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反射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7253发布日期:2020-05-22 20:3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其反射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反射片。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用以向人们显示高清流畅的画面。显示装置中有一重要部件为反射片。反射片内放置有光源,反射片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地反射到显示屏幕上,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使得显示屏幕获得足够的亮度,从而有效地提高显示屏幕在同一画面下的对比度。反射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显示画面的质量。

目前,反射片上具有多个反射单元,每一个反射单元包括底面和围设在底面周缘的侧壁,两个相邻的反射单元的侧壁的顶部相接。反射片一般是通过吸塑工艺而整张成型的,会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吸塑模具的尺寸大,成本高,并且难以保证反射片的平整度和拔模效果;然后,反射片的膜片宽幅大,成本高;还有,整张反射片的包装、运输、存储成本高,且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定位困难,操作不便。

目前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个思路是将整张反射片裁剪线进行裁剪形成多个尺寸较小的反射片体,裁剪线即是沿两个反射单元的侧壁顶部的接缝处延伸。不同的反射片体上具有数量不等的反射单元,再按照所需反射片的尺寸的要求,将这些小的反射片体拼接组装成对应尺寸的成品反射片。两个反射片体在拼接时,也就是将两个反射单元的侧壁的顶部进行拼接。然而,在拼接处的两个侧壁容易相互干涉而变形,从而拼接处出现缝隙。于是,光源会通过该缝隙透出进而产生暗影,从而影响整个显示画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拼接方式的多个反射片体在拼接处容易变形而出现暗影,进而影响显示画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备上述的反射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射片,包括多个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包括:第一片体本体,所述第一片体本体具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包括基部和围设在基部周缘的多个侧壁,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单元的侧壁的顶部相接,每一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基部和多个所述侧壁共同围合形成反射腔,所述第一片体本体的一侧为第一搭接侧;多个第一搭接部,其分布于所述第一搭接侧上,所述第一搭接部包括搭接基部和多个立壁,多个所述立壁围设在所述搭接基部的周侧,并形成一个朝向所述第一搭接侧的开口,多个所述立壁与相邻的所述反射单元的侧壁或者相邻的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立壁相接;所述第二片体包括:第二片体本体,所述第二片体本体具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包括基部和围设在基部周缘的多个侧壁,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单元的侧壁的顶部相接,每一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基部和多个所述侧壁共同围合形成反射腔,所述第二片体本体的一侧为第二搭接侧;多个第二搭接部,其分布于所述第二搭接侧上,所述第二搭接部包括折弯相连的斜壁和搭接边,所述斜壁与相邻的所述反射单元的侧壁相接,所述搭接边能够经所述开口伸入所述第一片体的所述第一搭接部内部,所述搭接边搭接平铺在所述搭接基部上,所述斜壁将所述开口封闭以形成完整的反射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搭接基部呈矩形状;所述立壁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立壁分别对应设于所述搭接基部的三个侧边上,其中一个所述立壁与所述开口相对,该立壁与相邻的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侧壁相接,其余两个所述立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立壁相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二搭接侧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斜壁和所述搭接边的两侧端部分别齐平;所述斜壁的两侧端部能够分别与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所述立壁贴合,从而封闭所述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壁与相邻的所述侧壁呈对称设置,所述斜壁的顶部与所述侧壁的顶部相接以形成突出于所述基部的凸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壁与所述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凸棱呈锥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搭接部的所述立壁相接形成凸棱;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与所述凸棱的轮廓相适配,所述卡槽能够容纳并夹紧所述凸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搭接基部上的中部贯通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光源;所述搭接边搭接于所述搭接基部上的边沿不超过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搭接基部与所述基部位于同一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壁的顶部、所述立壁的顶部和所述斜壁的顶部齐平。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扩散板、多个光源以及反射片;所述背板设于所述反射片的一侧,以固定所述反射片;多个所述光源对应收容于所述反射片的所述反射腔内;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反射片的另一侧,所述扩散板被所述反射片的所述侧壁的顶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扩散板相对设置,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扩散板背对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上述反射片通过对自身结构进行了优化,将目前反射片的拼接方式改进为搭接方式,以克服反射片在拼接处容易变形的问题。该反射片包括多个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其中,第一片体包括第一片体本体和多个第一搭接部。多个第一搭接部设于第一片体本体的第一搭接侧处,第一搭接部在朝向第一搭接侧的一侧具有开口。第二片体包括第二片体本体和多个第二搭接部。多个第二搭接部设于第二片体本体的第二搭接侧处。第二搭接部的搭接边能够经开口伸入第一片体的第一搭接部的内部,并搭接在第一搭接部的搭接基部上。而第二搭接部的斜壁能够将开口封闭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腔,以此使得两个片体的相对两侧搭接在一起。上述的搭接边能够搭接并平铺在搭接基部上,即搭接边与搭接基部的搭接处为平整的表面,且搭接处的重叠面积较大,大幅度地降低了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搭接的难度。总而言之,第一搭接部的搭接基部与第二搭接部的搭接边的搭接方式简单,易操作,且不会产生干涉,其搭接处不会出现缝隙,防止了暗影的产生,避免了暗影对于显示画面的影响,保证了显示画面的质量。

本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扩散板、光源和上述的反射片。其中,反射片的一侧设有显示面板,反射片上的反射腔内安置有朝向显示面板的光源,反射腔能够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并均匀地射向显示面板,且不产生暗影,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片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片体的第一搭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在第一视角下的搭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片体的第二搭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在第二视角下的搭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反射片、1-第一片体、10-第一片体本体、1a-第一搭接侧、11-反射单元、111-基部、112-侧壁、13-反射腔、14-凸棱、15-安装孔、12-第一搭接部、121-搭接基部、122-立壁、123-开口、2-第二片体、20-第二片体本体、2a-第二搭接侧、22-第二搭接部、221-斜壁、222-搭接边、223-卡槽、1000-显示装置、200-光源、300-背板、400-扩散板、5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相关技术中的反射片的拼接过程中,整张反射片会根据具体工况沿剪裁线进行相应地裁剪,裁剪下来的多个小的片体再进行拼接组装,从而得到想要尺寸的反射片。然而,将会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两个片体之间的反射单元在拼接时,其拼接处的侧壁顶部会相互干涉、挤压,导致侧壁顶部上的某些部位受力不均匀发生侧弯,最终呈s型变形,拼接处变形后会导致暗影的产生。

其次,为了尽量地避免暗影的产生,需将在搭接处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相应地收窄,即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减小,这不仅会导致反射片的裁切精度的要求变高,同样地,也会导致拼接精度的提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反射片,其能够将片体之间的拼接方式改进为搭接方式,新的搭接方式简单易操作,其搭接处不易变形产生缝隙,避免产生暗影;另外,搭接方式更为简便、灵活,保证了反射片的搭接精度,同时还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

本实施例的反射片定义为完整的成品反射片,一个成品的反射片主要包括多个可相互搭接的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中的反射片100由一个第一片体1和两个第二片体2搭接形成。具体地,位于中间的第一片体1的相对两侧均为第一搭接侧1a,分列于两侧的第二片体2分别仅具有第二搭接侧2a。如此,中间的第一片体1通过本身的两个第一搭接侧1a分别与其他两个第二片体2的第二搭接侧2a对应搭接,最终拼凑成完整的反射片10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限于上述的搭接方式。譬如,位于中间的第一片体1的相对两侧还可以分别为第一搭接侧1a和第二搭接侧2a,而相邻一侧的第二片体2具有对应适配的第一搭接侧1a,相邻另一侧的第二片体2具有对应适配的第二搭接侧2a。

以下为了方便描述搭接过程,如图2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将沿第一搭接侧1a或者第二搭接侧2a的轴线方向设为纵向y向,而垂直于y向的轴线方向设为横向x向。另外,未作其他说明的话,以下全文的纵向和横向均以图2的视图方向为准。

第一片体1是塑料片材通过吸塑模具成型的薄状片体结构,其呈规整的矩形状。

第一片体1主要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片体本体10和分别设于第一片体本体10的两侧的多个第一搭接部12。

第一片体本体10上具有数个呈阵列分布的反射单元11。

每一反射单元11亦呈规整的矩形状,即相邻反射单元11之间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相等。

反射单元11主要包括基部111和围设在基部111周缘的四个侧壁112。基部111为矩形;基部111作为侧壁112的承载基础,基部111的形状决定了整个反射单元11的大致形状。四个侧壁112与基部111共同围合形成一立体的反射腔13。四个侧壁112以基部111的几何中心呈对称设置,每一侧壁112相对于基部111呈倾斜设置,呈倾斜状的侧壁112和基部11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四个侧壁112分别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出去,以此使得反射腔13呈向外扩散状,反射腔13的腔体范围由此扩大。侧壁112的底部位于基部111的周缘上,侧壁112的顶部远离基部111,且侧壁112的顶部为具有弧度的折弯边,其弯曲的方向向外。

相邻两个反射单元11的侧壁112的顶部相互连接,并形成突出于基部111的凸棱14。两个相邻的侧壁1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因此形成的凸棱14呈锥状结构。凸棱14的底部位于基部111上,凸棱14的顶部由两个侧壁112的顶部相对连接形成;凸棱14的底部尺寸大于其顶部尺寸。考虑到侧壁112的顶部具有弧度,凸棱14的顶部非尖锥状,因此凸棱14也可以看作一个顶部具有宽度的等腰梯形结构。凸棱14的顶部端面大致平行于基部111。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腔13用于安置光源200(光源200的具体结构会在后续的附图6中出现),使得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被均匀地反射出去。具体地,光源200为led灯。基部111的中心开设有安装孔15,led的安装部位穿设在安装孔15内,led的发光部位安置于基部111上。如此,当led发出光线,部分照射在基部111和侧壁112上的光线会被均匀地、集中地反射在扩散板400(扩散板400的具体结构会在后续的附图6中出现),以此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另外,根据反射的实际需求,侧壁112与基部111的夹角的大小会根据光源200的发光角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请再次参照图2,图2为本实施例的第一搭接部12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多个第一搭接部12呈间隔分布于第一搭接侧1a上,每一第一搭接部12与相邻的反射单元11对应相连。

具体地,第一搭接部12的轮廓亦为矩形。

第一搭接部12包括搭接基部121和围设于搭接基部121周侧的三个立壁122。三个立壁122分别对应设于搭接基部121的三个侧边上,三个立壁122和搭接基部121围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开口123的半包围腔体;该开口123朝向第一搭接侧1a。

其中一个立壁122与开口123相对,该立壁122与相邻的反射单元11的侧壁112相接,其余两个立壁122呈相对设置,并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搭接部12的立壁122相接。两个相邻的第一搭接部12的立壁122相接亦形成凸棱14。

值得说明的是,搭接基部121与反射单元11的基部111的形状、大小一致,搭接基部121和基部111位于同一平面上;搭接基部121上的中部亦贯通开设有用于安装光源200的安装孔15。立壁122与反射单元11的侧壁112的形状、大小一致,且立壁122和搭接基部121之间的夹角度数与侧壁112和基部111之间的夹角度数相同。立壁122的顶部和侧壁112的顶部齐平。

即第一搭接部12相比反射单元11缺失了一侧的侧壁112;因此,第一搭接部12自然在缺失部位形成了一个开口123,该开口123是能够使得第一搭接部12与第二搭接部22实现搭接的关键部位。

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搭接部12的具体结构,以下请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3为第一搭接部12和第二搭接部22的搭接示意图),第一搭接部12的具体制造过程如下:在第一片体1的吸塑成型的过程中,根据所需要反射片100的具体尺寸以此确定第一片体1需要搭接的位置,即确定第一搭接侧1a的位置。通过吸塑模具,在第一片体1确定好的第一搭接侧1a的旁侧再多制作出一排纵向的反射单元11。当吸塑完成后,通过裁切模具沿虚线l1进行裁剪,将多余侧壁112和基部111裁掉,裁剪后的结构便是图2示出的第一搭接部12的结构,虚线l1即是被裁剪掉的一个侧壁112与基部111的连接线。

请参照图4,第二片体2主要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片体本体20和设于第二片体本体20的一侧的多个第二搭接部22。

多个第二搭接部22呈间隔分布于第二搭接侧2a上,每一第二搭接部22与相邻的反射单元11对应相连。

第二搭接部22包括一体折弯相连的斜壁221和搭接边222。斜壁221和搭接边22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斜壁221和搭接边222的截面近似呈l形。

其中,斜壁221的顶部与相邻的反射单元11的侧壁112的顶部相接,并形成凸棱14。

搭接边222位于该反射单元11的外侧,相对于反射单元11呈向外伸出状。搭接边222与反射单元11的基部111保持齐平,搭接边222沿纵向的长度与基部111的长度相等,搭接边222沿横向的宽度小于基部111的宽度。搭接边222沿纵向的两侧端部与斜壁221沿纵向的两侧端部分别齐平。

沿第二搭接侧2a的纵向上,两个相邻的第二搭接部22(即斜壁221和搭接边222)两者隔开,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卡槽223。请结合图3,该卡槽223的形状与第一搭接部12的凸棱14的底部轮廓相适配,卡槽223能够容纳并夹紧凸棱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搭接部22的斜壁221与反射单元11的侧壁112的形状、大小一致,且斜壁221和搭接边222之间的夹角度数与侧壁112和基部111之间的夹角度数相同。因此,斜壁221、立壁122和侧壁112三者可以近似看作相同的结构,三者的顶部齐平。

同样地,以下请进一步地参照图5,第二搭接部22的具体制造过程如下:在第二片体2的吸塑成型的过程中,根据所需要反射片100的具体尺寸以此确定第二片体2需要搭接的位置,即确定第二搭接侧2a的位置。通过吸塑模具,在第二片体2确定好的第二搭接侧2a的旁侧再多制作出一排纵向的反射单元11。当吸塑完成后,通过裁切模具沿虚线l2进行裁剪,将其余侧壁112和基部111裁掉,裁剪后的结构便是图4示出的第二搭接部22的结构,虚线l2即是一个反射单元11中的被保留的斜壁221和搭接边222的轮廓线。

上述的第一搭接部12和第二搭接部22的搭接过程具体如下:

第二片体2的第二搭接部22的搭接边222能够经开口123伸入第一片体1的第一搭接部12内部,该搭接边222对应搭接在搭接基部121上,由于搭接边222沿横向的宽度小于搭接基部121的宽度,搭接边222搭接在搭接基部121上的边沿不会超过安装孔15,因此搭接边222不会遮盖安装孔15。搭接边222与搭接基部121两者均具有平整的表面,两者的搭接处亦为平面,搭接处的重叠面积较大,大幅度地降低了两个片体搭接的操作难度。

与此同时,与搭接边222相连的斜壁221嵌设于第一搭接部12的开口123处,斜壁221的形状与开口123的轮廓适配,斜壁221的纵向两侧端部能够分别与位于开口123两侧的立壁122贴合,如此,该斜壁221能够将开口123封闭。最终斜壁221、搭接基部121和立壁122能够围合形成完整的反射腔13,以此实现第一搭接部12和第二搭接部22的无缝搭接。本实施例提供的两个搭接结构,其搭接处不会出现缝隙,避免了两个侧壁112在拼接处的干涉,避免了在拼接处的侧壁112顶部的s型变形,防止了暗影的产生,避免了暗影对于显示画面的影响,保证了显示画面的质量。

本实施例中的反射片100的搭接结构相比传统的拼接结构,其搭接操作更为简便、灵活;如此,保证了反射片100的搭接精度,同时还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更容易控制搭接后的反射片100的成品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需搭接的数个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的规格不需一样,其规格大小可以不等,而对应位于不同规格的片体上的反射单元11的数量也不同。譬如以反射单元11的数量为计量单元,第一片体1可以具有4×4和6×6等规格。如此,不同规格大小的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之间可以灵活搭接,以此形成不同尺寸的成品反射片100。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10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首先,上述反射片100通过对自身结构进行了优化,将目前反射片100的拼接方式改进为搭接方式,以克服反射片100在拼接处容易变形的问题。该反射片100包括多个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多个第一搭接部12设于第一片体1的第一搭接侧1a处,多个第二搭接部22设于第二片体2的第二搭接侧2a处。即任意一个第一片体1的第一搭接侧1a都能够与另一个第二片体2的第二搭接侧2a对应搭接;因此,多个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能够通过上述的搭接方式相互搭接形成完整的反射片100。

具体地,多个第一搭接部12对应设于第一搭接侧1a处,第一搭接部12在朝向第一搭接侧1a的一侧具有开口123。第一搭接部12包括搭接基部121和围设在搭接基部121周侧的多个立壁122,搭接基部121与基部111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第二搭接部22对应设于第二搭接侧2a处,第二搭接部22包括伸出第二搭接侧2a的斜壁221和搭接边222;搭接边222能够经开口123伸入第一片体1的第一搭接部12的内部,并搭接在搭接基部121上。而斜壁221随着搭接边222靠近第一搭接部12,并将第一搭接部12的开口123封闭住,斜壁221与多个立壁122共同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腔13,从而使得第一片体1和第二片体2的相对两侧搭接在一起。上述的搭接边222能够搭接并平铺在搭接基部121上,即搭接边222与搭接基部121两者均具有平整的表面,两者的搭接处亦为平面,搭接处的重叠面积较大,大幅度地降低了片体之间的搭接难度。总而言之,搭接边222与搭接基部121的搭接方式不会产生干涉,其搭接处不会出现缝隙,防止了暗影的产生,避免了暗影对于显示画面的影响,保证了显示画面的质量。

其次,本实施例中的反射片100的搭接结构相比传统的拼接结构,其搭接操作更为简便、灵活;如此,保证了反射片100的搭接精度,同时还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更容易控制搭接后的反射片100的成品质量。

请继续参照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该显示装置1000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液晶电视显示屏。

该显示装置1000主要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板300、反射片100、多个光源200、扩散板400和显示面板500。其中,背板300、反射片100、光源200和扩散板400能够组成直下式背光光源200系统。反射片100能够使得光源200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400并均匀地射向显示面板500,且不产生暗影,提高了显示面板500的显示效果。

具体地,背板300位于反射片100的一侧,背板300用于固定反射片100,防止反射片100产生位置偏移。

反射片100上背对背板300的一侧上具有多个反射单元11,多个反射单元11与多个光源200一一对应,即每一个反射单元11的反射腔13内安置有一个光源200。

光源200为led灯。光源200穿设在反射单元11的安装孔15内,以实现与反射单元11的连接固定。当led发出光线,部分照射在基部111和侧壁112上的光线会被均匀地、集中地反射出去,反射出的光线会相应进入扩散板400中,以此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

扩散板400位于反射片100的另一侧。显示面板500与扩散板400相对设置,显示面板500具体位于扩散板400背对反射片100的一侧。扩散板400被反射片100的侧壁112的顶部支撑着。扩散板400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充分散射至显示面板500上,实现更加柔和、明亮、均匀的照射效果,提高了显示面板500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