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5693发布日期:2020-02-18 13:5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背光模组,具体地,涉及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由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决定,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lcd技术的发展,对背光模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特种显示领域尤其是机载显示领域,产品要求高,必须要体积小,功耗低,亮度高,色域高,发光均匀,可靠性高等。背光模组的厚度是限制整体液晶显示模块厚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应用于机载显示的背光模组在保证指标要求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薄型化,以减小整体显示模块的体积。

背光模组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直下式背光自光源至光学膜有一个空间混光距离,因此其改善薄型化的研究重点在于背光板的设计以减小混光距离,也就是减小背光部分的高度。侧入式背光,增加了导光板,利用全反射将光扩散至面,再通过导光板底部的扩散网点破坏全反射结构从而达到光线出射的目的,导光板厚度比直下式的混光距离小得多,所以侧入式背光模组是进行薄型化优化调整的重点。即便如此,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具体的设置结构中,入光侧与背光部分平行相连通,入光侧的宽度与背光部分(即处于有效显示区的部分)的宽度相同,由于入光侧要求的宽度较大,连带着背光部分的宽度不能再进一步变窄,也就是薄型化改造困难,再加上在薄型化的同时,还需要保持出光效率和均匀性,使得薄型化的实施更加困难。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变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中的入光侧与背光部分的设置方式,从而提供一种薄型化液晶显示背光模组,在保持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和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了有效显示区(即背光部分与显示屏对应的区域)内的背光模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在保持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和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有效显示区(即背光部分与显示屏对应的区域)内的背光模组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包括由光源、u型导光板、反射膜和匀光增亮膜系,所述反射膜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u型导光板的另一个侧壁由反射膜、匀光增亮膜系和反射膜依次相接所组成,其中,所述匀光增亮膜系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侧壁上并位于显示屏的同侧;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顶部,其中,所述u型导光板的底部且位于与所述匀光增亮膜系相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扩散网点。

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的端头的底部的宽度小于顶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的外侧壁底部的倒角半径为5~7mm。

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的内侧壁底部的倒角半径为4~5mm。

优选地,位于有效显示区部分的所述u型导光板的厚度为1~2mm。

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端部的宽度为2.8~3.2mm。

优选地,所述光源包括背光印制板和led灯,其中,所述背光印制板位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顶部,所述led灯设置于所述背光印制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光源包括柔性带和led灯,其中,所述柔性带位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顶部,所述led灯设置于所述柔性带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为所述显示屏提供背光的前文所述的薄型化led背光模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u型导光板的顶部的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u型导光板3侧边曲面上发生全反射而进入到u型导光板的底部,也就是显示屏对应的有效显示区;所述反射膜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反射膜可以使光线经u型导光板未发生全反射而逸散出的光反射至有效显示区,以增加光效;而有效显示区中的扩散网点和匀光增亮膜系实现了进一步匀光增效的目的,以使得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和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中薄型化led背光模组两侧的u型导光板的两端实现了入光侧的作用,u型导光板的底部实现了背光部分的作用,这样,底部侧边的曲面结构使得底部的背光部分和较宽的入光侧能够兼容。这样,不必再拘泥于入光侧宽度的限制,得到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小,也就是与显示屏平行对应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薄,降低了有效显示区(即背光部分与显示屏对应的区域)内的背光模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而将入光侧的宽度转移至与显示屏垂直的边框上,从而可以隐藏到位于显示模块边框上的按键导光面板下面,也不会增加显示设备现有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薄型化led背光模组;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薄型化led背光模组。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印制板或柔性带2led灯

3u型导光板4反射膜

5匀光增亮膜系6扩散网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顶、侧”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包括由光源、u型导光板3、反射膜4和匀光增亮膜系5,所述反射膜4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u型导光板3的另一个侧壁由反射膜4、匀光增亮膜系5和反射膜4依次相接所组成,其中,所述匀光增亮膜系5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侧壁上并位于显示屏的同侧;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顶部,其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底部且位于与所述匀光增亮膜系5相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扩散网点6。这样,u型导光板3的顶部的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u型导光板3侧边曲面上发生全反射而进入到u型导光板3的底部,也就是显示屏对应的有效显示区;所述反射膜4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反射膜4可以使光线经u型导光板3未发生全反射而逸散出的光反射至有效显示区,以增加光效;而有效显示区中的扩散网点6和匀光增亮膜系5实现了进一步匀光增效的目的,以使得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和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中薄型化led背光模组两侧的u型导光板3的两端实现了入光侧的作用,u型导光板3的底部实现了背光部分的作用,这样,底部侧边的曲面结构使得底部的背光部分和较宽的入光侧能够兼容。这样,不必再拘泥于入光侧宽度的限制,得到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小,也就是与显示屏平行对应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薄,降低了有效显示区(即背光部分与显示屏对应的区域)内的背光模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而将入光侧的宽度转移至与显示屏垂直的边框上,从而可以隐藏到位于显示模块边框上的按键导光面板下面,也不会增加显示设备现有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u型导光板3的u型指的是在剖面上的结构,而在于该剖面相垂直的另一维度,沿垂直于该剖面的方向相前延伸,而显示屏就位于该u型结构底边沿垂直于该剖面的方向相前延伸所形成的平面上。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u型导光板3的u型口朝向的匀光增亮膜系5的一侧,即与显示屏同侧。而在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u型口朝向的背离匀光增亮膜系5的一侧,即与显示屏不同侧。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端头的底部的宽度小于顶部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u型导光板两端侧壁上的光线能够在反射过程中,向底部反射,最终进入有效显示区,以增加光效。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u型导光板3的端头呈大的开口向上的喇叭形。所述喇叭形切线与底部侧壁延长线的夹角范围为44°~46°(喇叭外侧弧形中点处切线)。这样可以使得u型导光板3两端侧壁上的光线能够在反射过程中向下,最终进入有效显示区,以进一步增加光效。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外侧壁底部的倒角半径为5~7mm。这样可以使得光线能够进一步进入有效显示区,以进一步增加光效。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内侧壁底部的倒角半径为4~5mm。这样可以使得光线能够进一步进入有效显示区,以进一步增加光效。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位于有效显示区部分的所述u型导光板3的厚度为1~2mm。相对于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这给显示模块内部各组件的装配带来了足够的空间余量,提高了产品良率,并且降低了整机的重量,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端部的宽度为2.8~3.2mm。这样,不仅不用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而且可以有效增加混光空间,并抑制了灯影的产生。

不仅如此,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常规平板式导光板厚度的限制,得到的入光侧的宽度较窄,使得目前相对经济、高光效但是体积较大的3528封装的led无法适用。而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较宽的入光侧,因此,可以适用于3528封装的led,这又进一步降低了led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包括背光印制板1和led灯2,其中,所述背光印制板1位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顶部,所述led灯2设置于所述背光印制板1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包括柔性带1和led灯2,其中,所述柔性带1位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顶部,所述led灯2设置于所述柔性带1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为所述显示屏提供背光的前文所述的薄型化led背光模组。该薄型化led背光模组,包括由光源、u型导光板3、反射膜4和匀光增亮膜系5,所述反射膜4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u型导光板3的另一个侧壁由反射膜4、匀光增亮膜系5和反射膜4依次相接所组成,其中,所述匀光增亮膜系5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侧壁上并位于显示屏的同侧;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顶部,其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底部且位于与所述匀光增亮膜系5相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扩散网点6。这样,u型导光板3的顶部的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u型导光板3侧边曲面上发生全反射而进入到u型导光板3的底部,也就是显示屏对应的有效显示区;所述反射膜4设置于所述u型导光板3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并从所述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反射膜4可以使光线经u型导光板3未发生全反射而逸散出的光反射至有效显示区,以增加光效;而有效显示区中的扩散网点6和匀光增亮膜系5实现了进一步匀光增效的目的,以使得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和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中薄型化led背光模组两侧的u型导光板的两端实现了入光侧的作用,u型导光板的底部实现了背光部分的作用,这样,底部侧边的曲面结构使得底部的背光部分和较宽的入光侧能够兼容。这样,不必再拘泥于入光侧宽度的限制,得到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小,也就是与显示屏平行对应的背光部分的厚度变薄,降低了有效显示区(即背光部分与显示屏对应的区域)内的背光模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而将入光侧的宽度转移至与显示屏垂直的边框上,从而可以隐藏到位于显示模块边框上的按键导光面板下面,也不会增加显示设备现有的宽度。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u型导光板3的u型口朝向的匀光增亮膜系5的一侧,即与显示屏同侧。而在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导光板3的u型口朝向的背离匀光增亮膜系5的一侧,即与显示屏不同侧。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