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6600发布日期:2020-09-04 12:2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在投影显示技术领域,激光光源作为一种固态光源,具有高亮,高效,寿命常,色域佳,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新兴的投影光源的选择。同时,随着投影显示产品从会议室逐渐走向家庭,激光投影类产品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激光光源,如图1所示,包括荧光转换系统,荧光转换系统包括合光组件01、用于发射第一激光021的激光器02、以及沿第一激光021的出射方向依次设置于第一激光021的光路上的透镜组件03和荧光轮04;荧光轮04具有荧光反射区,荧光反射区用于将第一激光021激发产生的荧光041反射至合光组件01上;透镜组件03位于荧光041的光路上;合光组件01位于第一激光021照射荧光轮04之后所形成的第二激光022的光路上,且用于将第二激光022与荧光041合光并输出。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上述荧光转换系统中,第一激光021的光轴与荧光041的光轴是是重合的,由于第一激光021的能量密度大,这样第一激光021经过的透镜组件03后,透镜组件03在第一激光021经过的位置处(尤其是光轴位置处)吸收第一激光021而温度增加,使得透镜组件03的透过率下降,从而对荧光041的通过造成了一定影响,降低了荧光的整体透过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用来解决相关技术的激光光源中位于荧光轮前侧的透镜组件的荧光的整体透过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光源,包括壳体、承载于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发射第一激光的激光器、以及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合光组件、第一透镜组件以及荧光轮,所述第一透镜组件、所述荧光轮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光的光路上,且所述第一透镜组件位于所述荧光轮靠近所述激光器的一侧;所述荧光轮具有荧光反射区和激光反射区,所述荧光反射区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光激发产生的荧光反射至所述合光组件上,所述激光反射区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光反射,以形成第二激光;所述第一透镜组件均位于所述荧光以及所述第二激光的光路上;所述合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激光的光路上,且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光与所述荧光合光并输出;所述第一透镜组件的光轴与所述第一激光的光轴不同轴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激光的光轴、所述第二激光的光轴、所述荧光的光轴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件上两两相错开。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包括光机组件、投影镜头以及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激光光源;所述激光光源的合光组件用于将第二激光和荧光合光后形成的照明光束输出至所述光机组件;所述光机组件用于将所述照明光束进行调制处理,以形成投影光束,并通过所述投影镜头将所述投影光束投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由于第一透镜组件的光轴与第一激光的光轴不同轴设置,以使第一激光的光轴与荧光的光轴在第一透镜组件上相错开,这样就可以避免位于第一激光光轴处的高能量密度的激光与荧光光轴处的荧光在第一透镜组件上相交叠,从而就可以避免第一透镜组件在第一激光的光轴处因温度较高使得荧光光轴处的高能量密度的荧光的透过率降低,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组件的荧光整体透过率;同时,荧光和第二激光均沿荧光轮的正面射出,这样利用合光组件就可以直接将从荧光轮反射的荧光和第二激光收集并合光,无需设置光路转换部件将第二激光引导至合光组件上,从而可以简化了激光光源的结构,有利于整体尺寸的减小,即可实现激光光源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激光光源的荧光转换系统的光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激光光源的荧光转换系统的光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激光光源的荧光转换系统的光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激光光源在拆去壳体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激光光源拆去二向色片以及色片固定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按a-a截面切去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的透镜调节座的局部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透镜调节座的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的a-a剖面视图;

图11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的b-b剖面视图;

图12为图5中的激光光源的c-c剖面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荧光轮处局部结构示意图(透镜固定座与壳体固定);

图14为图13中荧光轮与荧光轮固定座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3的d-d剖面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荧光轮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荧光轮固定座与荧光轮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光源,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壳体200,以及承载于壳体200上且用于发射第一激光11的激光器、以及均设置于壳体200内的合光组件2、第一透镜组件3以及荧光轮4;第一透镜组件3、荧光轮4设置于第一激光11的光路上,且第一透镜组件3位于荧光轮4靠近激光器1的一侧;荧光轮4具有荧光反射区41(如图4所示),荧光反射区41用于将第一激光11激发产生的荧光42(图3中虚线所示)反射至合光组件2上;第一透镜组件3位于荧光42的光路上;合光组件2位于第一激光11照射荧光轮4之后所形成的第二激光12的光路上,且用于将第二激光12与荧光42合光并输出;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a轴)与第一激光11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b轴)不同轴设置,以使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a轴)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相错开。

其中,激光器11可以设置于壳体200内,也可以设置于壳体200的侧壁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光源,由于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与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不同轴设置,以使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相错开,这样就可以避免位于第一激光11光轴处的高能量密度的激光与荧光42光轴处的荧光42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相交叠,从而就可以避免第一透镜组件3在第一激光11的光轴处因温度较高使得荧光42光轴处的高能量密度的荧光42的透过率降低,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组件3的荧光42整体透过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激光12的光路的设置方式不唯一,比如第二激光12的光路可以为荧光轮4反射第一激光11所形成的光路,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荧光轮4具有激光反射区43,激光反射区43用于将第一激光11反射,以形成第二激光12;第一透镜组件3均位于荧光42以及第二激光12的光路上;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a轴)与第一激光11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b轴)不同轴设置,以使第一激光11的光轴、第二激光12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c轴)、荧光42的光轴(图3中所示的a轴)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两两相错开,也就是: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第二激光12的光轴错开,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错开,第二激光12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错开,避免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第二激光12的光轴、荧光42的光轴在第一透镜组件3上交叠,以影响第二激光12、荧光42的透过率。

另外,第二激光12的光路也可以为第一激光11透射荧光42路之后所形成的光路,具体如图2所示,荧光轮4具有激光透射区,激光透射区用于使第一激光11透射过荧光轮4,以形成第二激光12;该荧光转换系统100还包括光路转换部件5,光路转换部件5用于将第二激光12传输至合光组件2上,以与荧光42合光。光路转换部件5包括多个光路转换镜片51和多个中继透镜52,每个光路转换镜片51和中继透镜52均位于第二激光12的光路上。相比图2所示的实施例,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荧光42和第二激光12均沿荧光轮4的正面射出,这样利用合光组件2就可以直接将从荧光轮4反射的荧光42和第二激光12收集并合光,无需设置光路转换部件5将第二激光12引导至合光组件2上,从而可以简化了激光光源的结构,有利于整体尺寸的减小,即可实现激光光源的小型化。

第一透镜组件3的构成不唯一,比如,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组件3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凸透镜31和第二凸透镜32,第二凸透镜32位于第一凸透镜31与荧光轮4之间。其中,第一凸透镜31可以为非球面凸透镜,第二凸透镜32可以为球面凸透镜。另外,第一透镜组件3也可以为一片非球面凸透镜。相比设置非球面凸透镜,设置第一凸透镜31和第二凸透镜32,能够较好的收集发散角度较大的荧光42;同时,设置第一凸透镜31和第二凸透镜32对加工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设置非球面凸透镜,需要设计能够接收大发散角度且能够对该荧光光束进行准直的光学参数,这样非球面曲率要求较大,设计和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与位于第一透镜组件3上游(也就是第一透镜组件3的入光侧)的第一激光11的光轴之间的距离为d,第一凸透镜31的轴向尺寸为h;

其中,d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果d过大,那么照射第一激光11则靠近第一凸透镜31、第二凸透镜32的边缘区域,由于镀在第一凸透镜31、第二凸透镜32上的增透膜的厚度是中间较厚,边缘较薄,这第一激光11从镀膜厚度较薄的边缘区域通过,不利于第一激光11透过率的提高;如果d过小,那么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之间的距离较近,也就是第一透镜组件3上对应第一激光11的光轴的区域与对应荧光42的光轴的区域距离较近,当第一透镜组件3上对应第一激光11的光轴的区域的温度因第一激光11的照射升高时,容易影响到第一透镜组件3上对应荧光42的光轴的区域的温度,进而不利于荧光42的整体透过率的进一步提高。经研究发现,当d与h之间满足:d=(0.3~0.7)h时,既保证第一激光11从镀膜厚度较厚的区域通过,以提高第一激光11的透过率,由可以避免第一激光11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之间的距离过近,从而有利于荧光42的整体透过率的进一步提高。

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d=(0.3~0.5)h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激光11的透过率,以及更进一步提高荧光42的整体透过率。

为了达到荧光42高效激发的目的以及减少第一激光11在传输过程中光损,如图3所示,该激光光源还包括位于激光器1和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的第二透镜组件6,第二透镜组件6位于第一激光11的光路上,且位于激光器1与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这样第一激光11由激光器1射出之后,经过第二透镜组件6的缩束后形成较小的光斑再入射到荧光轮4表面,不但可以减小第一激光11在传输过程中光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第一激光11的能量密度,以提高了荧光42的激发效率。

其中,第二透镜组件6的组成不唯一,比如可以为以下组成:如图3所示,第二透镜组件6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凸透镜61、凹透镜62以及复眼透镜63,并且沿第一激光11的射出方向,第三凸透镜61、凹透镜62和复眼透镜63依次设置于第一激光11的光路上。另外,还可以为以下组成:第二透镜组件6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凸透镜61以及凹透镜62,并且沿第一激光11的射出方向,第三凸透镜61、凹透镜62依次设置于第一激光11的光路上。当第二透镜组件6包括复眼透镜63时,复眼透镜63是由一系列小透镜组合形成,第一激光11通过复眼透镜63时,提高第一激光11的均匀性和亮度。

为了便于合光后的第二激光12、荧光42的输出,如图2所示,该激光光源还包括位于第二激光12、荧光42的光路上的收光部件,该收光部件位于合光组件2的下游,且包括第四凸透镜7以及收光棒8,第四凸透镜7位于合光组件2与收光棒8之间,且用于将合光后的第二激光12、荧光42会聚至收光棒8并输出。

在该激光光源的实际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加工误差以及安装误差的存在,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与荧光轮4的荧光反射区41的预设位置容易相偏离,这样使得第一激光11照射至荧光轮4的荧光反射区41的光斑容易偏离预设位置,从而不利于荧光42高效的激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和图6所示,激光光源还包括透镜固定座310,第一透镜组件3设置于透镜固定座310上,透镜固定座310位于壳体200内,且沿垂直于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的方向,透镜固定座3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可调节。当第一激光11照射至荧光反射区41的光斑偏离预设位置时,沿垂直于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的方向,调节透镜固定座3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与荧光轮4的荧光反射区41的预设位置相重合,从而使得第一激光11照射至荧光反射区41的预设位置,以保证荧光42的高效激发。

透镜固定座310的调节结构可以为以下所述:如图7所示,激光光源还包括位于壳体200内的透镜调节座320,透镜调节座320包括座体321以及设置于座体321上的承载件322;承载件322通过第一调节结构330与座体321相连接,以使承载件322沿第一方向x相对座体321的位置可调节,第一方向x为垂直于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的一个方向;透镜固定座310由承载件322所承载,且通过第二调节结构340与承载件322相连接,以使透镜固定座310可沿第二方向y相对承载件322的位置可调节,第二方向y为均与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以及第一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

在调节时,通过第二调节结构340可以调节透镜固定座310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壳体200的位置,通过第一调节结构330可以调节承载件322相对壳体200的位置,从而带动调节透镜固定座310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壳体200的位置。通过在两个方向上(即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上调节透镜固定座3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这样大大提高了调节透镜固定座310的调节效率以及调节精度,能够使第一透镜组件3的光轴更加准确地与荧光轮4的荧光反射区41的预设位置相重合。同时,由于透镜调节座320的座体321以及承载件322均在壳体200内,这样在调节时,打开壳体200均可以进行调节,无需改变壳体200的放置位置(如果将调节结构设置于透镜固定座310所在的壳体200壁上,例如图7所示的壳体200的底壁上,调节时需要将壳体200翻转,使得调节不方便),从而大大方便了透镜固定座310的位置调节。

其中,第一调节结构330并不唯一,比如第一调节结构330可以为以下所述: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调节结构330包括:开设于座体321上的第一螺纹孔331;开设于承载件322上的第一腰形孔332,第一腰形孔33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具有杆部和头部的第一紧固件333(比如可以为螺钉),第一紧固件333的杆部穿过第一腰形孔332与第一螺纹孔331连接。在调节时,拧松第一紧固件333(比如只将第一紧固件333拧入第一螺纹孔3312圈左右即可),然后沿第一方向x调节承载件322以达到第一方向x上的预设位置,调节完毕后,将第一紧固件333拧紧,以将承载件322锁附于座体321上。

另外,第一调节结构330还可以为以下所述:第一调节结构33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座体321上的第一调节丝杠,第一调节丝杠沿第一方向x延伸;固定设置于承载件322上的第一调节螺母;第一调节螺母套设于第一调节丝杠上。在调节时,转动第一调节丝杠,第一调节螺母带动承载件322沿第一方向x移动,达到第一方向x上的预设位置后停止转动第一调节丝杠。相比第一调节结构330包括第一调节丝杠、第一调节螺母的实施例,第一调节结构330包括第一紧固件333的实施例中,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丝杠,从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在调节完毕后,通过紧固件与座体321锁附,可以避免承载件322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以保证调节精度。

在承载件322沿第一方向x调节的过程中,为了使承载件322移动得更加平稳,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调节结构330还包括:设置于座体321上的第一导向柱3211;开设于承载件322上的第二腰形孔3221,第二腰形孔3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一导向柱3211与第二腰形孔3221滑动配合。在承载件322沿第一方向x调节的过程中,第一导向柱3211沿第二腰形孔3221滑动,以对承载件322进行导向,从而使承载件322移动得更加平稳。

当然,第一导向柱3211与第二腰形孔322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第一导向柱3211设置于承载件322上,第二腰形孔3221开设于座体321上。第一导向柱3211与第二腰形孔3221的设置位置在对调后与对调前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调节结构340也不唯一,比如第二调节结构340可以为以下所述: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调节结构340包括:开设于承载件322上的通孔341;开设于透镜固定座310上的第二螺纹孔342;具有杆部和头部的第二紧固件343,第二紧固件343的杆部穿过通孔341,与第二螺纹孔342连接;设置于承载件322与透镜固定座310之间的弹性件344,弹性件344用于向透镜固定座310施加沿第二方向y且方向背离承载件322的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以使第二紧固件343的头部与通孔341的边缘保持卡接,避免第二紧固件343沿轴向发生窜动影响透镜固定座310在第二方向y上的调节。在调节时,拧动第二紧固件343,使透镜固定座310相对第二紧固件343移动值第二方向y上预设位置。在调节完毕后,为了提高第一紧固件333、第二紧固件343的稳固性,可以将第一紧固件333、第二紧固件343通过点胶固定。

另外,第二调节结构340还可以为以下所述:第二调节结构34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承载件322上的第二调节丝杠,第二调节丝杠沿第二方向y延伸;固定设置于透镜固定座310上的第二调节螺母;第二调节螺母套设于第二调节丝杠上。在调节时,转动第二调节丝杠,第二调节螺母带动透镜固定座310沿第二方向y移动,达到第二方向y上的预设位置后停止转动第二调节丝杠。相比第二调节结构340包括第二调节丝杠、第二调节螺母的实施例,第二调节结构340包括第二紧固件343以及弹性件344的实施例中,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丝杠,从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在第二调节结构340包括第二紧固件343以及弹性件344的实施例中,弹性件344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弹片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透镜固定座310沿第二方向y调节的过程中,为了使透镜固定座310移动得更加平稳,如图10所示,第二调节结构340还包括:设置于透镜固定座310上的第二导向柱345;开设于承载件322上的导向孔346,导向孔346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导向柱345与导向孔346滑动配合。在透镜固定座310沿第二方向y调节的过程中,第二导向柱345沿导向孔346滑动,以对透镜固定座310进行导向,从而使透镜固定座310移动得更加平稳。

当然,第二导向柱345与导向孔346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第二导向柱345设置于承载件322上,导向孔346开设于透镜固定座310上。第二导向柱345与导向孔346的设置位置在对调后与对调前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使透镜固定座310在第一方向x上更好地保持平衡,如图8和图10所示,座体321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隔设置的两个子座体3212,承载件322位于两个子座体3212的顶部,且分别通过第一调节结构330与两个子座体3212连接,透镜固定座310设置于两个子座体3212之间,且顶部通过第二调节结构340与承载件322相连接。由于承载件322分别通过第一调节结构330与两个子座体3212连接,这样可以使得承载件322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更好的平衡性,从而使透镜固定座310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更好的平衡。同时,透镜固定座310设置于两个子座体3212之间可以使得透镜固定座310与透镜调节座320的布局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对壳体200内空间的占用。

其中,子座体3212的顶部具体是指子座体3212上远离该子座体3212所设置的壳体壁(图7所示壳体200的底壁210)的端部,例如图7中所示的子座体3212的上部;透镜固定座310的顶部是指透镜固定座310远离子座体3212所设置的壳体壁的端部,例如图7所示的透镜固定座310的上部。

在该激光光源的实际的生产制造中,沿荧光轮4的轴向,第一透镜组件3与荧光轮4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通常会有误差,这样使得第一激光11照射至荧光轮4的荧光反射区41的光斑的与预设大小之间有偏差,从而不利于荧光42高效的激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3和图14所示,激光光源还包括荧光轮固定座410,荧光轮4设置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荧光轮固定座410位于壳体200内,且沿荧光轮4的轴向,荧光轮固定座4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可调节。当荧光轮4与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有偏差时,沿荧光轮4的轴向,调节荧光轮固定座4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以使荧光轮4与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一激光11照射至荧光反射区41的光板满足要求,以保证荧光42的高效激发。

其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荧光轮4通过荧光轮固定紧固件420(比如螺钉)与荧光轮固定座410连接,具体地,荧光轮固定座410上开设有安装通孔411,荧光轮固定紧固件420穿过安装通孔411与荧光轮4连接。为了提高荧光轮4的稳定性,在荧光轮固定紧固件420与荧光轮固定座410连接后,可以将荧光轮固定紧固件420点胶固定。

图13中示出的是:透镜固定座310与壳体200固定连接,调节荧光轮固定座410沿荧光轮4的轴向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可调节的实施例,当然,也可以将荧光轮固定座410与壳体200固定,沿荧光轮4的轴向,透镜固定座3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可调节;也可以设置为:沿荧光轮4的轴向,透镜固定座3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荧光轮固定座4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均可调节,这样也能够达到调节第一透镜组件3与荧光轮4之间距离的目的。

荧光轮固定座410的调节结构可以为以下所述:如图14和图15所示,激光光源还包括位于壳体200内的荧光轮调节座430,荧光轮固定座410通过轴向调节结构440与荧光轮调节座430相连接,以使荧光轮固定座410可沿荧光轮4的轴向相对荧光轮调节座430的位置可调节。由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以及荧光轮调节座430均在壳体200内,这样在调节时,打开壳体200均可以通过轴向调节结构440进行调节,无需改变壳体200的放置位置(如果将调节结构设置于荧光轮固定座410所在的壳体200壁上,例如图14所示的壳体200的底壁上,调节时需要将壳体200翻转,使得调节不方便),从而大大方便了荧光轮固定座410的位置调节。

其中,轴向调节结构440并不唯一,比如轴向调节结构440可以为以下所述:如图14和图15所示,轴向调节结构440包括:开设于荧光轮调节座430上的轴向调节螺纹孔441;开设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的轴向调节腰形孔442,轴向调节腰形孔442的长度方向与荧光轮4的轴向平行;具有杆部和头部的轴向调节紧固件443,轴向调节紧固件443的杆部穿过轴向调节腰形孔442,与轴向调节螺纹孔441连接。在调节时,拧松轴向调节紧固件443,然后打开激光器1,观察第一激光11的光路以及照射至荧光轮4上的光斑的大小,接着调节荧光轮固定座410相对壳体200的位置,待第一激光11的光路以及照射至荧光轮4上的光斑符合要求时,调节结束,然后将轴向调节紧固件443拧紧,以将荧光轮固定座410锁附于荧光轮调节座430上。为了保证荧光轮固定座410在调节完毕后的稳定性,可以将轴向调节紧固件443点胶固定。

另外,轴向调节结构440还可以为以下所述:轴向调节结构44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荧光轮调节座430上的第三调节丝杠,第三调节丝杠沿荧光轮4的轴向延伸;固定设置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的第三调节螺母;第三调节螺母套设于第三调节丝杠上。在调节时,打开激光器1,观察第一激光11的光路以及照射至荧光轮4上的光斑的大小,接着转动第三调节丝杠,第三调节螺母带动荧光轮固定座410沿荧光轮4的轴向移动,待第一激光11的光路以及照射至荧光轮4上的光斑符合要求时,停止转动第三调节丝杠,调节结束。相比轴向调节结构440包括第三调节丝杠、第三调节螺母的实施例,第三调节结构包括轴向调节紧固件443的实施例中,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丝杠,从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在调节完毕后,通过紧固件与荧光轮调节座430锁附,可以避免荧光轮固定座410在荧光轮4的轴向上移动,以保证调节精度。

在荧光轮固定座410沿荧光轮4的轴向调节的过程中,为了使荧光轮固定座410移动得更加平稳,如图15所示,轴向调节结构440还包括:设置于荧光轮调节座430上的导向柱体444;开设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的导向长孔445,导向长孔445的长度方向与荧光轮4的轴向平行;导向柱体444与导向长孔445滑动配合。在荧光轮固定座410沿荧光轮4的轴向调节的过程中,导向柱体444沿导向长孔445滑动,以对荧光轮固定座410进行导向,从而使荧光轮固定座410移动得更加平稳。

当然,导向柱体444与导向长孔445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导向柱体444设置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导向长孔445开设于荧光轮调节座430上。导向柱体444与导向长孔445的设置位置在对调后与对调前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调节荧光轮固定座410,如图16所示,荧光轮固定座410上还设有荧光轮调节把手412,在调节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抓握荧光轮调节把手412来调节荧光轮固定座410,使得荧光轮固定座410的调节更加方便。

为避免荧光轮4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温度过高,如图17所示,激光光源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50,温度传感器450设置于荧光轮固定座410上,且用于检测荧光轮4的温度。这样温度传感器450就可以将荧光轮4的温度反馈至控制系统,当荧光轮4的温度过高时,控制系统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动作,比如关闭激光器1,来避免荧光轮4的温度过高,从而可以延长荧光轮4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荧光轮固定座410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更好的平衡,如图15所示,荧光轮调节座43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隔设置的两个子调节座431,第一方向x为与荧光轮4的轴向、荧光轮固定座410的高度方向均相垂直的方向;荧光轮固定座410包括固定座体413以及固定于固定座体413顶部的调节件414,荧光轮4设置于固定座体413上;固定座体413设置于两个子调节座431之间,调节件414分别通过轴向调节结构440与两个子调节座431连接。由于调节件414分别通过轴向调节结构440与两个子调节座431连接,这样可以使得调节件414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更好的平衡性,从而使荧光轮固定座410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更好的平衡。同时,固定座体413设置于两个子调节座431之间可以使得荧光轮固定座410与荧光轮调节座430的布局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对壳体200内空间的占用。

为了保证调节的精准度,如图15所示,导向柱体444与导向长孔445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隙值gap6范围在0.03mm-0.05mm;在荧光轮4的轴向的间隙值需在调节要求值的基础上增加0.1mm,以更好地吸收荧光轮固定座410在荧光轮4轴向上的调节公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光源中,合光组件2可以包括二向色片21的部件,也可以是包括合光棱镜的部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合光组件2可以包括二向色片21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沿第一激光11的出射方向,二向色片21、第一透镜组件3和荧光轮4依次设置于第一激光11的光路上,也就是:二向色片21设置于激光器11和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且位于第一激光11和荧光42的光路上,具体地,二向色片21设置于第二透镜组件6和第一透镜组件3之间。

在合光组件2包括二向色片21,并且荧光轮4包括激光反射区43的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二激光12与荧光42合光并输出,如图3所示,合光组件2还包括位于第二激光12的光路上的反射件22,并且沿第二激光12的光路,反射件22位于二向色片21远离荧光轮4的一侧,且用于将第二激光12反射至二向色片21,以与荧光42合光。第二激光12透过二向色片21后照射至反射件22上,通过反射件22反射至二向色片21上与荧光42合光并输出。通过设置反射件22,反射件22通过改变第二激光12的射出方向,使第二激光12的射出方向与荧光42的射出方向一致,使两者合光并输出。

为了使射出二向色片21后的第二激光12的光轴与荧光42的光轴相平行,如图3所示,反射件22为反射片,反射片与二向色片21相平行。通过这样设置,反射片与入射的第二激光12的光轴的夹角、二向色片21与入射的荧光42的光轴的夹角相同,这样经过反射后的第二激光12以及荧光42的光轴相平行,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激光12和荧光42分散,从而有利于下游的收光部件(例如图3所示的聚光透镜7以及光棒8)收集第二激光12以及荧光42。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包括光机组件、投影镜头以及第一方面中的激光光源;激光光源的合光组件2用于将第二激光12和荧光42合光后形成的照明光束输出至光机组件;光机组件用于将照明光束进行调制处理,以形成投影光束,并通过投影镜头将投影光束投射出。投影光束被投影镜头投射于投影屏幕上,以在投影屏幕显示投影画面。

其中,激光投影设备可以为激光电视、投影仪等能够进行影像投影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投影设备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均与第一方面中的激光光源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