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1089发布日期:2019-09-06 23:3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存在具有采用了环形的带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2)。

图6是表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定影装置90具有:环形的带91、配置于带91的内侧的截面为コ字形的加压部件92、对加压部件92进行固定支承的支承部件93、张设带91的加热辊94、对加热辊94进行加热的加热器95、以及配置于带91的外侧的加压辊96,该加压辊96隔着带91按压加压部件92并在该加压辊96与带91之间形成定影辊隙9。带91从动于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的加压辊96而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环绕行进。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在输送路径99上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被输送的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辊隙9时,通过被加热的带91的热和加压辊96的加压,将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66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84446号公报

在上述结构中,带91相对于固定支承于支承部件93的加压部件92在环绕方向(带环绕方向)上的卷绕长度lb很长。因此,加压部件92的从带环绕方向一端起直至另一端为止的整体与带91直接接触所带来的滑动阻力很大,带91的行进速度容易变得不稳定。在带91的行进速度不稳定时,会在带91与以一定速度输送到定影辊隙9的记录片材s之间产生速度差,从而导致定影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带的行进稳定性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使形成有未定影图像的片材通过定影辊隙而使所述未定影图像定影,该定影装置具有:环形的带,该带被加热;非旋转体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配置于所述带的内侧;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配置于所述带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一部件一起张设所述带;加压辊,该加压辊配置于所述带的外侧,隔着所述带按压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加压辊与所述带之间形成所述定影辊隙;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带的内侧,利用与环绕的所述带的内周面面接触的引导面来引导所述带;滑动用部件,该滑动用部件介于所述带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以及润滑剂涂敷部件,该润滑剂涂敷部件向所述带的内周面涂敷润滑剂,所述引导面在与所述加压辊的轴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所述润滑剂涂敷部件嵌入到开设于所述引导面的凹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部件靠所述带的环绕方向下游侧且比所述第二部件靠所述带的环绕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在此,也可以是,环绕的所述带从介于所述带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所述滑动用部件离开的部位处于将所述引导面的圆弧延长的假想圆上。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带的环绕方向上相比所述第二部件配置在靠近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

而且,也可以是,所述凹部是沿着所述加压辊的旋转轴方向的槽部,所述润滑剂涂敷部件沿着所述槽部为长条状。

在此,也可以是,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引导面的、所述带的环绕方向中央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润滑剂涂敷部件由含有润滑剂的弹性材料构成,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紧贴于所述带的内周面。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定影装置还具有固定支承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引导部件的支承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部件是由加热器加热的加热辊。

在此,也可以是,所述加压辊、所述第一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和所述加热辊的位置关系被确定为,在与所述加压辊的旋转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上,与将所述加压辊的旋转轴的轴心和所述定影辊隙处的所述带的环绕方向中央部连接的假想的直线相比,所述加热辊的旋转轴的轴心位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形成于被输送的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的定影部,作为所述定影部,具有上述定影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滑动用部件介于带与第一部件之间,使带的内周面与和第一部件分离地配置的引导部件的圆弧状的引导面面接触,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输送并将润滑剂涂敷于带的内周面,通过带的环绕行进而将该润滑剂供给到与带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滑动用部件。

由此,能降低带与第一部件之间的摩擦所导致的滑动阻力,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带的行进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定影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支承部件、加压部件、引导部件、滑动用部件和润滑剂涂敷部件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拆下了图2所示的带的状态下的引导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影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

3定影辊隙

3a定影辊隙处的带环绕方向中央部

30定影部

31带

32加压部件

33、201、202引导部件

34支承部件

35加热辊

36加热器

37滑动用部件

38、211、212润滑剂涂敷部件

39加压辊

50假想的直线

221、222、339槽部

321环绕的带从滑动用部件离开的部位

335引导面

359加热辊的旋转轴的轴心

399加压辊的旋转轴的轴心

d片材输送方向

g润滑剂

s记录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为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打印机1具有图像形成部10、供纸部20和定影部30。

图像形成部10具有与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相对应的成像单元11y、11m、11c、11k、以及中间转印带13。

成像单元11k具有感光鼓12、以及沿着感光鼓12的周向配置的带电部16、曝光部17、显影部18和清洁器19。

曝光部17具有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和透镜等,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部的驱动信号,调制激光并在感光鼓12上进行曝光扫描。

感光鼓12由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而旋转,在受到上述曝光前由清洁器19除去了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后,通过带电部16而均匀地带电,在这样均匀地带电的状态下受到上述激光的曝光时,在感光鼓12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形成于感光鼓12的静电潜像由显影部18显影,由此,在感光鼓12表面形成k色的调色剂像。该k色的调色剂由一次转印辊14从感光鼓12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该一次转印辊14隔着环绕行进的中间转印带13而配置于与感光鼓12相反的一侧。

成像单元11y、11m、11c是与成像单元11k同样的结构,在每个成像单元,对应的色(y、m或c色)的调色剂像成像于感光鼓12并由一次转印辊14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

各成像单元11y~11k的工作动作以其调色剂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的相同位置的方式错开定时地执行。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3上形成y~k色的彩色调色剂像。

供纸部20具有收容记录片材s的供纸盒21、送出辊22、输送辊23和定时辊24。

送出辊22与供纸盒21的最上位的记录片材s接触并将其送出到输送路径25。输送辊23朝向定时辊24输送由送出辊22送出的记录片材s。定时辊24在根据未图示的控制部指示的定时向下游侧送出记录片材s。

在图像形成部10中被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的彩色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3的环绕行进而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3与二次转印辊15的接触位置即二次转印位置15a。

与环绕行进的中间转印带13上的调色剂像的移动定时相应地,从供纸部20的定时辊24在输送路径25上供送记录片材s,在记录片材s通过二次转印位置15a时,由二次转印辊15将中间转印带13上的彩色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s上。通过了二次转印位置15a的记录片材s被送到定影部30。

从二次转印辊15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片材输送方向)输送来的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辊隙3,定影部30通过加热、加压而将记录片材s上的彩色调色剂像(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s上。

通过了定影部30的记录片材s由排出辊26排出到机器外并收容到排纸托盘27中。

(2)定影部的结构

图2是表示定影部30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在此,在该图中,x轴方向、y轴方向表示从正面侧观察打印机1时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z轴方向是与x轴和y轴双方正交的方向并与打印机1的进深方向相当。该图是用与z轴正交的x-y平面剖切定影部30时的横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定影部30具有环形的带31、隔着滑动用部件37而与带31的内周面311相接触的加压部件32、与带31的内周面311相接触地引导带31的引导部件33、固定支承加压部件32和引导部件33的支承部件34、加热带31的加热辊35、将热赋予加热辊35的加热器36、将润滑剂涂敷于带31的内周面311的润滑剂涂敷部件38、以及按压带31的外周面312的加压辊39。

带31卷绕于加压部件32(第一部件)、加热辊35(第二部件)和引导部件33,加热辊35由未图示的弹簧等弹性部件向离开加压部件32的方向施力,从而能够在带31上作用一定大小的张力。

带31是如下构成的:在由聚酰亚胺、sus(不锈钢)、ni(镍)电铸等构成的基层上依次层叠由硅酮橡胶、氟橡胶等耐热性高的材料构成的弹性层、以及氟管和氟涂层等赋予了脱模性的脱模层。

加压辊39是如下构成的:在由铝、铁等构成的实心的金属芯39a上依次层叠由硅酮橡胶、氟橡胶等耐热性高的材料构成的弹性层39b、以及氟管、氟系涂层等赋予了脱模性的脱模层39c。

加压辊39的旋转轴的轴心399与z轴平行,加压辊39的轴向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构成定影部30的框体的固定框架(未图示,以下简称为“框架”),并且,由来自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将加压辊39的外周面391按压于带31。

加压辊39利用定影输送电机40的旋转驱动力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以预定的旋转速度被驱动而旋转。通过该加压辊39的旋转,带31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带环绕方向)从动旋转(行进)。需要说明的是,金属芯39a不限于实心,也可以是例如金属制的管等。

加压部件32和引导部件33被配置成沿着带环绕方向排列,是不与环绕它们的带31一起旋转的非旋转体,z轴方向长度为与带31的z轴方向长度(带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加压部件32是配置于与夹着带31位于带的外侧的加压辊39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加压垫,隔着介于加压部件32与带31的内周面311之间的滑动用部件37而承接来自加压辊39的按压力。由此,加压辊39的外周面391和带31的外周面312压接而在带31与加压辊39之间形成定影辊隙3。

引导部件33比加压部件32靠带环绕方向下游侧且比加热辊35靠带环绕方向上游侧,在相比加热辊35靠近加压部件32的位置、在此为加压部件32附近的位置,隔着空间45地配置,将带31的刚通过定影辊隙3后的带部分317进一步向带环绕方向下游引导。

引导部件33在带环绕方向上位于离开定影辊隙3的位置,从而无助于定影辊隙3的形成。

该引导部件33为了使卷绕于作为非旋转体的加压部件32和作为旋转体的加热辊35地张设的带31的环绕路径为平滑的弯曲形状而设置。这是因为:若采用未设置引导部件33的结构,则成为带31在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折曲而朝向加热辊35的路径,从而在该折曲部分会产生应力集中,对带31施加大的负荷。需要说明的是,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严格来说与环绕行进的带31从介于带31与加压部件32之间的滑动用部件37离开的部位相当。

加压部件32和引导部件33在此由相同的材料形成。采用例如聚苯硫醚、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树脂,优选耐热性优良的材料。另外,也可以由铝、铁等金属、陶瓷等构成,还可以采用将它们和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复合而成的材料。另外,加压部件32和引导部件33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支承部件34是截面为コ字形的铝、铁、sus等金属制的部件,对加压部件32、引导部件33和滑动用部件37进行固定支承。

图3是支承部件34、加压部件32、引导部件33、滑动用部件37和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并未图示出带31。

如该图所示,支承部件34在z轴方向上为长条状,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支承于框架,该支承部件34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央部341、从中央部341的上端向左方延伸出来的上侧水平部342、以及从中央部341的下端向左方延伸出来的下侧水平部343。

加压部件32隔着滑动用部件37通过粘结等而固定支承于支承部件34的中央部341的右侧面345,引导部件33通过粘结等而固定支承于支承部件34的上侧水平部342的上表面346。

润滑剂涂敷部件38在z轴方向上为长条,为与带31的带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嵌入到设置于引导部件33的沿着z轴方向的槽部339中。润滑剂涂敷部件38含有润滑剂g,上表面381与带31的内周面311接触而将润滑剂g涂敷于带31的内周面311。

润滑剂涂敷部件38采用适于保持润滑剂g的原材料,例如芳族聚酰胺纤维、氟纤维等纤维状的原材料或硅海绵等多孔质的原材料。在此,采用可弹性变形的原材料,但不限于此。作为润滑剂g,采用硅系或氟系的润滑剂,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滑动用部件37是低摩擦片材,在此以包围加压部件32的周围大致一周量的方式卷绕在加压部件32上,采用例如由氟系树脂覆盖以玻璃布为基体材料的滑动面(外表面)而成的结构的片材。

在滑动用部件37的、带31侧的面371上形成有微小的凹凸,从而与带31的接触面积因该凹凸而变小,摩擦力降低。滑动用部件37只要是由能够降低与带31的滑动阻力的原材料构成的部件即可,可以采用例如氟纤维的织物、氟树脂片材、玻璃涂层。

通过使滑动用部件37介于带31与加压部件32之间并将由润滑剂涂敷部件38涂敷于带31的内周面311的润滑剂g经由带31而供给到滑动用部件37的面371,与带31的滑动阻力变小,能长期确保带31的环绕行进的稳定性,也能降低带31的磨损。

返回图2,加热辊35由铝、sus等金属制的圆筒构成,其旋转轴的轴心359与z轴方向平行,加热辊35的轴向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

加热辊35的直径优选为定影辊隙3的辊隙长度(带环绕方向长度)的1.5倍以下。通过减小加热辊35的直径来抑制热容量,从而能够实现缩短预热、提高节能。

另外,将加热辊35配置成,在将带31中的从加热辊35起直至定影辊隙3为止的带部分315的周向长度设为α、将从定影辊隙3经由引导部件33直至加热辊35为止的带部分316的周向长度设为β时,具有α<β的关系。

带部分315的周向长度α变短,与使其加长时相比,相应地能够抑制从加热辊35至定影辊隙3之间的散热量,从而能够将从加热辊35传递到了带31的热高效地供给到定影辊隙3。

另外,确定加压辊39、加压部件32、引导部件33和加热辊35的位置关系,以使得在与加压辊39的旋转轴正交的假想平面(x-y平面)上,与将加压辊39的旋转轴的轴心399和定影辊隙3处的带环绕方向上的中央部3a连接的假想直线50相比,加热辊35的旋转轴的轴心359位于片材输送方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游侧。

由此,能够增大带部分315的向加压部件32的下端部322(带环绕方向最上游端)进入的进入角度θ。该进入角度θ越大,则与加压部件32的下端部322抵接的带部分315的曲率越小,从而使得弯曲变缓,由折曲对带31施加的负荷变小。

带部分315是从动于加压辊39的旋转的带31被拉伸的一侧即要进入定影辊隙3的入口部3b(片材输送方向上游端)的部分,所以,进入角度θ越小,则与加压部件32的下端部322抵接的带部分315的弯曲越急且由拉伸力引起的从下端部322受到的按压力越大,从而向带31施加的负荷容易变大。

在采用该进入角度θ小的结构的情况下,针对带部分315也需要另外设置与引导部件33同样的引导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尽量增大进入角度θ而无需配置其他的引导部件,相应地能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辊35可以在外表面实施用于防止异物等带来的损伤的ptfe(聚四氟乙烯)涂层。

加热器36是沿着加热辊35的轴向为长条的卤素加热器,被插通于筒状的加热辊35的内部空间,将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源的电力供给而发出的热赋予加热辊35。为了高效地进行从卤素加热器向加热辊35的传热,加热辊35的内周面优选为黑色。

在上述结构中,在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驱动加压辊39旋转时,带31受到该旋转驱动力而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从动地行进。在加压辊39的旋转驱动中对加热器36通电时,从加热器36发出的热从加热辊35传递到带31,通过带31的环绕行进而到达定影辊隙3。由此,加热器36的热被供给到定影辊隙3。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并未图示,但在定影部30配置有检测带31的表面温度并将其检测结果发送到未图示的控制部的传感器。控制部基于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进行切换加热器36的点亮和熄灭的调温控制,以便将定影辊隙3的温度维持为定影所需的定影温度(例如170℃)。

通过该调温控制,定影辊隙3的温度稳定在定影温度,当在输送路径25上被输送的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辊隙3时,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图像被加热熔融并且被加压,从而在记录片材s上定影。

(3)关于引导部件33的结构

图4是放大表示拆下了图2所示的带31的状态下的引导部件33的剖视图,也一起示出加压部件32和滑动用部件37的上端部。

如该图所示,引导部件33在引导带31的引导面335的带环绕方向中央的位置设置有槽部339。在此,将引导部件33沿着带环绕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分为第一引导部331、中间部332、第二引导部333而进行说明。

引导面335在x-y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用oc表示该圆弧的中心点。该图的单点划线330假想地示出以点oc为中心的圆的圆周的一部分,第一引导部331和第二引导部333的各上表面构成引导面335。

第一引导部331与第二引导部333之间的中间部332的上表面336相比引导面335落入中心点oc侧。由此,在引导面335与上表面336之间产生台阶,形成以中间部332的上表面336为底面的沿着z轴方向的槽部339。以下,将槽部的底面称为底面336。

在该槽部339中嵌入在z轴方向上为长条且y轴方向上的厚度薄的润滑剂涂敷部件38,在槽部339的底面336通过粘结等而固定润滑剂涂敷部件38。

润滑剂涂敷部件38采用上述那样可弹性变形的海绵等,在拆下了带31的状态(自然状态)下,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上表面381相比单点划线330向上突出。也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上表面381距槽部339的底面336的高度,比引导面335距槽部339的底面336的高度高。

在带31卷绕而张设于加压部件32、引导部件33和加热辊35时,带31的内周面311与引导面335面接触,并且,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上表面381被带31在厚度方向上向下方按压并压缩到虚线382所示的位置即与引导面335相同的高度位置。虚线382是与单点划线330重叠的线。由此,润滑剂涂敷部件38在自身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使上表面381紧贴于带31的内周面3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面335为圆弧状,带31以沿着引导面335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进行面接触,所以,无论在引导面335上的从带环绕方向的上游端33a经由中央附近的部分33c至下游端33b为止的哪个部分,都容易使与带31的接触压力大致相同。

例如若代替圆弧状而将引导面335形成为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则带31会在由该平面构成的引导面的上游端(相当于33a)和下游端(相当于33b)大幅折曲,所以,来自带31的较强的接触压力会作用于上游端和下游端。

另一方面,在由该平面构成的引导面中的带环绕方向中央附近的部分(相当于33c),带31成为与该引导面的中央附近的部分大致并行的姿势,从而接触压力变得很小。在接触压力变小而导致润滑剂涂敷部件38在自身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使带31上浮时,带31成为从引导面浮起的状态。

在引导面上产生带31的浮起,该浮起的带部分会在带31的环绕行进中振动,若该振动从带31传递到被输送而正通过定影辊隙3的记录片材s,则有可能给定影性带来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带31以沿着圆弧状的引导面335的形状进行面接触而使得接触压力在带环绕方向上均等化,对中央附近的部分33c也容易作用足以使润滑剂涂敷部件38压缩的接触压力,所以,难以产生上述的带31的浮起,带31的环绕行进稳定,能够防止给定影性带来影响。

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上表面381紧贴于带31,从而浸渍于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润滑剂g被涂敷于在引导面335上沿带环绕方向被引导的带31的内周面311。

涂敷于带31的内周面311的润滑剂g通过带31的环绕行进,经由加热辊35而到达与滑动用部件37接触的接触区域,被供给到滑动用部件37的、带31侧的面371。供给到滑动用部件37的润滑剂g被保持于滑动用部件37的面371,从而能够长期降低带31与加压部件32的滑动阻力。

引导面335和比其靠带环绕方向上游侧的加压部件32为如下位置关系: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位于将单点划线330朝向带环绕方向上游侧延长的假想圆上。

由此,环绕行进的带31离开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后到达引导部件33的引导面335的上游端33a为止的路径,与将引导面335的圆弧延长的线(相当于单点划线330)一致,该路径上的带31的截面形状也成为与引导面335相同的圆弧状。

因此,离开了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的带31在到达引导面335时,在保持该圆弧形状的状态下与引导面335面接触而被引导,从而在带31进入引导面335时在带31与引导面335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若这样采用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位于单点划线330上的结构,则与例如处于虚线325或虚线326上的位置的结构相比,带31中的、与加压部件32的上端部321、引导面335接触的带部分的曲率变小,弯曲变缓。弯曲缓与弯曲急相比,施加于带部分的应力变小,所以,对带31的负担减轻,相应地容易抑制带31的磨损、实现长寿命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滑动用部件37介于带31与加压部件32之间,而且,在带31的内周面311与和加压部件32分离地配置的引导部件33的圆弧状的引导面335面接触的状态下输送带31,并且,将来自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润滑剂g涂敷于带31的内周面311,从而将上述润滑剂g供给到滑动用部件37。

由此,即使在加压部件32与加压辊39之间作用较强的按压力,也能降低带31与加压部件32之间的摩擦所带来的滑动阻力。另外,能够在带31与圆弧状的引导面335面接触的状态下输送带31,能够防止从引导面335上浮所导致的带31的振动。

通过这样组合滑动用部件37的配置、润滑剂g的供给和圆弧状的引导面335,能够比以往进一步提高带的行进稳定性。

另外,具有引导带31的引导面335的引导部件33兼作支承向带31涂敷润滑剂g的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部件。由此,无需不同于引导部件33而另设支承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专用的部件,相应地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装置小型化。

而且,由于将引导部件33配置于定影辊隙3的出口部3c(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端,图2)的附近,所以,能够引导刚将从加热辊35赋予带31的热赋予正通过定影辊隙3的记录片材s后的带部分317。

若采用例如在定影辊隙3的入口部3b的附近配置引导部件33的结构,则热会从即将进入定影辊隙3之前的带31以某种程度散失到引导部件33,但通过在定影辊隙3的出口部3c的附近配置引导部件33,能防止这样的热散失,能够将从加热辊35赋予的带31的热高效地赋予记录片材s,而且能够实现低热容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热散失不会给定影性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可采用将引导部件33的配置位置设为定影辊隙3的入口部3b来代替出口部3c的结构。

另外,加压部件32只要是能形成适于装置结构的定影辊隙3的部件即可,不限于图2所示的形状;同样地,引导部件33也只要是能行进稳定地引导带31的部件即可,不限于图2所示的形状。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考虑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仅配置一个引导部件33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图5是表示配置2个引导部件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支承部件34的上侧水平部342的上表面346固定第一引导部件201,在下侧水平部343的下表面348固定第二引导部件202。在设置于各引导部件201、202的槽部221、222中嵌入固定润滑剂涂敷部件211、212。另外,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将加压部件32直接固定于支承部件34的中央部341,将滑动用部件37通过粘结等而固定于加压部件3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引导部件202也可以构成为,在引导面不设置槽部222和润滑剂涂敷部件212而使引导面为从带环绕方向上游端至下游端之间连续的圆弧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引导部件33的引导面335的带环绕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槽部339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带环绕方向中央部。也可以是在相对于带环绕方向中央向带环绕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设置的结构。

另外,对在槽部339嵌入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槽。只要是在圆弧状的引导面335开设能嵌入润滑剂涂敷部件38的凹部即可。例如也能够采用如下的结构等:代替槽,在引导面335上以沿着z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多个圆形的孔,并在上述各孔中分别嵌入润滑剂涂敷部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非旋转体的加压部件32(第一部件)和作为旋转体的加热辊35(第二部件)协同地张设带31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第二部件不限于旋转体。只要带31能从动于加压辊39地环绕行进,则也可以将第二部件设为非旋转体、例如对圆筒部件的轴向两端进行固定支承的部件等来代替旋转体。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加压部件32由支承部件34固定支承且加压辊39隔着带31按压加压部件3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加压部件32只要是不随着带31的环绕行进而旋转的非旋转体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加压部件32在弹簧等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隔着带31按压加压辊39的结构。不管哪种结构都在加压辊39与加压部件32之间作用按压力,所以,包含在加压辊39按压加压部件32的结构中。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带31的加热器36,对采用卤素加热器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红外线加热器、电热丝等其他方式的加热器来代替卤素加热器。另外,只要是加热带31的热源即可,也可以是例如由通过电力供给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来形成带31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向电阻发热体的通电成为带31的加热。另外,也可以采用带31通过电磁感应而发热的、所谓的ih(inductionheating,感应加热)方式的结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于串联型彩色打印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能够适用于具有环形的带的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适用于能执行彩色图像形成的装置、仅能执行单色图像形成的装置,另外,不限于打印机,也能够适用于例如复印机、传真装置、mfp(multiplefunctionperipheral,多功能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各部件的大小、形状、材料、个数等是一个例子,可以根据装置结构而预先确定适当的大小、形状、材料、个数等。

另外,也可以尽可能地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的内容。还可以在能得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将定影部等各部分的机构、各部件换成其他机构、其他形状的部件来应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具有环形的带的定影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