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镀膜层、镜筒、镜头和拍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5367发布日期:2019-01-28 13:29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复合镀膜层、镜筒、镜头和拍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摄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镀膜层、镜筒、镜头和拍摄设备。



背景技术:

摄像头是拍摄设备成像质量的各方面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成了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拍摄设备,其各方面性能指标一直在高速发展。其中手机的拍摄能力也是手机各项性能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性能之一。手机摄像头像素从早期的30万到现在的高达4100万,依赖于所采用的传感器、镜头以及软件技术这三方面的发展,其中,镜头作为对光线进行第一道处理工序的部件,暴露在最外面,而手机镜头的设计不像相机镜头一样可以设置遮光罩,因此,手机镜头的进光量除了成像光之外,还不可避免的包括较多的非成像光,非成像光照射在镜筒内壁上会发生发射,而且成像光在经过镜片之后,也会在镜片之间、镜片与镜筒内壁之间发生发射,最终造成实际成像光中包含了经镜筒内壁和镜片之间反射的杂乱的光线,造成最终的成像形成鬼影和眩光,并且这种现象在拍摄物中含有明亮光源时更为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复合镀膜层,旨在减少镜筒内壁对光的反射,以提高拍摄设备的成像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符合镀膜层包括:

第一膜层,镀于所述镜筒内壁,所述第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厚度d1∈[20nm,30nm];

第二膜层,镀于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d2∈[10nm,20nm];

第三膜层,镀于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3∈[80nm,100nm];

第四膜层,镀于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4∈[10nm,15nm];

第五膜层,镀于所述第四膜层,所述第五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五膜层的厚度d5∈[130nm,150nm];

第六膜层,镀于所述第五膜层,所述第六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六膜层的厚度d6∈[10nm,15nm];

第七膜层,镀于所述第六膜层,所述第七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七膜层的厚度d7∈[55nm,65nm];

第八膜层,镀于所述第七膜层,所述第八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八膜层的厚度d8∈[40nm,50nm];

第九膜层,镀于所述第八膜层,所述第九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九膜层的厚度d9∈[25nm,35nm];

第十膜层,镀于所述第九膜层,所述第十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十膜层的厚度d10∈[45nm,55nm];

第十一膜层,镀于所述第十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的厚度d11∈[75nm,85nm]。

优选地,还包括镀于所述第十一膜层的第十二膜层,所述第十二膜层为af膜层;所述第十二膜层的厚度d12∈[35nm,45nm]。

优选地,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3∈[85nm,95nm]。

优选地,所述第五膜层的厚度d5∈[135nm,145n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镜筒,所述镜筒内壁镀有复合膜层,所述复合膜层包括:

第一膜层,镀于所述镜筒内壁,所述第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厚度d1∈[20nm,30nm];

第二膜层,镀于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d2∈[10nm,20nm];

第三膜层,镀于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3∈[80nm,100nm];

第四膜层,镀于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4∈[10nm,15nm];

第五膜层,镀于所述第四膜层,所述第五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五膜层的厚度d5∈[130nm,150nm];

第六膜层,镀于所述第五膜层,所述第六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六膜层的厚度d6∈[10nm,15nm];

第七膜层,镀于所述第六膜层,所述第七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七膜层的厚度d7∈[55nm,65nm];

第八膜层,镀于所述第七膜层,所述第八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八膜层的厚度d8∈[40nm,50nm];

第九膜层,镀于所述第八膜层,所述第九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九膜层的厚度d9∈[25nm,35nm];

第十膜层,镀于所述第九膜层,所述第十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十膜层的厚度d10∈[45nm,55nm];

第十一膜层,镀于所述第十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的厚度d11∈[75nm,85n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镜头,所述镜筒采用内壁镀有复合膜层的镜筒,所述复合膜层包括:

第一膜层,镀于所述镜筒内壁,所述第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厚度d1∈[20nm,30nm];

第二膜层,镀于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d2∈[10nm,20nm];

第三膜层,镀于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3∈[80nm,100nm];

第四膜层,镀于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4∈[10nm,15nm];

第五膜层,镀于所述第四膜层,所述第五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五膜层的厚度d5∈[130nm,150nm];

第六膜层,镀于所述第五膜层,所述第六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六膜层的厚度d6∈[10nm,15nm];

第七膜层,镀于所述第六膜层,所述第七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七膜层的厚度d7∈[55nm,65nm];

第八膜层,镀于所述第七膜层,所述第八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八膜层的厚度d8∈[40nm,50nm];

第九膜层,镀于所述第八膜层,所述第九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九膜层的厚度d9∈[25nm,35nm];

第十膜层,镀于所述第九膜层,所述第十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十膜层的厚度d10∈[45nm,55nm];

第十一膜层,镀于所述第十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的厚度d11∈[75nm,85n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拍摄设备,所述拍摄设备采用镜筒内壁镀有复合膜层的镜头,所述复合膜层包括:

第一膜层,镀于所述镜筒内壁,所述第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厚度d1∈[20nm,30nm];

第二膜层,镀于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d2∈[10nm,20nm];

第三膜层,镀于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3∈[80nm,100nm];

第四膜层,镀于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三膜层的厚度d4∈[10nm,15nm];

第五膜层,镀于所述第四膜层,所述第五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五膜层的厚度d5∈[130nm,150nm];

第六膜层,镀于所述第五膜层,所述第六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六膜层的厚度d6∈[10nm,15nm];

第七膜层,镀于所述第六膜层,所述第七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七膜层的厚度d7∈[55nm,65nm];

第八膜层,镀于所述第七膜层,所述第八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八膜层的厚度d8∈[40nm,50nm];

第九膜层,镀于所述第八膜层,所述第九膜层为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的混合膜层;所述第九膜层的厚度d9∈[25nm,35nm];

第十膜层,镀于所述第九膜层,所述第十膜层为五氧化三钛膜层;所述第十膜层的厚度d10∈[45nm,55nm];

第十一膜层,镀于所述第十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所述第十一膜层的厚度d11∈[75nm,85nm]。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多层镀膜,综合多次利用膜层对光线的增透、减反和吸收的作用,达到降低膜层反射率,减弱摄影中出现的炫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复合膜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复合膜层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摄影已经不再是扛着一堆沉重而专业的设备去创作的活动,它成为了目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自拍美照,还是呈现在各类社交圈的照片或视频,都意味着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然而即便如此,长期困扰摄影行业的逆光拍摄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明暗对比问题难以处理以外,伴随逆光拍摄的还有杂乱光的干扰问题,也就是逆光拍摄时,最终的成像经常会出现炫光现象。

炫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进入摄像头的光线除了直接照射到传感器上的成像光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其他光线,其他光线被光圈阻挡,无法直接照射到传感器上,但是会在镜筒内反射,经过反射后,会有部分光线通过光圈照射到传感器上,导致最终照射到传感器上光线混入了杂光,结果就是成像的照片上,光源周围会出现一些光晕或者光斑,这就是所谓的炫光现象。当然,造成炫光现象的原因除了镜筒内壁的反射之外,还包括镜片之间的反射,只是镜筒内壁的反射对炫光现象的形成起到的是主要作用。

为了消除炫光,通常的做法是将镜筒内壁涂黑处理,一些大型镜头的处理方式还包括在镜筒内壁粘附黑色绒布的方式来减少镜筒内壁对光线的反射。在镜筒内壁粘附黑色绒布或者采用黑色涂料将镜筒内壁涂黑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减少炫光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成像区域内包含明亮的光源时,还是很容易出现炫光现象。

此外,光电传感器对光的敏感与人眼不同,人眼对光的敏感波段就是可见光波段,而相机所使用的光电传感器本身对光敏感的范围大于人眼对光的敏感范围,特别明显的是紫外光对成像的影响,紫外光较强的时候,拍摄的照片容易泛白也正是因为传感器对紫外光的曝光所致。并且,经过对比测试得出,造成炫光的光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紫外光。

通常,对于单反相机的用户来说,可以采用在镜头上增加uv镜(用于过滤紫外线)的方式排除紫外线的干扰。但是uv镜毕竟并非镜头本身的设计镜片,一般的uv镜都会对成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负面影响越小的uv镜的价格越昂贵。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超级黑复合镀膜层,将该镀膜层镀到镜筒内壁,以减少镜筒内壁的对光的反射,从而减轻甚至完全消除炫光现象。

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出的复合镀膜层包括十一层镀膜,其中,第一膜层直接镀于镜筒内壁,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介于20nm到30nm之间;第二膜层镀于第一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混合膜层,其厚度介于10nm到20nm之间;第三膜层镀于第二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介于80nm到100nm之间;第四膜层镀于第三膜层,采用的是五氧化三钛膜层,其厚度介于10nm到15nm之间;第五膜层镀于第四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介于130nm到150nm之间;第六膜层镀于第五膜层,采用的是五氧化三钛膜层,其厚度介于10nm到15nm之间;第七膜层镀于第六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介于55nm到65nm之间;第八膜层镀于第七膜层,采用的是五氧化三钛膜层,其厚度介于40nm到50nm之间;第九膜层镀于第八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混合膜层,其厚度介于25nm到35nm之间;第十膜层镀于第九膜层,采用的是五氧化三钛膜层,其厚度介于45nm到55nm之间;第十一膜层镀于第十膜层,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介于75nm到85nm之间。

对钠黄光(波长589nm)而言,二氧化硅膜层的标准折射率为1.46,五氧化三钛膜层的标准折射率为2.35,在不同的镀膜工艺下,二氧化硅膜层和五氧化三钛膜层的折射率均会有所变化,但合格的膜层不会过于偏离其标准折射率。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混合膜层的折射率介于二氧化硅标准折射率和五氧化三钛标准折射率之间。可见光在真空中的波长范围是380nm到780nm之间,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红外线波长大于780nm。同一介质对不同光波的折射率不同,与波长呈反比,例如,就对钠黄光来说,二氧化硅膜层的标准折射率为1.46而言,对可见光波长下限的380nm的光来说,二氧化硅的标准折射率为1.46×589/380=2.26,同样的,对可见光波长下限的380nm的光来说,五氧化三钛膜层的标准折射率为2.35×589/380=3.64。

减反射膜层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透镜系统减少射膜和非透镜系统减反射膜,透镜系统减反射膜又称为增透膜,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镀膜层属于非透镜系统减反射膜,主要通过吸收减少反射。

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膜层的表层膜,也即是第十一层膜,通过反向利用布拉格方程减少反射。布拉格方程为2dsinθ=nλ,其中,θ为入射角,d为介质层厚度,λ为波长,n为正整数。当入射光线在介质中的光程与入射表面直接反射的光程差值为波长的整数倍时,散射光会得到加强,散射光可以认为是反射光,也即是反射增强。布拉格方程的反向利用,就是设计膜层使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通过相干抵消减少反射。

以光在三层介质层的传播体系中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光源处于第一介质层,入射光的一部分从第一介质层射入第二介质层,入射光的另一部分经第一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的交界面反射回第一介质层;射入第二介质层的光线经过第二介质层与第三介质层交界面后,全反射回第二介质层,或一部分射入第三介质层,另一部分反射回第二介质层;反射回第二介质层的光线传播到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交界面时,一部分射入到第一介质层,另一部分反射回第二介质层。光源光线为经第一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交界面射入第二介质层的光线为经第一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反射回第一介质层的光线为经第二介质层与第三介质层交界面反射回第二介质层的光线为经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交界面射入第一介质层的光线为为相干光。当的光程差值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半波长的偶数倍),满足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干涉叠加增强,此时反射增强;当的光程差值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相干抵消,此时反射减弱。随着光程差从半波长的奇数倍向半波长的偶数倍渐变的过程,反射从最弱到最强渐变。

在多介质层传播体系中,不同介质的交界面具有多个,在相邻两介质面间的反射会经过多次,对应的也会有多次的对应的折射,参照上述三层介质层,就是会有多束与相干的光线,但是其光强相对于较小,实际干涉的影响也较小。

自然光的能量分布集中在500nm到750nm之间,因此本发明的第十一层膜的厚度针对该波段范围进行针对性的减反设计。依据上述原理,理论上,二氧化硅的膜厚在55nm-83nm之间时其对自然光的减反射效果最佳。

但是对于镜筒内壁来说,照射到镜筒内壁的光线杂乱无章,并且镜筒内壁并非平面,以理想平行光为原理得出的数据应用在镜筒内壁这种环境时,其减反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根据不同的镀膜工艺细节的控制,成膜的折射率和厚度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稳定性也会有所差异,本发明采用将表层的二氧化硅膜层厚度控制在70nm-90nm之间,在镜筒这一特定环境下,其综合减反射的效果较好。并且,在工艺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将表层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控制在75nm-85nm之间时,其减反射效果更佳。

在利用第十一膜层解决了表层反射的问题之后,本发明第十膜层采用五氧化三钛膜层对射入第十膜层的光线进行吸收。

单晶态的五氧化三钛晶体的吸收截止波长为400nm,也即是低于400nm的光波会被单晶态的五氧化三钛晶体吸收,五氧化三钛膜层的晶体生长并非单晶态,而是以微小单晶单元组成的多晶形态,能级也远比单晶态的五氧化三钛晶体复杂,其对光的吸收范围更为广泛,吸收能力更好,可以吸收较多的射入到该五氧化三钛膜层的光线,但是并不能完全吸收,仍有一部分光线会穿透该层膜层。在外源光线射入第十膜层时,除被吸收部分之外,光线在第十膜层的两表面所形成的交界面仍会发生发射和折射,此时,第十一膜层、第十膜层和第九膜层形成上述举例的三层介质层的传播体系。参照第十一层膜的减反射设计,第十层膜针对由第十一层膜射向第十层膜但未被第十层膜吸收的光线进行针对性的减反射设计,减少该部分光线自第十层膜与第十一层膜交界面反射回第十一层膜层的量。

根据自然光光谱的能量分布以及五氧化三钛膜层对自然光的吸收,可以从理论上得出射入第十层膜后未被吸收的光线的能量分布,据此能量分布,针对性的设计第十膜层的厚度,以减少该能量分布中较为集中的波段的光线的反射。但是,五氧化三钛膜层的厚度也会影响其对光的吸收,吸收率随膜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减少反射和增加吸收,经过实际测试,第十膜层的厚度取值在45nm-55nm范围时,最终从第十膜层反射回第十一膜层的光线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在生产工艺难以稳定控制该膜层厚度在45nm-55nm范围之内时,也应将其控制在40nm-65nm之间,超出此范围则会产生较多的反射,无法达到本申请所提出的复合膜层的最终效果。

五氧化三钛膜层的厚度越大对光线的吸收量越多,以此出发点考虑,第十膜层的厚度应越大越好,但是光线从第十一膜层射向第十膜层时本身会发送反射和折射,控制第十膜层的厚度范围是为了反向利用布拉格方程减弱该反射。但对于复合膜层来说,五氧化三钛膜层总的厚度对复合膜层总的反射率的影响仍然是五氧化三钛膜层总厚度越大,对光的总吸收率越高,反射和透射的量就越少。

因此在光线自第十膜层射向更深膜层时,优先考虑膜层对光的吸收。本发明采用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三钛混合膜层作为紧邻第十膜层的过渡层,也即是第九膜层,之后紧邻第九膜层的第八膜层则仍采用五氧化三钛膜层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吸收,此处不在赘述。

但是五氧化三钛膜层并不能完全吸收自然光的所有光谱区,在波长大于550nm的波段,五氧化三钛膜层的吸收率很低,为消除该波段的光线,采用反向利用布拉格方程的减少反射和正向利用光波叠加增加透射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消除该波段的光线。光线最终达到镜筒内壁时,残余量较少,而镜筒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因此通过镜筒内壁所反射的光线极少,且该极少部分的光线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还需要经历十一层膜层的作用,最终经由镜筒内壁反射到第十一层膜层外的光线的量对传感器成像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具体的,也就是本申请所提出的复合膜层中的第七膜层、第五膜层和第三膜层的这三层二氧化硅膜层,起到减少反射和增加透射的作用。增加透射的镀膜层设计参考透镜系统的增透膜,为业内公知,在此不做赘述。第六膜层、第四膜层和第二膜层为过渡层,主要起分离第七膜层、第五膜层、第三膜层和第一膜层的作用,同时也兼顾对光的吸收。镀于镜筒内壁的第一膜层采用二氧化硅膜层,可以提高本申请所提出的复合膜层的粘附性,避免出现膜层自镜筒内壁脱落的情况。

本申请各层膜厚的选择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环境经过大量的交叉对比试验,原始数据过于繁杂,且有价值的数据量的比例太小,选取部分有价值数据如下表所示:

上述试验反射率为模拟自然光下,复合膜层镀于镜筒内壁时测得。其中,第三膜层和第五膜层对综合反射率影响较大,针对性的对第三膜层和第五膜层的厚度的最佳值进行试验,取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在第三膜层的厚度介于85nm到95nm之间和第五膜层的厚度介于135nm到145nm之间时,复合膜层的反射率更稳定且更接近测试的极限值。因此,在工艺水平可以精确控制镀膜厚度的情况下,优先将第三膜层的厚度和第五膜层的厚度控制在上述范围之内。

另外,工业上用于吸收光线的黑色布料的极限反射率可以做到3%左右,黑色橡胶可以做到4%左右,炭黑涂层可以做到4%左右。目前在一些高档且体积较大的镜头的镜筒内,通常采用的是在镜筒内壁粘附一层黑色绒布,以减少镜筒内壁的反光。

当然,就成本上来说,采用黑色绒布的成本要低于采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多层镀膜的成本,但是其效果也相应的明显低于本申请所提出的复合镀膜层,并且,而且在小型镜头中无法采用粘附绒布的方式消除镜筒内壁的反光,在小型镜头镜筒内,目前采用的多是涂层的方式,效果较好的炭黑涂层的反射率也只能做到4%左右,而黑色橡胶做成薄层之后易撕裂,无法稳定粘附在镜筒内部,因而不适宜作为镜筒内壁的减反射层使用,即使解决了黑色橡胶的这些缺陷,其反射率也远高于本申请所提出的最低2.01%的反射率的复合镀膜层。

镜头内部为非封闭空间,聚焦和变焦时镜片都会发生移动,从而导致镜筒内部经常与外界产生气流,这也是镜头内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容易进灰尘的原因。灰尘中也会含有油脂性颗粒,容易粘附在镜筒内壁上,导致不拆解镜头就难以清理彻底。因此,另请参照图2,本申请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提出在第十一膜层外还镀设第十二膜层—af膜,af膜是现在广泛用于手机屏幕的防油污膜,具有较好的防油污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镜筒内壁粘附灰尘、油污等脏物。为避免af膜对其他膜层减反射的影响,本发明的af膜层的厚度d12介于35nm到45nm之间。af膜层的厚度在此区间时,对整体复合膜层的减反射效果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此外,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内壁采用本申请提出的复合镀膜层的镜筒,以及采用了该镜筒的镜头。本申请提出的镜筒可以有效消除镜筒内部的反光,即使不采用成本极其高昂镀膜镜片,也可以明显减少炫光。基于此,本申请所提出的镜头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减少最终成像的炫光。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采用了上述本申请所提出的镜头的拍摄设备,本申请所指的拍摄设备包括手机、相机、摄影机、平板电脑、独立的摄像头(如电脑外设的usb摄像头或体感设备中的体感摄像头)中的至少一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