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4663发布日期:2020-04-17 21:5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器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镜头多采用三片式或四片式透镜结构。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五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常见的五片式透镜虽然已经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但是其光焦度、透镜间距和透镜形状设置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透镜结构在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无法满足大光圈、超薄化、广角化的设计要求。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其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满足大光圈、超薄化、广角化的设计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所述摄像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6.00≤f3/f≤7.00;0.70≤f4/f≤1.00;2.50≤r3/r4≤6.00;1.20≤(r9+r10)/(r9-r10)≤5.00;0.00≤r5/r6≤0.60。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20≤d7/d8≤2.50。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47≤f1/f≤1.63;-3.36≤(r1+r2)/(r1-r2)≤-1.09;0.05≤d1/ttl≤0.17。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45≤f2/f≤-1.20;0.70≤(r3+r4)/(r3-r4)≤3.40;0.01≤d3/ttl≤0.06。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7.32≤(r5+r6)/(r5-r6)≤-0.81;0.03≤d5/ttl≤0.12。优选的,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48≤(r7+r8)/(r7-r8)≤1.74;0.06≤d7/ttl≤0.24。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76≤f5/f≤-0.36;0.02≤d9/ttl≤0.12。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视场角为fov,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ov≥82.00。优选的,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72≤f12/f≤3.02。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的焦数为fno,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良好光学性能,且具有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特性,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5是实施方式二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9是实施方式三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3是实施方式四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7是实施方式五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9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20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第一实施方式)请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该摄像光学镜头10包括五个透镜。具体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第五透镜l5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6.00≤f3/f≤7.00;规定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在条件式规定范围内有利于像差校正,提高成像质量。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0.70≤f4/f≤1.00,规定了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在条件范围内有助于提高成像品质。所述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2.50≤r3/r4≤6.00;规定了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当r3/r4满足条件时,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l2的敏感度,提升产品量率。所述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l5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满足下列关系式:1.20≤(r9+r10)/(r9-r10)≤5.00;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有利于减小光线在镜片内的偏折程度,减小像差。所述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l3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0.00≤r5/r6≤0.60。规定了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三透镜l3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当r5/r6满足条件时,有利于镜片加工。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第四透镜l4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20≤d7/d8≤2.50。当d7/d8满足条件时,有利于降低系统总长,实现超薄化。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0.47≤f1/f≤1.63,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与整体焦距的比值。在规定的范围内时,第一透镜l1具有适当的正屈折力,有利于减小系统像差,同时有利于镜头向超薄化、广角化发展。优选的,满足0.75≤f1/f≤1.31。所述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l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满足下列关系式:-3.36≤(r1+r2)/(r1-r2)≤-1.09;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优选的,满足-2.10≤(r1+r2)/(r1-r2)≤-1.36。所述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05≤d1/ttl≤0.17,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9≤d1/ttl≤0.14。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4.45≤f2/f≤-1.20,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负光焦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优选的,满足-2.78≤f2/f≤-1.50。所述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0.70≤(r3+r4)/(r3-r4)≤3.40,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超薄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的,满足1.12≤(r3+r4)/(r3-r4)≤2.72。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3/ttl≤0.06,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2≤d3/ttl≤0.05。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以及所述第三透镜l3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7.32≤(r5+r6)/(r5-r6)≤-0.81,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形状,在条件式规定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有效减小像差。优选的,满足-4.57≤(r5+r6)/(r5-r6)≤-1.02。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5/ttl≤0.12,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5≤d5/ttl≤0.10。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以及所述第四透镜l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48≤(r7+r8)/(r7-r8)≤1.74。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的,满足0.77≤(r7+r8)/(r7-r8)≤1.39。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满足下列关系式:0.06≤d7/ttl≤0.24,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10≤d7/ttl≤0.19。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2.76≤f5/f≤-0.36。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镜头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优选的,满足-1.72≤f5/f≤-0.45。所述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9/ttl≤0.12,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4≤d9/ttl≤0.10。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为fov,满足下列关系式:fov≥82.00,有利于实现广角化。本实施方式中,定义第一透镜l1与所述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为f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72≤f12/f≤3.02;在条件式范围内,可消除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差与歪曲,且可压制摄像光学镜头10后焦距,维持影像镜片系统小型化。优选地,满足1.16≤f12/f≤2.42。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数为fno,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05,有利于实现大光圈,成像性能好。当本发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各透镜的焦距和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使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良好光学性能,同时能够满足了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根据该光学镜头10的特性,该光学镜头1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ttl:光学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表1】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s1:光圈;r:光学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时为中心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透镜的轴上厚度与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1: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d12: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nd:d线的折射率;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vd:阿贝数;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2】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是非球面系数。y=(x2/r)/[1+{1-(k+1)(x2/r2)}1/2]+a4x4+a6x6+a8x8+a10x10+a12x12+a14x14+a16x16+a18x18+a20x20(1)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上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表3、表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p1r1、p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2r1、p2r2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3r1、p3r2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4r1、p4r2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5r1、p5r2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表3】【表4】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p1r2p2r1p2r2p3r110.315p3r210.115p4r110.585p4r2p5r110.325p5r211.295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后出现的表21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如表2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761mm,全视场像高为3.24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2.50°,使得所述摄像镜头广角化、超薄化,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5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6】表7、表8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7】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p1r1p1r210.775p2r1p2r2p3r120.2250.825p3r220.2150.885p4r130.4351.4351.555p4r221.1051.645p5r120.1751.215p5r220.4552.495【表8】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如表2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747mm,全视场像高为3.24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4.29°,使得所述摄像镜头广角化、超薄化,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9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10】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1】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反曲点位置4p1r1p1r220.7650.825p2r140.1950.3850.7850.825p2r2p3r120.1950.805p3r220.0850.885p4r111.485p4r211.105p5r120.1951.215p5r220.4652.505【表12】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p1r2p2r1p2r2p3r110.315p3r210.135p4r1p4r2p5r110.355p5r211.255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以下表21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上述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718mm,全视场像高为3.24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3.80°,使得所述摄像镜头广角化、超薄化,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13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13、表14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的设计数据。【表13】表14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14】表15、表16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5】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反曲点位置4反曲点位置5p1r1p1r2p2r150.1750.3550.6450.7150.765p2r2p3r120.2250.785p3r220.0550.915p4r111.345p4r210.995p5r120.2351.185p5r210.345【表16】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p1r2p2r1p2r2p3r110.345p3r210.075p4r1p4r2p5r110.515p5r210.915图14、图15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以下表21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上述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625mm,全视场像高为3.24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6.49°,使得所述摄像镜头广角化、超薄化,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17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表17、表18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的设计数据。【表17】表18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18】表19、表20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9】【表20】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p1r2p2r1p2r2p3r110.385p3r210.345p4r110.535p4r2p5r110.355p5r211.245图18、图19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731mm,全视场像高为3.24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4.32°,使得所述摄像镜头广角化、超薄化,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表21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上述的条件式。【表21】参数及条件式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f3/f6.0796.8526.5256.8167.000f4/f0.7350.7450.8070.9930.756r3/r45.902.585.925.092.60(r9+r10)/(r9-r10)1.441.301.564.981.50r5/r60.100.570.120.150.55f12/f1.6191.4501.6832.0161.507f3.5993.5713.5113.3223.537f13.3533.3823.3753.6153.421f2-6.472-7.947-6.504-6.657-7.858f321.87924.47022.90922.64324.759f42.6472.6592.8333.3002.673f5-2.231-1.937-2.245-4.583-2.086f125.8255.1775.9106.6985.329fno2.042.042.042.042.04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