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3531发布日期:2019-11-12 22:2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潜望式镜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便携式电子设备都设置有镜头。图1是本申请人已申请但尚未公开的一种潜望式镜头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潜望式镜头装置10包括成像单元(未图示)、棱镜驱动模块11、透镜驱动模块13、棱镜盖体15、透镜盖体17以及二个轴体19。棱镜驱动模块11与透镜驱动模块13是彼此独立的模块,且可通过这些轴体19彼此连接。

组装时,将棱镜驱动模块11组入棱镜盖体15,将透镜驱动模块13组入透镜盖体17,并在棱镜驱动模块11和透镜驱动模块13之间点胶,从而将两者固定。

随着潜望式镜头装置的不断发展,各个模块之间的组装和连接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也需要有新的组装结构出现以进一步缩减潜望式镜头装置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潜望式镜头装置,其能够进一步缩减体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潜望式镜头装置,包括:

底座;

设置在所述底座一侧的透镜模块,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光轴;

设置在所述底座另一侧的棱镜模块,包括棱镜单元承载座、以及容置在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内的棱镜单元;以及

外盖;

其中,在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外表面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轴;所述棱镜单元的一部分延伸出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之外,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避位孔,所述棱镜单元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所述底座的避位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在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外表面设置有凹处,所述连接轴从所述凹处内向外延伸,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块,在所述凸块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所述棱镜模块的连接轴配合;所述避位孔设置在所述凸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棱镜单元延伸超出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前端的端壁,且所述棱镜单元的底部下沿超出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底面,所述连接轴的端部不凸伸出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凸块位于所述透镜模块和所述棱镜模块之间,所述凹处设置在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外表面下部、靠近所述透镜模块的一角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外盖包括覆盖在所述透镜模块上的第一外盖、以及覆盖在所述棱镜模块上的第二外盖,在所述棱镜单元承载座的外表面设置有凹处,所述连接轴从所述凹处内向外延伸,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块,在所述凸块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所述棱镜模块的连接轴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该第一外盖包括第一前壁、第一后壁、连接在第一前壁和第一后壁之间的第一顶壁、第一左侧壁、第一右侧壁,在第一前壁上,开设有供光线通过的孔;在第一顶壁上,开设有容纳口,该容纳口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深度仅占所述第一顶壁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后壁上,开设有供光线通过的开口,所述开口从上至下贯穿整个所述第一后壁,且所述容纳口与所述开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第二外盖包括第二左侧壁、第二右侧壁、以及连接在第二左侧壁和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壁和第二后壁,所述第二顶壁上设有供光线进入棱镜单元的透光孔,所述第二顶壁还包括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透镜模块延伸,且所述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外盖上的容纳口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第一外盖和第二外盖通过胶合剂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所述外盖包括左侧壁、右侧壁、以及连接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顶壁和后壁,在所述顶壁上设置有供光线通过的透光孔,在所述外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透镜模块对应的点胶孔、以及与所述棱镜模块对应的点胶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更包括成像单元,所述底座包括平板状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平板状部分上的框体状部分,所述成像单元、所述透镜模块以及所述棱镜模块沿着所述光轴依序排列并固定在所述框体状部分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望式镜头装置,在所述框体状部分上,对应所述连接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轴位于所述连接孔内。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潜望式镜头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棱镜单元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底座上的避位孔内,因此不需要对棱镜单元的底部进行切削处理,同时不会增加镜头装置的厚度。由于棱镜模块的连接轴与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表面平齐,可以避免现有的镜头装置中连接轴从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表面凸出、导致镜头装置的宽度增加的缺陷,进一步减小镜头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一种镜头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又一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又一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棱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底座的框体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又一分解示意图。如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潜望式镜头装置20包括底座21、设置在底座21一侧的透镜模块22、设置在底座21另一侧的棱镜模块23、成像单元、以及外盖。该外盖包括覆盖在透镜模块22上的第一外盖24、以及覆盖在棱镜模块23上的第二外盖25。

其中底座21大致呈平板状,整体仅包括平板状部分。透镜模块22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21上的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可移动地连接在透镜单元固定件221上的透镜单元载体222、以及固定在透镜单元载体222内的透镜单元223。其中透镜单元223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的光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即前后方向。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可以与底座21一体成型。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包括关于光轴对称的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固定在底座21的左右两侧。透镜单元载体222被容纳在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内,且通过固定在其顶部一端的弹片连接在透镜单元固定件221的顶部。

该透镜模块22还包括驱动透镜单元载体222相对于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上运动的驱动件,该驱动件可以包括固定在透镜单元载体222和透镜单元固定件221其中一者上的磁石、以及固定在另一者上的线圈。当透镜单元载体222相对于透镜单元固定件221运动时,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弹片发生变形,且该变形产生的回复弹力与驱动件的驱动力相互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透镜单元载体222和透镜单元固定件221也可以不限于上述的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外盖24与底座21连接且覆盖在透镜模块22外周。该第一外盖24包括第一前壁241、第一后壁242、连接在第一前壁241和第一后壁242之间的第一顶壁243、第一左侧壁244、第一右侧壁245,其中第一前壁241和第一后壁242垂直于第一方向X。在第一前壁241上,开设有供光线通过的孔241a;在第一顶壁243上,开设有容纳口243a,该容纳口243a沿着第一方向X的深度仅占第一顶壁24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该容纳口243a占第一顶壁243约15%至45%的面积,在组装过程有较佳的拾取范围,如此一来有利于自动化组装的夹取;在第一后壁242上,开设有供光线通过的开口242a,该开口242a从上至下贯穿整个第一后壁242,且该容纳口243a与开口242a连通,优选地,两者的宽度相同。

在第一外盖24的第一顶壁243和第一左侧壁244、第一右侧壁245上,设有数个点胶孔246。当第一外盖24覆盖在透镜模块22外周时,第一外盖24设有点胶孔246的部分与透镜模块22的透镜单元固定件221的外表面紧贴,通过点胶孔246点胶,即可将第一外盖24与透镜模块22固定在一起。

棱镜模块23包括棱镜单元231、以及棱镜单元承载座232。棱镜单元231包括入射面231a、出射面231b、以及斜面231c,光线从入射面231a进入,在斜面231c上发生反射,并从出射面231b出射,之后进入透镜单元223,最后在成像单元上成像。棱镜单元承载座232包括左侧壁232a、右侧壁232b、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支承壁232c。棱镜模块23通过点胶固定在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之间,且受到支承壁232c的支承。该棱镜单元231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超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前端的端壁,且棱镜单元231的底部下沿超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底面,换言之,棱镜单元231的一部分延伸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之外。

在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的外表面下部、靠近透镜模块22的一角上,均设置有连接轴232d,这两个连接轴232d关于光轴对称。优选地,在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靠近透镜模块22的一角上,设置有凹处232e,换言之,凹处232e设置在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外表面下部、靠近所述透镜模块22的一角上。该连接轴232d从凹处232e内向外延伸且不凸伸出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的外表面,优选地,其端部可以与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的外表面平齐。在底座21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块211,该凸块211位于透镜模块22和棱镜模块23之间,当第一外盖24覆盖在透镜模块22上时,凸块211位于第一外盖24之外且与第一外盖24的外表面接触。

在凸块211朝向棱镜模块23的一侧上,设有弧形槽211a,该弧形槽211a与棱镜模块23上的连接轴232d相互配合。

在底座21上、两个凸块211之间,设置有避位孔212,该避位孔212在两个凸块211之间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延伸,且宽度大于或等于棱镜单元231的底部沿着第二方向Y的宽度。

第二外盖25连接且覆盖在棱镜模块23外周,该第二外盖25包括第二左侧壁251、第二右侧壁252、以及连接在第二左侧壁251和第二右侧壁252之间的第二顶壁253和第二后壁254,在第二左侧壁251、第二右侧壁252、第二后壁254上均设置有点胶槽255,第二外盖25覆盖在棱镜模块23外周后,通过点胶槽255点胶固定。第二顶壁253上设有透光孔253a,供光线进入棱镜单元231。第二顶壁253还包括延伸部分253b,该延伸部分253b沿着第一方向X朝向透镜模块22延伸,且超出第二左侧壁251和第二右侧壁252的端部。延伸部分253b与第一外盖24上的容纳口243a相互配合。

第二外盖25连接在棱镜模块23外周时,其第二左侧壁251、第二右侧壁252的前端分别与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右侧壁232b的前端平齐,因此棱镜单元231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超出第二外盖25。

棱镜模块23组装到底座21上时,棱镜模块23上的连接轴232d与凸块211上的弧形槽211a相互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棱镜单元231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底座21上的避位孔212内,第二外盖25的第二顶壁253的延伸部分253b进入第一外盖24上的容纳口243a,并与第一外盖24上的容纳口243a配合。调整到位后,在第一外盖24和第二外盖25之间点胶,将两者固定完成组装。

棱镜单元231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底座21上的避位孔212内,因此不需要对棱镜单元231的底部进行切削处理,同时不会增加镜头装置20的厚度或尺寸。由于棱镜模块23的连接轴232d与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的外表面平齐,可以避免现有的镜头装置中连接轴从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的外表面凸出、导致镜头装置的宽度增加的缺陷,进一步减小镜头的体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镜头模块22的透镜单元233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三个方向上相对于透镜单元载体222运动,而棱镜模块23的棱镜单元231固定,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种形式。也可以使透镜单元233在两个方向上运动,而棱镜单元231在另一个方向上运动。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又一分解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如图6-9所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潜望式镜头装置20包括底座21、设置在底座21一侧的透镜模块22、设置在底座21另一侧的棱镜模块23、成像单元、以及外盖26。该外盖26是一个整体,而不再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包括第一外盖和第二外盖。

在该实施例中,底座21、透镜模块22和棱镜模块2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仅对结构不同的外盖26进行描述。

外盖26包括左侧壁261、右侧壁262、以及连接在左侧壁261和右侧壁262之间的顶壁263和后壁264。在顶壁263上设置有供光线通过、从而到达棱镜模块23的透光孔263a。在外盖26的左侧壁261、右侧壁262、顶壁263和后壁264上设置有与透镜模块22对应的点胶孔265,在左侧壁261和右侧壁262上设置有与棱镜模块23对应的点胶槽266。

棱镜模块23组装到底座21上时,棱镜模块23上的连接轴232d与凸块211上的弧形槽211a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棱镜单元231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底座21上的避位孔212内。调整到位后,将外盖26固定在底座21上并进行点胶完成组装。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棱镜模块23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潜望式镜头装置的框体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不再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底座21除包括以上实施例中的平板状部分外,还包括框体状部分213。该框体状部分213朝向第三方向Z延伸,连接在平板状部分上且围绕平板状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成像单元、透镜模块22以及棱镜模块23沿着光轴方向依序排列并固定在框体状部分213内。也可以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潜望式镜头装置20包括底座21、设置在底座21一侧的透镜模块22、设置在底座21另一侧的棱镜模块23、另一透镜模块、成像单元、以及外盖。其中该另一透镜模块与该透镜模块22分别位于棱镜模块23的两侧;或者透镜模块22、棱镜模块23与该另一透镜模块呈L形设置。外盖的设置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棱镜模块23包括棱镜单元231、以及棱镜单元承载座232。该棱镜单元231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超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和右侧壁232b前端的端壁,且棱镜单元231的底部下沿超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底面,换言之,棱镜单元231的一部分延伸出棱镜单元承载座232之外。

在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左侧壁232a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连接轴232d,在棱镜单元承载座232的支承壁232c上,设置有连接轴232f。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连接轴232d突出于左侧壁232a的外表面,且连接轴232f突出于支承壁232c。在框体状部分213上,对应连接轴232d、连接轴232f设置有倒T形连接孔213a,连接轴232d、连接轴232f位于倒T形连接孔213a内,且连接轴232d、连接轴232f与倒T形连接孔213a之间具有间隙空间,在组装时,连接轴232d、连接轴232f可在间隙空间内有限制的移动,使得棱镜模块23相对于框体状部分213可进行对位调整,确保潜望式镜头装置20的精密度并获得最佳的成像质量。棱镜模块23的外表面贴置于框体状部分213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棱镜单元承载座232上的连接轴232d与底座21的连接方式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棱镜单元231的底部被部分容纳在底座21上的避位孔212内,因此不需要对棱镜单元的底部进行切削处理,同时不会增加镜头装置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