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6899发布日期:2019-03-30 09:2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通过从曝光装置的光学元件输出的激光被曝光,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此时,若曝光装置与感光鼓稍微错位,则感光鼓上的图像(静电潜像)会产生偏斜(歪斜),并且产生颜色偏差。一般而言,由于在光学元件与感光鼓之间存在多个零部件,因此难以高精度地定位两者。

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以相对于感光鼓的旋转轴保持倾斜的方式配置的曝光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对感光鼓的圆周速度进行微调,以使调色剂图像的倾斜与曝光装置的倾斜相同。另外,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通过步进电机对反射镜进行微调的曝光装置。

然而,在具有微调曝光装置内的零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使结构、控制复杂化、或者曝光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调整感光鼓上的偏斜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槽、曝光装置和调整部件。感光鼓的旋转轴被插入到所述槽中。所述曝光装置通过将激光照射到所述感光鼓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所述调整部件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在所述槽内沿铅垂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激光的偏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安装有感光鼓单元的成像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感光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右侧板的安装区域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右侧板的安装区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机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板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刻度盘齿轮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刻度盘齿轮的后视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刻度盘齿轮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旋转轴在槽内的移动的主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板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彩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左侧设为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正面侧),左右方向以从前侧观察彩色打印机1时的方向为基准。各图所示的fr、rr、l、r分别表示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

在彩色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2上具有:供纸盒3,其收容纸张p;供纸装置5,其从供纸盒3供给纸张p;图像形成部7,其在纸张p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9,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排纸装置13,其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出纸盘11。再者,在装置主体2形成有纸张p的输送路径。输送路径从供纸装置5经过图像形成部7和定影装置9朝向排纸装置13。

图像形成部7具有成像单元17、配置于成像单元17的下方的曝光装置19和配置在成像单元17的上方的4个调色剂盒21。

接着,参照图1和图2对成像单元17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安装有感光鼓单元的成像框架的立体图。

成像单元17具有:4个感光鼓单元23;4个显影单元25(在图2中图示省略);中间转印单元27(参照图1);和成像框架28,其支承有感光鼓单元23、显影单元25和中间转印单元27(参照图2)。4个感光鼓单元23和4个显影单元25分别对应于调色剂(显影剂)的四个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

首先,参照图3对感光鼓单元23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感光鼓单元的立体图。

感光鼓单元23包括感光鼓31,静电潜像形成于该感光鼓31。在感光鼓31的两端的开口部分别固定有凸缘部件37。旋转轴39沿着感光鼓31的轴心贯穿两个凸缘部件37之间。感光鼓31以旋转轴39为中心向规定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左侧的凸缘部件37和旋转轴39的右端部分别贯插于推压操作柄41。在左侧的凸缘部件37与推压操作柄41之间、以及在旋转轴39的右端部与推压操作柄41之间分别夹装有弹簧43。弹簧43是对凸缘部件37和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下方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感光鼓单元23还包括:充电装置33,其使感光鼓31带电;和清洁装置35,其去除残留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充电装置33和清洁装置35沿着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而配置。

显影单元25对形成于感光鼓3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单元27具备环形的中间转印带47和4根一次转印辊49。中间转印带47卷绕在从动辊与驱动辊之间,并向规定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循环行进,其中,从动辊与驱动辊在前后方向上相离配置。4根一次转印辊49在中间转印带47的中空部以规定间隔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与中间转印带47的下侧的轨道相向。中间转印单元27通过一次转印辊49将形成于感光鼓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7。

接着,再次参照图2对成像框架28进行说明。成像框架28具备方筒状的主体框29和与4个感光鼓单元23分别对应而设置于主体框29的调整机构30。调整机构30如后述那样校正通过曝光装置19形成于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的偏斜。

主体框2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前侧板29a和后侧板29b、以及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左侧板29c和右侧板29d。安装有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的4个安装区域s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形成在左侧板29c与右侧板29d之间。4个安装区域s从主体框29的前方向后方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

在左侧板29c的各安装区域s形成有从左侧板29c的上缘向下方缺口的凸缘容纳槽51。

参照图4和图5对右侧板29d的各安装区域s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安装区域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安装区域的立体图。

在各安装区域s形成有从外侧向内侧凹进的凹部55。在凹部55形成有从右侧板29d的上缘缺口的轴容纳槽57。轴容纳槽57的宽度比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直径稍宽。如图4所示,轴容纳槽57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前后的侧缘57a和向下方弯曲成圆弧状的底缘57b。

此外,在凹部55的下方和斜前下方分别形成有下开口59和横向开口61。两个开口59、61与凹部55连通。另外,在凹部55中,在轴容纳槽57与横向开口61之间形成有第一孔55a和第二孔55b。

感光鼓单元23通过将感光鼓31的左侧的凸缘部件37插入到左侧板29c的凸缘容纳槽51(参照图2),并将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插入到右侧板29d的轴容纳槽57(参照图4和图5)而安装于安装区域s。再者,左右的推压操作柄41分别卡合于左侧板29c和右侧板29d。据此,感光鼓31的左侧的凸缘部件37和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分别被弹簧43向下方施力而分别被定位于凸缘容纳槽51和轴容纳槽57。另外,如图4所示,充电装置33从右侧板29d的下开口59露出。

显影单元25在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上以在充电装置33的下游侧与感光鼓31相向的方式安装于安装区域s。如图4所示,显影单元25从右侧板29d的横向开口61露出。

中间转印单元27在安装于各安装区域s的4个感光鼓单元23和4个显影单元25的上方安装于主体框29。于是,各一次转印辊49隔着中间转印带47的下侧的轨道与感光鼓31相向。

再次参照图1,在装置主体2中,在中间转印带47的行进方向上的成像单元17的下游侧具有二次转印辊48。二次转印辊48与中间转印带47相向。

曝光装置19向各感光鼓单元23的感光鼓31照射激光,从而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静电潜像。如图13的左侧的图所示,激光l向感光鼓31的表面的入射角度为零,对此在后面会详细说明。另外,激光l相对于穿过感光鼓31的中心的铅垂线v的照射角度φ约为10度。

4个调色剂盒21分别收容有4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从4个调色剂盒21向分别对应的显影单元25供给调色剂。

接着,对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7中,各感光鼓单元23的感光鼓31通过充电装置33带电后,通过曝光装置19进行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1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各显影单元25而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单元27的一次转印辊49从感光鼓3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7。据此,在中间转印带47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全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48从中间转印带47转印到纸张p上。残留在感光鼓31上的调色剂被感光鼓单元23的清洁装置35去除。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9,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从排纸装置13排出到出纸盘11。

接着,参照图4和图5以及图6~图8对调整机构3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调整机构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调整机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的主视图。

如上所述,调整机构30校正通过曝光装置19形成于感光鼓31的静电潜像的偏斜。如图6和图7所示,调整机构30具有调整板65和刻度盘齿轮67。调整板65是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在轴容纳槽57内移动的调整部件。刻度盘齿轮67是使调整板65旋转的刻度盘。

调整板65和刻度盘齿轮67分别可旋转地支承于主体框29的右侧板29d与设置于右侧板29d的内侧的第一内板29e之间、以及主体框29的右侧板29d与设置于右侧板29d的内侧的第二内板29f之间。

在第一内板29e设置有向右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一轴29g。第一轴29g贯插于右侧板29d的第一孔55a(参照图4~图7)。在第二内板29f设置有向右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轴29h。第二轴29h贯插于右侧板29d的第二孔55b(参照图4~图7)。再者,在第二内板29f形成有从第二轴29h向后方水平延伸的凸部29i(参照图7和图8)。

接着,参照图9对调整板65进行说明。图9是调整板的主视图。

调整板65是圆板状的部件,具有:圆筒状的轴孔部71;大致半圆状的调整部73,其以轴孔部71为中心设置在一方侧(后侧);和大致半圆状的齿轮部75,其以轴孔部71为中心而设置在另一方侧(前侧)。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形成为半径(轴孔部71的中心与外周缘73a之间的距离)沿着圆周方向阶段性地变大。详细而言,外周缘73a沿圆周方向依次具有第一圆弧77、第二圆弧78和第三圆弧79,按照该顺序,半径阶段性地变大。作为一例,相邻的圆弧间的半径差为0.1mm。相邻的圆弧通过沿着径向的台阶部80连接。另外,第一~第三圆弧77、78以及79具有相等的中心角度。将相邻的圆弧的中心间的角度设为γ1。在齿轮部75,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齿轮齿81。再者,在齿轮部75形成有沿着周向的圆弧状的肋83。肋83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状。

如图7和图9所示,调整板65通过将一体地形成有轴孔部71和调整部73的零部件a、和形成有齿轮部75和轴孔85的零部件b以使轴孔部71和轴孔85在同一轴线上的方式重叠并结合而形成。零部件a由板金材料形成,零部件b由树脂形成。但是,调整板65的结构并不限于该结构。

如图6、图7所示,调整板65以肋83面向右侧板29d的姿势支承于第一内板29e的第一轴29g。详细而言,第一轴29g贯插于调整板65的轴孔部71,轴孔部71贯穿第一孔55a。调整板65以第一轴29g为中心能够旋转且向第一轴29g的轴向不能移动地被支承。在调整板65旋转时,肋83的顶端面相对于右侧板29d的内表面滑动。另外,如图6所示,调整部73从轴容纳槽57的底缘57b的斜前下方向上方露出。

接着,参照图10、图11a以及图11b对刻度盘齿轮67进行说明。图10是刻度盘齿轮的立体图,图11a是刻度盘齿轮的后视图,图11b是刻度盘齿轮的剖视图。

刻度盘齿轮67是圆板状的部件,其具有轴孔部91和与轴孔部91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齿轮部93、支架部95。支架部95的外径大于齿轮部93的外径。沿着齿轮部93的外周缘形成有能够与调整板65的齿轮部75的齿轮齿81啮合的齿轮齿97。沿着支架部95的外周缘以规定间隔形成有齿99。

在刻度盘齿轮67的一面(齿轮部93侧的面),在轴孔部91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槽101。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刻度盘齿轮67的另一面(支架部95侧的面),在轴孔部91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肋103。在肋103上,多个(例如5个)凹部105沿着圆周方向以相等的中心角度形成。将相邻的凹部105的中心间的角度设为γ2。各凹部105的两侧面向圆周方向的外方向倾斜。

如图6、图7所示,刻度盘齿轮67以齿轮部93与右侧板29d的内表面相向的姿势,其轴孔部91贯插有第二内板29f的第二轴29h。刻度盘齿轮67以第二轴29h为中心能够旋转且向第二轴29h的轴向能够移动地被支承。齿轮部93的齿轮齿97与调整板65的齿轮部75的齿轮齿81啮合,从而调整板65与刻度盘齿轮67卡合。据此,通过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而能够使调整板65旋转。另外,如图5所示,支架部95的齿99在从斜前方观察时从右侧板29d的横向开口61露出。

如图7所示,在刻度盘齿轮67的槽101与右侧板29d之间夹装有弹簧111。弹簧111对刻度盘齿轮67沿第二轴29h的轴向朝第二内板29f的方向施力。据此,形成于肋103的多个凹部105(参照图11a和图11b)中的一个凹部105与第二内板29f的凸部29i卡合,来限制刻度盘齿轮67的旋转。这样,设置于刻度盘齿轮67的多个凹部105、形成于第二内板29f的凸部29i和对刻度盘齿轮67向第二内板29f的方向施力的弹簧111构成限制刻度盘齿轮67的旋转的锁定机构115,其中,第二内板29f是支承刻度盘齿轮67的支承部件。

另一方面,当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时,与凸部29i卡合的凹部105的一方的倾斜侧面抵接于凸部29i,刻度盘齿轮67反抗弹簧111的施加力而沿倾斜侧面向远离凸部29i的方向被引导,肋103搭在凸部29i上。当进一步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时,不久,刻度盘齿轮67被弹簧111向凸部29i的方向施力,从而使相邻的凹部105与凸部29i卡合。此时,对刻度盘齿轮67赋予咔哒感。

在此,相邻的圆弧间的角度γ1(参照图9)、相邻的凹部105间的角度γ2(参照图11a)、刻度盘齿轮67的齿轮部93的齿数z1和调整板65的齿轮部75的齿数z2被设定为满足如下关系:

γ1=γ2×z2/z1。

据此,当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以使任一凹部105与凸部29i卡合时,换言之,当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直至被赋予咔哒感为止时,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第一~第三圆弧77、78以及79中的任一个露出于轴容纳槽57。

接着,参照图12等对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在铅垂方向上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插入于槽的旋转轴的主视图。

如上所述,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从轴容纳槽57的底缘57b的斜前下方向上方露出。例如,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的第一圆弧77的中央部露出于轴容纳槽57。当旋转轴39插入到轴容纳槽57时,调整部73的第一圆弧77抵接于旋转轴39,而将旋转轴39推到轴容纳槽57的后侧的侧缘57a。旋转轴39被弹簧43向下方推压,因此,旋转轴39通过弹簧43、调整部73的第一圆弧77和后侧的侧缘57a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被定位。作为一例,穿过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与旋转轴39的抵接位置和旋转轴39的轴心的线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9的轴心的铅垂线的角度θ为45度。

如图5所示,从横向开口61放入手指,将手指搭在刻度盘齿轮67的支架部95的齿99上,使刻度盘齿轮67沿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于是,调整板65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2的虚线所示,第二圆弧78抵接于旋转轴39。由于第二圆弧78的半径大于第一圆弧77,因此,旋转轴39被向调整板65的径向的外方向推出,沿着侧缘57a上升。作为一例,上升距离为0.28mm。

再者,当使刻度盘齿轮67进一步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时,调整板65进一步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三圆弧79抵接于旋转轴39。由于第三圆弧79的半径大于第二圆弧78,因此,旋转轴39向调整板65的半径方向的外方向被推压,并沿着侧缘57a上升。由于第二圆弧78与第三圆弧79的半径差与第一圆弧77和第二圆弧78的半径差相等,因此,旋转轴39上升与上一次相同的距离(例如,0.28mm)。

在使旋转轴39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使刻度盘齿轮67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时,调整板65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圆弧78抵接于旋转轴39,从而旋转轴39沿着侧缘57a下降。

这样,通过操作刻度盘齿轮67而使调整板65旋转,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与旋转轴39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并且,根据抵接位置处的调整部73的半径,而旋转轴39沿着轴容纳槽57的侧缘57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该例中,相邻的圆弧的半径差相等,因此,能够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各移动等距离。

接着,参照图13对曝光装置19的激光的调整进行说明。图13是说明如下情况下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的图,该情况为:使感光鼓31向沿着穿过感光鼓31的轴心(旋转轴39的轴心)的铅垂线v的方向(y方向)移动的情况;使感光鼓31在与y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x方向)上移动的情况。向感光鼓31的表面的激光l的入射角度为零(与感光鼓31的表面的切线方向t垂直),激光l相对于穿过感光鼓31的中心的铅垂线v的角度φ约为10度(参照图13的左侧的图)。

如图13的中央的图所示,将在使感光鼓31在y方向上移动位移量d的情况下的、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设为α。角度φ越接近零,α越小。另一方面,如图13的右侧的图所示,将在使感光鼓31在x方向上移动相同的位移量d的情况下的、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设为β。如图13所示,β大于α。另外,位移量d越大,各自的偏移越大。

当通过上述所说明的调整机构30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沿铅垂方向移动时,感光鼓31向右上或向右下倾斜。于是,沿着铅垂方向(y方向)的位移量d沿着旋转轴39的轴向逐渐发生变化。即,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α)的量沿着旋转轴39的轴向逐渐发生变化。详细而言,位移量d越大,写入位置偏移的量越大。

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通过由调整机构30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在轴容纳槽57内沿铅垂方向移动,而能够使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量沿着旋转轴39的轴向逐渐发生变化。据此,能够校正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的偏斜(歪斜)。另外,由于不是在曝光装置19侧调整偏斜,而是在感光鼓31侧能够调整偏斜,因此,不需要曝光装置19的光学零部件的微调等复杂的作业。

具体而言,通过经由刻度盘齿轮67使调整板65旋转,能够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沿着铅垂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机构和简易的作业来调整偏斜。另外,通过利用锁定机构115来限制刻度盘齿轮67的旋转,调整板65的旋转也被限制,因此,能够防止旋转轴39的右端部的不经意移动。

再者,当使刻度盘齿轮67旋转直至被赋予咔哒感为止时,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第一~第三圆弧77、78以及79中的任一个抵接于旋转轴39。因此,容易得到刻度盘齿轮67的旋转程度的基准,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9那样,激光从沿着铅垂方向(y方向)的大致下侧入射的情况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对于使感光鼓31、即旋转轴39向x方向移动相比于向y方向移动,具有高灵敏度。换言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相对于旋转轴39的移动量的比例(调整灵敏度)在y方向上比x方向上低。一般而言,若调整灵敏度低,则容易进行细微的调整。反之,在偏斜较大而使感光鼓31较大地移动的情况下,优选调整灵敏度较高。

另外,在角度φ为45度时,在使旋转轴39向x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和在使旋转轴39向y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相同。另外,在角度φ为0度时,即使使旋转轴39向y方向位移,写入位置也不会偏移。因此,角度φ大于0度且为45度以下。这样,由于能够在比较宽的范围内设定角度φ,因此,能够在曝光装置19、成像单元17的配置中得到裕度。

再者,在通过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任一圆弧和轴容纳槽57的侧缘57a来定位旋转轴39之后,即使调整板65稍微位移,旋转轴39也会被推到相同的圆弧上,因此,旋转轴39在铅垂方向上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感光鼓31的位置的变动。另外,圆弧的数量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

接着,参照图14对调整板65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调整板的主视图。

该例的调整板65形成为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的半径沿着圆周方向逐渐变大。作为一例,最小半径d1与最大半径d2的差为0.2mm。

在该调整板65中,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的半径连续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使将旋转轴39推到轴容纳槽57的侧缘57a的位置无阶段性地发生变化。

在上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9被弹簧43向下方施力,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旋转轴39推到轴容纳槽57的侧缘57a和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73a。因此,能够防止旋转轴39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

再者,由于能够从右侧板29d的横向开口61目视确认刻度盘齿轮67,并且能够从横向开口61放入手指并使该刻度盘齿轮67旋转,因此,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调整机构30设置为与所有的感光鼓单元23对应,但是,也可以将调整机构30仅设置于与黄色调色剂对应的感光鼓单元23。即,通过校正安装在离与黑色对应的感光鼓单元23最远的位置的黄色的感光鼓单元23上所产生的偏斜,而能够有效率地修正颜色偏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调整机构30来移动旋转轴39的右端部,但是,也可以利用调整机构30来移动旋转轴39的左端部。或者,也可以通过调整机构30来移动两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旋转的刻度盘齿轮67使调整板65旋转,但是,也可以使用在直线上移动的齿条部件来代替刻度盘齿轮67。或者,也可以不经由刻度盘齿轮67而直接使调整板65旋转。或者,也可以通过步进马达使调整板65旋转。

再者,只要在刻度盘齿轮67上记载表示旋转程度的刻度等,就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调整作业。

再者,在锁定机构115中,在刻度盘齿轮67形成多个凹部105,在第二内板29f形成与凹部105卡合的凸部29i,但是,也可以将凹部形成于第二内板29f,将凸部形成于刻度盘齿轮67。再者,也可以将凹部或凸部形成于右侧板29d,通过弹簧111向右侧板29d的方向对刻度盘齿轮67施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