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9130发布日期:2019-10-09 00:2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元件基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元件基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包括触控电极线的元件基板。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液晶显示面板大部分都具有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了将上基板以及下基板连结在一起的框胶,其中框胶环绕液晶层,以避免液晶自液晶显示面板侧面流出。

随着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面板的解析度越来越高。为了要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解析度,液晶显示面板中导线的密度也势必需要随之增加。然而,在形成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框胶时,这些导线容易阻碍框胶的固化,导致框胶固化不完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元件基板,可以改善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元件基板包括基板、多条第一扇出线、多条第二扇出线、多条第三扇出线、多条触控电极线以及多个主动元件。基板具有主动区以及连接主动区的周边区。第一扇出线、第二扇出线以及第三扇出线位于周边区上。各第二扇出线重叠于对应的一条第一扇出线。第二扇出线与第一扇出线属于不同的导电层。各第三扇出线位于对应的两条第一扇出线之间。第三扇出线与第一扇出线属于相同的导电层。触控电极线电性连接第三扇出线。主动元件位于主动区上,且电性连接至第一扇出线以及第二扇出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b是沿着图2a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

10、20、30、40、50:元件基板

100:基板

110:第一扇出线

112:第一转接线

120:第二扇出线

122:第二转接线

130:第三扇出线

132:第三转接线

140:第四扇出线

142:第四转接线

150:框胶

160:多工器

aa:主动区

ba:周边区

dl:数据线

dr1:源极驱动电路

dr2:闸极驱动电路

fa:扇出区

h1、h2、h3:开口

i1、i2:介电层

pe:画素电极

sl:扫描线

t:主动元件

ta:转层区

tl:触控电极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在图1中,不同导电层的导线(例如:扇出线、转接线、扫描线、数据线及触控电极线)使用不同的线段(例如:实线、虚线及点炼线)绘出。

请参考图1,元件基板10包括基板100、多条第一扇出线110、多条第二扇出线120、多条第三扇出线130、多条触控电极线tl以及多个主动元件t。在本实施例中,元件基板10为画素阵列基板,元件基板10还包括源极驱动电路dr1、闸极驱动电路dr2、多条第一转接线112、多条第二转接线122、多条第三转接线132、多条第四扇出线140、多条第四转接线142、多条扫描线sl、多条数据线dl、多个画素电极pe以及框胶150。

基板100具有主动区aa以及连接主动区aa的周边区ba。源极驱动电路dr1、闸极驱动电路dr2、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第四扇出线140、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第三转接线132、第四转接线142以及框胶150位于周边区ba上,其中框胶150环绕主动区aa。在本实施例中,框胶150位于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第四扇出线140、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第三转接线13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上。

主动元件t、画素电极pe位于主动区aa上。扫描线sl、数据线dl以及触控电极线tl自周边区ba延伸进主动区aa。

在本实施例中,周边区ba靠近源极驱动电路dr1的部分包括扇出区fa以及转层区ta。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位于扇出区fa上。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第三转接线13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位于转层区ta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周边区ba靠近闸极驱动电路dr2的部分也包括扇出区fa以及转层区ta,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源极驱动电路dr1电性连接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属于不同导电层,且各条第一扇出线110重叠于对应的一条第二扇出线120以及对应的一条第四扇出线140。换句话说,各第二扇出线120重叠于对应的一条第一扇出线110以及对应的一条第四扇出线140。重叠在一起的一条第一扇出线110、一条第二扇出线120以及一条第四扇出线140互相平行。

各第三扇出线130位于对应的两条第一扇出线110之间。第三扇出线130与第一扇出线110属于相同的导电层。第三扇出线130不重叠于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当使用紫外光固化框胶150时,在垂直于基板100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供紫外光通过,藉此使周边区ba上的框胶150能固化的较为完整。

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分别电性连接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第三转接线13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四扇出线140分别透过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而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线112所在的导电层不同于数据线dl所在的导电层,因此第一转接线112会透过位于转层区ta上的介电层中的开口或其他导通结构而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转接线142所在的导电层不同于数据线dl所在的导电层,因此第四转接线142会透过位于转层区ta上的介电层中的开口或其他导通结构而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线122与数据线dl属于相同的导电层。在本实施例中,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的扇出线包括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的扇出线包括第一扇出线110以及第二扇出线120两层,但不包括第四扇出线140。

第三扇出线130透过第三转接线132而电性连接至触控电极线tl。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转接线132所在的导电层不同于触控电极线tl所在的导电层,因此第三转接线132会透过位于转层区ta上的介电层中的开口或其他导通结构而电性连接至触控电极线tl。

数据线dl以及触控电极线tl自周边区ba延伸进主动区aa。主动元件t透过数据线dl而电性连接至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在本实施例中,主动元件t透过数据线dl、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而电性连接至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主动元件t电性连接至闸极驱动电路dr2。触控电极线tl重叠于部分数据线dl。触控电极线tl电性连接至位于主动区aa上的触控电极(未绘出)。由于第三扇出线130不重叠于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施加于数据线dl上的信号与施加于触控电极线tl上的信号比较不容易互相干扰。换句话说,数据线dl以及触控电极线tl上的电容负载能被减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一扇出线110、部分第二扇出线120以及部分第四扇出线140上施加有极性为负的电压,另一部分第一扇出线110、另一部分该些第二扇出线120以及另一部分第四扇出线140上施加有极性为正的电压。重叠在一起的一条第一扇出线110、一条第二扇出线120以及一条第四扇出线140上施加有相同极性的电压。换句话说,堆叠在一起的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上施加的电压皆为正电压或皆为负电压。藉此,能减少堆叠在一起的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之间的电容。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转层区ta上的数据线dl会透过其他转接结构而重新排列,使施加有正电压的数据线dl以及施加有负电压的数据线dl能在主动区aa上以交替的方式排列。

扫描线sl自周边区ba延伸进主动区aa。主动元件t透过扫描线sl而电性连接至闸极驱动电路dr2。画素电极pe电性连接至主动元件t。

基于上述,可以于扇出区fa上设置密度较高的扇出线,且能改善扇出线造成框胶150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b是沿着图2a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图2a和图2b的实施例沿用图1的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赘述。虽然在图2b中,不同导电层的导线(例如:扇出线、转接线、扫描线、数据线及触控电极线)以单层结构绘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同导电层的导线为多层结构。

请参考图2a与图2b,元件基板20的第一扇出线110位于第二扇出线120与基板100之间。第四扇出线140位于第一扇出线110与基板100之间。第三扇出线130位于对应的两条第一扇出线110之间,且第三扇出线130与第一扇出线110属于相同的导电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扇出线110与第三扇出线130接近平行,也可以说相邻的第一扇出线110与第三扇出线130的延伸方向之间所夹的角度很小,甚至能忽略不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扇出线140与第一扇出线110之间夹有介电层i1,第一扇出线110与第二扇出线120之间夹有介电层i2。

第一扇出线110、第二扇出线120、第三扇出线130以及第四扇出线140分别电性连接第一转接线112、第二转接线122、第三转接线132以及第四转接线142。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线dl、第一扇出线110、第一转接线112、第三扇出线130以及第三转接线132属于同一导电层,触控电极线tl、第二扇出线120以及第二转接线122属于同一导电层。第四转接线142透过位于介电层i1中的开口h1而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第二转接线122透过位于介电层i2中的开口h2而电性连接至数据线dl。第三转接线132透过位于介电层i2中的开口h3而电性连接至触控电极线tl。

基于上述,可以于扇出区上设置互相重叠的扇出线,由于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供紫外光通过,因此能改善扇出线挡住紫外光造成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图3的实施例沿用图2b的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请参考图3,元件基板30的每两条第三扇出线130位于对应的两条第一扇出线110之间。

基于上述,可以于扇出区上设置互相重叠的扇出线,由于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供紫外光通过,因此能改善扇出线挡住紫外光造成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图4的实施例沿用图2b的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请参考图4,元件基板40的第二扇出线120位于第一扇出线110与基板10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出线110、第三扇出线130以及触控电极线属于同一导电膜层,第二扇出线120与数据线属于同一导电膜层。触控电极线不需要透过开口就能电性连接至第三扇出线130。

基于上述,可以于扇出区上设置互相重叠的扇出线,由于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供紫外光通过,因此能改善扇出线挡住紫外光造成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元件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图5的实施例沿用图2a的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请参考图5,元件基板50更包括多个多工器160。多个多工器160透过第一转接线112以及第二转接线122而电性连接至第一扇出线(于图5中被第二扇出线120覆盖)以及第二扇出线120。

藉由多工器160的设置,只需要较少的扇出线就能提供信号给较多的数据线dl,藉此提升显示面板的解析度。此外,由于扇出线的数量可以较少,因此能改善扇出线挡住紫外光造成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于元件基板的扇出区上设置互相重叠的扇出线,由于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供紫外光通过,因此能改善扇出线挡住紫外光造成框胶固化不完全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