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785发布日期:2018-12-11 20:4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丝防弯折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



背景技术:

陶瓷插芯是光纤连接器的核心部件,由于陶瓷插芯具有尺寸小、外圆光滑、重量轻、生产数量大等特点,因此要求加工陶瓷插芯的工具、检验陶瓷插芯的装置必须实用、高效。金属丝是加工陶瓷插芯内孔时的设备备件,另外,陶瓷插芯内孔加工完成后,一般也采用一定粗细的金属丝检验内孔。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3965670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金属丝防弯折装置,包括粗套管、挡块、弹簧、底盖、细套管、壳体,粗套管、细套管均为两端开口的细管状;底盖上部固定细套管的下端,细套管的上端插入粗套管的下端,细套管、粗套管内装置金属丝,粗套管的下端外壁固定挡块,弹簧套在底盖与挡块之间的细套管外。但是现有的防弯折装置还存在着不能对金属线进行引导,功能不丰富以及不能对金属丝进行缠绕放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防弯折装置存在着不能对金属线进行引导,功能不丰富以及不能对金属丝进行缠绕放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包括一级把手,二级把手,内螺纹管,一级防滑套,二级防滑套,观察片,引线槽,一级防护螺母,引线柱,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二级防护螺母和金属丝收回轮结构,所述的一级把手螺栓连接在内螺纹管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把手螺栓连接在内螺纹管的右侧中间;所述的内螺纹管螺纹连接在引线柱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防滑套套接在一级把手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防滑套套接在二级把手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观察片镶嵌在内螺纹管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引线槽纵向开设在引线柱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防护螺母螺纹连接在引线柱的上部;所述的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螺纹连接在引线柱的上端;所述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纵向贯穿引线柱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防护螺母螺纹连接在引线柱的下部;所述的金属丝收回轮结构螺纹连接在引线柱的外壁下部;所述的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包括出线管,锁紧螺栓,出线通孔和出线锁紧座,所述的出线管螺纹连接在出线锁紧座的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分别横向贯穿出线锁紧座的左侧中间位置和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与出线锁紧座螺纹连接;所述的出线通孔纵向开设在出线锁紧座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包括拉环,导线杆,导线管,调节螺栓和引线环,所述的拉环螺钉连接在导线杆的上端;所述的导线杆纵向贯穿导线管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引线环螺钉连接在导线杆的下端;所述的调节螺栓连接在导线管的正表面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金属丝收回轮结构包括固定套管,手柄,转动轴,缠绕轮,轴承和固定座,所述的固定套管螺钉连接在固定座之间的内侧上部;所述的手柄螺栓连接在转动轴的右端;所述的转动轴横向贯穿插接在轴承的内圈;所述的缠绕轮横向设置在转动轴的外壁;所述的轴承分别镶嵌在固定座的内部下侧。

优选的,所述的缠绕轮和转动轴之间键连接设置;所述的轴承的内圈和转动轴的外壁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的一级防滑套和二级防滑套分别采用厚度为三毫米至五毫米的天然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的观察片具体采用长方形PVC透明塑料片。

优选的,所述的一级把手和二级把手具体采用U型不锈钢把手。

优选的,所述的手柄具体采用天然橡胶手柄。

优选的,所述的缠绕轮具体采用内凹型圆柱状不锈钢轮。

优选的,所述的引线槽开设为直径为五毫米至七毫米的圆柱形通槽。

优选的,所述的导线杆具体采用不锈钢杆。

优选的,所述的出线锁紧座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拉环,导线杆,导线管,调节螺栓和引线环的设置,有利于在金属线使用时对金属丝起到引导作用,防止金属线不小心弯折。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出线管,锁紧螺栓,出线通孔和出线锁紧座的设置,有利于对金属线进行缠绕,增加装置的功能性。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套管,手柄,转动轴,缠绕轮,轴承和固定座的设置,有利于对金属线进行缠绕放置,减少金属丝占用空间。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观察片具体采用长方形PVC透明塑料片的设置,有利于在对金属丝使用时进行观察。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把手和二级把手具体采用U型不锈钢把手的设置,有利于对防弯折装置进行便捷携带,增加使用方便性。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防滑套和二级防滑套分别采用厚度为三毫米至五毫米的天然橡胶套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操作人员与把手的直接接触,保护操作人员手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丝收回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一级把手;2、二级把手;3、内螺纹管;4、一级防滑套;5、二级防滑套;6、观察片;7、引线槽;8、一级防护螺母;9、引线柱;10、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101、出线管;102、锁紧螺栓;103、出线通孔;104、出线锁紧座;11、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111、拉环;112、导线杆;113、导线管;114、调节螺栓;115、引线环;12、二级防护螺母;13、金属丝收回轮结构;131、固定套管;132、手柄;133、转动轴;134、缠绕轮;135、轴承;136、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金属丝防弯折装置,包括一级把手1,二级把手2,内螺纹管3,一级防滑套4,二级防滑套5,观察片6,引线槽7,一级防护螺母8,引线柱9,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10,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11,二级防护螺母12和金属丝收回轮结构13,所述的一级把手1螺栓连接在内螺纹管3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把手2螺栓连接在内螺纹管3的右侧中间;所述的内螺纹管3螺纹连接在引线柱9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防滑套4套接在一级把手1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防滑套5套接在二级把手2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观察片6镶嵌在内螺纹管3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引线槽7纵向开设在引线柱9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防护螺母8螺纹连接在引线柱9的上部;所述的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10螺纹连接在引线柱9的上端;所述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11纵向贯穿引线柱9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防护螺母12螺纹连接在引线柱9的下部;所述的金属丝收回轮结构13螺纹连接在引线柱9的外壁下部;所述的金属丝快速防弯折锁紧器结构10包括出线管101,锁紧螺栓102,出线通孔103和出线锁紧座104,所述的出线管101螺纹连接在出线锁紧座104的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102分别横向贯穿出线锁紧座104的左侧中间位置和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102与出线锁紧座104螺纹连接;所述的出线通孔103纵向开设在出线锁紧座104的内部中间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金属丝快速引线杆结构11包括拉环111,导线杆112,导线管113,调节螺栓114和引线环115,所述的拉环111螺钉连接在导线杆112的上端;所述的导线杆112纵向贯穿导线管113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引线环115螺钉连接在导线杆112的下端;所述的调节螺栓114连接在导线管113的正表面中间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金属丝收回轮结构13包括固定套管131,手柄132,转动轴133,缠绕轮134,轴承135和固定座136,所述的固定套管131螺钉连接在固定座136之间的内侧上部;所述的手柄132螺栓连接在转动轴133的右端;所述的转动轴133横向贯穿插接在轴承135的内圈;所述的缠绕轮134横向设置在转动轴133的外壁;所述的轴承135分别镶嵌在固定座136的内部下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缠绕轮134和转动轴133之间键连接设置;所述的轴承135的内圈和转动轴133的外壁过盈配合。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一级防滑套4和二级防滑套5分别采用厚度为三毫米至五毫米的天然橡胶套。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观察片6具体采用长方形PVC透明塑料片。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一级把手1和二级把手2具体采用U型不锈钢把手。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手柄132具体采用天然橡胶手柄。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缠绕轮134具体采用内凹型圆柱状不锈钢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引线槽7开设为直径为五毫米至七毫米的圆柱形通槽。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导线杆112具体采用不锈钢杆。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出线锁紧座104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座。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将金属线放置在缠绕轮134上,转动手柄132使转动轴133和缠绕轮134进行转动,将金属线缠绕在缠绕轮134上;将金属线缠绕在引线环115上,放松调节螺栓114,将金属丝出线端穿入导线管113内部,再次锁紧调节螺栓114,然后拉动拉环111,带动导线杆112和引线环115向上拉动;当金属线随着导线杆112向上拉动至出线通孔103和出线管101时,旋转锁紧螺栓102对金属线进行固定,防止弯折;通过一级把手1和二级把手2可对防弯折装置进行便捷携带,还可进行检测工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