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8980发布日期:2020-11-10 18:1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案是分案申请,其母案为于2015年10月8日(优先权日期:2014年10月8日)提交的发明名称为“透镜驱动装置”、申请号为201510647073.4的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8月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35562的优先权益,其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案中,如同在本文中得到完全阐述。

实施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抖动校正功能的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正积极地进行内置有超小型数码相机的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的开发。

对于安装在智能手机等小型电子产品中的相机模块来说,在使用过程中,相机模块有可能频繁地受到冲击,并且在拍摄过程中相机模块随着使用者的抖动等而发生细微晃动。鉴于这些问题,最近需要开发出在相机模块中增加设置抖动校正单元的技术。

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抖动校正单元,需要对在相机模块中进行对准透镜的光轴焦距或者执行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结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抖动校正功能的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

透镜驱动装置的一实施例可以包括:壳体,用于支撑第一磁铁;绕线管,在其外周面上具有第一线圈,并且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支撑构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用于支撑所述绕线管以及所述壳体,以使所述绕线管以及所述壳体能够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第二线圈,以与所述支撑构件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侧,用于提供电磁力,以使所述支撑构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或者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及印刷线路板,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上侧。

透镜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包括:壳体,用于支撑第一磁铁;支撑构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用于支撑所述壳体,以使所述壳体能够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第二线圈,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侧,用于提供电磁力,以使所述支撑构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或者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及印刷线路板,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上侧;上侧弹性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壳体之间;以及下侧弹性构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下侧。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附图将对构造以及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其中:

图1是概略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壳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上侧弹性构件的俯视图;

图6a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下侧弹性构件的俯视图;

图6b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下侧弹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配置有支撑构件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8a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的主视图;

图8b是示出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的主视图;

图8c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被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d是示出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被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配置有印刷线路板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0a至图10c是用于说明第二线圈配置在壳体下侧时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a至图11b是用于说明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线圈配置在壳体上侧时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即便是出现在不同的附图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有可能混淆本公开要旨的公知的功能以及结构,省略详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的一些特征被放大、缩小或者简化,并且附图以及其中的构成要素并非全按本来的比例画出。

作为参考,在各附图中使用了直角坐标系(x、y、z)。在附图中,x轴与y轴表示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为了方便,可以将光轴(z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x轴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并且将y轴方向称为第三方向。

图1是概略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壳体140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壳体140的后视立体图,图5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上侧弹性构件150的俯视图,图6a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下侧弹性构件160的俯视图,图6b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下侧弹性构件160的立体图。

用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小型相机模块中的抖动校正装置是指,在拍摄静态图像时能够防止由于用户抖动引起的振动而所拍摄的图像的轮廓线不清晰现象的装置。此外,自动聚焦装置是将被摄体图像的焦点自动成像于图像传感器面上的装置。这种抖动校正装置和自动聚焦装置可以构成为很多种,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使由多个透镜构成的光学模块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或者朝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面移动,从而执行这种抖动校正动作以及/或者自动聚焦动作。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可以包括可动部100。可动部100可以执行透镜自动聚焦以及抖动校正功能。

如图2所示,可动部100可以包括绕线管110、第一线圈120、第一磁铁130、壳体140、上侧弹性构件150、下侧弹性构件160以及第二线圈260。

绕线管110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线圈120,所述第一线圈120配置在所述第一磁铁130的内侧,因此绕线管110可以安装在壳体140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一磁铁130和所述第一线圈120相互间的电磁作用能够在所述壳体140的内部空间沿着第一方向往返移动。

此外,所述绕线管110通过被上侧弹性构件150以及下侧弹性构件160弹力支撑,能够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执行自动聚焦功能。

虽然未图示,所述绕线管110可以在其内部包括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镜筒(未图示)。所述镜筒可以以各种方式安装于绕线管110的内侧。

例如,可以在所述绕线管110的内周表面形成内螺纹,在所述镜筒的外周面上形成对应于所述螺纹的外螺纹,从而通过这些螺纹的螺纹结合来将镜筒结合于绕线管110上。然而,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所述绕线管110的内周表面形成螺纹,而是通过螺纹结合以外的方法将所述镜筒直接固定于所述绕线管110的内侧。或者,也可以不设置镜筒,而是使至少一片透镜与绕线管110形成为一体。

结合于所述镜筒中的透镜可以是一片,也可以由两片或者两片以上的透镜形成光学系统。

自动聚焦功能根据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可以通过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绕线管110的动作来实现自动聚焦功能。

例如,当施加正向电流时,绕线管110能够从初始位置向上侧移动,当施加逆向电流时,绕线管110能够从初始位置向下侧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调节相应方向电流的量来增加或减小从初始位置沿着一个方向移动的距离。

可以在绕线管110的上部表面和下部表面设置上侧支撑突起113(参照图7)和下侧支撑突起(未图示)。上侧支撑突起113可以形成为圆筒状或者棱柱状,使得上侧弹性构件150的内侧框架151结合到绕线管110或从绕线管110脱离。

根据实施例,可以在所述内侧框架151上对应于所述上侧支撑突起113的位置形成有第一通孔151a。

此时,上侧支撑突起113可以通过热熔方式或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构件来插入第一通孔151a。上侧支撑突起113可以设有多个。此时,各上侧支撑突起113之间的距离可以在能够避免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扰的范围之内适当地配置。

具体说,各上侧支撑突起113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绕线管110的中心对称并且彼此隔着恒定间隔,也可以形成为虽然彼此间的间隔并不恒定但相对于经过绕线管110中心的特定假想线对称。

可以与上述的上侧支撑突起113相同,下侧支撑突起形成为圆筒状或者棱柱状,使得下侧弹性构件160的内侧框架161能够结合到绕线管110或从绕线管110脱离。

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在所述内侧框架161上对应于所述下侧支撑突起的位置形成有第三通孔161a。下侧支撑突起可以插入第三通孔161a,并通过热熔方式或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构件来固定在那里。

各下侧支撑突起之间的距离可以在能够避免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扰的范围之内适当地配置。即,各下侧支撑突起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绕线管110的中心对称并且彼此隔着恒定间隔。

壳体140可以设置为具有支撑第一磁铁130的大致方形柱状。根据该实施例,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140可以设置为八角形柱状。此时,所述壳体140可以包括第一面141和第二面142。所述第一面141可以是设置第一磁铁130的面,所述第二面142可以是配置支撑构件220的面。

第一面141可以形成在角落部分,根据实施例,其可以形成为面积对应于第一磁铁130或者更大。第一磁铁130可以固定于形成在第一面141的内侧面的第一磁铁130配置部141a。

所述第一磁铁130配置部141a可以形成为,大小对应于第一磁铁130,并且可以配置成面对第一磁铁130的三个面,即两个侧面和上部面。

虽然第一磁铁130可以由粘合剂固定于第一磁铁配置部141a,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两面胶带等粘合构件。此外,也可以取代如图4中所示的凹槽,第一磁铁配置部141a形成有安装孔,能够使第一磁铁130的一部分露出或者嵌入该安装孔。

可以在壳体140的上部表面突出形成有多个第三止动件143。第三止动件143能够限制所述壳体140的向上移动。

此外,所述第三止动件143还可以发挥引导上侧弹性构件150的设置位置的功能,为此,如图5所示,可以在所述上侧弹性构件150上对应于第三止动件143的位置形成具有与第三止动件143相应形状的引导槽155。

虽然第一面141可以与覆盖构件300的侧面平行地配置,然而,并不限定于此,此外,第一面141的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二面142。

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可以在第二面142上形成具有规定深度的退避槽142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退避槽142a可以具有开口的下表面。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退避槽142a具有开口的上表面,也可以是上表面和下表面都形成为开放的开口。

通过设置退避槽142a,绕线管110相对于壳体140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时,连接构件153、163与绕线管110在空间上的干扰被消除,从而能够使连接构件153、163的弹性变形进行得更为容易。此外,所述退避槽142a的下部能够防止支撑构件220下侧部的结合部224与壳体140发生干扰。此外,如图4所示,退避槽142a的上侧形成台阶部142b,从而能够对支撑构件220上侧部的一部分进行支撑。

如本实施例,所述退避槽142a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壳体140的侧面,然而,也可以根据支撑构件220的形状以及/或者位置设置在壳体140的拐角处。

可以在壳体140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所述多个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与上侧弹性构件150的外侧框架152结合。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的数量可以大于上述的上侧支撑突起113的数量。这是因为外侧框架152的长度大于内侧框架151的长度。

可以在外侧框架152上对应于所述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位置处形成具有与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对应形状的第二通孔152a。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者热熔方式来固定到第二通孔152a中。

如图4所示,可以在壳体140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所述多个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与下侧弹性构件160的外侧框架162结合。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的数量可以大于上述的下侧支撑突起的数量。这是因为下侧弹性构件160的外侧框架162的长度大于内侧框架161的长度。

可以在外侧框架162上对应于所述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的位置处形成具有与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对应形状的第四通孔162a,并且所述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5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者热熔方式来固定到第四通孔162a中。

可以在壳体140的下表面形成有第四止动件147。所述第四止动件147能够限制所述壳体140向下移动的距离。因而,第四止动件147能够防止壳体140的底面与底座210相撞。

第四止动件147可以在初始状态下以及正常操作过程中保持与所述底座210隔开规定距离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壳体140不仅在下侧与底座210隔开,而且在上侧与覆盖构件300隔开,从而壳体140能够上下无干扰地第一方向上保持恒定高度。由此,壳体140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进行移动动作。

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上侧弹性构件150以及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弹力支撑所述绕线管110沿着第一方向上升以及/或者下降的移动。上侧弹性构件150和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是板弹簧。

上侧弹性构件150设置在所述绕线管110的上侧,其内侧框架与所述绕线管110结合,其外侧框架与所述壳体140结合。下侧弹性构件160设置在所述绕线管110的下侧,其内侧框架与所述绕线管110结合,其外侧框架与所述壳体140结合。

上侧弹性构件150以及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包括:内侧框架151、161,其与绕线管110结合;外侧框架152、162,其与壳体140结合;以及连接构件153、163,用于分别连接内侧框架151、161与外侧框架152、162。

所述连接构件153、163可以至少弯曲一次以形成具有规定形状的图案。通过所述连接构件153、163的位置变化以及细微变形,绕线管110沿着第一方向上升以及/下降的移动能够得到弹力(或者弹性)支撑。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5所示,可以在上侧弹性构件150的外侧框架152上设置多个第二通孔152a,并且在内侧框架151上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51a。

所述第二通孔152a可以与设置在所述壳体140上表面的上侧框架支撑突起144固定,所述第一通孔151a或者槽可以与设置在绕线管110上表面的上侧支撑突起113固定。即,所述外侧框架152可以通过第二通孔152a固定并结合于壳体140上,所述内侧框架151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51a或者槽固定并结合于绕线管110上。

所述连接构件153可以连接所述内侧框架151和所述外侧框架152,使得所述内侧框架151能够在规定范围内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外侧框架152发生弹性变形。

可以在所述上侧弹性构件150的内侧框架151以及外侧框架15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端子部,所述端子部与绕线管110上的第一线圈120以及印刷线路板250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上侧弹性构件150可以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上侧弹性构件150a以及第二上侧弹性构件150b。通过这种二分体式结构,上侧弹性构件150的第一上侧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侧弹性构件150b可以分别接收不同极性的电流或者不同的电源。

具体而言,所述内侧框架151和外侧框架152分别与绕线管110和壳体140结合之后,可以在对应于绕线管110上配置的第一线圈120的相对两端线的位置处设置焊接部。接着,在所述焊接部进行例如钎焊的导电连接,从而将不同极性的电流或者不同的电源施加到第一上侧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侧弹性构件150b。此外,第一上侧弹性构件150a与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一个电连接,而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另一个与第二上侧弹性构件150b电连接,由此,能够从外部接收电流。

如图6a以及6b所示,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弹性地连接所述壳体140的下部和所述绕线管110的下部。具体来说,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连接所述壳体140的下部和所述绕线管110的下部,使得所述绕线管110能够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140进行弹性往返移动。

为此,可以在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的外侧框架162上设置多个第四通孔或凹陷162a,并设置多个第三通孔或者凹陷161a。

所述第四通孔或凹陷162a可以与设置在所述壳体140下表面的下侧框架支撑突起147结合,所述第三通孔或凹陷161a可以与设置在绕线管110下表面的所述下侧支撑突起结合。即,所述外侧框架162可以通过第四通孔或凹陷162a结合于壳体140上,所述内侧框架161可以通过第三通孔或凹陷161a结合于绕线管110上。

所述连接部163连接所述内侧框架161和所述外侧框架162,使得所述内侧框架161能够在规定范围内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外侧框架162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由导电物质构成。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120(即,第一线圈的两端线)与外部电源。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120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一端线位于所述绕线管110的下部,并且在所述绕线管110上卷绕偶数圈所述第一线圈120,以使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另一端线位于所述绕线管110的下部。

而且,即使第一线圈120不是上述的绕组线型而是方框型,也优选为,使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位于所述绕线管110的下部。

如此,通过使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位于绕线管110的下部,能够将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与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20电连接或者焊接。

如图6a及6b所示,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可以包括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所述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和所述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在侧向彼此电隔离或者在空间上隔离。

通过这种二分体式结构,下侧弹性构件160通过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可以分别接收不同极性的电流或者不同的电源。

具体说,所述内侧框架161和外侧框架162分别与绕线管110和壳体140结合之后,可以在所述内侧框架161上的对应于配置在绕线管110上的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的位置设置焊接部。接着,在所述焊接部进行诸如钎焊的导电连接,从而将不同极性的电流或者不同的电源施加到下侧弹性构件160。

此外,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与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一个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另一个与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电连接,由此,能够从外部接收电流。

在此,彼此电隔离的所述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和所述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分别包括第二端子部166、167,所述第二端子部166、167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便向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供给外部电源。

这种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可以从所述壳体140的同一个侧面向下方折弯形成,从而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50的第一端子构件251一同向下延伸。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包括第二端子部166、167的所述第二端子构件165可以从所述外侧框架162的一面向外延伸然后向下方折弯形成。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可以具有矩形板状。

根据该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可以分别设置在所述外侧框架162的一侧的边缘部。因此,为了消除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与印刷线路板250在空间上干扰,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50上设置两个切口部252。通过切口部252,所述印刷线路板250的第一端子构件251和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的第二端子构件165能够彼此电绝缘地配置在透镜驱动装置中。

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的每一个的折弯部分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包括折弯用切口部166a、167a。由于具有这种折弯用切口部166a、167a,在将下侧弹性构件160配置或者结合于绕线管110以及壳体140的下表面之后,相对于所述外侧框架162能够容易地折弯第二端子部166、167,从而便于进行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工序。

或者,先折弯第二端子165之后再将所述下侧弹性构件160配置或者结合于所述绕线管110以及壳体140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一端线可以被电连接或者焊接于第一下侧弹性构件160a的内侧框架161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一线圈120的两端线中的另一端线被电连接或者焊接于第二下侧弹性构件160b的内侧框架161的一部分上。

作为另一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可以设置在所述外侧框架162的一面上彼此相邻的位置。因而,如上所述,为了消除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对印刷线路板250的干扰,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50上设置一个切口部252。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为了消除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对印刷线路板250的干扰,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50上分别对应于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的位置设置两个切口部252。

第二线圈260可以以与所述支撑构件220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40的上侧,发挥提供电磁力作用,以使所述支撑构件220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第二线圈260可以设置在上侧弹性构件150和印刷线路板250之间。

第二线圈260可以是具有图案线圈的基板,并且叠层于所述印刷线路板250上并与印刷线路板250相结合。或者,第二线圈260也可以通过缠绕线圈的形式形成为圈状,并且电连接于印刷线路板250。第二线圈260从印刷线路板250接收电流以产生电磁力,并通过这种电磁力使支撑构件220沿着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相机驱动装置的抖动校正。

印刷线路板250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260的上侧,并且固定或者结合于覆盖构件300上。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50上设置被折弯的第一端子构件251。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50上形成两个第一端子构件251。每个所述第一端子构件251包括多个端子,从而能够接收外部电源以向所述第一线圈120以及第二线圈260供给电流。不同于图2所示的结构,根据用于控制抖动校正动作以及/或者自动聚焦动作的方式、结构等,在印刷线路板250上仅形成一个第一端子构件251。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的组件的种类来增减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子构件251上的端子的数量。也可以在所述印刷线路板250上仅形成一个被折弯的第一端子构件251。

如上所述,为了消除所述两个第二端子部166、167与印刷线路板250的干扰,可以在每个所述第一端子构件251上设置切口部252。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将透镜驱动装置和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点集中排列在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面上,以大幅缩短透镜驱动装置和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工序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上的电子设备的生产率。

底座210可以配置在所述绕线管110的下侧,并且如图2所示,底座210可以大致呈矩形形,可以在其平坦表面上固定支撑构件220。可以在底座210上形成台阶211(参照图7),以便在粘结固定覆盖构件300时能够涂布粘结剂。台阶211的底面可以与覆盖构件300的端部接触。

可以在底座210的面上形成支撑槽,该支撑槽形成在底座210的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50上形成的第一端子构件251相对的表面上,并形成具有对应于第一端子构件251的尺寸。该支撑槽从底座210的外周面向内凹陷规定深度,从而能够使从底座210突起的所述第一端子构件251的部分不向外侧突出或者将其控制到期望的量。

所述台阶部211可以引导安装于底座210的覆盖构件300。覆盖构件300可以安装到底座210,使得所述覆盖构件300以表面接触的方式与底座210啮合。此时,所述台阶部211与覆盖构件300的端部可以通过例如粘结剂来粘结固定以及密封。

可以在底座210上表面的角落部分形成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以便插入支撑构件220。可以在所述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上涂布粘结剂来固定支撑构件220。

所述支撑构件220的末端插入或者配置于所述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中,能够通过粘结剂等来固定。可以在设置有支撑构件220的平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支撑构件安放槽214,该支撑构件安放槽214可以是大致呈矩形形状。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平面上分别设置两个支撑构件安放槽214,支撑构件安放槽214的数量可以根据支撑构件220的形状增减,可以在每个平面上形成三个或更多个支撑构件安放槽214。

覆盖构件300可以大致呈箱形,可以容纳可动部100、印刷线路板250以及底座210。如图1等所示,在覆盖构件300上对应于底座210台阶部211的位置形成有退避部或者槽部,这样,通过该退避部或者槽部可注入粘结剂等。

此时,所注入的粘结剂的粘度设定得比较低,以便通过退避部或者槽部注入的粘结剂能够进入到台阶部211和覆盖构件300端部的接触位置。施加于退避部或者槽部的粘结剂可以通过所述退避部或者槽部填充覆盖构件300与底座210彼此交接的面之间的间隙(gap),从而使覆盖构件300和底座210结合的同时被密封。

同时,相机模块也可以如下构成,在所述底座210的下面配置图像传感器,而在所述绕线管110上组装镜筒。或者,也可以在底座210下部设置图像传感器固持件。进一步,也可以将底座210向下延伸而在底面侧直接与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相机模块基板结合。此外,所述相机模块可以适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等。

图7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在透镜移动装置上的支撑构件220的立体图,图8a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220的前视图,图8b是示出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220的前视图,图8c是示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220被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前视图,图8d是示出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220被安装在壳体140上的状态的前视图。

支撑构件220可以配置在所述壳体140的一个侧面,其上侧与所述壳体140结合,其下侧与所述底座210结合。支撑构件220支撑所述绕线管110以及所述壳体140以使其能够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移动,此外,支撑构件220与所述第一线圈120电连接。

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220可以单独配置在壳体140的第二面142上,以与底座210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支撑壳体140。所述支撑构件220的一端可以插入或者配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中,并由例如环氧树脂的粘结构件固定,支撑构件220的另一端可以固定或者结合于形成在壳体140侧壁上端的固定部146上。

由于本实施例涉及的支撑构件220配置在壳体140的第二面142上,因此可以相互对称地总共设置四个支撑构件220。然而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每个平面上各设置两个而总共设置八个。所述支撑构件220可以与上侧弹性构件150电连接,或者可以与上侧弹性构件150的平面电连接。

具体来说,支撑构件220可以包括第一结合部221、第二结合部224、第一弹性变形部222、第二弹性变形部223以及连接部225。

第一结合部221作为与壳体140的第二面142的上端部连接的部位。在第一结合部221上对应于突出形成在壳体140的第二面142上的固定部146的位置可以形成有通孔,使得通过将固定部146嵌入该通孔来将第一结合部221结合到壳体140的上端。

由于支撑构件220独立于上侧弹性构件150单独形成,因此,可以通过导电粘合剂、钎焊、焊接等方式来使支撑构件220和上侧弹性构件150电连接。由此,上侧弹性构件150能够通过被电连接的支撑构件220以向第一线圈120施加电流。

第二结合部224是与所述底座210结合的部位,可以设置在支撑构件220的端部。虽然第二结合部224可以形成为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222、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的宽度的板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第二结合部224也可以具有比第一弹性变形部222、第二弹性变形部223更窄或者相应的宽度。

根据该实施例,如图8a、图8b所示,第二结合部224可以分为两个,并且分别插入或者配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中。第二结合部224可以通过例如环氧树脂的粘结构件固定并结合于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中。

然而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支撑构件安放槽214配置为对应于第二结合部224,并安装进第二结合部224。第二结合部224也可以形成有一个,也可以形成有两个或更多,并且可以与其对应地在底座210上形成相应数量的支撑构件安放槽214。

弹性变形部222、223可以至少弯曲一次,以形成规定形式的图案。根据实施例,弹性变形部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以及/或者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从所述第一结合部221延伸形成,并且与所述连接部225连接。第二弹性变形部223从所述第二结合部224延伸形成,并且与所述连接部225连接。

也可以以连接部225介于弹性变形部222和223中间的状态形成,或者弹性变形部222和223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的形状。例如,如图8a、图8b所示,当第一弹性变形部222通过弯曲至少两次而形成之字形时,第二弹性变形部223也可以形成为与其对应的形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只具有第一弹性变形部222,或者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形成为其它形状。

上述的只是一个实施例,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之字形等各种图案。此时,也可以不分成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223而只构成为一个,弹性变形部也可以不形成这种图案而只是构成为吊线形式。

根据实施例,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的直线部分可以与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大致平行。

当壳体140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时,上述弹性变形部222、223可以在壳体140移动的方向或者所述支撑构件220的长度方向上发生细微的弹性变形。

这样,壳体140实质上就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移动,而在第一方向上几乎没有位置变化,从而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的精确度。这利用的是弹性变形部222、223能够沿着长度方向拉伸的特性。在此,“长度方向”是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221和第二结合部224的方向。

连接部225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的一对连接部,并配置为对称形状。如上所述,连接部225可以配置在弹性变形部222、223的中间,然而并不限定于此,连接部225也可以配置成与一个弹性变形部连接。

在实施例中,虽然支撑部件220设置有一对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223,也可以将第一结合部221以及第二结合部224形成为一体,并将一对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同时固定于壳体140和底座210上。

或者,所述支撑构件220也可以是弹性线,其一端与所述印刷线路板250结合,另一端与所述底座210结合。此时,所述弹性线也可以配置在所述壳体140的角落部位。

图9是示出一实施例涉及的印刷线路板的情形的立体图,该印刷线路板安装在所述透镜移动装置上。在实施例中,可以将印刷线路板250配置在壳体140的上侧,并且将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和印刷线路板250之间。

如上所述,为了消除形成在所述下侧弹性构件上的第二端子构件165与印刷线路板250的干扰,可以在折弯形成于印刷线路板250上的第一端子构件251上设置切口部252。

当通过第一端子构件251向印刷线路板250施加电流时,根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在第二线圈260中产生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电磁力。由此,通过所述电磁力,支撑构件22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移动,从而执行相机驱动装置的抖动校正。

图10a至图10c是用于说明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下侧时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支撑构件220的下侧固定于底座210的支撑构件安放槽214中,因而支撑构件220明显地限制为只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向上移动时能够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相对自由移动,从而能够执行抖动校正功能。

因此,为了使支撑构件220执行精确的抖动校正,固定或者结合于支撑构件220的上侧的壳体140的固定部146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移动的幅度应相对较大,而在向下移动时,支撑构件220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移动的幅度应逐渐减小。

当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的下侧时,如图10b的图表所示,由第二线圈260产生的电磁力强度,随着从第二线圈260向上测量的距离x越长则越弱。因此,当在第二线圈260中产生电磁力时,施加的电磁力作用较大的支撑构件220的下侧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移动幅度大于位于电磁力作用较小的支撑构件220上侧的移动幅度。

其结果,当在第二线圈260中产生电磁力从而支撑构件220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移动以执行抖动校正时,会发生壳体140沿着如图10c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倾斜移动的情况。

图11a至图11b是用于说明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上侧时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当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上侧时,如图11b的图表所示,由第二线圈260产生的电磁力强度,随着从第二线圈260向下测量的距离x越长则越弱。

因此,当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上侧时,与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下侧的情况相比,产生电磁力的第二线圈260与固定部146之间的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更短,从而固定部146能够从第二线圈260受到更大的电磁力。

因此,当在第二线圈260中产生电磁力时,位于电磁力作用较大的支撑构件220上侧的固定部146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移动幅度大于电磁力作用较小的支撑构件220的下侧的移动幅度。

根据实施例,第二线圈260配置在壳体140的上侧,由此能够减小固定于底座210而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移动幅度显著受限的支撑构件220下侧的移动幅度,而增加相对自由移动的所述固定部146在第二方向以及/或者第三方向上的移动幅度,因此,能够显著降低壳体140发生倾斜,从而支撑构件220能够执行精确的抖动校正。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相机模块中。例如,该相机模块可适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等。

根据实施例的相机模块可以包括与绕线管110结合的镜筒、图像传感器(未图示)、pcb(未图示)以及光学系统。

镜筒如上所述,所述pcb是安装图像传感器的部分,可形成相机模块的底面。

此外,光学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片透镜,用于向图像传感器传输图像。此时,可以在光学系统中设置能够执行自动聚焦功能和抖动校正功能的执行器模块。用于执行自动聚焦功能的执行器模块可以用多种方式构成,一般常用音圈单元电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可以发挥同时执行自动聚焦功能和抖动校正功能的执行器模块的作用。

此外,相机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红外滤光器(未图示)。红外滤光器发挥阻止红外波段的光入射到图像传感器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图1所例示的底座210上对应于图像传感器的位置设置红外滤光器,并且可以与固持构件(未图示)结合。此外,底座210可以支撑固持构件的下侧。

也可以在底座210上设置单独的端子构件,以与所述pcb通电,也可以利用表面电极等来一体地形成端子。另一方面,底座210可以发挥保护图像传感器的传感器固持件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沿着底座210的侧面向下形成突出部。然而,这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虽然未图示,也可以在底座210的下部配置单独的传感器固持件,以发挥其作用。

虽然参照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然而需要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的范围之内进行各种其它修改以及实施例。尤其是,在本公开、附图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可以对主题组合构造的各组成部分以及/或者构造进行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除了各组成部分以及/或者构造的变形以及修改之外,选择使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