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的芯套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459发布日期:2018-09-18 22:0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接头装配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的芯套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SC光纤接头是常见的光纤接头的一种,其由四个部分组成,如图8所示,分别为的方套91(该方套91相对开设有水平卡槽911)、芯套92(该芯套92包括大圆段921和小圆段922,大圆段921和小圆段922的交接处相对设置有卡板923)、的插芯93以及的弹簧94,四者通过如图9所示的方式装配为一体。

市场上类似于芯套92的零件一般通过如公告号为CN205932176U的中国专利公告的一种震动上料装置实现,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底座及设置在底座上方的上料盘,上料盘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周缘向上延伸的侧壁,上料盘还包括与底壁相接且沿侧壁的内壁面向上盘绕的螺旋导轨,螺旋导轨上开设有若干条形槽。

但是运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时,需要确保两个卡板923对准于相应水平卡槽911,因此芯套92需要以特定的角度进行上料,而上述方案不具备调节芯套92角度的功能,因此还需要进行改进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的芯套上料装置,通过震动芯套迫使其转动,并限制完成角度调整的芯套的转动能力,从而为装配设备提供特定角度的芯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的芯套上料装置,包括芯套供料机构、插取机构以及脱离机构,所述芯套供料机构包括芯套料筒、设置于芯套料筒内的芯套震动盘以及沿芯套料筒内圆周内螺旋上升的芯套通道,所述芯套通道顶端连通有芯套直立轨,所述芯套直立轨上表面沿其轨迹开设有芯套槽道,所述芯套槽道的宽度大于小圆段的直径,但小于大圆段的直径,所述芯套直立轨沿芯套槽道两侧上边沿开设有芯套纠偏槽,所述芯套纠偏槽与大圆段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正常工作时,芯套震动盘产生震动,从而带动整个芯套料筒震动,放置于芯套料筒内的芯套受到震动力的作用,进入芯套通道并沿之螺旋上升;当芯套进入芯套直立轨时,受到重力的作用发生转动,从而直径较小的小圆段穿过芯套槽道,直径较大的大圆段滞留于芯套槽道之上,进而迫使芯套以直立状态前进;当芯套移动至纠偏槽时,角度不正确的芯套其卡板抵接于芯套直立轨上端面,与此同时芯套震动盘的震动力传递到芯套直立轨之上,从而迫使芯套发生抖动,芯套在抖动过程中发生旋转,当芯套转动至卡板对准于纠偏槽时,芯套受到重力作用下落,当卡板落入纠偏槽内时,卡板两侧受到纠偏槽的夹持,从而限制芯套的转动能力,进而实现对于芯套角度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取机构包括竖直导板、与竖直导板滑移连接的芯套升降座、安装于芯套升降座上的芯套无杆气缸以及设置于芯套无杆气缸的滑块上的竖直插针,所述竖直插针包附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与芯套内圆过盈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竖直且完成角度调整的芯套移动至芯套直立轨末端时,芯套无杆气缸带动竖直插针移动至芯套正上方,芯套升降座下降,从而控制竖直插针插入芯套的内圆,进而利用橡胶套的弹性形变能力,实现竖直插针与芯套的连接;当竖直插针插接芯套后,芯套升降座上升,从而控制竖直插针将芯套带离芯套直立轨;当芯套升降座上升到预定高度时,芯套无杆气缸控制竖直插针水平移动至预定位置,并由芯套升降座控制竖直插针下降,从而将芯套嵌入预定位置;最后由脱离组件分离芯套和竖直插针,从而完成一个芯套的上料;采用该方案插取物料,相较于传统的夹爪气缸抓取物料,有效避免对于芯套这类空心零件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导板两侧分别开设有滑移槽,所述芯套升降座设置有与滑移槽间隙嵌合的滑移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块间隙嵌合于滑移槽之内,从而实现芯套升降座与竖直导板的滑移连接;同时,两个滑移块分别嵌合于相应滑移槽内,从而实现芯套升降座对于竖直导板的两侧夹持,进而限制芯套升降座的活动度,使其仅具备纵向滑动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导板固定设置有水平臂,所述水平臂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端固定设置有插板,所述芯套直立轨开设有供插板插入的通槽,所述通槽至芯套直立轨末端的距离仅容纳一个芯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竖直插针插入芯套内圆之前,第二气缸推动插板穿过通槽,从而由插板分离芯套直立轨末端的芯套和相邻芯套,进而避免相邻芯套相互勾连,有效防止竖直插针在带离末端的芯套时带动相邻芯套;当竖直插针将末端的芯套带离芯套直立轨时,第二气缸控制插板回缩,并脱离芯套直立轨,从而避免因插板而影响下一个芯套移动至芯套直立轨末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脱离机构包括与水平臂固定的第三气缸以及固定于第三气缸活塞杆端的抵板,所述抵板抵接于卡板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插针与芯套嵌入预定位置时,第三气缸推动抵板前移至抵接于卡板上表面,从而由抵板限制芯套向上的活动度,当竖直插针被带动上升时,由于芯套无法向上移动,因此被滞留于预定位置,进而完成芯套和竖直插针的分离;综上所述,通过抵板与卡板的抵接配合,实现芯套与竖直插针的分离,结构简单且控制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板开设有U形槽口,所述U形槽口与大圆段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抵板能够同时抵接于两块卡板的上表面,从而达到芯套受力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套震动盘上表面呈圆锥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迫使芯套贴向芯套料筒的内壁,从而达到芯套更容易进入芯套通道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套通道的边沿设置有挡壁,所述挡壁的高度小于芯套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挡壁阻挡芯套通道的边沿,从而降低芯套掉落回芯套料筒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挡壁高度的优化,当芯套通道内存在过多的芯套时,多余的芯套将因为挤压力的作用,越过挡壁掉回芯套料筒,从而降低物料拥堵的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重力实现芯套的直立,通过震动迫使直立状态的芯套转动,并限制正确角度的芯套的转动能力,从而实现对于芯套角度的调整;通过竖直插针插取物料,从而避免对于芯套这类空心零件的损伤;通过插板分离相邻芯套,从而避免相邻芯套相互勾连;通过抵板与卡板的抵接配合,实现芯套与竖直插针的分离,结构简单且控制便捷;通过抵板同时抵接于两块卡板的上表面,从而达到芯套受力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芯套直立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芯套纠偏槽与芯套的配合关系;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主要表示芯套料筒内部结构;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芯套通道的结构;

图6的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光纤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爆炸图,主要表示光纤接头的各个零部件。

附图说明:11、芯套料筒;12、芯套震动盘;13、芯套通道;14、芯套直立轨;15、芯套槽道;151、纠偏槽;16、挡壁;21、竖直导板;22、芯套升降座;221、第一气缸;23、芯套无杆气缸;24、竖直插针;25、橡胶套;26、滑移槽;27、滑移块;28、水平臂;29、第二气缸;291、插板;292、通槽;293、第三气缸;294、抵板;295、U形槽口;91、方套;911、水平卡槽;92、芯套;921、大圆段;922、小圆段;923、卡板;93、插芯;9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用于光纤接头装配设备的芯套上料装置,如图1、图9所示,包括芯套供料机构、插取机构以及脱离机构,芯套供料机构包括芯套料筒11、设置于芯套料筒11内的芯套震动盘12以及沿芯套料筒11内圆周面螺旋上升的芯套通道13,芯套通道13顶端连通有芯套直立轨14,芯套直立轨14上表面沿其轨迹开设有芯套槽道15,芯套槽道15的宽度大于小圆段922的直径,但小于大圆段921的直径,如图2、图3、图9所示,芯套直立轨14沿芯套槽道15两侧上边沿开设有芯套纠偏槽151,芯套纠偏槽151与大圆段921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正常工作时,如图1、图3、图9所示,芯套震动盘12产生震动,从而带动整个芯套料筒11震动,放置于芯套料筒11内的芯套92受到震动力的作用,进入芯套通道13并沿之螺旋上升;当芯套92进入芯套直立轨14时,受到重力的作用发生转动,从而直径较小的小圆段922穿过芯套槽道15,直径较大的大圆段921滞留于芯套槽道15之上,进而迫使芯套92以直立状态前进;当芯套92移动至纠偏槽151时,角度不正确的芯套92其卡板923抵接于芯套直立轨14上表面,与此同时芯套震动盘12的震动力传递到芯套直立轨14之上,从而迫使芯套92发生抖动,芯套92在抖动过程中发生旋转,当芯套92转动至卡板923对准于纠偏槽151时,芯套92受到重力作用下落,当卡板923落入纠偏槽151内时,卡板923两侧受到纠偏槽151的夹持,从而限制芯套92的转动能力,进而实现对于芯套92角度的调整。

芯套92需要沿芯套通道13实现螺旋上升,为便于芯套92进入到芯套通道13,如图4所示,芯套震动盘12上表面呈圆锥状,从而迫使芯套92贴向芯套料筒11的内壁,进而达到芯套更容易进入芯套通道13的技术效果。

为降低芯套92螺旋上升过程中由芯套通道13掉落的可能性,如图4、图5所示,芯套通道13的边沿一体成型有挡壁16,从而由挡壁16阻挡芯套通道13的边沿,有效降低芯套92有芯套通道13掉落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若阻挡所有芯套92,则会产生芯套通道13内堆积过多芯套92,从而产生堵塞的问题,为此挡壁16的高度小于芯套92的直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芯套92,同时当某一位置的芯套92过多而相互堆叠时,上方的芯套92能够被挤下芯套通道13,进而降低芯套通道13堵塞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中插取机构通过如下方式提取芯套92,如图6、图7所示,插取机构包括竖直导板21、与竖直导板21滑移连接的芯套升降座22、安装于芯套升降座22上的芯套无杆气缸23以及螺纹固定于芯套无杆气缸23的滑块底端的竖直插针24,其中,竖直导板21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气缸221,第一气缸22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且与芯套升降座22固定,竖直插针24包附并胶固有橡胶套25,橡胶套25与芯套92内圆过盈配合。

当竖直且完成角度调整的芯套92移动至芯套直立轨14的末端时,芯套无杆气缸23带动竖直插针24移动至芯套92正上方,由第一气缸221推动芯套升降座22下降,从而控制竖直插针24插入芯套92的内圆,进而利用橡胶套25的弹性形变能力,实现竖直插针24与芯套92的连接;当竖直插针24插接芯套92后,由第一气缸221拉动芯套升降座22上升,从而控制竖直插针24将芯套92带离芯套直立轨14;当芯套升降座22上升到预定高度时,芯套无杆气缸23推动芯套92水平移动至预定位置的正上方,并由第一气缸221推动芯套升降座22下降,从而将芯套92嵌入预定位置;最后由脱离组件分离芯套92和竖直插针24,从而完成一个芯套92的上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芯套92这类零件,传统生产工艺中一般通过夹爪气缸抓取,但是受限于芯套92的空心结构,在抓取时可能会损坏芯套92,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插接的方式提取芯套92。

芯套升降座22通过如下方式与竖直导板21滑移连接,如图6所示,竖直导板21两侧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移槽26,芯套升降座22一体成型有两块分别与相应滑移槽26间隙嵌合的滑移块27,从而通过滑移块27与滑移槽26之间的配合实现芯套升降座22与竖直导板21的滑移连接。

在实际运用中发现,由于芯套92的外圆周面并非为光滑的面,因此存在相邻芯套92相互勾连的问题,为避免因此导致末端芯套92被提起时带动相邻芯套92,如图6、图7所示,竖直导板21焊接固定有水平臂28,水平臂28安装有第二气缸29,第二气缸29活塞杆端焊接固定有插板291,芯套直立轨14开设有供插板291插入的通槽292,通槽292至芯套直立轨14末端的距离仅容纳一个芯套92。

在竖直插针24插入芯套92内圆之前,第二气缸29推动插板291穿过通槽292,从而由插板291分离芯套直立轨14末端的芯套92和相邻芯套92,进而避免因相邻芯套92的相互勾连,而导致竖直插针24在带离末端的芯套92时带动相邻芯套92;当竖直插针24将末端的芯套92带离芯套直立轨14时,第二气缸29控制插板291回缩,并脱离芯套直立轨14,从而避免因插板291而影响下一个芯套92移动至芯套直立轨14的末端。

脱离机构通过如下方式分离竖直插针24与芯套92,如图6、图7、图9所示,脱离机构包括与水平臂28固定的第三气缸293以及固定于第三气缸293活塞杆端的抵板294,抵板294抵接于卡板923上表面;当竖直插针24与芯套92嵌入预定位置时,第三气缸293推动抵板294前移至抵接于卡板923上表面,从而由抵板294限制芯套92向上的活动度,当竖直插针24被带动上升时,由于芯套92无法向上移动,因此被滞留于预定位置,进而完成芯套92和竖直插针24的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图9所示,抵板294开设有U形槽口295,U形槽口295与大圆段921间隙配合,从而当第三气缸293推动抵板294前移后,抵板294同时抵接于两块卡板923之上,进而实现于两侧同时对芯套92施加向下作用力的技术效果,进而提高芯套92的受力均匀性。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