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0709发布日期:2019-07-13 09:1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装置、传真机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包括使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包括使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已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

即,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与被扫描体(扫描区域)的轴心斜交的直线(假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点处设置光扫描装置框体的摆动支点,并且在与直线正交的另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设置调整点,利用该调整点,调整相对于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框体的扭转方向的姿势。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结构:将一个定位轴设置在光扫描装置中的旋转多面镜的照射方向(扫描区域)中央部,将两个安装孔分别设置在以定位轴为顶点的三角形(假想转动轴线)的另外两个点的位置,并以能够以一个定位轴为中心来调整两个安装孔的安装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两个安装孔的安装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58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664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光扫描装置的假想转动轴线通过扫描区域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这样,从光扫描装置射出的光束的扫描轨迹即光束扫描轨迹会相对于主扫描方向,以扫描区域的中央部的一个点为中心而向两侧倾斜。因此,需要一边观察扫描区域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一个点与两端部的两个点这三个点,一边以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因此,以使光束扫描轨迹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方式进行调整的调整作业变得繁琐。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是包括使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实限调整作业的容易化,该调整作业是以使从光扫描装置射出的光束的扫描轨迹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方式进行调整。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包括使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光扫描装置的与所述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一转动支点部及第二转动支点部,所述第一转动支点部设置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束的扫描区域外,所述光扫描装置以可围绕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支点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支点部的假想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调整作业的容易化,该调整作业是以使从光扫描装置射出的光束的扫描轨迹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方式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光扫描装置及被扫描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光扫描装置的上盖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光扫描装置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光扫描装置及主体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a1-a1方向的正面观察沿着图5所示的a-a线的纵剖面的正视图。

图8是从a2-a2方向的斜下方观察沿着图5所示的a-a线的纵剖面的立体图。

图9a是将图8所示的被支承部及支承部的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9b是将图8所示的第一被限制部及第一限制部的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9c是沿着图9a所示的b-b线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二转动支点部处的主体框架与框体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第二转动支点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二转动支点部的平面图。

图13是从正面侧的下方观察光扫描装置中的弹性部件的纵剖面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光扫描装置围绕假想转动轴线转动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5是将图5所示的第二被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的部分放大后的平面图及立体图。

图16是将图5所示的第二被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的部分放大后的平面图及立体图。

图17是光扫描装置从正面侧的斜下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组件附上同一附图标记。这些组件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进行与这些组件相关的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概略立体图。图2表示了将开闭盖105及手送供纸托盘82敞开后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图像读取装置1所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传输来的图像数据而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再者,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在纸张p上形成多色及单色的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原稿输送装置108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图像形成部102与纸张搬送系统103。

图像形成部102包括光扫描装置200(具体来说为光扫描单元)、显影单元2、作为静电潜像载体而起作用的感光鼓3、清洁部4、充电装置5及定影单元7。这些结构部件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图像形成部102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可开闭地由开闭盖105覆盖。另外,纸张搬送系统103包括供纸托盘81、手送供纸托盘82、排出辊31及排出托盘14。在图像读取装置1的正面侧设置有操作面板104。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用以读取原稿g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1。图像读取装置1包括载置原稿g的原稿载置台107。原稿载置台107设为包含透明的强化玻璃的四边形状的原稿载置台。另外,在原稿载置台107的上侧设置有原稿输送装置108。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图像读取装置1所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而被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纸张p上记录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纸张搬送路径w1。供纸托盘81或手送供纸托盘82将纸张p供应至纸张搬送路径w1。纸张搬送路径w1将纸张p经由转印辊10及定影单元7引导至排出托盘14。定影单元7对纸张p进行加热而使纸张p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搬送路径w1的附近配设有搓纸辊11a、搓纸辊11b、搬送辊12a、阻力辊13、转印辊10、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及加压辊72、排出辊31。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供纸托盘81或手送供纸托盘82供应的纸张p被搬送至阻力辊13。其次,纸张p以整合纸张p与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时机,由阻力辊13搬送至转印辊10。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10转印至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及加压辊72,并经由搬送辊12a及排出辊31而排出至排出托盘14上。在不仅在纸张p的表面形成图像,而且在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从排出辊31向反转纸张搬送路径w2逆向地搬送纸张p。经由反转搬送辊12b~反转搬送辊12b使纸张p的表背面反转,再次向阻力辊13引导纸张p。接着,与表面同样地在背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定影后,向排出托盘14排出纸张p。

[光扫描装置]]

图3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光扫描装置200及被扫描体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光扫描装置200的上盖202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再者,图中,附图标记x表示主扫描方向(在该例子中为纵深方向),附图标记x1、附图标记x2分别表示一侧(背面侧)、另一侧(正面侧)。附图标记y表示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副扫描方向(在该例子中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附图标记z表示与主扫描方向x及副扫描方向y均正交的正交方向(从该例子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附图标记z1、附图标记z2分别表示一侧(从正面观察时的右侧)、另一侧(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

光扫描装置200包括光源部210、入射光学系统220、偏转器230(多角镜)、出射光学系统240、侦测部250。光源部210包括光源211。光源211射出光束bm。入射光学系统220配设在光束bm的光路上的光源部210与偏转器230之间。入射光学系统220使从光源部210射出的光束bm射入至偏转器230。偏转器230使从光源部210经由入射光学系统220而射入的光束bm沿着主扫描方向x进行偏转扫描。出射光学系统240配设在光束bm的光路上的偏转器230与被扫描体的被扫描面f(在该例子中为感光鼓3的表面)之间。出射光学系统240将从偏转器230射出的光束bm照射在被扫描面f上。侦测部250侦测从偏转器230射出的光束bm。光源部210、入射光学系统220、偏转器230、出射光学系统240及侦测部250收容于框体201。

在光扫描装置200中,使从光源部210射出的光束bm经由入射光学系统220而射入至偏转器230,通过偏转器230使所述光束bm沿着主扫描方向x进行偏转扫描,通过侦测部250来检测所述光束bm,并且经由出射光学系统240将图像信息写入至感光鼓3表面的被扫描面f上。再者,光束bm定期地沿着主扫描方向x扫描被扫描面f,但因为感光鼓3沿着旋转方向b(参照图3)旋转,所以也能够沿着感光鼓3上的副扫描方向y进行扫描。

(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光扫描装置20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的情况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光扫描装置200及主体框架101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a1-a1方向的正面观察沿着图5所示的a-a线的纵剖面的正视图。图8是从a2-a2方向的斜下方观察沿着图5所示的a-a线的纵剖面的立体图。

图9a是将图8所示的被支承部201a及支承部101a的部分c1放大后的立体图。图9b是将图8所示的第一被限制部201c及第一限制部101e的部分c2放大后的立体图。图9c是沿着图9a所示的b-b线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二转动支点部320处的主体框架101与框体201之间设置有间隙d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1是从正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的立体图。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的平面图。图13是从正面侧的下方观察光扫描装置200中的弹性部件330的纵剖面的立体图。另外,图14是表示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第一转动支点部310及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第一转动支点部310及第二转动支点部320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任一方(在该例子中为一侧x1)的外侧,分别设置于光扫描装置200的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第一转动支点部310设置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光束bm的扫描区域α外。以可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方式设置光扫描装置200。扫描区域α是光束bm对被扫描体的被扫描面f进行照射的区域。假想转动轴线β是连接第一转动支点部310与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的直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动支点部310及第二转动支点部320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任一方的外侧,分别设置于光扫描装置200的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因此,能够使假想转动轴线β通过光扫描装置200的扫描区域α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外侧。这样,从光扫描装置200射出的光束bm的扫描轨迹即光束扫描轨迹γ(参照图14)会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以扫描区域α的外侧的一个点q为中心而向单侧倾斜。因此,只要一边观察扫描区域α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另一端侧,一边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调整作业的容易化,该调整作业是以使光束扫描轨迹γ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一侧x1且在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设置有被支承部201a。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设置有支承部101a。支承部101a以可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方式支承被支承部201a。由被支承部201a与支承部101a之间的接触部构成第一转动支点部310。由此,能够切实地使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中的被支承部201a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的支承部101a。由此,能够切实地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

详细来说,被支承部201a从框体201的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的端部向一侧z1突出。支承部101a设为以可供被支承部201a插通的方式向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凹陷的凹形状。副扫描方向y上的支承部101a的尺寸d1(参照图9a)设为比副扫描方向y上的被支承部201a的尺寸大规定距离(能够顺利地将被支承部201a插通于支承部101a的程度的规定距离)的尺寸。副扫描方向y上的被支承部201a的两端部包括沿着主扫描方向x呈凸条弯曲的弯曲部201a1、201a1(参照图9c)。由此,能够顺利地使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设置有载置光扫描装置200的载置部101b。在载置部101b中设置有向光扫描装置200侧突出的突出部101c。由突出部101c抵接于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时的抵接部201b与突出部101c之间的接触部构成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由此,能够切实地使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中的抵接部201b抵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的突出部101c。由此,能够稳定地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

详细来说,在第二转动支点部320处的主体框架101与框体201之间设置有间隙d(参照图10)。由此,能够增大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01c与抵接部201b进行点接触。由此,能够以小摩擦阻力使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中的抵接部201b抵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的突出部101c。由此,能够顺利地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

详细来说,突出部101c形成为棒状(在该例子中为圆柱状)。突出部101c的尖端部设为半球形状。由此,能够使突出部101c的尖端部与抵接部201b进行点接触。再者,突出部101c的尖端部也可以为椭球状、棱锥状或圆锥形状。突出部101c也可以是椭圆柱状或棱柱状的突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弹性部件330。弹性部件330向突出部101c按压抵接部201b。由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330切实地将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中的抵接部201b保持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的突出部101c。由此,能够更稳定地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方式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

详细来说,弹性部件330设为板簧。在弹性部件330中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331。在主体框架101中,以中心通过假想转动轴线β的方式设置有被固定部101d(雌孔)。在弹性部件330向突出部101c按压着框体201的状态下,固定部件s1(小螺钉)(参照图6)通过贯穿孔331而固定(螺合)于被固定部101d。由此,能够切实地向突出部101c按压抵接部201b。另外,在弹性部件330的按压框体201的按压部,设置有向框体201侧突出的突起部332。由此,能够集中地向突出部101c按压抵接部201b。在该例子中,突起部332通过使板状的金属部件向框体201侧凹陷,使突出部101c向框体201侧突出。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另一侧x2且在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设置有第一被限制部201c。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设置有第一限制部101e。第一限制部101e通过与第一被限制部201c抵接来限制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的转动。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被限制部201c与第一限制部101e之间的抵接来限制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的过度转动。由此,能够实现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的调整作业的容易化。

详细来说,第一被限制部201c从框体201的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的端部向一侧z1突出。第一限制部101e设为以可供第一被限制部201c插通的方式向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z1凹陷的凹形状。副扫描方向y上的第一限制部101e的尺寸d2(参照图9b)设为比副扫描方向y上的第一被限制部201c的尺寸大规定距离(能够使光扫描装置200无阻碍地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程度的距离)的尺寸。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及图16分别是将图5所示的第二被限制部201d及第二限制部101f的部分c3放大后的平面图及立体图。此处,以下除了参照图15及图16,还参照图10至图12对第二被限制部201d及第二限制部101f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扫描装置200的框体201中设置有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参照图10至图12、图15、图16)。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中设置有第二限制部101f、101f(参照图10至图12、图15、图16)。第二限制部101f、101f允许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之间的抵接来限制光扫描装置200在正交方向z上的移动。由此,能够在允许光扫描装置200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与第二限制部101f、101f之间的抵接来限制光扫描装置200在正交方向z上的过度移动。由此,能够实现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的调整作业的容易化。

详细来说,一个第二被限制部201d及第二限制部101f设置于框体201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一侧x1,且设置于正交方向z上的另一侧z2。另一个第二被限制部201d及第二限制部101f设置于框体201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另一侧x2,且设置于正交方向z上的另一侧z2。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设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贯穿的贯穿孔(参照图10至图12)或贯穿槽(参照图15、图16)。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形成为四边形状。第二限制部101f、101f是从主体框架101向光扫描装置200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二限制部101f、101f形成为棒状(在该例子中为圆柱状)。正交方向z上的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的尺寸d3(参照图12、图15)设为比正交方向z上的第二限制部101f、101f的尺寸大规定距离(能够顺利地将第二限制部101f、101f插通于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的程度的规定距离)的尺寸。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的尺寸d4(参照图12、图15)设为比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二限制部101f、101f的尺寸大规定距离(能够使光扫描装置200无阻碍地围绕假想转动轴线β转动的程度的距离)的尺寸。第二限制部101f、101f也可以是椭圆柱状或棱柱状的第二限制部。第二被限制部201d、201d也可以是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的第二被限制部。

(第四实施方式)

另外,也可以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一转动支点部310及第二转动支点部320侧(在该例子中为一侧x1)保持光扫描装置200。但是,在此情况下,对光束扫描轨迹γ进行调整后的光扫描装置200的位置精度容易下降。

图17是光扫描装置200从正面侧的斜下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框架10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保持部340,该保持部340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第一转动支点部310及第二转动支点部320的相反侧(在该例子中为另一侧x2)保持光扫描装置200。由此,能够通过保持部340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假想转动轴线β的相反侧保持光扫描装置200。由此,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对光束扫描轨迹γ进行调整后的光扫描装置200的位置。

详细来说,在主体框架101的正面侧设置有沿着主扫描方向x贯穿的贯穿部101g、101g(贯穿孔或贯穿槽)。在框体201的正面侧设置有被固定部201e、201e(雌孔)。由贯穿部101g、101g及被固定部201e、201e构成保持部340。在光扫描装置200的光束扫描轨迹γ经过调整后的状态下,固定部件s2、s2(小螺钉)通过贯穿部101g、101g而固定(螺合)于被固定部201e、201e。由此,能够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假想转动轴线β的相反侧保持光扫描装置200。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操作面板104侧、开闭盖105侧、供纸托盘81的抽出侧)以外的部位,通常难以确保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的调整作业的作业空间。因此,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的调整作业变得困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200采用了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调整光扫描装置200的位置的结构。由此,作业者对于光扫描装置200,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调整光扫描装置200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的调整作业变得容易。

详细来说,作业者从正面侧,使用夹具松开固定部件s2、s2(小螺钉),一边使光扫描装置200与固定部件s2、s2一起上下移动,一边调整光束扫描轨迹γ。接着,作业者利用固定部件s2、s2对光扫描装置200进行临时固定。反复进行该作业直到光束扫描轨迹γ与主扫描方向x一致为止。在光束扫描轨迹γ与主扫描方向x一致后,作业者利用固定部件s2、s2对光扫描装置200进行正式固定。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转动轴线β设置于主扫描方向x上的一侧x1,但也可以设置于另一侧x2。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已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并不限定性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完全不受说明书正文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均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读取装置

3:感光鼓

100:图像形成装置

101:主体框架

101a:支承部

101b:载置部

101c:突出部

101d、201e:被固定部

101e:第一限制部

101f:第二限制部

102:图像形成部

104:操作面板

105:开闭盖

110: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200:光扫描装置

201:框体

201a:被支承部

201b:抵接部

201c:第一被限制部

201d:第二被限制部

202:上盖

310:第一转动支点部

320:第二转动支点部

330:弹性部件

340:保持部

bm:光束

f:被扫描体的被扫描面

x:主扫描方向

x1:一侧

x2:另一侧

y:副扫描方向

z:正交方向

z1:一侧

z2:另一侧

α:扫描区域

β:假想转动轴线

γ:光束扫描轨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