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分纤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354发布日期:2019-09-13 22:2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分纤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分纤盒。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的大力发展和宽带中国的战略实施,中国的FTTH光纤到户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光纤到户的部署上,亚太地区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FTTH光纤到户的部署和发展速度也受到了全球的瞩目,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光纤分纤盒,作为FTTH光纤到户“最后一公里”不可或缺的电信接入设备,一般用在光通信城域网中的住宅小区附近,具有分歧、分光和配线的功能,主要用于主干缆的分歧、分光和皮线光缆的引出入户,要求分光接线盒具有较多的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

目前入户用的光纤分纤盒中存在可以用来皮线或光纤储存和拉出的储纤盘,一些储纤盘只能用来盘绕一种规格的皮线或光纤,不能同时满足多种规格皮线或光纤的储存。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分纤盒,包括壳盖、壳底,所述壳盖与所述壳底活动连接,所述光纤分纤盒还包括:

光纤熔接模块、多个光纤储存盘;每个所述光纤储存盘与所述光纤熔接模块活动连接,多个所述光纤储存盘(7)并列设置在所述光纤熔接模块(4)的表面,每一所述光纤储存盘(7)盘绕有皮线或光纤;

每个所述光纤储存盘均连接有第一发条,所述第一发条适于带动所述光纤储存盘旋转;

其中,所述壳盖与所述壳底一侧活动连接,另一侧通过锁扣连接。

较佳的,所述光纤熔接盘上设有固定轴,所述光纤储存盘包括绕线筒体;

所述绕线筒体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

所述第一发条设于所述绕线筒体内,且一端与所述绕线筒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轴连接。

较佳的,所述光纤储存盘还包括块第一挡纤盘和第二挡纤盘,所述第一挡纤盘与所述第二挡纤盘分别固设于所述绕线筒体的两侧。

较佳的,所述第一挡纤盘和/或所述第二挡纤盘上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光纤滑出使所述第一发条恢复原状。

较佳的,所述壳盖与所述壳底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光纤熔接模块包多多块光纤熔接盘,所述光纤储存盘与所述光纤熔接盘活动连接,所述光纤熔接盘与所述壳底通过熔接盘支架可拆卸转动连接。

较佳的,所述光纤分纤盒还包括能量回收装置和照明灯,所述能量回收装置与所述照明灯电连接,所述能量回收装置适于在振动状态下将机械振动能转化为电能。较佳的,所述光纤分纤盒还包括所述能量回收装置,所述能量回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盖与所述壳底连接处,所述能量回收装置包括:上壳、下壳、底壳、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压电层;

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连接,且所述上壳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带动所述下壳旋转;

所述下壳与所述底壳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压电层均设于所述下壳与所述底壳形成的不封闭的腔体中,且所述下壳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压电层振动发生形变。

较佳的,所述下壳包括受力壳和从动外壳,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螺纹、第二螺纹、弹性件和单向转动轴承;

所述第一螺纹设于所述上壳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螺纹设于所述受力壳的内表面,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均为单向偏向螺纹;

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上壳的上顶面与所述下壳的下底面;

所述从动外壳套设于所述受力壳的外表面,所述单向转动轴承位于所述受力壳的下方,且一端与所述受力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从动外壳连接。

较佳的,所述单向转动轴承套设于第一轴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轴的上端与所述受力壳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轴的下端通过连杆与第二轴连接,所述第二轴远离所述第一轴的一端与所述底壳的底部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发条、第二轴套、旋转齿盘和撞锤结构;

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二轴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轴套可绕所述第二轴转动;

所述第二发条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套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发条的外表面与所述从动外壳连接;

所述旋转齿盘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套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发条的下方;

所述撞锤结构设于所述底壳的侧壁,所述压电层与所述底壳连接,所述撞锤结构同时与旋转齿盘、所述压电层贴合。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多个光纤储存盘实现了同时缠绕不同规格的皮线或光纤,且第一发条的设置,不仅可以将皮线或者光纤盘存整齐,还可以防止在拉出皮线或光纤使用时缠绕在光纤储存盘上的皮线或光纤松弛散乱,便于整理。

(2)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在第一挡纤盘和/或第二挡纤盘上设置缺口,即可以轻松的拨出一圈皮线或光纤,使第二发条相对松弛,再通过拉出拨出的皮线或光纤纤,即可实现第二发条恢复最初光纤盘绕时的张力状态,以此来实现皮线或光纤出线方便快捷时的功能的同时保持盘线的整齐。

(3)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将光纤分纤盒的振动机械能传递给压电层,压电层发生形变产生电荷,供于照明灯8 使用,实现了机械振动能向电能的转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储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储存盘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熔接盘、光纤配线盘与壳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A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能量回收装置、2-壳盖、3-壳底、4-光纤熔接模块、5-光纤配线模块、 6-适配器固定模块、7-光纤储存盘、照明灯-8、凸耳-9、抱箍-10、41-光纤熔接盘、42-熔接盘支架、51-光纤配线盘、52-翻板支架、61-适配器固定座、62- 适配器、71-第一挡纤盘、72-第二挡纤盘、73-绕线筒体、74-第一发条、75-缺口、11-上壳、12-下壳、13-底壳、14-第一传动组件、15-第二传动组件、16- 压电层、17-第一轴、18-连杆、19-第二轴、141-第一螺纹、142-第二螺纹、143- 弹性件、144-单向转动轴承、151-第二发条、152-第二轴套、153-旋转齿盘、 154-撞锤结构、1541-撞锤基座、1542-撞锤、1543-撞锤受体、161-第一压电层、 162-第二压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所有方向或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均为基于附图的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图1至图4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储存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储存盘的剖视图。为了解决光纤分纤盒安装维修时,取出光纤和固定光纤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纤分纤盒,包括壳盖2、壳底3,壳盖2与壳底3 活动连接,光纤熔接模块4、多个光纤储存盘7;每个光纤储存盘7与光纤熔接模块4活动连接;每个光纤储存盘7连接有第一发条74,第一发条74适于带动光纤储存盘7旋转;其中,述壳盖2与所述壳底3一侧活动连接,另一侧通过锁扣连接。

具体的,多个光纤储存盘7并列设置在光熔接模块4的表面,每一个光纤储存盘7上均可盘绕一种不同规格的皮线或光纤;皮线或光纤需要盘绕时,只需要一圈一圈的依次缠绕在光纤储存盘7上,不需要一个接一个的卡槽卡住,盘绕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盘绕好光纤后,此时第一发条74处于具有张力的状态,当需要将皮线或光纤取出使用时,用手将皮线或光纤从光纤储存盘7上拨出一圈,第一发条74的张力松弛了一些,接着将拨出的一圈光纤拉出,带动光纤储存盘7转动一圈,第一发条74的张力又恢复了最初光纤盘好时的张力状态;需要用多少圈光纤时,拨出多少圈光纤,并将拨出的光纤拉出即可。直接将光纤拉出来的方法使得取出光纤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多个光纤储存盘7实现了同时缠绕不同规格的皮线或光纤,且第一发条74的设置,不仅可以将皮线或者光纤盘存整齐,还可以防止在拉出皮线或光纤使用时缠绕在光纤储存盘7上的皮线或光纤松弛散乱,便于整理。

实施例二

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纤熔接盘41上设有固定轴,光纤储存盘7包括绕线筒体73;绕线筒体73套设于固定轴上;第一发条74设于绕线筒体73内,且一端与绕线筒体73连接,另一端与固定轴连接。

光纤储存盘7还包括块第一挡纤盘71和第二挡纤盘72,第一挡纤盘71与第二挡纤盘72分别固设于绕线筒体73的两侧,光纤盘在绕线筒体73上,第一挡纤盘71于第二挡纤盘72可以防止光纤脱出光纤储存盘7。

第一挡纤盘71和/或第二挡纤盘72上设有缺口75,缺口75适于光纤滑出使第一发条74恢复原状。

具体的,皮线或光纤需要盘绕时,只需要一圈一圈的依次缠绕在绕线套筒 73上,不需要一个接一个的卡槽卡住,盘绕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盘绕好皮线或光纤后,此时第一发条74处于具有张力的状态,当需要将皮线或光纤取出使用时,用手轻轻拨动缺口75处的皮线或光纤,皮线或光纤便可从缺口75处滑出一圈,因此,第一发条74的张力松弛了一些,接着将拨出的一圈皮线或光纤拉出,带动绕线套筒73转动一圈,绕线套筒73带动第一发条74的张力又恢复了最初皮线或光纤盘好时的张力状态;需要用多少圈皮线或光纤时,拨出多少圈皮线或光纤,并将拨出的皮线或光纤拉出即可。直接将皮线或光纤拉出来的方法使得取出皮线或光纤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还包括:光缆进出孔,光缆进出孔包括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和直通光缆进出孔,歧/皮线光缆进出孔是分歧光缆和皮线光缆进出分纤盒的通道,直通光缆进出孔是直通光缆进出分纤盒的通道。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和直通光缆进出孔并排置于光缆固定端面上。其中直通光缆进出孔位于光缆固定端面最中间位置,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位于光缆固定端面两端位置;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和直通光缆进出孔过连接组件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用户可以根据对光缆进出孔的实际需要,灵活的选配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和直通光缆进出孔,方便后期维护管理或更改配线方案,提高了光纤盒选配的容错能力,避免浪费。

其中,直通光缆进出孔内设有直通光缆密封圈,分歧/皮线光缆进出孔内设有单孔密封圈。在进行直通光缆的安装时,首先根据直通光缆需要盘绕的长度,用光缆开剥刀把直通光缆中间的外皮剥掉,内部露出带松套管的直通光纤。然后拧出直通光缆密封圈压板的固定螺钉,取出直通光缆密封圈,根据需要把直通光缆密封圈用美工刀沿双孔外侧斜切开,再用密封胶带增大直通光缆10的直径,然后把直通光缆从切口处卡入直通光缆密封圈的孔内,并在直通光缆密封圈的后面放上直通光缆密封圈压板,然后一起穿入直通光缆进出孔内压紧密封,最后,拧紧紧固螺钉,即完成将直通光缆送入光纤分纤盒的安装密封。

在进行分歧光缆或皮线光缆的安装时,先取出分歧/皮线光缆密封圈,根据需要把分歧/皮线光缆密封圈用美工刀沿单孔外侧斜切开,再用密封胶带增大分歧光缆或皮线光缆的直径,把分歧光缆或皮线光缆直接从分歧/皮线光缆密封圈和单孔密封圈的间隙穿过,最后压紧分歧/皮线光缆密封圈,即完成将分歧光缆或皮线光缆送入光纤分纤盒的安装密封。

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在第一挡纤盘71和/或第二挡纤盘72上设置缺口75,即可以轻松的拨出一圈皮线或光纤,使第一发条74相对松弛,再通过拉出拨出的皮线或光纤纤,即可实现第一发条74恢复最初光纤盘绕时的张力状态,以此来实现皮线或光纤出线方便快捷时的功能的同时保持盘线的整齐。较佳的,壳盖2与壳底3通过铰链活动连接。

较佳的,壳盖2一侧边与壳底3的侧边通过铰链连接,壳盖2与壳底3可关于铰链自由活动;壳盖2与壳底3相对于彼此的铰接处的另一侧边通过锁扣连接,锁扣实现了壳盖2与壳底3的固定密封,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为防盗锁。壳盖2与壳底3通过一侧铰接,一侧锁扣连接使得光纤分纤盒打开和关闭更加方便。

实施例三

结合图1、图2、图5所示,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熔接盘、光纤配线盘与壳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纤熔接模块4设于壳盖2与壳底3形成的密闭空间中,光纤熔接模块4包括多块光纤熔接盘41,光纤储存盘7与所述光纤熔接盘41活动连接,光纤熔接盘41与壳底3通过熔接盘支架42可拆卸转动连接。

其中,熔接盘支架42固接在壳底3上,光纤熔接盘41与熔接盘支架42可拆卸转动连接,光纤熔接盘41可自由转动,方便了光纤分纤盒的后期的维护、更改配线方式。当有大量光缆需要固定盒熔接时或者更换光缆型号时,只需要增加光纤熔接盘41的数量或者更换不同型号的光纤熔接盘41,无需更换光纤分纤盒,极大节约了成本,增大了光纤熔接盘41的使用范围。

具体的,光纤熔接盘41还包括分光器锁紧部和热熔管固定部,分光器锁紧部位于热熔管固定部的下方位置,用于微型光分的固定。热熔管固定部包括热熔管卡槽和挡纤耳。光纤熔接前,从直通光纤的松套管中拿出使用的一根,从开剥光缆的一端剪断,然后经过熔接盘支架42,并用魔术扎带整理好,从光纤熔接盘41的一个入口引入到光纤熔接盘41内,在光纤熔接盘41内盘绕好,并用尼龙扎带在光纤熔接盘41入口处固定牢靠,等待跟分歧光纤熔接。把分歧光缆的外皮从光缆的一头开剥掉,把输出的分歧光纤引入到光纤熔接盘41的另一入口内,用尼龙扎带在光纤熔接盘41入口处固定牢靠,然后在光纤熔接盘41 内进行盘绕储存。接着用熔接机把分歧光缆的光纤跟直通光缆的分支光纤进行熔接,然后把热熔管移到光纤熔接点处,热熔管被加热收缩后,再把热熔管卡到热熔管卡槽内,即可完成光纤的熔接。最后,预留的直通光纤,可在光纤熔接盘41的储存区域盘绕存储。

实施例四

结合图1、图2、图5所示,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纤分纤盒还包括光纤配线模块5,光纤配线模块5设于壳盖2与壳底3形成的密闭空间中,光纤配线模块5包括光纤配线盘51,光纤配线盘51与壳底3通过翻板支架52可拆卸转动连接。

其中,翻板支架52固接在壳底3上,光纤配线盘51与翻版支架52可拆卸转动连接,光纤配线盘51可自由转动,方便了光纤分纤盒的后期的维护、更改配线方式,同时可以更换或增加光纤配线盘51的数量,增大光纤配线盘51的使用范围。

实施例五

结合图1、图2、图5所示,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纤配线盘51上设有适配器固定模块6,适配器固定模块 6包括适配器固定座61和适配器62。

其中,适配器62通过适配器固定座61固定在光纤配线盘51上,适配器62 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另外,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光纤分纤盒的结构示意图。壳底3底部侧面设有凸耳9,凸耳9中部设有螺钉孔,壳底3内部设有挂壁孔凹槽,壳底3背面还设有抱杆固定板,抱杆固定板上可安装抱箍 10。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选择使用膨胀螺钉进行挂壁安装,安装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膨胀螺钉安装在侧面凸耳9或内部挂壁孔凹槽,或使用抱箍10进行抱杆安装。

实施例六

结合图6、图7和图8所述,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的剖视图。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光纤分纤盒还包括能量回收装置1和照明灯8,能量回收装置1与照明灯8电连接,能量回收装置1适于在振动状态下将机械振动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回收装置1设置在壳盖2与壳底3连接处,能量回收装置1包括:上壳11、下壳12、底壳13、第一传动组件14、第二传动组件15、压电层16;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且上壳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4带动下壳 12旋转;下壳12与底壳13连接,第二传动组件15与压电层16均设于下壳12 与底壳13形成的不封闭的腔体中,且下壳12通过第二传动组件15带动压电层 16振动发生形变。

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且下壳12嵌在上壳11的外表面的下端;下壳12 与底壳13之间形成一个不封闭的腔体,第二传动组件15和压电层16设于该不封闭的腔体内。

当光纤分纤盒发生振动时,能量回收装置1会受到来冲击力,在该冲击力的作用下上壳11迅速嵌入下壳12中;当外界冲击力消失时,上壳11在第一传动组件14的作用下回旋上升,并带动下壳12旋转;下壳12旋转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5转动,第二传动组件15带动压电层16振动发生形变,压电层16发生形变产生电荷,压电层16上设有电极板,电极板可收集压电层16产生的电荷,并通过导线将电荷传递给照明灯8,供照明灯8使用,使得安装人员在昏暗的楼道中安装维修更加方便,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4和第二传动组件15将光纤分纤盒的振动机械能传递给压电层16,压电层16发生形变产生电荷,供于照明灯8使用,实现了机械振动能向电能的转化。

实施例七

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图9为图8中A的放大图。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下壳12包括受力壳121和从动外壳122,第一传动组件14包括第一螺纹141、第二螺纹142、弹性件143和单向转动轴承144;第一螺纹141设于上壳11的外表面,第二螺纹142设于受力壳121的内表面,第一螺纹141与第二螺纹142均为单向偏向螺纹;弹性件143 连接上壳11的上顶面与下壳12的下底面;从动外壳122套设于受力壳121的外表面,单向转动轴承144位于受力壳121的下方,且一端与受力壳121连接,另一端与从动外壳122连接。

其中,第一螺纹141和第二螺纹142均为单向偏向螺纹,且二者的偏向相反,上壳11受到冲击力,第一螺纹141和第二螺纹142很容易脱扣,上壳11 可以迅速的嵌入受力壳121中,弹性件143被上壳11压缩;当冲击力消失后,弹性件143开始恢复常态,并给上壳11施加一个向上的恢复力,由于第一螺纹 141与第二螺纹142的螺纹偏向相反,上壳11无法沿弹性件143轴线方向向上移动,而是在弹性件143的恢复力的作用下,沿螺纹旋转向上回复原位。上壳 11与受力壳121之间会形成一个减震腔,弹性件143的压缩与恢复的过程会起到减震的作用。

在上壳11沿螺纹旋转向上回复原位时,受力壳121发生旋转运动,受力壳 121带动与其连接的单向转动轴承144转动,单向转动轴承144会带动从动外壳 122转动。

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弹性件143的弹力带动上壳11沿螺纹回旋向上移动,上壳11回旋移动时带动受力壳121旋转,受力壳121旋转带动单向转动轴承144旋转,单向转动轴承144带动从动外壳旋转。

较佳的,弹性件143位弹簧。

实施例八

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单向转动轴承144套设于第一轴17的外表面,第一轴17 的上端与受力壳121的底部连接,第一轴17的下端通过连杆18与第二轴19连接,第二轴19远离第一轴17的一端与底壳13的底部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轴17一端与受力壳1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轴19连接,第二轴 19远离第一轴17的一端与底壳13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轴17、连杆18 和第二轴19实现了下壳12与底壳13的连接;第一轴17与第二轴19将下壳12 与底壳13连接在一起的同时,也将下壳12与底壳13之间撑起一个不封闭的腔体,用于放置第二传动组件15和压电层16。

实施例九

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传动组件15包括第二发条151、第二轴套152、旋转齿盘153和撞锤结构154;第二轴套152套设于第二轴19的外表面,且第二轴套152可绕第二轴19转动;第二发条151套设于第二轴套152外表面,且第二发条151的外表面与从动外壳122连接;旋转齿盘153套设于第二轴套152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二发条151的下方;撞锤结构154设于底壳13的侧壁,压电层16与底壳13连接,撞锤结构154同时与旋转齿盘153、压电层16贴合。

其中,第二发条151设置在第二轴套152的外表面,且紧挨连杆18的下方,第二发条151可以带动第二轴套152绕第二轴19转动;旋转齿盘153位于第二发条151的下方,第二轴套152可以带动旋转齿盘153转动。

当能量转换装置受到冲击力时,上壳11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向下猛的移动嵌入受力壳121中,冲击力消失后,受力壳121在弹性件143的弹力下,沿螺纹回旋向上移动,如此同时,受力壳121带动单向转动轴承144转动,单向转动轴承144带动从动外壳122沿下壳12的轴线旋转;因为第二发条151的外表面与从动外壳122连接,固第二发条151会随着从动外壳122的旋转而带动第二轴套152沿着第二轴19的轴线旋转,第二轴套152的旋转又带动了旋转齿盘153 的旋转,由于旋转齿盘153与撞锤结构154贴合,旋转齿盘153便会带动撞锤结构154的拨动,而撞锤结构154又与压电层16贴合,撞锤结构154的拨动会带动压电层16振动,进而压电层16发生形变产生电荷,通过压电层上设置电极板可将压电层16的产生的电荷收集,供给照明灯8使用。

实施例十

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如上所述的光纤分纤盒,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压电层16包括第一压电层161和第二压电层162;撞锤154 包括撞锤基座1541、撞锤1542和撞锤受体1543;第一压电层161与第二压电层162设于旋转齿盘153的上下两侧;撞锤基座1541与底壳13的侧壁连接,撞锤1542与撞锤基座1541垂直连接,且撞锤154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电层161 和第二压电层162贴合,撞锤受体1543与撞锤1542垂直连接,且与旋转齿盘 153贴合。

其中,撞锤结构154位“十字形”结构,包括两条交叉边,其中一条交叉边的一端与底壳13的侧壁连接,称为撞锤基座1541,另一端与旋转齿盘153贴合,称为撞锤受体1543,撞锤受体1543与旋转齿盘153的贴合处具有与旋转齿盘153相适配的齿痕,在旋转齿盘153的转动时会带动撞锤受体1543以一定频率运动;两条交叉边的另一条交叉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电层161和第二压电层162贴合,成为撞锤1542;当撞锤受体1543运动时,会形成撞锤结构154自身的振动,并通过撞锤基座154传递至撞锤1542,撞锤1542便会不断敲击第一压电层161和第二压电层162,压电层16受到撞锤1542的撞击而发生振动形变,第一压电层161与第二压电层162产生正负电荷,通过电极板收集,并用导线引处,连接试电笔,供试电笔的使用。

本实施例公开的光纤分纤盒,通过第二发条151将机械能储存起来,并通过旋转齿盘153和撞锤结构154传递给压电层16,使其发生形变产生电荷,成功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供试电笔使用,供给照明灯8使用,使得安装人员在昏暗的楼道中安装维修更加方便,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