或背面配置铁片的空间。因此,存在电磁继电器会大型化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能够对因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所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避免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可动端子,具有可动接点;固定端子,具有与所述可动接点相对的固定接点;一对第一铁片,设在所述固定端子或所述可动端子中的一个上;以及第二铁片,设在所述固定端子或所述可动端子中的另一个上,并以与所述一对第一铁片两者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能够对因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所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避免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接点闭合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断开状态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接点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铁片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在比较例中的铁片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图8是在铁片间作用的磁吸引力的模拟结果。

图9是表示在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中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2(a)是第4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图12(b)是可动铁片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的铁片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尽量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电磁继电器1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接点闭合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接点断开状态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3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不限于此。另外,关于固定铁片75a、75b及可动铁片66,在图1~图3中未示出。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是使用了永久磁铁93的极化电磁继电器,使作为汇流条(总线)端子的可动端子60与固定端子70之间导通或切断。可动端子60和固定端子70例如连接到车载的发动机起动器等对象设备。在该情况下,在可动端子60与固定端子70之间流动有针对发动机起动器的供应电流,电磁继电器1起到在发动机启动时使可动端子60与固定端子70导通并向发动机起动器供应电流,并且在启动后或紧急时切断针对发动机起动器的电流供应的作用。在电磁继电器1中,通过底座10及盖120密封有内部设备,露出了与对象设备连接的可动端子60及固定端子70的连接部62、72、以及用于输入对导通或切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的多个线圈端子35a~35d。

在下文中,当对电磁继电器1的形状或要素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时,如图1等所示以相互正交的三个轴(x轴、y轴、z轴)为基准。+x方向为可动接点69a、69b相对于固定接点73a、73b的接近方向,-x方向为可动接点69a、69b相对于固定接点73a、73b的脱离方向。+y方向为可动端子60及固定端子70的设有连接部62、72的一端侧的方向,-y方向为另一端侧的方向。+z方向为将盖120层叠在底座10上的一侧的方向,-z方向为底座10侧的方向。例如,z轴为铅垂方向,x轴及y轴为与z轴正交的水平方向。

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有向着+z方向开口的箱状的底座10。底座10通过树脂膜塑制成,并且具有包括矩形的中央部11、以及沿着-x方向侧的外壁14向y轴方向突出的延长部12、13的平面形状。延长部12向着-y方向突出,延长部13向着+y方向突出。延长部12的内部空间与中央部11一体地形成,成为收容下述电磁铁部30及致动器80等的收容部17。另外,延长部13的内部空间通过内壁15与收容部17分隔。

底座10的开口部被树脂膜塑制成的板状的盖120覆盖。盖120具有覆盖底座10的中央部11和延长部12的大致l字形的形状。在盖120的延长部13侧形成有突出的突起121、122,从而在槽15a、15b的位置处分别对可动端子60及固定端子70的下述板部61、71的上缘进行压制。

可动端子60具有沿着底座10的外壁14的内表面延伸的平板状的板部61。在对中央部11与延长部13进行分隔的内壁15上,形成有宽度比可动端子60的板部61的厚度稍窄的槽15a,可动端子60将被压入槽15a内。板部61的-y方向的端部延伸至延长部12的端部。

固定端子70具有平板状的板部71,板部71将被压入形成在内壁15上的槽15b内。

在可动端子60及固定端子70的+y方向侧的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板部61、71弯曲并在+x方向上沿水平延伸的连接部62、72。连接部62、72具有适合于与对象设备的供电线等连接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62、72上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62a、72a,能够利用螺栓将可动端子60及固定端子70连接到供电侧的对象设备上。

固定端子70的-y方向的端部仅延伸至底座10的中央附近。在底座10内,形成有沿着固定端子70延伸的内壁16。在内壁16上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槽16a,固定端子70的端部将被压入槽16a内。

如图1所示,在板部61的-y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孔部61a、61b。在一端附近形成有同样的孔部63a、63b的平编线63和形成有孔部64a、64b的可动弹簧64被配置在可动端子60的板部61的+x方向侧。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通过穿过孔部61a、61b、63a、63b、64a、64b的两个铆钉67a、67b被安装在板部61上,构成可动端子60的一部分。

在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的与孔部63a、63b、64a、64b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沿着铅垂方向排列配置的圆形的各两个孔部63c、63d、64c、64d。通过将穿过孔部63c、63d、64c、64d的两个铆钉状的可动接点69a、69b铆接安装,使得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在+y方向的端部也被连接。

可动接点69a、69b被配置在与板部71的-y方向的端部面对的位置。在固定端子70的与可动接点69a、69b面对的位置上,安装有穿过孔部71a、71b的铆钉状的固定接点73a、73b。如下所述,可动接点69a、69b和固定接点73a、73b起到用于在互相接触的接点闭合状态与互相分离的接点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可动端子60和固定端子70在导通状态与非导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接点的作用。

如图1~图3所示,在收容部17的相对于固定端子70的+x方向,压入有由树脂膜塑制成的线圈架(bobbin)20、铁制的铁芯40及轭铁50组合而成的电磁铁部30。

如图1所示,线圈架20具有在x轴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缘22、23的筒部21。在筒部21上,如图2、图3所示缠绕有线圈31。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1双绕组型,两根绕组被缠绕在线圈架20上。一个绕组起到将接点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线圈的作用,另一个绕组起到将接点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断开状态的线圈的作用。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线圈31的图示。凸缘22、23为矩形,其下边与底座10的底面抵靠并且将线圈架20以预定的姿势安装。

在线圈架20上形成有穿过筒部21及凸缘22、23的通孔24,在通孔24内穿过有铁芯40的棒部41。通孔24和棒部41具有相互对应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通过将棒部41插入通孔24从而将铁芯40保持在线圈架20上。

在铁芯40的凸缘22侧的端部上,结合有相对于凸缘22平行延伸的板部42。板部42向着-y方向延伸并超过凸缘22。

轭铁50具有相对于凸缘23平行延伸的基端板部51。在基端板部51上,形成有使棒部41的顶端嵌合的孔54。孔54和棒部41的顶端具有相互对应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通过将棒部41插入孔54中,从而将轭铁50相对于铁芯40保持。

基端板部51的-y方向的超过凸缘23延伸的部分向着-x方向弯曲,延续到相对于棒部41平行延伸的中间板部52。中间板部52再次向着-y方向弯曲,延续到相对于凸缘22、23平行延伸的顶端板部53。

顶端板部53与板部42的端部面对。当通过线圈31产生磁场时,磁通经由铁芯40和轭铁50被传递,从而在板部42与顶端板部53之间产生磁场。

在线圈31上连接有四个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线圈端子35a与35c、线圈端子35b与35d分别成对。一个绕组与线圈端子35a和线圈端子35c连接,另一个绕组与线圈端子35b和线圈端子35d连接。线圈31以当在一对线圈端子35a、35c中流动电流时在+x方向上产生磁场,并且当在一对线圈端子35b、35d中流动电流时在-x轴方向上产生磁场的方式被连接到各个线圈端子上。

在线圈架20上一体地形成有端子保持部25,在端子保持部25上安装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端子保持部25从凸缘23的上缘(+z方向的缘端)向着+x方向突出,并且在+x方向的端面上分别插入各线圈端子35a、35b、35c、35d。各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的顶端部向-z方向弯曲并延伸,并且穿过形成在底座10的底面上的开口部而向底座10的外部突出。

如图1~图3所示,电磁继电器1进一步具有致动器80,致动器80通过由电磁铁部30所产生的磁力的作用而动作,使可动端子60和固定端子70在导通状态与非导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致动器80由树脂膜塑制成,具有l字形的平面形状,并且在相当于l字的一端的位置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轴81。由于轴8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0上,致动器80能够以轴81为中心进行旋转。致动器80也被收容在底座10的收容部17中。

在致动器80的与轴81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82上,安装有一对衔铁91、92。衔铁91、92为铁制的板部件,通过将衔铁91、92嵌合并保持在形成在致动器80的端部82上的孔83、84中,从而能够将衔铁91、92配置成相互平行并且铅垂地延伸。衔铁91、92具有从端部82的轴81侧的面插入,并从轴81的相反侧的面突出的突出部91a、92a。在突出部91a、92a的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向着z轴方向两侧突出的扩大部91b、92b,通过将扩大部91b、92b嵌入致动器80的孔83、84的未示出的扩大部中,从而将衔铁91、92固定在致动器80上。

永久磁铁93被夹在扩大部91b、92b之间,并且被嵌合在形成在端部82的轴81侧的面上槽内而被保持。衔铁91、92与永久磁铁93的各极连接,在突出部91a、92a之间始终形成有一定的磁场。

衔铁92被配置为其突出部92a位于板部42与顶端板部53之间。衔铁91被配置为其突出部91a位于相对于顶端板部53的板部42的相反侧。

通过利用永久磁铁93在突出部91a、92a之间所产生的磁场、以及利用线圈31在板部42与顶端板部53之间所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从而对衔铁91、92施加力。由此,经由衔铁91、92对致动器80施加力,致动器80旋转。通过改变针对线圈31的通电方向,从而能够使对衔铁91、92所施加的力的方向为+x方向或-x方向的任意一者。

在致动器80上,安装有用于将其动作传递至可动接点69a、69b的卡(card)100。卡100在突出部91a、92a突出的面处安装在致动器80上。卡100具有从缘端部101向x轴方向并列设置且相对于-z方向平行延伸的两个铅垂片102、103。当将卡100装配到致动器80上时,可动弹簧64的端部被夹在两个铅垂片102、103之间而被保持。

这样一来,通过安装在致动器80上的卡100来夹持可动弹簧64,使得可动弹簧64随着致动器80的旋转而位移。由此,安装在可动弹簧64上的可动接点69a、69b也在与可动弹簧64同样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当致动器80处于图2所示的设置位置时,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接触,可动端子60与固定端子70为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当致动器80处于图3所示的重置位置时,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分离,可动端子60与固定端子70为非导通状态。

<接点附近的构造>

接着,参照图4~图9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接点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固定端子70上设有一对固定铁片75a、75b(第一铁片),在可动弹簧64上设有单一的可动铁片66(第二铁片)。

固定铁片75a、75b分别配置在与可动接点69a、69b相对的固定端子70的相对面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两端附近,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固定铁片75a、75b的延伸方向与固定端子70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与固定铁片75a、75b同样,可动铁片6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并配置为其延伸方向与可动弹簧64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可动铁片66设在与固定接点73a、73b相对的可动弹簧64的面上。可动铁片66以当从固定端子70与可动弹簧64的相对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可动铁片66与相对的一对固定铁片75a、75b两者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可动弹簧64的顶端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央部。

例如通过焊接或熔接等手法将固定铁片75a、75b及可动铁片66固定在固定端子70及可动弹簧64上。或者,也可以利用铆钉形的铁片将其铆接固定在固定端子70及可动弹簧64上。铆钉形的铁片是指例如与图5等所示的可动接点69a、69b或固定接点73a、73b同样地具有配置在固定端子70及可动弹簧64的表面的头部以及贯穿固定端子70及可动弹簧64的主体部的形状,并且通过使贯穿了的主体部从头部相反侧的面塑性变形并对其进行铆接从而能够将其固定在固定端子70及可动弹簧64上。

另外,可动弹簧64和固定端子70以顶端呈反向的方式配置。在图4的例子中,可动弹簧64以顶端向着+y方向的方式配置,固定端子70以顶端向着-y方向的方式配置。固定铁片75a、75b配置在固定端子70的相对于固定接点73a、73b的基部侧。另一方面,可动铁片66配置在可动弹簧64的相对于可动接点69a、69b的顶端侧。由此,当在固定端子70与可动弹簧64之间流动有图4所示方向的电流时,在固定铁片75a、75b的安装位置流动有电流,在可动铁片66的安装位置未流动有电流。

参照图5及图6对因具有固定铁片75a、75b和可动铁片66而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在固定接点73a、73b与可动接点69a、69b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铁片75a、75b与可动铁片66之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对在接点闭合状态下,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电流从可动弹簧64经由可动接点69a、69b及固定接点73a、73b流向固定端子70的情况进行考虑。此时,如图5所示,可动接点69a、69b和固定接点73a,73b在大致半球形状的顶点附近相互接触。在接点间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在可动接点69a、69b处向接点的外缘方向扩展,沿着可动接点69a、69b的表面再次向中心侧集中,并从与固定接点73a、73b的接触部流向固定接点73a、73b。流入固定接点73a、73b的电流的一部分沿着固定接点73a、73b的表面向接点的外缘方向扩展,并再次向中心侧集中而流出至固定端子70。

换言之,电流在可动接点69a、69b及固定接点73a、73b的相对的表面上沿相反方向流动,在这些电流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随着在接点间流动的电流变大,该电磁排斥力也增大(参见图8)。产生电磁排斥力的原理是基于以下性质,当在平行导线中流动的电流为相同方向时在导体之间吸引力起作用,当为相反方向时排斥力起作用。

如果在闭合的接点中进行大约1~10ka的大电流的通电时所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变大到使接点分离的程度,则有可能会在分离的接点间产生的电弧放电并使接点熔化,熔化的接点会熔固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该类问题,配置有固定铁片75a、75b和可动铁片66,以利用因大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从而与电磁排斥力反向地产生磁吸引力。

如果沿图4所示的方向流动电流,则电流会如图6所示流过固定端子70。在图6的例子中电流沿从纸面里侧向跟前侧的方向(+y方向)流动。利用该电流,在固定端子70周围产生磁通。在图6的例子中,当从+y侧观察时,磁通在固定端子70周围沿逆时针方向产生。磁通还流经固定铁片75a、75b、以及与固定铁片75a、75b相对地配置的可动铁片66。利用这样所形成的磁环路的作用,在可动铁片66中沿接近固定铁片75a、75b的方向(+x方向)产生磁吸引力。这样产生的磁吸引力是与图5所示的电磁排斥力相反方向的力,能够与电磁排斥力抵消。由此,能够对在接点闭合状态下因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图7是表示在比较例中的铁片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固定端子70上设有u字形的固定铁片175,与在可动弹簧64的顶端所设置的可动铁片66之间产生的吸力。在图7的构造中,由于固定铁片175被配置在固定端子70的与可动弹簧相对的面的背侧(相反侧)的面和侧面的整体上,因此需要用于在固定端子70的外侧配置固定铁片175的空间。另外,为了形成磁环路,需要将可动铁片66与设在固定端子7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固定铁片175的端部相对地配置,因此需要使可动铁片66的宽度大于可动弹簧64的宽度。由于该固定铁片175及可动铁片66的尺寸的影响,因此存在电磁继电器会大型化的问题。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图6所示一对固定铁片75a、75b被设在固定端子70的与可动端子60相对的面上,因此无需用于在固定端子70的背面或侧面配置铁片的空间。另外,由于可动铁片66是以与固定铁片75a、75b分别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可动铁片66的宽度小于可动弹簧64。由此,由于能够使固定铁片75a、75b和可动铁片66均小型化,因此能够避免电磁继电器1的大型化。综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起到能够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所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避免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的效果。

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相对于比较例的优越性进一步进行说明。图8表示出在铁片间作用的磁吸引力的模拟结果。图8的横轴表示在接点间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纵轴表示基于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及磁吸引力。双点划线表示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实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铁片间产生的磁吸引力a,虚线表示在比较例的铁片间产生的磁吸引力。

如图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具有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大的特性。更具体来说,如后面将参照式(1)所说明的,电磁排斥力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比例。

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铁片间产生的磁吸引力a总是大于电磁排斥力,而与电流值无关,因此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图4、图6中所示的可动铁片66和固定铁片75a、75b的结构,能够确实地防止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

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在比较例的铁片间产生的磁吸引力c也总是大于电磁排斥力,而与电流值无关。然而,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磁吸力a与电磁排斥力的推移同样地变化的情况,比较例的吸引力c在电流值较小的区域的相对于电流变化的吸引力变化量非常大,在电流值较大的区域的变化量变小。因此,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值较小并且所需吸引力可以较少的区域中产生过大的吸引力。另外,在比较例的结构中,如图7所示,在所产生的磁环路中磁通大部分是在铁片中通过,在空气中通过的仅是固定铁片175与可动铁片66之间的间隙,因此磁环路的磁阻较小。因此,在固定铁片175与可动铁片66的间隙较窄的情况下,即使利用保险丝等将针对接点的电流供应切断后,在固定铁片175与可动铁片66之间也容易残留磁吸引力。由于上述影响,在比较例中有可能难以使接点分离。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铁片75a、75b和可动铁片66的尺寸较小,因此如图6所示,在所产生的磁路中磁通大部分是在空气中通过。因此,磁环路的磁阻变得比以往更大,并且存留有残留磁化。另外,如图8所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磁吸引力a随着电磁排斥力而变化,因此其对通电期间的分离动作的影响较小。由此认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电流在接点间流动并且在铁片间产生吸引力后将针对接点的电流供应切断,也不会难以使接点分离,不会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产生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由于一对固定铁片75a、75b被设置在与可动接点69a、69b相对的固定端子70的面上,因此不会使铁片在固定端子70的宽度方向上突出,能够避免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动铁片66的宽度比可动弹簧64的宽度窄,因此能够使安装在可动弹簧64的顶端上的铁片轻量化,与图7相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耐振动性,并且能够减少对可动弹簧64动作的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优选进一步使可动铁片66的宽度小于可动弹簧64的宽度,实现可动铁片的进一步的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组固定接点73a、73b和可动接点69a、69b(在图4的例子中为2组)。利用该结构,能够减小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接点为1组的情况下的电磁排斥力可以由以下式(1)表示。

f=a×i2(1)

这里,f是电磁排斥力,a是基于接点的形状等的系数,i是电流值。

另一方面,接点为2组的情况下的电磁排斥力可以由以下式(2)表示。

f=a×(i/2)2+a×(i/2)2=a×i2/2(2)

这样一来,当电流均等地分配到2组接点时,与接点为1组的情况相比,电磁排斥力减半。需要说明的是,接点组数越增加,越能够减少电磁排斥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以当在固定端子70与可动端子60之间通电时在固定端子70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在可动端子60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安装有可动弹簧64的可动端子60和固定端子70。

利用图9的结构,由在固定端子70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a的方向与由在可动端子60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b的方向为相同方向,因此能够利用磁通b来增强在铁片间产生的吸引力。图8的粗线是考虑磁通a、磁通b两者所算出的铁片间的电磁吸引力b的特性。可以看出,由于在电磁吸引力b中磁通a和磁通b起作用,因此总是比仅考虑磁通a所算出的电磁吸引力a大。

另外,可以看出,电磁吸引力b与比较例的吸引力c相比更接近电磁斥力的特性,随着电流的增大与电磁排斥力的推移同样地变化。另外,与比较例不同,电流越增大则磁吸引力b相对于电磁排斥力的增加量越大,可以认为在电磁排斥力的影响显著的大电流的区域能够更确实地降低该影响。

在进行大电流的通电时,为了防止静电熔固(由于电流导致接点接触部局部熔化所引起的熔固),需要增大接点接触力。因此,通过相对于电磁排斥力而增大磁吸引力来提高接点接触力是有效的。然而,如在比较例中的较小的电流区域中的过大的磁吸引力c会阻碍正常的分离动作。因此,希望如磁吸引力b那样磁吸引力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多组固定接点73a、73b和可动接点69a、69b的结构,然而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也可以为一组。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一对固定铁片75a、75b设在与固定端子70的延伸方向(y轴)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的两侧面上。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动铁片66以与固定铁片75a、75b两者重叠的方式,形成为宽于可动弹簧64的宽度。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利用由在固定端子70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在可动铁片66上沿接近固定铁片75a、75b的方向(+x方向)产生磁吸引力。利用该磁吸引力,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对因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所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一对固定铁片75a、75b分别被设置为从固定端子70的一个侧面到与可动接点相对的面。在第3实施方式中,固定铁片75a、75b被形成为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另外,由于可动铁片66与固定铁片75a、75b两者重叠即可,因此形成为小于可动弹簧64的宽度。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利用由在固定端子70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在可动铁片66上沿接近固定铁片75a、75b的方向(+x方向)产生磁吸引力。利用该磁吸引力,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对因在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所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由于固定铁片75a、75b向着内侧配置,因此与图10相比能够使可动铁片的z轴方向的宽度更窄。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2第4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a)是第4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图12(b)是可动铁片66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可动铁片66通过可动接点69a、69b而铆接在可动弹簧64上,并被固定在可动弹簧64上。

可动铁片66具有配置在可动弹簧64的顶端部上的平板部662、以及从平板部662向顶端侧延伸的铁片部661。通过在平板部662与可动弹簧64重叠的状态下铆接可动接点69a、69b,从而将可动铁片66固定到可动弹簧64上。以从x轴方向观察时铁片部661与固定铁片75a、75b两者部分重叠并相对的方式来配置可动铁片66。

通过图12的结构,能够与可动接点69a、69b一起将可动铁片66固定到可动弹簧64上,能够减少接合部分并能够提高可制造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后面在第9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在具有一对可动铁片66a、66b和一个固定铁片75的结构的情况(参见图18)下,也可以将固定铁片75作为与可动铁片66同样的构造通过固定接点73而铆接到固定端子70上。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14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的铁片间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尽管有时示出设有单一一组的固定接点及可动接点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设有多组接点对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固定铁片75a、75b配置在固定端子70的相对于固定接点73的顶端侧,可动铁片66配置在可动弹簧64的相对于可动接点69的基部侧。在该结构中,与第1实施方式等不同,当在固定端子70与可动弹簧64之间流动有电流时,在可动铁片66的安装位置流动有电流,在固定铁片75a、75b的安装位置未流动有电流。

如果沿图13所示的方向流动电流,则电流会如图14所示流过可动弹簧64。在图14的例子中电流沿从纸面跟前侧向里侧的方向(+y方向)流动。利用该电流,在可动弹簧64周围产生磁通。在图14的例子中,当从-y侧观察时,磁通在可动弹簧64周围沿顺时针方向产生。该磁通还流经设在可动弹簧64上的可动铁片66、以及与可动铁片66相对地配置的固定铁片75a、75b。利用这样所形成的磁环路的作用,在固定铁片75a、75b中向着可动铁片66的方向(-x方向)产生磁吸引力。这样产生的磁吸引力是与在固定接点73与可动接点69之间所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参见图5)相反方向的力,能够与电磁排斥力抵消。由此,能够对在接点闭合状态下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虽然示出了卡100与可动弹簧64的相对于可动接点69的顶端侧连接的结构,但与图4等同样,也可以是卡100与相对于可动接点69的基部侧连接的结构。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在第6实施方式中,包括设在可动弹簧64上的一对可动铁片66a、66b和设在固定端子70上的单一的固定铁片75。换言之,固定铁片和可动铁片的个数与第1~第5实施方式调换,可动铁片66a、66b相当于第一铁片,固定铁片75相当于第二铁片。

可动铁片66a、66b设在与固定接点73相对的可动弹簧64的面上。固定铁片75设在与可动接点69相对的固定端子70的面上。

在第6实施方式中,由于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固定铁片75与可动铁片66a、66b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第7实施方式中,包括设在可动弹簧64上的一对可动铁片66a、66b和设在固定端子70上的单一的固定铁片75。换言之,固定铁片和可动铁片的个数与第2实施方式调换。

可动铁片66a、66b设在与可动弹簧6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的两侧。固定铁片75以与可动铁片66a、66b两者重叠的方式,形成为宽于固定端子70的宽度。

在第7实施方式中,由于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固定铁片75与可动铁片66a、66b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中的铁片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在第8实施方式中,包括设在可动弹簧64上的一对可动铁片66a、66b和设在固定端子70上的单一的固定铁片75。换言之,固定铁片和可动铁片的个数与第3实施方式调换。

可动铁片66a、66b分别被设置为从可动弹簧64的一个侧面到与固定接点73相对的面的端部。可动铁片66a、66b被形成为从可动弹簧64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另外,固定铁片75以与可动铁片66a、66b两者重叠的方式,被形成为小于固定端子70的宽度。

在第8实施方式中,由于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固定铁片75与可动铁片66a、66b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能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18所示,在第9实施方式中,设在可动弹簧64上的可动铁片66a、66b为一对铁片,设在固定端子70上的固定铁片75为单一的铁片。换言之,固定铁片和可动铁片的个数与第5实施方式调换。固定铁片75配置在固定端子70的相对于固定接点73的顶端侧,一对可动铁片66a、66b配置在可动弹簧64的相对于可动接点69的基部侧。

在第9实施方式中,由于也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固定铁片75与可动铁片66a、66b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能够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与图12同样地使固定铁片75具有配置在固定端子70的顶端部上的平板部、以及从平板部向顶端侧延伸的铁片部,并通过在平板部与固定端子70重叠的状态下铆接固定接点73来将固定铁片75固定到固定端子70上。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接点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在第10实施方式中,具有沿延伸方向相邻的一对可动弹簧641、642,可动铁片66a、66b各自分别设在可动弹簧641、642上。另外,在可动弹簧641、642的相对于可动铁片66a、66b的基部侧分别设有可动接点69a、69b。在固定端子70上,设有能够与可动接点69a、69b接触的一对固定接点73a、73b。

在第10实施方式中,由于也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固定铁片与可动铁片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能够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因接点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接点分离进行抑制。另外,与第6实施方式相比,由于2个可动接点69a、69b设在单独的可动弹簧641、642上并且能够单独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固定接点73a、73b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虽然示出了一对可动弹簧641、642完全分离的构造,但也可以是在根部为一体并从顶端侧的中途分成两股的构造。

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些具体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进行简单改变的情况也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上述各具体例所具有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条件、形状等并非限定于所举出的例子而是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对于上述各具体例所具有的要素,可以适当改变其组合。

虽然在第1~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单一的可动铁片66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可动铁片66为多个的结构。多个可动铁片66例如沿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排列配置。各铁片可以隔出间隙地配置,也可以接触的配置。在该情况下,只要以一组多个可动铁片66的z轴方向的两端与一对固定铁片75a、75b两者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可。同样地,固定铁片75a、75b的至少一个可以由多个铁片组构成。同样地,在第6~第10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具有单一的固定铁片75和一对可动铁片66a、66b的结构,但固定铁片75或可动铁片66a、66b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多个铁片组构成。

符号说明

1电磁继电器

60可动端子

64、641、642可动弹簧

66、66a、66b可动铁片(第一铁片、第二铁片)

661铁片部

662平板部

69、69a、69b可动接点

70固定端子

73、73a、73b固定接点

75、75a、75b固定铁片(第一铁片、第二铁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