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025发布日期:2019-02-01 19:27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色玻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激光刻槽进行电路布置的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也可以用到建筑玻璃上、车用天窗和侧立面、幕墙、采光顶,以及家用电器的门和外壳。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带电离子与材料发生掺杂和去掺杂,导致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材料的光学性能在可见光红外吸收区域内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其宏观的表现为色彩及透明度的变化。利用该性能制备的电致变色玻璃能对太阳光的辐射进行智能调节,可选择性的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并解决日渐严重的城市光污染问题,代表着当今最先进的建筑节能玻璃技术。

在交通工具用玻璃领域,都是单纯的夹胶玻璃、中空玻璃或真空玻璃,没有运用电致变色技术。另外,在高铁乘坐时,前后排可能需要对高铁窗户进行不同的变色控制,普通的高铁窗户更加没法实现对玻璃颜色进行分区域控制。

在电致变色玻璃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接线问题,以便给电致变色堆叠层施加电压。在现有的方案中,都是在变色玻璃对边的两侧引出接线,然后在后续中空过程中,将其中一根引线贴着中空间隔条(铝隔条或者暖边条)外边缘绕道另一根附近,然后将两根引线引出中空玻璃进行接线。

这样的后期接线方法需要人工操作,难以实现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低,而且容易产生气线,影响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采用激光刻槽的方式绝缘隔断,能够对玻璃进行分区控制,从而得到同时具有安全性、美观性、节能性的产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中空用玻璃基板、变色玻璃基板和夹胶用玻璃基板,所述中空用玻璃基板与变色玻璃基板之间通过环形间隔条形成有中空腔,该环形间隔条外围通过边缘密封体密封,所述变色玻璃基板位于中空腔的表面设置有电致变色镀层,所述电致变色镀层上横向或纵向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绝缘隔断的全激光刻槽,该全激光刻槽能够将电致变色镀层分割成相互绝缘的至少两个变色控制区。

进一步地,所述变色控制区包括依次叠置的玻璃基板、离子阻挡层、第一导电层、EC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EC堆叠层上贯穿有第一汇流条,该第一汇流条的上端用于引出第一电极导线、下端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第一汇流条的一侧布置有第二汇流条,该第二汇流条用于引出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导电层和EC堆叠层上开设有用于绝缘隔断第一汇流条与第二汇流条的第一激光刻槽,所述第一电极导线沿着第二导电层外边缘走线,两根电极导线在同一处形成接线口。

由于在溅射加工的时候,第一导电层容易与第二导电层从侧面边缘接触,为了防止边缘位置短路,所述第一导电层沿着第二汇流条分布位置的边缘部开设有第二激光刻槽,用于将第一导电层与该边缘部绝缘隔断。

优选地,所述第一激光刻槽沿着第一汇流条和第一电极导线方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激光刻槽中填充有绝缘物。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将电致变色技术用于交通领域,形成的高铁玻璃具有变色、调光、遮阳、主动控制等功能,而且可以根据高铁的座位排列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前中后三排(或者前后两排)的乘客可以根据需要分别控制其所靠近的区域变色,不会互相影响;将电致变色玻璃基板同一边引出邻近的接线端,避免传统工艺中后期绕线的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美观度和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变色控制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致变色镀层的变色控制区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用于交通工具的可分区变色调光玻璃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中空用玻璃基板90、变色玻璃基板20和夹胶用玻璃基板30,所述中空用玻璃基板与变色玻璃基板之间通过环形间隔条40形成有中空腔,该环形间隔条外围通过边缘密封体50密封。

所述变色玻璃基板20位于中空腔的表面设置有电致变色镀层60,所述电致变色镀层上横向或纵向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绝缘隔断的全激光刻槽70,该全激光刻槽能够将电致变色镀层分割成相互绝缘的至少两个变色控制区80。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平行的全激光刻槽,将电致变色镀层分成三个独立的变色控制区,可以根据需要对各个区域进行控制,参照图2。

如图3所示,所述变色控制区80包括依次叠置的玻璃基板1、离子阻挡层2、第一导电层3、EC堆叠层4和第二导电层5。

所述离子阻挡层2可由硅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或硅的氮化物来形成,例如是由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 (TiO2) 或氮化硅(Si3N4) 来形成,离子阻挡层的厚度可为15~30nm。

所述第一导电层3可由氧化锌、氧化锡、掺铝氧化锌(AZO)、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形成,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的厚度为5~300nm,优选地5~100nm。

所述EC堆叠层4为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的无机多层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离子导体层和对电极层的堆叠,也可以是电致变色层和具有对电极功能的离子导电层的堆叠。

所述第二导电层5可由氧化锌、氧化锡、掺铝氧化锌(AZO)、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形成;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的厚度为5~300nm,优选地5~100nm。

本实用新型采用激光刻槽方式进行电路布置,其目的是绝缘隔断第一汇流条6与第二汇流条7,该第一汇流条用于引出第一电极导线,第二汇流条用于引出第二电极导线,两个汇流条可以是镀锡铜带或者导电银浆,其厚度为20~200微米,第一电极导线和第二电极导线的数量不做限定,至少是一根。电路布置时,首先要在电致变色膜层加工过程中,对电致变色膜层进行激光刻蚀,然后进行电极导线的走线。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导电层5和EC堆叠层4上贯穿有第一汇流条6,该第一汇流条的上端用于引出第一电极导线、下端与第一导电层3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5远离第一汇流条的一侧布置有第二汇流条7,该第二汇流条用于引出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导电层和EC堆叠层上开设有用于绝缘隔断第一汇流条与第二汇流条的第一激光刻槽10,所述第一电极导线沿着第二导电层外边缘走线,两根电极导线在同一处形成接线口。

在放置第一汇流条6时,需要使用激光刻槽,依次贯穿第二导电层和EC堆叠层,槽深达到第一导电层,向槽中灌入导电银浆,形成第一汇流条,第一汇流条与第一导电层稳定电连接。再在第一汇流条内侧使用激光刻蚀出第一激光刻槽10,用于防止第二导电层和第一汇流条发生电连接。优选的,可以在第一激光刻槽中填充绝缘物,防止导电颗粒进入刻槽影响绝缘性。

所述第一导电层3位于第二汇流条7一侧的边缘部开设有第二激光刻槽11,用于将第一导电层与该边缘部绝缘隔断。在溅射第一导电层时就在边缘进行激光刻蚀,形成激光刻槽,将第一导电层分隔为互相电绝缘的两部分。

两根电极导电的接头处在同侧相邻的位置,可以方便的接上接线盒,便于后期将导电引出中空玻璃的密封胶。本实用新型避免传统工艺后期绕线的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美观度和密封性。

变色玻璃接线完成后,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夹胶玻璃,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夹胶过程中,镀膜面可以跟胶片接触,或者不跟胶片接触,跟中空的密封气体接触。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