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5903发布日期:2019-02-22 19:5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屏的构造,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显示领域中,背光模组质量的优劣程度决定了显示屏显示效果的好坏。在很多大型场合都会用到拼接屏来显示画面来满足多人数观看的需求,但是,由于拼接屏的主流拼缝(即可操作区到边框的距离)太过狭小,仅仅为3.5毫米,会导致面板可操作区四周边缘处因光线无法到达而成为暗带,从而降低屏幕的画质,如图1、图2所示。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窄边框屏幕的可操作区四周边缘存在暗带问题,以至于影响屏幕的画质,因此,现有技术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

胶框、设置于所述胶框底部的背板、设置于所述胶框顶部的扩散板、以及分布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的光源;

所述扩散板包括亮面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亮面区域边缘的粘接区域,所述扩散板的粘接区域与所述胶框表面粘接固定;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开设有入光口,所述胶框顶部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入光口与所述出光口连通,以实现所述光源的光经所述胶框内壁反射至所述粘接区域,以提升所述粘接区域的亮度。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入光口的高度为所述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出光口的宽度为所述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入光口的所在面与所述光源所在面相互垂直,所述入光口与所述光源所在面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口的所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为tan(30°±5°)。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出光口设于所述胶框顶部与扩散板非接触的任一位置。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入光口和所述出光口的长度均小于对应的所述胶框的侧边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胶框是空心框体,所述胶框内部设有漫反射面。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胶框是实心框体,所述胶框内设置有光通道,所述光通道的一端为所述入光口,所述光通道的相对另一端为所述出光口。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实心框体中所述光通道设置称为一段直线通道,所述直线通道与所述胶框顶部朝向所述光源的那一侧的夹角为锐角。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通道至少包括两端段直线通道,所述第一段直线通道连接所述出光口,所述第一段直线通道与所述胶框顶部垂直。

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通道至少包括一段曲线通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产生如下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此背光模组和现有技术相比,其区别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胶框朝向光源的一侧开设有入光口,胶框顶部开设有出光口,并且所述入光口与所述出光口连通,其中,所述入光口的高度为所述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出光口的宽度为所述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并且所述入光口的位置也有要求,最终可以实现光源的光线依次通过入光口、出光口以此反射到所述面板边缘暗影区,从而来提高窄边框的暗带区的亮度与减少暗带区的宽度,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画面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暗带区的效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暗带区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表面”、“垂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上”、“下”只是表面在物体上方,具体指代正上方、斜上方、上表面都可以,只要居于物体水平之上即可,而“表面”则是指代两个物体相互直接接触,以上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术语“厚度”、“宽度”、“长度”都是中性词,不表示偏向厚或薄、宽或窄,此处用“预设”一词仅表示物体存在一定距离的厚度、宽度或者长度,数值不确定,但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外,“h”、“p”、“d”这些字母分别指代某一个数值,由于目前的不可知性,此处只能先用字母进行表示,目的在于表示相关物体或者位置之间的数值、距离关系。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提供的仅仅是和本发明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和/或步骤,省略了一些与发明关系不大的细节,目的在于简化附图,使发明点一目了然,而不是表明实际中装置和/或方法就是和附图一模一样,不作为实际中装置和/或方法的限制。

如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位于胶框103背板(未画出)上的光源104发出的光线由于胶框103侧面的阻挡致使光线都反射到扩散板102与胶框非接触的中间部分,即光源106的光线最终都均匀地反射到面板101,而在扩散板102的四周与胶框103所粘接的部分由于光线无法反射过来,最终在面板101的四周出现了一定宽度的阴暗带105,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如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暗带区的效果示意图,其中边缘浅色表示亮度偏低,可以观察到现有技术中阴暗带105(即图2的边缘浅色区域)宽度较大且光线较少。

如图3,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了胶框303、设置于所述胶框303底部的背板(未画出)、设置于所述胶框303顶部的扩散板302、以及分布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的光源304,在扩散板302上方安装有面板301,所述面板301四周长度均超过了扩散板302四周长度。

其中,定义所述扩散板302与所述胶框303顶部表面粘接的区域为粘接区域,定义所述扩散板302其他区域为亮面区域。

如图3所示,图中的胶框303是一个空心的框体,所述胶框303的每一条边都有一定的厚度,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所述胶框303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开设有入光口307,所述胶框顶部开设有出光口306,其中每一个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都是一一对应的。

其中,对于其中任一条阴暗带305(粘接区域)而言,假设所述阴暗带305(粘接区域)的宽度为d,则应该将所述入光口307的高度设置为所述阴暗带305(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出光口306的宽度为所述阴暗带305(粘接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此处若所述入光口307的高度和出光口306的宽度比d/2大会造成边缘亮度过高,比d/2小可能解决阴暗的效果不佳,所以此处将入光口307的高度和出光口306的宽度设置为d/2是较佳的选择,这样的尺寸设计将所述阴暗带307的原本完全不透光区(0%)至少变成稍微补光(+20%),实际改善效果会远大于20%。

特别地,所述入光口307在所述胶框303上的位置有如下规定:

所述胶框303有若干个竖直表面,其中任一竖直表面上都设置有入光口307,所述入光口307的所在面与所述光源304所在面相互垂直。对于某一入光口307而言,假设在所有的光源304中,与所述入光口307的所在面垂直距离最短的定义为p,并且所述入光口307与所述光源304所在面的垂直距离定义为h,则上述的h、p应该满足h/p=tan(30°±5°)。

同理,对于此背光模组而言,每一个入光口307的位置与其对应的所述h、p均应该遵守上述规定。

此外,所述出光口306设置于所述胶框303顶部的所述扩散板302和所述胶框303非接触的任一位置,由于实际中所述面板301与所述扩散板302边缘的宽度差很小,只有3.5毫米左右,所以上述出光口306与所述扩散板302的距离无须讲究。

需要理解的是,为了使所述光源306的光线能够依次穿过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反射到所述阴暗带305(粘接区域),故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的厚度应该以穿过其对应的胶框303的侧壁厚度为基准。

需要注意的是,图3仅仅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实际中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是有一定长度的,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的长度必须大于等于其对应的阴暗带305(粘接区域)的长度,以保证可以改善整条阴暗带305(粘接区域)长度的亮度;并且,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的长度均小于对应的所述胶框303的侧边的长度,否则所述胶框303的侧框就被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割裂成为多个单独部分,无法构成正常的胶框303来实现正常胶框303的反射等功能,这是应当被理解的。

如上所述,在图3的实施例中,所述胶框303背板上的光源304发出的光线大部分都直接射到扩散板302或者被胶框303的内表面反射到扩散板302,还有一部分所述最近led点光源304的光线则依次通过所述入光口307和出光口306反射到所述面板301边缘阴暗区305,即将光强度高的地方的光部分转移至光强度弱的区域,改善面板阴暗带305的画质。具体的阴暗带305的光的改善情况可以参考图5,在图5中,灰阶变深,表示亮度提高了,即光的强度变大了,使得最终屏幕四周的画质得到了改善。

如图4,表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背光模组与图3中的背光模组相比,区别在于图4中的背光模组的胶框403是实心框体,接下来重点介绍图4的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在图4中,定义所述扩散板402与所述胶框403顶部表面粘接的区域为粘接区域,定义所述扩散板402其他区域为亮面区域。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也是在所述胶框403上设置有入光口407和出光口406,由于所述胶框403是实心的,故在所述胶框403内部设置有光通道,所述光通道的一端为所述入光口407,所述光通道的相对另一端为所述出光口406。

其中,所述入光口407和出光口406的尺寸及位置设置均与图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规定相同。

图4中的光通道设置为两段直线通道,所述第一段直线通道连接所述出光口406,所述第一段直线通道与所述胶框403顶部垂直,所述第二段直线连接所述入光口407。

如上所述,光源404的光线依次过所述入光口407、出光口406,所述光线在所述光通道内壁经过多次反射,最终反射到面板401的阴暗带405(粘接区域)处。

针对胶框为实心的情况,除了图4所表述的实施例以外,所述光通道也可以设置为一段直线通道,其中所述直线通道与所述胶框顶部朝向所述光源的那一侧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光通道也可以设置为一段或者多段曲线通道或者直线与曲线混合搭配的通道。

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所述光通道的形状与路径如何,其原理都是利用光的多次反射,将所述光源404的部分光线转移到面板401上的阴暗带405(粘接区域),以此来改善窄边框屏幕的可操作区四周边缘存在的暗带。

当胶框为实心的时候采用如上所述几种实施例所产生的效果图均如图5所示。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