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5768发布日期:2020-02-22 03:3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摄像装置所使用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在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像的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信息终端设备、在家电产品、汽车等的产品中普遍搭载有相机功能。预测今后也,当前对于融合了相机功能的商品的开发不断开展。

在这样的设备中搭载的摄像镜头,需要小型也需要高分辨率性能。

作为现有的以高性能化为目标的摄像镜头,例如已知有以下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摄像镜头。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10808931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采用塑料材料;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且采用塑料材料;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且采用塑料材料;第四透镜,采用玻璃材料;第五透镜,采用塑料材料;以及第六透镜,采用玻璃材料。

专利文献2(中国台湾专利61783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凸面,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形成为非球面,且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具有至少一个极点。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的望远比(光学总长与焦距的比率)比较大,在想要低背化时,具有课题。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的总长对角比(光学总长与摄像元件的对角线长的比率)比较大,在想要低背化时,具有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满足小型、低背和低f值的要求,具有较小的望远比,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并且,关于本发明中使用的用语,透镜的面的凸面、凹面、平面是指近轴(光轴附近)的形状。光焦度是指近轴(光轴附近)的光焦度。极点是指切平面与光轴垂直相交的光轴上以外的非球面上的点。光学总长是指,从位于最靠物体侧的光学元件的物体侧的面至摄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另外,光学总长及后焦距是通过对配置于摄像透镜与摄像面之间的ir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的厚度进行空气换算而得到的距离。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以及第六透镜,凸面朝向像侧。

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通过增强第一透镜的正的光焦度,来实现小型化和低背化。

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维持小型化和低背化,并且均衡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和场曲等的各像差。

通过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周边部的像差。

第六透镜良好地校正畸变。另外,通过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凸面朝向像侧,能够控制从该面射出的轴外光线的射出角变少,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轴外的各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0.60<ttl/f<1.00

其中,

ttl:光学总长,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规定望远比。通过小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能够控制光学总长变短,易于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易于校正畸变和轴上色像差,能够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1.00<r2/f<1.90

其中,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以使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

条件式(2)规定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附近的形状。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实现低背化,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0.72<d2/d3<1.07

其中,

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d3: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条件式(3)将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及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

通过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的值,能够确保后焦距并且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并且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4)0.50<r10/f<1.00

其中,

r10: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并且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和畸变。

条件式(4)规定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附近的凹面形状。通过以使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形成为满足条件式(4)的凹面,能够适当地确保后焦距,能够并且良好地校正畸变和彗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5)-13.00<r12/f<-1.90

其中,

r12: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附近的形状。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和倍率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平面的形状或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6)-0.20<(nd6-1)/r11≤0.0

其中,

nd6:第六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r11: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上限值”0.0”意味着近轴曲率半径r11包括平面。

条件式(6)将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6),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二透镜的形状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

通过第二透镜的形状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高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二透镜的光轴附近的光焦度为负的值,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7)-1.30<f2/f<-0.70

其中,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的值,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条件式(7)将第二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7)的范围,能够实现低背化,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8)-1.80<f5/f<-0.80

其中,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8)将第五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范围,能够实现低背化,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9)0.30<t3/t4<0.90

其中,

t3: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9)将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隔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9)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和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10)0.05<d6/f<0.25

其中,

d6:第六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0)将第六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防止第六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易于实现低背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防止第六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薄,使透镜的成型性变得良好。通过满足条件式(10)的范围,能够适当地确保后焦距,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1.80<|r9|/f<19.00

其中,

r9: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1)规定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附近的形状。通过满足条件式(11),能够适当地确保后焦距,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和彗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3.5<|f3|/f

其中,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2)将第三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7.0<(d5/f5)×100<-2.0

其中,

d5: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条件式(13)将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13)的上限值,防止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薄,使透镜的成型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防止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易于确保第五透镜的物体侧和像侧的空气间隔。其结果,能够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13)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和彗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4)9.0<(t4/f)×100<24.0

其中,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4)将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4)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彗差、球面像差和倍率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15)0.60<ttl/(2×ih)<1.00

其中,

ttl:光学总长,

ih:最大像高。

条件式(15)规定总长对角比(光学总长与摄像元件的对角线长的比率),即,低背化程度。通过满足条件式(15),能够获得一种足够地实现低背化的摄像镜头。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16)0.40<f1/f<0.80

其中,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6)将第一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6)的范围,第一透镜的正的光焦度变为适当的值,并且能够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16)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17)2.0<|f6|/f<25.0

其中,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7)将第六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7)的范围,能够适当地确保后焦距,并且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和倍率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18)1.20<(t1/f)×100<2.50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8)将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8)的范围,能够控制光学总长变短,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19)5.0<(t3/f)×100<13.0

其中,

t3: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9)将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9)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和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

(20)ttl/epd≤2.5

其中,

ttl:光学总长,

epd:入射光瞳直径。

条件式(20)规定光学总长和入射光瞳直径的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20)的范围,能够控制光学总长变短,能够抑制降低周围光量,从而能够获得从画面中心至周边足够地亮度的画像。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21)1.50<νd1/νd2<3.50

其中,

νd1:第一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2:第二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条件式(21)规定第一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与第二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的关系。通过采用满足条件式(21)的范围的材料,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

(22)1.50<νd3/νd4<3.50

νd3: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条件式(22)规定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与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的关系。通过采用满足条件式(22)的范围的材料,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

(23)1.50<νd5/νd6<3.50

νd5:第五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6:第六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条件式(23)规定第五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与第六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的关系。通过采用满足条件式(23)的范围的材料,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

(24)1.00<d3/d4<1.30

其中,

d3:第三透镜的光轴x上的厚度,

d4:第四透镜的光轴x上的厚度。

条件式(24)将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4),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

(25)5.0<f4/f

其中,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25)将第四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5)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色像差和畸变。

条件式(25)包括在光轴附近物体侧以及像侧都形成为平面且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样的透镜。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6),

(26)t1<t2<t3<t4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2: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3: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26)规定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为止的光轴上的间隔的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26)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均衡地满足小型、低背以及低f值的要求,具有较小的望远比,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st孔径光阑

l1第一透镜

l2第二透镜

l3第三透镜

l4第四透镜

l5第五透镜

l6第六透镜

ih最大像高

ir滤光片

img摄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3、图5和图7分别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双面形成为非球面;以及第六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

第六透镜l6与摄像面img(即,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之间配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滤光片ir。另外,能够省略该滤光片ir。

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因此易于校正各像差,并易于控制高像高的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

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来实现小型化和低背化,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

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高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

第三透镜l3具有负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高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另外,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也可以如实施例3所示为正的值。此时,将使正的光焦度分配第一透镜l1及第三透镜l3,能够降低第一透镜l1承担的正的光焦度。其结果,能够控制第一透镜l1的偏肉比变少,使第一透镜l1的成型性变得良好。

第四透镜l4具有正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色像差、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

另外,第四透镜如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所示,也可以采用在光轴x附近物体侧以及像侧都形成为平面,在光轴x附近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形状。此时,不会对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产生影响,通过在双面形成的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周边部的像散、场曲、畸变和色像差。

第五透镜l5具有负的光焦度,在光轴x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和像侧。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后焦距并且良好地校正色像差、畸变和彗差。此外,通过使双面形成为凹面,能够得到抑制变为大的曲率及降低制造误差的灵敏度的效果。此外,第五透镜l5的形状如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所示,也可以采用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形成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校正场曲和畸变,并且适当地控制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

另外,第六透镜l6具有正的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平面,像侧面全面形成为凸面朝向像侧,双面形成为非球面。通过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和畸变。另外,通过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全面形成为凸面朝向像侧,控制从该面射出的轴外光线的射出角变少,良好地校正轴外的各像差。

另外,第六透镜l6的光焦度,如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所示,也可以为负的值。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如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具有较少光焦度的凹面或凸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所有透镜由各自单个透镜构成。仅由单个透镜构成能够更多使用非球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全部透镜面形成为适当的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另外,与采用接合透镜时相比,因为能够减少工时,所以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在所有的透镜中采用塑料材料从而容易进行制造,且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大批量生产。

另外,所采用的透镜材料并不限定于塑料材料。通过采用玻璃材料,能够期待更高性能化。并且,优选将所有的透镜面形成为非球面,但也可以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而采用容易制造的球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至(26),从而发挥较佳的效果。

(1)0.60<ttl/f<1.00

(2)1.00<r2/f<1.90

(3)0.72<d2/d3<1.07

(4)0.50<r10/f<1.00

(5)-13.00<r12/f<-1.90

(6)-0.2<(nd6-1)/r11≤0.0

(7)-1.30<f2/f<-0.70

(8)-1.80<f5/f<-0.80

(9)0.30<t3/t4<0.90

(10)0.05<d6/f<0.25

(11)1.80<|r9|/f<19.00

(12)3.5<|f3|/f

(13)-7.0<(d5/f5)×100<-2.0

(14)9.0<(t4/f)×100<24.0

(15)0.60<ttl/(2×ih)<1.00

(16)0.40<f1/f<0.80

(17)2.0<|f6|/f<25.0

(18)1.20<(t1/f)×100<2.50

(19)5.0<(t3/f)×100<13.0

(20)ttl/epd≤2.5

(21)1.50<νd1/νd2<3.50

(22)1.50<νd3/νd4<3.50

(23)1.50<νd5/νd6<3.50

(24)1.00<d3/d4<1.30

(25)5.0<f4/f

(26)t1<t2<t3<t4

其中,

ttl:光学总长,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l1的焦距,

f2:第二透镜l2的焦距,

f3:第三透镜l3的焦距,

f4:第四透镜l4的焦距,

f5:第五透镜l5的焦距,

f6:第六透镜l6的焦距,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l6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d2:第二透镜l2的光轴x上的厚度,

d3:第三透镜l3的光轴x上的厚度,

d4:第四透镜l4的光轴x上的厚度,

d5:第五透镜l5的光轴x上的厚度,

d6:第六透镜l6的光轴x上的厚度,

t1: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2: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3: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4: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nd6:第六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νd1:第一透镜l1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2:第二透镜l2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3:第三透镜l3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l4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5:第五透镜l5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6:第六透镜l6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epd:入射光瞳直径,

ih:最大像高。

此外,没必要全部满足上述各条件式,通过单独满足每个条件式,能够得到与各条件式相对应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a)至(24a),从而发挥更佳的效果。

(1a)0.70<ttl/f<0.95

(2a)1.10<r2/f<1.80

(3a)0.80<d2/d3<1.00

(4a)0.50<r10/f<0.85

(5a)-11.00<r12/f<-1.80

(6a)-0.10<(nd6-1)/r11<0.0

(7a)-1.20<f2/f<-0.85

(8a)-1.70<f5/f<-0.90

(9a)0.35<t3/t4<0.85

(10a)0.05<d6/f<0.20

(11a)2.00<|r9|/f<17.00

(12a)3.8<|f3|/f<30.0

(13a)-6.0<(d5/f5)×100<-3.0

(14a)11.0<(t4/f)×100<20.0

(15a)0.85<ttl/(2×ih)<1.00

(16a)0.45<f1/f<0.70

(17a)3.0<|f6|/f<23.0

(18a)1.30<(t1/f)×100<2.30

(19a)6.5<(t3/f)×100<11.5

(20a)ttl/epd≤2.30

(21a)2.30<νd1/νd2<3.00

(22a)2.30<νd3/νd4<3.00

(23a)2.30<νd5/νd6<3.00

(24a)1.00<d3/d4<1.2

其中,各条件式的符号与前段中的说明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在透镜面的非球面上采用的非球面形状在将光轴方向的轴设为z,将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非球面系数设为a4、a6、a8、a10、a12、a14、a16时,通过数学式1来表示。

[数学式1]

接着,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f表示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角,ih表示最大像高,ttl表示光学总长。并且,i表示从物体侧数起的面序号,r表示近轴曲率半径,d表示光轴上的透镜面之间的距离(面间隔),nd表示d线(基准波长)的折射率,νd表示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另外,关于非球面,在面序号i的后面附加*(星号)符号来表示。

[实施例1]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1。

[表1]

实施例1

单位mm

f=5.89

fno=2.40

ω(°)=26.0

ih=2.91

ttl=5.4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6)。

图2针对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球面像差图表示相对于f线(486nm)、d线(588nm)、c线(656nm)的各波长的像差量。并且,像散图中分别示出弧矢像面s上的d线的像差量(实线)、及子午像面t上的d线的像差量(虚线)(图4、图6及图8中均相同)。如图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2]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2。

[表2]

实施例2

单位mm

f=5.89

fno=2.40

ω(°)=26.0

ih=2.91

ttl=5.4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6)。

图4针对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4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3]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3。

[表3]

实施例3

单位mm

f=5.84

fno=2.41

ω(°)=26.3

ih=2.91

ttl=5.42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6)。

图6针对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4]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4。

[表4]

实施例4

单位mm

f=5.84

fho=2.41

ω(°)=26.3

ih=2.91

ttl=5.42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6)。

图8针对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表5示出实施例1至实施例4所涉及的条件式(1)至(26)的值。

[表5]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镜头应用于附设有相机功能的产品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该相机的小型化、低背化以及远摄化,并且能够实现相机的高性能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