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2745发布日期:2018-09-04 22:23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



背景技术:

在生物多模识别领域,手指指纹加手指静脉的复合识别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因指纹图像与静脉图像的采集需要可见光与近红外光两种光源,多数镜头不能满足一次成像要求。目前市场普遍采用分镜头采集或多次成像的方法,增加了采集系统的复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利用不同玻璃的组合使得镜头将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清晰成像在同一像面处,缩小系统体积,降低其复杂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前组镜片、孔径光阑及后组镜片,所述前组镜片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和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五透镜与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密接的双胶合透镜组成;所述后组镜片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七透镜、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八透镜、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九透镜和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十透镜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3-4mm;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1-2mm;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2mm;所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密接成的双胶合组到孔径光阑的空气间隔为1-2mm。

进一步地,所述孔径光阑与的第七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2-0.4mm;所述第八透镜与第九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5-0.7mm;所述第九透镜与第十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十透镜与系统像面之间的空气间隔为12-13mm。

进一步地,镜头的视场角为33.4度,镜头中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均为球面镜片。

进一步地,镜头的半像高为y,焦距为EFL,满足0.2<y/EFL<0.5。

进一步地,镜头的最大通光孔径满足FNO<2.5,其中FNO为最大通光孔径F数。

进一步地,镜头的后截距为BFL,焦距为EFL,满足BFL/EFL>1。

进一步地,镜头的总长为TTL,焦距为EFL,满足TTL/EFL<5。

进一步地,镜头的焦距值为EFL,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值为F2,所述第十透镜的焦距值为F4,满足1<F2/EFL<3,1<F4/EFL<2。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该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并不采用非球面等复杂的面型,利用不同玻璃的组合来克服色散效应,使得镜头将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清晰成像在同一像面处,缩小系统体积,降低其复杂程度,使得镜头结构更紧凑、分辨率高、畸变小,保证成像画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可见光波段下的MTF曲线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近红外光波段的MTF曲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可见光波段的场曲畸变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近红外光波段的场曲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1至图5

一种可见光近红外光共焦的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前组镜片A、孔径光阑B及后组镜片C,所述前组镜片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A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A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A3、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A4和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五透镜A5与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A6密接的双胶合透镜组成;所述后组镜片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七透镜C1、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八透镜C2、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九透镜C3和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十透镜C4组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A1与第二透镜A2之间的空气间隔为3-4mm;所述第二透镜A2与第三透镜A3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三透镜A3与第四透镜A4之间的空气间隔为1-2mm;所述第四透镜A4与第五透镜A5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2mm;所述第五透镜A5与第六透镜A6密接成的双胶合组到孔径光阑的空气间隔为1-2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孔径光阑与的第七透镜C1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七透镜C1与第八透镜C2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2-0.4mm;所述第八透镜C2与第九透镜C3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5-0.7mm;所述第九透镜C3与第十透镜C4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1-0.3mm;所述第十透镜C4与系统像面之间的空气间隔为12-13mm。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视场角为33.4度,镜头中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均为球面镜片。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半像高为y,焦距为EFL,满足0.2<y/EFL<0.5。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最大通光孔径满足FNO<2.5,其中FNO为最大通光孔径F数。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后截距为BFL,焦距为EFL,满足BFL/EFL>1。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总长为TTL,焦距为EFL,满足TTL/EFL<5。

本实施例中,镜头的焦距值为EFL,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值为F2,所述第十透镜C4的焦距值为F4,满足1<F2/EFL<3,1<F4/EFL<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面序号从第一透镜A1的凸面为第一面,开始从左往右依次递增,共焦镜头的数据如下表:

在本实施例中,可见光与近红外光共焦镜头焦距EFL=10mm,镜头的最大通光孔径F数为2.3。

在本实施例中,镜头与1/3″CMOS适配,半像高为y=3mm,y/EFL=0.3,满足0.2<y/EFL<0.5。

在本实施例中,镜头后截距BFL=12.5mm,BFL/EFL=1.25,满足BFL/EFL>1。

在本实施例中,镜头的总长TTL=46.5,TTL/EFL=4.65,满足TTL/EFL<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组A的第二透镜A-2的焦距值F2=15.53,所述后组C的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13.25,F2/EFL=1.553,F4/EFL=1.325,满足1<F2/EFL<3,1<F4/EFL<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镜头MTF曲线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200lp/mm处大于0.4,分辨率高,像质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镜头的畸变均小于1%,满足成像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