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6810发布日期:2019-07-17 05:5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机器视觉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视觉镜头捕捉画面,通过工业相机等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然后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运算并抽取目标特征,如位置、尺寸、外观等,再根据预设条件输出结果,实现自动识别、判断、测量等功能。随着视觉镜头行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视觉镜头面世,但是这些机器视觉镜头光学放大倍率很小,且其成像画幅较小,这样的机器视觉镜头虽然拍摄范围广,但是其成像不够细腻,成像时动态范围不高,色彩和对比度也不够好,同时其透过率偏差较大,这样的镜头尤其在一些成像质量要求较高的高精度高科技领域受到严重限制。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系统,解决一般视觉成像系统的画质不均匀且像素低、画质不丰富、浅景深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系统,包括: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所述前侧透镜组和所述后侧透镜组沿光轴依次设置,所述后侧透镜组为位置固定的固定透镜组,所述前侧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其可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前侧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f1与所述后侧透镜组的焦距f2满足:-0.04<f1/f2<0.0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前侧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前侧透镜组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当所述前侧透镜组调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光阑共同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以及一个胶合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和一个胶合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后侧透镜组至少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十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分别为胶合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分别为胶合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后侧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十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或凸-凹透镜或平-凹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凹-凸或凸-凹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凸或平-凸或凹-凸的胶合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六透镜为凹-凸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凸-凹的胶合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凹-凸或平-凸或双凸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九透镜为双凸透镜或平-凸透镜或凹-凸透镜,所述第十透镜为凸-凹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十一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十二透镜为凸-凹透镜或凸-平透镜或双凸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为凹-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一子透镜和第二子透镜,所述第一子透镜为双凹透镜或凹-平透镜,所述第二子透镜为双凸透镜或平-凸透镜;或者,所述第四透镜为凸-凹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一子透镜和第二子透镜,所述第一子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二子透镜为凸-凹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和第四子透镜,所述第三子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四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或者,所述第五透镜为平-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和第四子透镜,所述第三子透镜为平-凸透镜,所述第四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或者,所述第五透镜为凹-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和第四子透镜,所述第三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所述第四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七透镜为凸-凹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五子透镜和第六子透镜,所述第五子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六子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凹-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和第八子透镜,所述第七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所述第八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或者,所述第八透镜为平-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和第八子透镜,所述第七子透镜为平-凸透镜,所述第八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或者,所述第八透镜为双凸的胶合透镜时,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和第八子透镜,所述第七子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八子透镜为凹-凸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还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所述第十三透镜位于所述第九透镜和所述第十透镜之间;所述第十三透镜为凹-凸透镜或平-凸透镜或双凸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f1满足:0.95<f1/f<1.2;和/或,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像面值Φi与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f满足:Φi/f>0.92;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和所述后侧透镜组中任意一个透镜的口径值Φd与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f满足:Φd/f<0.9;和/或,所述成像系统的光学全长ttl与所述成像系统的焦距f满足:2.2<ttl/f<3.5;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移动对焦时,所述成像系统的光学倍率Mag满足:0<Mag<1;和/或,所述成像系统成像的物距WD满足:WD≥50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1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12满足:3.5<f11/f12<8;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f1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1满足:4<f11/f1<9;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f1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12满足:1.05<f12/f1<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所有单一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fz1满足:70<fz1<90;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所有单一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fn1满足:-235<fn1<-72;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fz2满足:14<fz2<52;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fn2满足:-62<fn2<-13;和/或,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所有胶合透镜的焦距fb满足:107<fb<56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成像系统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和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的折射率nd1满足nd1>1.55;和/或,所述成像系统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和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的折射率nd2满足:1.45<nd2<1.9;所述成像系统中所有胶合透镜的子透镜的阿贝数Vd满足:20<Vd<7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焦距fg1和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焦距fg2满足:-1.1<fg1/fg2<-0.8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采用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组合的两组透镜组结构,能够更好的保证镜头获得接近衍射极限的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和低畸变特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后侧透镜组为固定透镜组,其能够容易保证充足的后焦、像方主光线入射角度和较大的成像画幅,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在后焦和CRA上的负担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前侧透镜组的成像像质、色彩还原性和像差畸变校正效果。前侧透镜组采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构成改进后的双高斯结构,从而使前侧透镜组校正畸变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采用前侧透镜组为对焦头透镜组,可以减小其使用的镜片的光学口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细径化,也能够获得不同物距物体的清晰成像,从而达到不同的物像放大倍率。同时对于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达到低畸变、保持整个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接近衍射极限的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有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前侧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第二透镜负担更多的像差校正工作,第一透镜组承担更多的成像光线收集、Fno数值小于3.2的大光圈达成等工作,第一透镜组自身也担负部分像差校正工作,同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采用比较对称的结构,更加有利于畸变的校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备匹配全画幅sensor成像的能力,其物像放大倍率在0倍到1倍之间,成像物距范围在近距离物体到无穷远物体,其中近距离范围在0.05米以内。镜头成像画幅大,分辨率达九千万像素,成像更好更丰富细腻,浅景深效果更佳、抗环境恶化能力强。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1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1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1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一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图1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1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1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1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1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1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1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2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2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2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2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2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二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图2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2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2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2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2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3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3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3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3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3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3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3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三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图3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3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3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4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4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4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4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4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4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4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4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4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四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图4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5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51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52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53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54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55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56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57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58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59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60示意性表示实施例五中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成像系统,包括:前侧透镜组1、后侧透镜组2和成像组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物侧至像侧,前侧透镜组1、后侧透镜组2和成像组件3沿光轴依次设置,外部光线通过前侧透镜组1被传输到后侧透镜组2,经过后侧透镜组2的光线被传输到成像组件3上完成外部物体的成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透镜组1具有正光焦度,后侧透镜组2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前侧透镜组1为对焦透镜组,其可沿光轴往复移动,即其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成像时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进行对焦。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透镜组2为位置固定的固定透镜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与后侧透镜组2的焦距满足:-0.04<f1/f2<0.02,其中,f1是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f2是后侧透镜组2的焦距。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设置两组透镜组,能够更好的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获得接近衍射极限,分辨率可达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要求,以及获得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低畸变特性和优良的温度性能。通过上述设置进而易于保证充足的后焦、较小的像方主光线夹角和较大的成像画幅。通过将前侧透镜组1设置为对焦透镜组,实现前侧透镜组内对焦,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体积更小。通过上述设置,合理搭配前后侧透镜组的正负光焦度及光焦度大小,易于保证对焦性能、充足的后焦和较小的CRA。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包括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物侧至像侧,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依次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成像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整体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透镜组1还包括光阑13。光阑13位于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当前侧透镜组1调焦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光阑13共同移动。在前侧透镜组1设置有两个透镜组不仅实现前侧透镜组内对焦,而且更容易地使成像系统的体积变小,以及能够实现不同透镜组光焦度的合理搭配,获得不同物距物体的清晰成像,从而达到不同的物像放大倍率。同时,通过上述设置前侧透镜组1采用改进的双高斯结构,对于镜头的低畸变、保持整个画幅像质一致且接近衍射极限,对分辨率达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有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1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12具有正光焦度。通过上述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光焦度搭配合理,能够很好的获得不同物距物体的清晰成像,从而达到不同的物像放大倍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组11至少包括一枚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一枚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以及一个胶合透镜。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一透镜组11具有良好的收集成像光线的能力,并使第一透镜组11达成Fno数值小于3.2的大光圈要求并达到校正畸变、球差和色差的效果,同时具备一定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组12至少包括一枚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和一枚胶合透镜。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透镜组12达到校正色差、球差、像散和畸变的良好效果,且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同时,负光焦度的透镜能够容易地保证第二透镜组12具有充分的后焦距和较大的像面画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后侧透镜组2至少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后侧透镜组2通过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进行组合,能够容易地保证后侧透镜组2具有充分的后焦距和较大的像面画幅,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较小的像方主光线夹角,使得成像色彩还原性更佳。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1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透镜113、第四透镜114和第五透镜11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1的物侧靠近拍摄目标,第二透镜112位于第一透镜111的像侧,第三透镜113位于第二透镜112的像侧,第四透镜114位于第三透镜113的像侧,第五透镜115位于第四透镜114的像侧。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111的物侧传输进第一透镜组11,光线依次通过第一透镜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透镜113、第四透镜114和第五透镜115,最后光线经过第五透镜115的像侧被传输到第二透镜组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1、第四透镜114和第五透镜115均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112和第三透镜113具有负光焦度。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将第一透镜111、第四透镜114和第五透镜115设置为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将第二透镜112和第三透镜113设置为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从而使第一透镜组11中的透镜的光焦度搭配合理,从而增强了第一透镜组11内对像差的校正作用,能够更好的校正第一透镜组11组内的球差、像散和畸变,且容易达到公差敏感度的要求,同时能够很好收集成像光线、达成Fno数值小于3.2的大光圈并有利于高低温性能的校正。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1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六透镜121、第七透镜122、第八透镜123、第九透镜124和第十透镜12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光阑13位于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因此,光阑13位于第五透镜115的像侧,第六透镜121的物侧靠近光阑13,第七透镜122位于第六透镜121的像侧,第八透镜123位于第七透镜122的像侧,第九透镜124位于第八透镜123的像侧,第十透镜125位于第九透镜124的像侧。进入第一透镜组11的光线由第五透镜115的像侧被传出,光线经过光阑13后到达第六透镜121的物侧,并由第六透镜121的物侧传入第二透镜组12中。光线依次通过第六透镜121、第七透镜122、第八透镜123、第九透镜124和第十透镜125,最后光线经过第十透镜125的像侧被传输到后侧透镜组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122、第八透镜123和第九透镜124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121和第十透镜125具有负光焦度。通过将第七透镜122、第八透镜123和第九透镜124设置为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将第六透镜121和第十透镜125设置为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从而使第二透镜组12的光焦度搭配合理,进而增强了第二透镜组12组内像差的校正作用,从而提高了第二透镜组12校正球差、像散和畸变的能力,且具备良好的温度性能校正能力。同时由于第二透镜组12能够很好的校正其自身的像差,进而能够减小第一透镜组11像差校正的负担比例,在能够保证良好成像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前侧透镜组1的对焦作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采用前侧透镜组1和后侧透镜组2组合的两组透镜组结构,由于后侧透镜组2为固定透镜组,其能够容易保证充足的后焦和较小像方主光线入射角度,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1在后焦和CRA(像方主光线夹角)上的负担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前侧透镜组1的成像像质和像差畸变校正效果。前侧透镜组1采用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构成改进后的双高斯结构,从而使前侧透镜组1校正畸变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采用前侧透镜组1为对焦透镜组,可以减小其使用的镜片的光学口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细径化,也能够获得不同物距物体的清晰成像,从而达到不同的物像放大倍率。同时对于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达到低畸变、保持整个画幅像质一致且接近衍射极限的高像质有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前侧透镜组1包括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第二透镜组12负担更多的像差校正工作,第一透镜组11承担更多的成像光线收集、Fno数值小于3.2的大光圈达成等工作,第一透镜组11自身也担负部分像差校正工作,同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采用比较对称的结构,更加有利于畸变的校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四透镜114和第五透镜115分别为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114为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即单一透镜)和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即单一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第五透镜115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I采用两枚胶合透镜,使第一透镜组11收集成像光线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使第一透镜组11达到了Fno数值小于3.2的大光圈,同时,提高了校正色差和球差的效果和良好的温度性能校正能力,易于保证公差敏感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分别为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122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第八透镜123为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和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通过上述设置,在第二透镜组12中通过设置至少两枚胶合透镜,使第二透镜组12达到提高校正色差和球差的效果,同时通过负屈光力(即负光焦度)的镜片来减少正光焦度镜片的屈光能力,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达到大像面的全画幅成像、良好的温度性能校正能力和较小的像面主光线入射角度,使得色彩还原性更佳。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后侧透镜组2可以由至少一枚负光焦度透镜和一枚正光焦度透镜构成。后侧透镜组2包括第十一透镜21和第十二透镜2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一透镜21为具有负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第十二透镜22为具有正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通过上述设置,后侧透镜组2通过设置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21和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22,能够容易地保证充分的后焦值和较大的像面画幅,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较小的像方主光线夹角,使得成像色彩还原性更佳。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胶合透镜的子透镜也为单一透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11中,第一透镜111为凸-凹透镜,第二透镜112为凸-凹透镜,第三透镜113为双凹透镜或凸-凹透镜或平-凹透镜,第四透镜114为凹-凸或凸-凹的胶合透镜,第五透镜115为双凸或平-凸或凹-凸的胶合透镜。在第一透镜组11中通过使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的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进而在最物体侧配置正光焦度和负光焦度的透镜,能够扩大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视场角,减小透镜的光学口径,也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12中,第六透镜121为凹-凸透镜,第七透镜122为凸-凹的胶合透镜,第八透镜123为凹-凸或平-凸或双凸的胶合透镜,第九透镜124为双凸透镜或平-凸透镜或凹-凸透镜,第十透镜125为凸-凹透镜。在第二透镜组12中通过使用胶合透镜,能够具有良好的校正球差、色差和像散的效果,进而在最像侧配置正光焦度和负光焦度的透镜,能够扩大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像面大小和减小像方主光线入射角,同时保证充分的后焦,也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后侧透镜组2中的第十一透镜21和第十二透镜22分别为单一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物侧至像侧,第十一透镜21至第十二透镜22依次设置。第十一透镜21为凸-凹透镜,第十二透镜22为凸-凹透镜或者凸-平透镜或者双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使第十一透镜21和第十二透镜22组成的后侧透镜组2的光焦度选择合理,使其屈光能力降低,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后焦和全画幅像面;前侧透镜组1主要担负像差畸变的校正,进而能够降低后侧透镜组2的像差校正负担比例,由此能够简化后侧透镜组2的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四透镜114为凹-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114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一子透镜1141和第二子透镜1142。第一子透镜1141为双凹透镜或凹-平透镜,第二子透镜1142为双凸透镜或平-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合理选择胶合片中子透镜的光焦度,进而使第一透镜组11容易达到Fno3.2的大光圈,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四透镜114为凸-凹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114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一子透镜1141和第二子透镜1142。第一子透镜1141为凸-凹透镜,第二子透镜1142为凸-凹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合理选择胶合片中子透镜的光焦度,进而使第一透镜组11容易达到Fno3.2的大光圈,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五透镜115为双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115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1151和第四子透镜1152,其中,第三子透镜1151为双凸透镜,第四子透镜115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合理选择胶合片中子透镜的光焦度,进而使第一透镜组11容易达到Fno3.2的大光圈,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五透镜115为平-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115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1151和第四子透镜1152,其中,第三子透镜1151为平-凸透镜,第四子透镜115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合理选择胶合片中子透镜的光焦度,进而使第一透镜组11容易达到Fno3.2的大光圈,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五透镜115为凹-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115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三子透镜1151和第四子透镜1152,其中,第三子透镜1151为凹-凸透镜,第四子透镜115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透镜组11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合理选择胶合片中子透镜的光焦度,进而使第一透镜组11容易达到Fno3.2的大光圈,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七透镜122为凸-凹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12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五子透镜1221和第六子透镜1222,其中,第五子透镜1221为双凸透镜,第六子透镜1222为双凹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二透镜组12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八透镜123为凹-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123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1231和第八子透镜1232,其中,第七子透镜1231为凹-凸透镜,第八子透镜123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二透镜组12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八透镜123为平-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123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1231和第八子透镜1232,其中,第七子透镜1231为平-凸透镜,第八子透镜123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二透镜组12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八透镜123为双凸的胶合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123包括由物侧至像侧设置的第七子透镜1231和第八子透镜1232,其中,第七子透镜1231为双凸透镜,第八子透镜1232为凹-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第二透镜组12中采用胶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像散和色差,同时能够避免对焦性能的劣化,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12还可以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12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三透镜126位于第九透镜124和第十透镜12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三透镜126为凹-凸透镜或平-凸透镜或双凸透镜。通过上述设置,在第二透镜组12中可选择的添加第十三透镜126能够进一步缓解第二透镜组12中各镜片的像差校正压力,使得各镜片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易于保证公差敏感度和温度校正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满足:3.5<f11/f12<8,其中,f11是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f12是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当上述公式低于下限值时,第一透镜组11光束扩散能力下降,第二透镜组12的光焦度过小,光阑13的球差过大,导致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公差灵敏度差,不利于像差、温度性能的校正,亦不利于保证充足的后焦。当上述公式高于上限值时,光束扩散能力加强,导致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整体口径增大,从而使其体积增加,不利于镜头的细径化和较小的CRA。保证上述公式的值在上下限值之间,能够很好的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对焦性能的劣化,同时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易于对畸变、球差的校正,亦易于保证充足的后焦和较小的CR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满足:4<f11/f1<9,其中,f11是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f1是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当上述公式的值低于下限值时,第一透镜组11的光焦度过大,温度性能难以校正,难以达到大光圈像质,并导致光束的扩散能力下降,很难保证较小的CRA和充足的后焦,当上述公式的值高于上限值时,无法得到良好的对焦性能,且光束扩散能力增加,对于镜头的细径化无益。保证上述公式的值在上述范围内,进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达到大光圈像质,并且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对焦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满足:1.05<f12/f1<1.2,其中,f12是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f1是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当上述公式的值低于下限值时,第二透镜组12的光焦度过大,导致公差灵敏度差,温度性能难以校正,对于后焦、CRA无益。当上述公式的值高于上限值时,无法得到良好的对焦性能,保证上述公式的值在上述范围内,进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公差灵敏度,并且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对焦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成像系统的焦距与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满足:0.95<f1/f<1.2,其中,f1前侧透镜组1的焦距,f是成像系统的焦距。当上述公式的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透镜组1所承担的的光焦度过大,其公差灵敏度差,不利于后焦和CRA的保证,当上述公式的值高于上限值时,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过小,无法得到良好的对焦性能且镜头口径较大,且不利于后焦、CRA等指标的达成。保证上述公式的值在上述范围内,进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公差灵敏度,利于后焦和CRA的保证,并且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对焦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成像系统的最大像面值与成像系统的焦距满足:Φi/f>0.92,其中,Φi是成像系统的最大像面值(即最大像面范围数值),f是成像系统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较大像面的全画幅成像,从而使得成像更加细腻、动态成像范围更高、色彩和对比度也更好,浅景深效果更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沿光轴移动对焦时,成像系统的光学倍率满足:0<Mag<1,其中,Mag是前侧透镜组1沿所述光轴移动对焦时,成像系统的光学倍率。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所成的像的物像放大倍率较大,在无穷远物体与近距离物体之间成像过程中,不仅使镜头能够对不同距离的物体成像,同时镜头成像的物像放大倍率在不同物距情况下亦不同,从而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和后侧透镜组2中任意一个透镜的口径值与成像系统的焦距满足:Φd/f<0.9,其中,Φd为前侧透镜组1和后侧透镜组2中任意一个透镜的口径值,f为成像系统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本实用新型性能公差灵敏度的情况下,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体积尽可能的达到细径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非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中所有单一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满足:70<fz1<90,其中,fz1是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非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更容易具有达到校正各项像差和保证对焦性能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非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中所有单一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满足:-235<fn1<-72,其中,fn1是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非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更容易具有达到校正各项像差和保证对焦性能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中所有胶合透镜)的焦距fb满足:107<fb<560,其中,fb是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更容易具有达到校正各项像差和保证对焦性能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满足:14<fz2<52,其中,fz2是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更容易具有达到校正各项像差和保证对焦性能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满足:-62<fn2<-13,其中,fn2是前侧透镜组1中所有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前侧透镜组1的光焦度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更容易具有达到校正各项像差和保证对焦性能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十一透镜21的焦距和第十二透镜22的焦距满足:-1.1<fg1/fg2<-0.85,其中,fg1为第十一透镜21的焦距,fg2为第十二透镜22的焦距。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后侧透镜组2的光焦度的合理分配,更加容易保证充分的后焦、较大的全画幅像面和较小的CRA,同时具备良好的温度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成像系统成像的物距WD满足:WD≥50mm。在本实施方式中,WD是在前侧透镜组1内对焦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成像的物距范围。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前侧透镜组1对焦,不仅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能够对不同距离的物体成像,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成像的物像放大倍率在不同物距情况下亦不同,从而扩展了镜头的使用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11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组11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和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子透镜)的折射率nd1满足:nd1>1.55。通过上述设置,基于光焦度的合理搭配,然后再选择合理的折射率,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校正像差的效果,同时具备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更容易保证后焦和CR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12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包括第二透镜组12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单一透镜和胶合透镜中具有负光焦度的子透镜)的折射率nd2满足:1.45<nd2<1.9。通过上述设置,基于光焦度的合理搭配,然后再选择合理的折射率,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校正像差的效果,同时更容易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后焦和CRA,同时具备良好的温度性能校正能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所有胶合透镜的子透镜的阿贝数Vd满足:20<Vd<70。通过上述设置,基于光焦度的合理搭配,然后再选择合理的阿贝数,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校正色差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各透镜光焦度的搭配,进一步对第一透镜组11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的折射率、第二透镜组12中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的折射率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中所有胶合透镜的子透镜的阿贝数进行合理选取,实现了透镜材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校正像差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抵抗环境恶化的能力和光线高透过率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成像系统的光学全长与成像系统的焦距满足:2.2<ttl/f<3.5,其中,ttl是成像系统的光学全长,f是成像系统的焦距。在本实施方式中,ttl是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成像时成像系统的光学全长。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细径化的前提下,通过上述公式的值,更好的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全长,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为更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的进行举例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内容,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符合前述公式的实施例的数值进行汇总,如下表1:表1实施例一:基于图1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结构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均采用胶合透镜,其余透镜为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如图1所示,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由物侧至像侧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镜面进行编号。因此。S11为第一透镜111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12为第一透镜111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21为第二透镜112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22为第二透镜112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31为第三透镜113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32为第三透镜113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41为第四透镜114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42为第四透镜114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4为第四透镜114中间位置的胶合面;S为光阑13的面;S51为第五透镜115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52为第五透镜115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5为第五透镜115中间位置的胶合面;S61为第六透镜121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62为第六透镜121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71为第七透镜122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72为第七透镜122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7为第七透镜122中间位置的胶合面;S81为第八透镜123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82为第八透镜123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8为第八透镜123中间位置的胶合面;S91为第九透镜124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92为第九透镜124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101为第十透镜125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102为第十透镜125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211为第十一透镜21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212为第十一透镜21靠近像侧的像侧面;S221为第十二透镜22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222为第十二透镜22靠近像侧的像侧面;像面Φi为成像组件13上的面。如表1中实施方式1给出的数据,本实用新型成像系统的各参数如下所述:ttl=119~171mm;WD≥50mm;f1=50.6mm;f2=-13000mm;f11=434.6mm;f12=54.9mm;f=50mm。系统参数为:成像系统为全画幅Φ46mm感光器件,光圈值为3。以下表2列出本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包括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和有效口径:表2以下表3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表3以下表4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中透镜的光学参数:表4图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1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1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1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根据图2至图12所示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在达成Fno小于3.2的大光圈前提下满足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均逼近衍射极限、各项像差均能良好地校正、温度性能良好和小于0.5%低畸变特性,因此,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二:基于图13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结构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均采用胶合透镜,其余透镜为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如图13所示,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由物侧至像侧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镜面进行编号,其编号规则与前述实施例一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表1中给出的数据,本实用新型成像系统的各参数如下所述:ttl=123~171mm;WD≥50mm;f1=49.7mm;f2=-2158mm;f11=297.4mm;f12=57.7mm;f=50mm。系统参数为:成像系统为全画幅Φ46mm感光器件,光圈值为3。以下表5列出本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包括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和有效口径:表5以下表6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表6以下表7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中透镜的光学参数:表7图1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1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1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1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1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1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1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2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2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2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2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2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根据图14至图24所示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在达成Fno小于3.2的大光圈前提下满足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均逼近衍射极限、各项像差均能良好地校正、温度性能良好和小于0.5%低畸变特性,因此,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三:基于图25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结构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均采用胶合透镜,其余透镜为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如图25所示,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由物侧至像侧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镜面进行编号,其编号规则与前述实施例一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基于表1中实施方式给出的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成像系统的各参数如下所述:ttl=118~169mm;WD≥50mm;f1=50.4mm;f2=8608mm,f11=347mm,f12=55mm,f=50mm。系统参数为:成像系统为全画幅Φ46mm感光器件,光圈值为3。以下表8列出本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包括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和有效口径:表8以下表9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表9以下表10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中透镜的光学参数:表10图2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2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2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2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2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3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3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3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3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3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3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3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根据图26至图36所示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在达成Fno小于3.2的大光圈前提下满足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均逼近衍射极限、各项像差均能良好地校正、温度性能良好和小于0.5%低畸变特性,因此,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四:基于图37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结构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均采用胶合透镜,其余透镜为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如图37所示,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由物侧至像侧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镜面进行编号,其编号规则与前述实施例一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基于表1中实施方式给出的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成像系统的各参数如下所述:ttl=124~170mm;WD≥50mm;f1=49.2mm;f2=-1280mm,f11=284mm,f12=58.4mm,f=50mm。系统参数为:成像系统为全画幅Φ46mm感光器件,光圈值为3。以下表11列出本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包括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和有效口径:表11以下表12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表12以下表13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中透镜的光学参数:表13图3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3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3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4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4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4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4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4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4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4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4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4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根据图38至图48所示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在达成Fno小于3.2的大光圈前提下满足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均逼近衍射极限、各项像差均能良好地校正、温度性能良好和小于0.5%低畸变特性,因此,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五:基于图49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结构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4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七透镜122和第八透镜123均采用胶合透镜,其余透镜为单一透镜(即非胶合透镜)。如图49所示,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由物侧至像侧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镜面进行编号,其编号规则与前述实施例一中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组12中具有第十三透镜126,因此S131为第十三透镜126靠近物侧的物侧面,S132为第十三透镜126靠近像侧的像侧面,其余透镜面的编号在此不再赘述。基于表1中实施方式给出的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成像系统的各参数如下所述:ttl=119~170mm;WD≥50mm;f1=55.1mm;f2=2945mm,f11=238mm,f12=62.7mm,f=50mm。系统参数为:成像系统为全画幅Φ46mm感光器件,光圈值为3。以下表14列出本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包括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和有效口径:表14以下表15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f1/ff1/f2f11/f1f12/f1f11/f12ttl/fΦi/fΦd/f1.10.0194.321.143.79(2.3,3.4)>0.92(0.316,0.82)表15以下表16是基于表1列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中透镜的光学参数:表16图4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结构图;图5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解析力图;图51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解析力图;图52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解析力图;图53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色球差图;图54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色球差图;图55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色球差图;图56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小倍率畸变图;图57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畸变图;图58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最大倍率畸变图,图59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30℃解析力图;图60示意性表示本实施例成像系统的中间倍率70℃解析力图。根据图50至图60所示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成像系统在达成Fno小于3.2的大光圈前提下满足九千万像素的高像质、全画幅像质均匀一致且均逼近衍射极限、各项像差均能良好地校正、温度性能良好和小于0.5%低畸变特性,因此,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例举,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予以实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