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3842发布日期:2019-10-15 22:3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工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纤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工插头。



背景技术:

通讯网络中常用到双工lc插头来实现各光路节点的光信号对接,常规的双工lc插头尾部接两根光缆,为了节省布线空间,需要将插头尾部的光缆缩减为一根,如图1,插针部件尾部凹槽卡接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凸筋处,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凸台和卡扣锁紧,上壳体与下壳体尾部扣合后尾部的压接支撑部位形成一个圆柱体,光缆中的抗拉元件(图中未画出)分布在这个圆柱体上,用压接套压接,压接套前端压接光缆抗拉元件,后端压接光缆外皮,从而实现插头与光缆的固定。

现有技术的缺点:

1、压接套压接之后,上壳体与下壳体无法再分离,两个插针部件的位置无法再调整,返修插针端面时也无法拆卸插针部件,只能整体研磨,效率低下。

2、插针部件通过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固定,侧拉时存在插针部件将上壳体与下壳体撬开从而拉脱的风险。

3、装配前需将光缆中的光纤和两个插针部件的对应关系调整好,否则装配后两根光纤可会出现绞合,在环境性能测试后绞合情况会加重,严重时会影响光学性能。

4、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的卡扣设置在插头外表面,有误操作使其脱开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以上缺陷提供一种双工插头,通过对插针部件、上、下壳体的改进,使得上、下壳体可以取卸,方便对插针部件的返修或位置调换,且具有抗直拉、抗侧拉、防翘起等性能,不仅适用于lc双工插头,同时也适用于sc、mu等其它类型的双工插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双工插头,包括插头单体、上壳体、下壳体、压接套和尾护套,定义插头单体所在的一端为前端,该双工插头还包括用于布置抗拉元件的支撑套,支撑套与上、下壳体之间可拆卸;支撑套与下壳体之间对应设置有限位防转机构,通过该限位防转机构使支撑套固定于上、下壳体之间抗直拉防转动,装配时通过旋转支撑套进行角度微调从而避免光纤绞合;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对应设置有锁紧机构;插头单体尾部设置有与上壳体的限位台适配的限位槽,限位台与限位槽适配后使插头单体抗直拉;下壳体内壁还设置有与插头单体上的键槽适配的凸键,键槽与凸键适配后使插头单体抗侧拉防翘起。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套采用加强材料或加强结构防止压接或侧拉时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上壳体底部的卡爪和对应设置于下壳体底部的锁紧窗口,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时,卡爪卡进锁紧窗口中且扣合后卡爪陷在锁紧窗口内不露出下壳体防止误操作造成上、下壳体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的限位防转机构包括沿支撑套前端圆周均布的多个铣扁和设置于下壳体内壁与铣扁对应的多个凸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限位台为“t”型,包括位于两端的限位件ⅰ、限位件ⅱ以及位于中间的限位件ⅲ,限位件ⅰ卡在插头单体ⅰ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ⅰ中,限位件ⅱ卡在插头单体ⅱ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ⅳ中,限位件ⅲ卡在插头单体ⅰ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ⅱ及插头单体ⅱ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ⅲ之间,且上、下壳体扣合后限位件ⅲ与下壳体底面贴合保证抗直拉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的凸键包括设置于下壳体前端内壁侧面的凸键ⅰ和设置于下壳体底部的凸键ⅱ,凸键ⅰ与插头单体尾端两侧的键槽ⅰ适配防脱翘,凸键ⅱ与插头单体尾端底部的键槽ⅱ适配防脱翘。

进一步地,下壳体内还设置有过纤槽用于拆卸时光纤穿过过纤槽使下壳体取卸;上壳体底部与过纤槽对应处还设置有压接块用于防止锁紧状态下光纤通过过纤槽发生位置偏移。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限位防转机构还可以是包括沿支撑套前端圆周均布的多个铣扁和设置于上壳体底部与铣扁对应的多个凸筋。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将下壳体内壁的凸键设计在上壳体底部,并在插头单体上设计与该凸键对应适配的键槽,键槽与凸键适配后使插头单体抗侧拉防翘起。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在上壳体设置过纤槽用于拆卸时光纤穿过过纤槽使上壳体取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对上、下壳体的改进,将支撑套独立设计,即便不取卸压接套也可以将上、下壳体取卸,上、下壳体取卸后可以对插头单体进行返修或者调换位置,给返修研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下壳体内设置凸键,同时在插头单体尾端设置与凸键配合的键槽,插头单体装入下壳体的腔体后通过凸键与键槽的卡接使得插头单体更稳固,防止插头单体在侧拉时翘起,提高插头的抗侧拉性能。在上壳体设置限位台,限位台与插头单体尾端的限位槽适配,上、下壳体扣合后可以防止插头单体从上、下壳体的腔体中脱出,提高抗直拉性能。

(3)上、下壳体的固定通过卡爪和锁紧窗口实现,卡爪卡接在锁紧窗口中且卡爪陷在锁紧窗口内部,卡爪不露出下壳体,操作时不会误碰卡爪使上、下壳体解锁。

(4)本发明将布置抗拉元件的支撑套独立设计,且支撑套前端设计铣扁,一方面可以防转,另一方面可以防拉脱,且铣扁还可以对支撑套进行角度微调,尽可能减少两根光纤之间的绞合。当光纤绞合时,只需转动支撑套,使铣扁转动至合适的凸筋处并固定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双工插头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双工插头的分解图;

图3是图2另一视向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插针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及符号说明】:

1:插头单体2:上壳体3:下壳体4:支撑套5:压接套

6:尾护套7:锁紧弹指8:弹爪9:凸键ⅰ10:凸键ⅱ

11:键槽ⅰ12:键槽ⅱ13:卡爪14:锁紧窗口15:限位件ⅰ

16:限位件ⅱ17:限位件ⅲ18:限位槽ⅰ19:限位槽ⅱ20:限位槽ⅲ

21:限位槽ⅳ22:过纤槽23:压接块24:铣扁25:凸筋

26:光缆27: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双工插头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双工插头包括插针部件、上壳体2、下壳体3、支撑套4、压接套5和尾护套6,为便于说明,定义插针部件所在的一端为前端,图1-图6所示均是左端为前端,插针部件、上、下壳体、支撑套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现有技术中,上、下壳体扣合后尾端形成圆柱壳体,在该圆柱壳体上布置抗拉元件(图上没有画出抗拉元件)后用压接套的前半部分压接,压接套的后半部分压接在光缆外皮上实现插头与光缆的连接固定,最后再用尾护套压接压接套和光缆。

本发明主要是对插针部件、上壳体、下壳体进行改进,同时增加了独立的支撑套用以布置抗拉元件。

图2所示的插针部件包括两个插头单体1,两个插头单体装配在下壳体前端的腔体内一左一右并列设置,插头单体上设置有与上壳体上的锁紧弹指7对应的弹爪8,插头单体的尾部设置有限位槽,上壳体底部对应设置有限位台,限位台与限位槽适配能够装配在一起用于防止插针部件从上、下壳体的腔体中脱出,提高抗直拉性能。下壳体前端内壁设置有四个侧面的凸键ⅰ9和两个底部的凸键ⅱ10,四个侧面的凸键ⅰ用于分别与两个插头单体尾端两侧的键槽ⅰ11适配防脱翘,两个底部的凸键ⅱ用于分别与两个插头单体尾端底部的键槽ⅱ12适配防脱翘。

上壳体底部设置有卡爪13用于和下壳体底部的锁紧窗口14配合起固定作用,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后,卡爪卡接在锁紧窗口中且卡爪陷在锁紧窗口内部,卡爪不露出下壳体,操作时不会误碰卡爪使其解锁,需要解锁时只要用工具伸入卡爪锁紧窗口拨动卡爪即可。

进一步,限位台为“t”型,包括位于两端的限位件ⅰ15、限位件ⅱ16以及位于中间的限位件ⅲ17,限位槽包括位于插头单体ⅰ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ⅰ18和位于插头单体ⅰ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ⅱ19以及位于插头单体ⅱ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ⅲ20和位于插头单体ⅱ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ⅳ21。限位件ⅰ卡在插头单体ⅰ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ⅰ18中,限位件ⅱ卡在插头单体ⅱ尾端外侧的限位槽ⅳ21中,限位件ⅲ卡在插头单体ⅰ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ⅱ19及插头单体ⅱ尾端内侧的限位槽ⅲ20之间,且限位件ⅲ的长度在上、下壳体扣合后能够与下壳体底面贴合,防止直拉时插针部件从上、下壳体前端腔体中脱出,保证抗直拉性能。

进一步,下壳体内还设置有过纤槽22,解锁时光纤穿过过纤槽使下壳体取卸,上壳体底部与过纤槽对应处还设置有压接块23用于防止锁紧状态下光纤通过过纤槽发生位置偏移。

本发明将布置抗拉元件的支撑套单独设置,支撑套为管状结构,其前端绕圆周均布多个铣扁24,下壳体内壁与铣扁对应处设置有多个凸筋25,铣扁24与凸筋形成限位防转机构,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后,支撑套被限制在上、下壳体之间且通过该限位防转机构使支撑套固定在上、下壳体之间的腔体中,该铣扁与凸筋配合后还具有限位作用可以防止支撑套被沿光缆方向的直拉力拉脱,也可以防止侧拉时支撑套翘起,由于支撑套内、外部均为圆形回转体,支撑套装配时可以通过铣扁旋转进行角度微调,尽可能减少两根光纤之间的绞合;装配完成后铣扁与凸筋配合还有防转作用。

进一步,为了实现通过支撑套转动进行微调避免光纤之间的绞合,支撑套前端绕圆周均布的铣扁数量至少为3个,也可以大于3个。具体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本发明需要调换插头单体的位置或者需要返修时,先将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的卡爪解锁,去掉上壳体,将支撑套从下壳体中取出后,整个组件相对下壳体向前移动,插头单体脱出下壳体的固定腔后光纤通过下壳体上的过纤槽即可将下壳体从插头上取下,之后便可以对插头单体返修或调换位置。

进一步,还可以将前述下壳体中的结构设计在具有一定厚度的上壳体底部,比如将下壳体中与铣扁对应的凸筋设计在上壳体,铣扁与上壳体底部的凸筋配合形成具有同样作用的限位防转机构。同时还可以将下壳体中的凸键、过纤槽设计在上壳体起到同样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发明还可以根据以上结构和功能具有其它形式的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因此,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