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镀膜用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253发布日期:2019-07-06 11:5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棱镜镀膜用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棱镜镀膜用夹具。



背景技术:

棱镜镀膜用夹具主要是为了在镀膜过程中能够固定约束棱镜,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CN107991753A公开的一种用于棱镜镀膜的夹具,其可实现棱镜的装夹。但该夹具一次只能夹持一块棱镜,且每装夹一次只能对棱镜的一面进行镀膜加工,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棱镜镀膜用夹具,该棱镜为道威棱镜该棱镜包括彼此平行相对的上底面和下底面;该夹具包括装夹主体和压座;该装夹主体设有可置入棱镜的燕尾槽,燕尾槽的一端为设有可供棱镜进出燕尾槽的进出口的开口端,而燕尾槽的另一端为封闭端,燕尾槽的槽底设有用于显露置入燕尾槽内的棱镜的下底面的槽底开口,燕尾槽的槽顶设有用于显露置入燕尾槽内的棱镜的上底面的槽顶开口;该压座安装于装夹主体的燕尾槽的开口端处以可选择地打开或者关闭该燕尾槽的进出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槽顶开口和槽底开口以分别显露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以便于所镀膜之膜料分别经槽顶开口和槽底开口到达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以实现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的同时镀膜加工,节省镀膜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燕尾槽能够遮挡棱镜的两侧斜面(即左侧斜面和右侧斜面),以避免棱镜的两侧斜面接触所镀膜之膜料,而影响棱镜成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棱镜真空镀膜机的构造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棱镜真空镀膜机组装后的安装机构及夹具的一个正投影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在图3的基础上分解各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的B-B剖视图,其中,活动套环处于上锁位置;

图6示出了在图5的基础上分解各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的C-C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在图5的基础上将活动套环切换至解锁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在图7的基础上将活动套环切换至解锁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10和图11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夹具装夹了6块棱镜;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正投影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的D-D断面图;

图15示出了在图14的基础上分解各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在图14的基础上隐藏棱镜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0至图14所示的一种棱镜镀膜用夹具,该棱镜50为道威棱镜,即棱镜的横截面为方形,棱镜的纵截面为等腰梯形,该棱镜包括彼此平行相对的上底面501和下底面502;

该夹具10包括装夹主体和压座60;

该装夹主体设有可置入棱镜的燕尾槽101,燕尾槽101的一端为设有可供棱镜50进出燕尾槽101的进出口102的开口端,而燕尾槽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即该封闭端是不通的,燕尾槽101的槽底设有用于显露置入燕尾槽101内的棱镜的下底面502的槽底开口103,燕尾槽101的槽顶设有用于显露置入燕尾槽101内的棱镜的上底面501的槽顶开口104;

该棱镜的上底面501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经槽顶开口104显露;

该棱镜的下底面502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经槽底开口103显露;

该压座60安装于装夹主体的燕尾槽101的开口端处以可选择地打开或者关闭该燕尾槽的进出口102。

本实施例中,该棱镜的纵截面的形状与燕尾槽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是相同的,均为等腰梯形。

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槽顶开口和槽底开口以分别显露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以便于所镀膜之膜料分别经槽顶开口和槽底开口到达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以实现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的同时镀膜加工,节省镀膜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燕尾槽能够遮挡棱镜的两侧斜面(即左侧斜面和右侧斜面),以避免棱镜的两侧斜面接触所镀膜之膜料,而影响棱镜成品质量。

该燕尾槽101的长度被设置成可使燕尾槽容置2个以上的棱镜;

该槽底开口103及槽顶开口104均自燕尾槽101的开口端沿燕尾槽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封闭端。

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多个棱镜的装夹,以便于实现多个棱镜同时进行镀膜加工,以提高工作效率。

该棱镜50还包括彼此相对的左侧斜面503和右侧斜面504,本实施例中,该棱镜还包括彼此平行相对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该前侧面、右侧斜面、后侧面及左侧斜面依次首尾相连而构成棱镜的侧面;

燕尾槽的左槽侧斜面105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与棱镜的左侧斜面503平行且相抵接;

燕尾槽的右槽侧斜面106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与棱镜的右侧斜面504平行且相抵接。

该装夹主体包括基座70、左侧立柱80和右侧立柱90;本实施例中,基座70呈长方体状;

该左侧立柱80的下端和右侧立柱90的下端均安装于基座70上;

该左侧立柱80平行于右侧立柱90,且该左侧立柱80与右侧立柱90之间相距一定距离;

该左侧立柱80与右侧立柱90之间限定该燕尾槽101,其中,该左槽侧斜面105设于左侧立柱80上,该右槽侧斜面106设于右侧立柱90上,左侧立柱80的上端与右侧立柱90的上端之间形成燕尾槽101的开口端,左侧立柱80的下端与右侧立柱90的下端之间形成燕尾槽101的封闭端;本实施例中,基座70封闭左侧立柱的下端与右侧立柱的下端而形成燕尾槽的封闭端;

该左侧立柱80上还设有左侧顶部凸缘801和与左侧顶部凸缘801相对的左侧底部凸缘802,该左槽侧斜面105连接于左侧顶部凸缘801与左侧底部凸缘802之间;

该右侧立柱90上还设有右侧顶部凸缘901和与右侧顶部凸缘901相对的右侧底部凸缘902,该右槽侧斜面106连接于右侧顶部凸缘901与右侧底部凸缘902之间;

该左侧顶部凸缘801和右侧顶部凸缘901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均与棱镜的上底面501相抵接;

该左侧底部凸缘802和右侧底部凸缘902于棱镜50置入燕尾槽101时均与棱镜的下底面502相抵接;

该左侧顶部凸缘801和右侧顶部凸缘901之间限定该燕尾槽的槽顶开口104;

该左侧底部凸缘802和右侧底部凸缘902之间限定该燕尾槽的槽底开口103。

本实施例中,该燕尾槽的长度、左侧立柱的长度以及右侧立柱的长度是相等的。该左槽侧斜面、左侧顶部凸缘及左侧底部凸缘均位于左侧立柱上与右侧立柱相对的一侧处;该右槽侧斜面、右侧顶部凸缘及右侧底部凸缘均位于右侧立柱上与左侧立柱相对的一侧处。该左槽侧斜面、左侧顶部凸缘及左侧底部凸缘均自左侧立柱的上端沿左侧立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左侧立柱的下端。该右槽侧斜面、右侧顶部凸缘及右侧底部凸缘均自右侧立柱的上端沿右侧立柱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右侧立柱的下端。

该技术方案设计合理,该左侧顶部凸缘、左侧底部凸缘、右侧顶部凸缘以及右侧底部凸缘起到限定棱镜的作用,避免棱镜从槽顶开口或者槽底开口脱离夹具。

该左侧立柱80的上端设有左侧螺杆803,该右侧立柱90的上端设有右侧螺杆903;

该压座60设有一与左侧螺杆803位置对应以供左侧螺杆803贯穿的左侧穿孔601和一与右侧螺杆903位置对应以供右侧螺杆903贯穿的右侧穿孔602;

该左侧螺杆803配有与左侧螺杆803螺纹连接以可选择地锁定或者松开压座60的左侧蝶形螺母804,该右侧螺杆903配有与右侧螺杆903螺纹连接以可选择地锁定或者松开压座60的右侧蝶形螺母904。

该技术方案通过左侧蝶形螺母和右侧蝶形螺母以实现压座的可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该压座于卸下左侧蝶形螺母和右侧蝶形螺母时允许装入或者拆离装夹主体。

本实施例中,装配压座的过程如下,先卸下左侧蝶形螺母和右侧蝶形螺母,然后手持压座并使压座的左侧穿孔和右侧穿孔分别与左侧螺杆和右侧螺杆位置对应,此时便可将压座推入装夹主体中,最后通过手动分别装入左侧蝶形螺母和右侧蝶形螺母并拧紧即可。需要拆卸压座时,先卸下左侧蝶形螺母和右侧蝶形螺母,然后抽出压座即可。在压座拆离装夹主体后,便可进行装载或者卸下棱镜。

该压座60设有经进出口102插入燕尾槽101以压靠装入燕尾槽101中的棱镜50的凸块603。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块可将装入燕尾槽内的棱镜夹具在凸块与基座之间,避免镀膜工作过程中棱镜发生窜动以影响镀膜质量,此外,相邻两棱镜能够相互紧贴,避免棱镜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接触所镀膜之膜料而影响棱镜成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凸块的横截面形状与燕尾槽的横截面形状是相同的,以使被凸块压靠的棱镜的前侧面或者后侧面能够被凸块完全覆盖,以避免接触所镀膜之膜料。

该左侧立柱80的下端相对基座70固定地安装于基座70上;

该右侧立柱90可相对基座70作远离或者靠近左侧立柱80滑移地安装于基座70上;

该基座70与右侧立柱90的下端之间设有用于引导右侧立柱90滑移的导向机构;

该基座70与右侧立柱90的下端之间还设有可选择地允许或者限止该右侧立柱90滑移的紧定机构;

该压座60上的右侧穿孔602沿右侧立柱90的滑移方向延伸而呈长条形。该技术方案采用长条形右侧穿孔以适应不同滑移位置下的右侧立柱的右侧螺杆的位置,也就是说,不同滑移位置下的右侧立柱的右侧螺杆均能够穿过右侧穿孔。

该技术方案通过使得右侧立柱能够作靠近或者远离左侧立柱的方向滑移以调整右侧立柱与左侧立柱之间的距离,而右侧立柱与左侧立柱之间的距离即为燕尾槽的槽宽,而不同的燕尾槽的槽宽可适应不同尺寸的棱镜的装夹,由此以扩大夹具的适用范围。具体地,当需要减少燕尾槽的宽度时,先松开紧定机构以允许右侧立柱滑移,然后使右侧立柱作靠近左侧立柱的滑移并到达适当位置后,再通过紧定机构锁定右侧立柱以限止右侧立柱滑移,由此以减少左侧立柱与右侧立柱的间距,即可减少燕尾槽的宽度;当需要增加燕尾槽的宽度时,先松开紧定机构以允许右侧立柱滑移,然后使右侧立柱作远离左侧立柱的滑移并到达适当位置后,再通过紧定机构锁定右侧立柱以限止右侧立柱滑移,由此以增加左侧立柱与右侧立柱的间距,即可增加燕尾槽的宽度。

该导向机构包括设于基座70上的T形滑槽701和设于右侧立柱90的下端可滑移地置入T形滑槽701中的T形滑块905;

该T形滑槽701的长度方向同时垂直于左侧立柱80的长度方向和右侧立柱90的长度方向;

该紧定机构包括紧定螺钉107和设于右侧立柱上的螺孔906,该紧定螺钉107与螺孔906螺纹配合,且紧定螺钉107的一端穿过螺孔906而与基座70相抵接,拧紧紧定螺钉107以限止右侧立柱90滑移,拧松紧定螺钉107以允许右侧立柱90滑移。

该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右侧立柱滑移调节操作方便。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实施例一所述的棱镜镀膜用夹具应用的棱镜真空镀膜机。

如图1至图9所示的棱镜真空镀膜机,包括主机体(图中未示出)和用于装夹棱镜的夹具10;

本实施例中,该夹具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棱镜镀膜用夹具,该夹具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该主机体设有真空室20,该真空室20内设有用于安装该夹具10的安装机构,该安装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真空室20内的转动轴30,本实施例中,该真空室内或真空室外可设有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动轴联接以使驱动电机驱使转动轴转动;该转动轴30为阶梯轴而包括小直径段301和大直径段302,该小直径段301与大直径段302的相接处具有台阶面303,该夹具10设有插柱40,该转动轴的小直径段301上设有可供插柱插40入的轴向孔304,本实施例中,该插柱40固定于基座70的底部,该左侧立柱80和右侧立柱90位于基座70的顶部;

该插柱40与转动轴30之间设有可选择地允许或者限止插柱40拔离转动轴30的锁机构;

该插柱40的侧面设有凹窝401,本实施例中,该凹窝401为球面凹陷;

该锁机构包括固定套环305、活动套环306、顶珠307和弹簧308;

该固定套环305固定地安装于转动轴的小直径段301上,且该固定套环305与台阶面303之间形成一用于收容活动套环306的环形的套环凹槽309;

转动轴的小直径段301上设有径向的通孔310,该通孔310的外端具有与套环凹槽309连通且允许顶珠307通过的外端开口311,该通孔310的内端具有与轴向孔304连通且限止顶珠307通过的缩口312,顶珠被缩口挡住而不会完全脱离通孔落入轴向孔中;

该活动套环306可沿转动轴30的轴向滑移地套于转动轴的小直径段301外,且该活动套环306位于套环凹槽309中而于固定套环305与台阶面303之间滑移,该活动套环306滑移时在一上锁位置和一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该弹簧308套于转动轴的小直径段301外,且该弹簧308位于活动套环306与台阶面303之间,该弹簧308的一端与台阶面303相抵,而另一端与活动套环306相抵,以使活动套环306始终具有回到上锁位置的趋势;

该活动套环的内壁313设有可收容顶珠307的环形的内凹槽314;

该内凹槽314于活动套环306处于上锁位置时与通孔的外端开口311错开;

该内凹槽314于活动套环306处于解锁位置时与通孔的外端开口311正对而相互连通;

顶珠307置于通孔310中,顶珠307的直径大于通孔310的深度,自外端开口311到缩口312的距离为通孔310的深度;

该顶珠307于活动套环306处于上锁位置时与活动套环的内壁313相抵接且具有凸出于缩口外的部分,该顶珠凸出于缩口外的部分于插柱40插入轴向孔304时置入凹窝401中。

本实施例中,当活动套环处于上锁位置时,顶珠与活动套环的内壁相抵接,此时顶珠被相对固定在通孔内,顶珠凸出于缩口外的部分置入插入轴向孔的插柱的凹窝中,由此以限止插柱轴向拔离转动轴,也就是说,此时插柱与转动轴实现轴向相对固定,降低镀膜工作转动轴带动夹具旋转的过程中夹具在离心力等作用下自行脱离转动轴的风险。

当活动套环处于解锁位置时,顶珠能够经外端开口进入内凹槽中,此时顶珠原凸出于缩口外的部分能够在插柱的推动下缩回通孔中,以避让插柱的轴向插拔运动。

该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推动活动套环即可实施对夹具的拆装操作,以便于夹具的快速拆装。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安装夹具时,先单手推动活动套环以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切换至解锁位置,然后另一只手持夹具并将夹具的插柱插入轴向孔,此后松开活动套环,而活动套环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回到上锁位置,即可实现夹具的安装。

当需要拆卸夹具时,先单手推动活动套环以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切换至解锁位置,然后另一只手拔出夹具即可。

该弹簧308为压缩弹簧;

该活动套环306处于上锁位置时与固定套环305相抵接;

该活动套环306朝台阶面303方向下移时从上锁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本实施例中,该活动套环于压缩弹簧处于最大压缩量时处于解锁位置。

该技术方案设计合理,手动下推活动套环即可解锁夹具,便于操作。

该插柱40和轴向孔304的横截面均呈方形。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插柱插入轴向孔后与转动轴实现周向相对固定,以使转动轴带动夹具转动,避免夹具相对转动轴发生转动以影响镀膜质量。

本实施例中,该插柱的侧面包括4块方形侧面,各方形侧面上分别设有一凹窝;

该转动轴的小直径段上设有绕转动轴的轴线周向等间隔分别的4个通孔,每个通孔中分别置入一顶珠,各顶珠分别用于与插柱的一凹窝匹配。该技术方案可提高锁定夹具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