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0549发布日期:2021-06-18 20:3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作为目前主流的显示屏,具有耗电量低、体积小、辐射低等优势。而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作为背光源,具有背光亮度高,长时间使用亮度也不会下降等优点,而且led背光的机身更薄,可以实现产品轻薄化。随着低成本量子点qd方案的推出,目前的背光模组中可以采用蓝光led搭配量子点膜方案,以达到高色域高画质的显示效果。为了降低生产生成本,可以减少led的排布数量,并减少膜片的使用。这就使得led之间的间距增大,导致背光模组出射光线在led正上方发蓝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背光模组主观发蓝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具有承载和支撑作用,用于提供电力;发光器件,排布于所述电路板之上;以及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用于吸收所述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激发出白光。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电路板上;透镜,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所述透镜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有荧光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包括点状的荧光部;所述点状的荧光部围绕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布为至少一个环形;所述环形的形状与所述透镜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点状的荧光部为圆形或方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包括条状的荧光部;所述条状的荧光部围绕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四周排布;所述条状的荧光部的延伸方向由所述发光二极管指向所述透镜的外边缘。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条状的荧光部;所述条状的荧光部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两侧且位于所述透镜边缘对应的位置,所述条状的荧光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电路板的边缘。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包括环状的荧光部;所述环状的荧光部环绕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所述环状的荧光部的形状与所述透镜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部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0.3mm;相邻两个所述荧光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5mm。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包括:流变助剂和荧光粉;所述荧光粉为黄色荧光粉;或者,所述荧光粉为红色荧光粉和绿色荧光粉的混合物。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涂层,位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发光器件一侧的表面,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反射涂层背离所述电路板一侧的表面;保护层,覆盖所述反射涂层和所述荧光层背离所述电路板一侧的表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位于所述量子点膜层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发光器件到所述扩散板的距离与相邻两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之比小于1/3。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具有承载和支撑作用,用于提供电力;发光器件,排布于电路板之上;以及量子点膜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电路板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在发光器件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荧光层,荧光层可以吸收入射的光线并激发出白光,因此在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入射到上述正投影区域时,荧光层可以先利用一部分光线激发出白光,那么反射到量子点膜层的光线强度会相对减弱,刚好可以满足量子点材料对激发光的饱和度的要求,这样量子点材料的激发光与未被激发的蓝光可以混合为白光,与被荧光层激发出的白光一起为显示面板提供白色背光,从而解决发光器件正上方发蓝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发明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各部件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三;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四;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五;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六;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用于提供背光;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为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显示设备,也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相册等移动终端。显示装置中采用背光模组提供背光,由显示面板对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进行调制,实现图像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进行分区,对各分区内的光源进行独立的区域调光,由此实现更为精细化的动态控制,提升液晶显示的动态对比度。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11、发光器件12以及量子点膜层13。电路板11,具有承载和支撑作用,用于提供电力。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路板11用于为发光器件12提供驱动电信号。发光器件1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1电连接。电路板11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简称pcb),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多个灯条,每个灯条均包括一个条形的pcb,发光器件12焊接于pcb上。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多个灯条,且各灯条按照设定的方向平行排列,通过控制灯条之间的间距,以及每个灯条上发光器件12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出用于不同场景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通过控制发光器件12的使用数量,也可以控制背光模组的成本。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3所示,电路板11可以包括:基板111、线路层112和绝缘层113。基板111可以采用铝基板,用于承载灯条。线路层112可以采用金属铜,通过刻蚀工艺形成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器件12进行发光。绝缘层113将线路层中焊接发光器件12的焊盘p裸露在外而将其余部分覆盖,用于保护线路层112。在具体实施时,绝缘层113可以采用具有反射性质的材料涂覆在电路板11的表面时,该保护层同时具有反射作用,可以将向电路板11一侧入射的光线反射回去,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绝缘层113可以采用白油等材料,既可以对电路板11起到保护绝缘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反射涂层对发光器件12向电路板11一侧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发光器件12,排布于电路板之上,作为背光源。发光器件12可以焊接在电路板11裸露的焊盘上,在焊接后通过控制电路板11的驱动信号可以控制发光器件12进行发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12配合量子点膜层13可以提供高色域的背光。量子点材料可以吸收高能量的光受激发射出低能量的光。在具体实施时,发光器件12可以采用出射蓝色光波的发光器件,通过激发量子点材料激发出红色光波和绿色光波。受激发射的红色光波和绿色光波,与透射的蓝色光波相混合,形成白光为显示装置提供白色背光。量子点膜层13,位于发光器件12背离电路板11的一侧。量子点膜层13位于发光器件12的出光侧,吸收发光器件12出射的光线可以受激出射长波长的光波。在具体实施时,发光器件12可以出射蓝色光波,量子点膜层13中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吸收发光器件12出射的蓝色光波后可以激发出红色光波,绿色量子点材料在吸收发光器件12出射的蓝色光波后可以激发出绿色光波。由此红色光、绿色光以及未被激发的蓝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在实际应用中,发光器件的光强分布越接近于高斯分布曲线,其主观视觉效果越接近令人满意的状态,图4为本发明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与发光器件的中心的相对位置,纵坐标表示相对光强。如图4所示,虚线代表为最佳高斯曲线分布目标值,当采用蓝光发光器件搭配量子点膜层的出光形式,发光器件实际的光强分布为图4中实线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量子点膜层在发光器件的正上方区域的蓝光强度较大,已经超过了量子点膜层对蓝光激发的饱和度峰值,有一部分蓝光不能被充分激发,未被激发的蓝光透过膜片,也就造成了发光器件上方发蓝的问题。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器件12的使用数量有限,在实际应用中,会采用扩散板等光学膜片对发光器件12出射的光线进行匀化,以使背光模组最终出射的光线是均匀的。量子点膜层13可以设置在扩散板的出光侧。扩散板与发光器件12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混光距离,混光距离越大则相邻的发光器件12的混光效果越佳。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各部件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5所示,发光器件12的出光侧设置有扩散板15,且发光器件12与扩散板15之间相距设定距离,该距离为上述的混光距离h,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12之间的距离为p,发光器件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的强度小于中心区域出射的光线,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会使相邻两个发光器件12出射的光线会有一部分产生重叠,以使两个发光器件12的交界位置光强有所增强。根据背光模组的设计要求会调整发光器件12之间的间距p以及发光器件与扩散板15之间的距离h。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当发光器件12与扩散板15之间的距离h与两个发光器件12之间的间距p的比值小于1/3,且两个发光器件12的光斑的重叠面积小于50%时,在发光器件正上方发蓝的问题会更加突显。这是因为当h/p<1/3,且相邻两个发光器件的光斑的重叠面积小于50%时,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在到达量子点膜层时并不能得到充分混光,位于发光器件12正上方的光强度大于两个发光器件12之间的交界位置的光强度,且发光器件12正上方出射的光线相较于偏离正上方的出射光线,在量子点膜层13内的出射路径较小,因此这部分出射光线并不能充分激发量子点材料产生激发光,而未被激发的蓝光直接从量子点膜层13中出射出来,使得发光器件12正上方区域的出射光整体偏蓝,影响背光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在发光器件12在电路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荧光层14,荧光层14用于吸收发光器件12出射的光线激发出白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对发光器件12正上方的蓝光进行光线追踪,发现这部分光线来自于发光器件12在电路板11的正投影区域内的反射光线。为了使这部分反射光线在入射到量子点膜层13之前强度有所减弱,本发明实施例在发光器件12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荧光层14,荧光层可以吸收入射的光线并激发出白光,因此在发光器件12出射的光线入射到上述正投影区域时,荧光层14可以先利用一部分光线激发出白光,那么反射到量子点膜层13的光线强度会相对减弱,刚好可以满足量子点材料对激发光的饱和度的要求,这样量子点材料的激发光与未被激发的蓝光可以混合为白光,与被荧光层14激发出的白光一起为显示面板提供白色背光,从而解决发光器件12正上方发蓝的问题。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发光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121以及透镜122。发光二极管121,位于电路板11上。发光二极管121会与电路板11上暴露的焊盘进行焊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21的出射光线为蓝色光,该蓝色光可以入射到荧光层14可以激发出白光,蓝色光入射到量子点膜层13可以激发出红色光和绿色光。透镜122,位于发光二极管121的出光侧。由于发光二极管121出射的光线强度集中于较小的发射角内,为了使出射光线更加均匀,出射角度增大,会在发光二极管121的出光侧设置透镜12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透镜122可为折射型透镜,折射型透镜面向发光二极管121的一侧具有容纳腔,发光二极管121位于容纳腔内。折射型透镜可为中心对称的形状,可以将发光二极管121出射的各个方向的光线进行匀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现导致发光器件12正上方发蓝的光线来自于透镜122之下的反射光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荧光层14设置在透镜122在电路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反射光线的分布规律将荧光层14设置为不同的图形。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二,如图7和图8所示,荧光层可以包括多个点状的荧光部141,点状的荧光部141围绕发光二极管121排布为至少一个环形;环形的形状与透镜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发光二极管121向各个方向均出射光线,且出射光线在经过透镜122的作用之后入射到电路板11的光形呈现中心对称的形状,且光线的分布会受到透镜122形状的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透镜在电路板1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来排布点状荧光部141。如图7和图8所示,透镜在电路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为图中所示的虚线表示,点状的荧光部141可以分布在电路板11上的虚线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点状的荧光部141围绕着发光二极管121进行设置,且将荧光部141排布成环状,该环状的形状与图中虚线所示的轮廓形状一致。本发明实施例根据透镜的轮廓形状来设置荧光部的排布图形,是考虑到光线在经过透镜的作用入射到反射涂层时,光线的强度分布规律会呈现出以透镜的轮廓大致相同的能量环,且与发光二极管距离相等的能量环状上的光强基本一致。那么在对荧光部141进行排布时,就可以按照透镜的外轮廓在其正投影区域内设置成一个或多个内径不等的环形的形状,且环形排布的荧光部可以设置在电路板上光强分布较多的区域内。采用点状的荧光部141可以对排布以及分布位置进行灵活的控制,且荧光部可以通过改变其尺寸或间距达到调整分布密度的目的。在具体实施时,如图7所示,荧光部141可以设置为圆形;或者,如图8所示,荧光部141也可以设置为方形。点状的荧光部141可以采用丝印的方式形成在电路板11上,丝印的荧光部既可以采用圆形也可以采用方形,且荧光部在各位置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荧光部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光强分布进行合理地设计。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三,如图9所示,荧光层可以包括多个条状的荧光部141;条状的荧光部141围绕发光二极管121的四周排布;且每个条状的荧光部141的延伸方向由发光二极管121指向透镜的外边缘。发光二极管121向各个方向均出射光线,且出射光线在经过透镜122的作用之后入射到电路板11之上的光形呈现中心对称的形状,因此可以将荧光部141设置为条状,且条状沿着由发光二极管121指向透镜边缘的方向呈辐射状排布在发光地二极管121的四周。采用条形的荧光部141可以在条状的荧光部的延伸方向上覆盖较大区域,对于荧光部的设计要求降低。条形的荧光部141围绕发光二极管121进行设置,可以均匀地吸收入射到电路板11上的光线,从而将发光二极管出射的一部分光线先转化为白光向量子点膜层一侧出射,使得向着发光器件正上方的反射的蓝光的强度有所减弱,从而充分激发量子点材料,避免发光器件正上方发蓝的问题。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四,如图10所示,荧光层可以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条状的荧光部141;条状的荧光部141位于发光二极管121的两侧且位于透镜边缘对应的位置,条状的荧光部141的两端延伸至电路板11的边缘。如上所述,背光模组可以采用多个灯条,每个灯条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12,针对每个发光器件,可以在透镜的边缘位置设置两个平行的条状的荧光部141,如图10所述,条状的荧光部141可以与灯条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或呈一定的角度,且条状的荧光部141可以延伸到电路板11的边缘位置。图10所示的条形的荧光部141的制作相对简单得多,只需要将该条形的荧光部141设置在透镜的边缘所对应的位置,或者将其设置在光强分部较多的位置即可。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丝印的方式将其形成在发光二极管121的两侧。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五,如图11所示,荧光层可以包括环状的荧光部141;环状的荧光部141环绕发光二极管121设置;环状的荧光部141的形状与透镜在电路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如上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在经过透镜的作用之后,入射到电路板11上的光形与透镜的轮廓的形状类似,因此可以将荧光部141设置为环状,且环状的荧光部的形状与透镜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相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透镜的轮廓设计环状的荧光部,环状的荧光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仅采用一个环状的荧光部141时,该荧光部可以设置在反射涂层上光强分布最大的范围内,例如,如图11所示,环状的荧光部141可以刚好设置在透镜在电路板的正投影的外轮廓所在的位置。当采用多个环状的荧光部141时,各环状的荧光部141的内径可以不同,且荧光部可以设置在光强分布较强弱的区域内。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层的分布示意图之六,如图12所示,考虑到发光二极管片121附近区域内入射到电路板11的光线较多,因此可以在以发光二极管121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内整涂荧光材料形成荧光部142,再在透镜在电路板的正投影的边缘位置设置一个环状的荧光部141。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以发光二极管121为中心5mm内的区域整面涂覆荧光层,再加上位于边缘位置的环状荧光部141,对入射光线进行的反射强度具有全方位的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荧光层所采用的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的限制,可将荧光部141的最小宽度设置得大于或等于0.3mm;将相邻两个荧光部141之间的间距设置得大于或等于0.5mm。荧光部的尺寸过小,将会导致其容易在反射涂层的表面脱落,并且由于印刷工艺的限制,如果将荧光部141之间的间距设置过小,将会导致相邻的荧光部141之间相互粘连,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荧光部141的最小尺寸至少为0.3mm,荧光部141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5mm较为适宜。本发明实施例中,荧光层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流变助剂和荧光粉。流变助剂用来保护已分散的荧光粉颗粒,用于控制荧光层材料的粘性。而荧光层中的荧光分具有受激发射白光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荧光粉可以采用黄色荧光分,例如硅酸盐材料。也可以采用红色荧光粉和绿色荧光粉的混合物。荧光粉在吸收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射光之后,可以受激发射出白光,该白光可以直接作为背光的一部分由量子点膜层13向显示面板一侧出射。本发明实施例还对荧光层的材料的参数进行测试和优化,荧光层材料的考查参数可以参见下表:参数条件规格要求助剂黏度5rpm,25℃500psti触变指数5,50rpm,25℃2.0硬度\4h耐熱性260℃x10秒不被剥离硬化条件\150℃×60min荧光层材料的助剂黏度需满足在常温5r/min下启动旋转黏度计,黏度要求达到500mpa.s(毫帕秒);ti触变指数需要满足在常温5r/min和50r/min下启动旋转黏度计,分别记录读数η5和η50,其中,η5为5r/min时的表观黏度,η50为50r/min时的表观黏度。ti的计算公式为ti=η5/η50,ti触变指数需满足达到2.0;荧光层的硬度需要达到4h以上;耐热温度需要保证在260℃下10s内荧光层不能被剥离;荧光层印刷硬化的规格要求150℃温度下60min内硬化。本发明实施例经过实验验证,当荧光层的材料满足以上条件时,符合使用要求,在所采用的材料和使用场景发生变化时,上述参数可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本发明实施例不对上述参数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图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还包括:反射涂层,位于电路板11靠近发光器件12一侧的表面,荧光层14位于反射涂层背离电路板11一侧的表面。如上所述,反射涂层可为电路板表面的绝缘保护层113。采用具有反射性质的材料涂覆在电路板的表面,这样发光器件12向电路板一侧出射的光线,可以被反射涂层重新向显示面板一侧出射,由此可以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反射涂层(113)可以采用白油等材料,反射率可以达到97%。保护层114,覆盖反射涂层(113)和荧光层14背离电路板11一侧的表面。由于荧光层丝印在透镜下方的区域,在发光二极管点亮工作时,温度较高,荧光层14材料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失效,通过上层增加该层保护层114,可以起到隔绝空气作用,保证荧光层14的可靠性及光学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时,保护层114可以采用有机保焊膜,有机保焊膜为透明材料,不会影响到光线的入射和出射,同时又可以保护荧光层不被破坏。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14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15和光学膜片16。扩散板15,位于量子点膜层13与发光器件12之间。扩散板15中通常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扩散板之后,散射材料使光线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进而实现匀光的作用。扩散板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在此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光器件12到扩散板15的距离与相邻两个发光器件12之间的间距之比可以小于1/3,即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发光器件12在电路板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荧光层14,可以有效改善发光器件12正上方发蓝的问题,因此可以应用于发光器件12间距较大的方案当中。光学膜片16,位于量子点膜层13背离扩散板15的一侧。光学膜片16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膜片,例如,光学膜片16可以包括棱镜片以及射式偏光片等,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从而改变显示装置的可观看角度。反射式偏光片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具有承载和支撑作用,用于提供电力;发光器件,排布于电路板之上;以及量子点膜层,位于发光器件背离电路板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在发光器件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设置荧光层,荧光层可以吸收入射的光线并激发出白光,因此在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入射到上述正投影区域时,荧光层可以先利用一部分光线激发出白光,那么反射到量子点膜层的光线强度会相对减弱,刚好可以满足量子点材料对激发光的饱和度的要求,这样量子点材料的激发光与未被激发的蓝光可以混合为白光,与被荧光层激发出的白光一起为显示面板提供白色背光,从而解决发光器件正上方发蓝的问题。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