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式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641发布日期:2019-10-15 19:37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射式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属于望远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是天文望远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望远镜分为折射式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及其他多种类型,反射望远镜指的是是用凹面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它具有没有色差,能在广泛的可见光范围内记录天体发出的信息,且相对于折射望远镜比较容易制作。但由于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众所周知,反射望远镜口径越大成像分辨率越高,但反射望远镜口径越大制作难度越高,价格也越高。为了获得更大口径物镜的反射望远镜,发展出物镜镜片拼接技术,将几块较小口径的镜片拼接在一起,协力运作,实现较大口径镜片才有的观测效果,如韦伯太空反射望远镜。但这种拼接镜片的反射望远镜,所有拼接的镜片共用一个目镜,一个镜筒,一个转向机构。所以这种拼接镜片的反射望远镜与单一镜片的反射望远镜一样都是现有的一个普通反射望远镜。这种普通反射望远镜因为只有一个镜筒和转向机构,所以反射望远镜越大,要求配备与其对应的转向机构,导致转向机构的支撑结构都达到极限重力变形,热变形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做出更大直径的反射望远镜越来越困难,限制了天文观测水平。现有的光干涉望远镜阵列虽然用干涉和阵列的方法扩大了望眼镜的口径。但因为实际形成一个是面积比较小望远镜,所以只能观察比较亮的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式望远镜。

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它包括多个分镜体,多个分镜体之间并列设置,每个分镜体包括第一物镜、第一接收器、第一镜筒和第一转向机构,第一镜筒设置第一转向机构上,第一镜筒在第一转向机构的带动下作出转动动作,第一物镜和第一接收器均设置在第一镜筒上,第一接收器与第一物镜相配合设置,多个第一物镜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一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时,每个第一物镜的所在角度为第一观测角度,当每个第一物镜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一镜筒上且再次处于第一观测角度时,该第一物镜通过第一接收器接收的图像信息为第一部分图像信息,多个第一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观测时,每个分镜体的第一物镜以第一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作为优选方案:当多个第一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时,相邻的第一物镜之间形成有第一重叠区域。

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它包括第二转向机构和多个定镜体,每个定镜体包括第二物镜、第二接收器和第二镜筒,第二物镜和第二接收器均设置在第二镜筒上,第二接收器与第二物镜相配合设置,多个第二镜筒均设置在第二转向机构上,多个第二镜筒在第二转向机构的带动下作出同步转动动作,多个第二物镜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二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时,每个第二物镜的所在角度为第二观测角度,当每个第二物镜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二镜筒上且再次处于第二观测角度时,该第二物镜通过其对应的第二接收器接收的图像信息为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观测时,每个定镜体的第二物镜以第二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作为优选方案:相邻的两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之间形成有第二重叠区域。

作为优选方案:它还包括同步式中心镜体,同步式中心镜体包括第三物镜、第三接收器和第三镜筒,第三物镜和第三接收器均设置在第三镜筒上,第三接收器与第三物镜相配合设置,第三镜筒和多个第二镜筒均设置在第二转向机构上,多个第二镜筒均布在第三镜筒的周围,第三镜筒和多个第二镜筒在第二转向机构的带动下作出同步转动动作,第三物镜和多个第二物镜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第三物镜和多个第二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时,第三物镜的所在角度为第三观测角度,当第三物镜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三镜筒上且再次处于第三观测角度时,该第三物镜通过其对应的第三接收器接收的图像信息为中心图像信息,中心图像信息和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观测时,每个定镜体的第二物镜以第二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同步式中心镜体的第三物镜以第三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作为优选方案:中心图像信息与其相接触的第二部分图像信息之间形成有第三重叠区域。

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它包括多个动镜体,多个动镜体并列设置,每个动镜体包括第四物镜、第四接收器、第四镜筒和第四转向机构,第四物镜和第四接收器均设置在第四镜筒上,第四接收器与第四物镜相配合设置,第四镜筒设置在第四转向机构上,第四镜筒在第四转向机构的带动下作出转动动作,多个第四物镜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四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三大物镜时,每个第四物镜的所在角度为第四观测角度,当每个第四物镜设置在其对应的第四镜筒上且再次处于第四观测角度时,该第四物镜通过其对应的第四接收器接收的图像信息为第三部分图像信息,多个第三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观测时,每个动镜体的第四物镜以第四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作为优选方案:相邻的两个第三部分图像信息之间形成有第四重叠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一、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反射式望远镜,方案一中每个分镜体包括一个第一物镜,多个第一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实现了多个第一物镜形成的多个第一部分图像拼接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从而达到了与第一大物镜形成图像的等同效果,分散了物镜的重量,节省制造成本,且无需对转向机构进行极限性探索和改造,还能够扩大了反射望远镜的视野范围。

二、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反射式望远镜,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二中每个定镜体包括一个第二物镜,多个第二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实现了多个第二物镜形成的多个第二部分图像拼接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从而达到了与第二大物镜形成图像的等同效果,分散了物镜的重量,整体重量更加轻质,有效节省制造成本,且无需对转向机构进行极限性探索和改造,还能够扩大了反射望远镜的视野范围。

三、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反射式望远镜,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三中每个动镜体包括一个第四物镜,多个第四物镜拼接形成一个第三大物镜,实现了多个第四物镜形成的多个第三部分图像拼接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从而达到了与第三大物镜形成图像的等同效果,分散了物镜的重量,整体重量更加轻质且灵活,有效节省制造成本,且无需对转向机构进行极限性探索和改造,还能够扩大了反射望远镜的视野范围。

四、第一物镜、第二物镜、第三物镜和第四物镜均可由现有物镜替代,成本低廉,有利于降低整体成本。从而实现较低的成本得到相当于大口径反射望远镜的效果。

五、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向机构、第二转向机构和第四转向机构均为现有产品,仅实现转向作用即可,无需对转向机构进行研发。

六、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且布置位置灵活,使用时对多个分镜体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距离没有要求,根据观测目标的距离选择分镜体的设置个数,多个分镜体组成第一大物镜的直径能够可调,对人类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革命性的提高,辅助人类更深一步的观测了解宇宙。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分镜体1的个数为七个,每个物镜1-1的形状为六边形;

图2为多个第一物镜1-1形成第一大物镜7的拼接过程示意图,图中分镜体1的个数为七个,每个物镜1-1的形状为六边形;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一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第一物镜1-1与第一大物镜7之间的对比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分镜体1的个数为十八个;

图6为多个第一物镜1-1形成第一大物镜7的拼接过程示意图,图中分镜体1的个数为十八个,每个物镜1-1的形状为六边形;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一未设置中间镜体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第一物镜1-1与第一大物镜7之间的对比关系示意图,图中未设置中间镜体;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每个物镜1-1的形状为圆形;

图10为多个第一物镜1-1形成第一大物镜7的拼接过程示意图,图中物镜1-1的形状为圆形,相邻的第一物镜1-1之间形成有第一重叠区域;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二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多个第二物镜8-1形成第二大物镜15的过程示意图,第二大物镜15为假想大物镜,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第二物镜8-1的转动方向;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多个第二物镜8-1与第二大物镜15之间的对比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方案二中第二观测角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第四物镜13-1的转动方向;

图17为多个第四物镜13-1形成第三大物镜16的过程示意图,第三大物镜16为假想大物镜;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方案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多个第四物镜13-1与第三大物镜16之间的对比关系示意图;

图20为方案三中第四观测角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中,1-分镜体;1-1-第一物镜;1-2-第一接收器;1-3-第一镜筒;1-4-第一转向机构;6-平面反射镜;7-第一大物镜;8-定镜体;8-1-第二物镜;8-2-第二接收器;8-3-第二镜筒;9-第二转向机构;10-同步式中心镜体;10-1-第三物镜;10-2-第三接收器;10-3-第三镜筒;13-动镜体;13-1-第四物镜;13-2-第四接收器;13-3-第四镜筒;13-4第四转向机构;15-第二大物镜;16-第三大物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多个分镜体1,多个分镜体1之间并列设置,每个分镜体1包括第一物镜1-1、第一接收器1-2、第一镜筒1-3和第一转向机构1-4,第一镜筒1-3设置第一转向机构1-4上,第一镜筒1-3在第一转向机构1-4的带动下作出转动动作,第一物镜1-1和第一接收器1-2均设置在第一镜筒1-3上,第一接收器1-2与第一物镜1-1相配合设置,第一接收器1-2为现有产品,其为CCD相机。第一转向机构1-4为现有产品,其为叉式机架。多个第一物镜1-1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一物镜1-1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7时,每个第一物镜1-1的所在角度为第一观测角度,当每个第一物镜1-1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一镜筒1-3上且再次处于第一观测角度时,该第一物镜1-1通过其对应的第一接收器1-2接收的信息形成第一部分信息,也就是CCD相机拍摄形成的图像为第一部分图像,多个第一部分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信息,就是多个第一部分图像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形,观测时,每个第一镜筒1-3的进光口的位置和第一物镜1-1的设置位置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即可。只要每个分镜体1的第一物镜1-1以第一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即可。与普通天文台望远镜不同,普通天文望远镜转向机构仅需要保证望远镜跟踪目标运动,本实用新型中除了要跟踪目标运动,还要保证每个分镜体1的第一物镜1-1以第一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进一步的,当多个第一物镜1-1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7时,相邻的第一物镜1-1之间形成有第一重叠区域。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当分镜体1的个数为七个时,七个分镜体1分别为一号镜、二号镜、三号镜、四号镜、五号镜、六号镜和七号镜,每个分镜体1包括第一物镜1-1、第一接收器1-2、第一镜筒1-3和第一转向机构1-4。第一转向机构1-4安装有第一镜筒1-3,第一镜筒1-3在第一转向机构1-4上转动,第一镜筒1-3上安装有第一物镜1-1和第一接收器1-2,第一接收器1-2安装在第一镜筒1-3上或借助其他现有支架安装在第一镜筒1-3外,第一接收器1-2的镜头朝向第一物镜1-1设置,第一镜筒1-3上加工有进光口,七个分镜体1中一号镜、二号镜、四号镜、五号镜、六号镜和七号镜布置在三号镜的周围,即三号镜为中间镜体,每个分镜体1中的第一物镜1-1的形状为六边形。七个分镜体1相互贴紧拼接形成第一大物镜7,七个分镜体1形成的镜面与第一大物镜7的镜面结构相同,多个第一物镜1-1的曲率中心相同,指的是多个第一物镜1-1处于同一焦点上,同焦设置,即它们的焦点与第一大物镜7的焦点位置相同。第一大物镜7即为大口径的镜片,第一大物镜7有一个焦点。第一大物镜7为多个分镜体1相互拼接形成的实体物镜。

如图4所示,通过图中虚线能够看出,每个第一物镜1-1与第一大物镜7的位置对应关系,每个第一物镜1-1与第一大物镜7中对应七个镜片大小、角度、弧度都相同,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叠,也就是每个第一物镜1-1相当于第一大物镜7的一部分,多个第一物镜1-1能够拼成同一第一大物镜7。并且拼成第一大物镜7时,一个分镜体1中第一镜筒1-3与所述同一部普通反射望远镜的镜筒平行,相当于将该分镜体1中第一镜筒1-3平移到第一大物镜7处作为第一大物镜7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大物镜7有一个焦点且只要一个焦点,以使第一大物镜7作为物镜的普通反射望远镜聚焦才能在接收器处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图像信息,这里普通反射望远镜是由一个物镜,一个镜筒,一个平面反射镜,一个接收器构成的现在大量使用的反射望远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让多个分镜体1相互配合能形成第一大物镜7构成的大反射望远镜的效果,也就是说多个分镜体1相互配合形成的观测效果与第一大物镜7的观测效果相同,既有效避免了设计更高难度更加匹配的转向机构,还节省了制造成本,而多个分镜体1都要朝向一个观测目标,每一个分镜体1中形成了对该观测目标的图像信息,是第一物镜1-1、第一接收器1-2和第一镜筒1-3相互配合观测到的图像信息,并通过作为第一接收器1-2拍摄记录下来作为第一部分图像信息,第一部分图像信息仅仅是第一大物镜7构成图像的一部分,多个第一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这一过程利用现有计算机图像拼接技术即可实现将多个第一部分图像拼接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这种拼接过程简单且为现有技术,由于CCD相机拍是物镜不同部分的照片,所以就是是把照片叠加方式也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幅完整图像和完整物镜经过相机拍到的图像完全一样。当然这种方式仅仅是方便理解原理,实际中都是通过计算机拼接成一副图,这种拼接比计算机拼接全景图像简单的多。

如图19所示,观测时,每个分镜体1中的第一物镜1-1都以多个分镜体1拼接形成的第一大物镜7时的角度对准观测目标。即当多个第一物镜1-1拼接形成一个第一大物镜7时,每个第一物镜1-1的所在角度为第一观测角度,当每个第一物镜1-1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一镜筒1-3上且再次处于第一观测角度时,该第一物镜1-1通过第一接收器1-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为第一部分图像信息,也就是说在观测时,每个分镜体1的第一物镜1-1必须以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才能够形成有效的观测画面,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第一部分图像信息。第一观测角度的设置能够限定每个分镜体1中第一物镜1-1的位置,越是相当于第一大物镜7边缘的分镜体1,其第一物镜1-1与第一镜筒1-3之间形成的角度越大,第一观测角度是第一物镜1-1作为第一大物镜7的一部分时,其对应的光轴和第一物镜1-1所在弧面之间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也可通过调整第一转向机构1-4的前后俯仰动作或左右摆动动作实现,通过现有计算机程序和相关精密仪器相配合即可使第一物镜1-1在使用时处于第一观测角度。第一观测角度的推理过程和再次实现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多个分镜体1中相当于第一大物镜7边缘或靠近边缘的分镜体1中无需设置平面反射镜6,处于第一大物镜7中心或靠近中心的分镜体1中可设置有平面反射镜6,平面反射镜6为现有产品,有利于缩短第一镜筒1-3的长度。平面反射镜6设置在第一镜筒1-3中的位置和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副镜采用用牛顿反射望远镜的平面反射镜6仅仅是为了描述原理简单些,实际上本实用新型更多会采用卡塞格林反射镜的弧形副镜,并且由于镜面变大,焦距变长,可以用更多更复杂的副镜缩短镜筒长度。

每个分镜体1为独立的结构,多个分镜体1对于排列方式和相对距离没有要求,使用更加灵活,布置更加简单,当分镜体1的个数为七个时,七个分镜体1排列形状为直线形、曲线形或其他形状均可,相邻的分镜体1之间的距离也无具体限定,灵活布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置能够使摆放位置不影响观测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布置位置即可,分镜体1之间相对距离短则几厘米,长则上百公里,但在观测时务必确保每个分镜体1的第一镜筒1-3朝向观测目标。

第一接收器1-2拍摄的第一部分图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合成一幅图像信息,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利用现有处理图像信息的程序即可,将多个第一部分图像信息合成一幅图像信息即可。

如图5和图6所示,当分镜体1的个数为十八个时,十八个分镜体1分别为一号镜、二号镜、三号镜、四号镜、五号镜、六号镜、七号镜至十八号镜,十八个分镜体1相互配合的工作过程与七个分镜体1的工作过程同理。

如图7和图8所示,当多个分镜体1相互配合不存在中间镜体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观测效果,多个分镜体1的排布位置和工作过程与上述实例相同,仅去掉中间镜体即可,多个分镜体1形成的第一大物镜7也是对应的中心部分为空心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分镜体1中的第一物镜1-1的形状为圆形,即多个第一物镜1-1拼接形成一个大物镜7时,相邻的第一物镜1-1之间形成有第一重叠区域。第一重叠区域的存在是有益的,圆形的第一物镜1-1比六边形的第一物镜1-1更容易制造,降低加工难度,此外圆形的第一物镜1-1能够使第一部分图像信息更亮,对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有益,更加有利于观察。

由于第一接收器1-2的拍摄图像是多个第一物镜1-1经过各自对应的第一接收器1-2拍摄而来,所以把照片叠加方式形成一幅图像,这幅图像就相当于第一大物镜7经过第一接收器1-2的图像,还可以把第一接收器1-2拍的图像经过计算机拼接成一副图像,这种方式更容易在实际中被使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普通望远镜是一个完整的物镜经过接收器形成一副完整的图像信息。本实用新型是把物镜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单独安装上接收器,那么经过这部分物镜和接收器形成的图像信息是原来完整图像信息的一部分。但这些图像信息拼接起来还是一副完整的图像信息。当然由于仅仅是把物镜分开并单独安装了接收器,所以观测目标时,每个物镜必需以整体时一样形态对着目标。但由于分开了,所以可以任意摆放。也就是本实用新型与摆放位置无关,与每个物镜对着目标的形态有关。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1、图12、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包括第二转向机构9和多个定镜体8,每个定镜体8包括第二物镜8-1、第二接收器8-2和第二镜筒8-3,第二物镜8-1和第二接收器8-2均设置在第二镜筒8-3上,第二接收器8-2与第二物镜8-1相配合设置,多个第二镜筒8-3均设置在第二转向机构9上,多个第二镜筒8-3在第二转向机构9的带动下作出同步转动动作,多个第二物镜8-1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二物镜8-1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15时,每个第二物镜8-1的所在角度为第二观测角度,当每个第二物镜8-1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二镜筒8-3上且再次处于第二观测角度时,该第二物镜8-1通过其对应的第二接收器8-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为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形,观测时,每个定镜体8的第二物镜8-1以第二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第二转向机构9为现有产品,其为陀螺仪。第二接收器8-2为CCD相机。在图11和图13中,第二镜筒8-3上每个长方形表示一个陀螺仪的设置位置。

如图15所示,第二物镜8-1拼接成第二大物镜15时,物镜边缘切线与主光轴即图中点画线所成有两角,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其中锐角为角A,角A就是第二物镜8-1的所在的角度,也就是第二观测角度。本实施例中能够看到两侧的第二物镜8-1与正常物镜不同相反,是对着外侧的,如此设置的优点是将第二接收器8-2向外侧,结构更紧密。但之所以能实现,就是因为即使这样排列,第二物镜8-1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15时,第二物镜8-1的所在角度也为角A。并且转动后任意时刻,也都是角A。

这样只要观测目标时,保证第二物镜8-1都处于第二观测角度,也就是还是以拼成第二大物镜15的角度对着目标,多个第二接收器8-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就能很容易的拼接完整图形。从这点更容易看出本实用新型与位置无关,与角度有关,只要所以定镜体8的第二物镜8-1对着观测目标时仍以形成第二大物镜15的角度,那么分开后也相当于一个大物镜的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15中的角度显示的位置虽然离开光轴,但延长后与光轴的角度也是角A,因为是同位角。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之间形成有第二重叠区域。第二重叠区域的存在是有益的,圆形的第二物镜8-1比六边形的第二物镜8-1更容易制造,降低加工难度,此外圆形的第二物镜8-1能够使第二部分图像信息更亮,对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有益,更加有利于观察。

本实施例适用的工作环境是发射到太空中进行观测,也就是空间望远镜,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定镜体8的个数为三个时,三个定镜体8处于同一直线上,且三个定镜体8固定在一起,共用一个第二转向机构9。每个定镜体8包括第二物镜8-1、第二接收器8-2和第二镜筒8-3,第二物镜8-1和第二接收器8-2均设置在第二镜筒8-3上,第二接收器8-2与第二物镜8-1相配合设置,每个第二物镜8-1的形状为六边形。三个第二物镜8-1在第二转向机构9的作用下同步转动,每个第二物镜8-1相当于组成第二大物镜15的多个部分,每个第二物镜8-1在转动的同时形成相当于第二大物镜15的多个部分图像信息,即为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三个定镜体8组成的第二大物镜15为假想物镜,仅是利用三个定镜体8相互配合实现了相当于第二大物镜15实现的观测图像信息,该图像信息为第二部分图像信息,是第二接收器8-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图像信息拼接技术最终形成对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

多个第二物镜8-1的曲率中心相同,指的是多个第二物镜8-1处于同一焦点上,同焦设置,即它们的焦点与第二大物镜15的焦点位置相同。第二大物镜15即为大口径的镜片,第二大物镜15有一个焦点。第二大物镜15为多个分镜体1相互拼接形成的假想物镜。

如图12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式望远镜可设置有同步式中心镜体10,也可不设置有同步式中心镜体10,当反射式望远镜包括同步式中心镜体10时,同步式中心镜体10包括第三物镜10-1、第三接收器10-2和第三镜筒10-3,第三物镜10-1和第三接收器10-2均设置在第三镜筒10-3上,第三接收器10-2与第三物镜10-1相配合设置,第三镜筒10-3和多个第二镜筒8-3均设置在第二转向机构9上,多个第二镜筒8-3均布在第三镜筒10-3的周围,第三镜筒10-3和多个第二镜筒8-3在第二转向机构9的带动下作出同步转动动作,第三物镜10-1和多个第二物镜8-1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第三物镜10-1和多个第二物镜8-1拼接形成一个第二大物镜15时,第三物镜10-1的所在角度为第三观测角度,当第三物镜10-1设置在其对应的第三镜筒10-3上且再次处于第三观测角度时,该第三物镜10-1通过其对应的第三接收器10-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为中心图像信息,中心图像信息和多个第二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形,观测时,每个定镜体8的第二物镜8-1以第二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同步式中心镜体10的第三物镜10-1以第三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

进一步的,中心图像信息与其相接触的第二部分图像信息之间形成有第三重叠区域。第三重叠区域的存在是有益的,圆形的第二物镜8-1比六边形的第二物镜8-1更容易制造,降低加工难度,此外圆形的第二物镜8-1能够使第二部分图像信息更亮,对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有益,更加有利于观察。

多个定镜体8中相当于第二大物镜15边缘或靠近边缘的定镜体8中无需设置平面反射镜6,处于第二大物镜15中心或靠近中心的定镜体8中可设置有平面反射镜6,平面反射镜6为现有产品,有利于缩短第二镜筒8-3的长度。平面反射镜6设置在第二镜筒8-3中的位置和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副镜采用用牛顿反射望远镜的平面反射镜6仅仅是为了描述原理简单些,实际上本实用新型更多会采用卡塞格林反射镜的弧形副镜,并且由于镜面变大,焦距变长,可以用更多更复杂的副镜缩短镜筒长度。

使用时,两侧的陀螺仪先将镜筒对准观测目标,然后镜筒底部的陀螺仪使得整个镜体转动。本实施例中仅仅是为了简单描述原理,实际上陀螺仪会更多,这些可以参考哈勃太空望远镜。

本实施例由于是用三个物镜代替一个环形的物镜面,其形成过程如下:

CCD相机工作时,先旋转到一个位置拍摄,再向前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拍摄,直到旋转后的所有位置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物镜,这样就可以完全代替一个环形的物镜面了。实际中则是缓慢的连续转动,快速的不停拍照,由计算机合成一个图片。这种方式更容易在实际中被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的定镜体8的设置个数小于分镜体1的设置个数,二者的个数差较大,一方面能够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适用范围,还可以用在地表观测,地表观测需要相应的设备。用于太空观测状态时,进光量会减少,但对于观察变化缓慢的天体,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观测时间增加进光量。而减少反射望远镜的数量则大大降低了火箭运输的成本。当然多个定镜体8排列方式为三个定镜体8排列形成一字形或五个定镜体8排列形成十字形,这样增加边缘反射望远镜组的数量,有更高的成像效果。

第二观测角度和第三观测角度的形成和确定过程与第一观测角度的形成和确定过程同理。当第二物镜8-1作为第二大物镜15的一部分时,其对应的光轴和第二物镜8-1所在弧面之间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也可通过调整第二转向机构9的前后俯仰动作或左右摆动动作实现,通过现有计算机程序和相关精密仪器相配合即可使第二物镜8-1在使用时处于第二观测角度。第二观测角度的推理过程和再次实现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当第三物镜10-1作为第二大物镜15的一部分时,其对应的光轴和第三物镜10-1所在弧面之间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也可通过调整第二转向机构9的前后俯仰动作或左右摆动动作实现,通过现有计算机程序和相关精密仪器相配合即可使第三物镜10-1在使用时处于第三观测角度。第三观测角度的推理过程和再次实现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当第二大物镜15为中心空心的物镜时,无需设置同步式中心镜体10,当第二大物镜15为中心实心的物镜时,同步式中心镜体10的第三物镜10-1和多个定镜体8的第二物镜8-1形成第二大物镜15。同步式中心镜体10的转动趋势与每个定镜体8的转动趋势同步。本实施方式未提及的内容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16、图17、图18、图19和图20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多个动镜体13,多个动镜体13并列设置,每个动镜体13包括第四物镜13-1、第四接收器13-2、第四镜筒13-3和第四转向机构13-4,第四物镜13-1和第四接收器13-2均设置在第四镜筒13-3上,第四接收器13-2与第四物镜13-1相配合设置,第四镜筒13-3设置在第四转向机构13-4上,第四镜筒13-3在第四转向机构13-4的带动下作出转动动作,多个第四物镜13-1的观测目标均为同一观测目标,当多个第四物镜13-1拼接形成一个第三大物镜16时,每个第四物镜13-1的所在角度为第四观测角度,当每个第四物镜13-1设置在其对应的第四镜筒13-3上且再次处于第四观测角度时,该第四物镜13-1通过其对应的第四接收器13-2接收的图像信息为第三部分图像信息,多个第三部分图像信息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信息,观测时,每个动镜体13的第四物镜13-1以第四观测角度对准观测目标。第四接收器13-2为现有产品,其为CCD相机,第四转向机构13-4为现有产品,其为陀螺仪,在图16和图18中,第四镜筒13-3的外壁上设置的每个长方形表示一个陀螺仪。

如图20所示,第三物镜13-1拼接成第三大物镜16时,物镜边缘切线与主光轴即图中点画线所成有两角,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锐角就是第三物镜13-1的所在的角度,也就是第二观测角度。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物镜13-1形成两个观测角度,角B和角C。虚线画的是两个第三物镜13-1旋转180度后形成的角度,从图中看出旋转180后观测角度还是角B和角C,也就是观测角度不变。只要观测角度不变,那么本实施例中绕自身旋转就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中方案的绕中心旋转效果一样。这也是本实施方式中绕自身旋转能达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一样目的的原因。

观测目标时,保证第三物镜13-1都处于第二观测角度,也就是还是以拼成第三大物镜16的角度对着目标,多个第三接收器13-2拍摄形成的图像信息,就能很容易的拼接完整图形。

这样只要从这点更容易看出本实用新型与位置无关,与角度有关,只要所以动镜体13的第四物镜13-1对着观测目标时仍以形成第三大物镜16的角度,那么分开后也相当于一个大物镜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0中的角度画的虽然离开光轴,但延长后与光轴的角度也是角B,因为是同位角,同理于角C。

本实施例中望远镜是在太空中,也就是空间望远镜,动镜体13的个数为两个,第四转向机构13-4是陀螺仪,镜筒两侧的陀螺仪可以让物镜对准目标,镜筒底部的陀螺仪可以让每个动镜体13还能够作出自身转动动作。每个动镜体13包括第四物镜13-1、第四接收器13-2、第四镜筒13-3,第四物镜13-1和第四接收器13-2均设置在第四镜筒13-3上,第四接收器13-2与第四物镜13-1相配合设置,每个第四物镜13-1的形状为圆形。每个第四物镜13-1相当于组成第三大物镜16的多个部分,每个第四物镜13-1在转动的同时形成相当于第三大物镜16的多个部分图像,即为多个第三部分图像,三个动镜体13组成的第三大物镜16为假想物镜,仅是利用三个动镜体13相互配合实现了相当于第三大物镜16实现的观测图像,该图像为第三部分图像,是第四接收器13-2拍摄形成的图像,多个第三部分图像通过计算机的图像拼接技术最终形成对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

多个第四物镜13-1的曲率中心相同,指的是多个第四物镜13-1处于同一焦点上,同焦设置,即它们的焦点与第三大物镜16的焦点位置相同。第三大物镜16即为大口径的镜片,第三大物镜16有一个焦点。第三大物镜16为多个动镜体13相互拼接形成的假想物镜。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第三部分图像之间形成有第四重叠区域。第四重叠区域的存在均是有益的,圆形的第四物镜13-1比六边形的第四物镜13-1更容易制造,降低加工难度,此外圆形的第四物镜13-1能够使第三部分图像更亮,对形成观测目标的完整图像有益,更加有利于观察。

多个动镜体13中相当于第三大物镜16边缘或靠近边缘的动镜体13中无需设置平面反射镜6,处于第三大物镜16中心或靠近中心的动镜体13中可设置有平面反射镜6,平面反射镜6为现有产品,有利于缩短第四镜筒13-3的长度。平面反射镜6设置在第四镜筒13-3中的位置和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副镜采用用牛顿反射望远镜的平面反射镜6仅仅是为了描述原理简单些,实际上本实用新型更多会采用卡塞格林反射镜的弧形副镜,并且由于镜面变大,焦距变长,可以用更多更复杂的副镜缩短镜筒长度。使用时,两侧的陀螺仪先将镜筒对准观测目标,然后镜筒底部的陀螺仪使得整个镜体转动。本实施例中仅仅是为了简单描述原理,实际上陀螺仪会更多,这些可以参考哈勃太空望远镜。更多的陀螺仪可以有更复杂的运动,在电脑的控制下可以边旋转对向观测目标。

本实施例由于是用两个物镜代替一个环形的物镜面,其形成过程如下:

CCD相机工作时,先旋转到一个位置拍摄,再向前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拍摄,直到旋转后的所有位置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物镜,这样就可以完全代替一个环形的物镜面了。实际中则是缓慢的连续转动,快速的不停拍照,由计算机合成一个图片。这种方式更容易在实际中被使用。实际上具体实施方式二中绕中心旋转是转360度,绕自身旋转也是360度,因为本实用新型与位置无关,所以绕自身旋转的效果,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中绕中心旋转效果是一样的。

本实施方式中的动镜体13的设置个数小于分镜体1的设置个数,二者的个数差较大,一方面能够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适用范围,也可以用于地表观测。当处于太空观测状态时,进光量会减少,但对于观察变化缓慢的天体,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观测时间增加进光量。而减少反射望远镜的数量则大大降低了火箭运输的成本。当然多个动镜体13,可以逐渐补充发射,这样增加反射望远镜组的数量,能够有更高的成像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动镜体13与定镜体8相比更加灵活,每个第四镜筒13-3在其对应的第四转向机构13-4的带动下作出转动动作。

本实施例中没有实施例2里中心镜体10一样的中心镜体,因为本实施例里中心镜是不需要转动的,那么实际就是普通的反射望远镜,因此没有必要提及。实际中如果需要则可以添加相当于中间镜的普通望远镜。

实施方式三是多个镜筒是独立的,由火箭一个一个发射到太空,实际上还可以用一个独立的支架,将多个镜筒一起固定在这个支架上,并通过电机在支架上绕自身旋转,支架上设置陀螺仪。这样只要调整支架指向观测目标即可观测。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第一转向机构1-4、第二转向机构9和第四转向机构13-4均为现有的转向机构,其型号为WT-3110A、PUROO、SAGA或其他的转向支撑机构均可替换。

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方式中,第一大物镜7,第二大物镜15,第三大物镜16为了说明方便,都是一个主焦点。在实际中可以采用多个焦点,比如夏威夷昂宿星团望远镜四个焦点的物镜系统,包括主焦,卡焦,两个内氏焦点。总之本实用新型大物镜是指现有使用的各种天文观测的物镜。

现代反射望远镜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有多种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有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原理,所以采用了最简单的形式。实际中因为是天文反射望远镜,所以每个分镜体都会安装在一个天文台中,每个都是天文台里那种的大型反射望远镜,所有天文台里使用的技术都可以用在本实用新型中。比如实际的镜筒更会采用天文台里的桁架式镜筒,转动机构也会是天文台中地平式机架等机架结构。物镜可以采用拼接面主动光学技术,以及用天文台里复杂的电脑控制系统进行操作。区别仅仅是普通镜面是完整的大物镜,而本实用新型中天文台里的分镜体中物镜仅仅是完整大物镜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接收器是高分辨率CCD探测器,还可以是高色散光谱仪,相机,可见光多目标光纤光谱仪,精细相机,多缝光谱仪等等所有能够将图像信息记录在电脑中的焦面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中转向机构仅仅是为了说明原理,因此就是简单表示,实际上每种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可以是天文台那种复杂的转向机构,也可以是在太空中哈勃反射望远镜那样陀螺仪构成的转向机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向机构是指能够让镜筒转向的一切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可以互换,当然具体实施方式一中不旋转的结构用在太空中完全没有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二和具体实施方式三中绕中心和自身旋转的结构用在地面上,必须增加专门的转动机构。

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大的口径,一组可以是几十甚至上百的反射望远镜组合而成。这么大的口径的同一部普通反射望远镜是几乎不可能制造的,也没有任何机构能够转动如此大口径的反射望远镜。但本实用新型由于都是独立的,因此则完全可以实现超大口径的天文反射望远镜,因此也给天文观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本实用新型原理可从下面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反射望远镜的反射望远镜如具体实施方式一中分成七块,如果依次只留一块遮住其他六块,然后拍照片,那么虽然仅有一块时的照片成像会受影响,观察效果很差,但多个照片用电脑拼接合成起来则和一块完成反射望远镜的效果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当多个反射望远镜分布在于被观察物体距离小的多的范围时,比如观测天文的反射望远镜,那么相同反射面的多台反射望远镜即使分布在地面很大的范围内,只要望向同一目标成的像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同一台天文反射望远镜放在南京和北京看到木星的图像是一样的。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则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同部位,在不同位置分散的反射望远镜,将他们拍的照片组合起来则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等效的反射望远镜。

总之,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所有现有的天文观测设备的技术,所以只要采用分镜体结构的并应用现有天望远镜设备技术的望远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