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光片及镜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104发布日期:2019-01-08 21:17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滤光片及镜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滤光片及镜头组件。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组件广泛应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玩具,工业探测,汽车车载摄像头和医疗等领域。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光学镜头组件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光学镜头组件在使用时,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在成像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射至镜头组件的光容易在镜头组件内形成杂光干扰,因而在实拍画面中容易出现较明显的杂光,降低成像品质。

光学镜头组件中包括一片红外滤光片,该滤光片用来滤除人眼看不见的红光,使光学镜头组件的成像接近人眼所见。进入滤光片的光线经过反射后进入光学镜头组件内部,会造成杂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光片及镜头组件,该滤光片包括:

朝向物侧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通光面和围绕所述第一通光面的第一边缘面,所述第一边缘面上设置有吸光层,所述吸光层呈蜂窝状。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吸光层是通过三维打印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镜头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部的传感器、支架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滤光片。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镜片组沿光轴方向自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镜片、第一遮光片、第二镜片、第二遮光片、第三镜片、遮光板、第三遮光片、第四镜片、压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滤光片及镜头组件,通过在滤光片的第一边缘面上设置吸光层,吸收进入到该第一边缘面的对成像效果形成影响的杂光,大大削减滤光片内杂光的反射现象,有效弱化了杂光对镜头组件的干扰,有效提升了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以及其各方面的优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附图中位置而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滤光片10,该滤光片10包括:

朝向物侧的第一表面11、与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2以及连接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的第三表面13,第一表面11包括第一通光面111和围绕第一通光面111的第一边缘面112,第一边缘面112上设置有吸光层30,吸光层30由若干凹坑形成蜂窝状。

如图2和图3所示,带箭头的直线代表光线的入射方向。在光线进入第一边缘面112上的吸光层30后,在吸光层30的平面坑壁上不断反射,消耗能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边缘面112上设置有吸光层30,可以有效削减入射至第一边缘面112上的光的,防止了光线的进一步反射,从而有效弱化了镜头组件内部的杂光现象,有效地提升了成像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光层是通过三维打印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镜头组件2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26、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镜头组件还包括位于收容空间外部的传感器28、支架27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滤光片10。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镜筒26、滤光片10、支架27和传感器28依次排列,在具体应用中,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支架内部空间的底部。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镜片组沿光轴21方向自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镜片221、第一遮光片231、第二镜片222、第二遮光片232、第三镜片223、遮光板24、第三遮光片233、第四镜片224、压环25。

该镜片组的镜片的数目可以为1个、2个或者多个,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设置,并不局限于如图3所示的4个。

如图3所示,镜片组夹设在镜壁和压环之间。压环可以紧固镜头组件内部的镜片组以及夹设在镜片组之间的遮光件等组成部分,对整个镜头组件内部结构起到稳固作用。

如图3所示,滤光片下方设置有支架,可以支撑滤光片。该支架与滤光片的第二表面抵接。传感器设置于支架内部或者支架下部,该传感器可以为光敏传感器,用于对入射到其上的光进行感应以进一步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滤光片及镜头组件,通过在滤光片的第一边缘面上设置吸光层,吸收进入到该第一边缘面的对成像效果形成影响的杂光,大大削减滤光片内杂光的反射现象,有效弱化了杂光对镜头组件的干扰,有效提升了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